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婚俗更是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裕固族婚姻习俗由求婚、许亲、说亲、订婚、选人、戴头、送亲、打尖、踏房、让客、尧达曲珠尔、阿斯哈斯、献羊背、道谢、交新娘、入新房、生新火、回门、串亲、出牧、立娘家等程序组成。 “选人”是指男女双方在筹办婚礼之事中,请主事人,称“总东”,助手为“副总东”。一般是“总东”和“副总东”各一人。“让客”是指新郎家本家户族中的一男子跪在新郎家门外,双手敬客的仪式。“献羊背子”是指依客人的身份、辈分分取羊后髅骨、羊胸叉、羊脊梁骨等12份羊背。喇嘛、头人、男女方的舅舅,拿头背;客人中辈分大的老人、老亲及亲朋拿两背;总东及帮手拿三背。“串亲”是新娘回门后,领着新郎挨家串户,向亲戚邻里道谢;回门回来,新郎又领新娘到自己亲戚家串门致谢。 裕固族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是“戴头”、“打尖”、“踏房”仪式。 戴头面仪式是姑娘离娘家的仪式。把客人按身份年龄请进帐篷,依序坐定,主持人总东开始唱一段希望大家把婚事办好的心愿之辞。然后新娘的伴娘代表新娘唱一段离家的苦愁留恋之曲。接着大家对唱,歌词均与结婚相关。这时,伴娘就给新娘穿嫁衣、戴头面。 打尖仪式是指迎接送亲队伍的仪式。新郎家在半路上把毛毯铺在路上,送亲队伍一到,就请客人坐下。主持人先把酒向天、地捧洒,意思是先敬天地。然后开始对唱,亦多祝颂之辞。对唱过程中,客人们吃几块羊肉,喝几杯酒,一同向新郎家进发。 踏房仪式是指送亲队伍临近新郎家时,大队人马先停在近处,派双数骑马人前去看婆家准备的情况,往返3次。在新郎东南l方200米处有1帐篷,内藏3人,见踏房人来,用红柳条子抽打帐篷,发出“啪、啪、啪”的响声,并不停地晃动帐篷,用以惊吓前来踏房的乘骑,不让踏上帐篷。 第一次前来踏房的人,只转一周,如不能取胜(踏倒帐篷),需派8人进行第二次踏房。与此同时,新郎便把一个装有五谷杂粮的瓶子向东南方向扔去,意为避邪。 第二次踏房绕帐篷两周,如未能取胜,便开始第三次踏房,送亲人一哄而上。这时,新郎家方派出10多个精壮青年冲上去抓踏房坐骑,只要抓住主要亲戚的马头,其他人便得自动下马。如抓不住,送亲队伍便故意纵马乱跑,逼得新郎家苦苦告饶。 婚礼仪式中,宗教意味最浓的是“尧达曲珠尔”。客人到了新郎家以后,新娘家请一位骑白马的客人,敬上一条哈达,拴在马鬃上,以代表裕固族传说中的白象,驮上新娘的嫁妆,由一男子牵着,走到新郎家在东南方向点燃的两堆火旁,这时,新郎家请来的总东与副总东横拦一条哈达,两头结两个疙瘩,代表金、银,两人边走边唱。当新娘一行人穿过火堆时,新郎用红柳弓搭三支箭射向新娘。箭若射中新娘腰带以下部位,为吉;若射到腰带以上,新娘家很反感,若射不中就认为新郎没本事,且不吉利。 新郎射箭后,即折弓扔入火中。与此同时,新娘将面纱扔掉。伴娘便把尧达曲珠尔(羊于腿骨,表示千两金子、万两银子)递给新郎。新郎接住插入腰带,作为结婚的凭证。至此,尧达曲珠尔仪式结束。
日期 : 2020 › 04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过去,裕固族长期存在重女轻男的思想观念,这也许是母系社会的遗风。家中大部分生产事务及全家生活的操持,都由女子承担。女子以终身守家为习惯,继承父母家业,多不愿出嫁离开父母。又因女子身价甚高,索要彩礼较重,正式结婚费用较大,家底不丰裕的牧民之家,一般无力娶妻。 在男子无力迎娶,女子以守家为荣的情况下,产生出了招赘女婿婚。招赘女婿婚,一般是家里只有一女而无男,如果女儿出嫁,父母无人赡养,父母过世之后,这一家就绝了户,家业无人继承,只好招赘女婿上门,支撑门户,继承祖业。 