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咨询304724_瑶族简介 瑶族分为哪些支系?

瑶族全国现有人口两百多万人,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等。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奠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等的不同,瑶族有几十种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多数自称“勉”(或棉),此外有“秀”、“门”、“孟”、“睦”、“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白线瑶”、“蓝靛瑶”、“沙瑶”、“黑瑶”等多种自称和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瑶族。 根据语言和服饰特点,云南瑶族共分为三大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和山瑶。 由于地区、支系的不同,瑶族语言相当复杂,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种,都属于汉藏语系,但分属于不同的语族和语支。 瑶族无文字,民间流行的所谓“瑶书”、“经文”,实际上是一种借用汉字而发瑶语读音的文字,经父子相传、师徒传授,以瑶音瑶意借用汉字来记述本民族的历史、经文、诗歌和书写信件、契约和经济账目。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瑶族古瑶文是受汉族文字影响而创的自己民族的文字。1982年,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为瑶族创造了以勉语为基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杏鑫新闻304724_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瑶族的传统节日可分为宗教性节日和生产生活性节日两大类,“盘王节”、“达努节”、“清明节”、“家神节”、“目莲节”等为宗教性节日;“春节”、“吃众节”、“端午节”、“中秋节”、“新米节”、“姑娘节”等为生产生活性节日。 盘王节 “盘王节”是蓝靛瑶和过山瑶为祭祀图腾始祖盘瓠而举行的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1984年全国瑶族代表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决定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全国“盘王节”的统一日期。节日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打扫村寨房舍、杀牲设宴款待亲友、载歌载舞。除了“跳盘王”外,青年男女在村里村外摆设“歌堂”,互相答歌对唱,通宵达旦。其间还要请师公念经祭祀盘王和其他神祗,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达努节 又称“祖娘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周期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区两三年过一次,有的地区三五年过一次,有的地区十二三年才过一次,但时间都是传说中的密洛陀(瑶族的始祖)的生日,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人民在这一天祭祀始祖并作为庆祝丰收的日子,人们打扫卫生,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粑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节日的广场上,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有歌舞、武术、球赛等等,内容丰富多彩。 家神节 每年正月十五的“家神节”,家家户户都杀鸡、蒸糯米糖包、包粽子,祭祀家神和祖先,为牛、马、猪、鸡招魂。 清明节 又称“祭祖节”,也叫“鸟东节”,是瑶族人民盛行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节日前家家宰杀猪、鸡、鹅、鸭,煮糯米酒,备染花糯饭原料。节日这天备办酒肉,蒸花糯饭,用竹篮背上山祭祖扫墓,供祭品,焚香烧纸。 七月十四 农历七月十四是文山州境内瑶族欢庆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小年”。除春节外,瑶族即以“盘王节”和“过小年”为最隆重的节日。届时,以村寨按户凑钱买猪或牛,宰杀后分给各家各户,祭奠祖宗,两三天内,不务农活。在节日期间,男女青年对唱情歌,尽情欢愉。老年人则聚会火塘边,品茶饮酒,谈古论今,节日气氛十分浓郁。

