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了 5433 篇文章
杏馫1980_村寨中民风淳厚的侗族萨玛节

聚居在黔东南的民众在榕江萨玛节上劲舞欢歌 村落中幽深静谧的萨玛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被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为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十大圣地之一,因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古朴的民俗文化至今得以保存。这里众多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形成了奇特的节日文化。黔东南州每年有民族节日135个,有“百节之州”的美誉。在众多的节日里,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萨玛节”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个。  以榕江三宝千户侗寨为中心的祭萨文化,气势恢弘,古老神奇。每年的“侗族萨玛节”生动地展示着榕江各族民众的精神风貌、浓郁别致的民族服饰和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静静的都柳江绕过三宝侗寨,停靠在江边的三两条小木船迎着波浪轻轻摇动。榕树有情,纷纷垂下枝条,就像伸出双手抚慰远行的一江碧水。高高的鼓楼下,侗家女儿齐声唱着多耶歌,感谢女神萨玛永世的庇佑……  “小小的祠堂总是被精心选址在村寨的最幽深处,与鼓楼相比,少了高调与张扬,内中供奉着侗族人民心中最大的神”萨玛”,侗家人将其膜拜于心,默默伺奉。”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贵州省侗学会常务副会长石开忠说,自己从小在侗寨长大,侗族民众祭拜萨玛的场景特别庄重肃穆,村子里只有妇女和德高望重的寨老,才可能参加那样的仪式。  “萨玛”侗语直译为大祖母,深意则为至高无上的女神。如今,在贵州境内的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县,一些侗族村寨信仰萨神,每一个村寨都修建有萨玛圣母祠,每年在特定的时候全村妇女共同祭萨祈福。  这是一种早期社会女性崇拜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根植于侗族人民的心中。有关萨玛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女英雄说流传最广。那是一个没有时代背景的悲壮故事,一个名叫杏妮的侗族女性先祖,为了保护族人,征战中倒在了今天黎平和榕江交界的一个叫弄堂概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先祖,人们修建村寨前就要在她亡故的地方,取来一捧泥土修建萨坛,才开始修建房屋。侗族古寨规有“未建房屋,先建鼓楼,未建寨门,先设萨坛”的说法。  古朴的祠堂内,萨玛的化身是一把半开半合的黑色雨伞,立在小屋正中的萨坛上,萨坛由泥土和石块组成,建坛之初还要埋下捶布的木棰、火钳、三角架等等生活用品。在石开忠的记忆里,小孩子是不能参与萨玛祠内的仪式的,但是孩子们却可以和大人在随后的庆祝活动中,都有分享相同份量食物的权利。“无论是八十岁高龄,还是身在襁褓,都会在活动中分得数量完全一样的食物,这是一种原始的平均主义。”  在几十年前,萨玛祠由专人看管,平常的日子里,大门紧闭,外人更是绝对不能进入其中。如果寨子里出现鸡瘟、猪瘟等特殊事件之后,老人们就会认为,寨子里的萨神已经不在位置上,所以没能及时保护寨子,需要重新请神归位。于是,立即会封寨三天,进行扫寨,隆重地祭祀萨玛,以祈求保佑。“由于外界人员不能参观,所以很少有这方面的文献记录。”  在2012中国榕江萨玛节开幕式上,每个村寨的代表在看台上观看演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身盛装打扮、手举黑伞、头戴红花的阿婆们,67岁的胜珠就是其中一位。在侗族社会中,她们被称作“登萨”,是守护萨玛祠的妇人。胜珠22岁嫁进了榕江古州镇车江一村,她的婆婆就是一位登萨,岁月流逝,婆婆渐渐老去,她依着旧俗让媳妇胜珠熟悉并接任这个职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  车江一村的萨玛祠距胜珠家不远,祠堂外部并没有特殊装饰,隐藏在村寨一隅,幽深静谧,如果不是祠前院门上题着字,路过的外人无从知道祠堂的存在。年迈的胜珠弯着腰,整理着萨坛上的黑伞,伞柄处用侗布包裹着一个人形木偶,那代表着她心中无比崇敬的萨神。  村子里的侗歌队要去三宝侗寨参加唱歌比赛,胜珠提前来到祠堂内,烧茶敬供,并把供过萨玛的茶水准备好。不多时,侗歌队的妇女们装扮一新,走进祠堂内向胜珠讨要茶水喝。据说,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胜珠开朗健谈,她说,守萨玛祠的人一生都会得到萨玛的保佑,身体健康。“萨玛有七姊妹,都是天上放下来的女神,是下来管天下的”。村子里,建鼓楼、买斗牛、架设村前寨后的桥梁……总之与全寨活动有关的重要事件,都要事先去萨坛拜祭,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并期待获得成功。  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胜珠都要打开祠门,烧纸供香敬供,这一切所产生的费用,都由她自己来承担。平常如果村子里有人来还愿、许愿,就会请她开祠门。几十年来,她把这个静静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手里紧攥着的那把祠堂大门钥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家族责任。  胜珠的丈夫杨光景年近八旬,因为有病一直瘫坐在家里的椅子上,但他亲笔在纸上写了“萨玛简介”的文章,给不了解萨玛的过客看传说很久以前,萨玛带着子女来到三宝侗寨开荒造田,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所以每个村子都修建有萨玛祠。