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行歌坐夜”吗? 行歌坐夜又叫行歌坐月,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侗族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又被称为侗族版“非诚勿扰”。 由于活动内容以唱歌、对歌为主,所以才以行歌为名;又因为是在夜晚围着火堂互诉衷肠,才有坐夜之称。 侗族许多姑娘和小伙子都是通过行歌坐夜相识、相知、相爱,一步一步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在侗族,女孩子成年之后就可以行歌坐夜了。 行歌坐夜其实就是侗族的“相亲”,有普通坐夜和定情坐夜,一般在农闲季节进行。 活动对象是异宗族的青年男女,同宗族青年男女互不行歌坐夜。 未婚的男女青年可能有十次、二十次或者更多次数的普通坐夜。 定情坐夜,即单独坐夜,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普通坐夜之后,互相了解,爱上了彼此,并且都希望继续发展下去,这样便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一直到她嫁入夫家为止。 许多侗寨都有专门的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但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行歌坐夜,少则二男两女一起,多则五女八男一起。 行歌坐夜一般是在晚上十二点以后才开始进行,其主要原因是不影响家中长辈们的休息。 行歌坐夜的时候只能在火堂边进行,而且一定得亮堂,若在黑灯瞎火之中行歌坐夜,会被视为不讲规矩。 侗家姑娘对自己的婚姻有绝对的选择权,长辈们对年轻人们行歌坐夜从不干涉,他们觉得追求女儿的小伙子越多,越骄傲越自豪。 不但如此,长辈们还会私下里给年轻人们尽可能提供一些条件,比如香喷喷的油茶及点心,还会将火堂烧得暖暖的。 夜半三更,侗族小伙子会成群结队在村寨里边走边弹琵琶唱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 与此同时,侗族姑娘们也会聚在小木楼的火堂边纺织聊天。 当歌声飘进小木楼,姑娘们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窗户边窥视,看看唱歌的小伙子是否是自己的意中人。 据说在侗族,如果不会爬楼,不会唱歌,就讨不到老婆。 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识的人,她们就会关闭窗户,不去搭理。 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还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一定会出来干涉。 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便会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 如果有意,就会偷偷把窗子打开一条缝并给以还歌。 此时,小伙子便会弹着侗琵琶爬上木楼来相约,邀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火塘边。 男女双方就座之后,姑娘们会一边纺纱织布或做针线活,一边轻轻哼唱着小调。 小伙子们则坐到自己心仪的姑娘身旁,弹起侗琵琶,你问我答,一问一答,以歌代语。 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 伴随着缠绵絮语和动听的琵琶声,男女情歌对唱一浪高过一浪,情愫也在歌声中萌发。 这样动人的场景直到日出前才散去,接着双方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在你来我往中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 如果女方怀孕了则双方结婚;如果女方未孕,则双方可以继续“行歌坐夜”寻找新的爱情。 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夜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这种男女交往活动,婚前人人皆可参与。 本文来自纳兰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分类 : 杏鑫注册代理 › 2378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侗族的丧葬习俗 作者 吴定国 徐业值 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也就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区许多侗族分支的丧葬习俗,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至于村寨之间,地区之间,在丧葬礼仪的某些细节上略有不同,那仅是小异,而大同则是其主流。