招赘之前,待女方的舅舅等主要亲属商讨同意,物色好女婿,并且征得女婿的舅舅、父母的同意,然后,女婿可提前一两年到女方家,在女方家生活、劳动,了解女方家的情况,在朝夕相处中和女方建立感情。经过一两年的共同生活,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姑娘又到了结婚年龄,选择良辰吉日,请来姑娘的舅舅和主要亲戚,给姑娘举行成人礼的戴头面仪式。 女方家事先请来一或两个有儿有女有丈夫(意为福寿双全)且动作利索的妇女,在仪式上给姑娘梳头戴头面。请来戴头面的妇女给姑娘送一份礼品,即一把崭新未用的梳子,一块海螺骨磨成有眼的白色圆骨块和绑扎头面的头绳。梳洗穿戴整齐,姑娘给每位客人倒一碗酥油茶之后,使用“扎拉帽子”(即顶部有红缨穗、高顶宽沿、后部卷起的白色毡帽)遮住脸不再讲话,由戴头面的妇女将其扶到小帐篷就座。这天家里要招待宾客。 在姑娘举行戴头面仪式之前,女婿回到父母家,由其舅舅或父亲、叔叔一两人陪同,把女婿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事先为新姑爷准备一套新衣服,一根系腰(即红色绸、缎腰带),一截煮得半熟的羊干腿骨(裕固语称“尧达曲珠尔”)。新女婿进门之后,由两男子相帮给女婿换上新衣,勒上系腰,把羊干腿别在腰带上;一名男子“冠戴新郎”时,高声叙说“阿斯哈拉”、“尧达曲珠尔”。冠戴叙说完毕,招待客人。 在当天下午,为客人做一顿羊肉面条饭,上饭之前,姑娘的父亲给来的每位客人回敬一条哈达,并说招待不周等客气之词。吃饭之后,客人纷纷离去。 裕固族有“大事小事,一顿饭食”之说,吃饭之后等于宣布这桩喜事操办结束。当晚女婿姑娘同居,开始夫妻生活。来的客人都要带一份礼品,大多是一包茶砖,两瓶白酒,一块二尺见方白布的哈达。姑娘家还要答谢请来戴头面的妇女,给每人一疋白布、一疋蓝布(原来一疋布约一丈五六尺长)。 招赘女婿婚,除上述情况外,也有事先物色好女婿,女婿不提前到女方家,到了女方举行戴头面仪式那天才招赘上门的。还有事先没物色好合适人选,姑娘又到了举行成人礼戴头面的时候,就先给姑娘戴头面,之后有合适者再招赘进门。这种后来者,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进门后就一起生活、劳动。 招赘进门的女婿,有财产继承权,在家庭中以主人身份自居,这种生活一般比较稳固,女子也有终身依托之感。如果生活几年,感情破裂,男方离去之时,还可带走部分家产。 这种情况一般不多,招赘的男子多属家中兄弟多,家中无力为其娶妻或家庭不和睦者。而在今天,裕固族已很少见此等婚俗。除他们的结婚程序中保留了一些传统仪式外,其他方面已和汉族相差无几。
蒙古族人举行婚礼时,新郎身穿蒙古袍,背弓带箭,同伴郎、媒人等10余人骑骏马疾驰新娘家。此时,女方家蒙古包紧闭,周围由女方亲友围成人墙,水泄不通,拒绝迎亲队伍靠近。 此时,男方队伍中策马跑出一人恭恭敬敬地向女方家表白一番祝颂之词,然后说明天色不早了,希望接上新娘即刻上路。话音一落,女方家也走出一人用唱歌的方式考问男方。这当儿,男方必须用对歌来回答,就这样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直到女方意尽词穷,围帐的人群闪开,让男方走进帐篷。 新郎一进去,先向佛像跪拜,然后拜火、拜岳父岳母,向女方亲人献哈达、烟酒。女方家端出饼,设宴招待。吃完酒席,女方家青年男女又端出煮熟的羊脖子让新郎从中掰开,以此来刁难新郎官,如新郎掰不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都摆出来,直到新郎顺利解决为止。 至此,迎亲队伍离席,新娘及陪伴女郎翻身上马,接着绕蒙古包跑马三圈,然后与父母唱道别歌。迎亲路上,新郎和新娘都想抢先讨吉利,但新郎常被送亲的人故意刁难阻挡。聪明的新郎下马常假意摆上酒席向送亲人“赔罪”。 送亲人信以为真,便坐下来大吃大喝。新郎趁机策马扬鞭,风驰电掣般地跑回家,带上大队人马半路相迎。 到了男方家,新娘和新郎跨过两堆火,双双拿起羊肩胛骨拜天地。接着喇嘛颂传祝福,新人拜佛、拜父母、拜亲友,并开始入座吃席。每席一只全羊,外加几样炒菜和风味小吃。酒席一般要举行3-4天,期间送亲队伍要留宿数日。临走前,新郎家还要拿出鼻烟壶致谢送亲的人。
