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的丰收节日。流行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是鄂温克牧民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统计当年产幼畜数量,庆贺丰收的日子——米阔鲁节。当天,人们拾马烙印、除坏齿、剪耳记、剪鬃尾;给羊割羊势等。 这一天,人们清早起床,青壮年们从浩特(牧村)的一头开始,逐户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尾和给羊去势等。老人们在这一天把母羊羔送给儿女、外甥、侄子,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兴旺。青壮年们不论到谁家,主人都要为前来帮助劳动的人们设酒席致谢,酒宴按先茶后酒的习惯进行。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和瑟宾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 瑟宾节是每年的6月18日,“瑟宾”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会身着盛装参加聚会,由酋长来主持节日,节日上会有抢银碗,米日干车,赛马等各种体育竞技。还有人们特别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仪式,之后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 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的样式。 在敬酒时,主人捧一木盘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向帮助去势的人敬献哈达,并宣布当年仔畜成活和牲畜增加的情况。来者也要祝愿主人所养的牲畜兴旺,被烙印去势的牲畜数字与岁俱增。酒席间,大家还要尽情歌唱。这种繁忙而又欢乐的活动,从一家转到另一家,牧民们整日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分类 : 杏鑫注册代理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在我国云南地区,每年的阴历7月14、15、16正式送鬼的节日,而对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窝家彝族乡的彝族老百姓来说,这几天的鬼节又被称之为“摸奶节”。每到摸奶节的这几天里,双柏地区,以及邻近的新平以及思茅的景东地区的彝族人,尤其是青年的男男女女都会蜂拥而至到小镇上敢“鬼节”。那么这个鬼节为何又会被称之为摸奶节呢? 据传说,当地附近的哀牢山在我国历史隋朝期间,常年处于征战状态,有很多少年男子连女人都没有碰过的情况下就在那里战死沙场了。这些鬼魂们却有着一个强烈的意念,那就是想要物色一名漂亮的女子,然后拉到阴间去做自己的老婆,也想要常常女人的滋味,因为生前一直没有尝到过。 而这种意念是祭祀完全无法消除的,由于在当时死的太过于冤屈,法师是拿这些亡魂是没有办法的。不过还在的是,这些亡魂都非常的单纯,而且也非常的挑剔。就是凡是被其他人碰过身体的女子他们都是不会要的,如果被多名男子碰过的就更是不会去想了。如果姑娘们不想在这三年内被亡魂拉到阴间去当鬼婆,她们就会在鬼节的这几天里,到鬼街上任由男人们摸,因为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在摸奶节的这三天里,青年女子们所穿的衣服都是会遮住一边的乳房,不会去遮住另外一边的乳房。只要是参加了这三天摸奶节的男人都是可以随便摸自己露出那一边的乳房的,至于遮住的另外一边的乳房是为了给自己将来的老公所保留的。