黎平侗族丧葬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从宣告死亡到“娘家人”到来。 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离身旁。老人落气时,丧家鸣放铁炮或纸炮,曰“落气炮”,意思有二:一是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俄安”(理想中的极好的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邻,家中老人已离人世,希望乡邻迅速到场,帮助处理丧事。 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但当时还不能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钱”,为让死者在去“高顺俄安”的路上有钱作盘缠。然后请一位地理先生来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相克即为犯“凶勾”,犯“凶勾”者需杀一只大公鸡,化克“解勾”,如不相克则为大吉,大吉或“解勾”之后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 人死后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去请“娘家人”到来,人一落气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要请一人到死者的“娘家”报丧,什么人称为“娘家人”呢?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家后裔,女性即她本人的兄弟,也就是其子女的母舅。因为,侗族认为“世上只有舅为大”。报丧的方式“岩洞、竹坪、坑洞一带,派专人向舅家送去一块长二尺五寸的白色侗布报丧。水口、肇兴一带报丧者手持一穗禾,插于被告知者的大门口或直接交给告知者本人。对方接到这些物件后,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在娘家人到来之前,趁死者尸骨尚未僵硬,家人即为死者洗尸更衣,男者剃发,女者梳妆挽髻。洗尸一般只象征性地洗,即在尸体前后抹一抹,或为死者洗脸以表示。 若死者牙齿尚全,须打掉一颗,意为死者不是夭折,是老掉牙后才死的。传说如果不打掉门牙,死者难以尽快转生。 置碎银于死者口中,叫做放“含口银”,也有的地方只将碎银放在嘴唇上,但入棺时要将银子取掉。放“含口银”的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得以安宁,日后子孙语言稳重,不会惹事生非。但“含口银”在入棺时如不取掉,或放得过多,后代子孙的嘴巴会闭得太紧,不善言辞或者不会说话。 沐浴和打牙后即更衣。侗族老人有生前备制寿棺、寿衣之俗。除意外死亡者外,一般老人都有寿衣备用。男性以绸缎丝制品制成长袍夹衣马甲等。女性则以自织的侗布为寿衣,其样式与普通衣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加纽扣,以布条代替。茅贡一带不用布条,而用一束青纱捆在死者身上,青纱的数目是死者年龄的数目。寿衣只穿单数,或五套或七套,白内衣青外衣者居多。另外,还有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食用的粮食,让他手中捏一团糯米饭或几张钱纸,表示有钱有粮。 更衣完毕,将尸体移至薨床,薨床用四块木板拼成,下垫两根二人凳,上铺白布。死者置放的位置是头向里脚朝外。先用纸钱盖脸,然后启用白布盖上,上面加盖床单或者被面。在死者脚下摆着插有一双筷子的一碗饭,旁边另外一碗有三条腌鱼或一块煮得半熟的猪肉,点燃一盏油灯。孝子守候两旁,烧香化纸,等候死者娘家人的到来,选择吉时入殓。 娘家人到来后,死者子女们要向他们下跪,意思是:请求舅家原谅他们作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检查死者,一是检查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检查死者所穿的衣物是否符合传统要求。如有不满意的地方,孝子除要认错外,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娘家人”满意为止。如死者是女性,其丧事规模还要由舅家决定。 从尸体入棺到灵堂守护 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及燃放纸炮告众。茅贡、九潮、坝寨等地,入棺时死者子女配偶弟妹等一律回避。四寨、宰高、觅洞和岩洞等寨,入棺前一切事务都由旁系亲属料理,子女在父母病危临终时就已离开回避。