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2022年梅雨季节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因为每年梅雨期发生在芒种和小暑这两个节气期间,而今年芒种是6月6日(星期一),而小暑是7月7日(星期四)。所以预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梅雨季节将从6月上旬开始,而根据往年各地入梅时间来看,都不是统一的,会相隔几天。像2021年上海于6月10日入梅;江苏苏州6月10日入梅,淮河以南地区入梅6月13日才入梅。 2022入梅标准: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而根据近期上海天气预报来看,还没有正式入梅,最低气温还在16-18度之间。 2022出梅标准:连续5天气温超过30℃,并且没有下雨,则代表已经正式出梅了。 梅雨季节吃什么 1、玉米 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容易去除体内的湿气,特别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状。常吃玉米,可防止便秘和痔疮、直肠癌,还能减少胃肠病的发生。 2、赤小豆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3、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鲫鱼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常食,益体补人。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A、B族维生素、尼克酸等。每百克黑鲫鱼中,含蛋白质高达20克,仅次于对虾;含脂肪达7克。 4、黄瓜 黄瓜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身热烦渴、咽喉肿痛、风热眼疾、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有效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用黄瓜捣汁涂擦皮肤,有润肤、舒展皱纹的功效。

2022年一九时间: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0日 2022年二九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2023年三九时间: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2023年四九时间:2023年1月18日-2023年1月26日 2023年五九时间:2023年1月27日-2023年2月4日 2023年六九时间:2023年2月5日-2023年2月13日 2023年七九时间:2023年2月14日-2023年2月22日 2023年八九时间:2023年2月23日-2023年3月3日 2023年九九时间:2023年3月4日-2023年3月12日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第一天 2022年12月22日 第二天 2022年12月23日 第三天 2022年12月24日 第四天 2022年12月25日 第五天 2022年12月26日 第六天 2022年12月27日 第七天 2022年12月28日 第八天 2022年12月29日 第九天 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第一天 2022年12月31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1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2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3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4日 第六天 2023年1月5日 第七天 2023年1月6日 第八天 2023年1月7日 第九天 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 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 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 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 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 2023年1月17日 四九:2023年1月18日-1月26日 第一天 2023年1月18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19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20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21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22日 第六天 2023年1月23日 第七天 2023年1月24日 第八天 2023年1月25日 第九天 2023年1月26日 五九:2023年1月27日-2月4日 第一天 2023年1月27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28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29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30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31日 第六天 2023年2月1日 第七天 2023年2月2日 第八天 2023年2月3日 第九天 2023年2月4日 六九:2023年2月5日-2月13日 第一天 2023年2月5日 第二天 2023年2月6日 第三天 2023年2月7日 第四天 2023年2月8日 第五天 2023年2月9日 第六天 2023年2月10日 第七天 2023年2月11日 第八天 …