在鬼街上,青年男女会互相追逐嬉戏打闹,各种弹琴,各种跳舞,会把整个小镇闹得个天翻地覆,不亦可乎。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些青年小伙子们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去摸姑娘的乳房,而姑娘们也会在表面上表现得有着躲躲闪闪的意思,但是绝对不会有着责怪之意。在这几天里,青年小伙子们一摸到姑娘的奶为吉祥,姑娘以被摸奶为吉利。 摸奶节的举办在当地是非常受到重视的,当地政府会在节日到来之前就会与当地的百姓沟通好,提前搭好各种舞台,准备好节日期间所需要的物品。在摸奶节的当他,当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会集中起来,然后载歌载舞享受快乐的一天。到了晚上9点钟以后,那些年老的,年幼的,结过婚的男女就会陆续回到家中开始休息了。而剩下的就是那些未婚的青年男女了。他们会继续一边喝酒一边跳舞,到了深夜的时候,男人们就会开始去摸女子们的乳房了。
金秀瑶族每年过两次特殊的节日——修路日。瑶族山区村寨之间的往来以及赶圩贸易,走的大都是羊肠小道和简陋的便桥。这些山间小路常被草蔓遮障,或遭雨水冲塌,行人深感不便,需要定期维修。 因此,瑶族人便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三月和秋收前的农历七八月间举办“修路日”,开展义务修桥补路的公益活动,每次进行十天八天,村寨里的18岁至48岁的青壮年,不分男女,都主动地自带工具、自备伙食,到指定路段进行维修,清除杂草,修整路面,铺架桥梁。 金秀茶山瑶在功德节之前要办的重要事情是修“功德桥”。届时,众人捐款献料,家家派出劳动力上山砍大杉木,拉至河边。有的做木工,有的抬石头,群策群力,建造新桥。有的在桥头两岸铲草,平整山路。 当“功德桥”建成后,功德节的头一天,由德高望重的寨佬讲石牌条律,介绍前人做功德的生动事迹以及做功德的意义和目的,使这种美德代代相传。 金秀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瑶族自治县。费孝通曾经说:“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大瑶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景观十分丰富。每年5月中旬,金秀大瑶山的主峰圣堂山上几万亩杜鹃花竞相开放。杜鹃花海与云海交相辉映,云雾缭绕中到处是鲜花簇拥,美不胜收。 可以这样说:金秀是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区,如何你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
壮族开垦荒地有“打标为记”的习惯。桂中柳江等县,旱地称“畲地”。垦荒种旱粮三年轮歇,年年要丢熟地开生荒。立冬后家家上山找地,寻找轮歇已久、土肥、水土流失较少的地。选定后,在地中央和四周就地取材,用一把茅草或一丛芭芒的尾端弯折,扎成带把倒立的三角形标记,俗称“把茅榜”(也称“草标”);或在树干上、高石上扎个三角形茅榜,或在选定地方的四周锄几锄新泥再扎茅榜。 后来者见了茅榜,便自觉离开另找别处。年初五开始锄地,大规模开荒常在元宵以后。 在桂西凤山、巴马、大化、东兰等县,开春后妇女、少年结伴换工,打碎去年冬耕冬锄所翻起的土块。一天打完一家的土,一家设宴;一天打完几家的土,几家合宴慰劳众人。他们打土块时,要面朝太阳,日出朝东,日中朝北,日落朝西。民间认为,人随太阳转,必有大丰年;人面若朝南,见草不见粮。 在桂北越城岭南麓的龙胜、全州、资源等县,红瑶、花瑶、盘瑶山区和融安、融水等县瑶、苗、壮、汉杂居山区,还流行“打锣挖地”风习: 主家请歌师,备茶水、饭菜,出通告,各村男女中青年闻讯自带农具来帮工。挖地时,由歌师(兼巫师)到地头敲锣打鼓,并引吭高歌,挖地者按着鼓点随声附和,边唱边劳动。鼓点声密,众人舞锄也密;鼓点声稀,则舞锄也稀;谁若落后,歌师便到他身边唱歌促进;鼓点声停,则众人休息。 他们认为,击鼓唱歌能将山神唤醒,开出的荒地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男女青年白天在劳动中比体力、赛工效,夜间已婚者各自回村,未婚者留在主寨比智力、赛歌才。所以,打锣挖地内含社交与物色恋爱对象的社会功能。
