“第四届五峰土家茶乡女儿会”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举行。本届土家茶乡女儿会共包括开幕式、土家文化代表作汇演、首届土家族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土家美食宴(十碗八扣)、全国土家族自治县大联欢文艺晚会、相亲交友会、首届土家美食文化大赛、“土家风情夜”迎亲宴(抬格子)、土家民俗婚俗体验、篝火晚会、五峰首届九子鞭大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摄影大赛颁奖盛典等活动。 10月19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选送的官舟镇山歌队原生态高腔土家山歌《栽秧歌》《情郎小冤家》在这次全国土家族自治县大联欢文艺会上获得一致好评。特别是该县土家歌王黄旭演唱的土家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太阳出来照白岩》更是引起全场轰动,将文艺会推向高潮。该县选送的沿丰贝商贸有限公司设计的乌江恋歌和高山流水两款土家服装在这次土家族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均获得优秀奖。 通过这次活动,展示了沿河丰富多彩的优秀土家文化,宣传了沿河,推介了沿河。同时深化了土家文化的跨区域交流,开阔了土家儿女的民族文化视野。 本次活动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湖北省民宗委、五峰自治县委宣传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晚报承办。(杜显雷 任燕 陈周)
日期 : 2020 › 07 › 23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10月27日,参加第四季“美丽中国·跨界科考” 《生态文化线·探秘寻宝线》的50余名文化专家、旅游达人深入到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沙坝村探秘穿越千年的土家名片——傩堂戏。 27日上午,沙坝村长号声声、鼓乐齐奏,当地土家族人用最热情的欢迎仪式,欢迎远方的客人来沙坝村做客。 在老屋和两院坝的空地上,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山歌、土家族长号轮番表演,文化专家、旅游达人们纷纷举起摄像机、照像机、手机进行拍摄,记录精彩的土家族摆手舞画面和美妙的土家族山歌。 在傩堂戏展示中,当地的掌坛法师表演了傩技。 “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就是让人渡过“难关”的意思,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文化现象,据悉,有关傩的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文化界对傩的研究就开始活跃,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拓宽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沿河土家傩堂戏由傩仪、傩戏、傩技三部分组成,傩中的傩戏,被理论界誉为戏剧的“活化石”。也正因当地傩戏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有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黔东的赞誉。 傩堂戏它不仅仅局限于就说是一种宗教仪式,更体现的这个傩堂戏文化里面,在傩堂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影子,也可以看到道教的影子。民族传统的传承,有积极推动作用在这里面,宗教它不仅仅就是说是一种信仰,同时它也是代表的是我们的一种文化的传承,包括一些就是民族性、文化性存在,生生不息的一种延续。特邀代表、民俗专家杨韵禾说道。 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聚居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作用,致使“傩”这个原始古朴的文化现象流传并保留至今。(张洪权)
10月30 日,“美丽中国·跨界科考”系列活动之一非遗展演在沿河县思州酒店举行。跨界科考团代表70余人到场观看展演。 此次展演主要以土家非遗文化为重点,通过土家打镏子《喜鹊闹海》、土家花灯《唐二逗幺妹》、土家傩技《刀山火海》和土家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等节目表演,向科考队员展示沿河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唱山歌 傩戏表演 摆手舞 据了解,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高腔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镏子”、“肉莲花”、“摆手舞”、“土家族花灯戏”等;还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婚俗”、“土家族过赶年”、“树皮堆画”、“土家族建房技艺”等116项。(刘旭东)
