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家族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就本质而论,它仍然以维系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家族的构成,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与其文化内涵,熔铸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 户族裕固族不称家族而称“户族”。据裕固族历史文化研究者介绍,“的尔斤”就是裕固族语“户族”的音译,每个部落是由数量不等的的尔斤所组成。 每个的尔斤根据其名称的首音或尾音取一个类似汉族的姓作为本户族的标志,如“亚赫拉格的尔斤”取汉姓为杨,“西喇的尔斤”取汉姓为黄,“啊尔郎的尔斤”取汉姓为郎等。每个户族中设户族长一人,称“老者”或“户主”(掌柜的),管理本户族内部事务及负责交纳本户族“茶马”(即官税)。户族老者无世袭权,每一两年选举一次,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在的尔斤户族中,不分男女均为本户族成员。但“裕固族由于婚俗方式决定了家庭家长的权力,夫随妻居的家庭经济大权自然操在妻子手中。同居男子无财产继承权,如果感情不和,男子离异而去时,不能带走任何财产,孩子亦属女方”。 而今,裕固族家庭则由父母共同管理,分工明确。家产由幼子继承,负责养老送终。 裕固族有崇拜部落英雄的习俗,凡英雄们死后,其灵魂就会变成家庭或部落的守护神。一旦家庭或部落有不祥之兆时,便通过一定的仪式进行祭祀部落英雄。
分类 : 杏鑫注册代理 › 2376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藏族人的名字多取于佛经上的吉祥词语,一般用4个字组成如用简称,可用第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 很早以前,藏族人都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例如,母亲名叫“达拉嘎姆”,儿子名便叫“达赤”。 自从有了阶级之后,有的人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如:昆•贡却杰布。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后,有的人又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如:聂•赤桑羊顿、多仁•丹增班觉。 佛教在西藏盛行后,人们的名字也有了佛教的色彩,他们喜欢请活佛给起名字。有的活佛、堪布,将自己名字的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便给小僧起名为“江白多吉”。多吉——金刚;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拉姆一一仙女. 有的在名字前加上僧职或封号,如:班禘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确吉坚赞”是名字,“禅额尔德尼”是封号,。 活佛的名字, 一般在名字前面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热振•多吉才仁”。 有用自然界的物体做名字的,如:达娃——月亮。有用小孩子出生的日子做名字的,如:次吉一一初一。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巴桑——星期五。 藏族人同名的很多,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些说明,如加大、中、小,或加上地名,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职业,或在名字后面加上人的生理特征。或者用性别和老幼来加以区别。 1951年以后,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 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 藏族人认为,直呼名字是不礼貌的。因此,总要在名字前后加点什么,表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要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但在家中,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可以直呼其名。
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1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沐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它是我国藏族人独有的节日。时间是每年藏历七月上旬。这种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动,要集中进行一个星期,所以也叫沐浴周。在这七天中,从垂髫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已成为藏族群众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拉萨地区,每当七月弃山星出现时,季节已进入夏末秋初。据藏文天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因此,这时喝一些这里的水,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这种归纳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西藏高原冬长夏短,春天雪水入河,冰人肌骨;夏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浑浊;冬天皮袍裹身,谁敢入水。只有在入秋之时,水温较高,河水清净。可见秋水最佳,因此,选择这个时机洗澡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是多年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总结。 这时,西藏高原雨季刚过,风和日丽,于是,一群接一群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扶老携幼,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边石阶上,洗涮身上的污秽以及各种灾难、疾病、烦恼和痛苦。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也来到河边蹲在台阶上,先洗头,后脱光上身,用水擦身,最后下河洗澡。人们不仅洗头、洗澡,也顺便洗洗衣服、被褥。 人们带上青梨酒、酥油茶、糌耙和其他节日食品,洗完澡之后,边吃边喝,说古道今,畅叙家常。有的在河中游泳,有的在河滩上翩翩起舞,有的放声歌唱。 人们早晨出来,夜晚才回家。这种洗澡活动,到七月弃山星出现时,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历时一周。 把洗澡当作节日来过,在世界各民族中恐怕唯藏族所独有。怎么样,现在你知道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吗?