瑶族一般以父系血亲建构,五代左右为房族,十代左右为宗族,房族内严禁通婚。由于世代居山,大分散小聚居,三代为房的较为普遍,五代后便开始疏远了。 在瑶区,小则三五户,大则八九户构成一房,十户以上构成一房的不很多。每一房均设一香火牌位,有一位香火头,他同时也是房长。 担任房长的必须经过度戒。他的主要职责是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给香火牌位的列祖敬香火,每年农历春节、七月十四聚集房族成员杀生祭祖宗,盘王节敬盘王(盘瑶系统),达努节敬密洛陀(布努瑶系统)。房长不负责调解房内纠纷。房内兄弟姐妹互相帮助。绝嗣户的财产由房内各户平均分承。同一个姓氏并能找到最古的老祖的,便是同一宗族。宗族的概念便是同姓共祖,伸缩性很强,有的仅十来代,有的数十代。 同一宗族除较为接近的支系外,其他离得远的甚至还可以通婚。每一宗族都有一位族长,由德高望重、精通族史、为人正直的老者担任,他的职责是撰写族谱,主持宗族祭奠、调解纠纷、经营宗族共有田产以及族外交际事务等等。 族长无报酬。有的地区选族长不讲究年龄辈分,有德有才者上(如金秀花蓝瑶),破格上任者比比皆是。此外,族长还是宗族中最有“法力”的道士。
仫佬族大都同姓聚居,同姓者往往共一宗族。同族共居的村落,往往建有宗祠,作为祭祖场所,族内大都有族长;或在族内分“冬”,冬有“冬头”、“首事”、“房长”等,形成以父系小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 同村的宗族选有族长。其职权有: (1)主持宗祠祭奠; (2)保管族谱与报丁册; (3)审核宗祠蒸尝田的收支数目; (4)处理族内纠纷; (5)执行族规。 “冬”是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区域单位,其头人称为“冬头”。冬头由民众推举,替官府催征钱粮,如果收集不上来,有时还要挨打骂。1911年前,冬内各粮户摊派筹足白银30两,为冬头年薪。没有族长的村屯,祠堂每年祭礼、管理裥产、摊派款项、筹备祭祀等事务,由“首事”共同商议。首事由村屯内德高望重者担任。 “房族”为冬下面的聚会单位。一个“冬”有五个左右的房族,是按血缘较近的家庭组成的最小联合体。民众推选老实、年长、能干者为房长,无报酬。其职责是:倡议修建祠庙、修补桥梁与道路等公益事情;劝解房族的内部纠纷。20世纪50年代以来,祠堂、冬头、族长等宗法制民俗事象已大大弱化,有的已消失。
除夕,壮族民间普遍将香炉的旧灰及灰梗用纱纸包好放置墙头、树上,俗称“送祖宗”。然后包年粽。包几只重几斤的皇粽用来祭祖,再包一些重二三两的子粽,作节日食品及礼品。这天,杀大阉鸡时要到牛栏杀,作为给牛栏神的血祭;去毛时,鸡屁股处留一根羽毛,然后整鸡煮熟祭祖灵,表示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艰辛。 临河人家还要煨几条鲜鱼,盛几碗粥一起供祭。这天,小孩要理好发,男女老幼都要洗好澡,然后吃丰盛的团年饭。 吃团年饭时,年内逝世的老人及因事外出没能及时赶回来的家人,餐桌上均摆上他们的碗筷,留他们的座位,以表示团圆。团年饭的饭菜不吃完,各种菜肴都留一点到第二天才吃,以示年年有余。 这天晚上各家都保留火种(壮语称“肥波”,“火父”之意),方法是将一根质地坚硬的木头,一端挂一条小粽,另一端则插入灶火中,让它慢慢燃烧,终夜不熄,直至初一(也有到初三或十五的),意为日月长久。