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了 5433 篇文章
侗族这些建筑古迹竟美成这样,你都来过了吗?

让我们一起仔细看看通道都有哪些特色建筑吧,他们到底长什么样! 芋头古侗寨 摄影/李双喜 通道是一个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山区县,村寨大都依山傍水,侗民聚族而居。在民族建筑上,以鼓楼、寨门、风雨桥最为出色,堪称侗族建筑“三宝”。 芋头古侗寨是我国保存完整民居古建筑群,堪称侗族民居“实物博物馆”。当你走进侗寨就会发现,逢寨必有鼓楼、寨门,逢水必有风雨桥,逢路必有凉亭。 鼓楼 鼓楼是群众聚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的建筑工艺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经典。鼓楼建造大有学问,一般一寨一鼓楼,一族姓一座鼔楼。 太和鼓楼 摄影/寒残一叶 古时,为抵御外敌侵犯,联络的信号从一个鼓楼传到另一个鼓楼。 如今,鼓楼依然保留着娱乐集会的功能。白天赛芦笙,围圈跳“哆耶”。夜幕降临,围坐鼓楼的火塘听侗歌弹琵琶,讲故事或说天道地。 芦笙鼓楼 摄影/寒残一叶 高高矗立寨中的芦笙鼓楼是芋头古侗寨最为雄壮的一座,每层檐角上饰以龙、凤、花鸟鱼虫及侗族人物,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崖上鼓楼 最独特的还属崖上鼓楼,建造于陡峭崖壁上,底下用近十米的硬木支撑,历经数百年的历史。 风雨桥 风雨桥是集桥、亭、廊为一体的侗族特色桥梁建筑。 芋头廻龙桥 摄影/红粉飞飞 侗族建桥一般建在寨尾的水口处,侗族把水看成是游龙,所以龙从上游到桥边,回头守寨,有保护村寨人畜平安,人杰地灵之意思。 芋头廻龙桥 摄影/寒残一叶 寨门 寨门是外客进寨的必经之道;以往也是阻止外敌入侵的关卡。如今的寨门若逢节日庆典之时,寨门便是迎宾、送客之场所。 寨门口拦路对歌喝酒,体现出侗族人民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情。 拦门酒 摄影/寒残一叶 凉亭 “五里一井,十里一亭”,当你行走在侗乡山路上时,必有一座玲珑别致的凉亭供行人乘凉、歇息、躲风雨之用。 侗乡可以说是一处一景,如果不亲身经历,你无法体会他们独特的魅力! 本文来自万佛山侗寨旅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肇兴侗寨,中国最美的侗族村寨,入选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肇兴侗寨,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要说肇兴侗寨是如何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的呢?这就是交通的重要了,2016年动车未开通之前,这里的人均支配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自从2016年动车开通之后,人均支配收入已能达到8000元,而且2018年的春晚央视分会场就定于肇兴侗寨,这个又将肇兴侗寨完全推火了。 肇兴侗寨位于两座山崖之间的盆地中排满了绵延几公里的吊脚楼,村口是几层高的风雨桥,小河从风雨桥下流进寨子,青黑色屋顶上巍巍挺立的是侗寨的标志–鼓楼,村口的风雨桥和梯田引导着人们走进这神奇侗寨。 侗寨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侗族人民在此集会、社交、休闲,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侗族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场所,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都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在全国都热的受不了的时候,在肇兴完全不需要空调,这里没有炎热的天气,走哪都是清爽,慢慢感受宁静的侗寨午后,从仁团沿古道大街到礼团鼓楼,然后在这个鼓楼下做一次染布体验。 第一次体验染布,完全是颠覆了对扎染的认识,你永远不知道成果会是什么样子的,扎染的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染出后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效果。 跟中国很多的旅游城市比起来,肇兴的商业味道并不浓。