龙额、岑引等寨,如死者是老人,亲属打伞遮死者尸体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入棺,连设宴待客都在鼓楼进行。以上作法主要是怕死者留恋家人,如入棺时见面,怕死者把亲属的魂魄带入阴间,危及亲属生命。 入棺后,棺木不能加盖,要等子女到场验看尸体在棺内是否摆正。习惯认为死者尸体偏向哪一边,则站在那边的儿子今后家中就会兴旺发达,摆正了大家都好。在一旁负责抬尸入棺的主持人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说满意后,即让儿女们把他们自己穿过的衣服,去掉纽扣塞在死者尸旁,因为穿过的衣服有热气,以使死者去到另一个世界后,也感到下辈对他的温暖和亲近,以示父母之情不断。有的入棺主持人为了表示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为慎重起见,还用一根纱线扯直,对准棺木中线和死者鼻梁,然后搬动死者尸体,尽量做到大家满意。入棺时,铜铁一律不能入内,否则会犯凶,不吉利,后人会遭血光之灾。侗族地区多栽杉树,因此,棺木多用大杉木制成。人们认为棺木即为死者的“房子”,因此制作讲究。棺木必须用一根杉树的木料来做,底部用3根木料相拼而成,但也是用同一根树裁短,意为三间房子。一般重约ffice:smarttags” />200公斤,需八人方可抬得起。 入棺后一般停放三至五天,让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期间,本房晚辈披麻戴孝,亲子女腰间系一根朝左搓成的草索,上辈则一律不戴。 亲友送礼祭奠,除女婿必须送去一头猪外,其余亲友可送头羊只、酒、米、孝幛等。他们每送到灵堂,都要向死者烧香化纸,同辈者只拜不跪,下辈者跪拜致哀。吊丧时,死者子女在棺木两旁向着亲友对跪,以示感谢,有多少亲友前去吊丧,就要对跪多少次,稍有疏忽,会被视为不礼貌。待上香者拜毕,才将他们扶起。 整个丧期,死者子孙一律禁食肉食荤菜,有的地方如龙额一带连亲友也不吃荤菜。侗族不视鱼类为荤,因此大都贮备有腌鱼,死者的子女可食鱼类为菜,但禁食米酒。说是吃了酒肉之后所生育的子女都是馋嘴人。另一说是吃了肉后尸体容易发臭腐烂。其实,禁喝酒和不食荤菜的意思是:家里死了人,不应有什么心思大酒大肉,以体现悲哀的心情和对死者的孝敬。 停丧期间要守灵,子女不能擅离灵堂,亲戚朋友也都陪同熬更守夜。灵堂里灯火不断,通宵达旦。寨头、青寨一带晚上由几个歌手唱哭丧歌,以增加灵堂气氛,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劳。哭歌的内容一般有:一、女儿哭爹娘;二、妻子哭丈夫;三、爹娘哭儿女;四、乡邻劝慰死者亲属不要过分悲痛;五、有故事情节与悲痛气氛的叙事哭歌。哭歌语言生动,声调凄楚,催人泪下。当地侗族认为人死之后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只有歌声才能听见,故用歌来对他诉说衷肠。 鸡叫头遍的时候,孝子孝女们痛哭一场,“八仙”吹奏一番,说那时候死者的亡灵离开家庭回归属之地——地府去,哭一场表示难舍难分之情。 守丧期间,全寨3日之内不得唱歌唱戏,吹芦笙或跳舞,以示哀悼。 从出殡到“黄金落窖”。 出殡之日,凡抬死人经过的巷道,家家户户插树叶,岩洞一带则晾白布,以示避邪。出殡之时,一般均沿街由一人专撒纸钱、米,称为“买路钱”,意即给了买路钱,一路不受鬼神阻挠,能够顺利通过。但也有不撒钱米的,如黎平城关附近的上午开寨,他们说这块地方是他们祖先首先开发的,路也是他们祖先开出来的,用不着花钱向谁买路。 茅贡的九潮一带,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拿一根1尺多长用白纸缠绕的竹棒,称为“孝棍”,在前面拜路。其余送葬人手拿3支香烛拜路。大部分地区都由孝子送到墓地,女儿和亲友等只送到村头或寨脚。 出殡的形式,因死者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别。水口肇兴一带,若死者是男性,则由女婿连喊三声“到时罗——”,即抬杠起步。如死者是女的,则由舅家人喊,并由死者女儿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俩一人肩上掮一把系有手巾的雨伞,边走边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说这样死者才愿离去,使抬棺木的人觉得轻松,否则会觉得棺木沉重得走不动。茅贡一带如遇抬棺木上陡坡走不动爬不上时,孝子钻入棺木底部,用身体支撑,意思是用身体背着自己的父母上山,以尽孝道。 龙额岑岜一带,出殡时由长女手执半张开的雨伞走在前头,边走边撒米,以示避邪。即将到达坟地时,孝家把早已备办的午饭祭供死者,并用一只黄母鸡和一碗酸菜置于棺木上,说是送给死者带到“地府”去受用的。 安葬。侗族对正常死亡的人一律实行土葬。对非正常死亡者,将其尸体火化后,才装棺入土。火化的目的传说是可逢凶化吉,使死者不成为恶鬼,也使后代不再有类似不幸。 侗族每家都有固定坟山,历代先祖葬于此山。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葬入固定坟山。 