“唱风流”是瑶族青年男女对唱情歌选择伴侣的一种方式。青年男女成年后便可自由交往,寻求心上人。初期的谈情说爱,一般通过“唱风流”即对歌的方法来结识情侣,沟通感情。对歌是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恋爱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如本寨男女青年不能对唱,老人在场不能对歌,只有一男一女时不许对歌,在家中和劳动时也不能相互对歌。“唱风流”多在开展节庆活动和有人举行婚礼时借机举行,并且只能集体对唱。平时青年人要“唱风流”,只好集队离寨,邀请外寨姑娘到寨外对唱。受到邀约的姑娘也举寨出动,集队与男青年对歌。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经过“唱风流”和生产劳动的交往结识,互有感情以后,男女双方便开始单独约会。当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时,便互赠小礼物为信物,姑娘以花腰带、挂包相送,小伙子以银手镯回赠。 “咬手示爱”是蓝靛瑶婚恋中一种饶有情趣的表达感情的方式。青年男女在“唱风流”等社交活动中相识并成为恋人后,就会频频约会以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加深感情。双方经过长时间的恋爱后,感情融洽,情投意合,便以“咬手”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定情,以表达爱的忠贞。民间谚语“咬手疼进心,爱情才忠贞”是瑶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方式的真实写照。 抛花包是瑶族青年男女用来寻求爱情的一项娱乐活动,一般在春节或喜庆节日举行。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粒。抛花包时,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拿两个花包,相隔3米余,互相对掷。姑娘和小伙子通过小小的花包来传递感情,寻求伴侣。 瑶家姑娘长到十七八岁时,父母就特意安排她在大门边的谈婚房内独住。房间靠外一侧的板壁上凿个小洞,叫谈婚洞。如果哪个小伙子在赶集、对歌、娱乐、劳动等活动中看中了姑娘,晚上就可以来谈婚洞前与姑娘谈情说爱,这种形式称为探婚。如果探婚成功,男方会频频来姑娘的谈婚房与姑娘继续谈情说爱,以进一步增加了解和加深感情。 此外瑶族还有爬楼、梳头、赶姑娘街、赛歌堂等恋爱方式,充满了浪漫色彩。 青年男女青年心心相印后各自禀明父母,男方请能说会唱的男性媒人带一把烟叶或一包黄烟到女方家求婚,称之为“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婚事确定后经测八字相符者便与媒人商定聘礼和婚期。 婚日前夕,女家张灯结彩,献祭天地祖宗,请长辈亲友歌唱祖先业绩和做人的规矩,祝福姑娘成婚后夫妇和谐,儿女成群,边喝酒边唱歌,彻夜不眠,叫作“盘歌堂”。举行婚礼时,男方要派出由媒人(求婚时的媒人)、鸳父(婚礼司仪)、鸳母(负责对歌的中年妇女)、鸳姑(未婚姑娘)、陪娘等9 – 12人组成迎亲队伍,牵着经装饰打扮的骡马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赶来对歌祝贺。新娘接回后,男方家举办酒宴招待亲友,先由祭司替男家祭祀神灵和祖先,再由男女媒人和送亲人对新婚夫妇训诫。内容是孝敬老人、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等,之后拜过天地、父母、长辈,进入洞房。次日,新婚夫妇应回女方家中探望父母,称为“回门”。 蓝靛瑶双方自愿离婚者,远离村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表示脱离夫妻关系;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杏鑫注册开户_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小乘佛教

