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30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馫1980_土家族的奇特婚俗–哭嫁、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

在土家族的婚俗里,有三种内容反映出人类早期的婚嫁形态,即“哭嫁”、 “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在娘家又哭又唱,一连哭唱3天整。这种习俗叫做“哭嫁”。哭嫁时唱的歌叫“哭嫁歌”。一般女孩子从懂事起就得学唱“哭嫁歌”,歌词的内容包含着向父母告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兄弟姐妹告别,表达对手足之情的留恋;向邻里告别,从此离开故里和童年朋友,将过着另一种新的生活……这些哭嫁的歌词和腔调都是世代相传的,因此也是十足传统的。父母、兄弟姐妹和邻里友好,听到将出嫁的姑娘的哭嫁歌,都要劝慰一番并相赠礼物以为纪念。 另外一种土家族的婚俗,叫做“坐床”,内容是:兄亡,弟配兄嫂;弟死,兄纳弟媳;妻死,小姨子应嫁给姐夫。 还有一种土家族的婚俗在今天看来显得很不可思议,这就是请巫师“土老师”作法事,祈请神灵对新娘行使“初夜权”。这种婚俗礼仪很奇特:新夫妇拜堂,祭祀祖宗神灵那天,新郎家要请巫师作法事。巫师在堂中置一神桌,桌上摆着托盘,盘里盛放插着一把刀的猪头,并放置新娘穿用过的衣裙首饰。土老师烧香祭神,祈请神灵接受猪头的祭祀并对新娘行使“初夜权”:把新娘穿用过的衣裙首饰奉献给神,象征神灵先接纳新娘为妻,经神灵行使过“初夜权”之后的姑娘,方得为凡世人妻。 土家族的“哭嫁”、“坐床”和请神行使“初夜权”的婚俗,均反映了人类远古原始的婚姻形态。有些专家认为:“哭嫁”是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后,女性对自己失去的位置的悲痛的潜意识反映。“坐床”是婚姻和劳动生产力的配置的实际的交换。而祈请神灵对新娘行使“初夜权”,其习俗来源更加古老。。远古人类认为,处女是一种有邪气的东西,只有神才能抵挡住这种邪气。这是一种很原始的信仰。在作家沈从文以湘西苗族、土家族的习俗为素材写成的乡土小说里,就保留着不少这方面的习俗。正如沈从文所说过的:“迷信在历史中渐次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习俗却把古代规矩保持了下来。”土家族的婚俗保持着历史中已渐次失去的原貌,而仍然保持着不少古代的规矩。 现在,“坐床”和祈神行使“初夜权”的婚俗,在土家族已有根本的改变,差不多仅仅成为老年人的记忆了,但“哭嫁”、唱“哭嫁歌”却普遍保留在土家族的婚俗里,而时代的进步已给这种婚俗赋予新的内涵,“哭嫁”变成即将出阁的姑娘对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友好以及少女时代的眷恋。

杏鑫平台首页_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各族人民的风习不一,各以特有的方式欢度佳节。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了解一下各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1、藏族人民过藏历年 春节一过,藏历新年就到了。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以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煮上肉,打好酥油茶,还把糌粑和红糖捏成供品,并在上面插上几支染了颜色麦穗和青稞穗,表示预祝丰收。人们还互相拜年,亲友见了面互赠哈达,表示祝福和敬意。 2、瑶族人如何过春节 居住在粤、桂、湘一带的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活动叫“耕作戏”。初一,姑娘们穿上了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一开始,每三人为一组,一人扮牛,一个扶犁,一个荷锄,表演“耕作戏”,以示喜迎春耕,预兆丰年。 3、达斡尔族的如何过春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达斡尔族,春节前夕,青年们跳着富有民族风格“鲁日格乐舞”通宵达旦。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各自沾满锅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吉祥的意思。 4、广西人壮族人过春节 广西壮族人民的风俗更有趣,年初一大早,人们各自到邻居家的菜园拔掉两三棵青菜,表示来年要团结互助。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谷舞”。这个流行的传统舞蹈分四节,包括插秧、车水、割稻和春米,富有农村风味。 5、云南的哈尼族人民的春节 在春节前几天, 哈尼族妇女们都忙着春粑粑(用糯米作饼)准备过年。而青年男女呢,都忙着上山砍竹子、立秋千架。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成群结队地去参加荡秋千比赛。青年男女并乘良机,互相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6、布依族人民的春节 西南边疆的布依族人民,春节前夕,一家大小要通宵达且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来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这一天,男女青年互相串门拜年,并结伙出外游玩,尽兴方归。

