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南丹县的白裤瑶有俗称“庙老”的村寨社区组织。一个村寨便是一庙老组织,太小的则几个村寨联合起来。组织的头人俗称“庙老”,他政治上没有特权,只有在主持生产和宗教活动时起着作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庙老主持祭神祈雨仪式保苗,全体成员参加。日常的生产,庙老先行,大家跟随,不得违背。 在桂东南十万大山中的瑶族村寨,每村都有一个“村佬”,瑶语称“央谷”,还有一位负责宗教事务的助手,瑶语称“泰且”,一位掌管生产的助手,瑶语称“甲头”。 村佬是村寨的最高行政官员,任期短者一两年,长者十数年,由“村民会议”推选,任期的长短视其政绩而定。是否改选村佬,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底决定,正式选举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二或二月初二进行。届时全村男子集中到原任村佬家中,选举工作由原任村佬主持,凡已度戒者均有资格参加选举和被选举。 初选方式为“棍卜”,原任村佬烧香焚烛敬告祖先要选新村佬后,用一根尺余长的木棍敲击地面,然后一边喃神一边念成员的名字,一旦木棍颤动起来,此人便算进入初选。初选选出三位候选人,然后用“香卜”进行复选。 方法是:点燃三支香分别代表三位候选人,谁的香先燃尽谁就复选入选。最后再用“鸡卜”确定复选人选者能否当选。方法是:将杀好的鸡放入锅中煮熟,取出来看鸡爪是否成拳缩状。如果成拳状则此人当选,否则重新开始棍卜,直到选出为止。 村佬的职权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管天管地又管人。他所管的事有: (1)生产。村佬是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2)生活。村社集体生产的物品由他主持分配。一切建筑工程由他指挥。婚丧大事要向他报告并征得他的同意后才能举办。 (3)人丁。村内迁徙、嫁娶、生育、去世,族长均要向他报告,并由他烧香祭告祖先。 (4)调解纠纷。一切矛盾纠纷由村佬来调解。 (5)主持宗教祭祀。凡与宗教有关的活动由他来主持。如砍山先由他喃神并动刀才能进行;播种先由他主持祭祀神农、土地、禾魂等才能进行;农历二月春祭、四月夏祭、七月秋祭、十月冬祭,都在村佬家进行,并由他主祭等等。 (6)外交。在对外交涉中,一切事务由村佬主理。 但村佬的权力又受“村民会议”制约。“村民会议”是商讨本村内外一切重大事件的会议组织,是村寨的最高权力机关。每年召开四至五次会议。每一次会议都要会餐祭神,祭神后边聚餐边议措施。
日期 : 2020 › 05 › 3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石牌团是桂中大瑶山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地方性的政治、法制、军事组织,由当地的瑶民参加,邻近几个村组成一个小石牌。以一个水系或山脉分界,将其间的村落组成一个大石牌。全大瑶山称“总石牌”。 其名称,有的以竖立石牌的地点命名,如“平免石牌”、“周琐石牌”等;有的以参加的户数命名,如“千八百石牌”、“五百四石牌”等;有的以参加的村寨数命名,如“二十四村石牌”、“九村石牌”等,大瑶山号称“三十六瑶七十二村”,总石牌又称“七十二村石牌”。 石牌团的领导人员有:石牌头人、甲头和军事领袖。“石牌头人”是自然形成的领袖,他为人公道、能说会讲、有胆有识、办事认真。石牌头人大都由男子担任,女子如果确有才干者也可以担任,如100多年前茶山瑶就出了一位名叫刘巴欠的著名女石牌头人。石牌头人取得民众信任后,办事若无大的差错,民众就会一直拥举他任职至逝世。 “甲”是石牌最基层的组织,由数户居民组成。“甲”的居民推举的领导人称“甲头”,协助石牌头人工作。甲头一经产生,其职位可以世袭,可以出卖转让。 石牌的军事首领或由石牌头人兼任,或在“起石牌”时,由石牌头人临时指定能率领、指挥石牌武装者担任,他往往是当地有威望的勇敢的人。 石牌团遇事要开会,这种会议俗称“会石牌”,它是形成民间法律制度的过程。会前由石牌头人先进行一番细致认真的社会考察,拟出若干项条款,然后通知各户主到指定地点集会,商讨草案。 草案一旦通过,就成为决议,决议的条款镌刻在石板上,或写在木牌上,并竖在会议地址,告知各户共同遵守,不得违背,这就是石牌。其内容少则三条,一般五条到十五条,多的有四五十条。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农林副业生产;维护男女间的婚姻关系;保护妇女;戒偷戒盗;规定居民发生争端时应遵循的事项;保护行商小贩;防御土匪和瑶山内外歹徒恶棍逞强滋扰;保护墓地;历史上反抗反动统治等。 处理民族内部重大事件,抵御外来侵扰的紧急事件,集合民众进行大规模行动,俗称“起石牌”。20世纪20年代,罗孟村苏扶割到平村苏公哈家上门为婿,因离婚而怀恨在心,一夜,邀其父亲和哥哥闯进苏公哈家,将苏公哈父子二人杀死。死者的家属报告金秀“百八石牌”。石牌头人陶道进等“起石牌”,率领金秀、白沙两村青壮年携枪到罗孟村,逮捕了三名凶手,并和罗孟村头人共同决定,对凶手处以死刑。凶手被押到平村杀掉,其家属被责令卖田赔偿苏公哈父子的“人头钱”。
