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23 页

纳吾鲁孜节被乌孜别克族视为本民族的“春节”,也是最为传统、最为隆重的民族节日。 纳吾鲁孜节到来之时,乌孜别克族要举行一种称为“苏麦莱克”的传统仪式。关于“苏麦莱克”,乌孜别克人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大意是:每逢春到人间,每个民族都用“苏麦莱克”迎接春的来临。 在农村,这种仪式尤为盛行。每个村子的乌孜别克族人都会聚集在一起,用麦苗熬制一种紫色的粥状甜味食物,称为“苏麦莱克”。熬制过程中,人们围成一圈,老人们弹着“弹拨尔”和“都塔尔”,小伙子打起手鼓,边舞边唱。伴随着急促的音符和激越的曲调,姑娘们在场中如彩蝶般穿梭飞舞。此时,歌声、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通宵达旦,响彻云天。 翌日清晨,由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出面,将熬好的食物发给大家。每一个乌孜别克人都十分珍视“苏麦莱克”,不敢随意丢弃。据说,这种习俗是为纪念从事农业的先民传承下来的。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先知的两个孙子而举行的活动。

杏馫注册登录网_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节是新疆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的民族节日。此节的形成与柯尔克孜族古代历法的传承有关。大约自柯尔克孜人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使用了动物生肖纪年法以后就有了这个节日。 柯尔克孜族传统年历为太阳历,一天的时辰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黎明更。节日从黎明更开始,以家庭为单位举行各种仪式,祭奠祖先。各家家长最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点燃松柏树枝(阿拉斯),唱“阿拉斯歌”,并将冒烟的树枝在家人头上转转圈,预祝家人新年平安快乐。然后,将树枝带到畜圈门口让牲畜从烟下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同时口诵经文,祝愿人畜两旺。 早饭过后,各家在毡房门前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举行跳火堆仪式。届时,让全家男女老少及牲畜从火上跳过。拜年者也需从火上跳过再进屋门,以示驱走瘟疫、病魔、灾难,希冀来年欢乐、安康。此风俗由柯尔克孜族古时信奉萨满教烧火驱鬼神的仪式演化而来。 日出更后,家家户户宰羊杀牛,做“克缺”饭(用炒过的去皮小麦大麦等七种以上的谷物,加上盐、葱、牛羊肉及各种野生调味作料煮熟即食),以此祈求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午时更后,人们骑马相互拜年,然后集中在草滩平地上举行赛马、马上角力和马上取物、打靶、叼羊、摔跤、拔河、荡秋千、捉迷藏、“抢皇宫”等娱乐活动。 日落更后,各户宴请客人吃饭,尤以客多为荣。同时,男女老少分别举行文艺晚会。 该节一般要过3-15天。前一星期是男人拜年,妇女看家:后一星期是妇女拜年,男人看家。 纳吾鲁孜节跟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农牧区的柯尔克孜人从节日那天开始就要计划和安排新一年的生产和生活。