杏耀注册登录网_瑶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因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等的不同,瑶族有几十种不同的自称和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瑶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民居特点 瑶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山区和半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村寨与耕地相距甚远,因此每家在耕地处又建有田房,规模与村内住房大体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山区气候在冬季尤其夜间潮湿寒冷,故住房多采用既保暖又散热的土墙草顶或瓦顶房。土墙与屋顶之间留有40 – 50厘米的空隙便于散热,屋内隔墙多用木板制成,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住房为两层三间,中间一间作堂屋,既是家祭和议事之所,又是吃饭和接待宾客之地。两侧为厨房和寝室,靠堂屋门的地方置有火塘,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和接待客人住宿,畜厩大多单独建在正屋后面。村寨周围,几乎家家安有水碓舂米。以竹槽连接的水管,从山箐里引来了清泉水,一直通到厨房,用水十分方便。 瑶族饮食民俗 云南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有大棕杷、花饭、荞粑粑、烟熏腊肉、“猪骨头”等。大棕粑是以糯米为主料,配以鲜猪肉或腊肉、猪油、草果粉、盐等用野芭蕉叶包制而成,是节日期间祭祀祖先、神灵时的祭祀品之一。花饭是瑶族的风味食品,又是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祭品,一般染成3至5种颜色,有的多达9种颜色,但都只能是单数色,不能为双数色。 瑶族男子大都喜欢喝酒。一般用糯米、玉米、红薯等自酿,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装,兑水当饮料饮用。抽烟也是瑶族男子的嗜好,个别地区妇女也抽烟。 瑶族丧葬习俗 瑶族历史上实行火葬,史籍载:“父母死,以火焚尸,捡骨置瓦器,以便迁徙”。民国以后普遍改行木棺土葬,但不立墓碑,盛行夫妻合葬。没有固定的公共墓地,中年以上的人,大多在生前就选好自己的墓地并告知子孙。 瑶族各支系的丧葬习俗不尽相同。蓝靛瑶的丧葬习俗根据死者的年龄、有无子女、死亡原因、是否“度戒”等因素而有较大区别。老人死亡,葬札隆重,葬礼由道公主持,充满了浓郁的道教色彩。 瑶族宗教信仰 瑶族信奉祖先神和自然神,原始宗教观念浓厚。受汉文化的影响,道教十分盛行,并与本族原生信仰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间宗教体系和风格传统。主要祭祀的神灵有盘瓠、神农、伏羲、雷王、土地、山神、林神、水神、三清、三元、玉皇、斗皇、老君、帝母、龙王、风伯、雨师、谷娘、禾魂、四帅、张天师、观音等。瑶族信仰没有固定的庙宇和偶像,大部分宗教仪式均在寨老家中由“目老”主持举行,主要宗教仪式有“度戒”、“打斋”、“祭龙”、“扫寨”、“拜祭”、“祭神”等。

杏鑫咨询304724_瑶族简介 瑶族分为哪些支系?

瑶族全国现有人口两百多万人,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等。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奠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等的不同,瑶族有几十种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多数自称“勉”(或棉),此外有“秀”、“门”、“孟”、“睦”、“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白线瑶”、“蓝靛瑶”、“沙瑶”、“黑瑶”等多种自称和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瑶族。 根据语言和服饰特点,云南瑶族共分为三大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和山瑶。 由于地区、支系的不同,瑶族语言相当复杂,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种,都属于汉藏语系,但分属于不同的语族和语支。 瑶族无文字,民间流行的所谓“瑶书”、“经文”,实际上是一种借用汉字而发瑶语读音的文字,经父子相传、师徒传授,以瑶音瑶意借用汉字来记述本民族的历史、经文、诗歌和书写信件、契约和经济账目。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瑶族古瑶文是受汉族文字影响而创的自己民族的文字。1982年,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为瑶族创造了以勉语为基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杏鑫注册开户_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小乘佛教

