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大、腊子一带,藏族盘巾,即用1.2-1.5米长的黑或蓝布,顺叠成9厘米宽的布条,层层裹于头顶,呈盘形。身着大襟短袄,腰系6厘米宽,2 7米长的黑白二色相间的毛纺腰带。腿上裹着绑腿,用蓝或黑布条自脚踝至膝下逐层缠裹,足蹬靿高15厘米的千层底鞋,鞋帮用硬布或褐子制作,中间锁梁,尖头上翘。衣裳、腰带及鞋面均是蓝、黑、白三色,甚为庄重。 这一带藏族未婚姑娘梳两条辫子,头上包黑布帕,其辫在帕外缠一条,后面拖一条,已婚妇女梳三条辫子,一条盘在头上,另两条垂吊身后,每条辫子尾端都要坠一银制小圆盘,当地叫“乃多子”,银盘上有黄金镶嵌的凸纹图案,镶五个珊瑚珠。 妇女身着三层上衣,最里层是衬衣,名叫“哈吐”,颜色多浅淡,中间一层是用花、红、绿色绸缎缝制的短袄,名叫“几挨”。短袄为低领,领口缝缀银制板纽,即两长方形银板,面有蓝底色,银线勾勒的图案,子母扣分别缝在领的两边,子扣乃一红珊瑚珠,套进母扣,就起到纽扣作用了,美观实用。开襟上饰以阔边花纹两道,袖口镶包21厘米宽的深浅色相间的宽阔花边,通长70厘米,胸前佩挂小件饰物。腰系18厘米宽,2.4米长的毛纺红、蓝腰带,这种毛纺腰带叫做“戈让”。戴孝时则系白、黑腰带。最外一层套一坎肩名叫“卡加”,腰身肥大,挂里夹层,无纽扣(有扣也不系)。 下身着称“果洛”的裤子,裤口宽大达到50厘米,穿着时在脚踝处用花色缎带扎起,呈灯笼状。用料多为黑色平绒或棉布、化纤以及绸缎等。插岗、武坪一带男子过去留一根长辫,额头顶一块布帕,用2尺左右的布料叠成巴掌大小的方块,用发辫系束。舟曲整个前后山的妇女发式都是“碎辫子”型,只是不留“满头”,耳朵以下的头发都被剃光,其余梳编成百余根细碎辫子,下接黑丝线,披在身后,腰际用一红布条拢位。小姑娘梳十几条短小的辫子,辫梢上坠一块红色小排珠,再吊三块白色小石坠,顶在头上或坠于额前。 这里男子身着大襟长袍,外罩及腹对襟坎肩,不制纽扣,也有穿白麻布长衫的,过去男子有的在腰带上佩挂长达脚面的机织花带,围腰一周,呈裙状。妇女着长不过膝的红或白色对襟长衫,年龄稍大则着黑蓝色长衫,前角撩起。插岗、武坪妇女有的从肩膀至肘部左右各缀一块用花色相间的布条拼联的软胎布片,长40厘米,宽20厘米,下端缀三枚“麻钱”或海贝并接有丝线穗子,当地称作“补子”。长衫外面套一件绣花织边的小坎肩(八楞、三角坪人的坎肩颜色为天蓝色),腰系红毛纺或花格腰带,也有仅系天蓝色布料腰带的,胸前都罩有用黑蓝布制作的大块“裹兜”,上端绣有几何图案,各乡图案迥异,色彩鲜艳。拱巴、铁坝一带妇女在裹兜上面缝缀“排珠”,当地藏语称“斯日”,横向排列二三十排,上窄下宽,呈梯形,珠子上小下大,都是朱红色,小者如豌豆,大者如蚕豆,间有银球点缀。外着无领,短袖(袖口宽大),正开襟的长袍和短小、宽边的花坎肩,下身穿一件大红或紫红色的裤子,裤管肥硕宽大,但不扎裤脚。
日期 : 2020 › 04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甘肃藏族服饰特别复杂,它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以及性别化特点。总之是各地的风俗不同,服饰也不太相同。 玛曲、碌曲、夏河藏族服饰 玛曲、碌曲、夏河等地,男女牧民的帽子随季节更换,春秋两季喜欢戴礼帽,冬天喜欢戴狐皮帽。夏天,大家穿单藏袍,根据个人的爱好,颜色呈多种色调;春秋两季,天气较凉,一般都要穿二毛皮袍;冬天都穿大羊皮袄。这些不同的藏袍均带装饰,特别是妇女的皮袍,领、袖、襟处的装饰更加令人注目。藏袍里面,一般要穿贴身夹袄。藏袍穿法:右臂外露,左臂套袖,腰扎绸带,右袖束于身后腰带下。这些地方的藏族妇女,特别注重发饰,留小辫,辫数多以年龄为限。小女孩一般梳3条辫子,成年女子梳9条辫子,结婚妇女的辫子更多。发辫上常见的装饰品主要有珠及金银制品。 卓尼藏族男子服饰 与玛曲、碌曲男式服饰大体相同,但妇女服饰较特殊。