杏鑫平台登录_维吾尔族的习俗-如何欢度纳吾鲁孜节

维吾尔语“纳吾鲁孜”,意为“新年”或“新春日”。此节是古时受伊朗历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维吾尔族一直把它视为本民族传统岁时节日,于每年3月22日(相当于农历春分日)前后举行。节期为一天。 这个节日早在中古时期就很受重视。唐代其节庆的场面就可谓之宏大。据《西域见闻录》记载:“回子老少男女,鲜衣修饰,帽上各簪纸花一枝,于域外极高处,妇女登眺,男子驰马校射,鼓乐歌舞,饮酒酣眺,尽日而散,谓之努鲁斯。”如今,维吾尔族跟过去一样钟爱这个新春的节日,因为春天给大地带来无限的生机,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希望和幸福。 纳吾鲁孜节这天,城里的人们都汇集在露天广场举行文艺表演或者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乡村的男女老少皆穿戴一新,来到郊外的场地上尽情歌舞。除了互相拜贺节日,众人还要同砌一个大锅灶,共做饭菜聚餐,并欢唱纳吾鲁孜歌:“春天来临,人间有了繁荣,春雨飘洒,人间五谷丰登,穷汉也乐无穷。如今是母鸡孵出小鸡的日子,心头的忧虑也无踪影。大家欢聚尽情尽兴,把疲惫和忧伤都遗忘干净。” 纳吾鲁孜节日的起源与旧历十二地支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二地支即十二年,每年以动物命名。相传,在很久以前,许多动物聚集在一起,想知道即将到来的年份发好坏,并对新年开头都感兴趣。他们商议进行一次比赛,看谁先看到新的一年的到来。骆驼因个子高大,是最有希望先看到的了,其它动物还得翘首张望,这时老鼠偷偷地窜到骆驼的耳朵上,于是它比别的动物都先看到了新年的开头。骆驼一生气走了。从此以动物先看到的开头命名,老鼠排第一,其余牛、虎、兔、蜗牛、蛇、马、羊、猴、鸡、狗、猪等,按顺序排列。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骆驼只凭个儿大,十二属相里却没有它。”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重要节日,蒙古语音译“那达慕”,是“娱乐”或“游艺”的意思。它是新疆蒙古族传统的娱乐节日,流行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此节一般在每年7月或8月份,正值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或祭敖包时举行,所以也有“敖包那达慕”之说。节期1-7天不等。 13世纪初成吉思汗时期,“那达慕”只是一种祭天求神的活动。后来,蒙古族的首领在大聚会时除例行公事外,还举行射箭、赛马、摔跤中的某一项比赛。到了元明两代,三项比赛成为那达慕大会男子竞技比赛的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大会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以前均有很大的发展。旧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时,喇嘛们要焚香点灯,诵经拜佛,祈祷神灵保佑平安。 今天,那达慕大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充实。作为其他兄弟民族了解蒙古族风土民情的主要窗口,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射箭、赛马、摔跤、赛骆驼、套马比赛等传统娱乐活动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某些传统的祭祀仪式,如烧香燃火,祭天祈祷等,以此祝愿人畜兴旺。不仅如此,那达慕大会还举办歌舞表演会,开设集市,广泛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夜幕降临之时,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在美丽的赛里木湖畔或辽阔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围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旋律,尽情地欢歌起舞。今天,那达慕大会已成为新疆牧区蒙古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盛事。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彝族火把节的传说与由来

