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测试路线_彝族的传统节日与民俗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火把节、赛马节和采茶节等。 年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彝族以十月为岁首,故以其作为年节。届时,要打扫房屋,在神龛上插两小枝黄松枝,在堂屋内地面铺上新鲜的松叶,燃放鞭炮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每餐前都要用酒肉供奉祖先,第三天送祖。其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或拜亲访友,或游乐饮宴,并举行荡秋千、赛马、摔跤、荡磨磨秋和篮球比赛等活动。 火把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节日的白天,人们杀猪宰羊祭祀祖先。节日夜晚,男女老少都手执火把,游行于村寨和田间。 赛马节。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现今贵州彝族的赛马节,一是在织金县大方寨乡的桧地村举行,一是在威宁县百草坪举行,其中以威宁百草坪彝族赛马节为最隆重,规模也较大。赛马节这天,四方群众都拥向百草坪观看比赛,赛马有时多达三四千匹,由大会组织者组织彝族男女骑手们分别竞技,并对优胜者进行奖励。 彝族赛马,已有悠久的历史,彝文献就记载有古代彝族的赛马活动。其中有这样的描述:骑士们到来,跨上这骏马,跑在广场上,威势如破竹,行动如飞仙。像云里的奔月,如天上流星,戴斗笠的汉,着披毡的彝,云集着跑马,大家都夸奖,彝给汉增荣,汉给彝助威。生动地描述了古代彝族的赛马场面。 采茶节。是黔西彝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村寨里的青年男女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特别是未婚女青年更是精心梳妆打扮。然后姑娘们手提菜篮,三五成群地上茶山采茶。采茶时姑娘们边采边唱,青年小伙子们也来到茶山与姑娘们对唱,借歌为媒,相互倾诉爱慕之情。

杏鑫测速登陆_仡佬族饮食习俗与风俗习惯

仡佬族在清代以前,进餐不用桌凳,蹲地就食。水西地区仡佬族食不用筷,以长柄木勺(俗称“马匙”)舀菜盛饭吃。在堂屋就餐,就座方位一般是老人及宾客坐上位(面向大门),其他同辈坐下位(背向堂屋),小辈坐两侧。除媳妇外,男女均可同桌用餐。 道真、正安仡佬族在年节、婚丧举办筵席时,分段依序摆席,先摆茶席,每人清茶(或汤圆、甜酒等)一碗,桌上摆出食糖、饼干、葵花子、花生、板栗、核桃、包谷花、炒黄豆等食物以佐茶。继而撤去茶,摆上香肠、卤肉、盐蛋、咸菜等盘及各种凉拌菜和酒一壶,以次序菜佐酒,称“酒席”。最后撤去酒席摆正席,有酥肉、粉丝、豆腐等各种素荤菜和扣肉两碗,以佐饭食。摆一道席称为“一台”,每道席吃了撤去称“么台”,一次筵席共吃三道席,俗称此席式为“三么台”。 仡佬族三月三祭山神。普定窝子乡仡佬族,每年由六户人家当值,负责挨户凑钱备办祭物。 三月初三前夕,由一人推空磨三转表示惊动山神后,于寨内各巷道喊:“去做客的快回来,我们要祭山神罗!”并依八寨地、石板寨、窝子、柯拖、新寨等地名顺序,呼请山神明日来享祭。 初三清晨,轮值人员或挑水,或提鸡,或拉猪上山宰洗,或于寨内大声招呼:“妇女们不要出门,我们要上山祭山了!”男子们纷纷会集于寨旁山神坡的神树前,生火安锅,用盐、花椒叶煮水当茶,用桦树枝扎约八寸高的小屋一座放在神树脚,取砧板、马匙、尖刀、牛角杯和十个碗放在小屋前的石板上。 鬼师点燃香、烛、纸请五位山神入坐,轮值人将猪、鸡、茶、酒、饭等一并陈列供祭。寨老对树跪着,鬼师站着念词祈山神护佑全寨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众人就地共同食祭物。下午再祭一次,全体跪送山神后,本届轮值者将鸡腿交给下届轮值者。 除关岭、晴隆等少数地区的仡佬族外,普遍过三月三祭山神,只是形式、礼仪上略有不同。祭山神都是男子参加,大都为全寨活动。