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小乘佛教,在堪称佛教圣地的西双版纳,宗教文化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传说,有一年佛祖释迦牟尼曾亲自到西双版纳传教,弘扬佛法。 佛祖到了勐腊时,百姓家家户户端出茶水敬献佛祖,人们送来的茶水太多,佛祖喝足之后,将剩下的茶水倒进南腊河,河水顿时变成了黄颜色的茶水河。“南腊”即傣语“茶水河”。 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传播很广,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很深。西双版纳每一个男人,都要遵俗在少年时当一次和尚。七八岁的男孩都要进寺庙学教规,做一些当和尚的准备,其中有一些钱财和物质上的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就要正式举行升和尚仪式,并开始他们在寺庙的僧侣生活。 升和尚的仪式很隆重。届时,教父要为小和尚穿上彩衣,戴彩帽,然后由人背着男孩或让男孩骑上马,把他送进佛寺。亲友们沿路向出家的男孩撒米花,护送他进寺庙修行,表示对当和尚的敬仰,并虔诚地祝愿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好男子。男孩入佛寺以后,再由教父为他脱去彩衣,换上小和尚专用的袈裟。在男孩升为小和尚的日子里,小和尚的父母要为他在家里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要设酒菜热闹一番。 小乘佛教中僧侣的上下等级很多,最高级的僧侣是“至尊佛主”,由当地的最高首领“召庄领”兼任。以下的等级为“祜巴”、“大佛爷”、“小佛爷”、“大和尚”、“小和尚”等等,共有9级之多。从僧侣们所穿的袈裟,就可明显看出他们的等级区别;“祜巴”的袈裟是用11块竖置和9块横置的长方形黄色布缝制的;佛爷们的袈裟是用7块竖置和9块横置的长方形黄色布缝制的;而和尚们的袈裟,则只是用一块很大的长方形黄色布缝制而成。 在小和尚还俗回家或者晋升时,村寨里就要举行仪式。仪式的隆重程度,要看晋升的级别高低。级别越高,仪式越隆重。自然,这些隆重的仪式,其费用也由村寨百姓来负担。 佛教的寺庙很早就建于村寨之中。相传过去西双版纳还未建这些寺庙和佛塔时,佛爷与和尚们都住在远距村寨的深山里。直到傣历九三一年 (公元1569),召庄领应勐娶了缅甸金莲公主之后,才在景洪的村寨里建造了第一座佛寺。这些寺庙一般都是由主寺、卧室、藏经室、佛亭等几部分组合而成。每部分都雕龙画凤,外部雄伟壮观,内部高大宽敞。 西双版纳有很多佛教的节日,敬佛、祭佛日,每月都有多次。在最隆重的佛教大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期间,佛徒们常常是每隔7天就要祭佛一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开门节”之后,还有佛教的敬塔节日。届时,人们都聚集到佛塔前,为佛塔清除杂草和乱石,修复残毁的塔基和塔墙。同时,人们便在此拜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佛徒吉祥太平。这些传统的敬佛活动,对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古迹,传播和继承少数民族文化,都很有益处。

淳厚朴实的侗家人,素有热情待客的传统。每有稀客登门,主人往往吩咐身边的后生道:“快,放鱼去!”这时,水伙子跑到主人的稻田,扒开稻田出水口,让鱼随水流进鱼篓,故曰“放鱼”。 小伙子提着两篓鲫鱼归来了。于是,男男女女忙着蒸饭、烧鱼、调煮酸辣汤、打酒……饭菜熟了,主人在大厅摆桌设筵,并依俗请来族长和寨老陪客。 侗家待客,酒过三巡后,主人还常常让两位身穿民族盛装的姑娘擎壶捧碗,依次向客人敬酒。她们先唱敬酒歌:“贵客来到侗家寨,我们心里乐开花。没有佳看来招持,水酒一杯表心怀。”唱毕,她们便不由分说地客人碗里斟酒。面对这般盛情,倘客人双手捧起酒碗一饮而尽,主人们都很高兴,因为这是客人看得起他们,脸上很光彩的。 谁知客人刚喝完一轮,姑娘们又给斟酒来了。她们边斟边唱:“一根筷子分两边,刚才你才喝一杯,请你再喝一杯酒,下次还到 寨来。”原来,好事成双,敬酒也得来个双盏儿。当然,若果客人不胜酒力,也可向主人说明,少斟些酒。要是客人扭泥不饮,则被误为瞧不起主人,那是很失礼的。 有趣的是,当客人要告辞时,不知主家何时又在门口外面摆了一桌酒席。每一位客人迈腿出门之前,姑娘们必向他敬上两碗酒,再挟着一块鱼肉送到客人嘴里。只有吃过这“送客酒”方可出门。 到侗家作客的人往往都会醉的——既醉于主人的美酒,更陶醉于侗家人的淳厚风俗人情。

