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云南水族信奉的是原始宗教,主要体现为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 自然崇拜 万物有灵观念在水族中极为普遍。水族认为神灵主宰着人的命运和吉凶祸福,尤重水神、地神、山神和树神等。水族多聚居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对水的崇拜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月二“祭白龙”和三月三“祭龙节”就是祈求水神保佑风调雨顺。山神是主宰风、霜、雪、雨的神灵,每个村寨都有祭山林,水族每年六月二卜二都要祭山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安放土地神,逢年过节都要烧香祭祀。 水族崇拜巨石、大树。对古树、奇石、井泉往往要设祭供奉。禁止触摸、攀爬或砍伐他们所崇拜的巨石、大树,禁止在神树、神石附近大小便。水族相信通过敬献神石许愿后,疾病就会痊愈。 鬼神信仰 春节前或者平时村寨巾发生不好的征兆时,水族都要举行扫寨活动。届时村民用树枝封寨门,在寨门上打草标,以示禁止外人进寨。各家门口挂木刀,寨口插木标,3-7日内禁止外人进入。若出现怪异现象,往往要去求巫师占卜决疑。水族崇拜多神,富源水族信奉的鬼神已逐渐物化为“吞口”,“吞口”是挂在民宅门头上方正中的凶神恶煞的木雕人头,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衔一柄利剑,据说是鱼王变身。用不易变形、木质细柔的木头雕刻,以红、白、黑几种颜料彩绘而成。水族认为它能以毒攻毒、以邪压邪、抗避瘟疫、驱邪镇恶、常保平安。 祖先崇拜 水族认为祖先的灵魂会保护子孙后代,所以子孙要敬祭祖先的灵魂,以求平安。祭祖活动有“族祭”和“家祭”,祭祀时将祖先与儒家、道家、佛家的神佛结合起来祭拜。每逢节庆、嫁娶都要对祖先牌位焚香礼拜、敬献贡品。 水族村寨设有让共同的祖先——寨神居住的“老人房”,每年正月各村寨都要用鱼虾祭“老人房”。七月接老祖、送老祖也是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七月初一各家通过写牌位迎接祖先回家供祭,七月十四日晚烧纸钱送老祖。

杏鑫注册网站_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哪几种

藏族的丧葬方式较多,这源于藏族对人和其他生灵的生死轮回、转世之说有较虔诚的信仰,对死后赴他界的道路–丧葬形式,有深重的寄托。他们认为,人死后,为了求其早日转世生回人间,都要进行超度仪式。藏传佛教寺院和民间有用于死者丧葬、安灵招魂、超度亡灵的经咒。一般百姓的丧葬形式,往往通过占卜决定,送葬前请高僧或活佛念经超度亡灵,有的丧葬仪式长达49天,每七天进行一次念经超度。其丧葬形式有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几种形式。葬形式有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几种形式。 天葬。天葬是普通僧侣和成年俗人的葬俗。 火葬。被视为圣葬,是活佛高僧圆寂后的葬法之一。 塔葬。是大活佛圆寂后所用的葬仪之一。 水葬。水葬是江河沿岸普通藏民过去最普遍的葬法。 土葬。在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交叉渗透时间较长的香格里拉藏区,也实行土葬方式,并有家族坟山。

杏馫1980_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的节日繁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由于藏传佛教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西藏的节日由于受其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的传统节主要有哪些。 农历春节和藏历新年 受汉族影响,迪庆藏民大多数过农历春节。节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藏历新年”也在此期间过,节日内容相似,活动丰富多彩,喜庆气氛极浓。 除夕夜,各家各户在信仰的神或名人像的下面供放各种油炸果、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或面捏羊头、糖果、酥油茶、青稞酒。 大年初一鸡叫头遍,家庭主妇要到水井或泉边撒五谷,背回第一桶洁净水。等全家起床洗漱并饮饱牲畜,老小依序坐定后,母亲便端起吉祥双斗,向全家祝福,之后全家人回祝。相互祝愿以后,大家就喝放有碎肉骨头和碎奶渣的麦粒粥、吃绵羊头。 新年的第一二天一般不串门,第三天开始探亲访友,相互请客,一般延续一个星期。过年期间一般要举行赛马、赛牦牛、跳锅庄、对山歌、看藏戏等娱乐活动。 传诏大法会 又称“默郎钦波法会”,为藏传佛教传统宗教节日,意为正月十五供奉,节期从藏历正月六日到二十日。届时,各大寺庙举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以五色酥油塑造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高者数尺,小者数寸,制作精美奇特,栩栩如生。白天举行迎佛、转经等活动,气氛神秘而欢腾。 赛马节(会) 农历五月初五到初七,香格里拉藏民过传统的赛马节,节期共3天。比赛项目有传统的马术、马技、速度赛、拾哈达等,此外还举行歌舞表演。 望果节 “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 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 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格冬节 又称“跳神节”,是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由于活动由各个寺院自己组织,所以各寺院举行“格冬节”的时间不一,一般多在藏历冬月举行。香格里拉松赞林寺的“格冬节”在藏历冬月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举行,二十六日举行跳神预演,二十七日、二十八日诵经,二十九日跳神。这一天,喇嘛要带上各种动物面具跳面具舞,面具主要有马、鹿、牛、乌鸦、狗等,舞蹈场面庄严肃穆。