藏族的婚俗因居住地区不同而异。迭部藏族婚俗由求婚、提亲、定亲、结婚、开门、大酒、回门组成:当男方看准女方的人品、长相、针线活等,便主动找机会接近,如两厢情愿,男方先告诉自己的父母,去寺院算属相是否相合,然后便找一位与女方家相好的老人或女方的舅舅作媒人准备提亲。 提亲时,媒人带着男方家的父母或其他直系亲戚,拿上一壶(铜壶为佳)青棵酒,壶柄上系一条哈达或红线绳,在酒壶的盖沿上抹三点酥油,前往女方家提亲。提亲人数以单数为好,女方家事先请来本村相好的邻居和直系亲戚迎候,姑娘这天一般不让男方提亲的任何人见到。提亲的进了女方家后,由媒人给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中的一切情况,并把拿的酒放在堂屋家神前的柜子上面。媒人一边讲,一边劝说女方父母和其他亲戚快把壶里的酒喝完,女方家为了慎重起见,一般不马上答应男方提出的任何条件,待3-5天后答复。女方家同意后,才将此壶酒喝完,装上青稞等粮食,将酒壶送到男方家,这时男方家已明白,女方家已同意了此门亲事。 紧接的程序是定亲,在男女双方算好的吉日里,男方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拿上必需的青稞酒、牛羊猪肉,炸上油饼,蒸上花卷或馒头,带一些新鲜水果、糖茶、蔬菜等礼物,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一般不做大的准备,主要吃喝是由男方家送来的。 定亲的主要成员是双方的直系亲属和关系较好的左邻右舍,人数一般在5-8人之间。男方一行由一位懂仪式的人将酒倒入小龙碗或酒杯里,先敬家神一杯,然后敬给女方父母和其他客人,再由男方父母按同样的顺序依次敬酒,然后双方父母和媒人开始商议给姑娘的嫁妆。上迭部女方家同意姑娘的终身大事后,让其到男方家住几天,然后再商订何时结婚。 在结婚的前三天,男方家派人将穿戴的首饰送到女方家,姑娘即刻穿戴好所送之物,并由母亲在村庄里找一位儿女双全的老阿婆梳头,然后等待过门。女方家提前做好了送亲的一切准备,并请来和尚(阿姑)念经。男方家选好属相符合的娶亲队伍3-5人(包括新郎),骑上马前往女方家娶亲,到了女方家门口,门被杠子顶着(这是刁难娶亲队伍的一种讲究),里边的人问,外边的人答。问答一阵后,女方家才将大门打开,娶亲的人们被请进堂屋,吃一顿丰盛的饭之后,将姑娘娶走。 姑娘出门前,女方家先派几个年轻人,拿着开路酒沿途撒土、洒水。护送新娘的5-7人和娶亲队伍一走出门,在路途中行走较快,一般要赶在中午12时前赶到男方家。上迭部是将姑娘由送亲队伍送到途中,娶亲队伍与其相遇后,便找一草坪坐下,拿出双方的酒肉,互献哈达,这样热闹一阵后,双方长者决定将新娘交给娶亲的队伍,各自撤回。而下迭部藏族群众在新娘到婆家大门口时男方家提前在门口放一木柄,装满水,新娘将水背进家门,意味着背财进门,送亲队伍到门口先叫门,经一番问答,才将大门打开。
舟曲藏族婚事,一般由男方主动提亲,男方看准合意的姑娘,便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前去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先拿一瓶自己烧的青稞洒,若女方家接受了这瓶酒,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否则,就意味着拒绝。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便同媒人商量定亲事宜。 