彝族火把节一般是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节前,村民们先要在村中广场竖起一个大火把。这是一根一二十米高的大松木,周围用松枝、木柴层层围叠成宝塔状,塔顶插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彩旗和鲜花、翠枝。 这天入夜时分,待锣声、号声一响,人们点燃火把。老妪还要举着火把在屋里屋外照燎一番。她们从正房、灶间到畜圈、难房,从墙角、门背到床底、柜脚,都用火把燎一燎。她们边烧边祝福道:“烧得好,烧得好啊!烧掉了晦气,今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啰!” 接着,人们举着火把,抬着米酒、炒豆等节日食品,汇聚在村中广场。村民相遇,有的还从挎色或衣袋里掏出一把松香粉,朝对方的火把上撒去。随着“膨”的一声,松香粉在举火者面前燃起一团绚丽的火焰,并弥漫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松脂香气,称之为“泼火”,并借此表示良好的祝愿:晚辈对长者撤,是表示尊敬,祝福煌康长寿;长辈向晚辈撒,是一种爱慰,祝其吉祥如意;同辈相撒,是表示友爱;青年男女互撤,那时向意中人表示爱慕之情。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据传,唐代六诏之一的蒙舍诏主皮逻阁,早有吞并其他五诏之意。一天,他假意邀请五诏君主到松明楼祭祀祖先,而实为诱集他们,焚楼杀人。邓赕诏主的妻子柏节夫人识破这一阴谋,劝阻丈夫未成,便脱下自己的铁手钏戴在他手臂上。皮逻阁果然将五诏诏主都烧死在松明楼里。柏节夫人一听到噩耗,连夜打起火把赶到松明楼。她用手刨开灰烬,终于找到了铁钏,寻回了丈夫的尸骨。于是,民间便有了火把节,以纪念六月二十四日火烧松明楼时,各诏将士连夜高举火把,前住抢救自己的君主。 关于火把节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从此才有了五谷,丰衣足食。谁知天王对此不满,他派大力神下凡毁坏地里的庄稼。大力神下凡后,肆虐逞威,把水牛扭翻在地,又四处捣毁庄稼。彝族英雄朵阿惹姿见义勇为,与大力神搏斗、摔跤,终于打败了大力神。谁知大力神败走后,散下香炉灰,让炉灰变成害虫来啃吃庄稼。彝民见状,便扎出无数火把在村里、田里巡行,烧死害虫。这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据研究,火把节还与古代彝族十月太阳历有关。彝族将一年365天分成10个月,每月36天,余下5天 (或6天)为过年日。火把节便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将火把节视为年节,这是彝族的传统习俗。 此外,从火把节举火驱除灾疫,祝福吉祥,以至用火把象征稻穗、幸福和子嗣等习俗,民俗研究者认为,这是彝族先民对火崇拜的遗风。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仪式在晚上举行。长辈、局外人一律回避,应邀的客人是一群 15至17岁的姑娘女友。她们围坐火塘,谈笑欢饮,并向以“假新娘”身份出现的换裙姑娘祝福吉祥如意。一些调皮的姐妹还要说些逗弄姑娘和大家开心的话儿。仪式开始,姐妹们先为姑娘梳头,把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她们还给少女戴上绣花头帕,并将她额前的刘海梳得溜滑光亮,使情窦初开的少女更显俊俏美丽,愈增迷人的风韵。她们还把姑娘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如意。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在“玩场”和对歌中相恋• 许多彝族地区的青年男女都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如今,姑娘、小伙子在平日的下田耕作、上山打柴、放牧牛羊、集市赶街以及民族节日中结交爱慕后,便相约在“玩场”中进一步幽会恋爱。 夜晚,小伙子按照预先的约会,弹着月琴或吹着短笛、木叶,来到心上人的门前树下,呼喊姑娘。姑娘出来后,他们一起来到林中草地。他们烧起篝火,而后便围成圆圈唱歌跳舞。这伙人唱累跳累了,坐下歇息交谈,另一伙人“啊嗨”一声,又接上去唱呀跳呀……就这样,他们在“玩场”的娱乐中进一步相互了解,增进恋情。 •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 媒人带着酒、糖等礼物上门说亲来了。依照俗规,只要姑娘的父亲喝了男家送来的提亲酒,便意味着答应了这门亲事。此后,逢年过节,男家还要给女方送些钱、布、肉、酒等礼物去。 定亲较为讲究,男方须带着事先议定的聘礼——从前,富家要以可观的银锭、牛马为聘金,贫者只以若干钱、酒、糖、布,再牵上两只羊作过礼。于是,双方举杯欢宴,共庆结下百年之好。此谓“吃定亲酒”。 •让新嫁娘挨饿• 结婚前10天,新娘便开始减少饭食和饮水了。结婚前三天,依照惯例,姑娘每天只吃一餐,每餐吃一枚鸡蛋,每次只可喝一口水。倘若新娘实在口干舌燥难以忍耐时,也只能啜一点水润润喉咙。 此俗称为“新娘子饿食饿水”。如此严格的节食限饮,目的在于让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之内少上厕所。特别是结婚当日,倘若新娘在迎娶路上或婚礼之时解大小便或放屁,则被视为伤风败俗,不但新娘要遭人咒骂一生,连娘家和婆家也会因而被人耻笑不止。