“油锅”是桂北之南丹县白裤瑶的小型民间组织,白裤瑶语称“卜破”,为同族同宗者的联合体,其旨意是“同锅吃饭,有事互帮”。油锅组织的成员以家庭为单位,最少的为两户联合体。异姓或同姓不同宗的户如果要求加入,必须备办酒席请该油锅全体成员会餐一次,获得同意之后,便成为该油锅成员,被视为兄弟。 油锅组织的名称按该组织负责人的名字命名。负责人多为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能说会道、热心公益事业的中青年人担任的。油锅通常在每年春、冬两季召开会议,安排全年生产,解决组织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成员享有一定的权利,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果成员不履行义务,便要被革出油锅,从而孤立。 油锅体现小团体主义的精神,主要表现在: (1)油锅成员遇到组内人家死人,必须打铜鼓前往祭祀。 (2)油锅成员需变卖房屋田地者,必须先征询组内诸成员,倘组内无人承受,方可变卖给组外的人。 (3)油锅成员无嗣而领养继子,必须征得组内成员会议的同意。 (4)油锅成员姑家丧葬砍牛,所分得的牛肉,必须分一部分给组内每户成员。 (5)油锅成员生病请师公问卜祭鬼,其他成员必须备米、酒、鸡资助他,并在作法事的当晚禁忌砍柴、磨米、舂米、行房事。 (6)油锅成员兄弟分家,必须请其他成员商议后,再进行财产分配。
“款”是侗族的村寨联盟,民间自治、自卫的地缘性组织。“小款”由邻近的自然村组成,是款的中层组织(基层为村寨),以水域或河段分地域范围,侗谚云:“一条河水一家人。”款的首领称“款首”,由所属村寨的寨老推选熟知款约、办事公道、在民众中有较高威望者担任。 款内负责传送号令、通知开会、看守鼓楼者称“款脚”,简称“脚”。他在遇急事时,敲响鼓楼法鼓,向本寨发警报,向邻寨传送“火急木牌”,其衣食靠众人捐助。 款的武装力量称“款军”,由各寨青壮年男子组成,遇事闻击鼓“传寨”或鸣锣“喊寨”声,自备武器集合,如出战还要自带干粮。 款的联络信号有“火急木牌”(又称“飞牌”,在一块木牌上钉鸡毛、火炭和辣椒)和“信炮”。凡接到火急木牌而不出兵者,受别寨谴责,事后按违约处罚,违约村寨要杀猪宰牛,请其他村寨男女老少吃喝。若有怠慢,其他村寨可以见牛牵牛,见猪杀猪,见禾把拿禾把,因此各寨不敢违约。 “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组成,是款的高层组织,如清同治二年(1862年),怀远县(今三江县)林溪、武洛江、孟江等500多寨联成大款反抗清王朝征剿侗乡的清军。 侗族历史上有几次“扩大款”,一次是唐末五代时,郎溪洞、飞山洞、南十洞、三老洞联成扩大款(包括今湘、黔、桂毗邻侗乡),抗拒楚王马殷对侗族地区的掠夺。一次是明初吴勉联款起义,参加人员达20万。民歌《从前我们做大款》叙唱当年联合起款的规模:“头在古州,尾在柳州”。
京族民间称村社群体为“众村”(即“村社民众”之意)。众村的核心权力为俗称“格古”的长辈老人集团所掌握。20世纪40年代前,“格古”指绅士和有声望的老人。京族中一切长辈老人,都可尊称“格古”。格古集团主持众村集会,订立各种村约,然后用石碑或木牌公布,还有权推选“翁村”以管理村社事务。 “翁”,京语即“长者”,“翁村”,即“村长”。他为人公正,有办事能力,会写会讲,懂得社交,能团结京族民众,代表本族与外族各方打交道。其主要任务是执行村约,召集哈节活动。由于村中重大事件由格古集团商议决策,因而翁村只是执行者,他的权力仅限于组织村社民俗活动。 翁村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任职期间不兼任基层政权的乡、村、保、甲长。50年代前各村有公产,因而常拨一两亩田或一所渔箔给翁村作报酬。 众村还有翁宽、翁记和翁模等职位。“翁宽”,意为“看管山林的长者”,由村中成年男子轮流担当。每一任翁宽有八人,八人自选领头人“宽头”,任期均为三年。任期内翁宽们轮流巡山,对乱砍伐者,宽头按村约处理。 任期满后,翁宽的乡饮席位提升一级,此外,别无任何报酬。宽头如无过失,期满后可成为翁村的候选人。翁记,也称“文记”,即文书。他掌管众村的经济收支账和乡饮簿籍,也由村民选举,任期三年。 翁模,即“香公”,管理哈亭。格古集团物色一批候选人(必须人财两旺、家境和睦、子媳齐全)在哈亭诸神灵前抛杯琰,三轮均得胜玟者便被认为众神满意,当选“翁模”,任期也是三年。