晚上守岁,等待鸡叫,鸡拍打翅膀时,就准备点爆竹;当鸡啼第一声时,鞭炮声也就接连不断了。 瑶族过除夕很有民族特点。生活在十万大山的瑶族支系山子瑶,除夕之夜家家请客饮辞旧迎新酒。深夜,村老作法事封寨。封寨后,各户均不能开门外出。桂东北兴安县的瑶族,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吃了饭后,家中每一个成员都用热水洗脸,然后用木盆盛热水,合家洗脚擦膝盖。民间认为,洗了膝盖,来年百事如意。之后,在楼上楼下挂满灯盏,寓意金玉满堂。这时,户主还扛来一根有碗口粗、2米长的禾木树(谐音“和睦”),塞进炉膛里燃烧。这就是瑶家除夕之夜的“和睦香”,象征家庭和睦,村寨和睦,人人和睦。 守岁也是瑶族除夕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寨上哪家老人的年岁大,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便相邀聚集到哪家,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吃夜宵,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民间认为,坐一晚便增加一岁,众人来陪老人守岁,可健康长寿。鸡鸣时,主妇们拿扫把到门外把一些杂物扫进竹箕,念念有词地到村外倒掉,俗称“送懒”,寓意将懒物送走,在新的一年里个个勤快。 毛南族在除夕这天,用从山上采来的菖蒲叶编织成百鸟。在鸟腹灌上香糯,煮熟后分给家中的小孩,每人一只,其余的用麻绳串好,均匀地挂在一根甘蔗上。掌灯时分,把这根挂着百鸟的甘蔗横挂在香火堂前,让百鸟尾朝板壁、面向大门,俗称“槽鸟”,意在祈祝百鸟专啄害虫,不吃种子,保护作物丰收。 这天,初生小孩的年轻母亲还要带上阉鸡、猪肉、挂面及酒等礼物回娘家,为孩子要粽担,毛南语称“仍拗魂”,即给孩子“领魂”。外婆及叔伯们,有的给粽粑,有的给煮熟的红蛋、方块黄糖、柑橙、甘蔗等。其中,外婆必给长矛粽(形似长矛,毛南语称“诺朝”)、百鸟粽及红蛋。因为长矛粽和红蛋是孩子的灵魂,百鸟粽能给孩子伶俐。 回娘家为孩子领魂,应是古代母系社会的遗风。年轻母亲要在吃年饭前赶回夫家,因为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围着火炉吃团圆
苗族大年初二孩子们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家拜年。他们有一个小头目,这个人必须反应机敏,能说会唱。出发前,孩子们把他们的小头目先装扮起来:用锅黑把脸涂黑,披一件破破烂烂的大人衣裳,头上还盖一块烂头帕。 孩子头猫着腰,拄一根拐杖走在前面,别的孩子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背布袋,有的拿细竹篾串(串糍粑用),到各家乞讨拜年。他们每到一家,孩子头便倚门唱《开门歌》:“我是穷娃娃,冷得打哆嗦。你家好大姐,有力挑柴火。开门烘烘手,借凳烤烤脚。莫嫌我人穷,莫嫌我身臭。烘暖手指尖,烘暖脚指头,烧暖肋巴骨,笃笃我下楼。” 主人打开门(他们为了试试孩子们的歌才,总是先把门关上)后,孩子头忙唱赞歌:“你家杉满岭哟,你家禾满仓,你家鸭成群,你家牛成帮;你家衣满楼哟,你家银满箱,你家肉满罐,你家酒满缸。人人说你勤哟,个个夸你好心肠,祝你餐餐蒸糯饭,祝你喝酒吃肉度月荒。祝你长寿百岁哟,花花银发一丈长。”唱罢赞歌,又唱讨糍粑歌。 有时候主家有意要逗一逗孩子们,便唱歌拒绝。孩子们接着又唱,双方你来我往,非常热闹风趣。讨到糍耙、熟肉后,孩子们敲锣打鼓到另一家。 在南丹县中堡苗族自治乡,新女婿在大年初三给岳家拜年。去拜年时,新姑爷的堂兄弟挑一担拜年礼物(主要有刚擂好尚未捏成圆块的糍杷、小米糯饭、玉米酒和猪肉等)陪同前往,而岳家村寨的人则成群结队地在通往山寨的道路上围坐在一起烤火等候。 双方汇集后,岳家的人在火堆旁席地设宴招待新女婿的堂兄弟。堂兄弟酒足饭饱后立即回去,新女婿被众人热热闹闹地引入岳丈家中。 岳家的亲友听说有新女婿来拜年,纷纷前来探望。他们离去时,岳家将姑爷带来的礼物一一分送给他们,得到礼物者翌日一一宴请新姑爷。当新女婿回去时,岳家也准备相当的礼物给他带回去。新姑爷年初三到岳家拜年大都要连拜三年,三年后才可随意。