杏馫1980_仫佬族节日民俗特点

仫佬族与邻近民族如汉、苗、畲、瑶、布依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往来频繁,文化生活习俗相互影响。在许多节庆上相近,如春节、清明节、端午、七月半、九月重阳等都与其他民族同过,下硕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仍保留有本民族的仫佬族几个节日民俗。 仫佬年。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相传有两个含义:一是仫佬人始祖是用兔子来定亲的,兔子纯洁,是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寓意婚后夫妻恩爱,家和族旺;二是十月过年,具有喜庆丰收祭祀祖先,祈求祖先庇佑之意。这天,在仫佬族聚居地区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耙,许多人家杀猪宰鸡捉鱼,酿酒敬祖宗,全家团聚吃年饭。有的人家还请客设宴,唱歌助兴。青年男女则去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或唱山歌交友,非常热闹。旧时,过仫佬年祭祖时有的地方杀猪不用尖刀,而用抬挞斗的木杠压死,为特有习俗。 跳屯。旧时凡是仫佬族聚居的村寨均设有屯。正月间,各村寨举行跳屯娱乐社交活动,相互来往。一般要从正月初三开始一直跳到正月底,走到哪个村寨,就在哪里吃、住、饮酒、唱歌娱乐。近百年来,已不再跳屯,改为过撵社节,娱乐时间缩短。至今许多仫佬族居住和住过的地方仍有屯上地名存在,如凯里市大风洞乡老君寨、有耳寨,炉山镇白腊新寨和麻江县下司镇附近等。 撵社节。仫佬族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过撵社节。凡是仫佬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都有撵社坡,如凯里市的重摆寨、白腊新寨和黄平县的大罗新寨等地。是日,用棉花菜做饭,打棉花菜糍粑,这天不干活,不动土,即谓“忌戊”。男女老幼着盛装群集撵社坡玩山、唱歌、会亲、交友,尽情欢乐。撵社节爬撵社坡,是仫佬族特有的节日,但当今已成为附近各民族的共同活动。这天爬撵社坡的人数以万计。过了这天,大家就集中精力开始春耕了。 牛寿节。仫佬族对牛很珍惜,不杀牛。如遇杀牛,则手背于后,以表示手被缚而不能相救。农历四月初八,传说为牛的生日,广西仫佬族称之为“牛王诞”。这天让牛休息,不打骂牛,还要准备酒、菜敬牛王菩萨,给牛清理卫生、喂花糯米饭、吃青草。 做保家。在仫佬族聚居地区几十年前盛行“做保家”。保家有大、小之分。大保家在秋冬腊月间做,一般三五年做一次,主要是祭敬祖先和米王菩萨,希望以后几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无祸。做大保家时要杀一头猪,刮整干净,摆放在堂屋中间,用竹篾挽成12个圈,大的套在猪头,小的套在猪身上,请一个仫佬天师拿法刀在手上不停地晃动,用仫佬语念诵祷词,另有一个天师用仫佬语答复。念一通.喝一次酒、吃些肉,喝酒、吃肉不用碗筷,而用酒瓶直喝和手拈。两天一夜做完后,即请家族和至亲前来喝酒庆贺。小保家几乎每年每户都要做,均在春节后不久进行。主要是祈望当年粮丰畜旺、风调雨顺、无灾无患。做时买点肉、捉几条鱼、磨些豆腐,请仫佬师人用稻谷、高粱、包谷、小米、纸旗、木刀等放在堂屋中间,烧香燃纸,用仫佬语念咒祝祷。做完小保家后才开始动土春耕。做保家现代已逐渐演变为请道士先生“做谢土”代替。改为做谢土后间隔数年才做一次,据说做一次可管几年。 打口舌。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仫佬族村寨还盛行打口舌,一般在农历正月间进行。认为一年过去,春天来临,将要开始生产、外出与社交活动,祈求祖宗保佑全家团结和睦,生产顺利,外出平安,少惹是非、口舌。打口舌多是用猪蹄一个,请仫佬师人烧香燃烛,用仫佬语念祝词进行。

