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系统疾病 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2.消化系统疾病 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3.骨关节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4.妇产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 5.小儿疾病 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6.调理(治未病) 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体虚易感冒、神疲乏力等亚健康人群及手足冰冷、怕风怕冷等虚寒性病症。 三伏贴适应人群 年龄:3周岁至75周岁之间 贴敷时间: 1、儿童首次0.5小时——1小时,二次根据皮肤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多不能超过2小时。 2、成人首次1——2小时,二次根据皮肤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 三伏贴的作用机理 夏季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此时,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经络气血流注旺盛。这个时候利用人体体表阳气旺盛,气血充沛,毛孔开泄,在治疗某些疾病的相应穴位上给予药物贴敷,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 简而言之,三伏贴可补阳气促循环,加强抵抗力。 2019年三伏贴时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标签 : 杏鑫风情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0上海入梅时间:6月7日。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季节注意事项 衣 梅雨天衣服要常洗常换,最好选择易干且滑爽布料的衣物。在空调房内,穿上有袖衫、护住肩头;长裤子、遮住膝盖,使关节等易受风部位得到保护。即使再热,记得晚间睡觉铺条小毯子,搭上薄被子,以免着凉。出门前,先关空调,开窗适应室外温度,再换薄衣出行。 黄梅天即使没雨,湿度也较平时大,真菌会异常活跃,皮肤癣特易在身体各部位蔓延。因此,梅雨季节要注意卫生,保持家居衣物通风干燥。 食 梅雨季节,食物易发馊或霉变,吃了这些食物,会引起肠胃道疾病,甚至中毒。气温高,食欲不振,体力消耗大,营养要跟上。除了多喝水外,疏果瓜鲜、肉蛋荤腥不能少。冷饮、冷食不能吃过头。冰箱食物要加热,隔夜食物要煮开。 住 怕热、怕湿,有了空调紧闭窗户,成了时下家家户户的习惯。何时开窗通风,有讲究。太阳未出时,浑浊空气沉积地表,开窗会导入不洁空气,对健康不利;中午空气湿度大,引入室内觉会得闷热,助长细菌孳生。清晨7-8点空气流畅、傍晚5-7点空气湿度低,这时开窗通风最科学。 行 白天出行前准备防晒用品,如阳伞、遮阳帽、墨镜等。正午时分,避免在太阳下运动,易虚脱。出门随带盐汽水或绿茶,适当补充水分,能减缓劳累症状。晚间饭后,休闲娱乐,酌情活动,散步慢走。 每年的梅雨季虽不长,但在这不同于春夏秋冬的特殊时节,对辛苦的上班族和孩子,要提醒按时休息,保证睡眠,注意饮食;对懒散的居家族和老人,要提醒放松心情,适量活动,保持好的饮食习惯。
2021年梅雨季节是:6-7月份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梅雨的形成与东亚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东南靠海,受东亚季风活动影响很大。每年春末夏初,夏季风开始活跃,从海上带来丰沛的水气,空气湿度显着升高。到了6月上旬左右,夏季风势力进一步加强,大量的暖湿气流一直推进到我国江淮流域。这股来自南方海上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在江淮流域上空相遇,从而形成了一条基本上呈西南-东北向的狭长降水带。由于这条雨带两侧的冷暖气团的势力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因此,雨带维持时间长,范围大,降水量多。 梅雨季节饮食须知 由于梅雨季节湿热的天气有利于霉菌、细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发霉变质,人吃了变质食物,会引起腹泻、呕吐甚至食物中毒。因此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 梅雨季节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不要随便在小摊上吃东西。得了急性胃肠道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旅途中如感到进食后肠胃不适或食物不太新鲜,可适当喝一些蔬菜汤或白开水,也可服用少量抗生素,如黄连素片,起到预防作用。水果须洗净、消毒,对于杨梅、桃子等时令鲜果要适量取食,不能暴食,尽量少吃或不吃冷冻物品。 在梅雨阴雨天可以多吃些健脾化湿的食物。本身有肠胃功能不良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多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粥、青菜和豆制品,尽量避免难于消化的生冷食物、肉食和油腻食物。益气健脾、消暑化湿的药食两用食物有许多,如山药、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我们可以适当吃用。
2021年立春是几九第几天:五九的第九天 2021年立春时间:2021年2月3日22:58:39,农历腊月廿二,星期三 五九时间:2021年1月26日-2021年2月3日 第一天 2021年1月26日 第二天 2021年1月27日 第三天 2021年1月28日 第四天 2021年1月29日 第五天 2021年1月30日 第六天 2021年1月31日 第七天 2021年2月1日 第八天 2021年2月2日 第九天 2021年2月3日 综上所述,2021年的立春是五九的第九天。 立春简介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2015年-2030年立春时间表 年份 时间 2015年 2月4日11:58:27 2016年 2月4日17:46:00 2017年 2月3日23:34:01 2018年 2月4日05:28:25 2019年 2月4日11:14:14 2020年 2月4日17:03:12 2021年 2月3日22:58:39 2022年 2月4日04:50:36 2023年 2月4日10:42:21 2024年 2月4日16:26:53 2025年 2月3日22:10:13 2026年 2月4日04:01:51 2027年 2月4日09:46:00 2028年 2月4日15:30:53 2029年 2月3日21:20:25 2030年 2月4日03:08:08