坟山讲究风水龙脉,墓地左山称“青龙”,右山称“白虎”,又谓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过青龙,传说若是白虎高过青龙,今后子孙中只出女子(且个个都有本事)不出男子,即便有也是没有出息的平庸之辈,于传宗接代不利。 洞穴挖好后,先用公鸡跳井。即将杀了一刀的大公鸡丢下井坑,鸡便挣扎乱跳,看跳到不能动弹时落在什么地方。若落在井中,即认为方位正确,视为最吉利,若向两边偏差,下棺时将棺木向左或右移动。 下棺之前需用纸钱撒入坑内,为垫底钱,给死者作家底。再撒少许朱砂,朱砂在土内发光,等于给死者房子点上了灯。入土时亲儿子避开,是为了避免死者将亲人魂魄带入土中。 棺木入土放稳后,称之为“黄金落窖”。其意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黄金,孝家窖下一窖的黄金,今后可兴旺发达。掩盖棺木的第一块土由长子刨,然后动手填土、垒坟、安碑。侗族过去没有文字,因此,古老的坟碑都没有刻字。直至明朝以后,才出现有汉字的坟碑。 由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则停柩待葬,停柩待葬的形式有:1、死者入棺后,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树皮或草帘盖上以避风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2、茅贡一带,虽将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垒坟,称之浅葬,说尚未与地脉接触,不算安葬。3、有的用竹签插入棺木底部,表示棺木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时再抽去竹签。4、肇兴、尚重务弄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再统一安葬。这与李宗昉在《黔记》卷三中关于“楼居黑苗……人死入殓而停之,为期合葬,共卜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的记载大致相符。 安葬结束后,当天或第二天还要“复山”,即丧家房族众人再去死者坟上察看有何未尽事宜,去时带做好的菜肴,有的还请鬼师念诵祭词,将菜肴等拿在坟前祭供。 晚上,请各位亲朋饮宴。宴后,由一主人在火塘正中上方以黄土、砖头砌一小灶,并在米升上竖一小碑式的牌位,以供祭死者亡灵。待亲朋走时,孝家割一块重约 700克的猪肉给亲戚各自带回。 一月之后,由一亲戚半夜去坟头,用三根芭芒草扫坟头三圈,带回家来供在火塘边的小灶牌位,将米升内的米煮熟大家食用。意即食了烧钱的米,日后定会发达。 至此,整个丧葬过程结束。 本文来自吴定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11月22日,湖南通道县播阳上湘举行首届“风景林”生态文化旅游节。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农耕器具参与斗芦笙、打糍粑、织侗锦等活动。据悉,上湘古侗寨风景林保持得十分完整,侗族风情浓郁,生态保护意识强,是通道绿色生态旅游的天然宝地。当天活动吸引湘、黔周边群众以及来自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游客近1万人。 活动启动仪式 游行活动 赛芦笙 芦笙表演 打糍粑 打糍粑 祭祀用的酸肉 祭祀仪式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306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干锅羊腩——Produced by:本厨) (腊肉炒蕨粑——Produced by:岳父) (香辣泥鳅——Produced by:岳父) (辣烤腰子——Produced by:街边土味小吃) (辣烤血肠——Produced by:街边土味小吃) (岳父翻出珍藏多年的佳酿) (啤酒焖竹溜子——Produced by:本厨) (黄焖山地黄牛肉——Produced by:本厨) (土味酸汤鱼——Produced by:本厨,鱼和酸汤皆由自家产出) (刚刚打捞出水的蝈蝈鱼——Produced by:岳父) (油炸好准备二次入锅的鱼仔——Produced by:岳父) (一杯茅台敬斜阳) (水嫩的白菜苔苔——Produced by:奶奶。奶奶走了,再也吃不到了) (羊蹄与猪蹄,这个早餐有点猛!——Produced by:岳父) (春节少不了的糯米糍粑——Produced by:岳母) (腊肉炒折耳根——Produced by:二姐) (小炒山地黄牛肉——Produced by:二姐) (小炒河虾米——Produced by:二姐) (准备下锅的新鲜羊疱汤——Produced by:二姐) (盐菜扣肉——Produced by:二姐) (最后,有点不环保,放个礼花弹庆祝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侗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5574.