帽子多为圆顶石榴帽或犹如烟筒的细毡礼帽,其上有各种装饰品。穿紧身藏袍。年轻妇女常在藏袍上套一件粉红色马甲,系一条红色腰带,下穿直筒裤子,足登长勒布鞋。旧时,卓尼男子留长辫绕顶,妇女多梳三根辫,以银品和海贝为饰。 迭部藏族服饰 生活在迭部的藏族,男子不喜欢戴帽,多以毛巾绕头。身着长衫,多以麻织品为主,腰扎红腰带,右臂外露。足穿牛皮底长靴,黑色长裤,裤筒较窄。但也有例外,在腊子口一带的藏族男子穿大裤,短袄,缠腿。妇女戴圆筒平顶高帽,身穿大襟长袍,里穿贴身衬衣,有时长袍外套一件肥大坎肩,扎一条漂亮腰带。未婚女子梳2条辫,已婚妇女梳3条辫,盘头、垂吊均可。有时并不严格,盘梳小辫、多辫,任其喜好。 舟曲藏族服饰 舟曲藏族无论男女均穿普通藏袍,头戴帕巾。妇女留细辫,数量不等。妇女戴胸佩,装饰图案精美,以银盘为主。衣服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刺绣,花色鲜艳。 卓尼藏族服饰 卓尼藏族女子服饰的特点是半高领,右开襟,紧身窄袖,直线裁制,两边开衩,下长至足,颜色多为天蓝、湖蓝、翠绿,年长者颜色较深沉灰暗。穿着时,在藏服上面罩一大襟式绸缎马甲,当地藏语叫“库多”,开襟处镶滚宽6厘米,窄2厘米的两道花边。年轻女子普遍喜欢上着蓝绿色的藏服,外罩粉红、大红或紫红镶边绸缎马甲,腰系一自织黑白几何形图案的机织花带,也有系毛织大红腰带的,下着深红窄筒裤子。足穿红靿满绑锁梁布靴,俗称“连巴勒子鞋”,上施五彩斑斓的花草、珍禽刺绣,整个色彩鲜艳明丽,对比强烈。 卓尼县卡车乡过去男子留有长辫并盘绕于头顶,在鬓角处于发辫梢上扎结一葫芦形银饰,也有用红布条系于发辫梢并垂吊一截的。车巴沟半农半牧区藏族妇女的两根长辫子上缀满黄铜纽扣,俗称“纽子头”。
甘肃牧区男女喜戴圆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则是狐皮帽。夏河一带的藏族妇女戴四片瓦形的翻毛边的绣花呢帽和以白羔毛围边的皮帽。皮帽圆锥形的顶端坠一束红缨,还有将羔皮或其他兽皮围成筒状的皮帽。用红布或氆氇施面。两头只用绸条系扎,方便适用。 牧区的妇女喜欢戴耳环、耳坠子,藏语叫“那龙”、“那多合”,大都是金银制品,有浮雕、掐丝、镂空镶嵌等形式。耳环上再挂耳坠子。耳坠子层层叠垒,长达六七十厘米,垂及前胸。牧区妇女还讲究项链、排珠、银盘(长方形)等饰物。 项链藏语叫“戈尖”,它是由一颗颗大小相同、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珊瑚、琥珀、密腊、松耳石、奇楠香料珠串联而成的。也有用红、蓝、绿、紫色玛瑙和淡黄色象牙制成的。玛曲妇女的颈项上多佩戴由20-40颗珠子串起的,少则两三串,多则十几串的项链。 牧区藏族夏穿“日拉”,即用布料衬里,以各种料子为面的藏袍。颜色有黑、墨绿、咖啡、青莲等。右腋下用红、绿布条做两条宽4厘米、长12厘米的带子,穿时两带相结即可。春秋之际穿着用羊羔皮作里子,外罩毛料或布质面子的,叫做“插日”的二毛皮袍,有的“插日”之上罩以“日拉”。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十样景”氆氇和水獭皮镶两道边。冬天大都穿着一种叫做“子化”的大羊皮袄,领面多镶包豹皮,男式袖口、襟、摆饰有15厘米的黑布,也有紧挨黑布镶嵌金黄色锦缎或朱红色布条的。 女式皮袄装饰华美,领面除豹皮镶包之外,还在领脚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摆、襟边处有的用三种纹样的氆氇迭缀;有的在“十字”氆氇之上级以三四指宽的水獭皮和锦缎花边;也有的在“十样景”氆氇之上镶30厘米红布和绿黄色布条。袖筒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挂在身后腰带下。 