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跳坡:隆林县苗族的新年娱乐活动是跳坡。举办跳坡活动时,全县苗乡依传统次序一天轮一个坡场举行跳坡活动。跳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爬坡竿比赛:小伙子们在主办者的主持下,争先恐后地在坡竿上表演高难动作,以引起姑娘们的注意(坡竿上的优胜者往往容易获得姑娘的爱情)。爬坡竿之后,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小伙子吹奏芦笙,姑娘们跳芦笙舞。由于跳坡活动谢绝已婚者参加,因此它实际上是未婚青年交友的一种社交活动。在坡场上找到了意中人的青年,还可离开喧闹的人群,在僻静处手拉手、肩并肩倾吐恋情,互赠信物。 打铜鼓:瑶族春节的娱乐活动,主要有唱歌、吹木叶、敲锣、打鼓跳舞等,年轻人趁这个机会谈情说爱。桂西北田林县平山乡村民春节活动是打铜鼓。活动从正月初三开始,这天,全寨男女老少带猪肉糯饭及米酒,聚集在预定的地点,在一位最有威望的老者主持下,举行“揭鼓”典礼——由两个小伙子挥动锄头,把埋在地下的铜鼓挖出来,摆在场地的中央。这时,长号和鼓齐鸣,唢呐吹《八仙调》,人们围着铜鼓跳舞。一位长者站在两个铜鼓中间,用粗藤制的鼓槌交替打两个鼓。在正月里,瑶寨鼓声不断,尤其初三、十三、三十这三天,是欢乐的高潮。正月三十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举行收鼓仪式,把铜鼓重新埋入地下。 洗枪:毛南族青壮年猎手在大年初一凌晨打响新年第一枪,俗称洗枪,祈祝全年百发百中,同时也威慑百兽不要糟踏庄稼、危害家畜。洗枪后,各家各户把选好的12个大炮仗摆在堂屋中间,每个炮仗代表一个月,逐个点燃。如果炮声响亮,便认为它所代表的那个月事事称心,反之,做事便格外小心。大年初一,家庭主妇还用火笼装满灶灰,沿着住屋四周边撒边喃咒语,祈祝蚂蚁不进家乱爬食品。男主人用斧头把房中的大柱小柱各敲打几下,祈祝住房坚固不倒。这天禁忌吃汤圆以避免冰雹灾害,禁忌吃青菜避免地里草多,禁忌用吹火筒避免玉米倒伏。 煮甜汤圆:仫佬族在年初一早晨煮甜汤圆吃,煮好后先祭祖灵及鸡笼神,然后食用。人们认为,敬鸡笼神的汤圆碗里,汤圆堆得越满,鸡就越多,蛋也越多,因而人们往往把碗堆得满满的。年初二早上敬财神爷,同时带甜汤圆到地头烧香祭鸟神、塞鸟嘴,使小鸟不啄种子及成熟的庄稼。 舞春牛:壮族的许多地方春节期间还舞春牛。桂西北田林县,春牛用竹子及布扎制成。舞时,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身,还有一对农家夫妇出场对白。他们在空旷的地坪表演春耕,讲述农事安排,祈求风调雨顺。在桂西的靖西县,舞春牛由牧牛公公、播种姑娘和春牛一起演出,牧牛公公和播种姑娘对唱犁田、播种等内容,民众向春牛投棉子,祝风调雨顺。 挂北融安、柳城、鹿寨等县,从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民间艺人向农户送春牛图拜年。他们每进一户人家,先唱祝愿歌,祝主家新春大吉、老幼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把春牛图送给主家。主家拿出年粽、糍粑、米花、红包等来酬谢他们(有的人家还宴请他们),把春牛图贴在厅堂上或牛栏里。于是,艺人又唱《牛经》,诉说牛的功劳、艰辛和苦难,劝人爱护耕牛。

杏鑫登录网站_苗族的“龙潭卜居”是什么意思?