居民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丝毫不理会身边的游客好奇的目光。 在这里一定要学会慢下来,慢下来,就算只是在鼓楼下静静的看侗族姑娘刺绣也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都说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看看鼓楼下的弹唱,只愿时光能走得更慢一些。 本文来自小小西瓜C,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走进贵州肇兴侗寨,去寻找神秘的“侗人侗歌”

肇兴侗寨 赞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逆流的鱼 管理员 0 0 生成分享图片 扫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侗族作家张作为、谭良洲、潘年英、龙月江(女)之家乡贵州天柱石洞 « 上一篇 2019年1月28日 pm3:03 侗族这些建筑古迹竟美成这样,你都来过了吗? 下一篇 » 2019年1月28日 pm3:07 相关推荐 烟雨芋头侗寨 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归养侗寨

占里侗寨

占里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是一个极美丽的民族特色村寨。 一到大寨更前就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清晨的占里生机勃勃。 占里人口文化园——该园以占里侗族的祖源寻根、人口先声、立石盟誓、生命奇迹、金玉良言等五大版块为主要内容,立体表现了600多年来占里人口文化的魅力,该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耗资42万元。园内的雕塑、浮雕,金玉良言牌匾相互融合,诠释了占里独特人口文化的深刻内涵,让游人宾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的熏陶,人口文化园的建成也成为从江县开展人口文化教育的旅游胜地。 寨中随处可见村民公约,大家爱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据说,通常在生完第一胎之后决定服用哪种换花草,并且还要和村里面男井或者女井里的井水一起服用。700多年前,占里人的祖先搬到这里时,这两口井就存在了。无论天气如何干旱,这两口井里的水从来都没有变少过。 村民们在这里过着世外桃源搬的生活,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三两五人总会凑到一起聊上一会家常。 本文来自搜狐旅游:苗岭星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西江千户苗寨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617.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烟雨芋头侗寨

芋头古侗寨 摄影:吴满亮 侗寨 那么多的木屋聚集在一起,感觉空气中突然多了木质的味道。这些屋子,多数是两层的,也有三层的,木板做墙,青瓦盖顶,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来回回,都老了,有些瓦片上长了青苔,小小的一簇一簇,像拉拉杂杂的心事,只是一天天过去,都不见长,始终停留在萌芽的状态。四周竖着的木板,乌黑沉暗,让人以为是从一艘在风雨中跑了几十年的船上取下来的。有些没再住人,门和窗都破了,或者不见了,屋顶塌了下来,仿佛张着一张嘴和这个世界说话,具体说了些什么,谁也听不懂。这样的屋子像是刚刚从时间深处走了出来,走了很远的路,走了几百年,才找到这样一片中意的青山绿水,落了户,安了家。 我沿着一条青石路慢慢走着,雨还在落,早春的下午的雨,算不上大,但从那么高的天上落下来,力气便大了,打在伞上毕毕剥剥地响。南方的春天,雨来得早,来得勤,石桥被洗得油光滑亮,看得清里面的山山水水。路两边的草已经拉开了架势,过些日子就会像地上的积水一样,漫过这些石板,一条路就将掩埋在杂草中。 在山脚,看到一口井,井上面支着木架,木架子上盖着瓦,如一个不起眼的亭子,一些树丫像调皮的手伸过来,掩了半边屋角。里面青石铺地,半边井上搁些木板,上面放着竹子做的水瓢,方便过路人随舀随喝。井水清幽,照出我的影子来,我跺脚,井里的人也跺脚,我收了伞,井里的我也把伞收了起来。