藏袍穿着时,无论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颜色多以红、绿、蓝(男多咖啡色)色绸缎缝制,领缘及襟边镶包金黄丝缎,外罩布袍或皮袍。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茧绸,身后打结(戴孝时才在身前打结),吊下30多厘米长。在茧绸腰带上又系一革带,名叫“恰玛”,上扣一节银制或铜制灯泡,两头有接扣,前面还有一银制长方形饰物,镶嵌红绿宝石和琥珀、珊瑚,镂刻精致花纹。腰带的侧旁佩挂银或铜制的各式奶钩,藏语叫“姚将”,上嵌红珊瑚珠、绿松石。 除了佩奶钩以外,还佩挂一种叫“龙高”的银制饰器。夏河一带的由半圆形(上嵌三颗红珠)和方形物(中嵌一颗红珠)联结在一起的,而玛曲的“龙高”则由微微鼓起的桃形和月牙形连缀在一起,其下端均开一孔,系两根带节的银棒或一束红珊瑚绿绸带。
保安族服饰发生过多次变化。据保安族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马少青、高占福、马克勋、马祖传等在他们的著述中介绍,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主要有以下数种: “一连鹰”与“柔纳” 保安族青年男子特别讲究头戴所谓“一连鹰”的狐皮帽。帽顶一般用红色、黄色或蓝色的布料做成。帽前额缝有毛色鲜艳的狐皮。它戴在头上,看上去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显得十分威武。平时,男子也有戴毡帽的。年轻男子的服装叫“柔纳”,形式类似藏袍,大斜领,大斜襟。老年人都穿青、蓝、灰三色盘袄,外套青色团花缎子褂。褂子为对襟,后面有开岔。他们的服装有夏单、秋夹、冬棉之分;尤其是夏天,多是白汗褡套青坎肩,裤子皆为大裆裤,到秋天再穿上套裤。 “西瓜皮”与花帽 年轻妇女头部多用六尺青纱或青绢包头,后面挽一个髻,髻上别一个形似柳叶的钗子。大姑娘多留一根长辫子,头戴一种俗称“西瓜皮”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形式是圆顶、大边、小口。详细说,这种帽子还有红顶、绿边,绿顶、红边及半红顶半绿边的区分。其边都打皱折向上卷起。帽子左边通常吊一根穗子,穗子上面拴一只荷包。青壮年妇女也有喜欢戴一种用棉线勾成的花帽,这种花帽样式有统一的格调,一般是红底、黄格,格内绣黄花;有红底、白格.格内绣白花;有红底、绿格,格内绣绿花;个别的也有绿底红格,格内绣红花的。 “麻吾鞋”与“索巴鞋” 保安族青年妇女穿的鞋就有麻吾鞋、刀子鞋、福字鞋、黄尕鞋、三跨邦、尕耳朵、尖尖鞋等等。其中最讲究的是麻吾鞋,鞋头做成一只怒目圆睁、鼻翼高悬、开口呼啸、钢茬胡须的布老虎,在直直耸立的耳朵上还吊着两串丝穗。男子的鞋袜,夏天多是圆口青色单鞋,白丝布袜子。冬天则穿“木端”,又名“索巴鞋”。这种索巴鞋,底厚一寸,鞋头上卷突出,鞋尖到鞋面上端夹一条黑色羊皮梁,鞋筒内贴缝十字花氆氇,类似汉族的朝鞋。 现在的保安族,无论男女老少,因受时代的影响,大多穿时装便服,青年男子主要穿中山装和西装;年长男子主要穿中山装。女子的穿戴,五花八门。少女常梳长辫,穿鲜艳的上衣,戴绿色绸纱制成的盖头,或同汉族女子一样,穿流行时装,牛仔服、健美暇、各式裙子、西服等等。
裕固族服饰质料多以皮毛织品为主。裕固族夏秋两季都用褐子做衣料,做成的衣服不但结实耐穿,还可防雨防寒。毛线织成的褐子,有的是白羊毛织的,有的是黑羊毛织的,有的用黑白两种天然色毛线织出人字形、波浪形图案,也有的用染毛颜料染成各色毛线,织成彩褐,给小孩做衣服,用彩色毛线做成线穗装饰衣物用具,紫红色的褐子又是成年男女的衣料。用羊毛织成的氆氇更是较褐子高级的衣料和装饰品。 裕固族用牛皮自制的“皮窝子”,是用两块熟制的牛皮,一块长圆形从中卷起,另一块半圆形作为鞋脸,缝到另一块上,缝住后跟即成了皮窝子。 