瑶族拜年的习俗有“寻根贺年”、“娃仔拜年”、“贺年酒会”等。 寻根贺年是茶山瑶盛行的一种拜年形式,所谓寻根贺年,即晚辈人特别是新婚夫妇在正月初五前到母系亲属家拜年。拜年时,来拜年者先在厅堂放鞭炮,然后提两斤腊肉条进内厅贺喜。因为常常要走十几甚至几十家,因此每到一家都只饮茶停留片刻,恰遇中午的才在主家吃午餐。 都拜过后,另备酒菜宴请受贺的母系长辈亲属,来吃饭的送白糍粑13、15或17个。新婚夫妇若为招郎上门者,寻根贺年便寻婿家的亲属,尤其是赘婿的母亲的亲属。 花蓝瑶则盛行“娃仔拜年”的习俗。娃仔即小孩子,娃仔拜年即大年初一孩子们都前往亲戚家拜年。他们无论进哪家门都进门即烧炮,逢人便讲吉利话,老人将所备的封包给他们。 “贺年酒会”是桂东北灌阳县水车乡瑶族的拜年形式。在这里,年前每户即交两斤大米给头人酿酒。到了年初一,每户派一个男丁拿半斤猪肉、两块豆腐及一根蒜苗参加酒会。酒会推一人唱礼。大家喝一杯酒,唱礼的人就唱一件吉利的事,直至喝完十杯酒、唱完十件事为止。唱完大家即可随意吃喝。 上一年添了人丁的家庭这时也提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酒会,抱着小孩一一给大家拜年。 拜过年,小孩便算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以后村里分东西,如分树木等,小孩便也有了一份。如果有人结婚四五年了还没有小孩,这家里的男人便会被捉到酒会上打屁股:人们用手轻拍两下,然后说,今年该生小孩了。
桂西左江、右江流域,壮乡男女青年春节期间集体抛绣球娱乐。所抛的绣球为矩形或多面形,布面外面绣花鸟,里面填充木棉花,四角(或下方)缀有彩色布条,供手握抛掷。抛绣球历史悠久,南宋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上已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男女目成,则女受骓而男婚已定。” 如今的抛绣球仍基本是这样的玩法,例如在桂西北田林县,集体抛绣球仍由姑娘邀约情人或所追求的对象在村边郊野一起玩。玩时,男女青年各为一队,每队推选一人为领队,两队相隔一定距离,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的标准。开始时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上下晃动,唱完一首山歌后,将绣球抛向对方。绣球须按弧线抛出,不许直线投掷。男方接住为胜,女方淘汰一人;接不住便算输,也淘汰一人。 然后由胜方继续发球,每发一次球也唱一首歌,如此轮流抛绣球直到一方一人不剩。最后胜方奔向负方追赶抢夺对方的头巾、手帕等,追逐嬉戏,兴尽方止。稍事休息后,又可继续玩。胜方的人抢头巾、手帕,多有预定的目标,若非意中人则抢得后要交还原主。 春节期间,桂西、桂中等地壮乡还演戏娱乐。其中,挂西北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等县市多演北路壮剧。百色市阳圩乡、百岗村等地演百色壮剧。桂西南靖西、德保、鄢坡等县演南路壮剧和木偶戏。桂中来宾、武宣、贵港以及柳城、柳江等县市演师公戏,用壮语演唱。柳州市、柳州与河池地区各县壮乡用汉语演彩调剧,一些圩镇和村屯还用汉语演桂剧,一些彩调、桂剧剧目中,穿插壮语道白和半壮半官(即半汉)唱词。桂中象州县中平、百丈、大乐、寺村、妙皇等乡,大、中村屯都有业余彩调剧团,中平、大乐还有业余桂剧团,春节期间他们到外村演出,往往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