苗族民间的重大问题大多通过“埋岩”来解决,各项村规民约也通过“埋岩”来制定与颁布。苗族社会的埋岩,已有几千年历史,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此后虽然不再埋岩了,但历代埋岩定下的民间法规,至今仍作用于广西苗族社会,人们依然依照埋岩法规行事,维护族内社会的安定。 埋岩范围有大有小,有村寨内部的,有邻近几个村寨的,有一条溪河流域范围的,有越州跨省方圆几百里的。融水县清代有105个小岩,分属20个方岩,和贵州邻近苗区合为一个总岩。 埋岩的方法是,选择一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范围而举行一定区域内的代表会议,针对某个问题或民间法律内容的规约,经过代表们充分的讨论与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做出决议,然后将一块长条石头在开会地点埋下,留半截露出地面。岩上不刻文字。岩一经埋下,其法律效力即产生,人人都得遵守而不得违反,其效力不经再次埋岩宣布废止便世世代代有效。有时开会议事后,虽不埋岩石,也称“埋岩”。 埋岩内容有四个方面: (1)禁止类。禁止盗窃、重利盘剥、敲诈勒索、大秤小斗、买卖反悔、越界砍伐、跨界开荒、捉人田鲤、近亲通婚、强奸妇女、持强欺弱、仗众压寡等等。 (2)婚姻类。苗族社会婚姻制度的改革,通过埋岩进行。 (3)伦理道德类。尊长爱幼、尊重人格、崇尚人伦、怜恤孤寡等。 (4)战争类。当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通过埋岩来统一思想、组织力量、保卫家园。 埋岩制定的法律往往由善于编歌的人编成歌传唱,以便于大家熟知遵守。如流传于融水县四荣乡小东江村的《竖岩词》云: 岩石在山岭,岩石重千斤,弋阳撬回寨,摆在众人坪。喊来百个寨,聚来千个村,竖岩讲道理,个个听分明。道理藏石中,道理埋泥层,泉断理不断,山塌地不塌。树大树分杈,户多户分门,人多人分灶,燕多燕分窝。一村分一方,一寨分一岭,一家分一份,各个好安生。柴山莫乱砍,田地莫相争,房屋莫乱占,牛羊莫乱牵,瓜菜莫乱摘,田水分均匀。拧绳做一股,坚岩一条心。哪个心肠坏,手脚不干净,盗牛又偷羊,挖窗又撬门,轻的罚银两,杀猪串内分。哪个心歹毒,烧山又烧屋,勾外来扰内,勾生来吃熟,粗绳来捆绑,活活埋下坑。不罚心不死,不埋不断根,坚岩定法理,教子又教孙。
仡佬族民间法律对刑事和民事的处罚有明显的区别。 刑事方面,1949年前,偷盗发生后,失主会将偷盗者扭到寨老(村长)处评理,偷盗者必须退还原物或照价赔偿,同时杀鸡请酒认错;若一再重犯,可将其打死,后改为罚双倍。 明盗抢劫,强盗被打死在哪家田地,就由哪家负责掩埋。打死了人,凶手要偿命,埋葬时垫于被害人尸体底下,俗称“打死垫底”。 错打死了人,打死者要负责丧葬费用,同时罚款30至50银元,也有多达400银元的。 打伤了人,打者要负责医药费。强奸妇女,罚款10至20元,同时杀一头猪请酒赔礼认错。 民事方面,1949年前,男女双方未婚通奸,男方要拿一只鸡、五斤酒请媒人说情,女方父母同意就结婚,不同意就算了事。 擅自在别人的山地上砍树开荒,山地的主人发现后,可夺刀,还要其照价赔偿;种植后才发现的,主人可没收其全部产品;若主人同意开荒,三年后双方按三七或二八分成。牲畜损害玉米、稻谷,损失在20斤以下者,要赔礼道歉;损失在20斤以上者要到寨老处评理,并给庄稼追肥。庄稼能恢复正常生长的,了事,不能恢复正常生长,要赔偿。不听警告,同一户的牛马再次损害别人的庄稼的,要打死牲畜。 1949年后,纠纷已改由村民委员会调解。