2022年中伏有20天,为7月26日至8月14日。 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个说法,“二伏”就是指中伏了。中伏吃面确实是有讲究的。 中伏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大量出汗,对能量的需求增多。饺子等面食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可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暑热让人们食欲不振,面食相对好消化吸收。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伏天来一把面条可以说是简单又方便,但以下的吃法就不太健康了,大家一定要留意: 喝面汤:面汤普遍含盐较高,要少喝; 捞面:有人爱把面条放到冷水中冲两次,这样做会让部分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溶到水中,营养流失; 炒面:通常用油多,不建议常吃;而焖面相对营养损失较小,营养也较均衡。 饮食清淡,健脾防暑 伏天湿热较重,容易导致脾虚,要注意健脾护脾。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绿豆有健脾的功效,可以适当喝些绿豆汤、绿豆粥祛湿健脾。中医认为,绿豆煮汤能够消暑益气、清热解毒,对于轻度中暑,头昏头痛、胸闷气短、无汗烦热症状能够起到治疗效果。 绿豆汤防暑虽好,但不能多喝,更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凉,有四肢冰凉、怕冷、便溏等症状的阳虚体质人群不能过多食用,否则会伤及脾胃。此外,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也不适宜喝绿豆汤。 还应该适当多吃蔬果,特别是维生素含量高的蔬果,如西红柿、西瓜、黄瓜等。 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因此大量补水是防止中暑的最佳方法,也可以喝一点绿茶或者淡盐水。 患有日光性皮炎的人需要注意,要少吃光敏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等。这些食物会加速皮肤对于光的敏感性,加重对紫外线的过敏。 吃三肉三瓜三叶 吃三肉 1.羊肉:逼走体内寒气 把羊肉这种常见的冬令补品放在三伏天来吃,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现在人们贪凉,冷饮一杯接一杯,空调一吹一整天。这时疾病也来了,这个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 2.鸡肉:补充恢复体力 人在三伏天时,体力消耗增大,适当吃些鸡肉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鸡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非常适宜人体消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帮助恢复体力! 3.猪蹄:丰富的维他命 三伏天出汗多,人体中各种维生素(维他命)损失也多,这时候吃点猪蹄,可以很好地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猪蹄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并含有钙、磷、镁、铁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有益成分。 吃三瓜 1.吃苦瓜:祛痱子 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 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苦味食物虽然可以清热,但食苦过度也会伤脾胃。在吃苦瓜苦菊等苦味食物的同时,可以吃一些味辛的食物,如葱、姜、香菜、荠菜、胡椒等。 2.吃丝瓜:平痰喘 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黏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而且丝瓜可谓是三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 丝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如果出现痰喘咳嗽、热病烦渴等也不妨试试吃点丝瓜来缓解。 3.吃冬瓜:增食欲 “冬瓜”,听名字就知道非常适合炎热的三伏天食用。冬瓜能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肿。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 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吃三叶 1.薄荷叶:清凉又解暑 高温天可以适当吃点薄荷叶,比如煮绿豆汤的时候加点薄荷叶,这样熬出来的绿豆汤,喝起来真的沁人心脾。 另外,可以把薄荷熬水放冰箱备用,然后榨果汁的时候,添加点薄荷水。 2.藿香叶:有效防中暑 夏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藿香正气水了。其实可以把藿香作为香料来使用。平时在烧菜时,加点藿香叶,可以有效预防中暑,又增加了卤菜的香味,一举两得。 3.荷叶:消暑增食欲 荷叶的清香,非常诱人,伏天食用可以增加食欲。也可以用来做绿豆汤,跟薄荷叶一样,煮绿豆汤时放一点,增强消暑功能。 中伏要防病 1.心血管疾病:一不小心要人命 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既往的统计数字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 2.中暑:死亡率高达60% 夏季高温,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儿。但是!在中暑里面,有一种最严重的中暑叫做“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 3.面瘫:空调直吹容易面瘫 夏季,人们常呆在空调房,很容易导致一种夏季高发疾病——面瘫!天气炎热,部分人选择空调或者风扇直吹,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面瘫患者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 4.肠炎:不注意很遭罪 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夏季”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中伏按三穴 1.百会穴:提神醒脑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按摩这里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即可。 2.内关穴:预防中暑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也就是位于手腕横纹处三指的距离。 高温环境待久了及时按揉这里可以防范暑邪,对保护心神是非常必要的。 方法:左右手交替用大拇指点按内关穴各50次,以中暑三大症(头痛、出汗、口干)有所缓解为佳。 3.劳宫穴:养心宁神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指尖处。中医讲“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因此,炎夏养生重在养心,而劳宫穴也被称为“护心穴”。 方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左右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次~3次。

2022年入伏是从7月16日开始,直至8月24日结束,超长待机40天。 入伏时间怎么确定的 确定入伏时间的依据是“夏至三庚”,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初伏的第一天)。 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天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26日,为“庚戌日”,往后每隔10天为一个庚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二庚日在为7月6日,这一天为“庚申日”,再往后推迟10天为7月16日,这一天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一天也是入伏的时间,为“庚午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 2022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总共持续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总共持续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总共持续10天。 入伏天气变热的原因 一旦入伏后,地表的湿度会越来越大,吸收的热量自然会变多,而散发的热量又比较少,所以地表的热量会逐渐累积,天气就会越来越热。在初伏、中伏和三伏之中,最热的时候自然就是中伏。另外夏天比较爱下雨,相对于干空气来说,水的热容量会更大,所以天气会显得更加闷热。 入伏吃什么食物好 1、吃苦瓜:入伏祛痱子 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2、吃冬瓜:入伏增食欲 冬瓜能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肿。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冬瓜 3、吃丝瓜:入伏平痰喘 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黏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而且,丝瓜可谓是三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

2021年7月11日开始入伏,2021年8月19日结束,共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它是根据农历计算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之间。 每年三伏天的时间都不固定,三伏天的长度也不一样。我们需要查年鉴来计算。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夏至三四庚日”的字形来表示三伏天的日期,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三伏天的第一个伏天是10天,中伏是10天或20天,末伏是10天。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呢 “三伏天”指的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它发生在光热和暑热之间。主要分为三天:第一天、中间天和最后一天。按中国古代的干支法计算。夏至后的第三天是第一天,第四天是中间的一天,而初秋的第一天就是最后一天。 之所以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主要是因为“三伏天”过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表层的热量每天都在积聚和积累,而“三伏天”期间热量达到峰值,所以天气炎热。 三伏天怎么养生 1、吃伏叫鸡 农村有句俗话叫“第一只公鸡,第二只狗,第三只龟,红枣肚”。在三伏天,你要吃公鸡,也就是公鸡。古人认为,刚会唱歌的公鸡阳气最多,能祛湿除寒。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时期。吃公鸡可以驱除体内的寒湿。 2、喝姜茶 姜性温,味辛。具有出汗、驱寒、祛湿、活血的功效。三伏天喝姜茶有很好的祛湿散寒的效果。 3、艾叶花椒泡脚 脚底有许多穴位。用艾蒿、花椒泡脚,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帮助身体排湿排寒,尤其是在狗日。 4、贴三伏贴 三伏天,人体阳气充沛,毛孔通畅。此时,将具有疏通经络活络、调节气血、促进阳气功能的三福膏敷于特定穴位,对治疗冬病夏燥、祛寒除湿可起到一定作用。