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小乘佛教,在堪称佛教圣地的西双版纳,宗教文化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传说,有一年佛祖释迦牟尼曾亲自到西双版纳传教,弘扬佛法。 佛祖到了勐腊时,百姓家家户户端出茶水敬献佛祖,人们送来的茶水太多,佛祖喝足之后,将剩下的茶水倒进南腊河,河水顿时变成了黄颜色的茶水河。“南腊”即傣语“茶水河”。 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传播很广,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很深。西双版纳每一个男人,都要遵俗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七八岁的男孩都要进寺庙学教规,做一些当和尚的准备,其中有一些钱财和物质上的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就要正式举行升和尚仪式,并开始他们在寺庙的僧侣生活。 升和尚的仪式很隆重。届时,教父要为小和尚穿上彩衣,戴彩帽,然后由人背着男孩或让男孩骑上马,把他送进佛寺。亲友们沿路向出家的男孩撒米花,护送他进寺庙修行,表示对当和尚的敬仰,并虔诚地祝愿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好男子。男孩入佛寺以后,再由教父为他脱去彩衣,换上小和尚专用的袈裟。在男孩升为小和尚的日子里,小和尚的父母要为他在家里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要设酒菜热闹一番。 小乘佛教中僧侣的上下等级很多,最高级的僧侣是“至尊佛主”,由当地的最高首领“召庄领”兼任。以下的等级为“祜巴”、“大佛爷”、“小佛爷”、“大和尚”、“小和尚”等等,共有9级之多。从僧侣们所穿的袈裟,就可明显看出他们的等级区别;“祜巴”的袈裟是用11块竖置和9块横置的长方形黄色布缝制的;佛爷们的袈裟是用7块竖置和9块横置的长方形黄色布缝制的;而和尚们的袈裟,则只是用一块很大的长方形黄色布缝制而成。 在小和尚还俗回家或者晋升时,村寨里就要举行仪式。仪式的隆重程度,要看晋升的级别高低。级别越高,仪式越隆重。自然,这些隆重的仪式,其费用也由村寨百姓来负担。 佛教的寺庙很早就建于村寨之中。相传过去西双版纳还未建这些寺庙和佛塔时,佛爷与和尚们都住在远距村寨的深山里。直到傣历九三一年 (公元1569),召庄领应勐娶了缅甸金莲公主之后,才在景洪的村寨里建造了第一座佛寺。这些寺庙一般都是由主寺、卧室、藏经室、佛亭等几部分组合而成。每部分都雕龙画凤,外部雄伟壮观,内部高大宽敞。 西双版纳有很多佛教的节日,敬佛、祭佛日,每月都有多次。在最隆重的佛教大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期间,佛徒们常常是每隔7天就要祭佛一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开门节”之后,还有佛教的敬塔节日。届时,人们都聚集到佛塔前,为佛塔清除杂草和乱石,修复残毁的塔基和塔墙。同时,人们便在此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佛徒吉祥太平。这些传统的敬佛活动,对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古迹,传播和继承少数民族文化,都很有益处。

西双版纳的文身习俗,是在自己肌体的某一部位上,刺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花纹,这是傣族人的古老“文身”习俗,傣语称“刺墨”。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南方的许多民族中都有“断发文身”的习俗。这种古老习俗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但在崇拜的程度及意义的解释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广泛流行于西双版纳的文身习俗由何而来?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傣家人没见过太阳,人们年年月月生活在暗无光亮的日子里。幸得傣家祖先给后人留下颗明珠,明珠终年挂在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上,日夜照耀着傣家人的太平生活。此事被遥远天边一个山洞里的魔鬼发现后,他便朝思暮想要把傣家的明珠偷走。有一天,乘疲劳的傣家人熟睡时,魔鬼果然偷走了明珠,从此,傣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了一片黑暗之中。 后来,有一个名叫宛那帕的勇敢青年,他决心为傣家百姓找回这颗明珠。宛那帕在漫长的艰辛路上看到许多怪事和可怕的动物,走了很长很长的路。他想把自己所见到的怪事怪物都如实记下来传告傣家乡亲,于是,他在野树林里找到一种荆刺,在自己的身上臂上刺了很多不同的图象和记号,有的像兽类,有的线条像是走过的道路。先刺出血红的花纹,再用黑色的或红色的树汁抹到被刺的皮肤内,这样,一路的见闻都明白地显现在自己的身上了。 当宛那帕走了七天七夜,来到天边的深山里,见到魔鬼藏身的山洞,魔鬼见到他满身的虎豹豺狼等猛兽和刀剑等武器,吓得失魂落魄,仓忙逃跑了。从此,明珠又日夜照耀着傣家人的太平生活。 后来宛那帕去世后,傣家人把他安葬在吉祥的菩提树下。于是,从此人们永远纪念这位为傣家人造福的英雄,也永远敬仰那吉祥的菩提树。傣家男子便永远以英雄宛那帕为榜样,在自己的身上刺满能够显示英雄精神的各种花纹。文身这种古老习俗,也就代代相传。 文身是傣家青年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敢献身精神的体现,同时,也被视为避邪除害的护身符,在他们看来,文身可使人受到永久性的人生保护,这样人死后,他的灵魂也将会永远受到保护。