在世界上众多的民族文化中,舞蹈是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朝鲜族文化中的刀舞最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由于他们以前是封建社会,那种刀光剑影时代,刀是他们守卫家园的利器。刀也逐渐变成了一种舞蹈,一种文化,来表现他们的勇猛,大气的民族气概。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朝鲜族刀舞的艺术变迁吧。 朝鲜人自十八世纪中叶由中朝边境陆续迁入我国,逐渐在东北三省定居扎根,成为我国众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朝鲜民众在迁移的同时,把原先的朝鲜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朝鲜族文化,其中朝鲜族代表性舞蹈“刀舞”,尤为出众。 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浪漫潇洒的风格,使刀舞更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气概的典型性。近日,笔者作为一名在大学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前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吉林地区朝鲜族刀舞进行了深入研究。 极具特色的朝鲜族舞蹈。朝鲜族集歌舞乐为一体,有欢歌有热舞。朝鲜民族不仅民谣形式多样,舞蹈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在19世纪50年代最盛行的顶水舞,即舞者头顶水罐,闻歌起舞,其基本步伐有:挫垫步、踏波步、碎步等。 长鼓舞即是敲击长鼓,边鼓边舞,这种舞蹈形式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朝鲜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不分性别与年龄,不挑剔地点,易学与掌握,极具参与性等特点。 扇子舞也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朝鲜族原始的传统巫术,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舞蹈的形式,它多用来展示体态轻盈、动作优美的白鹤或者是鸟类,现今逐渐演变成为中老年人晨昏时候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在欢庆新年或者是欢庆丰收时,以传统舞蹈为内容进行的群众性的表演方式,是朝鲜文化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刀舞的由来及历史变迁。朝鲜族刀舞是朝鲜民族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间舞蹈,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由剑舞演变而来的,所以也称之为剑舞或者是剑器舞。与剑舞所不同的是,剑舞所使用的道具是长剑,而刀舞所使用的道具是双刀。 相传在公元400多年前,朝鲜半岛上由百济国、新罗国和高句丽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故也称之为“三国”。传说新罗国有一位擅长挥舞长剑的剑士叫黄昌郎,他7岁时就能表演挥舞长剑,而到成年时,更是把剑舞得气势如虹,人剑合一。
春节在我国从该至今一直都是一个全民族的盛大节日,虽说春节以汉族习俗为主,但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虽然跟汉族人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所相似,但是也少不了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过节文化,壮族就是这么一个吸取优秀文化来融入自己壮族文化的民族。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壮族的民俗文化吧。 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大凡有壮族人居住的地方,当地的集市贸易场所,人头攒动,喧嚣沸腾,到处可见蜂拥而来采购年货的村民老小。 人们不但要忙着采购年货,还要忙着扫尘。壮族人在腊月二十至三十这段时间,称这“扫尘”日,因为“尘”和“陈”谐音,意在除东布新,把旧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寄托壮族人辞旧迎新的祈祷。在“扫尘”日里,家家户户都认真打扫屋里屋外,洒扫庭院尘垢,蔬浚明沟暗渠,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子窗帘,营造新春欢乐气象。 