“唢呐吹起‘娘送女’,镏子打起‘大开门’唢呐一声泪一滴,扯娘罗裙扯爹衣。苦命女儿送上轿,亲生骨肉两离分……”10月29日,经过近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科考队来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的一个土家山寨,老远就听到唢呐声和忧伤的哭声。 新娘坐的大花轿(田艳琴 摄) 凝神细听,温柔婉转的声音从一栋木屋里传出。今天是村里崔姓新娘出嫁的好日子,堂屋里放着男方家送来的聘礼,新鲜的猪腿摆了一桌,各色喜糖米饼花样丰富。 只见身着正红婚服的新娘子容颜娇丽,脖子上挂着精致的银饰,衣衫上绣着吉祥的纹饰。此时新娘子正坐在堂屋里,手握一方绣花巾,双眼微红,以巾遮面,哭声一丝一缕,从此离别父母的忧伤让满院客人也跟着忧伤起来。她的身边围站着年迈的母亲与姐妹们,纷纷热泪盈眶,哽咽难言。 随行的科考队员介绍,这是在哭嫁,而这种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在以前封建时代,姑娘是伤心而哭的,因为是狠心的父母和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而现在的哭是因为千百年来的转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具土家族特色的婚庆习俗。而且现在在大喜日子唱哭嫁歌,是衡量新娘子聪慧贤惠的标准,哭得越动听,唱得越动人,便越能说明新娘子的才干。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天。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九位新娘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土家族哭嫁是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婚俗现象,从过去的真哭到到现在的不哭不能出嫁,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刘旭东 田艳琴)
10月27日,第十三届“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之高校大学生首届戏曲大赛决赛在铜仁学院举行。 决赛现场 本次大赛由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省文明办、团省委主办,铜仁学院承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经典”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实现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让学生受到传统经典戏曲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而实现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大赛共有来自全省的15所高校参赛代表队以及热爱戏曲艺术的师生参加。比赛分为京剧和地方剧种两大类。自今年五月启动以来,在各高校积极组织和参与下,经过各高校的初赛、复赛,组委会共收到30件参赛作品,经过省级复赛评审,共有17件作品入围本次决赛。 京剧:铜仁学院作品《三娘教子》 地方剧:贵州师范学院作品《奢香夫人》 决赛现场,各参赛队选手将自身完全投入到所饰角色中去,从唱腔、身韵、情绪等方面全方位渲染了饰演人物的喜怒哀乐,演绎了一幕幕经过艺术提炼的人世百态。每一件参赛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演力和感染力,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极具鉴赏性和启发性的艺术盛宴。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铜仁学院作品《三娘教子》获京剧类一等奖,贵州师范学院作品《奢香夫人》获地方剧种类一等奖。(谢芙蓉 何进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故乡是我们永远牵挂和留恋的热土,那里有母亲的呼唤,有父亲的脊梁,有儿时的记忆,有沉淀的历史。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为了展示桶井乡的乡史溯源、传统文化、发展概况、重大人物事迹,以“体验农耕·记住乡愁·铭记历史”为主题,传习乡村文化,桶井春晖文化乡愁苑于今年初开始筹建,目前,陈列内容正在有序推进,脱贫攻坚教育馆初具雏形。 文华苑 春晖文化乡愁苑主要以桶井乡脱贫攻坚陈列馆为主体,另设有傩文化陈列馆、乡愁馆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三个馆所,共四部分构成。 文华苑活动 脱贫攻坚陈列馆其布展主题主要是全面真实记录桶井极贫乡脱贫攻坚的全过程,让桶井的过去、现在、未来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将脱贫攻坚中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和感人的故事,用影像或图片资料的方式展陈出来,以此铭记历史,展示今天,激励未来。让大家在记住乡愁、展望未来的同时,能够记录脱贫的故事,记下攻坚的足印。脱贫攻坚陈列馆包含五大部分内容:即贫困历史(穷)、党的关怀(好)、奋进之路(干)、先进典型(学)、梦想未来(追)五个部分,全放位、多维度、立体地展示了桶井的今夕变化,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集中反映干部群众的攻坚决心和在党领导下乡村脱贫振兴的发展变化历程。用一件件实物承载历史,用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用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注重攻坚战斗特色,展示干部群众精神风貌。(张玲 王羽鑫)