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一块石板,上面刻了字,时间久了,模糊了,还能看出 “乾隆五十年”这几个字来。没有人相信,时间已在这里停留了二百多年,毕竟看不出多少苍老和颓败,只能依稀触到时间的影子,闻到时间的味道。 上山时路过一户人家,一边的木板墙上用白广告色写着“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几个字,一天天风呀雨的,“展”字和“社”字接近于消失了,看不清了,是我猜出来的。底下用竹蔑子围起来,疏密都很合理,稍微有些弧度,让人想起欧美那些老式的庄园。一些杂木丢在屋角,横一根竖一根,霉点在上面泛滥,看来很久都没有清理了。二楼挂着一些烟叶,金黄金黄的,祖父在世时就抽这样的草烟,每年收了挂在吊楼上,想起来,鼻子里仿佛有了呛人的烟味。一条狗趴在大门口,眼睛半闭着,看到我们,不起身,也不叫,大概是看多了这样的过客,已经习惯了,不管一天过多少拨,都和它没有什么关系。一个老人在一旁吸烟,他头上缠着黑头巾,衔着烟嘴,用力地吸气,黄色的水烟筒咕噜咕噜地响着。抬头看到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偶尔有人家门口摆着东西在卖,虫茶,灵芝,金银花,装在篮子里,一个老太太守在旁边,一身青布衣服,头上挽着髻,满脸的褶子,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叫我们进去坐,问我们要不要买。 在路上遇到一个当地老人,胡子花白了,戴着斗笠,背着一把锄头,大概要到地里去做什么。我递给他一根烟,主动找他说话,他告诉我,这个寨子在朱元章的时候就有了,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我问他,你们也想过要搬到外面去吗?老人笑着说,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这里多好呀,有山有水,有些搬走了的都想回来。也是,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外面的生活有什么好?人这一辈子,都在心里爱着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已融入了自己的血,不管守着还是离开,只要身体里的血还在流动,这片土地就在,这份爱就不灭。 我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路过老井,龙门,栅栏,池塘,萨岁坛,青石台阶,走在弯弯古驿道上的老阿妈,小巷里嘀嗒响着的瓦檐,屋顶上升起的炊烟。那么随意,那么缓慢,又那么遥远,仿佛自己一不小心掉进了一篇陈旧的小说的细节里。 春天刚刚拉开幕布,花苞儿点在枝头,桃未红,李未白,高潮还在酝酿。烟雨笼罩了四野,草木氤氲,远山在薄烟里逶迤,如一个娇怨的女子收敛的蛾眉。这雨中的南方乡野,有一种我熟悉的味道,湿漉漉的空气里,是青蓝色的春天的气息,这气息,像屋角的一树青梅,让我感觉在逆着时光走着,慢慢走向时光深处。 芦笙楼  摄影:李双喜 鼓楼 面对鼓楼的时候,我想起神,其实用不着我想,它本身就是侗人眼睛里的太阳,就是寨子里的神,不过看上去比神更温暖,更贴近生活,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抚摸着这片土地。 方形,斗拱,飞檐,檐角上塑着龙凤,凤在上,引吭高歌,龙在下,昂首向天。瓦檐下用白灰塑些人物,古代的,现代的,还有侗族人的生活风情。进去,大块的青石铺地,中间有火塘,春天了,火早已熄了,剩下一堆灰烬,如果凝一下神,还能听到火星子噼哩啪啦爆裂的声音。侗族的建筑,在色彩上都不喜欢热闹,黑白的调子,掺杂一点淡若无痕的紫黄,属于明清的南方,潮湿,明秀,仿佛一只小船儿摇碎了一河晨光,就像侗族儿女那样质朴无华。鼓楼的历史已无法考证,最早出现在文字中,是在清代的雍正年间,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芋头寨有四座鼓楼,每一座有每一座的特点,而我最偏爱的是建在半山腰上的崖上鼓楼。 这座五层的鼓楼,斜斜地立在山坡上,三面悬空,底下用十七根长短不一的直木支撑着,四面的靠背若无其事地向外倾斜,这样一座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屋子,已经和时间对望了二百一十年,它是在和时间说话呢,有太多的话还没说完,还得继续说。按照常理,在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不应该出现这种悬空式的建筑,随便找一块平地,或者干脆把一面小山坡扒平,就省了不少的功夫。