裕固族男子衣服以紫红、蓝、青色为主,扎红色腰带;女子衣服,以红、绿、紫、蓝、黑为主,枣红、紫、绿色腰带;除和尚、喇嘛外,男女一般不穿米黄或橘黄色衣服。裕固族服饰工艺多由编织、刺绣、裁缝、擀制、穿缀等构成。包括:平纹、斜纹、三角纹、人字纹、波浪纹,条纹的纺织工艺;马缰绳、毛绳、捎裢、东部女帽的编织工艺;男女服饰上的各种动物、花草鱼鸟的图案以及刺绣、攀绣、贴绣等;各种图案缝边和嵌镶;鼻烟壶、火镰、针扎、腰刀、子弹袋、各种荷包。 上述随身携带的用具都用绣花袋(或荷包)装包、缀饰等,裕固族刺绣一般都用红色、黑色、黄色作为衬底色,色彩对比强烈,具有一种阳刚之美,造型活泼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裕固族服饰样式特别讲究,种类繁多,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田自成在《裕固族的服饰习俗浅析》一文中做了详细地介绍,兹录于下: 尖、平帽与高领偏襟长袍 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有东西之别,西部是尖顶,帽檐后部卷起,宽沿镶有一道黑边,内镶狗牙花边和各色丝线滚边;东部为大圆顶帽,形似礼帽,顶帽比礼帽细而窝,是用芨芨草秆和羊毛线编织而成坯,用红布缝为帽里,用白布缝为帽面,帽檐也缝有黑边,镶有花边。 裕固族妇女身穿高领偏襟长袍,衣领高齐耳根,衣领外面边缘用各色丝线合股,模仿天上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或九色、十三色,精心攀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彩色几何图案。袍子一般以绿色、蓝色为主,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有云字花边。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右下方挂红、绿、天蓝色正方形绸帕,少则两块,多则四块。大襟衣扣上挂有刺绣的荷包、针扎。 妇女长袍上面罩一件高领偏襟坎肩,一般都是用红色、紫色缃色缎子缝制,形式似偏襟背心(高领和长袍同),下摆左右开衩,镶有绸制彩色花边,背后从左肩至右肩镶一道半圆形花边,或如同衣领用彩色丝线攀绣,偏襟边缘上至领口、下至腋下绣有各种动物花边。下身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穿一条单裤。 金边白毡帽与大领偏襟长袍 裕固族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檐后边卷起,后高前低,呈扇面形,帽檐镶黑边,帽顶有在蓝缎上用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圆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一般都扎大红腰带,腰带上带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上无论单棉都用彩色布和织锦缎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盅。 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长袍上面要罩一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足穿用牛皮制成的高勒尖鼻的皮亢沉马靴,穿毛袜,在明花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勒布靴,靴帮一般用青布上纳白线转云字图案。 “沙日达升戈”与“舜尕尔”、“曲外代尕” 裕固族姑娘在3岁剃头时,把后脑勺的一片头发留蓄,长发和穿有珊瑚珠的丝线编成一条辫子,辫梢垂线穗被塞到背后的腰带里。