“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这个村子的萨玛祠还有一亩田产,一年的收成归寨老管理,作为供奉物品的支出。”歪歪斜斜的字,是这位病重老人在病床上,费了很大的劲才完成的工作。  在榕江县旧州镇的车江大坝,十个村寨紧紧毗邻,数十株高大的古榕树依次耸立在都柳江畔,风景怡人。在车江八村,年近八旬的寨老李长英坐在祠堂外,默默地看着妇女们提着装有香烛的竹篮前来祭拜。祭萨仪式上,李长英和寨上的几个老人手握着芭茅草,走在转寨队伍前列,芭茅草顶端挽着一个活结。李长英说,那是早年迁徙到贵州,在荆棘迷雾间穿行时,族人用以识别的路标。  如今,祭祀活动还保留着最传统、最独特的宰杀祭牲的方式,神秘原始。人们对萨玛的敬仰,每一处细节都尽可能彰显出来。除此之外,全寨妇女列队转寨则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项活动,她们不分年长年幼,在祠堂的庭院内,各自采摘一枝四季常青的千年艾,细心戴在发髻一侧,然后,所有人紧跟撑着伞的登萨,沿着寨子外围走上整整一圈。据说,所到之处来年就会得到萨玛神的庇佑。  长长的队伍沿着寨边的小路,在鞭炮声中缓缓行进,银佩叮当,祝福声声。李长英说,车江八村的萨玛祠在文革期间被毁,有一户人家,在原址上喂马,萨玛祠被毁几天后,那户人家发现那匹马的眼无缘无故就瞎了。在他们的心目中,要对萨玛时刻怀着最虔诚的心,而供奉她的祠堂丝毫不能受到亵渎。“即便是破”四旧”的年月,人们也是悄悄来祭萨,从未间断。”祭萨是侗族先祖遗留下来的一段历史印迹,流传至今,代代相承。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90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测速代理_侗族的芦笙节

芦笙节,是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有的也在八月十五举行,为期二、三天。节日期间,男子穿着襟或有大襟的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唢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戴着闪闪发亮的银质首饰,边说边笑地跟随而来。 芦笙,是苗、侗民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教苗族人民做的。因此,他们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芦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个长形木斗或葫芦内。因此,有人亦称芦笙为葫芦笙。芦笙的大小不一,小芦笙管仅有几寸,大芦笙管长一、二丈,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吹奏时,人们伴随着芦笙起舞,称为”芦笙舞”。芦笙舞也叫”踩芦笙”。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者围成圆圈,至少有两人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则手拉手,随之翩翩起舞。也有的分为男女两队,男的边吹芦笙边舞,女的与吹芦笙者对舞;另一种是由群众围成圆圈,以顿足在旁助兴,主要由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跨步、跳跃等动作。开始只有中小芦笙加入,随后一、二丈长的大芦笙也参加,最后发展到一二百支芦笙,圈数越来越多,有时有成千上万人参加。 除跳芦笙舞外,还有芦笙拳。表演时,运动员在芦笙的伴奏下,半舞半拳,时而摆手跳跃,时而跨步挥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套动作,动静分明,刚柔相兼,造型优美,巧妙地把芦笙舞和武术中的拳术合为一体。 由于苗族分布的地区很广,节日日期不统一。贵州省凯里舟溪的芦笙会于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举行。贵州省黄县的芦笙会于农历九月举行。自治州也不定期举办大型的国际芦笙节。 芦笙和踩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樊绰写的《云南志》一书中说:”南诏少男子弟,暮夜游行阆巷,吹葫芦笙。”《宋史·西南夷传》也说,公元995年西南少数民族遣使到中央王朝受宋太宗的接见,他们就地演奏舞乐,”一人吹瓢笙……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顿足为划。”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9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新闻304724_古老神奇的侗族习俗“店宁蒙”

参加活动的侗族少女 农历正月初二,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举办了侗族习俗“店宁蒙”――抬官人活动。“抬官人”,侗语又叫“店宁蒙”,是侗家祈求天公地道的愿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8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咨询304724_堂安侗寨,盛装的侗族女孩正在参加踩歌堂