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腌鱼是侗族特有的地方性代表风味美食,其主要以禾花鱼为原料腌制而成。其纯香肉脆、味酸回甜,是侗族最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其制作的时节多在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这种腌鱼,风味独特,由咸、麻、辛、辣、酸、甜六味组成,吃起来骨酥肉软,鲜嫩可口,味极鲜美香郁,营养丰富。贵州省把侗家腌鱼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博得各方宾客的赞扬。 侗乡腌鱼史悠久,如果说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排名第一的瑰宝,鼓楼和花桥是侗族建筑的头牌。那不用怀疑,腌鱼绝对是侗族美食的代表!这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美味,非遗佳肴,传说曾作过“贡品”。腌鱼代表着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品性,同时也是家境富裕的一种象征。在侗寨,如果谁家做腌鱼连鲤鱼都没有,就会被视为不勤劳而受到嘲笑。 侗族地区都有用生态稻花鱼腌制腌鱼的习惯,腌鱼的来由是一部传奇,从老人们的故事中,你能感觉到腌鱼不光是鱼,还是一种圣物。比如制作腌鱼要在晚上,需要净身点灯表示对鱼神的尊敬。还有第一次开坛的时候要净手、焚香、祭祖,之后才能吃。虽然现在村里人对待腌鱼没有那么隆重繁琐的仪式,但腌鱼的各种神秘传说仍旧依稀可见其历史的辉煌存在。 腌鱼制作的时节在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夏末秋初,正是稻花茂盛的时候。远远望去,一片的碧绿随风摇曳。这个时候,春天放养在稻田里的鱼苗已经长大,它们大口大口的吃着掉在水里的稻花,喝着山泉水。 侗族人民制作腌鱼的方法独树一帜。首先,将鲤鱼洗净剖好,但不去鳞,从背部剖开,除去内脏,并抹以食盐,再把糯米饭、辣椒粉、花椒、生姜、大蒜、甜酒糟等拌成的腌糟,填入鱼腹。准备好这些原料,然后在腌桶或腌缸里铺一层腌糟,铺一层鱼,层层相叠。装满后用丝瓜瓤先盖一层,再用芭蕉叶或其他布制品裹紧,压上几块鹅卵石,最后将桶口或缸口密封。数月之后就可食用了。这样做成的腌鱼会带有甜味。但其能够存放的时间却很长,甚至存放数年不变质。 别具风味的侗家腌鱼,吃鱼关键在于吃法、吃法也有多种多样,可以生吃,亦可烘烤油炸,不同吃法就有不同感受。由于贵州侗寨多分布在高山深谷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侗,家腌鱼的美味曾是“养在深闺人未尝”。 开坛即食:不光是佳所村本地人,甚至整个侗族地区大多喜欢开坛即食。开坛即食并不是生吃。经过精盐酿制和3个月的腌制,鱼肉已经全部腌熟。深深地咬一口下去,鲜香酸辣中有丝丝回甜,那就是正宗佳所腌鱼的味道。 文火煎:在平底锅里刷少许植物油,将腌鱼鱼皮面接触锅底,文火煎鱼,煎到鱼皮焦黄即可。煎炸的腌鱼比开坛即食的腌鱼还要更香。 炭火烤:炭火烤无疑是最完美的吃法,与开坛即食一样原生态。炭火烧红后,将腌鱼鱼皮面直接放在炭火上烤制鱼皮焦黄即可食用。 腌鱼代表着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品性,同时也是家境富裕的一种象征。在侗寨,如果谁家做腌鱼连鲤鱼都没有,就会被视为不勤劳而受到嘲笑。过去由于产量少,不到逢年过节、贵客登门或置办酒席,腌鱼不是轻易品尝得到的。 本文来自尼古拉斯男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族人靠山吃山,擅长就地取材,饮食多元化,除了自家种的瓜果鲜蔬外还有满山遍野的野生食材。餐桌上最常见的待客美食血红、牛瘪、腌鱼、腌肉、烤鱼以及各种季节小吃,今天要介绍最全面的侗族特色美食。 【侗族腌鱼】每年秋收前是田鱼的捕捞季,亦是腌制鲤鱼的高峰时期,腌鱼的独特之处在于发酵,聪明的侗族人将蒸熟的糯米与辣椒粉混合均匀,再层层叠放到粘满盐巴的鱼片上,让糯米和鱼片在密闭的木桶里自然发酵,盐巴让鱼片保持新鲜,发酵的糯米使鱼片有甜味,长时间的腌制又让辣椒变酸,在用料不一的情况下,腌鱼会因不同的人腌制而有不同的口味,有的酸,有的甜,有的咸,有的辣,好吃的腌鱼应该是咸甜适中,微酸,因此在侗族地区又称“酸鱼”。腌制时间半年到一年左右,吃法有煎,烤或生吃(如果你想挑战的话)。 【酸辣茭头】在其他地方茭头是用做菜,但在三龙,几乎都是用来腌制,新鲜的茭头洗净滤干水份,加入大量的辣椒粉与少量的盐或直接放到侗族辣椒酱中,腌制1个月左右,也可以通过试吃来决定时间,如果还有生茭头的辛辣就代表时间不够,腌好的茭头呈酸辣味并保有原先的甜、脆。 【竹笋饼】竹笋饼做法比较繁琐,在如今的侗族地区已不常见,竹笋饼成分有鲜嫩笋,蒸熟冷却后的糯米,花椒,干辣椒,一起捣碎,捏成饼状两面沾上芝麻,油煎过后香气四溢。想想都唾延欲滴。