两鬓的头发按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个小辫,一直到出嫁。到了十三四岁时,前额带“沙日达升戈”,即是用一长条红布,上缀各色珊瑚珠,缀成各色图案,做成一条长带,带的下边缘用红色或红、白色小珠相间穿成许多珠穗,把带子从前额缠到脑后,珠穗像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姑娘的前额。身穿类似大人的小袍褂,腰束腰带,胸前戴“舜尕尔”,背后戴“曲外代尕”,系用红布做成的两块长方形硬布牌,上缀有鱼骨圆块、各色珊瑚珠组成的图案,下边缘缀红色缩线穗,并用各色珊瑚、玛瑙、玉石珠穿成的珠琏把两块布牌连起,戴在脖子上,分挂在胸前和背后。
保安族妇女的服装最有名的是“一锅烟”。这是一种对长衫子、长夹袄、长棉衣所起的绰号。这种长衣前后襟一般要超过膝盖,而且讲究大襟、宽袖,襟上必须点缀三道色边。 第一道是红色条边,有2厘米宽;第二道是浅蓝色条边,有4寸宽;第三道是彩色的云子,称“万不断”。一锅烟是保安族妇女过节时所穿的礼服。这种服装实际上是兼有藏族和蒙古族服饰的优秀特点。 除了一锅烟这种节日服装外,平时妇女们随着季节的变化,经常换穿单衣、夹衣和棉衣。单衣上身多为长红衫子,外套青色夹夹,裤子主要是毛蓝色。有时不穿夹夹,只穿单长衫。这种单长衫,其色彩多为青色,有的沿镶浅蓝色的边子。长衫也有红色的,多是青年妇女所穿的衣服。 妇女的裤子也是大裆裤,色彩有大红、桃红、深绿三色。年轻妇女穿的裤子边沿有青、红、蓝三色的边子,老年妇女的裤子均为青、蓝两色,不加彩边。 年轻妇女头部多用六尺青纱或青绢包头,后面挽一个髻,髻上别一个形似柳叶的钗子。大姑娘多留一根长辫子,头戴一种俗称“西瓜皮”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形式是圆顶、大边、小口。详细说,这种帽子还有红顶、绿边,绿顶、红边及半红顶半绿边的区分。其边都打皱折向上卷起。帽子左边通常吊一根穗子,穗子上面拴一只荷包。 青壮年妇女也有喜欢戴一种用棉线勾成的花帽,这种花帽样式有统一的格调,一般是红底、黄格,格内绣黄花;有红底、白格.格内绣白花;有红底、绿格,格内绣绿花;个别的也有绿底红格,格内绣红花的。
甘南牧区(玛曲、碌曲、夏河)藏族妇女的头式较为独特,多系“碎辫子”型,如夏河一带六七岁的女孩,把额前的短发辫紧,从两鬓与顶上总结三条辫子,拉到后面续上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一块宽约10厘米,长30厘米余,用红呢包毡的软胎布块,藏语叫“然周然哇”。 部分有钱的人在还上面缝五六块银元,或三五个银制碗形饰物,藏语叫“欧当”。富有的则在上面缀以腊珀或金饰品。一般则钉的是黄铜片子,藏名叫“麦隆”,牧区则是密密地钉上无数贝壳扣子。 在这里,当女子到了十七八岁举行“上头”仪式时,在头顶分出一束圆形的头发,将其分成九股编成一条辫子。四周的头发都往下梳,从靠近脸的地方结小辫。愈是贵妇,辫子越细,数目也愈多。每十几根头发结成一根小辫子,约百余根,辫梢接黑丝线绳。绕头一圈编完之后,在小辫的根处,用针线穿上两道线,然后从脸的正中分开向背后聚拢扎结。辫子上由脖颈至腰际处牢挂一条宽约7厘米、长约69厘米的红呢包毡镶黄边的软胎板块。上面缝缀十二三颗腊珀,顶端皆系扎红珊瑚珠。腊珀来自西藏,每颗如鸡蛋大小,颜色暗黄,藏名叫“怀宁”。 玛曲县欧拉、尼玛的妇女先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圈,继续梳编到肩背处,再接黑丝线达于腰际。另将后脑勺的头发梳编一排细辫,上坠宽18厘米左右的布带,并用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然后间隔缝缀串珠、密腊、珊瑚、松耳石及长方形、碗形(即“欧当”)银制饰物等。