杏鑫测速代理_彝族婚礼的禁忌有哪些

彝族忌单月提亲、定亲,否则婚事不成,或中途分手。 在属相婚配中,鼠忌龙,牛忌马,虎忌羊,兔忌狗,龙忌鸡,蛇忌鼠,羊忌虎,猴忌牛,鸡忌龙,狗忌蛇,猪忌龙等。 在社会婚配中,禁止族内通婚,禁止姨表通婚,20世纪50年代前还禁止“诺”(黑彝)与“吉”(白彝)通婚,禁止彝族与外民族通婚。 忌在猪日、猴日和月末日办婚事。 忌在闰月结婚,否则将犯重婚(另娶)或出现婚姻纠纷。 不同属相的姑娘,有不同的忌嫁时间,其中:鼠年生的,忌兔年、鼠年、十六、十九、二十七岁出嫁;牛年生的,忌虎年、二十八岁出嫁;虎年生的,忌牛年、二十五岁出嫁;兔年生的,忌狗年、鼠年、十八岁、二十三岁出嫁;龙年生的,忌猪年、十五岁、二十五岁出嫁;蛇年生的,忌狗年、二十一岁、二十六岁出嫁;马年生的,忌十六岁出嫁;羊年生的,忌猴年、十六岁、二十岁出嫁;猴年生的,忌羊年、十五岁、二十岁出嫁;鸡年生的,忌十五岁、二十岁出嫁;狗年生的,忌蛇年、十三岁、二十岁出嫁;猪年生的,忌龙年、二十岁出嫁。 忌雷雨时出嫁。据说发亲时雷鸣电闪,新娘将不久于人世;迎亲时雷鸣电闪,新郎新娘将成为半路夫妻。 迎亲时,新娘忌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据说犯禁将导致子女夭折。 新娘出门时,父母不得在门口目送,否则新娘只见去,不见回。 新娘在出嫁的路上,忌与孕妇面对面地走过。 迎亲时,新娘忌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据说犯禁将导致子女夭折。 新娘出门时,父母不得在门口目送,否则新娘只见去,不见回。 新娘在出嫁的路上,忌与孕妇面对面地走过。 不同属相的男青年,有不同的忌娶时间,其中:虎年生的,忌在虎年迎娶;兔年生的,忌在鼠年迎娶;龙年生的,忌在猪年、十三岁、十九岁时迎娶;蛇年生的,忌在蛇年迎娶;马年生的,忌在十五岁、二十五岁时迎娶;羊年生的,忌在二十岁、二十五岁时迎娶;猴年生的,忌在猴年迎娶;鸡年生的,忌在鸡年迎娶;狗年生的,忌在十三岁、十五岁、二十岁时迎娶;牛年生的,忌在十五岁时迎娶。 忌在结婚期间说死、杀、鬼之类的不吉利言语。 忌在婚礼中,损坏各种餐具。 忌有儿女后有外遇,否则子女会死或病。 新娘到新郎家未满月,不得回娘家或串门。 出嫁的新娘,蛇日不宜回娘家。