按舟曲藏族的旧俗,商量定亲事宜不拿任何彩礼给女方家,只拿一满铜罐青稞酒前往女方家。女方家召集父母、叔伯、哥哥以及亲房等人,男女两方家人围着矮几坐在炕上,男方家人要向女方家人一一敬酒。这样两方家人围着炕桌,饮酒举杯,就算这门婚事成了。 再过一段时间后,男方主人在媒人的陪同下拿着一满铜罐订婚酒,第三次到女方家,双方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这一天,女方家准备好9坛美酒,肥膘腊肉,邀请村中长者开筵庆贺。 订婚时,女方不向男方索要任何财札,女方的嫁妆,从头到足全由女方家自己提前准备好。喝了订婚酒之后,等候半年或一年左右就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期一般定于正月初一至十八以内的美辰良宵。具体在什么时间,由男方请来神汉求神、卜卦或高僧喇嘛根据男女的属相生辰来择算,然后通知女方进行准备工作。 择定婚期之后,双方便加紧做婚礼的准备。同时女方要将送亲的人数及参加的主要人员报知男方,使男方心中有数,以便作接待的准备。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男方必须从自己的叔伯、堂兄或亲房中,遴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精明能干的人出任“席组”(婚礼总负责人)。姑娘临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请村中与姑娘年龄相仿并要好的几个姑娘作陪,直到出嫁为止。 娶亲的人员,一般是男方家的姑姑、姨姨、堂姐、表姐或亲戚二人拿着一铜罐酒前往女方家接亲。娶亲人进女方家后,女家先向她们每人敬三杯青稞酒,并让她们坐在炕上饮茶吃饭。送亲的人数一般是4人或8人,人选多是新娘的姑、嫂和堂姐妹。 送迎女队开始起程,新娘就出门哭着向家人告别。同时还有女方家的亲房牵引着一两头驮着娘家和族人为新娘陪赠的被褥毛毯、枕巾衣物等嫁妆的骡马行于送亲人之后。这时,如果男方是本村人,全村的青年男子都站立在从女家家门口到男方家的道路两旁,或屋顶和塄坎上,将事先准备好的冷藏,倾盆倒撒在她们身上。 如果男方是外村人,在女方村庄行施撒灰仪式之后,到男方村庄又补做这种仪式,从村头撒到男方家门口为止。在途中,如果遇到有人背水、背粪、背柴火,就认为吉利,要是碰到抬病人、背空桶、背空背戽的,则认为不吉利。 婚礼结束后要请高僧喇嘛念经消灾。迎送新娘的女队到男方大门口时,一方面燃炮迎接,一方面席组派人先将迎送女队和新娘身上的蒙衣揭开扫除身上的灰尘,洗脸擦手,然后进屋围桌坐席,端馍斟酒进行招待。新娘由两位娶亲伴娘左右相随,由男方的姑姑或嫂嫂引进为新娘准备好的新房,进行招待。不拜父母,不拜天地,也不向姑丈磕头。送亲人和新娘简单地吃喝上一阵,由男方家的亲房和主要亲朋好友轮着把她们请到家里,殷勤款待。
东乡族在人病重而临去世之时,首先请阿訇念经祈祷,称之为念“妥卧”(towo.“讨白”一词的转音)。其目的一是求真主赦免病人犯下的罪过;二是祈求减轻病人离世的痛苦。 人去世后,先由家人将亡人的眼睛闭上,从病房将亡人抬入上房,之后由几个家人守亡人,其余分头去通知“哲麻尔提”(即教坊,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民民间组织单位)、亲朋好友。通常情况下,当天埋葬。 丧事的具体指挥由哲麻尔提的学董承担。首先组织教坊的人(一般每户来一人)去挖墓,而后请阿訇或拱北的老人家(教长)来亡人家里念经。在念经的同时,亡人的家属或亲戚将亡人尸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替亡人洗大净。