布带下端还联结数串深蓝色的珠玑和红丝线穗子。全长及于腰下,也有坠及脚踝的。 大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红色料珠串缀起来的头箍。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50串,间有琥珀、松耳石点缀,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珊瑚珠或宝石。头箍之下又附一串红珠。
回族的姓氏,与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有密切的关联。回族人多姓马,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音译时,“穆”常常也作“马”。 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黄瑜的《双槐树钞》、何领远的《闽书》以及《明史》中提到穆罕默德的名字时,均作“马哈麻”。清人仿此例,也将伊斯兰人名中的首音译作“马”。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回族中姓“马”的人很多。 不过,回族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的谱系,可自由选择姓氏,因而马姓数量就特别膨胀起来。这种取先人名字的首音为姓的习俗,在回族中十分盛行。明朝著名的回族清官海瑞姓海,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叫海答儿。 此外,以名字的每一个音节为姓的习俗,也产生出大量的回族姓氏。如“以卜拉欣”、“纳速喇丁”的名字,就分解出以、白、来、金、纳、速、喇、丁等8姓。 伊斯兰教职也是回族姓氏的一个来源。如:不鲁罕丁担任福建晋江清净寺长老,称“摄思廉夏”,“摄思廉”今译“伊斯兰”,“夏”即“长老”之意。后来,他和他的子孙就姓了“夏”。 回族的名字分为乳名、回族名和学名,其中回族名最具民族及宗教特点,一般是在孩子出生3天或7天时由阿訇从伊斯兰教圣贤的名字里选取,男的多叫阿里、尤素福、达乌德、努尔曼,女的多叫玛丽亚、法蒂玛,等等。
撒拉族生育习俗中特别讲究诞生礼俗。孩子出生后,其命名的方式大体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无甚差别,但在分娩、过满月等方面却别有一番情趣。 撒拉人对孕妇的生活起居特别重视,尤其注意饮食方面的营养和“忌口”。分娩时,请乡村的接生婆接生,分娩后,由接生婆助其洗浴。生育前几天,就在孕妇的房间里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先从炕头的房梁上挂下一条毯子,以免中风,炕上多放些棉纱。 洗完婴儿后,在婴儿的肚脐上放些麝香,用干净布带扎好。第二天亲戚家门的女眷端着油渍渍、香喷喷的油搅团,还有红糖、油香以及给婴儿缝衣服的布料纷纷前来贺喜问月。 满月后,娘家人还要进行十分隆重的“看月”,他们提着送给女儿和公婆、女婿、婴儿的衣服,牵着一只肥美的活羊,浩浩荡荡地前去分享得子之喜。主人则早已迎候于门外,互道“色俩目”后,请进上席,男女分席而坐,并当场宰下亲家带来的活羊,煮肥肠和羊肉,款待贵客。 食毕,主人要给每位看月子的人送些钱物表示酬谢。新生儿面世40日左右,家里准备“谓情玛玛”(类似小饼干的面食)、糖果等,由长辈拿出大门,逢人便散,此时最高兴的是村里的儿童。 出门之日,一般选定在主麻日或农历初九、十九、二十九,撒拉人认为这些日子是婴儿出门的吉日良辰。一般情况下,在庆祝规模上,生男比生女要隆重热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