杏鑫平台登录_苗族婚礼的禁忌知多少

剑河县下岩寨苗族结亲不忌姓氏(指汉姓),只忌同宗共祖。 三穗县寨头苗族,在吃牯藏后三年内(包括吃牯藏那一年),全寨不能婚嫁。 榕江县滚纵大寨苗族结亲时,要捆好所抬的东西,不能在途中断杠子或绳子。他们认为,若在女家地段断杠断绳,于女家不利;若在男家地段断杠断绳,于男家不利。此外,他们还忌结亲途中打雷下雨,忌见老蛇过路,忌见野鸡飞过,忌新郎新娘途中跌倒,等等。 剑河下岩寨苗族迎亲途中,新娘忌与别寨别家的新娘同夜同路行走,也忌两个新娘途中相遇。如有不约而同或途中相遇者,都争着先行或往高处行走。也有的地方,两家新娘途中相遇,以帕子对换以示互相让路。 施秉县白洗乡屯上苗族,迎亲途中忌与抬丧相遇。一旦遇上抬丧,要另择途径,绕道而走。新娘进到男方寨子,如男方寨子死了人,新娘亦忌听到哭声,更不能让新娘知道寨子有死人的事。 在白洗乡屯上一带苗族,无论接媳妇,还是嫁姑娘,遇上本寨有人吵架或打架,主人家的人都忌出面劝解。万一有人上门来找岔子,主人家也要宽宏大量,不当面计较。 苗族结亲时,接伞(新娘进门时要有一个与新郎同辈的未婚女子接新娘手中的伞)、杀猪或办其他喜事时,都忌用家中男女不全或父母以及妻子丈夫中有一丧亡的人执行。 榕江县滚纵大寨苗族,新娘进屋时,忌与怀孕妇女接近,忌与新郎及全家老少会面。犯之则认为今后夫妻不和,媳妇要与全家老少吵架闹事。 施秉县白洗乡屯上苗族,新娘挑“喜水”时,忌摇晃、颠簸,更不能摔跤让水泼出来,据说水泼出来,将来怀孕时要流产。 从结婚之日起,上述地区的苗族在十三日内,无论男方家寨子或女方家寨子死了人,娘家的大门口必须铺开一丈二尺新白布、一升米、一元二角钱和一把秤,回娘家的媳妇和送行的人都必须踏着白布进屋,新媳妇走在最后,收下一元二角钱。 新娘到新郎家后,还没有进行端甑仪式(新娘回娘家包几碗或一升米与新郎家的米煮在一起,煮熟后,由新娘端甑饭,请房族兄弟姐妹来吃一餐饭,并宣布:这是新娘端的甑饭)前,忌打开甑饭盖和端甑子。 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或离婚回娘家以及女婿到岳父母家,都忌摸粑糟、粑棒与厨房里的锅灶用具,若违禁,据说以后会瞎眼,或遭毒蛇、老虎咬。

杏鑫测速登陆_白苗服饰有何特点

历史上被称为“白苗”的苗族支系,分布广泛。其得名因服饰色彩以白色为主。贵阳地区白苗上衣均为白色。上衣袖片分三截:上截为挑花、蜡染图案;中间镶有彩色布块,构成几何图形;下段为袖口部位,镶花边;有外套。 龙里县中排、民主一带白苗上衣由两块袖片和上身前后大襟组合而成,无纽扣,无系带,袖宽。上衣三件一套,里两件为长袖,外套为短袖,由左片大襟向右小襟搭盖。左右两肩各披搭两块披肩。披肩绣彩色花纹图案,四周多为米字格栏杆(花边),背牌为贯首式,前胸绣制印牌一方,后背牌满绣花纹。安顺市普定一带白苗的女上装高领、左大衽,衽边、环肩等处镶有较宽的花边,衣袖自肘部以下钉数节花边。麻山地区白苗女上衣为浅蓝色,衣袖至肘部以下为黑色,大开襟,衽边钉镶约半尺宽花边,两衽交于胸间,再束腰带;背后有方形大披肩,绣花一面朝上,色彩艳丽。

