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2022年入伏是从7月16日开始。确定入伏时间的依据是“夏至三庚”,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初伏的第一天)。 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天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26日,为“庚戌日”,往后每隔10天为一个庚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二庚日在为7月6日,这一天为“庚申日”,再往后推迟10天为7月16日,这一天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一天也是入伏的时间,为“庚午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 2022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总共持续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总共持续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总共持续10天。 为什么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在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因此很多人认为夏至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至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白昼时长依然大于黑夜,地面所吸收的热量大于所散发的热量,地面吸收的热量还在不断积累,到了三伏天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大,因此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此外,由于三伏天主要吹东南风和西南风,来自海洋的大量潮湿空气不断吹往陆地,地面会非常潮湿,水的比热容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这进一步提升了地面温度,因此人会感到很闷热。 三伏天养生食物推荐 苦瓜 苦瓜是清热下火的首选之菜。苦瓜有排毒,降温,防署的功效,另外,苦瓜还富含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美容养颜护肤的效果。 番茄 番茄是夏季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蔬菜,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是女孩子美白护肤首选的蔬菜。另外,番茄还有杀菌,防癌,凉血,清胃健脾之功效。夏天食用番茄,还可以防暑。 黄瓜 黄瓜中含有粗纤维、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消肿利尿,治咽喉肿痛,四肢浮肿、热痢便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还有减肥疗效,夏季蔬菜,黄瓜是不可或缺的。 芹菜 芹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P的含量较多。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的含量更是高于一般绿色蔬菜,芹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芹菜还是凉性蔬菜,夏天可以根据饮食爱好适当食用。

庚日释义:用干支来纪日时,有天干第七位“庚”字的日子。夏至三庚数伏,就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 “三庚”就是从夏至起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幼学琼林》中说:“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这是因为春分以后昼长夜短,至夏至时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了。 庚日怎么计算 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说:冬至的当天就算入九,而夏至再过三庚才入伏。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日,从第三个“庚”字日起便是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共10天为初伏。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为一个循环,故称60花甲子。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每年都不一样(每年的天数都不是10的倍数,所以,庚日并不是固定的日期),故“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为20~29天之间(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第二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2020年腊月三十是几月几日:2021年02月11日 农历二零二零年腊月三十是公元2021年的02月11号(星期四)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是什么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为什么要过除夕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怪兽叫年,年的头上长着触角,非常凶猛。它平日里居住在海底,可每到了除夕这一天它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人们都非常害怕年,却没有办法对付它,只能在除夕这天逃到深山里面去。后来,有一年的除夕,一个乞丐模样的老人出现了,他穿上红袍,在窗子上贴上红字,在院子里燃起爆竹,成功吓跑了年。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的这一天,大家都会贴对联、放鞭炮,灯火通明过一夜。 “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022年三九天时间表从12月22日开始到2023年1月17日结束,共27天。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3个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22日 第二天:2022年12月23日 第三天:2022年12月24日 第四天:2022年12月25日 第五天:2022年12月26日 第六天:2022年12月27日 第七天:2022年12月28日 第八天:2022年12月29日 第九天: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31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日 第三天:2023年1月2日 第四天:2023年1月3日 第五天:2023年1月4日 第六天:2023年1月5日 第七天:2023年1月6日 第八天:2023年1月7日 第九天: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为什么三九天最冷呢? 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冬至这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