杏鑫测速登陆_彝族插花节的由来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昙华山区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缨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 相传很久以前,昙华山出了个名叫咪依鲁的姑娘,她在山上放羊遇到了恶狼,幸得青年猎人查列若及时赶到,打死了恶狼,救了羊群。咪依鲁感激他的救助,便摘下一朵白色的马缨花送给查列若。猎人接花后,又把这朵花插在咪依鲁头上。他们两人从此相爱了。 可是残暴的土司早对咪依鲁垂涎三尺,意欲霸占她,但遭到姑娘的拒绝。当他得知咪依鲁和查列若相爱后,更是气急败坏。于是,他设下毒计,让人修建了一座“天仙园”谎称请来仙女教姑娘们织布绣花。实际上,姑娘一进入“天仙园”就会被他糟踏摧残。就在咪依鲁和查列若订亲这天,土司派人告诉她母亲:“天仙园”选中了咪依鲁,必须在三天之内送去。 咪依鲁知道后,打定了主意,含泪告别了父母,从山上采来一朵白花戴在头上,便只身一人上“天仙园”去了。 到了“天仙园”,她悄悄摘下头上的白花,泡进酒杯里,然后端着酒杯对土司说:“老爷,为了你我恩爱到底,咱俩就一同喝干这碗花酒吧!”土司一听,高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不一会,两人都被毒死了。 原来,这种花含有剧毒。聪明的咪依鲁为了除掉残暴的土司,保护彝家姐妹不再被糟踏,她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查列若听说咪依鲁进了“天仙园”,怒火难按。他在自己身上绑了七把快刀,手持弓箭,朝“天仙园”冲去。土司的家丁见状吓得东躲西藏。查列若终于找到了死去的咪依鲁,他悲愤欲绝抱着她走出“天仙园”,来到昙华山。他边走边哭边呼唤着咪依鲁的名字。他哭干了泪水,两眼流出鲜血,鲜血一滴滴地把昙华山上的马缨花染红了。从此,昙华山春天开放的马缨花变成了血红色。 这天是二月初八,从此昙华山的彝家人就把这一天定为盛大的节日,以表示对咪依鲁的纪念,遂有了头插鲜花和互相插花以祝福吉祥的习俗。 现在,插花节还是青年男女结交择偶的好机会。他们在对调子和跳舞中结识后,便成双成对地悄悄进入林中树下,互相插花和倾诉爱慕之情。不过,正如当地谚语说的“插花自由,爱花自愿”,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就让他把花插在头上,并回插一朵花;倘若姑娘躲躲闪闪,不让插花,那是她还没拿定主意。这时,小伙子就该知趣了。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彝族赛装节的由来与传说

云南大姚和永仁直直地区的彝民,年年都要举行传统的赛装节,以比赛服饰和健美。 正月十五清早,彝家姑娘便用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衣服、围腰、花鞋和各种饰物,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花彩蝶似的美丽。她们呼群约伴,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直直的赛装场。不一会,三五成群的小伙子来了,关心儿女婚事的老人来了,附近的汉族、傣族、傈僳族兄弟姐妹来了,还有外地观光客及采风的艺术家来了……于是,平日寂静的赛装场一下子熙熙攘攘,热闹起来了。 赛装活动照例在中午开始。最先入场的是各村绣花高手组成的赛装队。她们一村一队,依次上场,在唢呐、芦笙等伴奏下,翩翩起舞,展示自己的服饰。她们的优美舞姿和多彩服装,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村寨赛装结束后,人们开始分散活动。这时,有人将自己绣制的帽子、围腰、头帕和滚镶衣裙的花边,摆在地上,挂于树权,供人们观赏和购买。一些全家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的,他们围坐树下,吃着带来的节日食品,边吃边聊,并让人们观赏自己的衣饰。更多的是那些姑娘小伙子们,他们三三两两地在人群中走来走去,既观赏别人的服饰,展示自己的手艺,同时,也物色着自己中意的心上人。 