丧者如为男人,由舅舅家来的人为其洗尸,如丧者为女人,由娘家来的人为其洗尸,无论男女,均由同性同辈人洗尸。净身时别人不能随便进去。 净身后,用“克凡布”(即裹尸布,系白色棉布,一般为三丈六尺)包尸。克凡布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几块,才能使用。净身后,转“费底耶”(阿訇、满拉、教长为亡人念经赎罪的仪式),之后将亡人放在担架上盖上绿色或白色的绣单,抬到清真寺或一块空旷的场地举行葬礼,称之为站“者那则”。 者那则是整个葬礼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一般由清真寺的开学阿訇(老教一般由门宦的老人家、教长)主持,参加葬礼的人站在阿訇后面,众人举两番礼拜,寓意是参加这次礼拜的“拜功”(伊斯兰教五桩天命之一)全部偿给亡人,求真主饶恕和怜悯亡人,让亡人的灵魂得以安息。 在举行者那则的同时,亡人家属依经济能力,向参加葬礼的人散“索得格”(施舍一些钱财)。礼毕,将尸体抬到墓地埋葬。 东乡族墓坑呈长方形,墓坑下另挖一偏洞,偏洞内一般铺一层沙子,将亡人缓缓安放在偏洞内,让他面朝西,再用土坯将偏洞堵起来。墓坑里的第一把土由亡人至亲填入,之后众人将墓坑填满,填土时速度越快越好,认为这样有助于减轻亡人痛苦。 在整个送葬过程中,亡人始终不能见到太阳光,认为太阳光对亡人惊恐过大。在填土开始后,参加葬礼的所有阿訇、教长、满拉以及会念经的老者在墓地周围盘坐,用最快的速度念《古兰经》,念时每人念一章,将30本《古兰经》念完为止。 送葬的人们则在旁边跪听,念完后,大家一齐呼出“都哇”(祈祷词),表示替亡人祈祷,至此葬礼结束。对亡人,不能说“死”字,只能说“都亚依杰”(dvja idz:ia)。都亚依杰是东乡族用于穆斯林去世的专门语,有被真主招回等意。 在整个葬礼期间,忌让亡人见到太阳光;忌打雷、闪电;禁止陪葬东西;忌将墓坑里的土带入家中(针对挖坑时残留在铁锨上的土);禁止将自杀者埋入公共墓地;忌将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留在家中;禁止保留亡人照片;新教禁止女人进入墓地等。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要送给贫困人家,不能穿的衣服鞋帽则埋入地下。
保安族虽像汉族那样也十分重视“入土为安”观念,但葬式与葬礼同汉族大不一样。 据有关资料介绍,保安族人一生辛劳,至寿终正寝之时,首先要请阿訇为他念经,让他安详地到另一个世界去。当人正在咽气的时候,家人不能惊慌,不能喊叫,更不能大声哭泣,只须静静肃立。其他人要为他赶快支起一张木床,上面铺上一条干净的棉毯。 待病人彻底断气后,人们合其双眼,闭其口齿,脱去其衣服,顺其四肢,然后很快将尸体从炕上移到木床上,覆盖白布单或毯子。亡者头东脚西,仰面直体,表示死者遥望圣地天房。 保安族讲究,人亡后,亲属不能号啕大哭,只许默哀或轻声啜泣。子女们瞻仰遗容之后,便要举行名叫“抓水”的仪式: 把尸体抬到“水床”的上面,直体仰卧,有7-9人站于水床周围,各持香一支祈祷默哀。然后开始“抓水”,一般由3人操作,其顺序先净下,后洗头部,用白布或棉花沾水擦口齿和鼻孔,再洗脸和两手至肘,接着按从头至足、先右后左的顺序冲洗全身三遍。 抓水仪式一结束,再把尸体重新抬到早已铺上裹尸布的木床上。这时给亡者穿好衬衣,再用白布(叫“克凡”)包好尸体。裹尸仪式中有性别之分,如果是女尸,先包头部后包胸部,并由年龄大的妇女执行。男尸由男性去包,在顺序上无太多的讲究,只要干净利索就行。 尸体裹好后,便打发青年人把寺内公用的抬尸匣送来。一般是由村上的老人在匣底先铺好一条崭新的毯子,放一个新枕头,然后4个青年人把尸体装入匣子,并在尸体上另盖一条单子,再合上匣盖。 保安族讲究速葬,一般是晨亡晚葬,晚亡晨葬,通常情况下最迟不能晚于第二天凌晨。保安族举行埋葬时,不允许任何妇女到墓地去。