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测速代理_回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区别和联系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又称回回,主要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回族是如何形成的 回族形成的历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大约在公元七世纪,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中国通商,到十三世纪,有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了中国,在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长期共处中,逐渐形成了回族。我国现有回族721万多人,散居全国各地。解放后,回族和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充分享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宗教信仰的自由受到宪法保护。 二、伊斯兰教的形成及其教义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一 。公元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了这种神教,目的在于用一神教统一当地的各种多神教,挽救阿拉伯半岛经济的衰落。 “ 伊斯兰”一词,意思是:“服从、求和”,并派生出“穆斯林”,意为服从者,即“信服伊斯兰教者”。由于回族人大都信仰伊斯兰教,故外人往往把它跟伊斯兰教混同起来,直接称伊斯兰教为回教,就是这种关系。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均记载于《古兰经》,如信仰唯一的真主安拉,穆军默德则是安拉的使者。在西亚、北非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定伊斯兰教为国教。 三、回族和伊斯兰教是两个概念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不是只有回族,回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名称,而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宗教的名称,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回族的先民都是从西亚、中亚这些地方来到中国并和中国本土民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民族共同体,由于这些人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回族可以说是基本上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在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

杏鑫平台首页_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各族人民的风习不一,各以特有的方式欢度佳节。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了解一下各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1、藏族人民过藏历年 春节一过,藏历新年就到了。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以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煮上肉,打好酥油茶,还把糌粑和红糖捏成供品,并在上面插上几支染了颜色麦穗和青稞穗,表示预祝丰收。人们还互相拜年,亲友见了面互赠哈达,表示祝福和敬意。 2、瑶族人如何过春节 居住在粤、桂、湘一带的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活动叫“耕作戏”。初一,姑娘们穿上了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一开始,每三人为一组,一人扮牛,一个扶犁,一个荷锄,表演“耕作戏”,以示喜迎春耕,预兆丰年。 3、达斡尔族的如何过春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达斡尔族,春节前夕,青年们跳着富有民族风格“鲁日格乐舞”通宵达旦。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各自沾满锅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吉祥的意思。 4、广西人壮族人过春节 广西壮族人民的风俗更有趣,年初一大早,人们各自到邻居家的菜园拔掉两三棵青菜,表示来年要团结互助。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谷舞”。这个流行的传统舞蹈分四节,包括插秧、车水、割稻和春米,富有农村风味。 5、云南的哈尼族人民的春节 在春节前几天, 哈尼族妇女们都忙着春粑粑(用糯米作饼)准备过年。而青年男女呢,都忙着上山砍竹子、立秋千架。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成群结队地去参加荡秋千比赛。青年男女并乘良机,互相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6、布依族人民的春节 西南边疆的布依族人民,春节前夕,一家大小要通宵达且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来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这一天,男女青年互相串门拜年,并结伙出外游玩,尽兴方归。

杏鑫注册网站_我国少数民族名称的由来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之间的同胞团结共处,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但你知道我国55个少数民族族名的由来吗?经研究,我国的55 个少数民族族名的由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统 如西北的柯尔克孜族,族名是“40个姑娘”的意思,传说他们的民族源于40个姑娘;而哈萨克族的族名是“白天鹅”的意思,传说白天鹅是他们的始祖。 二、反映他们所从事的生产事业 如拉祜族曾经以狩猎为生,拉祜就是“火烤虎肉”之意。生活在东北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族名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而同一地区的达斡尔族,族名意为耕耘者”,反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悠久传统。羌族的羌,意为“收羊人”。 三、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习俗 如白族以白为喜,自称“白尼”,意为白人,锡伯族的锡伯是古代鲜卑族一词的音转,意为革带、带钩,与以前锡伯人茗欢使用一种兽形带钩有关。 四、族名因居住地方而定 如鄂温克族的族名意为“活在高山密林中的人”;保安族的族名因西北青海省的保安城而得名;侗族的族名与他们居住地多洞有关;西藏门巴族的族名因藏族称他们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除以上这些族名外,还有些族名很别致。如西北的维吾尔族,族名意为“团结、联合”;西南的傣族,族名意为“自由”;布依族,族名意为“我们”。许多族名还反映出民族的分化和融合。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阿昌族的“腊撒”习俗