让人意外的是,这些简单省事的法子都放弃了,而是费尽心思依山就势建一座楼起来,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侗族人是从内心里实实在在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不用开会,不用喊口号,就与这片土地达成了一种默契,这里的一棵树一根草,一条小溪一片田角或者一块石头,都不会轻易去动,尽量保持着原貌,好像这样一座鼓楼,也是地里长出来的一株野生植物,人与山水草木互不相扰,各活各的。 侗族人有一姓建一座鼓楼的习俗,这有点像汉族人的祠堂,但比起祠堂来,鼓楼显得可爱多了,四面通风,东西南北随便一望,山是山,水是水,人家是人家。我仔细打量着这座鼓楼,背靠着小山包,面朝着山脚一叠叠的梯田,田里已泛起了微微的绿意,一条小溪从田边钻出来,送来一截雪白的流水,依稀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风穿亭而过,雨还在落,在周围织成四扇帘子,把我围在中间。这南方的雨,像一个痴情女子的思念,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打住。轻烟飘过山峦,田垄,屋顶,想进到鼓楼里来,大概是看到了我这个陌生人,被吓到了,不敢进来,又到别处去流浪了。我安静地坐在一角,听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我听到了那种从未有过的均匀和平静,我想起古代路边的长亭,只不过长亭是落寞的,哀怨的,一杯浊酒,一曲吟哦一截柳枝在手之后,彼此离散,天各一方,相逢从此遥遥无期。 鼓楼不是长亭,是侗族人的圣地,没事是不能登楼的。楼的最高层放了一面桦木牛皮大鼓,遇到外敌来侵,“头人”登楼击鼓,咚咚的鼓声把族人聚集起来,男女老少手里都拿着锄头,木棒,镰刀,这些寻常的劳动工具,到了关键时刻可以用来捍卫一份与世无争的生活。不过这样的情况极其少见,即使有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鼓楼不像边塞的关楼,要用刀光剑影狼烟升腾来显示其雄奇悲壮,鼓楼只想见证侗族人慢悠悠的脚步,春种秋收的平常烟火。它的主要作用是议事,祭祖。谁家签个约,去鼓楼,哪两户人家有矛盾了,说不清了,对方会说,我和你到鼓楼里去说。说着说着,相视一笑,问题就解决了。到今天,太多数时间就相当于一个小区的娱乐场所,老阿妈们茶余饭后在这里聊聊家常,说着笑着,生活过往里的悲楚都如烟飘去,一天的云朵渐渐散开,山寨的巷陌也似乎渐渐明亮起来。 一群小孩子在这里把长凳叠起来当阶梯玩,不冷不热的季节,有些人家干脆把家里的大液晶电视搬到这里和邻居们一起看电视剧。 芋头廻龙桥  摄影:红粉飞飞 风雨桥 风雨桥像一个慢镜头,以一种难得的安静向我渐渐推近。远看着,桥是黑的,黑瓦,黑木板,黑木柱,镶嵌在一面青山背景上,像涂了一层时间的油彩。 我走在青石路上,左边是一溜杂草,杂草下去是田垄,田垄过去是青山。右边一条河,雨点打在河面,化作大大小小的涟漪,然后无声地消失在水中。到路的尽头,上几级石头台阶,就到了桥上。河不宽,桥也就不长,里面和外面差别不大,简单,朴素,就像一个侗族女孩,虽然着了节日的盛装,但看上去依然清清爽爽。相比之下,唯一算得上华丽的,就是随意吊着的几个红灯笼。我从桥的一头慢慢走过去,头上是滴嗒的雨声,脚下是槖槖的脚步声,桥下是哗啦的流水声,风被雨割成细细的绺,从两边进来,拂过我的脸,不冷,只有微微的凉意,如小孩子的手在脸上抚过。我似乎懂得了,这样的桥为什么叫风雨桥。 风雨桥还有一个名字,叫花桥。真好的名字,花做的桥,想一想,心里就柔软了,缤纷了,只有保留了诗心的民族,才能给一座桥取个这样好听的名字。我在想,如果真用花搭一座桥,该用什么花好呢?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映山红?仔细一琢磨,哪种都合适,又好像哪一种都不合适。也许是我想多了,用什么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候山里的生活异常清苦,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依然没有放弃过对一份诗意的憧憬和追求。 白天,人们出去劳作,从桥上走过,傍晚收工了,又从桥上走回来。心情不好的时候,到桥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唱一首侗歌,一场心事烟消云散。青年男女好上了,在月上柳梢头的时分,相约来到桥上,月光如鳞片一样撒在河里,虫子在田垄里断断续续地叫,就这样坐着,拥着,在流水声里,在夜风呢喃里,诉说彼此的爱意。这样一座桥,走过本地人,走过外乡客,走过牛羊鸡鸭,听过风,听过雨,听过时间的喧哗,见证了世事沧桑和侗族人寻常生活里的喜怒哀乐。 我在桥的另一头坐下来,听风,听雨,听我身体里的流年。在这个烟雨朦胧的异乡,我只是过客,不是归人,暮色来临,我就要离开。没有什么不舍,也没有什么遗憾,大地辽阔,不是每一处地方都和我有缘,能在这样一片山水里做一回过客,已经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本文来自通道万佛山侗寨旅游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芋头侗寨:无人机意外发现神秘古寨 长年与世隔绝