腊月二十四吃什么传统食物 年棕 小年吃年棕是南方部分地区的饮食习惯,年棕年棕,有年年高中的意思在里面,是吉祥的象征。小年时吃的粽子和端午节时的不一样,端午粽大多为小个头的三角粽,而年粽则是长方形的大粽子,一般两三斤糯米包一个。 米饼 米饼是很多人在腊月二十四会吃的食物,米饼的原材料为糯米粉,加上少许的芝麻和白糖,用模具压成圆形的饼,蒸熟后食用,寓意团团圆圆,米饼的口感香甜,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甘蔗 祭灶的时候人们还会准备一些时令水果,甘蔗是秋冬季节常见的水果,因此小年时必吃的一款食物有甘蔗,有人说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有一节一节向上攀登的意思,人们吃了寓意节节高。 廿四团 腊月二十四,又做廿四,因此,有些地方的传统是腊月二十四的时候要吃廿四团,廿四团是用糯米粉制作的,馅料有鲜肉、萝卜丝、豆沙等,团子蒸好后要点上印,各种形状的印用来区别不同的馅,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腊月二十四简介 腊月二十四一般指扫尘日。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2021年头伏是从哪天开始的:7月11日 头伏就是入伏的意思。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头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头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头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头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头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头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头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头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头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头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头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入伏防暑小知识 1、洗温水浴散热更快 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温水浴,因为洗温水浴散热更快,而且浴后会让人感觉通体清爽。 2、口渴后不宜狂饮 夏天喝水要及时,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科学的做法是每日清晨醒来喝一杯凉开水(约200毫升),上午2杯-3杯,下午3杯-4杯,晚上临睡前最好再喝一杯,老年人半夜醒来上厕所后,再喝点水。饮水最好分多次饮,慢慢地喝,不要暴饮。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3、让室内空气对流 尽量使室内空气对流,这样就可以让流动的风使房子降温,除了节省电费以外,还有利于人体健康,一举两得! 4、多蔬果,少油腻食物 夏季蔬菜瓜果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市面上常见的苦瓜、冬瓜、番茄、丝瓜、南瓜、黄瓜、西瓜等,有清凉祛暑的作用。一些深色的果蔬,如胡萝卜、芒果、红黄番茄等,它们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及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吃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人们会感到腹胀,不思饮食、疲倦感加重。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平和为主。 5、喝热茶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绝妙良方。
2021年上海黄梅天的时间大概是在2021年6月7日~2021年7月10日之间。 梅雨期一般在两个节气,即谷物播种和淡季。古人对梅雨期的计算方法是谷种节气后的第一个“第三天”是进入梅花的时间,夏节气后的第一个“非日”是离开梅花的时间。 不同地区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初伏贴: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此时进行三伏贴能够大补阳气,从而增加免疫力。 中伏贴: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此时三伏贴能够帮助调理症状。 末伏贴: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此时进行三伏贴能够帮助收敛阳气,从而调理症状。 2021年三伏天是多少天:40天 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到8月19日结束,总共30天,比去年少十天。 2021年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2021年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10天。 2021年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计算方法 三伏天是按照中国农历法计算的,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地支的数字是12个,“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2021年宁波入梅时间是公历2021年6月17日。 2021年宁波出梅时间是公历2021年7月9日。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因为宁波处在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带。所以宁波也有梅雨季。宁波因为地处海边,雨量较内地略大些,梅雨时间是一样的。在宁波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宁波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姘居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腊月不搬家有什么说法 从风水上说,腊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这听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学道理的。但是随着家居技术的提升。 很多房子都已经实施了全屋供暖,不用像过去那样刻意请些朋友来新屋坐坐,旺旺人气。之所以有”腊月不能搬家“的说法无非是顾忌人住进去会手脚冰冷,对身体不利,而现在对于拥有家居暖气的人们来说,这都已经不是问题了。 中国人一般是不喜迁居的,俗说“人搬穷,火搬熄”,“人搬三道空,火搬三道熄”。但遇有特殊情况,如洪涝灾害,疫病死亡等情况就不能不迁居了。在这种情况下又认为“树挪死,人挪活”,所以“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 迁居时,俗忌太岁。《论衡·难岁篇》云:《移徙法》曰:‘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假令太岁在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因为面对太岁所在方位和背向太岁所在方位迁居皆凶,所以民间为了稳妥起见,迁居时必须避开太岁。 除了要避开太岁神之外,民间还有”腊月不搬家“的习俗。浙江一带又忌正月、九月迁屋,以为是月迁屋不吉。裕固族俗以为虎日、狗日、鼠日、蛇日为凶日,忌讳于是日搬迁。 由此可见人们均视搬迁为大事,不能不慎重对待之。否则,或者会由此而遭受凶祸。 腊月搬家有什么说法 1、从生活上考虑,“腊月不能动迁搬家”的说法,其实也是考虑到新房的温度都偏低,家人住进去对可能对身体不好。 2、自古一来,都有“腊月不能动迁搬家”的说法。浙江一带又忌正月、九月迁屋,以为是月迁屋不吉。 3、从风水上说,腊月里偏寒,如果腊月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破坏家中的兴旺之气。 4、不过,现在大多数人新家都会安装暖气,也不用刻意请些朋友来新屋坐坐,旺旺人气。所以腊月还是可以搬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