贵州的少数民族,无论苗、侗、水、布依、土家各族,均有特别喜爱酸辣的饮食习惯。这和这些民族居住在高原山地,吃的是粗粮饭食,不吃酸辣不能御寒;不吃酸辣不能促进消化有关;土家族在喜爱酸辣的民族里是尤其突出的,土家族的俗谚甚至这样断言:“吃饭没酸辣,龙肉都咽不下。”吃酸辣,成为土家族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 土家族的酸辣食物种类繁多,这里简要介绍几种: 包谷酸辣子。将包谷面和剁碎的红辣子拌好,在石碓里舂成坨,放到坛子里腌。在吃时,把腌成的包谷酸辣坨坨从坛子里取出,放到锅里,用茶油或菜油炒成粉状,便是一道可口开胃的送饭小菜,吃起来酸辣满口,特有一种风味。 糯米酸辣子。将糯米拌红辣子,在石碓里舂成粉状,再放入坛子里。要吃时,从坛子里取出,放入锅中用茶油或菜油煎。因糯米粉有粘性,用油一煎就成块块,煎熟后切成三角形或四方形,趁热吃,或煮白菜萝卜,味道鲜美爽口。 酸扎鱼和酸扎肉。夏、秋两季,鱼塘和田里养的鱼吃不完时,可把鱼洗净拌上糯米粉和红辣子放到坛子里腌10天半个月,便成酸扎鱼。吃时,把腌成的鱼从坛子里取出,放上姜、葱用茶油或菜油煎,即成一道酸辣醇香的风味菜。同法腌制的猪肉,便成酸扎肉,味道同样酸辣可口。 酸泡辣子。把嫩包谷煮成包谷汤,再取出包谷,在汤里放上糖、姜、盐和红辣子一道放到有酸水的坛里泡,过了七八天,就泡出了酸辣子。这种名为“泡辣子”的,用菜拌炒野味,诸如锦雉野猪,味道格外鲜美。 用野味招待客人,是土家族对嘉宾的一片厚意。黔地山里野味很多,野兔、野猪、野鸡、鹿子、白貊等等都属野味。还有一种野蜂蛹,用油炸了吃,是土家族下酒的上等野味。在土家族居住的山寨有一种野蜂,有拇指那样大,蜂尾有如同缝衣针一样尖锐的蜂针,人畜若被蜇了,肿块有鸡蛋那么大,疼痛难忍。土家人称这种蜂为“雷蜂”。雷蜂的窝大如伞,是构筑在高树上的。取蜂蛹时,需头戴面纱,手套牛皮手套,举着火把,提着口袋,于夜间去焚蜂窝。雷蜂最怕火熏。将火把在蜂窝上挥舞一番,雷烽就飞散离窝,这时即可把蜂窝取下,挑出窝里蜂蛹,再用茶油在锅里用猛火炸香,便成一道远比五香花生米味佳百倍的野味,而且营养极为丰富,这是土家村寨之行有幸品尝到可推第一流的野味佳肴。
在土家族的婚俗里,有三种内容反映出人类早期的婚嫁形态,即“哭嫁”、 “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在娘家又哭又唱,一连哭唱3天整。这种习俗叫做“哭嫁”。哭嫁时唱的歌叫“哭嫁歌”。一般女孩子从懂事起就得学唱“哭嫁歌”,歌词的内容包含着向父母告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兄弟姐妹告别,表达对手足之情的留恋;向邻里告别,从此离开故里和童年朋友,将过着另一种新的生活……这些哭嫁的歌词和腔调都是世代相传的,因此也是十足传统的。父母、兄弟姐妹和邻里友好,听到将出嫁的姑娘的哭嫁歌,都要劝慰一番并相赠礼物以为纪念。 另外一种土家族的婚俗,叫做“坐床”,内容是:兄亡,弟配兄嫂;弟死,兄纳弟媳;妻死,小姨子应嫁给姐夫。 还有一种土家族的婚俗在今天看来显得很不可思议,这就是请巫师“土老师”作法事,祈请神灵对新娘行使“初夜权”。这种婚俗礼仪很奇特:新夫妇拜堂,祭祀祖宗神灵那天,新郎家要请巫师作法事。巫师在堂中置一神桌,桌上摆着托盘,盘里盛放插着一把刀的猪头,并放置新娘穿用过的衣裙首饰。土老师烧香祭神,祈请神灵接受猪头的祭祀并对新娘行使“初夜权”:把新娘穿用过的衣裙首饰奉献给神,象征神灵先接纳新娘为妻,经神灵行使过“初夜权”之后的姑娘,方得为凡世人妻。 土家族的“哭嫁”、“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的婚俗,均反映了人类远古原始的婚姻形态。