胡振民 李益前出席 何力宣布开幕 张 平 李汉宇 陈昌旭致辞 陈少荣 陈达新 陈康 张涛等出席 开幕式现场 9月22日,贵州梵净山“我的乡愁”微电影节在万山朱砂古镇开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原主任李益前出席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省政协副主席李汉宇等分别致辞并出席相关活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力宣布电影节开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出席开幕式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原主任李益前出席开幕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力宣布电影节开幕 省政协副主席李汉宇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导演尹力,华夏微电影总编辑杨才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静,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等省直部门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市委书记陈昌旭在开幕式上致辞 活动现场 市委书记陈昌旭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少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达新,市政协主席陈康,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张涛,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在铜班子成员出席开幕式。 张平说,本届微电影节,为世界各国优秀微电影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播了中国声音。期待铜仁以梵净山“我的乡愁”微电影节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开启铜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之旅。 李汉宇说,近年来,贵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多彩贵州风”吹遍全球。铜仁以微电影节为载体,让人们回味乡愁、感怀乡愁、守望乡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必将有力助推梵山净水走出贵州、走出国门。 陈昌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勉励我们要加快推动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省委对铜仁的发展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将继续把微电影盛会办得更加响亮、更加精彩,为铜仁打造文化旅游胜地打开文化之窗、架起文化之桥。 颁奖晚会现场 活动现场主持人 评审专家 当天晚上还举办了梵净山“我的乡愁”微电影节颁奖晚会,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演员等12个奖项颁奖,分《我的乡愁》《我的乡情》《我的乡念》《我的乡约》四个篇章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 为获奖作品颁奖 本次微电影节共征集到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的3316部微电影作品参评,其中42部作品入围获奖。 万山乡愁微电影小镇启幕 文艺表演 国内部分省市微电影协会、影视协会代表,专家学者,著名导演,市直有关部门和万山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全国近40家媒体参加。(文/陈林 杨钰苇 图/铜仁网)
房檐上,各种粮食作物随风摇晃;街道边,各色美食小吃阵阵飘香;院落里,有小朋友们的笑声;广场中,是充满侗家风情的歌舞。这里,就是万山区影视基地中的乡愁大道。 乡愁大道上售卖的老物件 影视基地坐落于万山朱砂古镇汞矿职工住宅区(包括三角岩一连、二连、三坑食堂、技校、酱油厂、土坪粮站、酒厂等)。该住宅区完整保留了上世纪50至80年代矿区建筑及苏式建筑,万山区坚持以“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对老建筑进行修缮装饰,也正因如此,便打造出了一条别有风味的“乡愁大道”。 卖蒸笼篾垫 走在万山的朱砂古镇影视基地中,眼眼都能看到乡村振兴给城镇、村落带来的巨大改变,处处都能感到文化保护给游客、村民留下的历史瑰宝。 编背篓 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古式小卖部保存完好,卖杂货的、卖衣服的、卖蒸笼篾垫的;跳皮筋、踩高跷等传统民俗在乡愁大道表演展示;油炸粑、社饭等传统美食亦以其独特而又淳朴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织布、编背篓等传统制作方式,也正在被人们用展演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 小朋友们玩耍 制做糖画 原万山一勘队队员陈少杰先生告诉记者:“这次能回到万山,并且看到万山转型发展的好成果,感到十分开心。看到万山运用用互联网这种工具,将人人都能参与的微电影与展示万山发展的成果相结合,对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展示城乡发展很有实效性,对于扩大万山乃至铜仁的知名度也很有帮助”。 乡愁大道 近年来,万山重点保护好中国汞都•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汞矿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新中国第一个休闲娱乐式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同时对原汞矿片区原有建筑实施“修旧如旧”工程进行保护修缮,并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的侗族文化风情一条街及三角岩大坪生态休闲小区,把万山镇工业旅游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在全国范围内打响“朱砂古镇”名片。(杨志清)