苗族选寨址十分讲究,多采用“龙潭卜居”的传统方式选择风水宝地。苗族民间认为,倘选址不当,近害己身,远及子孙。他们经调查研究,初步选定地址后,便在春季派猎手结伙勘踏,在该处选择一处泥塘或水泽,播下谷种,待秋后来验收。若所种稻谷穗长粒大,而且鼠不偷、鸟不啄,这里便是建新寨的好地方。 新寨建好后,寨佬和各宗族头人在吉日吉时先搬迁入寨,其他人随后迁入。迁入新居的第一件事是将从旧居火塘引来的火种,放在新居的火塘里烧燃,第二件事才是祭祀祖先神灵,接着布置新居。 有趣的是,那处卜居栽种稻子的泥塘或水泽,便成为这个新寨的“龙潭”。每年大年初~和半年节都要祭祀,遇上大旱或大涝也要祭祀。 民间认为,龙潭是寨子的命脉。龙潭一般位于村寨中央,有些在村侧或村脚。龙潭终年积水,四季不枯。在龙潭的四边用石块垒成高约1米、方圆约1. 5至2米的小石屋,内置一石缸或瓦缸,将几条黄鳝、泥鳅放入缸内,用石板盖好后不再启动,让“龙神”永佑新寨。

杏鑫测速登陆_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传统

蒙古为游牧文化,游牧经济需要大量的草地来支援人口,当一个家庭有成年男子,那么他就应该找自己的牧场,省的大家都在一块牧场上争草,所以年龄大的儿子会成年后分家,领着自己的牲畜去寻找自己的牧场,而最小的儿子也就顺利成章的不用去找了,继承老爹的就是了。这就是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传统。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按照古代蒙古习俗,幼子享有优先继承遗产的权利,即俗称“幼子守灶”,这是蒙古氏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游牧民族不尽如此。然而在元朝此习俗已经消失,十四世纪以后的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爵位、遗产继承与汉地无二:长子继承爵位和多数财产。 “幼子守灶”原来比“嫡长子继承制”更为传统。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制度比较正统呢?“幼子守灶”,其实应该称为“幼子继承制”。在原始社会的父系社会中,因为古老部族的人口,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当然,面对天灾人祸和疾病等原因,人口数量增长极慢。但是,毫无疑问,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之中。 一对夫妻,在生儿育女之后,随着儿女慢慢长大,只要儿女一到结婚以后,可以得到父母的一些资助,立即就会分家。随着成年的儿女都成年、分家离开,慢慢指挥留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将要继承父母的全部遗产。当然,这个儿子也因此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也有可能是,父母相对而言更喜欢幼子的主要原因吧,可能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这已经成为人类的本能。 慢慢的这就演变成了,“幼子守灶”制度。当然,就现在来看,这还是相当先进和科学的。以成吉思汗为例,成吉思汗一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实际上只有成吉思汗的嫡子,也就是孛儿帖皇后所生的四个儿子,才具有继承权,或者说,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最大支持,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汗国。实际上,只有成吉思汗的老大和老二两个儿子,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汗国。 事实证明,拖雷确实不适合做蒙古帝国大汗,在掌握蒙古帝国80%的蒙古铁骑的情况下,窝阔台只用了一杯毒酒,就让拖雷死于非命,直接掌握了,蒙古帝国的军政大权。 当然了,蒙古帝国的“幼子守灶”制度也不是绝对,即使是“嫡长子继承制”也不能完全确定继承人,实际上,只有真正实力强大才能保证继承权。 后来的蒙哥汗夺位,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也是因为蒙古贵族对于“幼子守灶”制度的拥护。但是后来,忽必烈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强势登上了汗位,并且,打破了“幼子守灶”制度,建立了元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侗族春节的唱耶歌活动

侗族春节的娱乐活动也很丰富很有情趣。大年初一,人们聚集到鼓楼坪奏芦笙、唱耶耿(即侗族集体边舞边唱的一种侗语民歌):先由男队唱“耶铺”,即赞贺耶歌、赞鼓楼、赞“萨玛”(侗语,即大祖母,侗族的创世女神和保护神)、祝丰收。 接着,女队和男队合唱“耶堂”(即踩堂耶歌),包括再生人类神张良张妹耶歌,孝敬父母耶歌,爱情耶歌,争取男女平等耶歌,猜谜耶歌,知识盘问耶歌,散堂耶歌等。女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合唱一句,挪舞一步,重复合一句,再挪舞一步;男队也手攀手围成圆圈,边唱边晃舞边移步。领唱者领唱一句,歌队合唱重复末三字。女队唱三首,男队答三首,如此往复不断。 年初二起,女队守在本寨接待来访者,男队出访友好村寨,分别和外寨的歌队对歌。侗族也有在正月初至十五之间举行盛大的村寨间的集体互访活动,称“月也航年”、“也航年”或“也哼年”,与苗族的吹芦笙、打同年相似。龙胜侗族玩庖颈龙,于方桌倒立。