关于赛装节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彝族猎手朝里诺、朝拉若兄弟,以打猎为生。他俩见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便爱上了这块地方:“要是在这里种稻谷,准保年年丰收。”奇怪的是,当他们弯腰喝泉水时,忽然从箭筒里滚出三粒稻谷种。兄弟俩乐坏了,连忙拣起谷种,种到泥塘里。 在兄弟俩的细心管护下,谷种发芽,长成三大丛禾苗。秋后,谷穗果然长得像马尾巴那般长那般粗。附近村寨的乡亲听说后,便陆续迁来这里垦田、播种。秋天,家家都获得了丰收,过上了好光景。 乡亲们听说兄弟俩还没成家,都争着为他俩提亲,姑娘们更是爱慕勤劳勇敢的开拓者。当长老问他俩喜欢哪位姑娘时,朝里诺说:“哪家姑娘最心灵手巧,就和哪家姑娘成亲。”朝拉若也说:“我喜爱直直的山水、树木、花草,哪位姑娘能把这些美丽的山水花草绣在衣裳上,我就娶她为妻。” 为了让朝里诺兄弟挑选到最心灵手巧的姑娘,长老们决定在正月十五这天让全寨姑娘都穿上自己最美丽的服装进行比赛。于是,永仁直直一带便传下了用比赛服装来选择心上人的习俗。

水族民俗能不能进行改革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水族民风民俗与其他民族的民俗一样,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切都是变动的,自然界在变化,社会在变化,随着水族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水族民俗必然要发生变化。 今天,水族地区同全国其他民族地区一样,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而要摘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要在水族民俗中吸取那些健康文明的民风民俗,充分利用它们来为现代化服务;同时,也要努力清除那些陈旧落后的陋风恶习,使之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一句话,对水族民俗也耍进行改革。 事实上,水族过去的许多古老的习俗已经改变。许多水族群众自觉不自觉地在移风易俗。比如清代道光年间,都匀的水族群众就对婚姻中沉重的“外甥钱”和大量的“送亲人”进行了改革,并制订乡规民约,对“外甥钱”和“送亲人”的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外甥钱只准—两二钱为准、不许多出。女方出嫁只准送亲人最多十二个。如多去者,罚银二两四钱入公。” 又如,在水族群众中,过去有很多人信鬼神,信巫术,有疾病都要请巫婆或鬼师来治。但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许多人再也不信巫婆、鬼师的那—套了,有病就到医院访医生治疗。 再如,过去水族择偶只限制在本民族内,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今天这种习俗也有很大变化。水族与汉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等相互婚配联姻的情况已展见不解了。 虽然如此,但由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水族民俗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既能成功的,我们必须作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东北满族古俗有婴儿睡扁头、拉平肩、正体形的习俗。此俗有一定合理性。自清朝以来,已普遍为汉族所吸取。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让他枕着装好细粒谷物(如小米)的枕头。同时整个身子睡在糠皮口袋上,避免炕热又便于沥尿。为了长大拉弓有力,将其两臂端平,裹以尿布,用三寸左右宽带缚在两臂肘处,再用一寸宽细带缚膝及小腿,以矫正体形。 此俗甚古,《后汉书•三韩传》中记载:“(满族先民之一)儿生欲令扁,押之以石。”《满洲源流考》批驳此说不合情理:“夫儿初坠地,岂堪以石押头,其说甚悖于理。国朝旧俗,儿生数月,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匾,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使婴儿仰卧,可使其后脑勺扁平美观,背部平板。母亲及时调整,两肩使平,两腿使直,利于拉弓射箭,裹缚适度有利婴儿体形健美。适度的睡扁头,不至形成窄鬓角、南北头,可使幼儿体形美观、周正。 这一习俗很快被汉族吸收,成为东北普遍的育儿习俗。但此法运用不当,则成为真正的“扁头”,也影响孩子头骨及脑髓的发展,所以要科学地运用。