杏鑫新闻304724_景颇族的婚恋嫁娶习俗简介

景颇族的婚恋方式和特点是实行单向姑表婚,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的女子,但舅家男子不能娶姑家的女子。所以景颇族称岳父为舅父,岳母即舅母,公公与姑父同称,婆婆与姑母同称。在景颇族婚恋习俗中,严禁同姓男女发生婚恋。 恋爱。景颇族青年男女恋爱是自由的。景颇族把自由恋爱称为“宋佐佐”。当女儿长大以后,父母便让他们各自另居一室,外村青年男子可到姑娘那里串门访问,父母不加干涉。青年男女虽然有恋爱自由,但结婚并不自由,一般均由父母包办。 弄婆恩,意思是“迎亲”。当男方选定对象后,放出消息要娶某女,试探女方父母的反映。如果父母不反对,即为默许。男方就选定日期,通过媒人正式娶回;或在夜间将姑娘强行拉走,藏于媒人家,然后通知女方父母议定聘礼,择日举行婚礼。如女方父母不同意,则另行择婚。 婚礼。新媳妇被接到男方村寨后,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首先要在媒人格萨家落脚一夜。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姑娘把娘家的鬼魂神灵带到男方家里。举行婚礼时,首先由两名敬酒人向在媒人家休息的新娘敬四次酒。第一次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表示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表示请吃好饭,第四次表示已准备周全,请新娘到新郎家。 新娘到新郎家后,敬酒人又从新郎家出来再次向新娘敬酒。这种敬酒,实际上是婚礼的程序。第一次敬酒表示欢迎来到,第二次敬酒表示请新娘入席,第三次敬酒表示要让新娘向各位宾客敬草烟,第四次敬酒表示婚礼的第一个高潮“公巴莱”即“过草桥”仪式的开始,这是景颇族结婚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习俗,而且是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景颇族所谓的“草桥”,即在新郎家的门前,为结婚仪式而临时搭起的独木桥。新娘妾由新郎的弟弟或侄子牵着右手过草桥。当新娘来到正门竹楼楼梯门前槛外,在那里等候的婆婆,会把手镯或银项圈给新娘戴上,表示认儿媳。然后,将新娘引入公婆住的房里。 傍晚,新郎新娘亲朋好友吃喝嬉闹,歌手们合唱起古老的《结婚调》祝福,歌声彻夜不停。 婚后男方还要向女方家里举行“膳丁”和“看追”仪式。10天后男方带上新娘到岳父家举行“膳丁”礼,去时要带上“啤冈”酒,糯米饭,熟鸡蛋,舂菜,以此表示生米已煮成熟饭,已成一家人,婚后相亲相爱,人丁兴旺。行了“膳丁”礼后新娘一人留在家里短住。一个月后再送一次酒礼称为“看追”,礼品与送“膳丁”基本相同。 离婚和再婚。结婚后如夫妻感情不和,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调解离婚纠纷,均由寨中长老出面。如果调解顺利,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由男方送给女方一把长刀、一杆长矛,其意是:“今后各走各的路,绝不反悔”。丈夫死后,妇女不能改嫁他家,而是必须在丈夫家中转嫁给丈夫的兄弟、叔伯或侄儿,即所谓转房制度。

