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10 页

杏鑫登录网站_白族“背婚”风俗是怎样的

作为聚居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白族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新娘到了男方家门,要“退喜神”,即由两人持火把在新娘周身晃过,也称“退马车”。新郎新娘在堂前拜礼,新娘要依次敬苦茶、甜茶、泡酒,蕴含着人生苦尽甘来的意味。次日新婚夫妇回门,女方父母送以家畜家禽,女方当天要返回男方家。 白族的家庭组织基本上是小家庭制,儿子婚后多与父母分居,但白族社会内部依旧存在大家法制度,家族和各小家庭成员间的辈分很严,平辈兄弟姐妹间,也以“长支为大”,家族内部有族长,族内一切事务和纠纷必由族长仲裁方为有效。 背新娘绕“8”字的“背婚”风俗源于白族的传统婚姻制度,白族维系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订婚要测算生辰八字,彩礼较厚重。剑川与大理海东地区的男女订婚后,凡逢年过节(主要在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男方必须向女方按时送礼,直至结婚为止。中间若男方停止送礼,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解除婚约。

杏鑫测速代理_朝鲜族花甲礼是什么样的仪式

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十分尊重老人,敬老是家庭乃至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按古代干支纪年,将60年作为一个循环单元,因此将60周岁称作周甲或花甲。 朝鲜族花甲礼形成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是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成的。最初产生于王室,后来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阶层。庆贺花甲的习俗在中国朝鲜族之中也一直得到传承,主要流传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地区。花甲宴这天,儿女们为老人大摆宴席,广邀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多年以来,庆贺花甲的习俗在中国朝鲜族一直传承着。 花甲礼的重头戏是花甲宴,是朝鲜族人为60岁老人所举行的生日宴,有着较为严格的程序,分别为摆寿席、献寿、放寿席、闹寿夜、分寿桌等内容。传统的花甲礼一般是在农家院里举行,寿星夫妇、亲属、子女都必须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在古时,参加花甲礼庆典一般都要身着白色的民族服装,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比较喜欢穿上颜色鲜艳的服装,以此来衬托喜庆的气氛。 摆寿席之前,需要先挂幕布或摆屏风,然后在现场题写祝寿的对联。在摆寿席时,菜肴摆放的位置也有规矩,菜肴的制作,由儿女双全、三世同堂、懂得礼俗的妇女操作,宴席开始两三天前就操办起来。等到寿辰当日的上午,妇女便在屋内往桌案上摆放整鸡整鱼、大块肉、糕点糖果、打糕等。花甲宴中的必备寿食不下50余种,摆宴席时要突出雄鸡的造型,使得宴席看上去丰盛美观、主次分明。 当然,花甲礼只是朝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了解更多朝鲜人的节日,请点击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杏鑫测速登陆_瑶族“盘王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

在瑶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了。盘王节又被称作“还盘王愿”“做盘王”“祭盘瓠”等。瑶族人民信奉“盘王”,将盘瓠看作瑶族的开山始祖,所以盘王节成为瑶族的重大节日,迄今为止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盘王节这一天,要举办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瑶族的男女老少穿上民族服装汇聚在一起,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节日期间,瑶族的各个山寨都是鼓乐齐鸣,歌声阵阵,演唱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双人或者四人对舞的长鼓群舞。 有关盘王节的传说很多,还有一种是这样说的: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 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耽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 现在,瑶族盘王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风俗,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参与。现今,“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地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不管以哪种形式,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时间延长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先敬奉盘王,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长辈在神像前供奉猪头、鸡肉、糯米粑、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通宵达旦庆祝节日。 当然,瑶族人民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具体可参阅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杏鑫注册网站_畲族为何拥有悠久的编织历史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人或者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编织工艺技术水平更是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畲族人民在编织工艺上保持着中国民间传统的绣、挑、织、染等工艺技法。畲族人民巧手能干,匠心独运,能够通过巧妙的搭配,编制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那么,又是什么使得畲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呢?这得从畲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民族风俗与习惯说起: “能否编?能否织?”是畲家人衡量一个少女的标准之一。因此,畲族女孩大凡七八岁就跟在阿娘或阿姐身边学习编织。等她们到了适嫁的年纪,便会将自己编织好的腰带送给情郎,作为定情信物。 畲族民间传统手艺,集中反映在衣饰刺绣与编织品上。每个畲族乡村都有几个刺绣、编织能手。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的领上、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每缝一件妇女上衣,要用七、八天时间,花样多的要一个月工夫。 可以说,编织是畲族人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工艺,这种流行的手工技艺在近些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迅速流行了起来,各种手工编织品花色各异、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这种别致美观、充满民族色彩的手工艺术品很快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国际友人的喜爱,成为了畲族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杏鑫测试路线_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简介