提起湖南通道,大多数人并不熟悉。 通道北有张家界与凤凰,南有广西桂林与柳州,西有贵州黔东南,在一群有着闪耀光环的邻居的映衬下,一脚踏三省的通道显得格外地低调。 然而一提起决定红军生死存亡关键的通道会议及通道转兵,许多人就恍然大悟,原来那段历史就发生在通道。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正因为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一个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的世外桃源。 不久前,与朋友在通道县航拍时,意外发现一座掩藏在大山深外的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侗族寨子-芋头古侗寨。 芋头古侗寨又名玉都侗寨,位于通道县双江镇,被层峦叠嶂的大山环绕着。 寨子始建于明洪武136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存侗族民居188座,鼓楼4座,村民184户,868位村民。村民以杨姓、吴姓、龙姓居多。 相传明洪武元年,杨姓侗族祖先狩猎到此,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便决定在此砍树搭棚,垦荒为田,由此繁衍生息。并将这青山如黛、地灵物饶之处,取名为芋头。 寨子里至今仍保存原有的生活习俗。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物仍保存良好,其中有鼓楼、风雨桥、门楼、古井、萨岁坛、吊脚木楼居室、古驿道等一应俱全,因山就势、因地制宜,体现出侗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芋头古侗寨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地,更有着“侗寨布达拉宫”之称。 拦门酒是是侗族一种古老的迎客风俗。 在芋头侗寨大门口,帅气的侗家阿哥吹起芦笙,身着艳丽漂亮服饰的侗家阿妹一边唱起动听的山歌,一边端着香甜的米酒招待客人。 据说侗寨拦门酒有个习俗,姑娘们敬给你拦门酒,你必须以歌对答,才能顺利进门,对不上或不会唱,就要饮酒,喝了这杯拦门酒你才是侗家的朋友。 喝喝喝!侗家人自酿的甜米酒喝着香糯可口,后劲十足哟! 合拢宴是侗族同胞们欢迎远道而来贵宾的盛宴,是侗家待客最高礼遇。 来芋头侗寨,不吃一场合拢宴、喝一口糯米酒,那就等于去了北京没去看看故宫和长城。 几十张桌子拼成一个大大的圆,各色侗族美食一一摆满长桌:腌鱼腌肉、土鸡土鸭、自制豆腐、新鲜蔬菜,或炒猪、羊、牛肉,或炒鸡、鸭、鹅蛋,或炒雀子肉和野兽肉,以及甜米酒、糯米饭、糍粑、小米粑等。认识的、不认识的、或刚认识的人,大家如同一家人一般坐在一起开怀大吃。 用餐前,先端起盛满米酒的酒杯站起来,先要“转转酒”:左手挽着邻伴,边唱侗歌边移动脚步围着长桌转,转了半圈之后又端着酒唱着歌沿着长桌转回原座,再开怀畅饮。 热情友好的气氛一下被渲染开来。小伙伴们吃着喝着唱着笑着,享受侗餐的美味和侗家人的热情! 来到侗族地区,不吃点昆虫,回家都不好意思说来过。蝗虫吃粮食,怎么消灭它们?通道人的解决办法是吃掉。一碗炸得金黄的蝗虫端上来,头、脚、翅膀仍然清晰可见。放一个在嘴里,口感酥酥脆脆。 除了蝗虫,还有葛麻藤虫。葛麻藤的藤条上会长出一个个小疙瘩,把疙瘩剥开,里面有一粒像花生米一样的小虫,两头尖,中间大,那就是葛麻藤虫。麻藤虫肚子里都是油,放在锅里炸,不用另外放油,熟了一口咬下去,又酥又香。 鼓楼、寨门、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三宝。 古寨内现存鼓楼四座,均为纯木结构,采用了卯榫相嵌的构造法建造而成,不施一钉一铆。鼓楼悬臂和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而鼓楼、寨门、风雨桥也是侗家儿女“行歌坐夜”的主要场所,“行歌坐夜”是侗族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独特方式,阿哥阿妹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相识、相知、相爱,一步步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走在芋头侗寨,处处都是古迹,时间仿佛停止了。