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耀注册登录网_松桃多部门组织苗绣培训助力精准脱贫
<br>

为传承好苗族刺绣技艺,解决农村贫困妇女就业难题,11月23日,松桃自治县2018年“三女培育”在盘石镇过洲村开班。 “三女培育”内容包括苗绣培训、家政培训和种植养殖培训。“锦绣计划·巧手脱贫”苗绣培训班由县妇联、县扶贫办、县就业局、盘石镇联合主办,县新梦想职业培训学校负责授课,过洲村50名贫困户妇女参加培训。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贫困户妇女免费举行为期一周的苗绣针法、绣法等技艺培训。 松桃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多以花鸟虫鱼、日月山川为题材,其构图夸张浪漫,图案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着色大胆自由,针法绣法多样,具有鲜明的风格。内容体现了苗族人民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思想。 九组贫困户龙求香以前曾在广东打工,由于缺乏技术,只好回家从事传统农业。秋收过后闲在家里,今年村里举行的每一次培训班她都第一个报名参加。 “感谢政府组织的培训班,让我刚学完种植养殖技术,今天又参加培训绣花。”龙求香很开心地告诉笔者说,她很喜欢苗绣,由于没有人教,一直都是去市场购买。她说有了苗绣培训班,以后就可以绣自己喜欢的苗绣了。 近年来,该县不断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针对性、差异化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着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现在国家政策太好了,我们来培训不但没有收培训费,每天还有生活补助。”贫困村民唐二姐说,平时在家也绣苗绣,但只是自用。她说“松桃苗绣”针法比传统的绣法要精致、美观,更适合市场需求,她一定好好学习,以后也要走向市场,将自己亲手绣的苗绣转变成经济收入。 松桃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已把“松桃苗绣”作为重要特色产业来培育,以“政府+公司+农户”模式,政府搭建平台,投入资金,公司提供技能培训、负责原料提供和产品回收等方式,带动全县38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据了解,“松桃苗绣”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7月,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不但畅销国内,并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4000余万元。(龙元彬)

杏鑫注册网站_思南:28只龙舟在乌江上逐浪争先
<br>

6月2日,2019年“多彩贵州·明珠思南”第八届龙舟节暨“滨江花城杯”龙舟赛在县城乌江河段举行。     端午节期间举办龙舟赛,是乌江沿岸人民群众长期自发形成的传统活动。“多彩贵州·明珠思南”第八届龙舟节暨“滨江花城杯”龙舟赛,共有来自县内的28支龙舟队28只龙舟、600余名龙舟健儿逐浪争先。   比赛以每4支代表队为一轮,共分7轮从乌江三桥顺江而下至杭瑞高速公路大桥进行。热情高涨的观众纷纷汇聚江畔,争相目睹龙舟赛决赛精彩瞬间;水面上,发令枪一响,参赛选手们在乌江河上挥桨前行,一排排整齐的龙舟犹如利箭脱弦,可谓是浪花飞驰,百舸争流,将现场气氛推向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经过紧张激烈角逐,孙家坝龙舟队获一等奖,最美吴家坝龙舟队、德圣关龙舟队获二等奖,皂角溪龙舟队、水井湾龙舟队、三塘村龙舟队获三等奖。       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自2012年以来,应广大人民群众之愿,我县已连续举办八届龙舟赛,每一次的活动都吸引来大量游客。   来自福建游客的赖惠霞告诉记者:”今天思南举行第八届龙舟节,早上7点我就来到了现场。活动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明年我一定带着家人再来。″       同样,生活在思南的市民张梦竹也颇有感触,从小在乌江边长大,感觉除了过年,就这个活动是最热闹的了。今年就更热闹,赛前有抢红包,还有水上飞人和魔术表演;赛中运动员在河中使劲地划,非常的精彩。希望这个活动继续传承下去,越来越好,越办越精彩。       龙舟赛前,还举行了百人畅游乌江、文艺表演等活动;龙舟赛后,还开展了抢鸭子活动。   县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市驻思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或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各族各界群众参加开幕式并观看比赛。(肖坤 孙磊 任志平 徐剑 周伟)