杏鑫测速登陆_景颇族服饰特点介绍

景颇族是山居民族,村寨多建在海拔1 000 -2 000米之间气候温和、依山傍水、靠近森林的地方。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景颇族服饰特点。 景颇族男子服饰 景颇族男子的服饰各地略有差别。陇川县北部王子树、护国、盈江铜壁关一带的男子过去缠青布包头或红花格包头;浪速支缠红布包头;瑞丽,陇川帮瓦、碘瓦、帮外,潞西的景颇族缠有绒球的白包头。男子衣裤基本相同,穿对襟衣和长裤。现在的景颇男子穿传统对襟衣的已经相当少了,多数已穿现代男装。景颇男子自古就有佩刀饰剑的传统,人人都有长刀、筒帕包、铜炮枪。出门必挎刀、枪及筒帕包,以便自卫或打猎。景颇男子十分喜爱长刀,把它视为第二生命。 景颇族女子服饰 过去景颇族妇女在未婚前,一般蓄童式短发,前额齐眉,后及颈。有的留长发,婚后始束发于头上,缠以头帕或包头。耳戴耳筒或耳环,金制或银制,颈戴银、玛瑙项链或银项圈。上穿无领短衣,除用青蓝布制成外,还有黑色、红色绒布的,配以银饰,鲜亮美丽。下着筒裙,遮到胫部。裙多用自织花布,自创花纹做成,色彩鲜艳。腰戴藤腰箍,富有者腰箍数十,也有海贝串成的腰带。腕戴银镯,足戴藤圈,漆以红黑色,闪闪发光。除此之外,还有自织的花腰带、护腿。 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杏鑫注册开户_景颇族民居建筑风格简介

景颇族是山居民族,村寨多建在海拔1 000 -2 000米之间气候温和、依山傍水、靠近森林的地方。 景颇族的民居类别主要有“恩咱恩达”楼房和“戛恩达”平房两大类。无论是建“恩咱恩达”楼房还是盖“戛恩达”平房,都要请“董萨”祭神,前后要举行四次祭祀活动。第一次祭祀,为了能顺利砍伐盖房屋所需的木料和竹子,祈求神灵保佑竹木不要生虫;第二次祭祀是请家堂神暂时迁出;第三次祭祀是请家堂神归家;第四次祭祀是祈求房屋神保佑主人和房屋平安。 盖新房时,除了这些不可缺少的祭祀外,还有选择地基的重要仪式。选择地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酿酒卜选法。人们用酒药拌米饭,用芭蕉叶包成两包,埋在选好地基的两端,3-5天后取出,如果饭包有甜酒香味扑来,则认为是好地基,在此建房吉利;如果饭包有酸味则认为是不吉利的地方,不能在此建房。 第二种方法是米选法。人们用一节竹筒,剖成两半,每一半放几粒米,然后埋在要选的地基上,第二天取出,如果米粒干燥、不动,则认为吉利;如果米粒湿润有移动就认为是凶地,不可选。 第三种是睡梦法。取回要做地基上的一点土,放枕头下,睡觉时如果没有做梦或梦见青草绿果便认为吉利;如果梦见谷子、包谷(玉米)便认为是凶兆,要另选地基。

杏鑫测试路线_景颇族介绍 景颇族的族源与分布

景颇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约占景颇族总数的98%,以陇川、盈江、潞西、瑞丽等5个县市最为集中;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 景颇族中的“景颇”一词本意为“人”,是本民族的自称。景颇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很可能是起源于康藏高原,与我国古代西北甘、青高原的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景颇族创世纪里所说的景颇族的发源地木省腊崩,与古代氐羌部落活动的地区相一致。 传说景颇族的祖先在甘、青高原的木省腊崩居住了较长的时间,大概在宁贯瓦时代开始南迁,迁到卡库(江心坡)以北的东南、川西北及滇北交界处,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地区。在历史的迁徙过程中,景颇族分成了东、西两大支。其中西支——景颇支,大概是从德钦一带西渡澜沧江和怒江,然后南下西走,向四周扩散。东支——主要是浪速支,曾活动到金沙江一带,尔后便沿着澜沧江东岸南下,来到云龙县以北的地区。 后来从浪速支分出勒期(茶山)支,分住小江流域。再后来又从勒期支中分出载瓦支,载瓦支继续南迁,来到恩梅开江以东地区。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地区,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南中地区,据民间传说孟获就是景颇族浪速人的酋长。唐代,景颇族的先民被称为“寻传蛮”。元明时代,史籍上景颇族又被称为“峨昌”、“莪昌”、“蛾吕”等,指的都是景颇族。 按照本民族的意愿,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时正式定名为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速、布拉5个支系。 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近现代以后创立了景颇文和载瓦文。