暑伏天里中伏最热,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头伏饺子二伏面”,中伏到来,吃面成为很多人的首选;饮食应以消暑去火为原则,同时要防“空调病”,不要过度贪凉。夏日炎热,注意防暑哦。 吃三肉三瓜三叶 吃三肉 1.羊肉:逼走体内寒气 把羊肉这种常见的冬令补品放在三伏天来吃,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现在人们贪凉,冷饮一杯接一杯,空调一吹一整天。这时疾病也来了,这个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 2.鸡肉:补充恢复体力 人在三伏天时,体力消耗增大,适当吃些鸡肉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鸡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非常适宜人体消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帮助恢复体力! 3.猪蹄:丰富的维他命 三伏天出汗多,人体中各种维生素(维他命)损失也多,这时候吃点猪蹄,可以很好地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猪蹄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并含有钙、磷、镁、铁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有益成分。 吃三瓜 1.吃苦瓜:祛痱子 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 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苦味食物虽然可以清热,但食苦过度也会伤脾胃。在吃苦瓜苦菊等苦味食物的同时,可以吃一些味辛的食物,如葱、姜、香菜、荠菜、胡椒等。 2.吃丝瓜:平痰喘 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黏液、木糖胶等物质,全身都可入药。而且丝瓜可谓是三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 丝瓜性寒,具有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如果出现痰喘咳嗽、热病烦渴等也不妨试试吃点丝瓜来缓解。 3.吃冬瓜:增食欲 “冬瓜”,听名字就知道非常适合炎热的三伏天食用。冬瓜能清热化痰,除烦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肿。而且冬瓜含水量较多,还可以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 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较低,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人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吃三叶 1.薄荷叶:清凉又解暑 高温天可以适当吃点薄荷叶,比如煮绿豆汤的时候加点薄荷叶,这样熬出来的绿豆汤,喝起来真的沁人心脾。 另外,可以把薄荷熬水放冰箱备用,然后榨果汁的时候,添加点薄荷水。 2.藿香叶:有效防中暑 夏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藿香正气水了。其实可以把藿香作为香料来使用。平时在烧菜时,加点藿香叶,可以有效预防中暑,又增加了卤菜的香味,一举两得。 3.荷叶:消暑增食欲 荷叶的清香,非常诱人,伏天食用可以增加食欲。也可以用来做绿豆汤,跟薄荷叶一样,煮绿豆汤时放一点,增强消暑功能。

每年夏季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的含义是什么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22年7月26号,进入了中伏,今天的中伏长达20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中伏是一年最热的时节。 中伏养生,除了祛暑补虚劳外,还要及时调整饮食,及时补充营养,以免身体亏空。吃好了,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来面对难熬的酷暑。 “头伏饺子,二伏面”——吃面 在过去,伏天里“吃水煮面食”的习俗自古有之,“伏天食汤饼,名为辟恶”。 酷暑时节,吃些面食,“以热制热”。面食好消化,营养也高。不仅可以出一身汗,还可以带走体内的湿寒和恶气,令身体轻松舒畅,平安度夏。 中伏吃面,种类也比较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特色的面食,既普通又仪式感满满。 “头伏吃鸡,二伏吃鸭”——吃鸭肉 经过了春天的滋养,初夏的孕育,酷夏时节,正是吃鸭肉的最好时机。中伏时节,鸭肉肥美,营养丰富,好消化,滋补不上火,还清热消暑。 鸭肉的吃法众多,或煲汤,或红烧,或卤制,或清炖都很适合夏天。 “头伏冬瓜,二伏茄”——吃茄子 老话说,“头伏冬瓜,二伏茄”,中伏时节,大家要多吃茄子。 中伏天,茄子大量上市,营养好,价格也便宜。里面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解暑去火,滋养身体。烹饪好的茄子,肉质鲜嫩,美味好吃,开胃解馋。 “头伏馄饨二伏茶”——饮伏茶 伏天要喝伏茶,特别是中伏,“中伏吃热胜吃寒”,适当吃点“热”,有助于帮助调养身体,热茶就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式。 酷夏时节,喝些热茶,不仅可以补水,还可以生津解暑,清凉去火,润燥,解渴。 对于茯茶的定义,有的指泾阳茯砖茶,有的指黑茶,有的指发酵茶等等。不管什么茶,只要适合伏天来喝,都是好茶。