每年的三月三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这一天,畲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歌会,载歌载舞,祭祖先拜谷神,热闹非凡,这就是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在这一天里,人们还要吃乌米饭,款待来客,故称“乌饭节”。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做成的。乌米饭的做法是: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后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气味清香。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的来历,相传在唐代,畲族的两位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一起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最后被朝廷军队围困在了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这一天,畲族人民冲出了包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作为纪念,人们把三月三日这一天定为节日,并在这一天里吃“乌米饭”表示对英雄们的纪念。 畲族乌饭节的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借此以缅怀祖先。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可以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则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以上介绍的是畲族的乌饭节。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还有不少的地方和民族也有乌饭节。在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许多地方都过乌饭节,但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这天人们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 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例如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在时间上与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算是比较有特色吧!

杏鑫内部304724_壮族服饰钟爱哪些刺绣图案

壮族也称“僮族”,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壮族的服饰多有刺绣,刺绣这门传统的工艺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壮族的妇女多从小研习刺绣。 壮族的刺绣用途广泛,除了用于装饰服饰之外,日常使用的背带、门帘、被单等也多用刺绣装饰。壮族的刺绣材料用五彩丝线、绒线,衣裤、肚兜、围裙、头巾等边缘多有刺绣图案,女子的鞋面上也绣以各种花纹图案。壮族刺绣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在刺绣时不需要提前绘制图样,全凭绣工的经验和领悟,将个人独特的构思和娴熟的技巧融入其中,飞针走线,绣出各种构图巧妙、色彩斑斓的花纹和图案。 壮族的刺绣花纹图案多含有吉祥的寓意,荷花、葫芦、麒麟、钱形、福寿等图案较为常见,同时以弦纹、方格纹、水波纹、云雷纹等衬托,充分表现了壮族女子精巧的手艺和典雅的审美情趣。比如用黑色或蓝色布料为底色,在衣服襟边和袖口绣以彩色的纹带,便会显示出端庄典雅的艺术效果,绣以凤凰花鸟等图案,可以彰显出衣主的尊贵。 壮族服饰的刺绣纹样内容丰富多彩,从花草树木到鸟兽鱼虫,几乎无所不有,图案独具匠心,千变万化,极富感染力。这些图案纹样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高超工艺艺术,也可以洞察壮族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傣族服装有哪些特别的配饰

傣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由于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热、物产丰富、山林茂密,因此傣族服饰极具天然气息,与居住的环境和谐相融。傣族人居住的村寨多盛产竹子,因此他们将竹子制成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还用细竹篾编成竹笠和腰箩,进行精心地彩绘,作为服装的佩饰。 傣族的服饰美观淡雅,多用浅淡的花色和竹色,崇尚中和之美,将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融入服饰当中,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傣族服饰讲究实用,体现出傣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民俗文化特点。 傣族无论男女,喜欢在肩背挎一个用织锦制成的挎包,也称作筒帕。挎包的色调鲜艳,织出各种风格淳朴的花样和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此外,傣族人喜爱孔雀和大象,常将这两种动物的图案编织绣制在筒裙、衣襟、挎包等物品上,每一种图纹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内涵。 傣族妇女喜欢佩戴首饰,如戒指、手镯、耳坠、项链、腰带等,女婴一生下来,家长便用专用针为孩子扎耳眼,准备将来佩戴耳环。傣族妇女的首饰多用金银、玉石制成,银腰带是必不可少的装饰物,银腰带越宽就越美,上面装饰孔雀等各种由珠玉拼成的图案,不仅具有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藏族服装特点介绍