有些专家认为:“哭嫁”是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后,女性对自己失去的位置的悲痛的潜意识反映。“坐床”是婚姻和劳动生产力的配置的实际的交换。而祈请神灵对新娘行使“初夜权”,其习俗来源更加古老。。远古人类认为,处女是一种有邪气的东西,只有神才能抵挡住这种邪气。这是一种很原始的信仰。在作家沈从文以湘西苗族、土家族的习俗为素材写成的乡土小说里,就保留着不少这方面的习俗。正如沈从文所说过的:“迷信在历史中渐次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习俗却把古代规矩保持了下来。”土家族的婚俗保持着历史中已渐次失去的原貌,而仍然保持着不少古代的规矩。 现在,“坐床”和祈神行使“初夜权”的婚俗,在土家族已有根本的改变,差不多仅仅成为老年人的记忆了,但“哭嫁”、唱“哭嫁歌”却普遍保留在土家族的婚俗里,而时代的进步已给这种婚俗赋予新的内涵,“哭嫁”变成即将出阁的姑娘对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友好以及少女时代的眷恋。
黔东铜仁地区,是中国民间傩文化圈堪称傩戏之乡的地方。这里有着苗傩、侗傩、汉傩、布依傩、忆佬傩和土家傩等等,分布地区以土家傩复盖面最宽。铜仁地区的德江、沿河、印江、思南、江口、松桃、铜仁等县,均有土家傩。 土家傩,土家族的“傩堂戏”或“傩坛戏”。土家出傩时,要隆重设置神坛祭祀傩神。 土家傩的傩神叫傩公傩婆。祭傩神的主祭者,也即主演傩戏的第一角色,必须是位法力高上的巫师,并由这位巫师任“司坛师长”。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意译成汉语就叫“土老师”或“土老司”。 有一个有趣的土家民间传说,讲的就是土老师和土家傩的故事: 话说土老师的开山祖去西天佛爷那里取经,获得一本半经书和八个铜铃,在回来的路上,客老师 (指汉巫)向他要去一本经,苗老师(指苗巫)又向他要走半本经。经书被客老师和苗老师拿光了,土老师只好再上西天取经。这一次,佛爷没再给土老师经书,而是意味深长地对土老师说:“客老师一本经,苗老师半本经,土老师无经乱搬经,百说百灵。”因此,土老师跳傩作法时,只摇击八个铜铃,不必看经书,靠口耳相传跳大傩。 这个土家族民间传说至少说明汉巫、苗巫和土家巫关系密切,而土家族是不同意他们的傩堂戏是从汉傩传来的。他们认为汉族是后迁入黔的客人,其巫师也为客老师。实际上,土家傩保持着宗教的原始形态,受佛教、道教的影响比汉滩浅,有许多跳法保持着汉代以前的古傩形态,那是佛教自西方印度东传和道教产生时代以前的宗教形态。包括汉代以前的中原古傩、宫廷大傩,原本也是一种原始的巫术礼仪。傩舞名称的形成,是和它原来那种古拙的形态紧相连的,因为汉代以前的傩舞边跳边发出“傩!傩!”的粗犷的呐喊,因此便以“傩”命名此种跳神驱邪兼求族类昌盛、庄稼丰收的古老的巫术礼仪。 贵州民谚有“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戴上脸子(面具)是神,脱下脸子是人”之谓。戴上面具跳神,是所有傩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傩戏里,面具绝不是什么化妆术,而是一种将人的灵魂输送到另一个鬼神世界里的“运载工具”。跳傩的巫师是这么样坚信不疑的,他们和相信傩的神奇功用的人都相信“戴上面具是神,脱下面具是人”这一谚语。 最有灵气的神圣的傩面具往往出自巫师或祖传艺人之手,并主要地由巫师戴上它扮演傩戏角色。土家傩的面具是多角色多变化的。其中,扮正神所戴面具,形象正直、善良、圣洁、安祥、一脸正气,如摊公傩婆、土地公婆、唐氏太婆、仙锋小姐、消灾和尚等等。凶神面具造型威武、凶悍、怪异、狞厉、满脸杀气,如开山神、先锋将军、二郎神、龙王、押兵先师等等。世俗面具则刻得更接近生活原型,如甘生、安安、梅氏、庞氏等等。丑角面具却形象滑稽、风趣、幽默,如秦童、秋姑、歪嘴等等。还有牛头马面等兽形面具。