到了腊月二九这天,家庭主妇们,开始忙着包粽子,做年糕,爆米花,烤芝麻饼……年轻人和小孩则赶集买新衣新鞋新帽,鞭炮和对联必不可少;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为了吃而忙禄的一天,这一天,家家都宰杀鸡鸭鹅猪,张贴春联,隆重祭祖先拜神灵。 晚上,大人们围坐在火塘旁。边说笑边守岁,孩子们则尽兴地游戏,就是通宵达旦不眠,也无人干涉,入夜至11时,各家各户便在门前挂起长长的鞭炮,待鸡鸣便点燃。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这样的习俗,雄鸡啼叫第一声才能燃放鞭炮,如与雄鸡啼叫第一声同步点燃鞭炮,视为来年最吉祥,称为“压鸡嘴炮”,这样,每啼一声,燃放一阵鞭炮,直至天明。 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也是最热闹的一天,天刚初亮,老人们便给小孩子穿上新衣新鞋,孩子们则甜甜地向大人们拜年道贺,接着,大人们把崭新的压岁钱放到小孩的口袋里,并让他们到厅堂的供桌前,跪下向祖宗磕头,进行新年的励志教育,并特别交待,今天出门,见到村人,一定要道几句吉祥语。 上午十点多钟,盛装打扮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互道新年吉祥,舞龙舞狮队开始随着锣鼓的咚个咚咚锵,在村里欢快的舞动,邻里相互串门问候祝福,孩子们给大人们拜年,大人回以压岁钱,村与村的青年男女,更是三五成群,相约到村外的田野里,尽情欢乐,以歌传情。幸福的情侣,常常是在这样欢乐的日子里,结成百年之好。 大年初二,是出村探亲访友的日子,这一天,凡出嫁的女儿们,纷纷携夫带子,肩挑手拿各色礼品,赶回娘家看望父母。乡村的小路上,处处可见喜气洋洋的村民,听到阵阵欢声笑语。托共产党的福,现在生活好多了,很多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摩托车,汽车,带上自己的爱人和孩子,风风光光地去往孝敬的路上。
锡伯族有着树木崇拜,这种崇拜是种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他们觉得树木有灵,所以在锡伯族里是严禁乱砍伐,其中独树是不能砍的。随便乱砍了独树的话是会遭来灾难的。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可能很多小伙伴们并不熟悉这个民族,在锡伯族的民族文化中有着树木崇拜,这种崇拜是种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习俗。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对这一习俗进行了解下吧。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有颗硕大无比的榆树,锡伯族人叫它“文车热哈林”,译成汉语,就是“祈年树”。 祈年树,树干围约9米,干上火烧的痕迹,证明它经受了劫难。它独立于田野之中,苍劲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若攀登树杈上,顿觉风声飒飒,遍体清凉,令人心旷神怡。 20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来时,这棵树仅有碗口。锡伯族古谚:“独树不能砍”,以为神灵庇佑,群众特意加以保护,禁止小孩上树伐枝。每年端午节,牛录佐领邀集萨克达(资深望重的老人)和附近农民来树下联欢会,一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二为祈望丰收。 祈年树,是锡伯族人的树木崇拜,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崇拜的遗俗。伊犁有不少民族一直保留着这种崇拜树木的习俗,他们认为古树是有灵的,或是一种风水树,严禁滥砍乱伐。谁要是砍伐了风水树,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独树更灵验。如果独树被欢伐了,草原会遭受灾难。人们常常在牧道的独树上系结各种的布条,以示对树木的崇拜。 结树幡是草原人民的习俗,凡是被认为有神灵之处都要结树幡。例如,温泉、山洞、独树,或是圣地等处。一般临近的树枝或是灌丛上结布为幡,无树的地方还要插上木竿或树叉结幡。在草原上凡是见到这种情况,都视为封禁之地,是决不能随意践踏或随意砍伐的。而且男人经过其地须得下马,妇女经过须结布条。年代久远树幡也结得多了,就显得格外神秘更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