壮族是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之一,善于吸收与之交流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这从其衣着的嬗变发展可以见出。 宋代壮族多穿青花斑布衣。明代男子着称为“黎桶”的短衫,妇女则是上穿黎桶下着“花被”,或穿蜡染青衣裤而领口、袖口彩绣花纹。清代男衣短窄,女衣不掩膝,下穿细褶长裙。 桂西南天等县进结乡妇女涛代的流行服饰是上穿仅能遮盖腰裙头的拉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从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和两袖口绣着滚丝绒线大花边,衣领矮,露出硕长的颈部;下穿刚过膝的桶褶裙,拉开裙子是一方块,围叠起来左、右端分别至右、左腿心,裙子外面正对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臂部打几个皱褶,臂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钉几针线钉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穿起来从前面看是桶裙,从背后看则似褶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壮族服饰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时尚“唐装”,男子大都穿对襟衫,中间有七至九对扣子,下穿长裤;女子多穿圆领对襟上衣或偏襟上衣,腰系花边围裙,下多穿长裤,边远山区也有穿裙的。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衣着与全国大多数民族相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不但同全国之时尚,有的还受世界时装的影响。 桂北龙胜县龙脊十三寨的壮族妇女,喜欢用蓝底花布做胸围,胸围领口处精心地绣上尖口朝下的三角领花图案。身穿对襟衫的妇女再穿上这种胸围,显得既朴素大方,又端庄秀美。龙胜、巴马、大化、凤山、东兰、邕宁等县,壮族未婚姑娘在冬春寒凉天气,赶圩、做客时穿几件新上衣,内长外短,层次分明,件件可赏。新衣少则三件,多则五至七件,充分展示她们能织、善染、巧缝各种衣服的本领。桂西北隆林县妇女穿偏襟齐腰短衣,衣领绣花,腰系百褶短裙,再穿长裤,俗称“三层楼”,与90年代城市姑娘流行穿短马夹形成三层次的时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地方的壮族女子的头巾、发型,是区别已婚、未婚的标志。桂西风山县长州、砦牙乡,未婚少女包纯白头巾,两头各织三条1厘米宽的五彩线,两端缀白色缨丝,包成羊角形。已婚少妇包白底蓝线方格巾,两端为黑白混缨丝,包成盘形。 桂西都安、大化已婚妇女头上盖白底花边毛巾,未婚姑娘叠三四层如毛巾大小的方块盖在头上。桂中武宣、象州县姑娘戴不封顶的黑色、青色、蓝色箍头帽,四周有珠饰;中年已婚妇女扎白毛巾。 桂北环江县、宜州市女子婚后用二三尺长的黑布,叠成三寸多宽的长带,把头发包起来,让头巾一端在右耳上露出一二寸,形如独角,以区别于未婚少女。 桂西南龙州县女子发式,刘海直垂前额的为未婚少女;前额刘海梳向右边,用发夹夹起,左、右两边仍留刘海的,表示已有未婚夫或已婚但未生育;不留刘海,往后梳髻则表示已有孩子。桂西都安、大化县姑娘多剪短发,前额留刘海,或留长辫;已婚少妇则挽髻。 桂西北天峨县白定乡未婚姑娘散披长发,或由右向左绕,用白印花毛巾包扎;已婚的由左向右绕,扎上头巾或梳髻。 桂北柳城县古砦乡未婚少女剪平肩发,用绸、布将发扎于头上如双角;未婚姑娘打双辫,辫尾红绸结,前额有刘海;已婚女子平肩发,左耳后红绸结;已生孩子的少妇齐肩发,不编不结;寡妇独辫或盘髻。 桂北宜州市山木寨未婚姑娘留一根长辫,系红头绳,或下垂或盘于头顶,人称“长辫妹”;已婚者剪辫。在歌圩上,从头巾、发式便知女子未婚、已婚,对未婚者可以跟她唱情歌,对已婚者只能唱盘歌,搞错可就麻烦了。