末至初夏,正是三龙侗寨野生小竹笋的丰收季,鲜嫩翠绿的竹笋在侗族妇女的手艺下可变成各种美味佳肴,最具代表的竹笋美食是“竹笋饼”,竹笋饼以鲜嫩小竹笋、蒸熟的糯米、辣椒、花椒、侗族香叶、芝麻等天然食材制成,是三龙独有的特色美食,独特的味道回味无穷。(点击这里查看详细竹笋饼介绍以及制作过程侗族即将消失的古老美食《竹笋饼》完整制作过程。很多人没听说过 【侗族腌肉】腌肉也叫酸肉,和腌鱼的做法相似,同样粘上腌巴,辣椒粉,由糯米发酵,腌肉需要大量的猪肉,因此通常在过年杀猪时才会腌制。 【牛瘪】牛瘪又称“百草汤”,是牛的胃里未完全消化的草渣挤出的汁液,实际上是牛的胃液,许多人把牛瘪称为牛粪,其实有许多的误解,牛在宰杀前被喂大量嫩草,胃里的草混合了胃液,取出食物渣挤出水分,再层层过滤,就是传说中健胃助消化的“牛瘪”了,牛瘪通常只跟牛肉一起下锅,三龙人最喜欢的炒牛肉一定少不了牛瘪,牛瘪火锅不仅是侗寨的上等美食,更是整个黔东南的招牌菜。 【血红】血红是侗族最具喜庆的菜色,是逢年过节嫁娶喜庆时必备的菜品之一,由煎炸过的猪肉,猪肝,猪肚等内脏加入烤过的干辣椒,折耳根,萝卜丝,与侗族特有的香料等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再倒入新鲜的猪血搅拌均匀,就是一碗地道的血红了!这道菜虽令许多外来者望而却步,但却是侗族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 【辣酱】侗族辣酱可细分为许多种,由不同的食材加上辣椒粉腌制而成,辣酱有时也是腌制洋姜、茭头的原料,最常见的是鱼辣酱和纯辣酱,所谓鱼辣酱是用鱼内脏加辣椒粉腌制而成,条状的鱼肠子会让外乡人以为是蚯蚓,因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过喜欢尝鲜的人们值得一试。辣酱在三龙家家户户都有,要吃时拿来炒熟即可,配白饭就很好吃。辣酱一般不会拿来待客,想吃可以跟主人家要求。 【烤鱼】三龙侗寨原生态烤鱼,是自家养的新鲜田鱼 ,吃烤鱼,一定不能少了 三龙特制捣椒酱。 【侗族酸菜】侗族酸菜分别为”干”跟”湿”两种,干的是用萝卜菜晒干腌制作,而湿的则是用小白菜在凉水里腌制发酵而成。我现在要介绍的是”凉水酸菜”,做法看似简单成功率不高,唯有腌制经验丰富的侗族妇女做的凉水酸菜最好吃地道(比如我妈妈…),做法大致是:先用洗好的小白菜在开水中过水,冷却后放入桶内,加入冷水以盖过小白菜,再加入冷却的饭粒(饭的作用是令其发酵),找一个能进入桶里直接压住小白菜的平板盖子,盖子上再用大两个石头压住以防止菜浮在水中而腐烂,大约6天左右,凉水酸菜就酸完成了!经过发酵的小白菜酸溜溜的,炒干辣椒非常好吃! 【黑米饭】又叫“乌米饭”,是用植物叶染黑的糯米饭,天然食材,蒸熟后带有糯香与植物的清新百吃不腻。 【竹筒饭】竹筒饭是在农历5月左右以山间野生嫩竹塞满浸泡了3小时以上的糯米,再以隔水蒸煮。因竹子非常鲜嫩,煮熟后的竹筒饭像香蕉皮一样Q软,亦可以像剥香蕉一样吃! 【黄草粑】三龙侗寨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制作模式,因此三龙的黄草粑只有三种原始材料,分别是鼠曲草,糖藤汁与糯米粉,以“蒸”和“煎”两种简单做法保留最真的味道。点击这里查看详细黄草粑介绍侗族特色季节美食“黄草粑”制作大解析_绝不能错过的侗乡美味 【糯香扁米】扁米是侗族地区最自然的美食之一,也是秋收最具代表的美食,制作扁米时不需添加任何配料,纯粹是谷粒天然的味道。亦是老少皆宜大众美食。扁米侗语音译为“苟茂”,是用晚熟的香糯制成,香糯比一般稻谷晚熟十天左右,于是被排在秋收的最后一天,要是哪家吃了扁米便能知道他们秋收结束了。 本文来自三龙侗族珍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烂阳村,一座质朴又热情的小村庄。这里的食物犹如她所洋溢的气息般令人回味。接下来,我们跟着侗乡美食来领略侗乡的风情。 (菜式大部分经大厨稍微改良,主要少放辣椒,做比较适合广东人口味的微辣版湘菜。 ) 干笋炒薰肉 这道菜算是日常比较常见的菜式。晒干的笋丝带有微微太阳的香味及竹笋的清香,烟薰过的土家猪肉自带淡淡的炭火味。觉得这道菜特别有冬天暖暖的味道。 爆炒石蛙 野生石蛙,难得的野味,用姜葱辣椒等佐料爆炒,对于广东人来说确实是可惜了它的鲜美。但爆炒过的石蛙别有一番风味,焦脆酥香中略带微辣,赞! 鹅蛋锅巴 锅巴也就是剩米饭,貌似用滚油炸过,特别的香脆。再配上鹅蛋浆裹着饱满的米粒,香脆中又带着粉绵。鹅蛋锅巴一定要趁热气,凉了就会有点鹅蛋的腥味。 猪红土猪肉 卖相真的很不适合我们以清淡鲜为主的广东人。猪红虽还成块,但己糊部分,全密密麻麻地裹着土猪肉,不细看,几乎分不清哪块是猪红哪块是猪肉。感觉就像一锅乱炖。用筷子细细拨开,夹起一小块猪肉,放进嘴里细嚼,肉嫩而香。不由感慨:菜不可貌相! 腌鸭 生鸭!生鸭!生鸭!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而且至少腌制一个月以上。人生难得一见,所以要试试,只夹了块小小的,轻轻舔了下下,酸、腥,微辣,主要是肉腥味受不了,特别是鸭皮的腥味,然后我偷偷地扔了。品尝过的闺蜜形容说:人生第一次知道,肉的鲜甜。 腌鱼 生鱼!生鱼!生鱼!!腌制必须至少一个月以上,腌制的时间越长越美味。