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2年一九时间: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0日 2022年二九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2023年三九时间: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2023年四九时间:2023年1月18日-2023年1月26日 2023年五九时间:2023年1月27日-2023年2月4日 2023年六九时间:2023年2月5日-2023年2月13日 2023年七九时间:2023年2月14日-2023年2月22日 2023年八九时间:2023年2月23日-2023年3月3日 2023年九九时间:2023年3月4日-2023年3月12日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第一天 2022年12月22日 第二天 2022年12月23日 第三天 2022年12月24日 第四天 2022年12月25日 第五天 2022年12月26日 第六天 2022年12月27日 第七天 2022年12月28日 第八天 2022年12月29日 第九天 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第一天 2022年12月31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1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2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3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4日 第六天 2023年1月5日 第七天 2023年1月6日 第八天 2023年1月7日 第九天 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 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 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 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 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 2023年1月17日 四九:2023年1月18日-1月26日 第一天 2023年1月18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19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20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21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22日 第六天 2023年1月23日 第七天 2023年1月24日 第八天 2023年1月25日 第九天 2023年1月26日 五九:2023年1月27日-2月4日 第一天 2023年1月27日 第二天 2023年1月28日 第三天 2023年1月29日 第四天 2023年1月30日 第五天 2023年1月31日 第六天 2023年2月1日 第七天 2023年2月2日 第八天 2023年2月3日 第九天 2023年2月4日 六九:2023年2月5日-2月13日 第一天 2023年2月5日 第二天 2023年2月6日 第三天 2023年2月7日 第四天 2023年2月8日 第五天 2023年2月9日 第六天 2023年2月10日 第七天 2023年2月11日 第八天 …

2021年芜湖出梅时间:7月15日左右 安徽芜湖梅雨季节自6月初起,7月中旬结束,将会持续一个多月。 安徽属于江淮地区,相比于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梅雨季会比较晚,且持续时间不长。 安徽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 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2022年数九是从冬至日开始算起,2022年冬至具体时间:2022年12月22日5:48:01,农历十一月廿九,星期四。时至冬至,意味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从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交九或数九,即是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数完最后一个九,春天就来了。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 天。过了冬到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2022年-2023年数九时间表 2022年一九时间: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0日 2022年二九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2023年三九时间: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2023年四九时间:2023年1月18日-2023年1月26日 2023年五九时间:2023年1月27日-2023年2月4日 2023年六九时间:2023年2月5日-2023年2月13日 2023年七九时间:2023年2月14日-2023年2月22日 2023年八九时间:2023年2月23日-2023年3月3日 2023年九九时间:2023年3月4日-2023年3月12日

2021年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7月11日 “三伏天”,就是指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两个节气之间的日子,大约是阳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三伏天”一般持续三、四十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暑气潜伏于地”,所以“三伏天”代表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 “入伏”确立的依据——“夏至三庚数头伏” 所谓“干支纪日法”,就是指用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录日序的方法。具体来说,“干支纪日法”就是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60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指,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换句话说,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开始的第一天。以今年(2021年)为例,今年“夏至”日就是庚子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1日(庚戌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庚申日)。所以,今年“入伏”第一天就是2021年7月11日。因为初伏是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7月11日-7月20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一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一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一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一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一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一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一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一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一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一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一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二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二伏第1天:2021年7月21日 二伏第2天:2021年7月22日 二伏第3天:2021年7月23日 二伏第4天:2021年7月24日 二伏第5天:2021年7月25日 二伏第6天:2021年7月26日 二伏第7天:2021年7月27日 二伏第8天:2021年7月28日 二伏第9天:2021年7月29日 二伏第10天:2021年7月30日 二伏第11天:2021年7月31日 二伏第12天:2021年8月1日 二伏第13天:2021年8月2日 二伏第14天:2021年8月3日 二伏第15天:2021年8月4日 二伏第16天:2021年8月5日 二伏第17天:2021年8月6日 二伏第18天:2021年8月7日 二伏第19天:2021年8月8日 二伏第20天:2021年8月9日 三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三伏第1天:2021年8月10日 三伏第2天:2021年8月11日 三伏第3天:2021年8月12日 三伏第4天:2021年8月13日 三伏第5天:2021年8月14日 三伏第6天:2021年8月15日 三伏第7天:2021年8月16日 三伏第8天:2021年8月17日 三伏第9天:2021年8月18日 三伏第10天:2021年8月19日