哈尼族普遍实行父权制小家庭,世系按父系计算,只有男子才被认为是能够延续父系的人。按照过去的传统观念,不重视生育女孩,而把生育男孩作为头等大事。无男嗣的家庭被认为是“无根根”的大不幸家庭,只会生育女孩的妇女备受家庭和社会的歧视、责难而终身忧愁,生下男孩的妇女就会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敬、关怀。解放后,随着国家不断进行男女平等的宣传、教育,情况逐步有所好转。 滇南红河一带的哈尼族中盛行一种敬重舅权的“认舅舅”风俗,在民间流传着“舅舅不大,外甥不长”和“天上算太阳最高,地上数舅舅最大”的民谣。当地哈尼族家里生下孩子以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管长到几个月,都要履行一次“认舅舅”的礼俗,哈尼族语称“阿威沙”。其过程是: 早晨起来,当温暖的阳光刚刚照在门前时,家里老人就让要去“认舅舅”的孩子穿戴一新,小脸儿洗得净白;孩子的脑门中心点上一指锅烟子,帽子上系着一辫大蒜和一支红泡刺,以示避邪。随即,年轻的母亲就用一床绣织着美丽的花鸟鱼草图案的花背裳背起孩子,肩挎着里面装有三五斤炒香了的黄豆、两个熟鸡蛋和糯米饭的蓝布包,手持一把白阳伞,拿着一把锯镰,跚跚离家上路。 途中遇上迎面来的人,不论男女、不分民族,母亲都要满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喷喷的炒黄豆递给路人吃。路人须接受这把炒黄豆,并说上一两句祝福的话才好。母亲背着婴儿经过小溪或小河时,要找一块扁平圆滑的小石予扔过去,看清石子落下的地方,过溪河后把原先扔过来的石子找回来,放在一个稳妥的地方。然后坐下来体息,吃糯米饭和鸡蛋,并将鸡蛋壳放在桥头边上,表示与桥共享其美。这时,若有路人相逢,也一定要邀他同吃。到了舅舅家,孩子被外公、外婆、舅母一一抱过,百般疼爱,胜于亲子。按照传统规矩,舅舅还特意给外甥一只乌骨小麻母鸡和一个小巧别致的水罐,作为特殊的赠礼。在舅舅家住上三五日后即返回。 当地哈尼族认为,孩子是由母亲生育的,而母亲却来自舅舅家,没有舅舅家的血统就没有生身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孩子虽然要在父亲家中生长,但必须通过“认舅舅”的礼俗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敬重舅权实际是尊崇女性,是哈尼族父权制小家庭中遗存着的母系制残迹。

羌族的节日有四月八节、五月二日祭风神节、五月五日祭土地神节、六月十九祭观音妈妈节、过羌年、腊八会等传统节日。 四月八。石阡羌族祭牛王菩萨,认为这天是牛的生日,因此不役牛,并用精料喂牛。 五月二祭风神。江口羌族五月二日祭风神,由寨主或族主召集族人商量祭祀事宜,集资买祭品,在水井或古树旁杀猪、宰羊,烧香化纸,举行祭祀后聚餐,以求风调雨顺,保佑庄稼不遭风灾,房子不被风吹倒。 五月五祭土地神。亦即祭田神、土神或田公田婆。届时户主每块田土必走到,焚香化纸并用刀头酒礼祭祀。 六月十九祭观音妈妈。六月十九,江口羌族祭观音妈妈(石阡称“观音老母”),其祭法是:打好长钱,将碗筷用灰洗净(忌荤),带豆腐等素菜爬上香炉山祭祀。石阡聚凤姜氏是在深山老林中祭祀。 过羌年。过羌年是江口羌族人民尤为独特和隆重的节日。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临近,离家的人都要赶回。节日当天,全家人衣着一新,户户备好丰盛的食品,用面粉或米粉捏成小羊、小牛等祭品,上午把酒肉等祭品抬到院坝,焚香化纸,供奉天神(太阳神)。同时还要在大门、猪牛厩门两侧贴红联,下午把祭品移到堂屋,按同样祭法祭祖宗(家神)。节日里,还请外村外族至亲来家同欢共度,吃年饭,称“吃会心酒”。用竹筒盛酒,主人先饮,然后依次而饮,席间以歌劝酒,对歌为乐。饭后,在寨子草坪上或堂屋里举行“斗牛”、“斗羊”活动。即在小孩脸上画牛角或羊角,手脚爬地,佯装牛或羊相斗,众人围观,胜者为荣。节日里大家兴高采烈,充满着节日的气氛,直到天明,兴尽方休。石阡部分羌族十月初一也过羌年,有谚语“十月过羌年,谨防搞冬闲”,提醒大家不能因过节而忘了农活。 腊八会。江口羌族在腊月初八,集资买猪祭祀。家家用苦竹枝做扫帚打扫扬尘,装入撮箕。用三炷香和长钱送到路口或僻静之处。会餐时,主人(族主)重申家规族约,一年内若有违者受族人批评,好的表扬,使优良族风代代相传。