彝族人民散居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各地彝民有其不同的氏族图腾。然而,这众多图腾都是不同地区、不同世系彝族的亚图腾。追根溯源,这些氏族都以虎为原始图腾。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表现极为广泛。 彝语称虎为“罗”。各地彝民对自己民族的称呼也是“罗”,或“罗”的各地方言变音“乐”、“洛”、“拉”、“腊”、“勒”,“牢”、“浪”、“老”、“禄”,等等。彝族男子自称“罗罗颇”,女人自称“罗罗摩”,分别为公虎、母虎之意。 史籍关于彝族及其各个部落的称呼,如罗罗、罗布、罗加、罗雄、鹿卢、落蒙、弥勒、休腊等等,也是彝语虎部落、母虎部落的意思。 彝族聚居区的许多山川河流、村镇,多冠以虎名。例如,斜贯云南西部的哀牢山,意为大虎山。纵贯滇西的澜沧江,澜为“拉”、“罗”的别译,“沧”是跌下之意。澜沧江,意为有虎跌入之江。相传、有一只老虎想从东岸跃向西岸,结果未达彼岸而跌入江中,故名。楚雄市区名“峨罗”,乃大虎之意。还有,罗殿、罗甸、鲁甸、罗平以及禄丰、禄劝等地名,均为虎族居住的坝子或区域之意。 许多彝区的百姓都把老虎视为自己的祖先。哀牢山区的彝民,过去家家供奉有一幅巫师绘制的先祖画像,他们称这画像为“涅罗摩”,意为“母虎祖灵”,即自己的祖先是母虎。每逢祭祖之时,巫师要将绘有黑色虎头的葫芦悬挂在门媚上,以示家人正在祭祖。 在凉山古侯部落的什列惹古氏族成员安比土,他家保存着一个传了十几代的完整虎头颅骨,每逢虎年头月的虎日都要隆重祭祀它。相传,这一氏族的先祖达史兹古,在一次战争中,单身只骑逃至金沙江边。眼看着后面的追兵快赶上来了。在这危急关头,他的坐骑忽地变成一只大虎,随着它一声长啸,便驮着达史兹古渡过了金沙江,并繁衍了什列惹古氏族。于是,他们都自称“阿达拉莫惹”——虎的子孙,并世世代代供奉虎头。 广泛流传于楚雄彝区的创世纪史诗 《梅葛》中,虎不仅是人的祖先,还造化出世间万物:神把虎的尸休肢解了,用虎的左眼作了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牙齿作星星,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肚作大海,虎血成海水,虎肠作河流,排骨作道路,虎皮作大地,硬毛为树木,软毛为花草,细毛变秧苗,虎身上的虱子变成猪、牛、羊……然后“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崇虎的诸民族中,白族、土家族崇拜的是白虎,彝、纳西、傈僳族则崇拜黑虎。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

杏耀注册登录网_藏历新年是什么时候

藏历新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现行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两年半到三年加一个闰月。藏历每年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新年,类似汉族的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 节日前每家都要打扫卫生,并按照当地藏族人民的习惯,在太阳快要下山时,将污水、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表示让一切不得于人世间们身体健康的东西随日落丽消失。然后各家酿青稞酒,做油饼、奶饼,准备血肠、肉肠、鲜奶子和手扒肉等节日食品。 藏历正月初一,男女老少一见面便互相道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洛萨尔桑”(新年好),孩子们燃放烟花爆竹,大人们喝青稞酒和酥油茶,互相祝福。大年初一人们一般不出门,只在家中庆祝。 早晨洗漱后儿孙们第一件事就是向长辈们行礼,特别要向主持家政的祖母请安,然后以主妇为代表向邻居致新年祝贺,一整天,全家人在一起饮青稞酒吃藏族饭菜。初二开始,人们开始探亲访友,互相拜年,持续三五天,热闹非凡。 其实,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杏耀注册登录网_孔雀舞是哪个民族的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孔雀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间就已经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民间在“赶摆”、过节以及各种喜庆日子里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据各种传说编成的。 孔雀舞的动作优美曲雅、柔韧内在而又轻盈敏捷。孔雀舞的语汇也是非常丰富的。模仿孔雀的一举一动,真是千姿百态,如手上的动作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摊掌立掌手、七位按掌手,等等。手势可用掌式、孔雀手式、腿式、嘴半握拳式、扇形手式等。脚下的动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点步、顿错步,还有很多的抬前、旁、后曲腿等优美的典雅的舞姿。肩部往往配合手脚用柔肩、拼肩、拱肩、碎抖肩、耸肩等等。丰富的舞蹈语汇,描绘出孔雀的活泼、伶俐、美丽。 孔雀舞没有音乐旋律的伴奏。伴奏乐器虽然仅有象脚鼓、锣、钹等打击乐,但并不显得单调。象脚鼓的鼓点异常丰富,音响变化万千,表演者一般都要选一位很好的鼓手伴奏。这样,才能打出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鼓点。同时能随着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和情绪的变化而灵活、巧妙地变换鼓点。木架上按大小顺序排列的锣虽然只打着单一的节奏,但也能随着表演者的舞蹈动作的节奏,但也随着表演的情绪和舞蹈动作的变化而有轻、重、快、慢之分。