杏鑫注册开户_松桃老年大学旗袍服饰班获2019中国旅游TV杯·华服大赛冠军
<br>

5月27日,2019中国旅游TV杯·华服大赛—铜仁站在玉屏县举行。来自湖北、湖南、贵州中国旗袍协会全球联盟及相关分会共12支华服才艺表演队在此同台竞技,各展风采。     《松桃美》展演现场   来自松桃老年老年大学旗袍班表演的《松桃美》、《中国茶》,以独具地方苗族特色的服饰和优美的舞姿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炫美的灯光下,在悠扬的音乐中,参赛人员充分展现了中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引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其中《松桃美》夺得本次大赛冠军奖;《中国茶》荣获最佳表演奖。     《中国茶》展演现场   此次活动以“继承传统文化 聚光锦绣华服”为大赛主题,结合文化传播和旅行,通过旗袍展示、社群交流、新媒体融合等方式全方面为中老年和专业走秀者提供活动平台,并挖掘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壮大,让本土风情走出铜仁,走出贵州,走向中国,走向国际。(华明香)

杏鑫平台首页_龙舟竞渡迎端午 “乌江练兵”正当时
<br>

5月27日,沿河县城乌江河畔传来“咚咚……咚咚”的阵阵鼓声。江面上30余支龙舟队正在如火如荼的训练,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许多过往群众驻足观看。     在沿河乌江旅游码头,波涛汹涌的乌江激流奔腾,中界镇的队员们身着黄色的“救生衣,手握木桨,全神贯注,应着鼓点的节奏挥动着船桨,高声喊着响亮的号子,全力向前划,“一二一二”、“嘿吼啊吼”,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云宵,前行的龙舟与岸边的美景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各龙舟队除了自身训练外,还与其他队比拼。经常是两支龙舟队约好,在比赛水域按照比赛规则进行。队员们鼓足劲,拭耳以待。鼓声一响,两船齐发,你争我赶,溅起似雪浪花,恰如两条巨龙在水中飞腾。   沿河两岸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聚精会神的观看,一边为“水手”呐喊助威,拍照摄影。   据悉,今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十五),沿河县将举办以“多彩贵州·山歌沿河”为主题第六届传统龙舟文化节,在注重回归传统文化的同时推陈出新,使整个活动精彩纷呈。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民俗之一,从古至今,它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百舸争流、勇争上游的竞进精神。(朱子立 黄庆松) 