侗家珍品,在婚庆喜事才会拿出来招待客人。 这次我很勇敢地去鱼皮,吃了一小块。肉质有点绵嫩。用手能撕下肉丝。酸、辣、微甜,无腥味。 臭蛋 臭蛋不臭,而且很香,是好蛋,就名字起得不好。蛋切成小块配干辣椒和蒜叶爆炒。蛋黄蛋白竟没有分离,感觉已融为一体。蛋白表皮金黄有点酥硬。 生鱼片 刚捕的新鲜河鱼,挑选出鲜美的部位简单地切成透明的生鱼簿片。再配上秘制的酱汁。吃时,夹起生鱼片放在秘制的酱汁里浸泡,待到微微发白。就着秘制酱汁入口,透心的酸爽脆~ 湘式扣肉 湘式扣肉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手撕扣肉。一整块皮扣在上面,像一座金黄的小山丘。和我们平时吃的扣肉皮一样,肥而不腻。夹起那块皮,会发现底部已用刀切过,方便分离。整张扣肉皮下面盖着的是手撕过的净痩肉条。瘦肉条用酸醋泡过,酸中有微辣,很开胃。 火锅炖竹鼠 竹鼠,可遇不可求的野味。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菜式。主要是竹鼠的肉质鲜嫩,皮厚弹牙且肥而不腻,满满的胶原蛋白。好吃到无法形容。 清江田螺 我们这边平时吃的炒田螺一般都微辣中带点沙姜或八角味。可能是为了掩盖田螺淡淡的泥味。侗家山水清秀,田螺摸上来就可直接炒,虽满盘红油,但嗦得满嘴的香辣。突然发现,只要我们平时喜欢加辣的菜式,这里做得比我们自家的都要好吃。 苦酒 苦酒一点都不苦,入口甜甜的、绵绵的,应该叫甜酒才对。而且也确实很像我们这边的甜酒水,相对于我们这边的甜酒水,苦酒少了份甜涩,多了丝丝绵甜。但她的性子却不像她外表那般温柔,后劲很大,作得很。谁喝谁知道!哈哈!! 冰镇白凉粉 白凉粉看起来和广东的差不多。但这边的配汁大不同,加薄荷油、红糖水和醋,水呈红棕色,酸酸甜甜就是解暑。但我们都觉得酸酸的,怪怪的,受不鸟~ 糍粑 糍粑主要原料应该是糯米,揉成面团用叶子包裹起来蒸,捆得似个粽子。粘手、粘牙、入口软绵。比我们这边自制的年糕要糯绵。 七彩辣椒 七彩辣椒也叫幸运星,果实如蚕豆大小,味道与平常所吃的辣椒差不多,甚至辣味更重些。 七彩椒味极辣,稍后辣味逐渐消失,辣味来得快,去得也快,属爆炸型辣味,风味独特,属水果型蔬菜,生吃可为凉拌、可作西餐配菜,还可淹制和煎炒。(以上介绍均来自度娘,个人只觉得小小个很可爱,五颜六色很漂亮。) 高山玉米 一株玉米杆上几乎只结一个玉米棒,用当地特有的大木桶隔水蒸熟。一口咬下去几乎能在口腔里听到玉米浆汁迸出的声音,多汁清甜,伴有淡淡的玉米清香。 野蕃茄 小小个,红彤彤的,好可爱。 和我们平时吃的不太相同,貌似高山的泥土早已悄悄地把蕃茄那半丝的微酸抽去,只剩下甜!! 本文来自岁月静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族人靠山吃山,饮食多元化,除了自家种的瓜果鲜蔬外还有满山遍野的野生食材。餐桌上最常见的待客美食烤鱼、血红、牛瘪、腌鱼、腌肉、白切肉,白切鸡等等。 其中腌制食品是侗族最具特色的食物之一,别看腌鱼腌肉都盖满辣椒,其实所有腌制过的食物经发酵都是”酸”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侗家人平日吃什么?! 血红 血红是侗族最具喜庆的菜色,是逢年过节嫁娶喜庆时必备的菜品之一,由煎炸过的猪肉,猪肝,猪肚等内脏加入烤过的干辣椒,折耳根,萝卜丝,与侗族特有的香料等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再倒入新鲜的猪血搅拌均匀,就是一碗地道的血红了!这道菜虽令许多外来者望而却步,但却是侗族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 凉水酸菜 侗族酸菜分别为”干”跟”湿”两种,干的是用萝卜菜晒干腌制作,而湿的则是用小白菜在凉水里腌制发酵而成。我现在要介绍的是”凉水酸菜”,做法看似简单成功率不高,唯有腌制经验丰富的侗族妇女做的凉水酸菜最好吃地道(比如我妈妈…),做法大致是:先用洗好的小白菜在开水中过水,冷却后放入桶内,加入冷水以盖过小白菜,再加入冷却的饭粒(饭的作用是令其发酵),找一个能进入桶里直接压住小白菜的平板盖子,盖子上再用大两个石头压住以防止菜浮在水中而腐烂,大约6天左右,凉水酸菜就酸完成了!经过发酵的小白菜酸溜溜的,炒干辣椒非常好吃! 酸蕨菜 春天是蕨菜的季节,喜欢吃酸的侗族人在腌制食物方面非常有创意,腌制蕨菜的手法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配料,做法较为复杂,是以新鲜的蕨菜,过开水,冷却后切段,加入自家酿的米酒与炒到金黄的生米粒搅拌均匀,放如坛中发酵。 魔芋是侗族极为常见的食物,家家户户均有种植,三龙侗族地区的习俗是在大年初一第一顿饭必须要有一道魔芋拌醋,据说是为了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 蝌蚪是侗族人冬季放养在自家田里的,春天到了,蝌蚪纷纷长大,趁还没从田里跑掉时就是捞蝌蚪最好的时节,捞回家的蝌蚪会先在盆里养几天让其把肚子里的泥吐出来,若有人急着要煮食,聪明的侗族人会在盆里加入几勺菜油,蝌蚪纷纷拉肚子很快泥土就没有了! 