在埋葬前,阿訇带领参加送葬的成年男性肃立,为亡者举行葬礼,俗称之为站“者那则”。 当尸体送到墓地后,众人把尸匣抬到墓西,四人将盖尸身的单子从四角撑起,遮住太阳,其他人把尸体抬进墓坑,放入炕底偏洞。葬式头北足南,尸体侧睡面西,表示亡者永向麦加天房。待放好尸身,最后用土坯堵好洞口。 亡人入墓后,阿訇开始念《古兰经》。儿子捧土一把一把地撒向墓坑,其他送葬人开始填墓坑垒墓冢。保安人的葬礼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依照教规,一切从俭。 保安族虽不讲究“七七”祭奠制,但在亡者下葬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家人也要请阿訇到墓地念经。 天堂是永恒的乐园,保安族人一生旅途之最后归宿就在于落脚这一美妙的圣境,一颗终生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的心,在一片诵经声中安然地停息了。然而,它却带着一生的辛劳和为人类贡献了终生的喜悦飞向了远方。
裕固族小孩满三岁时才第一次剃头并行剃头仪式。时间大约为农历五月初四或六月十三。届时,孩子阿扎(爸爸)要亲自去请孩子的爷爷、奶奶、舅舅、部落的头人、剃头主持人和亲戚朋友。客人都带有哈达、酒、茶砖、枣、点心、衣料之类的贺礼。客人先将礼品递给要剃头的孩子,再由孩子的阿扎接过,恭敬地献于佛像前的桌上。 剃头这天,要根据来客宰杀羊只,经一番酒肉招待后,剃头仪式开始。孩子的阿娜(妈妈)抱上孩子,阿扎端好炒面饼(中间有一圆孔),剃头主持口诵祝辞;与此同时,孩子的舅舅双手拿起炒面饼,取掉面饼盖子,放在孩子头顶上,从饼孔内拉出一撮头发,把酥油抹在孩子嘴上、鼻尖和前额上,一边祝颂,一边剪下头发,并许给孩子一匹白马。然后把头发放在盘内,取下饼子。 其后来客按次序每人剪一剪,并许诺秋后兑现钱财或羊只。剪完的头发用白布包好(白色象征吉祥如意)挽成疙瘩,吊在帐篷上方。 裕固族不论男孩女孩,都在三岁时举行剃头仪式。剪头发时,在后脑勺留一圆块,叫“帽盖”。女孩的帽盖留成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在辫子上穿上各色珠子,以后每长一岁,就另编一小辫,等长到17岁,头两侧辫子已满,也就到了出嫁的年龄。而男孩的帽盖子,等长大些,剃头时一次剃光。 剃头仪式中,还要给孩子取乳名,乳名多含吉祥之意,如“巴特尔”意为英雄好汉;“超勒安”意为亮明星;“奇姬”意为能飞的花;“吉萨柯达克”意为可爱的孔雀石。但也有故意给孩子起贱名的,如“苏合尔”意为脏水;“苏布合尔”意为臭奶子;“道古鲁”意为圆石头等,这种贱名实际包含的蕴意是天不管,地不收,可以长寿。 裕固族的剃头仪式隆重而有趣。据说,经过剃头仪式,孩子就成了佛爷的子孙,因而,他(她)一生就得敬佛、礼佛,并以此鞭策自己。
少数民族家族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就本质而论,它仍然以维系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家族的构成,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与其文化内涵,熔铸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 户族裕固族不称家族而称“户族”。据裕固族历史文化研究者介绍,“的尔斤”就是裕固族语“户族”的音译,每个部落是由数量不等的的尔斤所组成。 每个的尔斤根据其名称的首音或尾音取一个类似汉族的姓作为本户族的标志,如“亚赫拉格的尔斤”取汉姓为杨,“西喇的尔斤”取汉姓为黄,“啊尔郎的尔斤”取汉姓为郎等。每个户族中设户族长一人,称“老者”或“户主”(掌柜的),管理本户族内部事务及负责交纳本户族“茶马”(即官税)。