现场感受碧江群众备战端午龙舟赛   立夏刚过,位于铜仁市主城区的锦江河又沸腾起来了,深爱龙舟运动的碧江人早早地投入到2019端午节的龙舟训练中,大江坪、开发区、大明边城等锦江水域到处可看到划龙舟训练的场景。端午未到,城区已弥漫着浓浓的划龙船的气息。   5月14日下午4点过,在铜大城市快速干道黔东中学附近的锦江河段,正是龙舟队当天训练结束的时间,在微凉的河水里,队员们密密麻麻地紧贴在龙舟的首尾两端,正在把巨大的龙船从水中搬抬上岸,伴随着“吼嗨、吼嗨”声,数十名队员按照口令同时使劲,硬生生把龙舟翻身,紧接着,用肩扛、用手抬,一步一步地把龙舟从水里搬到江岸的水泥平台上,并用支架把龙舟倒置且空悬起来。队员介绍说,每次训练结束,都要把龙船抬到岸上沥水吹干,这样船体在水里才更加轻快。当天,虽然未看到船队训练的场景,但从队员收工抬船上岸的情景看,依然感受到他们深爱龙舟运动的热烈气氛。   当天,是灯塔街道地理组新打制龙船第一次下水,队员唐小高说:“今天算是试水,明天正式开练。”原来,该组龙船已经老化,为了顺利参加今年的端午龙舟赛,4月下旬以来,该组群众自发集资10万元,请师傅打造了一条新龙船。该组前来观看划船训练的60多岁的村民唐老毛说:“组里要打造新船,组里开会一通过,大家纷纷出钱,短短几天时间就凑到近10万块,打了新龙船后还剩些钱,留着龙舟队训练生活开支,如果不够,大家再凑钱。”   川硐街道板栗村当天上百人来到河岸边。龙舟队员杨勇说:“龙舟赛的胜负代表着全村的荣誉,我们村在立夏后的第二天就开始组队训练,大家积极性可高呢。”   5月21日上午,笔者来到大江坪锦江河段观看龙舟训练,坝黄镇、河西街道、和平乡的龙舟队正在操练。   熊大、熊二两兄弟是和平乡和平村龙舟队的队员,熊二今年刚刚满18岁,是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平时在外面跑货车;哥哥熊大在当地开挖机,因为村里组队参加龙舟赛,兄弟俩各自停下手中的活儿同时参加了龙舟队。队伍中,像熊大、熊二这样的“兄弟兵”共有4对,另外还有不少队员是父子、叔侄关系。   “一是大家都爱龙舟,二是有集体荣誉感,所以大家每年一到端午就自觉参加龙舟赛。”和平乡和平村龙舟队队员杨青今年27岁,已经连续参加8年龙舟赛了。   5月初以来,碧江区各乡镇(街道)龙舟队纷纷下水操练,希望通过提前训练、提前磨合,好在端午龙舟大赛中展现出本村良好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热爱龙舟运动的碧江广大市民群众,也激动不已,每天在沿江两岸到处可看到前来观赏或助威呐喊的观众。74岁的河西街道群众杨光耀每天都蹲在大江坪观看龙舟训练,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喜欢划龙船、看龙舟,年轻时候每年都参加比赛,现在只能在河边观看了,从训练到比赛,每天都到场。”   据了解,碧江区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大约有七八百年历史,2009年,碧江区荣获“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连续举办了近10次国际、全国龙舟大赛。时至今日,龙舟运动已成为碧江区上下“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象征,每每端午临近,各村各寨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停止手中的活儿参加训练,村寨里的各家各户自发凑钱给队员当生活费,一些商家也纷纷给当地龙舟队提供赞助,不仅密切了群众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村民和商家的关系。(韦继升)