侗族人的满汉全席 白切肉 侗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侗乡猪都是吃饭吃菜长大的,所以肉质鲜美清香,单吃肥肉都好吃!侗族盛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肉通常切得非常大块,沾上特制的辣椒酱,是侗族人最爱的菜色之一,白切肉与辣椒酱是经典搭配。侗族人订婚请客经典的菜色就是一碗白切肉,辣椒酱,水煮青菜。 辣椒酱是每餐必备的,无论是沾鸡鸭鱼肉或是直接拌饭总是少不了它,做法是先在捣碗里面放入盐和侗族特有的香料捣碎,再放入烤到脆的干辣椒捣碎,加入水,一碗经典的侗族酱就完成了! 盐翻花生 我吃过最好吃的腌翻花生就是我爸炒的! 炒花生需要用到很多油,中小火翻炒,炒到差不多的时候就起锅,刚起锅时它还是Q的,冷却后就是脆的(千万别炒到脆噢!起锅后不久它就变焦黄色了),冷却后放入两勺盐,在碗里不断的翻腾直至均匀。 贫困的侗族地区许多人是买不起肉,时常以腌菜应付,或是把肥肉炸出油炒干辣椒加水为底料吃火锅。 蕨菜火锅 水蕨菜炒肉 本文来自三龙侗族珍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近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松学斗牛塘举行盛大的斗牛比赛活动。 来自周边村寨的52头斗牛展开激烈角逐,精彩的比赛引来数万观众前来观看,大家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 侗族同胞扛着彩旗、吹奏芦笙将斗牛牵进斗牛场。 看见两头大牛正在激烈对战。 人们正在簇拥着获胜的斗牛,欢庆着斗牛的胜利。 本文来自搜狐旅游:苗岭星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乡黎平绝不仅仅只是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简单,在这里吃穿住行无不丰富多彩。本期小编先给大家推荐一部分侗乡黎平的美食,如果您承认自己被这些侗家美食吸引了,那还在等什么,快找个时间去吃一吃呀! 侗乡腌肉:侗族人制作腌肉从明代便开始流传,相传侗族人的祖先原以狩猎为主,但要讲运气。于是村民想了一个办法,将吃不完的猎物切成小块,将米饭和辣椒装入木桶,用树叶等物盖上,再用石块紧压,便又狩猎去了。约一个多月时间返回,将存放在木桶的食物取出,那兽肉不但不腐烂,味道还鲜美可口。从此,大家效仿,并不断改进腌制方法,世代相传。于是,制作腌肉也就成为侗族人的绝活,腌肉也就成为侗民招待亲朋好友的美食品。 侗乡血红:血红又称红肉,是黎平侗族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它以血色而得名。红肉的的取料很讲究,必须是猪肝、猪心、猪肚或瘦肉。用温火在锅中焙熟,或在火上烤熟使其焦香。吴茱萸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将其与干辣椒、干花椒、烤桔皮、生姜、大蒜一起捣烂,与切成薄片的烤肉拌匀,再将杀猪时残存于胸腔的糟血倒入搅拌,直至每片肉都染红为止,加上食盐调味,便可捧上桌面。 侗乡米粉:黎平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2012 年“黎平米粉”在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倍受关注。黎平米粉做工考究,先将大米浸泡后磨成浆,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切成片状,称之切粉。其特点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容易入味,配以各种哨子和骨汤,一碗浓香四溢的黎平米粉就出来了。到黎平,定要去古城翘街尝尝正宗的传统米粉,不留遗憾哦…… 侗乡油茶:侗家人的一天,从一碗油茶开始。每天清晨 , 各家的主妇们老早就起来烧火 , 打起浓香扑鼻的油茶来。打油茶,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茶油、米花和茶汤。油茶的好坏,在于米花的酥脆、茶汤的浓淡及各种佐料的多少与搭配。一道好的油茶,茶香清新、味道浓郁,香脆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侗乡油茶 , 不仅是侗家的家常食品,更是侗家待客的必备品,家来贵宾,必以油茶待客,代表着侗家人的热情与好客。在黎平古城翘街、肇兴侗寨及其他侗寨都能吃到上好的油茶。 黎平香禾糯:贵州省黎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黎平香禾糯具有米粒大、色泽洁白、糯性强、口感好、香味特浓等特点,素有“一亩稻花十里香”和“一家煮饭全寨香”之誉,香禾糯富含维生素B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厚,历来为侗家人所喜食。 本文来自搜狐旅游:苗岭星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