杏鑫内部304724_藏族简介 藏族的族源与地区分布特征

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几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处于国家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包括香格里拉(原名为中甸)、维西、德钦三个县,州府在香格里拉。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仙境香格里拉与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相似。迪庆北接西藏昌都地区,东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与丽江地区毗邻,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连,区位独特,毗邻的藏区有12个县。 藏族自称“博”,他称“古宗”、“古孜”等,信奉藏传佛教,操藏语康巴方言,使用藏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与古羌人有族源关系。云南藏族渊源于古代羌人的一支“牦牛夷”。在公元7世纪,吐蕃军队曾控制迪庆一带达110年之久,吐蕃文化对迪庆藏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明以后,西藏地方统治者继续强化藏传佛教在该地区渗透,因此迪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十分密切,是藏族康巴方言区的组成部分。 藏族的民居,因地势、气候的差异,风格不一样。一般为平顶碉式建筑。其构造为平顶土墙,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一般为二至三层。其平面布局或为方形,或为曲尺形,各房以天井为中心围绕布局,这种平面布局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意味。 藏族民居有两层、三层不等,楼层以顶楼为尊。以三层楼房为例,经堂、喇嘛净室设在顶楼。第二层供家人居住或用做储藏物品,并以中堂这一层为贵。中堂正中心立有一根中柱,藏族视其为人与神的通道,每天要绕着该柱子诵经,让天神听到祈求,从而赐福于人,保佑家人平安,六畜兴旺;人死后进入极乐世界,来生大富大贵。所以藏族家的中柱都特别粗大,并作华丽装饰。底层用来关牲畜。 居住在地势比较陡的沿江台地的藏族,其民居布局称为“分两台,错一层”。“分两台”即指正房布置在较高的一个台阶上,其余的房屋建在较低的另—个台阶上,所有房屋均为两层。“错一层”指两台之间的高差恰好相当于底层的层高。这样,分台看是两层的房子,整体看就成了三层的房子。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藏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藏族男子服饰按使用场合,分为“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 “勒规”(劳动服饰)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勒规”也随之变化。春夏穿的“勒规”藏语叫“楚巴”,一般用七彩大花带子将“楚巴”围系在腰间,两只袖子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秋冬季农裤均为牛羊皮革制品,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靴。 “赘规”(礼服) “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饰的精品。首饰主要有嵌满银花的藏钱包、象牙手镯、火镰和银刀。 “扎规”(武士服) “扎规”服包括狐皮帽,豹皮镶边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长刀,身佩护身符和长短枪。 藏族妇女的服饰特征 沿江河谷地区的藏族妇女,上身穿长袖彩绸衫,其颜色有深绛色、深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平时穿的彩绸衫袖子只是齐腕长,节庆或礼仪时穿的衣服袖子特长,一般长出手腕三四尺,俗称水袖,是妇女跳“弦子”舞的道具,不跳“弦子”舞时则卷叠于腕上。下身里面穿绦棉布料裤子,外面再穿一条白茧绸裙子,裙子边沿不卷边,线头搓成两寸长的无数穗线条,外着无袖大襟长衫。 藏族妇女腰前系七彩“帮典”,汉语称围腰或围裙,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横条纹相间,宛如彩虹挂身。脚穿自制女式藏靴。头饰用约两尺长的七色丝线辫入发辫后盘缠于头上,将丝线穗垂于右耳后。其他地区的藏族女装,因地区差异而各有特点。

杏鑫平台首页_藏族饮食特点介绍,藏人的几种特色食品

藏族人生活的地区,一般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特殊的地理位置,严酷的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藏族人独特的饮食习惯。 藏族的饮食习俗 藏族有许多饮食习俗。除夕晚餐,藏族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者,说明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心肠软。“雪顿节”期间,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藏民还要提着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过一望果节”,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 藏族的糌粑 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将炒熟的青稞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食品。食用糌粑时,一般要将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拌在一起食用。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取食。藏族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熬成的粥。“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迪庆的藏族常食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 藏族的副食 藏族的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酥油,除饭菜放酥油外,还要制作大量酥油以备打茶之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需的饮料。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中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常吃的奶制品。藏族普遍喜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 藏族的典型食品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血肠、奶酪。 藏族的祝酒礼仪 在祝酒时,长辈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轻弹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灵。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婚礼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