杏耀注册登录网_瑶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因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等的不同,瑶族有几十种不同的自称和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瑶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民居特点 瑶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山区和半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村寨与耕地相距甚远,因此每家在耕地处又建有田房,规模与村内住房大体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山区气候在冬季尤其夜间潮湿寒冷,故住房多采用既保暖又散热的土墙草顶或瓦顶房。土墙与屋顶之间留有40 – 50厘米的空隙便于散热,屋内隔墙多用木板制成,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住房为两层三间,中间一间作堂屋,既是家祭和议事之所,又是吃饭和接待宾客之地。两侧为厨房和寝室,靠堂屋门的地方置有火塘,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和接待客人住宿,畜厩大多单独建在正屋后面。村寨周围,几乎家家安有水碓舂米。以竹槽连接的水管,从山箐里引来了清泉水,一直通到厨房,用水十分方便。 瑶族饮食民俗 云南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有大棕杷、花饭、荞粑粑、烟熏腊肉、“猪骨头”等。大棕粑是以糯米为主料,配以鲜猪肉或腊肉、猪油、草果粉、盐等用野芭蕉叶包制而成,是节日期间祭祀祖先、神灵时的祭祀品之一。花饭是瑶族的风味食品,又是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祭品,一般染成3至5种颜色,有的多达9种颜色,但都只能是单数色,不能为双数色。 瑶族男子大都喜欢喝酒。一般用糯米、玉米、红薯等自酿,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装,兑水当饮料饮用。抽烟也是瑶族男子的嗜好,个别地区妇女也抽烟。 瑶族丧葬习俗 瑶族历史上实行火葬,史籍载:“父母死,以火焚尸,捡骨置瓦器,以便迁徙”。民国以后普遍改行木棺土葬,但不立墓碑,盛行夫妻合葬。没有固定的公共墓地,中年以上的人,大多在生前就选好自己的墓地并告知子孙。 瑶族各支系的丧葬习俗不尽相同。蓝靛瑶的丧葬习俗根据死者的年龄、有无子女、死亡原因、是否“度戒”等因素而有较大区别。老人死亡,葬札隆重,葬礼由道公主持,充满了浓郁的道教色彩。 瑶族宗教信仰 瑶族信奉祖先神和自然神,原始宗教观念浓厚。受汉文化的影响,道教十分盛行,并与本族原生信仰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间宗教体系和风格传统。主要祭祀的神灵有盘瓠、神农、伏羲、雷王、土地、山神、林神、水神、三清、三元、玉皇、斗皇、老君、帝母、龙王、风伯、雨师、谷娘、禾魂、四帅、张天师、观音等。瑶族信仰没有固定的庙宇和偶像,大部分宗教仪式均在寨老家中由“目老”主持举行,主要宗教仪式有“度戒”、“打斋”、“祭龙”、“扫寨”、“拜祭”、“祭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