阿昌族的“腊撒”是“换手艺”的意思,是阿昌族青年男女进行择偶的一种特殊游戏,分为“相送”、“回礼”、“赠送”、“刹水”4个阶段。 男女青年在对歌过程中,如果某个姑娘或小伙子相中了对方,就用递烟的方式请对方收下自己的烟盒,称为“相送”。 如果女方有意接受了男方的烟盒,10天或半个月之后,姑娘就把自己缀着蚂蚱花的“绢迈”(用布做的披巾)加上一包香烟、火柴等,用纸包好,再用彩线结个活扣捆好送给小伙子,表示心中有爱慕之情;如果没有看中对方就结千死扣,表示不再与对方保持这方面的关系了,此为“回礼”。 男方收到女方的“回礼”后,便知姑娘的态度如何。如果姑娘表示同意,小伙子便把自己亲手雕刻的银簪拴上两颗串有彩色珠子的蚂蚱花送给姑娘,或用手镯、银链、银扣,再加几颗水果糖包裹好,请人捎给姑娘,表示自己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姑娘,这就是“赠送”。 如果姑娘拿定主意与小伙子结成终身伴侣,就用自己亲手织的。阿昌布。做成一件对襟衣送给小伙子。如果姑娘无意与小伙子成亲,就到商店买一只枕头相送,表示赠礼道歉,请男方另选对象。此为“刹水”。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哈尼族独特的托媒说亲方式——火塘传烟

居住在中国云南金平的哈尼族托媒说亲离不开烟草,而且做媒人很难当。 当小伙子与某个姑娘相识并看中她后,父母即开始为儿子物色两个媒人。然后,男方父母买一只新饭箩,放进一包毛烟,一对新梳子,一小把野麻,交给媒人。入夜以后,媒人一手举火把,一手拿着新饭箩前往女方家。 按照风俗,媒人不准讲话,进门前先咳嗽三声,以告女方家人,然后熄灭火把进门,把饭箩放在火塘的烤板上。两个媒人各取一只烟筒,在火塘边吸烟。吸几口后,把烟及烟筒分别递给女方父母抽,再依次递给火塘边的其他人。 烟简传了两圈后,媒人就走了。第二天鸡叫头遍时,姑娘悄悄走进男方家,把昨天晚上媒人送去的饭箩放回男方家的烤板上。 第二天晚上,两个媒人象头天晚上一样,再把饭箩拿到女方家。如女方同意,就不再送回饭箩,算是订婚了。如果第三天一早,姑娘再将饭箩送回,则表示姑娘谢绝小伙子的爱情。 怎么样,哈尼族火塘传烟的托媒说亲方式是不是很独特呢?

杏鑫测速登陆_德昂族的少男少女怎样谈恋爱

德昂族人分居于云南省德宏、临沧和思茅等地。德昂族男女14岁以上就可谈恋爱,他们的恋爱方式有两种: 一是一群小伙子对一群姑娘的集体社交活动。男女双方都有自己的带头入,他们都是利用节日、婚礼等场合集体对歌来寻找意中人。 二是当小伙子钟情于某个姑娘时,就在夜幕降临时或月色皎洁的夜晚,走到姑娘的竹楼前,轻轻地吹起芦笙或弹起小三弦,低声吟唱。 姑娘听到了声音,便赶忙起床,准备好茶水,轻轻地打开后门,然后返回卧室。待小伙子进入火塘一侧坐下后,姑娘才走出卧室,请小伙子喝茶、嚼烟,小伙于也从小筒帕中取出烟盒回敬姑娘。 这时,姑娘的父母和兄弟都自觉地避开或睡去,留下这对情人用对歌或吹葫芦丝倾吐相互之间的爱情,直到公鸡啼鸣方散。 临别时,如果男方有爱慕之意,便故意将烟盒留下。如果是一般感情,姑娘就将烟盒还给对方。如果男女双方都有意继续交往,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爱情成熟,男方正式送给姑娘一包烟丝,配上沙基、芦子、石灰(嚼烟用),用红绒线扎成一包,由姑娘交给父母,或挂在姑娘的床头。 如果父母收下礼物,小伙子就高兴地请父母托媒人前往说亲,但女方父母即使同意婚事,也要试验男家是否有诚意,直至男方前来说媒两、三次,表示了诚意,父母才应允女儿的婚事。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德昂族的婚礼很别致