2022年梅雨季节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因为每年梅雨期发生在芒种和小暑这两个节气期间,而今年芒种是6月6日(星期一),而小暑是7月7日(星期四)。所以预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梅雨季节将从6月上旬开始,而根据往年各地入梅时间来看,都不是统一的,会相隔几天。像2021年上海于6月10日入梅;江苏苏州6月10日入梅,淮河以南地区入梅6月13日才入梅。 2022入梅标准: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而根据近期上海天气预报来看,还没有正式入梅,最低气温还在16-18度之间。 2022出梅标准:连续5天气温超过30℃,并且没有下雨,则代表已经正式出梅了。 梅雨季节吃什么 1、玉米 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容易去除体内的湿气,特别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状。常吃玉米,可防止便秘和痔疮、直肠癌,还能减少胃肠病的发生。 2、赤小豆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3、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鲫鱼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常食,益体补人。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A、B族维生素、尼克酸等。每百克黑鲫鱼中,含蛋白质高达20克,仅次于对虾;含脂肪达7克。 4、黄瓜 黄瓜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身热烦渴、咽喉肿痛、风热眼疾、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有效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用黄瓜捣汁涂擦皮肤,有润肤、舒展皱纹的功效。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三九天具体时间 一九:2022年12月22日-12月30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22日 第二天:2022年12月23日 第三天:2022年12月24日 第四天:2022年12月25日 第五天:2022年12月26日 第六天:2022年12月27日 第七天:2022年12月28日 第八天:2022年12月29日 第九天:2022年12月30日 二九: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第一天:2022年12月31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日 第三天:2023年1月2日 第四天:2023年1月3日 第五天:2023年1月4日 第六天:2023年1月5日 第七天:2023年1月6日 第八天:2023年1月7日 第九天:2023年1月8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入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入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入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入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入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入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入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入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入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入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入伏的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三伏的意思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庚、三伏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入伏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2021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星期日。“初伏”也称“头伏”或“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总共十天。这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2021年初伏具体时间表 初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初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初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初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初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初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初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初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初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初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入伏的依据。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的气候气温分析 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8月19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的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三伏的意思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庚、三伏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入伏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2021年数伏天从7月11日开始,8月19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中伏最热 俗话说热在中伏,2021年中伏从7月21日开始,总共30天。在这个三伏的4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的20天是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注意6个饮食禁忌 1、三伏天饮食应注意祛除湿气 三伏天的时候,天气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气侵蚀。所以说,在三伏天期间,饮食一定要注意排出湿气。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哪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湿气呢?其实,我们常见的可以帮助身体排湿的食物是有很多的,像是薏米、红豆、绿豆等食物,都是很不错的排湿食物。 2、三伏天饮食要注意少糖 夏季的时候,吃一些甜品,点一杯饮料是很多人的选择。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夏季如果吃糖太多的话,是会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的。像是痱子、高血糖等疾病。所以说,三伏天饮食,一定要注意少糖。 3、三伏天饮食应注意避开冰冷食物 因为三伏天的时候气温很高,天气很炎热,所以很多人为了给身体降温,就喜欢吃一些冰冻的食物。其实,在三伏天的时候,吃冰冻的食物除了容易刺激肠道之外,还容易诱发一系列的肠胃疾病,更甚至,还会造成身体寒气堆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所以说,在三伏天期间,大家一定不要因为贪嘴而大量的食用冰冻的食物,特别是冰淇淋、冰镇碳酸饮料等一些列不健康的食物。 4、三伏天饮食应以开胃为主 在夏日的高温天气下,很多人都很容易没有食欲,吃不下饭。只是,如果三伏天饮食量太少,身体热量补充太少的话,是很容易导致中暑的。所以说,三伏天饮食,一定要注意开胃。而在夏季,能够开胃的蔬菜选择还是比较多,像是苦瓜、苦菜等一些苦味的食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酸性的食物,像是山楂、话梅等小食。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自己的食欲更好,也可以选择山药、莲藕、木耳等益气养阴的食物来食用。 5、三伏天饮食应多食甘凉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暑湿最重的一段时间,所以说这段时间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除此之外,夏季的时候,人们又喜欢吃冷食,喝冷饮,造成身体湿气寒气入体,从而引起脾胃功能下降,造成消化功能减弱。而这个时候,想要调理身体的话,就应该多食一些甘凉的食物,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调理身体,还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热。 6、三伏天饮食应注意补气去火 三伏天除了给我们带来了炎热之外,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火气。所以很多人在三伏天的时候,都会出现很多的上火症状。这些上火的症状除了身体上的之外,还有情绪上的。所以说,三伏天的时候,饮食一定要注意补气去火。那么补气去火的食物都有哪些呢?其实,苦瓜、西红柿、牛奶、鸭肉等食物,都是很不错的补气去火的食物,大家可适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