壮族先民有凿齿的风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贵州(今贵港市)“有俚人,皆为乌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俚人、乌浒、僚子皆壮族先民。 宋代以后,凿齿习俗逐渐转化为镶牙、包牙、饰齿新习俗。20世纪50年代,左江、右江流域妇女出门走亲戚,牙齿上包金银箔,回家后取出。桂西北田林县、百色市妇女用甘果汁涂牙成黑齿。 西林县妇女用野梨树桠间的寄生胶虫拌绿矾舂溶,贴在竹壳片内,夜间用来包牙齿,连包二三夜,染成红齿,村寨公认最美的姑娘,方能将白牙染红。 清代桂西马山、都安、大化县未婚姑娘挂银圈,耳戴灯笼坠,拇指戴银戒指,称为“桶箍”。桂西北之西林县妇女发髻插银钗,颈戴银圈。桂西南左江流域妇女戴银镯,多者达三四副。桂东贺州男子颈戴银圈,女子头戴银簪。 边远山区较沿河平原地区更重视银饰。在歌圩或婚宴上,男青年抢走所钟情的姑娘的手镯或戒指,姑娘如也有意于小伙子,便半推半就;如无意,则必定抢回来。 西林县妇女则用两粒大薏米作耳环,薏米串作镯头和项链。

侗家女子穿无领无扣、以带代扣的对襟衣。姑娘头戴花头巾,脚上穿着花脚绑(即花绑腿)、花勾鞋。对襟衣的襟边、袖口皆镶(绣花)花边;衣内挂青布围胸,俗称“兜胸”,上绣有一朵大花,侗语称为“化打”,意即“中心花”。 围绕这朵大花,在衣边、衣角、袖口、前后左右绣有几百朵花,花类有油茶花、油桐花、桃花、李花、杜鹃花等几十种,全部用各色棉绒丝线绣成。上下周身皆花,百花吐艳,映衬出姑娘的美丽。 三江、融水女子下穿百褶裙。对襟衣与百褶裙相配,侗族姑娘穿来显得健美潇洒。信洞一带的姑娘逢喜庆日子或赶坡会,穿三四件上衣,从里到外一件比一件短,件件露出花边,更是光鲜风采。 三江县侗族妇女爱美,不但喜欢漂亮的衣服、精巧的花鞋,还喜爱装饰,人人有首饰,常佩戴项链、耳环、吊环、银簪、银梳、银项圈、银手镯、银帽、银花、戒指等饰物。这些饰物,一般都是用白银制造的,只有小耳环用黄金或黄铜铸造。 其中,最大最重的是银项圈和银帽。大的银项圈,从颈部垂到腰部,重达八九斤,银帽最重的达10斤。最小最轻的当算是耳环,此物重不得,只有几钱重。 侗女不论老幼皆佩戴首饰,其民俗认为,青年女子戴的首饰越多越美。她们的首饰是由母系一代传给一代的。通常是外婆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又传给未来的后辈。女孩多的母亲,首饰不够分,才重新铸造。