在堂安侗寨进行踩歌堂仪式的侗族女孩,她们身穿盛装、头戴银饰,非常的美丽。踩歌堂是侗族为了纪念古代女英雄念莎岁而举行的祭奠仪式。仪式上盛装的侗族姑娘载歌载舞,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希望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堂安侗寨在中国第一侗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几公里外的山坡上,这里的吊脚楼、鼓楼、民居等非常具有特色而且历史悠久。堂安侗寨是研究侗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号称活着的侗寨博物馆,是中国和挪威合建的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更被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杰斯特龙赞誉为“人类反璞归真”典型。 在“古瓢井”边合影的盛装侗族女孩,这个古井是村里的饮水井,渊源流淌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堂安人。古井的旁边就是堂安的鼓楼,古井的水流入下方的一个池子。 参加踩堂歌仪式的堂安侗寨的美女和小伙,穿的都是传统的侗族衣服。这些衣服都是堂安人自己用植物颜料染色然后晾晒、千锤白砸做出来的。 仪式结束后,在鼓楼前合影的盛装侗族女孩,她们的绑腿很有特点。 正在交谈的侗族女孩,看到那双鞋了吗,纯手工制作的。 场边休息的侗族女孩,她们的头饰都是银子做的,是不是很漂亮。 参加仪式的侗族女孩,胸前的银饰挂件和头花是不是很美。 堂安离肇兴不远,游玩肇兴的时候可以顺带游览一下。虽然堂安不大,但是这里的梯田很有特点,而且整个寨子非常的娴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侗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4520.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侗族风俗节日一览表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斗牛节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姑娘节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赶歌会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次日再比赛芦笙。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欢度3—5日方散。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羊,盛情接待。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为嘿”一般举行3—5天。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 “为顶”,亦叫“吃相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双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谈情对歌,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感情。当交往活动结束时,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的青年男女们除了用“拦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还要赠送一些糖果、糕点、糯米粑粑等食物作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给客人带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请本寨的全体青年男女来共享甲寨馈赠所有食品,大家边食边歌,直到尽欢而散。有来无往非礼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则邀请甲寨男女青年来做客。这样,两个寨子的男女青年,通过轮流相邀,结伴走寨,互相探访,达到交友联谊的目的。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高坝歌会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二十坪歌节 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本文来自侗家阿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注册网站_湖南怀化通道:千人欢歌载舞过侗年

祭萨岁 村民在准备合拢宴 赶侗集 侗家合拢宴 千人同吃合拢宴 民俗表演   通道新闻网讯:12月22日,湖南通道千人欢聚在皇都侗文化村,一起杀年猪、赶侗集、祭萨岁、打糍粑、喝油茶、共享刨汤宴同过侗族新年。当天还有侗族歌舞民俗表演、合拢宴宴、篝火晚会、盛装游行等习俗展示活动。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一月中旬,是过侗年、赶侗集的时候。也是侗族一年最热闹的时候,期间,各家各户祭祖、打年粑、杀年猪,宴请宾朋,吹芦笙、踩歌堂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本文来自通道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湖南通道水涌村:祭神树 打糍粑 熬粥过腊八