苗族节日较多,而且都有很大的地域性。较重大的节日有过苗年、跳花、吃姊妹饭、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等。 苗年。清代中叶以前各地都很普遍,但时间很不一致,如剑河、台江、榕江地区在十月,雷山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之间,松桃、铜仁、威宁地区在十一月。现在,大部分苗族都过春节,仅有剑河、台江、雷山、丹寨等地区还过苗年,时间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卯日。务川、道真等地过苗年,是在正月初二和初四。过苗年期间,酒肉饭菜十分丰富,要杀猪宰鸡,打糍粑,腊肉、香肠、血豆腐都要尽可能备办,还要隆重祭祖。家畜中的牛、狗,也要给它吃得比平常好,以示酬劳。过年后,要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如斗牛、赛马、跳芦笙等 。 吃姊妹饭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妇女独有的传统节日。有的在二月十五举行,有的在三月十五过,由当地未婚姑娘主办,内容主要是游方(苗语,指青年男女社交和谈情说爱活动),但又与平常的游方有所不同,事前全村全寨各家各户都要彻底打扫卫生,并备足节日所需的糯米和酒肉蔬菜。到时,外寨的男青年都要来走访,向姑娘们表示祝贺和敬慕,姑娘们则自带饭菜,三五成群地会餐。晚饭后,姑娘们各带着酒肉饭菜到游方坪上招待来访的男青年,表示欢迎和感谢,夜晚则与他们对歌传情,加深了解,合意者即可自订终身。 第二天,村寨还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性集会,欢歌跳舞。广场上人如云集,歌声四起,同时开展吹笙、斗牛、赛马、斗鸡、斗鸟等娱乐活动,欢乐的气氛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集会结束后姑娘们还要邀请来访者到家吃饭谈心。

剪纸艺术在贵州各民族中均很流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宗教与民俗活动中,如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在祭祀仪式上,用纸剪成各种图案摆放在祭桌上,称“神马”、“纸马”或“纸符”,祭祀完毕即焚化,作为送神送鬼的祭品。图案有马、牛、羊、猪等各种动物和水稻、高粱各种植物计四十余种。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还流行一种门神剪纸。有福禄双喜、开门大吉、五谷丰登、宗祖流芳等文字,并配有尉迟恭、桃园三结义、招财童子、进宝郎君等人物图案。想象丰富,线条明快,刀法流畅,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宗教剪纸以布依族丧葬仪式上用来吊丧的花幡旗伞、钱龙引吊和灵房等最有特色。这些物品都是用剪纸加竹篾和糨糊做成的。做好后,染上各色颜料,色彩斑斓,显示出了布依族工匠高超的工艺技术。一些民族在婚礼上用红纸剪成喜字或花鸟图案,以烘托气氛。图案有喜、吉、天女散花、紫燕双飞等。另一种是与刺绣有关的剪纸,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在一般情况下,刺绣都要以剪纸图案作为蓝本,先用纸剪出图样,贴在布上,再用彩色丝线在图样上刺绣。因此,在流行刺绣的民族中,剪纸是女性须首先掌握的一门技艺。 贵州各民族中较有特色的工艺还有傩戏面具、玉屏箫笛、平塘的牙舟陶器、金沙砂陶、黄平泥哨、彝族漆器、各民族中的竹编以及木雕和石雕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