松桃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方有着74万人口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众多优秀、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苗族花鼓舞就是其中之一。 在苗乡,花鼓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参加过海内外多个国家及地区演出,并获奖无数。如今,走进苗乡大地,在一些重大节庆及旅游景区,你都可欣赏到独特的花鼓舞艺术表演。 “苗族花鼓,自五十年代就打进省城,六十年代进入北京。改革开放后,苗族花鼓更是蜚声海内外。”松桃第七代鼓王龙云辉说。 自1989年以来,松桃苗族花鼓舞曾先后随省和国家有关艺术团成功出访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参加了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北京亚运会、洛阳国际牡丹花会、西南灯会、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高度评价。 前世今生 据传说,当时苗族先民虽创造了花鼓舞,但也只是过年时才能打,从腊月二十开鼓,到正月二十封鼓,这段时间正是年关时节,故叫做“打年鼓”。传说腊月二十皇帝封印,不上朝坐殿,正月二十日皇帝开印,开始上朝坐殿理政。倘若在其他时间打花鼓,传到京城,影响皇帝执政,治罪下来击鼓之人是吃不消的。因此,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打花鼓,苗族百姓便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习鼓练艺,享受花鼓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花鼓现在已作为松桃苗乡民间社会的一种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重新发挥其社会价值,每逢重大节庆日,苗族男女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打花鼓。 表演形式 据鼓王龙云辉介绍,松桃苗族传统苗族花鼓有两面鼓、四面鼓之分。两面鼓音色清越、圆润、爽心悦耳;四面鼓是苗族花鼓之王,场面气势磅薄,声音沉雄浑厚,惊心动魄。生活在腊尔山地区的松桃苗族人民,一般在椎牛祭祖、节日盛会、闲暇娱乐、迎宾宴请时都要表演花鼓舞。 松桃苗族花鼓舞有80多种类型,其中神鼓、年鼓、喜庆鼓、拦路鼓最为热烈隆重。苗族在盛大椎牛祭祖时表演的神鼓,时间长达几昼夜,极为隆重。而在每年农历正月上半月打的叫年鼓,是闹新年的娱乐活动。喜庆鼓在苗族“四月八”“六月六”等盛大节庆中表演。拦路鼓则是苗家人最喜爱的鼓舞之一,在节日盛会上,年轻人在进寨路上设卡摆鼓,男来女邀,女来男请,对歌赛鼓,妙趣横生,热闹非凡。 “花鼓舞表演动作、套路有很多,表演根据鼓的类型而定。”龙云辉介绍,苗族花鼓两面鼓表演时,将鼓置于支架上,一人敲打鼓帮把握节奏,男女各一人相向对打鼓面,也可男女各二人对打;四面鼓又称八音协奏,是鼓中之王,表演动作复杂,整体配合难度较大,表演人数为4人、8人或16人;节日盛会举行大型鼓舞表演时,设置若干个两面鼓、四面鼓,表演者可多达上千余人。“表演现场,气势恢宏,鼓声抑扬顿挫,惊天动地,鼓槌飘带上下翻飞,五彩斑斓,令人精神振奋。”谈及花鼓表演时的壮观场景,龙云辉心花怒放,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近年来,松桃对花鼓在传承中进行了创新,该县又潜心研究开发出了“苗族八面鼓”,属世界首创。其鼓身直径5米,高1.1米,周长15米,是一个组合形式的大圆鼓,组合起来粗看是“八面鼓”,细看则是“十六面鼓”,有着团结、和谐、奋进等丰富寓意。八面鼓演出时,几十人同时进行表演,气势恢弘、热烈壮观。 “现在,苗家人把花鼓作为自娱自乐展现生活、劳动,抒发情感的健身活动之一。”龙云辉说,花鼓其动作套路有“老汉捋须”“栽秧种麻”“蛟龙出水”美女梳妆“飞蝶采花”等一百多种,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模仿动物形态等,既有男子的阳刚之美,又有女性细腻秀柔之美。在表演时,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从脚到踝、膝、髓、肩、腕、头部都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在二面鼓表演时,可二人击鼓二人舞,也可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而在四人绕鼓穿花表演时,表演者交错舞蹈,动作要一致,讲究对称,到过渡点时,四人按逆时针方向绕圈换位,打鼓边者换打鼓面,击鼓面者换打鼓边。在四面鼓表演时,可4人表演,也可8人表演,还可16人表演。八个人在一架四面鼓上表演时,每方二人,每面的二人可交换位打击鼓面,也可以二人同时动作,一人左手击鼓,右手舞动,另一人做对称动作,各自对称,分毫不差,整体要求更为严格。8人及16人同舞时,场面壮观,富于变化,加上鼓槌上下翻飞,彩绸五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传承弘扬 为了传承和弘扬苗族花鼓艺术文化,2013年,松桃成立了花鼓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07名,形成在瓦窑片区多劳村、麻洞村、塘边村等村民做到人人学花鼓舞、个个会打花鼓的良好氛围。同时广泛开展花鼓培训,不定期到各村寨开展花鼓培训,该县把花鼓带进了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吸纳了花鼓爱好者6000余名,培训学员5万余人次。 除此之外,松桃还把花鼓引入县内课堂及景区。目前,正大中学、松桃民族中学、盘信中学、正大民族完小、官舟完小等学校都把花鼓传统体育活动引进课堂,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并聘请苗族鼓王龙云辉等一批专业的花鼓教师担任苗族花鼓教学,该县2000余名在校学生熟练掌握了花鼓舞一百多种套路。 松桃苗王城成功打造成旅游景区后,该县把苗族花鼓、绝技、苗歌等特色民族文化引进景区,丰富景区文艺文化,解决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该县因打花鼓在苗王城景区当演员就业的就达35人。 自2009年花鼓舞《鼓之源》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以来,花鼓舞频繁走向高端平台,摘取全国各类高端赛事桂冠,为松桃苗乡人民争取荣誉无数,树立了良好的民间原生态艺术文化形象,成为人人向往,个个想学的重要载体。每逢该县的重大节庆日,花鼓舞已成为苗乡群众必备的精神粮食之一。(胡伟)