藏族服装,藏语叫“曲巴”。藏装品种繁多,可分为长袖高领衬衣,宽腰粗布衬裤,长袖皮袍、布袍,无袖袍,长坎肩、短坎肩,围裙,腰带,靴,帽等,但其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无扣。藏装的特点是宽大、保暖、实用、一衣多用。 藏袍长过身高,左襟大,右襟小,无领。着装十分讲究,先穿上衬衣和衬裤,然后将袍底提至习惯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脚面),再用腰带扎紧,前面要平整,后而折皱要有序。 腰带扎好后放下衣领,将提起的部分垂悬于腰部,形成一个宽大的囊袋,可以随身携物乃至放婴孩。穿好袍后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则将双袖横扎于腰际,裸露双臂,露出高领衬衣。接着再穿靴戴帽,佩戴各种饰物。 另外,农牧区藏装均有镶边的习惯,一般镶上黑色平绒、毛呢或彩色氆氇,也有很多在衣襟、袖口、底边等处镶上水獭皮、虎、豹皮等动物皮毛。 藏帽的式样更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氆氇帽、毡帽等。毡帽是最古老的一种。它以白色毡为主要原料,帽顶尖高,帽沿很小,现代只是用红缎、金花缎等加以装饰,基本形状仍然是古老毡帽。牧区喜欢戴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成,年轻人戴着显得潇洒。金花帽是男女老少都喜欢戴的民族帽,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用毛毡和皮毛做面料,做出的帽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即精神又美观。 藏靴是藏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之一,分为松巴鞋和嘎洛鞋。从外观上看像舞台上古装戏里将相穿的靴一样,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 藏族的佩饰主要有用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的头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 头饰包括头戴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耳饰,包括耳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品;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腰带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的火镰、腰包、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品;手饰包括各类戒指和手镯,手镯有金、银、玉、海螺等。 相关链接:藏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高山族服饰有哪些鲜明特点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山地、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和岛屿上,属于南岛语系的族群,也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高山族的服饰绚丽多姿、款式丰富。传统的服装式样有交领衣、贯头衣、背心、胸衣、裙子长袖上衣等,男女都多穿裙装。 高山族的服饰皆重视装饰,饰物的种类很多,有耳饰、冠饰、额饰、颈饰、腰饰、胸饰、臂饰、手饰、脚饰等。由于这一族群居住的环境多靠山临海,因此装饰材料以高山和海洋的自然材料为主,颇具特色。比如用贝珠贝片做首饰,用猪牙、熊牙、羽毛、兽皮、竹管、花卉等做衣饰。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上羽冠、角冠和花冠,有些部族的男子佩戴耳环、头饰、脚饰、臂镯、手镯等,英姿飒爽而且充满浪漫情怀。高山族的妇女则喜欢以花做冠,衣饰的装扮比男子更为复杂丰富。 高山族的特色服饰是贝衣,贝壳作为高山族服饰重要的装饰品,使用极为广泛,许多首饰直接用贝壳穿缀而成,或者将一串串贝壳缀于上衣,制成极为珍贵美丽的贝衣。贝衣是用两幅麻布做无袖的上底衣,然后在上面缝缀上一串串的贝珠,通常在麻布衣服的襟边、两侧的下摆处进行装饰,或者全身都布满贝珠,这样的衣服也称为贝珠衣或珠衣。贝珠的制作更为精细复杂,要将砗磲贝切成小薄片,仔细地磨成珍珠状,再将一粒粒细小的贝珠依照大小穿缀成串,每件贝衣要用大量贝珠,数量达几万颗甚至十几万颗,因此制作一件贝衣十分复杂困难,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因此,贝衣在高山族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多为部族酋长和富贵者所有。

杏鑫咨询304724_云南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的由来

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与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动有关,从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和表现猎人凯旋归来的心情,到表现手拿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都有体现。 也有人说,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表演者头戴银光闪亮的鸡冠帽,手持形似扇子的棕榈叶,在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伴奏下,踩着鼓点翩翩起舞。舞者像一只吉祥的白鹇,棕榈叶象征白鹇鸟羽翼,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如白鹇展翅,上下晃动,舞出优美的动律,棕扇舞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尼人民崇尚自然的博大情怀,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 随着社会的发展,棕扇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发展为今天既可用于祭祀仪式更是自娱活动的舞蹈,不仅在祭祀、丧葬时歌舞,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棕扇舞以铓、鼓、钹和唢呐等为伴奏乐器,道具由内装谷子、包谷、荞子、银链、铜币的一对竹筒及若干松枝组成,摆放在竹篾席上。棕扇为女子专用道具。 哈尼族棕扇舞有一定技巧性,动作古朴、厚重、风趣,多用脚步颤动,起伏开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转,部分舞姿与岩画舞图相似。有“老熊洗脸”“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鹰叼小鸡”“老熊穿裤”“猴子搂腰”“公鸡斗架”“猴子掰包谷”“老鹰拍翅膀”“老熊走路”等十多套动作,形态逼真、舞姿优美,民族特征鲜明,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棕扇舞主要传承方式为师传,由师傅向徒弟传授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基本技法。作为哈尼族舞蹈代表作之一,棕扇舞多次在国内获奖,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国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