德昂族人分居于云南省德宏、临沧和思茅等地。德昂族男女14岁以上就可谈恋爱,他们的婚礼也很特别,与其他民族相较,也很有特点。 德昂族的婚礼,通常要进行三天。三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都分别到新郎新娘家作客,大家无须生火做饭。 头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用碗斟满后,一一敬给长辈们,然后双手作揖,请他们开怀畅饮,表示仪式开始。晚饭后,新娘新郎挎着盛有兰烟、芦子、沙基、石灰盒的筒帕,把男女青年请到客房里,将兰烟挨个传给他们。 这时无论谁在先,姑娘小伙子们都不会轻易将烟接过。他们总是把手攥得紧紧的,并用优美的歌声,向新人询问他们结识经过、自由恋爱的好处以及今后打算,直到获得满意答复,才慢慢将手松开,把烟接过来。 晚上11点左右,新郎的男伙伴们,由歌手领着,前去迎接新娘。到了新娘家的大门口,歌手用“迎亲调”,尽情赞美新婚青年坚贞的爱情。 歌手唱时,小伙子们伴唱。听到歌声,新娘离开竹楼,人们便把新娘围在中间,边走边唱,在凌晨1点左右来到新郎家中。 从这时候起,一直到第三天,男女青年们都是昼夜不眠,把新郎、新娘围在中间,用对歌的形式,表达相互间真诚的感情和对新婚者的热烈祝贺。

杏鑫注册网站_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你知道吗?

火把节是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禄劝县志》记载:“六月二十四、五日为火把节,亦为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除夕之夜,这些兄弟民族要祭天、祭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火把节期间,人们身着民族盛装,互相拜访,聚集在一起,喝酒吃肉,唱歌跳舞,举行摔跤、斗牛、赛马、射箭、拔河、荡秋千等各种竞技活动。天一黑,家家户户在门口的高杆上绑上火把照亮,点着火把照禾苗和室内屋角,祛灾逐疫。孩子们则举着火把,带着掺有松香的香灰面跑到寨子里嬉闹去了。遇见有人过来,便将火把迎上前去,向火中撒一把香灰面,立即发出嘭嘭的响声,在对方脚前火星四射。对这种看似恶作剧的做法谁都不会恼,也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取乐,据说这样可以祛灾。 到了晚上,村村寨寨都会举行篝火晚会。大家聚在一起,小伙子吹起悠扬的芦笛,弹起动听的月琴和三弦,姑娘们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夜深时分,人们燃起成百上千只火把在村寨里游行,窜田埂,绕山路,远远看去像一条游动的火龙,颇为壮观。 火把节的来历有三种传说。一种是唐朝开元年间,云南被划分成六诏,分别由六位诏王统治。其中,皮逻阁诏王的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总想称霸南疆。一年的六月二十四日,六诏每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在皮逻阁所在的蒙舍诏举行。夜晚,六位诏王齐聚松木搭建的松明楼饮酒。酒酣之际,皮逻阁借故溜走,命士兵点火焚楼,五位诏王无一幸免。邓赕诏王之妻慈善夫人闻讯赶来,点燃松明,为夫招魂。不久,皮逻阁的阴谋得逞。慈善夫人饮恨自杀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忠贞的慈善夫人,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都要点燃火把,举行祭祀活动。 另传,古时候有个魔王非常凶残,人们实在无法忍受他的压迫,起来反抗。但魔王的堡垒非常坚固,久攻不下。于是有人出主意,在羊的双角和后腿上绑上火把,点着后,羊冲进堡垒,里面立刻成了一片火海。从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耍火把庆祝。 还有一种传说是天王向人间施放了大量的天虫,将庄稼毁得一片狼藉。人们举着火把,烧了三天三夜,赶走了天虫,保护住庄稼。于是,人们在这一天欢庆火把节。