公历:2021-01-31 生肖:鼠冲(鸡) 星座:摩羯座 农历:二零二零年腊月十九(2020年12月19日) 宜:启钻 修坟 藏宝 招赘 纳婿 栽种 词讼 求嗣 牧养 裁衣 经络 忌:斋醮 祈福 祭祀 上梁 竖柱 安门 求财 纳财 赴任 嫁娶 八字:庚子 己丑 己卯 甲子 纳音:壁上土 霹雳火 城头土 八字五行:金水 土土 土木 木水 彭祖百忌:己不破券二比并亡,卯不穿井水泉不香 上一节气:大寒日期:2021-01-20 04:39:42 下一节气:立春日期:2021-02-03 22:58:39 2021年1月31号是结婚的吉日么 今日老黄历不宜婚嫁,五行相契合的日子并不一定参考黄历。 结婚需要注意的事项 1.鼓洞房:山东日照等地一般都是在中午之后举行婚礼的,中午娶亲的人,他们会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对着新人的家门口吹上一阵,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于是就会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之后就是会进行一般性的奏乐,一般情况下就是越热闹越好。 2.黄道鞋:在山东的个别地区,新娘在绣花鞋的外边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的时候,是个吉祥的物品,有的人会抢去做孩子的衣服。

腊月二十几贴对联好? 一种说法是:贴春联在除夕当天的早上6点到中午12点。另外一种说法是:贴春联要在腊月二十九的下午13点至15点。 过年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各地的习俗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有差别,从腊月的二十三(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陆陆续续有人贴春联。一般来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是集中贴春联的时间。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其实现在对于什么时候贴对联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大家注重的是一家人团聚和快乐的气氛,所以什么时候贴对联就没那么重要了,只能说地方不同,对待过年的方式也都不一样。 关于春联的传说 传说一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叫鬼域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上有一只金鸡。金鸡在每个清晨会长鸣,这时候夜晚在外游荡的鬼必定要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位神人,名叫神荼、郁垒。这两位神的人物是每天去住那些做了伤天害理的鬼魂绑起来送去喂老虎。于是民间就会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己家的门口来辟邪。 后来,刻桃木比较复杂,所以人们就干脆直接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传说二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 贴春联一般是腊月三十,部分地区可能是二十九。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简介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不过,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梅雨季节该如何防潮 1.偶尔使用空调(适用空间:客厅、卧室) 室内防潮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不时使用除湿机或开启空调机,避免室内空气太潮湿,防治家居特别是木制品、木地板受潮。 2.石灰吸潮(适用空间:厨房、卧室) 石灰是简单易得的吸潮剂,天气潮湿时,只要打开盖子,同时不要开太大的窗户,这样就能使室内空气保持干爽。 3.适时关窗(适用空间:客厅、卧室) 天气潮湿时,家中的窗户不宜多开,每天早晨和晚上的空气湿度比午间的高,所以要及时的关上窗户,避免水汽渗透到家中的每个角落。 4.报纸防霉(适用空间:卧室) 天气潮湿时刻利用报纸防霉,长期打开衣橱的门,可通风防霉,但这样灰尘也多。而在衣橱底部铺上报纸,甚至在橱门内侧贴上报纸,能吸收湿气,达到防霉效果;另外,报纸上的油墨味道还能驱虫。 5.使用干燥剂 适合放在沙发下、墙角处、卧室床下和橱柜下面,合理放置可以收到预防潮气的效果。

2021年入伏时间:7月11号,农历六月初二,星期日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初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初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初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初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初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初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初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初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初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初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中伏第1天:2021年7月21日 中伏第2天:2021年7月22日 中伏第3天:2021年7月23日 中伏第4天:2021年7月24日 中伏第5天:2021年7月25日 中伏第6天:2021年7月26日 中伏第7天:2021年7月27日 中伏第8天:2021年7月28日 中伏第9天:2021年7月29日 中伏第10天:2021年7月30日 中伏第11天:2021年7月31日 中伏第12天:2021年8月1日 中伏第13天:2021年8月2日 中伏第14天:2021年8月3日 中伏第15天:2021年8月4日 中伏第16天:2021年8月5日 中伏第17天:2021年8月6日 中伏第18天:2021年8月7日 中伏第19天:2021年8月8日 中伏第20天:2021年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末伏第1天:2021年8月10日 末伏第2天:2021年8月11日 末伏第3天:2021年8月12日 末伏第4天:2021年8月13日 末伏第5天:2021年8月14日 末伏第6天:2021年8月15日 末伏第7天:2021年8月16日 末伏第8天:2021年8月17日 末伏第9天:2021年8月18日 末伏第10天:2021年8月19日

2021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1日,“初伏”也称“头伏”或“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总共十天。这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2021年初伏具体时间表 初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初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初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初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初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初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初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初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初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初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入伏的依据。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的气候气温分析 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