这里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始建于明代建筑7处,清代建筑14个,民国建筑2个,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 侗寨布达拉宫,名不虚传呀!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纳兰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沙石画中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展现了人类活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吊脚楼近几年也成为沙石画艺术家艺的创作主题。        沙子、木头、石块等这些纯大自然原料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再也普通不过,然而通过艺术家的手,它们会变成一幅美仑美奂的艺术品。       在我们的想象中,用沙子、石头、木块怎么能作画呢?但是笔者看到一幅沙石画,它所表现的是凤凰古城的一角。阶梯就是湘西最为常见的土沙石所做成的,后面的这个城墙也是,瓦片是用松树皮通过一块块剪辑粘贴而成。吊脚楼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常见的建筑之一,这个也是用大自然随处可见的植物茎秆做成的。整个沙石画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真实、质朴。这可能就是沙石画的魅力所在。        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从有绘画艺术那天起,沙石画就已经出现,先祖们采取大自然的材料和原料,做成标记或者作品。在神秘的黔湘桂交界地区,由于原生态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这种贴近自然的绘画工艺得到很好的流传和发展,沙石画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原生态气息,沙石画中通过作者的主观创意,沙子、木头、石块放覅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605.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增盈侗寨:用天籁之音回答一切的地方

增盈侗寨:用天籁之音回答一切的地方 摄影:小哥哥           增盈村位于从江县西北角往洞镇北部,距镇区13公里,全村2个自然寨,480户,2300多人,均为侗族,是往洞镇最大的一个村,两条小河环寨而过,环境优美。全村有鼓楼2座,其中一座八角楼,一座六角楼,花桥5座。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从元朝开辟增盈,祖先首选平喜为住地,后因地势窄小于明朝搬移至岑注(增盈大寨)定居,至今一千余载。增盈的鼓楼与金钩花桥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建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文化特征: 增盈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称之为”增盈大歌”,与”小黄大歌”齐名,还有拦路歌、见礼歌、问候歌、客套歌、长句歌,踩堂歌、鹞子歌、私奔歌、叙事歌、父母歌、侗寨古歌、侗寨来源歌、杉种和谷种来源歌、马的来源歌、牛的来源歌、酒歌、情歌等多种多样的歌,属于南侗歌寨;鼓楼、风雨桥、民居、禾晾、禾仓、古井、古墓和古石板道保存较好,民居均是青瓦履顶的吊脚木楼;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六月六、秧节、新米节、斗牛会等,节日期间与周边侗寨开展吃相思、演侗戏、对侗歌等活动;风味食品有腌鱼、烧鱼、牛瘪、羊瘪、红肉等;民间工艺有竹编、线编、织侗布、刺绣等;信仰萨玛、鬼神、崇拜自然和诸多禁忌。往洞镇有鼓楼24座,鼓楼在侗寨人民的心中是高大,美丽和威严的象征,它是侗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活动的中心。