户族老者无世袭权,每一两年选举一次,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在的尔斤户族中,不分男女均为本户族成员。但“裕固族由于婚俗方式决定了家庭家长的权力,夫随妻居的家庭经济大权自然操在妻子手中。同居男子无财产继承权,如果感情不和,男子离异而去时,不能带走任何财产,孩子亦属女方”。 而今,裕固族家庭则由父母共同管理,分工明确。家产由幼子继承,负责养老送终。 裕固族有崇拜部落英雄的习俗,凡英雄们死后,其灵魂就会变成家庭或部落的守护神。一旦家庭或部落有不祥之兆时,便通过一定的仪式进行祭祀部落英雄。
藏族人的名字多取于佛经上的吉祥词语,一般用4个字组成如用简称,可用第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 很早以前,藏族人都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例如,母亲名叫“达拉嘎姆”,儿子名便叫“达赤”。 自从有了阶级之后,有的人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如:昆•贡却杰布。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后,有的人又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如:聂•赤桑羊顿、多仁•丹增班觉。 佛教在西藏盛行后,人们的名字也有了佛教的色彩,他们喜欢请活佛给起名字。有的活佛、堪布,将自己名字的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便给小僧起名为“江白多吉”。多吉——金刚;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拉姆一一仙女. 有的在名字前加上僧职或封号,如:班禘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确吉坚赞”是名字,“禅额尔德尼”是封号,。 活佛的名字, 一般在名字前面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热振•多吉才仁”。 有用自然界的物体做名字的,如:达娃——月亮。有用小孩子出生的日子做名字的,如:次吉一一初一。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巴桑——星期五。 藏族人同名的很多,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些说明,如加大、中、小,或加上地名,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职业,或在名字后面加上人的生理特征。或者用性别和老幼来加以区别。 1951年以后,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 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 藏族人认为,直呼名字是不礼貌的。因此,总要在名字前后加点什么,表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要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但在家中,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可以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