杏鑫登录网站_江口县三个项目入列第五批省级“非遗”建议名单
<br>

4月4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向社会公布《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议名单的公告》通过,全省新入选154项(177处)、扩展项70项(135处)共224项(312处)。江口县有3个项目入列第五批省级“非遗”建议名单。   江口县3个入列项目是:传统技艺“土家族桶子屋建造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和“傩面具雕刻技艺”。     土家桶子屋   土家桶子屋是江口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它以干栏式四合院为主,翘角白沿,廊椽相接,青瓦若鳞,气势恢宏,古朴壮观。桶子屋由正屋、偏房、转角楼、阁楼和朝门组成,整体呈方形,其建造要经过备料、下料、平屋基、夹地川、排扇、起扇、上梁、架岭、钉川格、盖瓦、雕花、装板壁、安门栏、刮灰、上油、铺青石板、封防火墙等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含有许多不同的细节,建造一幢完整的土家桶子屋,最少都要花费3600个工时。桶子屋作为江口土家建筑一绝,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皮纸制作   江口皮纸制作技艺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繁荣时期,境内手工造纸作坊分布广泛,核心产区几乎家家有作坊,人人在生产。江口皮纸生产一直保留着原始的手工工艺,以家庭作坊为主,传承方式多为世代沿袭制。其生产的皮纸俗称土纸、火纸、烧纸、草纸,主要用于祭祀、卫生、书画等方面,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学习必需品。江口皮纸以梵净山盛产的嫩山竹为原料,一般要经过选材、扎捆、沤制、发酵、碾压、搅拌、泡制、抄纸、榨压、烘晒、切割等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呈淡黄色,质地良好,纹路清晰,张片均匀透明,具有光滑、柔韧、易干、拉力强、耐摩擦、卫生无毒、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等特点。     傩面具制作   傩面具是傩戏表演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它植根于民间,凝聚了民众的审美情趣,是地方民俗的直观反映和各民族原始图腾的再现。江口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千姿百态。一般分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大类,有各式人物60多个。民间工匠们采用或写实、或抽象、或夸张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刻划出传说中的神灵、鬼怪及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傩面具制作工艺十分繁杂,要经过选材、取样、净化、画形、挖瓢、雕刻、油炸、刮灰、打磨、上漆、装饰、开光等十二道工序,每道程序中又含有多种不同的操作细节和方法。江口傩面具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目前境内设有傩堂3处,建有傩面具雕刻工艺厂一个,从业人员12人,年产值26万余元。   据悉,2019年1月,江口县启动了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经过2个多月田野调查、资料整理、现场走访、音视频拍摄和文本制作,于3月中旬全面完成了申报任务。   此次申报,江口县从8个市级项目中精选出了“土家族桶子屋建造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傩面具制作技艺”“米豆腐制作技艺”和“土家何氏抗痨补金制剂”等5个具有典型民族特色和地方区域特征的项目进行申报。经省专家组反复审核评议,最终“土家族桶子屋建造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傩面具制作技艺”三个项目,成功入围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建议名单。   据了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精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部署开展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次公布的建议名单有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千百年来,生活在江口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据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明,江口具有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108项。2006年,江口设立了专门机构,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和项目申报工作。   近年来,江口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传承发展”的原则,用心用情用力、多渠道多途径对文化进行传承与挖掘、保护和开发,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8年7月,境内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目前,江口县已拥有江口傩戏、江口金钱杆、江口豆腐干、羌历年、瓦寨锣鼓等8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土家婚俗等1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土法造纸等18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吴乃云)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代表委员风采】石丽平代表:将“指尖力量”转化为“脱贫力量”
<br>

  3月7日上午,在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向代表们展示了一件70名绣娘精心绣制的绣品。       大红色的缎面上,牡丹花、牵牛花、樱花等花朵竞相绽放,栩栩如生的孔雀、喜鹊等在花间穿梭期间。     石丽平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想以这幅作品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石丽平表示,通过加强松桃苗绣技能培训,发展壮大苗绣产业,将“指尖力量”转化为“脱贫力量”。

 1、赶年   赶年的意思就是提前一天过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月大,二十九这天过;月小,二十八这天过。这个习俗在土家族中较为普遍,一直沿袭至今。传说明嘉靖年间,土家土司奉召征计倭寇,土兵转战在江苏、浙江一带,出其不意、功其不备使倭寇累累挫。这年底,倭寇计划趁过年之际,突然袭击土兵,以报受挫之仇。土兵提知此信,于是提前一天过年,在营地作好了战斗准备,街头等着倭寇上门来送死。三十那天,倭寇果然大举进功,冲进营地,土兵一声吼从暗处杀出来,倭寇死伤不计其数,落得惨败。以后就提前一天过年,以纪念祖先的功绩。这便是过赶年。   2、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各家各户提前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   传说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谷”。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各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3、女儿会   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是土家族 的”女儿会”。这一天,方圆百里的青年男女便梳妆打扮,穿戴一新去赶会。这一天土家族姑娘居多,且以她们为主,因此叫女儿会。一些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以对歌方式寻找美满的情侣,被彼此相中,即约定地点交谈,以定终身之好。   相传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位姓薛的大户人家,主人是一位乡士,一天外出远游,在农历七月十一日回到家中。回家后他很高兴,就把妻子和儿女叫到跟前来叙说远游的情景,并对九个女儿说:”你们一天关在屋里不出门,挺闷的,明天早上可以梳妆打扮,出外游玩,上街赶场。但只准玩一天。”后来,土家族 姑娘都照着薛家这么做。七月十二是收拾打扮上街游玩,趁此机会相会自已心上人,订下终身终身。最早这天是土家男女青年穿红戴绿,拦歌对歌,谈情说爱的日子,后来发展成妇女不分老少,一齐赶会,会上对歌邀舞,甚是热闹。