桂西北南丹县的白裤瑶有俗称“庙老”的村寨社区组织。一个村寨便是一庙老组织,太小的则几个村寨联合起来。组织的头人俗称“庙老”,他政治上没有特权,只有在主持生产和宗教活动时起着作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庙老主持祭神祈雨仪式保苗,全体成员参加。日常的生产,庙老先行,大家跟随,不得违背。 在桂东南十万大山中的瑶族村寨,每村都有一个“村佬”,瑶语称“央谷”,还有一位负责宗教事务的助手,瑶语称“泰且”,一位掌管生产的助手,瑶语称“甲头”。 村佬是村寨的最高行政官员,任期短者一两年,长者十数年,由“村民会议”推选,任期的长短视其政绩而定。是否改选村佬,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底决定,正式选举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二或二月初二进行。届时全村男子集中到原任村佬家中,选举工作由原任村佬主持,凡已度戒者均有资格参加选举和被选举。 初选方式为“棍卜”,原任村佬烧香焚烛敬告祖先要选新村佬后,用一根尺余长的木棍敲击地面,然后一边喃神一边念成员的名字,一旦木棍颤动起来,此人便算进入初选。初选选出三位候选人,然后用“香卜”进行复选。 方法是:点燃三支香分别代表三位候选人,谁的香先燃尽谁就复选入选。最后再用“鸡卜”确定复选人选者能否当选。方法是:将杀好的鸡放入锅中煮熟,取出来看鸡爪是否成拳缩状。如果成拳状则此人当选,否则重新开始棍卜,直到选出为止。 村佬的职权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管天管地又管人。他所管的事有: (1)生产。村佬是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2)生活。村社集体生产的物品由他主持分配。一切建筑工程由他指挥。婚丧大事要向他报告并征得他的同意后才能举办。 (3)人丁。村内迁徙、嫁娶、生育、去世,族长均要向他报告,并由他烧香祭告祖先。 (4)调解纠纷。一切矛盾纠纷由村佬来调解。 (5)主持宗教祭祀。凡与宗教有关的活动由他来主持。如砍山先由他喃神并动刀才能进行;播种先由他主持祭祀神农、土地、禾魂等才能进行;农历二月春祭、四月夏祭、七月秋祭、十月冬祭,都在村佬家进行,并由他主祭等等。 (6)外交。在对外交涉中,一切事务由村佬主理。 但村佬的权力又受“村民会议”制约。“村民会议”是商讨本村内外一切重大事件的会议组织,是村寨的最高权力机关。每年召开四至五次会议。每一次会议都要会餐祭神,祭神后边聚餐边议措施。

石牌团是桂中大瑶山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地方性的政治、法制、军事组织,由当地的瑶民参加,邻近几个村组成一个小石牌。以一个水系或山脉分界,将其间的村落组成一个大石牌。全大瑶山称“总石牌”。 其名称,有的以竖立石牌的地点命名,如“平免石牌”、“周琐石牌”等;有的以参加的户数命名,如“千八百石牌”、“五百四石牌”等;有的以参加的村寨数命名,如“二十四村石牌”、“九村石牌”等,大瑶山号称“三十六瑶七十二村”,总石牌又称“七十二村石牌”。 石牌团的领导人员有:石牌头人、甲头和军事领袖。“石牌头人”是自然形成的领袖,他为人公道、能说会讲、有胆有识、办事认真。石牌头人大都由男子担任,女子如果确有才干者也可以担任,如100多年前茶山瑶就出了一位名叫刘巴欠的著名女石牌头人。石牌头人取得民众信任后,办事若无大的差错,民众就会一直拥举他任职至逝世。 “甲”是石牌最基层的组织,由数户居民组成。“甲”的居民推举的领导人称“甲头”,协助石牌头人工作。甲头一经产生,其职位可以世袭,可以出卖转让。 石牌的军事首领或由石牌头人兼任,或在“起石牌”时,由石牌头人临时指定能率领、指挥石牌武装者担任,他往往是当地有威望的勇敢的人。 石牌团遇事要开会,这种会议俗称“会石牌”,它是形成民间法律制度的过程。会前由石牌头人先进行一番细致认真的社会考察,拟出若干项条款,然后通知各户主到指定地点集会,商讨草案。 草案一旦通过,就成为决议,决议的条款镌刻在石板上,或写在木牌上,并竖在会议地址,告知各户共同遵守,不得违背,这就是石牌。其内容少则三条,一般五条到十五条,多的有四五十条。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农林副业生产;维护男女间的婚姻关系;保护妇女;戒偷戒盗;规定居民发生争端时应遵循的事项;保护行商小贩;防御土匪和瑶山内外歹徒恶棍逞强滋扰;保护墓地;历史上反抗反动统治等。 处理民族内部重大事件,抵御外来侵扰的紧急事件,集合民众进行大规模行动,俗称“起石牌”。20世纪20年代,罗孟村苏扶割到平村苏公哈家上门为婿,因离婚而怀恨在心,一夜,邀其父亲和哥哥闯进苏公哈家,将苏公哈父子二人杀死。死者的家属报告金秀“百八石牌”。石牌头人陶道进等“起石牌”,率领金秀、白沙两村青壮年携枪到罗孟村,逮捕了三名凶手,并和罗孟村头人共同决定,对凶手处以死刑。凶手被押到平村杀掉,其家属被责令卖田赔偿苏公哈父子的“人头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