在我国,回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塔吉尔、保安和乌茨别克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占全国少数民族的1/4,因此伊斯兰教文化对我国有较深的影响。宰牲节、开斋节和圣纪节是伊斯兰教的三个重大节日。 回历三月十二日的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穆罕默德公元570年生于麦加).每年这一天穆斯林都要举行集会、诵经、赞圣和聚餐。 开斋节在回历的十月一日。我国新疆地区称之肉孜节,“肉孜”原是波斯语,是斋戒之意。按照伊斯兰教义,回历九月是斋月,成年穆斯林都要守戒一个月,每天只能在日出前和日没后进食,白天不能吃东西、饮水,控制私欲,体验饥渴,紧衣缩食,避免挥霍。八月二十九日要观察月亮,看到新月,则第二天为斋月的开始,八月为小月;看不到新月,则第三天开始斋戒,八月则为大月。九月二十九日也要观察新月,看到新月,则第二日开斋,九月为小月;看不到新月则第三日开斋,九月为大月。到10月1日斋戒期满,即行开斋,为开斋节。清晨,穆斯林沐浴后穿上盛装,赶往清真寺举行集会。随后,亲友们互相拜访,馈赠油香,或大家聚在一起联欢。 宰牲节在回历的十二月十日。宰牲节又名古尔邦节,其在阿拉伯语中为牺牲之意。据说此节源于古代阿拉伯的一个宗教传说。相传,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安拉启示他杀掉自己的儿子献祭。虔诚的易卜拉欣毫不犹豫地将刀举向儿子易斯玛仪勒。就在刀即将落下的瞬间,安拉派遣的天使牵着一只羊赶来,用羊换下了易斯玛仪勒。易卜拉欣的真诚经受了考验,成为圣祖,宰牲致祭的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在宰牲节前,人们忙着打扫街道、庭院,制作各种节日食品。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少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之后,宰杀牛、羊或骆驼,将它们的肉分成三份,一份自己享用,一份馈赠亲友,招待客人,还有一份送给孤寡,救济贫困。宰牲典礼结束后,有的人带着礼物走亲访友,有的人去郊外扫墓,祭奠亡灵。男女青年们则身穿盛装,在一起载歌载舞,玩个通宵。 宰牲节接近新年,有些人误以为是穆斯林的新年,其实不然。回历的1月1日才是穆斯林的新年,如同农历的元旦。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你了解彝历吗 它有哪些特点?

彝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 最早的彝历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历。这种历法设一年为360天,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以十二生肖循环纪日,即每月有3个生肖周,每年有30个生肖周,余下的5-6天作为过年的日子。彝历一年设冬、夏两个新年,分别称做大年和小年。大年称为星回节,大致在汉历的十二月份;小年叫火把节,大致在汉历的六月份,星回节距火把节总是平年185天,闰年为186天。彝历无大小月之分,月、日的安排与月相无关。 十月历不仅彝族使用,而且西南彝语支各少数民族也都在使用,例如傈僳族、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古历著作中都保留有十月历的痕迹。近年专家研究表明,彝族十月历非常古老,与一向被人们看作农历的中国最古历书《夏小正》同出一源。彝族自古以来一直使用十月历,直到明清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才逐渐改用农历。 专家们认为十月历具有古羌戎文化的特征,阴阳五行八卦与十月历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古老的历法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彝族等少数民族生存于金沙江两岸及其西部地区的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与外界隔绝,直到解放以前,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仍然保持着奴隶制,而生活在四川木里县和云南宁蒗县的纳西族和善米族还处于母系社会。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和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十月历这种特殊、古老的历法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现在的彝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属于阴阳历,置闰方法与汉历没有区别,但它不是以干支而是用十二生肖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