土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青海、甘肃两省,互助县是全国土族居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县份。 甘肃土族的婚姻习俗较复杂。土族在历史上实行早婚制,一般情况下,14岁左右的男女就可以结婚,并讲究女大男小。旧时的土族婚姻形态有转房婚、交换婚、入赘婚、抢婚以及服役婚等。 土族的婚姻程序与汉族大体一样,包括提亲、相亲、定亲、结婚,其间也讲究送财札、择吉日等。土族人的婚礼既隆重又热闹。姑娘出嫁的这一天,女方家要招待所有的喜客,其所用肉品、烟酒由男方家承担。 当天傍晚,新郎、媒人和其他迎亲人带上各种礼物和供新娘子坐骑的骡马娶亲。在进门时,要对歌,打“水仗”,跳安昭舞,一直折腾到午夜之后,才迎新娘上路。 到了新郎家门口,一帮喜客迎上去敬酒问好,并用柏树枝醮水向亲友身上泼洒,据说这水可驱赶邪气,带来吉祥。 男方家院内燃起一堆柴火,新郎和新娘绕着火堆走一遍后,才开始拜天地,入洞房,并宴请喜客。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瑶族中,青年男女在婚恋中同烟草有着特殊的缘份。这些青年人经常随身携带着抽烟用的烟杆,当你要与某人交情,就故意向对方讨来烟杆抽烟,抽完后装进自己的口袋,等她(他)向你要时,你就故意说不知道,这样对方就明白了。 接着双方用含情喻意的词语交谈,对唱几首情歌;如果当时有别的信物,就互相交换,如果没有,就留下烟杆,约定在下次会面时互相交换礼物。 双方建立爱情关系后,男方要在10天或20天左右到女方家去帮助做活两三天;主要是观察女方的态度及劳动、说话、待人等各方面的表现。 男方返回家时,女方要送至半路,赠送一条头巾,这表明女方对男方的态度:如果头巾镶饰丝绸并绣有彩色花样,表明对男方很有感情;如果头巾仅绣有花样而无丝绸镶饰,则表明感情梢次;如果头巾既不绣花又不镶丝绸,则表明女方对男方没有多大感情。 然后,男方还得第二次云女人家“帮忙”,并带去礼物回敬给女方。 双方在半年中经三次赠送恋爱礼物,都情投意合,临近春节时,男方就买两斤烟叶敬送给女方的父母,女方父母将一部分烟叶分送给同村邻居和亲朋,别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春节后,男方第三次到女方家帮忙做活,回来时女方家要包15个粽粑送给男方拿回家,并用一条精制的头巾包着。男方回家后将一些粽粑切成两节,同样分送给邻居和亲友。这叫做“童年粽耙”,以此宣告订婚。
台湾高山族实际上是一个族群,它有许多分支。目前,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雅美人、阿美人、噶玛兰人、太鲁阁人、撒奇莱雅人和赛德克人。 这些族群各有自已的特点与习俗。今天我们聊一聊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独特风俗。阿美人不仅人人都喜欢吸烟,而且还以换坐位等方式表露爱情。 男青年如果爱上了某位姑娘,为了试探女方对自己是否有意,便采取换坐位的方法。在男青年去女万家或女方到男方家时,男青年可以故意不停地变换自己的坐位,如果姑娘仅仅是有礼貌地请抽烟,而不为男青年点烟,也不主动地坐在他身边来,则表明女方无意;如果姑娘喜欢这个男青年,那么不管男方坐到哪里,她都会主动地跟着坐到男青年身边,并把烟点燃送给他抽。 怎么样?这个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习俗是不是很特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