除仰卧外,也要适当让孩子(左右)侧身睡觉。同时不睡高枕(一寸高即可),以防颈部脊柱前倾,还要适应光线,经常调换位置,以防斜视,方能保持健美。 在旧社会多是老法接生,成活率低。“七天风,八天扔”,婴儿死亡率很高。母婴平安度过一个月很不容易,所以在“满月”时要隆重庆祝,俗谓“办满月”。一般生男孩办满月,生女孩不办或小办。汉族生男孩三天后还有给祖坟烧纸,感谢祖宗,祭祀山神、土地之举,可见重男轻女的积习之深。 生男孩“办满月”时,姥姥家要送一挂摇车(亦称悠车),车头上写上“长命百岁”字样,由舅舅挂于梁上。摇车是用筛板圈或用胶合板做围圈,下垫长于小儿的薄板,内外彩绘,以长皮条兜底悬于梁上,离地三四尺。用布带缚定小儿,使其不得动,哭则摇晃之,或悬响铃、彩纸吸引之。此为满蒙习俗,已普遍为东北汉族所接受,吉林亦不例外。孩子长大,别家孩子借车用时,悬车的带子不能借,怕“带子”去,孩子不好养活。蒙古族还常在摇车上挂绵羊腿骨或山羊蹄子,以示吉利。这是由古时游猎民族把摇篮挂在树权上,悬兽骨以避灾,防备雀鹰叼啄小儿的习俗发展而来的。 长春、吉林、德惠一带,婴儿满月,只有大户人家设宴招待宾客。一般小户人家只招待两家姻亲。姥姥家要送一百个豆包,正好装一斗,这叫“满月吃个斗饽饽”。有的还给一套衣服、一个长命锁。婴儿的姑妈也要给烙一百个烧饼送来,下车扔给狗一个。这叫“姑给争个斗,活到九十九”。一般亲友的贺仪都是送给小孩长命百岁锁、麒麟送子锁、小手镯、小脚镯、小孩衣被等礼物,含有“锁住”、“拴住”、“包住”之意,祝贺孩子健康成长。满月起名也常起贱名,如“狗剩”、“石头”、“锁住”之类,以求好养。 如以前生孩子留不住,这次临产时,就请本屯中多子女的妇女,守在产房,待孩子生下来请她从孩子身上迈过去(象征孩子是她生的),让孩子把她叫额莫(妈),叫生母为婶,这样的孩子多起名叫“留住”、“锁住”一类的名字。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土家人的民俗禁忌知多少

土家人对外族人忌用土家语,忌用粗话、鄙话和不礼貌语言;晚辈对长辈忌直呼姓名、平辈呼叫姓名忌不带姓,男女之间忌呼“逮、喂”;晚辈对长辈忌呼“逮、喂”;忌长声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说“不高、不长、死、亡、完了”等语;有人去世,忌直说“死亡”,而改用“作古”、“归天”、“走了”等替代,对生意人忌说“折、亏、损、耗”等字。 出行忌讳 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建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讳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 饮食禁忌 1、剩饭忌倒与狗吃。土家族认为人的剩饭里也附着人的灵魂,如果把剩饭倒给狗吃,就意味着人的灵魂也被狗吃掉,这样就必然对人的记忆力乃至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2、忌非父亲或非最年长的人吃鸡头、鱼头。土家族人们认为鸡头、鱼头具有引导终生权威和超常的神力,只有父亲或最年长的人才可食用。 3、忌抛洒饭粒。土家族人们认为饮食由雷神掌管,谁肆意浪费必然要惹怒雷神而遭雷击,这是中国极为普遍的雷神信仰的反应。 4、忌食母鸡、母猪肉。土家族人们认为这两类动物肉是不洁的,食用它们,必然会因为它们的不洁而导致食用者的污秽不洁,甚至因此招来灾难。 数字禁忌 土家人最忌讳的数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这个数是个“劫数”,甚至连3斤6两、3元6角、3尺6寸等数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记序号,当排到35后,便又从第一开始记。一生中,最怕36岁生日。届时,要穿上红布内裤,或扎一条红腰带,据说如此可以禳解掉36岁所带来的煞气。 民谚云:“三十六,接跟头,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卖屋。”有的人到了36岁这一年,邀请亲友,摆设宴席,提前贺生祝寿,来宾们要在主人屋内放鞭炮,以避煞气,席上,亲友们还要向过生日者祝贺一番,以求吉祥。 动物禁忌 1、忌乌鸦叫,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或飞在人的前面、头顶上盘旋鸣叫,并且你赶开后,又重新飞来叫,人们便认为是祸事开头的不吉利之征兆,每当人们遇此事,便当即顿足痛骂:“短你的命!”随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凶灾,化凶为吉。 2、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人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