鼓楼顶端置有个大鼓,击鼓有两种打法:第一种是”擂鼓三声”的警报鼓,说明村里有急事,有要事协商”村里大小事,在此商议定,立村规民约,不许违非分,拾得无主物,当天交款脚,呼失主来领,遭到外人侵,鼓楼是巨人,警报三声鼓,四处闪剑影,凡大小案件,或难解纠纷,经鼓楼判决、非依也不行,对作恶多端、或内勾外引,轻者当家产,重者判死刑”;第二种是”擂鼓声声,打鼓如雷”的九九鼓点,是村里有喜事或接待客人和男女在鼓楼比肚才对歌的时候,说明九九鼓点后歌声要醉人”生在鼓楼乐,死在鼓楼停,阴间也唱歌,才是侗家魂,屹立寨中心,巍巍耸入云、鼓楼与侗寨,古老又年轻。”       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侗歌师有杨弟兴中、杨奶开(女)、李永珍、杨秀明、 杨秀美;侗戏师有石光明、赵奶树交(女);建筑师有杨培林、杨启发、穆永合、石光玉。有两支大歌队: 玖月玫瑰乐坊、 牡丹花歌队。增盈小歌王:石登攀。隆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有: 天籁之声音乐节。 《玖月玫瑰》乐坊 《玖月玫瑰》乐坊 杨秀美大歌师与牡丹花歌队 小哥哥摄影出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侗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5399.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皇都侗寨:花桥、鼓楼、合拢宴、侗锦,这里有最炫侗族风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湘西怀化通道县,是一个纯侗族村寨。有原始的侗族特色,鼓楼、风雨桥、吊脚楼、侗锦、合拢饭、侗族歌舞、芦笙琵琶乐器,有关传统侗族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见得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真诚淳朴的热情,非常开心。 侗家迎客仪式很隆重,在寨门前,主人准备了芦笙队吹奏欢迎的音乐,侗家阿妹手里有备好迎客的“拦路酒”。喝完“拦路酒”,走过可吸纳吉气、贯通龙脉的寨门,就算是正式进入村寨啦。值得一提的是寨门完全由全榫卯结构嵌合,没用一钉一铁,坚固轻巧。 寨里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花桥,名为普修桥。桥体古色古香,有很多刻字。最神奇的是三维匾,从三个角度看分别是:“云霞波光”、“挹芳揽胜”、“民族芳躇”的字样。里面设有长廊、板凳,村民累就可以在这里休息。花桥是侗家建筑文化的象征,侗语念为“jiu wa”(花桥)。 皇都最大的鼓楼是“係凤楼”,古色古香,工艺精美。是侗族人议事、集会、休闲的公共建筑,侗语称之:“堂瓦”。下六层为四角,上五层为八角,形似一棵巨大的杉树,和侗族人崇拜大树的习俗相关。鼓楼由当地一位事业有成的爱心人士捐建,并以其母亲的名字而命名的,很让人感动。 侗族传统服饰由侗锦织成,村中有一个侗锦博物馆。侗锦分素锦和彩锦,且大人小孩的服饰都不相同,侗家阿妹几乎人人会织锦。编织侗锦只能按布纹沙的走向穿针引线,图案条纹大多是直线,成几何图形,色彩着重原色和重色,对比鲜明,大方美观,非常有侗族特色。目前侗锦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寨中供奉有“萨岁坛”,“萨岁”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共同的保护神,神通广大、心底善良、无所不能。村寨不安,人们会祈求萨岁的保护,村民生日常活有难处也可以像“萨”祈祷,不管生子还是农事,就可以如愿以偿。我自己也偷偷在“萨岁坛”面前祈祷许下了愿望,要是真的实现啦,我一定要再来拜谢。 晚上,欣赏了侗族的歌舞晚会表演。侗乡被誉为“歌舞之乡”,生长在大山中的民族,侗族歌声清冽纯澈,直透人心,非常动听。舞蹈阳刚健美,配上光影烟雾的舞台效果,观感非常震撼。还表演了侗族传统的耕种等生活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皇都名称听起来非常有气势,传说古代夜郎王经过村寨的时候被这里民族风情所迷恋,许诺要建都,故名“皇都”。目前有“头寨”、“尾寨”、“新寨”、“盘寨”四个寨子,有最原生态的侗族民风民俗。小伙伴们不妨带上最爱的人去一次皇都,感受一下丰富多彩的侗族风情吧!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嘉鱼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