文化软实力有着潜在的巨大推动力,这已被社会各界所感知。松桃苗族自治县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重点建设“中国苗族情人节”发源地——九龙新村,以增强“四力”打造苗族情人文化“卖点”,汇集民族文化正能量,展示苗乡发展新魅力。 深挖文化元素,增强吸引力。天上七月七,人间六月六,有缘鹊桥会。将长兴堡镇九龙呼为“中国苗族情人节”发源地并不为过,因为这里有根有据。为了彰显厚重的民族文化,该县加强九龙“中国苗族情人节”的相关民族文化资料进行认真收集,对民族文化实行深度挖掘。相传二千年前,天宫有九个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在一个叫大枯树的地方,被苗家小伙和姑娘的优美情歌对唱所吸引,在苗族老阿妈的翻译和传授下,苗歌对唱让她们深深陶醉。当她们对老阿妈说出自己的身世后,老阿妈被吓晕了。老阿妈的突然晕倒让刚从天宫下来的仙女感到十分无助。这时,一个英俊帅气的苗家后生路过救醒了老阿妈。在目睹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真诚、真情帮助的过程中,仙女们被苗族老阿妈和苗族后生的行为所感动,当天宫降下天书对她们私下人间进行警告后,年轻貌美的仙女们决然选择继续留在人间照顾因她们而遭遇不测的苗族老阿妈。在照顾老阿妈的过程中,仙女们通过情歌对唱的方式与苗家后生们相互产生了爱情。在她们彼此为各自的爱情到来高歌欢呼时,因触犯天规,被玉皇大帝贬为九条白龙,而与其对歌的九个小伙则被贬成九头模样丑陋的犀牛。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因歌而爱的忠贞爱情,便把大枯树改为九龙,把九个苗族小伙生活的村子改为九牛塘,在他们相爱的地方栽了一片枫树,供仙女和小伙们在对歌时遮荫纳凉。枫树长大了,仙女也变成了白鹤,繁衍自己的后代。于是每年“六月六”这一天,七里八村群众都会不约而同聚焦在这里举办祭祀活动,并把家里的上好土特产、纯银手饰、人世间一切好吃的东西都拿到这里进行交易,而身着苗族盛装的苗家小伙和姑娘们则三五成群,结伴对歌,互诉衷肠,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成年人则扶着老人带着孩子自由自在地购物和交换物品。从此,“六月六”便成了苗族的情人节,而长兴九龙,便是节日的发祥地。 强化复古建设,增强聚合力。为更加完美地复古“中国苗族情人节”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聚合到苗族情人文化之中,长兴堡镇在自身财力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挤出资金50万元,积极向县民宗局、文体广电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争取40万元,实施以复古建筑风格形式长150米、宽3至7米、休闲娱乐亭3个的九龙“情歌长廊”。投入近15万元,切实加强苗族情人文化遗产的宣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苗族情人文化相关的绝技绝艺、民间故事、生活习俗、精典诗词、警句格言等制成文化墙,成为民族文化新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融合品德教育,增强感化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建设“中国苗族情人节”文化,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文学,推磨、舂碓、插秧等民俗文化用生动的画面融入其中,让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的轻松环境下,潜移默化自觉接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教育,思想灵魂自觉受到感化。九龙新村建设包括九龙中学扩建投入169.29万元;完成农户建房70户,群众自筹资金1400万元;投入资金40万元,建成农贸交易市场一个,占地1375平方;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新村街道硬化13400平方米;投入资金60余万元,完成新村街道绿化、亮化、排污排洪等基础建设;投入资金45万元,完成新村电网改造、人饮工程及改厕改灶。 注重氛围营造,增强影响力。该县连年成功隆重举办“中国苗族情人节”暨恢复九龙“一、六”赶边边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规模宏大的苗家迎宾酒、拦路歌;引人入胜的苗家姑娘小伙情歌对唱;精彩纷呈反映苗家习俗的情景歌舞演出;神奇诡异的苗族绝技绝活展演;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苗族原生态傩戏表演;赞美家乡、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的颂歌高扬;酣畅激烈的篮球赛事角逐。以及广东珠江第七届形象大使闪亮登场倾情演绎……吸引了黔湘渝边区上万群众前来观赏,大大增强了苗族情人文化的影响力,有效促进了边区人民交流思想,增添了边区之间的团结和谐。(刘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