  山逶迤起伏,水如诗如画。仲秋时节,梵净山脚下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桃花源村,微风轻拂,瓜果飘香。   位于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界处的桃花源村,多条溪流汇聚成清澈见底的小河穿村而过,流向太平河,奔向锦江,成了锦江支流源头村之一。这里四季温差不大,冬暖夏凉。近年来,随着杭瑞高速、梵环路、冷孟连线的贯通,依托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及秀美的绿水青山,吸引了重庆、湖南、湖北等全国各地不计其数的游客前来避暑、观光、采风。村民依托绿水青山,吃上生态饭,发了生态财。   近日,笔者与友人从松桃县城出发,沿冷孟连线前行,途经素有梵净山下小南京之美誉的寨英古镇,越过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脉,约2小时车程,天然氧吧桃花源映入眼帘。穿村而过的小河与两岸原始森林、连片竹海和山溪飞瀑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在晴好的天气里,三三两两游客或在小河里戏水,或守着钓竿等鱼儿上钩,或伏下身子喝上一口甘甜清凉的天然矿泉水……村子里,时常可见新婚夫妻以竹海、绿潭、山水为背景,拍摄婚纱照,留住美好的一刻。   因空气清新,每立方米空气中富含30—35万个负氧离子,桃花源有着“天然氧吧”之称,户户有高寿老人,游人来此,看到八九十岁老人在地里劳作不足为奇。   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风景如世外桃源,2008年正式申请更名为“桃花源村”,曾为松桃厅派设梵净八汛之一,旧名虎衙门。又因其处在梵净古道的交汇点上,北通乌罗,东达寨英,南往江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红二、六军团即以此为道,完成了两军集结石梁的军事行动。   104岁的田秋香老人家住桃花源村田家坝,常年喝梵净山流下的山泉水,吃这块土地种的水稻、玉米、红苕和蔬菜,耳聪目明,记忆力特好,几十个孙子、外孙生日全记得。老人经历新旧社会,目睹桃花源从穷到富的变化。田秋香说,路未通之前,村民全靠砍柴、烧炭去集市卖为生,当时生活虽穷,但吃五谷杂粮,喝纯净梵净山泉,极少生病。   现村里通了路、电,村民不再砍柴、烧炭,依托青山绿水搞起特色养殖,开起农家乐,发展产业,游客纷至沓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同时,桃花源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保存完好的植被使得其水源充足。山涧溪流成群,飞瀑无数。村主任杨彪带我们来到河流源头,距村委会约1公里的鱼泉沟景区。沿途森林密集,山涧沟壑纵横,大大小小的飞瀑不计其数,或直泄而下,或飞洒绿潭,飞珠溅玉,如烟如雾,蔚为壮观。   一路前行,鸟鸣果香。八月瓜、野荔枝以及很多不知名的野果横挂绿潭上方,不时引来飞鸟觅食,加上宛如盆景的枯滕虬枝,为空寂的山涧增添几分生机与活力。攀爬陡峭山涯谨慎前行,突然几声“咕咕咕”“咔咔咔”的叫声,大家不由自主屏住呼吸。“这是石蛙叫声。”杨彪说,雄性石蛙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溪流里除有石蛙,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石蛙与娃娃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原生态纯净的梵净山溪流是石蛙与娃娃鱼的生存繁殖地。“密林深处,是黔金丝猴的活动场所。”