(吴笛尔 摄 )   通道新闻网讯:1月13日,农历腊月初八,县溪镇水涌村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全村600多名村民载歌载舞,用当地特有的方式过腊八节。 (吴笛尔 摄 )   自古以来,水涌村都有着过腊八的习俗。近年来,每年全村村民都会精心准备,用与众不同的活动形式吸引四方宾朋。 (吴笛尔 摄 )   当天,村里张灯结彩,村民们以“三道茶四道酒”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红枣、芸豆、绿豆、白木耳、百合、大米、黑米、莲子等八种食材早已入锅,五个小时后,香甜的腊八粥就可以出锅了。 (林碧春 摄)   上午11时,古老的锁呐声、震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同时响起,村里的男女老少,抬着红猪,按辈份列队前往千年古树龙神树祈福颂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吴笛尔 摄 )   回到村里,热闹的打糍粑比赛紧接着就开始了,一座全手动的石磨正在磨着黄豆,另一边,三个古老的石臼依次摆开,游客和村民轮番上阵挥起木杵体验着打糍粑的欢乐,劳动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林碧春 摄 )   这些热腾腾的糯米全出自各家各户,做出来的糍粑再滚入打好的黄豆粉里,这些香甜软糯的糍粑则送给在场的所有客人品尝。此时熬制多时的腊八粥也出锅了,人们争相品尝着乡土美食,年味也从腊八这天开始弥漫开来。 本文来自通道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侗族坐妹:浓浓情深深意

坐妹是侗族和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又称行歌坐夜,侗族“坐妹”在不同的侗族地区又称为走寨。全名“行歌坐妹”或者“行歌坐夜”,是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同胞中的婚恋习俗 侗苗族“坐妹”是侗苗族青年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各地有不同的说法。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三江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侗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侗苗族地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时间场所,如桂北的坡会、三月三活动等。侗苗族青年择偶不是很看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侗族地区的坐妹是在夜幕降临时,三三两两的小伙子相约到姑娘家聊妹,到姑娘家后,在门口拉开嗓子唱情歌,姑娘看你歌唱得好,就为你打开门,如果不心仪,便大门紧锁。当姑娘开门让你进去,众人就围火塘唱歌谈人生聊理想,通过唱歌来相互了解,寻找意中人,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因而称为“行歌坐妹”或“行歌坐夜”。如果姑娘父母觉得当晚来的小伙子还不错,就会自动回避给年轻人提供空间。如果觉得看着不顺眼,则会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各种白眼各种咳嗽提示自己闺女赶紧把这厮赶出去。 有些时候到晚上寨里的“腊篾”(女孩)三五人就会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等待“腊汉”(男孩)来访。“腊汉”们则结伙来到姑娘们聚集的地方与她们共叙青春密语,侗语谓之“遂篾”(坐妹),即“闹姑娘”“谈情唱歌”之意。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或者侗笛子。当“腊汉”到姑娘家里,要经多次央求“腊篾”才开门,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后双方均以礼相待,姑娘让坐、寒暄,聚集时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可互叙衷肠,或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当夜深人静,歌声清晰、音韵悠扬,琵琶铮铮之声,如蝉鸣幽谷。大家以歌对唱,如“腊汉”唱不过“腊篾”,则很难交往,也受到姑娘冷落。因此,“腊汉”努力学会唱歌,这种气氛令人神驰,往往鸡鸣五更而不散。喝茶时,一边喝,一边闹歌。唱交友歌、礼俗歌、坡会歌、情爱歌、友谊歌、酒歌、茶歌。“腊篾”在火塘的一方纺纱织布或做针线活,“腊汉”坐在另一方,你问我答,一问一答,以歌代话。温暖的火炭是媒人,让双方的心情时时热烈。 唱罢夜半歌,茶已尽,月偏西,发现姑娘有意哪位男友时,其他友伴就自觉避开,到别家坐妹或打道回府。留下一对有情人悄悄地进行坐夜对歌,倾吐衷情。直到鸡啼三遍,东方发白,双方约定下次约会时间后才恋恋不舍别。那真是行歌坐妹把情牵,男女俩依依;窥月西窗听心语,星日别脉脉。 本文来自海愣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馫注册登录网_侗族坡会:年轻人情窦的羞放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 是广西柳州三江县侗族一年一度的坡会节。这一天一大早青年男女穿金戴银,打扮靓丽,成对成群,说说笑笑地来到由祖先划定好的山坡上聚会。这主要是年轻人的节日,也可以说是侗族的七夕节,是侗族祖先为了使侗族年轻人在繁忙的劳动之余能够尽情欢聚而定的浪漫节日。 侗族坡会节始于明朝时期,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由于三江地理上的特点,村寨分布得比较散,平时忙于农活的人们很难有机会聚集到一起,为了加强各村寨之间的交流,也为未婚的青年男女提供相亲的机会,最初就形成了农历三月十五的坡会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三月十五”坡会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赛芦笙,比斗牛,斗画眉,对情歌也成为坡会的新看点。 上午十点钟左右,人们陆陆续续地聚集到传统的坡会上。在这坡会上未婚的青年男女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他们这里一群,那里一伙,说说笑笑,指手画脚,脸上总是荡漾着青春的笑容,山间林里有时情歌萦绕,坡前山后常常侗笛余音袅袅。