入伏之后,人们正式进入三伏天,这个时候的天气会比较炎热,气温都会比较高,很多地方都会经常出现37℃左右的高温天气,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 入伏以后为什么会那么热 1.太阳直射北半球 地球一直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进行自转,于是有了黑夜和白昼之分;地球还会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于是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到了夏至(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太阳会直射到地球的最北位置(北回归线)。所以天气会开始热起来。 2.副热带高压影响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由于海陆的影响,高压带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形成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1)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气流下沉,阳光直射大地。加上地面辐射增温,地表的散热量会逐渐减少,天气就会变得更热。 (2)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降雨量减少,这也是导致天气炎热的重要因素。 入伏天气炎热注意什么 1、避免冷风直吹 三伏天,出门买个菜,甚至是下楼拿个快递,回来就一身汗。虽然天气炎热,也不能贪求快速降温,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度,肩背部不要对着空调直吹。 2、保持室内通风 火辣辣的夏日,即使在夜晚也很难驱散酷暑,开着空调睡觉俨然成了人们躲避高温侵袭的生活常态。其实,在潮湿热、通风差的室内闭窗吹空调,空气质量会变差,甚至会致病。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 3、饮食注意少寒凉 虽然天气很热,但是冷饮冰激凌还是得少吃,特别是孩子。孩子正在发育,身体各项机能不如成年人健全,过度吃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 建议:少吃冷饮,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品。 4、冷水澡,需谨慎 天气太热,总想冲个冷水澡,冷水澡须谨慎冲!因为冷水澡会刺激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精神紧张这些不良反应。 建议:洗澡水温度不要过低或过高,35°C-40°C为宜;洗澡时间也不要太久,10-15分钟即可,最长不超过30分钟。 5、忌只吃水果不吃饭 三伏天很容易因为天热就没胃口,很多人选择只吃果蔬,但是这样营养不全面,很可能造成免疫力低下,甚至是疾病的发生。 建议:果蔬、蛋白质、谷物都要补充,要饮食均衡。

2021年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7月11日 “三伏天”,就是指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两个节气之间的日子,大约是阳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三伏天”一般持续三、四十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暑气潜伏于地”,所以“三伏天”代表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 “入伏”确立的依据——“夏至三庚数头伏” 所谓“干支纪日法”,就是指用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录日序的方法。具体来说,“干支纪日法”就是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60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指,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换句话说,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开始的第一天。以今年(2021年)为例,今年“夏至”日就是庚子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1日(庚戌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庚申日)。所以,今年“入伏”第一天就是2021年7月11日。因为初伏是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7月11日-7月20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一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一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一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一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一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一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一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一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一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一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一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二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二伏第1天:2021年7月21日 二伏第2天:2021年7月22日 二伏第3天:2021年7月23日 二伏第4天:2021年7月24日 二伏第5天:2021年7月25日 二伏第6天:2021年7月26日 二伏第7天:2021年7月27日 二伏第8天:2021年7月28日 二伏第9天:2021年7月29日 二伏第10天:2021年7月30日 二伏第11天:2021年7月31日 二伏第12天:2021年8月1日 二伏第13天:2021年8月2日 二伏第14天:2021年8月3日 二伏第15天:2021年8月4日 二伏第16天:2021年8月5日 二伏第17天:2021年8月6日 二伏第18天:2021年8月7日 二伏第19天:2021年8月8日 二伏第20天:2021年8月9日 三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三伏第1天:2021年8月10日 三伏第2天:2021年8月11日 三伏第3天:2021年8月12日 三伏第4天:2021年8月13日 三伏第5天:2021年8月14日 三伏第6天:2021年8月15日 三伏第7天:2021年8月16日 三伏第8天:2021年8月17日 三伏第9天:2021年8月18日 三伏第10天:2021年8月19日

2022年三九天时间表从12月22日开始到2023年1月17日结束,共27天。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3个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便在”三九、四九天”。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22日 第二天:2022年12月23日 第三天:2022年12月24日 第四天:2022年12月25日 第五天:2022年12月26日 第六天:2022年12月27日 第七天:2022年12月28日 第八天:2022年12月29日 第九天: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31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日 第三天:2023年1月2日 第四天:2023年1月3日 第五天:2023年1月4日 第六天:2023年1月5日 第七天:2023年1月6日 第八天:2023年1月7日 第九天: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为什么三九天最冷呢? 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冬至这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