杨彪侃侃而谈,山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金丝猴、猕猴、熊、云豹、野山羊、五步蛇、水桶鸟等;植物有珙桐、铁杉、红豆杉、丁木、楠木、梭罗、槭树、香果树等,都是国家稀有动植物。   逐渐富起来的桃花源村民认识到,原生态青山绿水是村里宝贵财富,游客前来观光避暑,恰是冲着这而来。只有留住青山绿水,才能过上好日子。保护村里一草一木,成了村民们的责任。政府也出台保护森林植被政策,鼓励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发展生态产业,让山常青、水长流。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春雨过后遍地花
<br>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也许三岁孩童都能完整地熟记于心,但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场境或不同的季节读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和心情也各有不同。多数人在春天来了,春雨下了,或临窗而眺、或踌躇前行,感受春的无边的丝雨,自然地会读着“好雨知时节”,感受春的明媚、春的温馨和春的蓬勃。 惊蛰后的一天,雾霾已久的天气刚刚放晴,闲时无聊,一人独行去追随春的脚步,朱砂古镇某半山腰上,一片桃李林中,想一睹桃李花开的芳容,想看见多美的一场桃李花雨,但万山的春总是那么慢了半拍,桃李林中,除去冬天留下的沧桑,还没有桃李纷飞的花香。我想:又何必在乎春的萌动、花的芬芳?只要活着就会相遇,就像过去,六十个春天一晃就过。 又过了几天,一场春雨,遍地花开,踏花而行, 古镇山上“春风一家”的桃李在阳光中吐蕊,在春雨中嘻戏;木杉河畔的花朵争奇斗艳、竟相绽放。但我却在心中反复地追问自己:春花时节,到底在寻求什么?刹那间的回首,刹那间的顿悟,毫无道理地从某个不知名的世界里冒出,常常使人豁然开朗,也时常叫人渺渺茫茫。 当你和往事对望时,可有些许怅然若失可也迷惑如初感觉总是在隐隐作痛与温暖柔软之间来回往返,永无休止,慢慢地体会,慢慢地感觉,就像在万山看融化的春雪,又像听古镇中远去飘散的凿岩之声,还像是在云盘山上看星星消失的痕迹,一切都宁静而渺远…… 春天来临了,但我的青春早已丢弃在我的山乡、我的古镇和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青色的火苗,慢慢地燃着,身体沉浮着,我轻拥着仅有的一点梦。我把自己锁进狭小的世界,没有希望、但亦不绝望,只想抬头看看,头上的天是否会是蓝色一片?“留不住时间的背影,换来沧海桑田的记忆。”我无所谓心碎,也无所谓,忧伤,更无所谓冲动,也无所谓坚强。如果有一天一切都不存在时,你依然会是我心中的永远,因为永远不在于时间,而是来自心中的感受。花掉一个春天的心情,去等待你的归来,可是久久徘徊,我独自在情感的边缘支撑,春雨的日子心情开始平静,在悲情的沙漠里,沙漠会慢慢地将我吞没。 一朵花的绽放与一个女孩青春的翩然而至应该是一样的,轻轻柔柔地打开,总在期待着能听懂人们驻足停留或者转身离开,从没给你肯定的答案,总是说不,让你伤透了心,或许你是对的。因为你就是划过天空的流星,可以给我的生命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可这些总是很短暂。因为我总是这样的自我,不会轻易为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而改变。在蓦然回首的刹那,在短暂的春天里,我宁愿只是一棵严冬中的枯草,让小草从我身上茁壮成长,从此绝不会变得遥远而忧伤。 冬天从我苍白的脸庞上轻轻掠过,春天在枯草中昂扬,我隐约听见春天呼唤我的声音。于是,我伫立窗台前,看见春雨过后,遍地花开。我读起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