有时候狭窄的草坡上男女一一面坐,可以看出他们的脉脉含情;有的手牵着手倚树而聊,也许谈着爱情,也许谈着生活,也许谈着工作,未婚的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互送礼物,以表示对对方的好感;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近,让一些年轻人看着嫉妒,让老年人人看着羡慕。真是坡会情人情满坡,心上有人有眷属。 还有附近村寨的闲情男人带上自家的养画眉鸟,到坡会上来比比高低,他们谈论的都是“鸟”的话题。这时,斗鸟的斗鸟,贩鸟的贩鸟,真是鸟气冲天,气氛热烈,场面欢闹,好一派和谐的氛围。还有吹芦笙的爱好者,也组队而来,凑这热闹。让那些青年男女也过来放松一下,欣赏这古老的笙歌。传说在这里吹芦笙、赶坡会,周围的村庄就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到了傍晚人们鱼贯而回,有些男孩还到了女方家作客,受到女方的热情款待。这是踏破青山有情人,女觅归属男成家。 三江侗族的坡会,不仅是男女寻友的盛会,也是百姓生活交流聚会。它给人们工作的力量,也给人们生活的勇气,更给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它也展现了侗族人民渴望沟通,渴望团结,渴望理解的愿望。我觉得这种民俗不但需要传承,而且需要光大,让她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民族走向富强的平台。 斗靓 本文来自海愣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内部304724_侗族版“非诚勿扰” 来看看侗族青年是怎样相亲娶媳妇!

你听过“行歌坐夜”吗? 行歌坐夜又叫行歌坐月,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侗族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又被称为侗族版“非诚勿扰”。 由于活动内容以唱歌、对歌为主,所以才以行歌为名;又因为是在夜晚围着火堂互诉衷肠,才有坐夜之称。 侗族许多姑娘和小伙子都是通过行歌坐夜相识、相知、相爱,一步一步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在侗族,女孩子成年之后就可以行歌坐夜了。 行歌坐夜其实就是侗族的“相亲”,有普通坐夜和定情坐夜,一般在农闲季节进行。 活动对象是异宗族的青年男女,同宗族青年男女互不行歌坐夜。 未婚的男女青年可能有十次、二十次或者更多次数的普通坐夜。 定情坐夜,即单独坐夜,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普通坐夜之后,互相了解,爱上了彼此,并且都希望继续发展下去,这样便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一直到她嫁入夫家为止。 许多侗寨都有专门的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但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行歌坐夜,少则二男两女一起,多则五女八男一起。 行歌坐夜一般是在晚上十二点以后才开始进行,其主要原因是不影响家中长辈们的休息。 行歌坐夜的时候只能在火堂边进行,而且一定得亮堂,若在黑灯瞎火之中行歌坐夜,会被视为不讲规矩。 侗家姑娘对自己的婚姻有绝对的选择权,长辈们对年轻人们行歌坐夜从不干涉,他们觉得追求女儿的小伙子越多,越骄傲越自豪。 不但如此,长辈们还会私下里给年轻人们尽可能提供一些条件,比如香喷喷的油茶及点心,还会将火堂烧得暖暖的。 夜半三更,侗族小伙子会成群结队在村寨里边走边弹琵琶唱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 与此同时,侗族姑娘们也会聚在小木楼的火堂边纺织聊天。 当歌声飘进小木楼,姑娘们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窗户边窥视,看看唱歌的小伙子是否是自己的意中人。 据说在侗族,如果不会爬楼,不会唱歌,就讨不到老婆。 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识的人,她们就会关闭窗户,不去搭理。 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还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一定会出来干涉。 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便会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 如果有意,就会偷偷把窗子打开一条缝并给以还歌。 此时,小伙子便会弹着侗琵琶爬上木楼来相约,邀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火塘边。 男女双方就座之后,姑娘们会一边纺纱织布或做针线活,一边轻轻哼唱着小调。 小伙子们则坐到自己心仪的姑娘身旁,弹起侗琵琶,你问我答,一问一答,以歌代语。 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 伴随着缠绵絮语和动听的琵琶声,男女情歌对唱一浪高过一浪,情愫也在歌声中萌发。 这样动人的场景直到日出前才散去,接着双方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在你来我往中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 如果女方怀孕了则双方结婚;如果女方未孕,则双方可以继续“行歌坐夜”寻找新的爱情。 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夜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这种男女交往活动,婚前人人皆可参与。 本文来自纳兰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