空灵的峡谷传奇

小村北部的尽头 山谷怪石嶙峋 有一滩险峻的难头 每一块石头 都藏着一个传说 每一个传说 都记载无数鲜活的生命 高高的崖壁上 曾是勉王的行宫 森林和青草 掩盖着摇摇欲坠的岩缝 那里藏着万石粮草 还有无数神勇的军士 600年啊 世间传颂你的英名 挥鞭赶石 泪雨成河 在这险峻的难头 你终将化成一尊不朽的丰碑 日夜守护心爱的故乡 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杏鑫注册网站_鼓楼下歌舞升平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等地。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侗族的住房多为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最为出色。此外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这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供奉“祖母”“萨岁”女神。侗年、吃新节是这里的主要节日。   春节,到侗族听大歌、看斗牛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与之相临的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尤以黎平的岩洞(被当地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为核心。我先后两次到岩洞听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对歌。  对歌是大歌的一种主要演唱形式,当地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对歌,春节对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个部落一个对歌点,全村共设7个。腊南部落的对歌点是全村最大的,参加对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男歌手主要来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从外部落请来,当地称之为“请姑娘”(各部落之间常常交叉互请)。请来的女歌手们大都衣着华美、年轻活泼,都穿着崭新的民族盛装。  对歌点被设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层的吊脚楼内。吊脚楼中间生一个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个烤有粑粑的铁架,吊脚楼一侧是摆有水果和糖块的方桌,那些粑粑、水果和糖块都由部落村民自动捐献。  对歌开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长凳上。外部请来的女歌手先唱,接着本部落的男歌手接应。歌声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在整个对歌过程中无人指挥、无  人伴奏、一领众和,却能唱出多声部。据说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歌要持续一周(正月初一―初七)。对歌期间,本部落的许多中老年群众和孩童也来看热闹或帮唱,卡房内外被围得水泄不通,整个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声中。  侗族专家吴定国介绍,侗民对大歌十分痴迷,民间素有“苟偿唢,嘎偿赛”之称,侗语意为“饭能养气和身体,歌能养心和灵魂”。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县里正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牛场选在村庄附近一片河边洼地里。  斗牛的时候河边各处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观众。参加比赛的斗牛共有20多对,这些专门饲养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无不长着一对匀称锐利的大角,大角顶端还有用铁皮做的护角。  斗牛要持续3个多小时。斗牛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要的踩堂仪式,即有10多人组成的乐队围着斗牛场转一圈,边走边敲打锣鼓、吹奏芦笙。踩堂结束,随着三声铁炮的响起,斗牛便开始了。每次出场的斗牛有两三对,一对结束,另一对就补上,场上终始保持三四对。听说斗牛的配对是经主人同意自愿结合的,一般强与强、弱与弱结合,每次只斗一场,最后的冠军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打斗才能产生。我发现,许多斗牛就在出场的那一瞬间,即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实力相差悬殊者,一方很快败下阵来;而势均力敌者,却互不相让,要连续打斗多个回合。最有特点的是势均力敌者,它们打斗时,不仅经常发生“叭……叭”的撞击声,还经常出现双方相持的场面。每当这时,牛主人包括群众都要发出欢呼声和助威声,整个斗牛场犹如杀声震天的战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双方斗牛不分胜负需要重新拉开时,双方牛主人要同时用绳索去拉对方的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牛并体现公平原则,如果因拉对方牛不慎造成对自己牛的伤害,对方不负赔偿责任。  岩洞距县城28公里,坐落在一条呈“C”字的溪流两岸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近3700人,岩洞镇政府也设在这里。这里还设有一处侗文化家园,是一位叫邓敏文的先生开办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园里,非常方便。  鼓楼,侗族的灵魂处所  肇兴被誉为“鼓楼之乡”。第一次到肇兴的游客都忘不了这里的鼓楼。  肇兴共有五座侗族鼓楼,分布在村寨之中,鼓楼与鼓楼相距50―80米,分别用五个部落的名称命名,即“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合在一起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鼓楼始建于清末,“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自动捐款重建。虽然建筑时间不长,单独看与其它地方鼓楼在造型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合在一起,却颇为讲究。听当地人介绍,这是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设计的,有船头、船尾、船篷和两个桅杆。船尾为高28.9米(最高)的“信团鼓楼”,船篷为高24.8米的“智团鼓楼”,船的两个桅杆分别为高23.1米的“礼团鼓楼”和高25.8米的“义团鼓楼”,船头为高21.7米(最低)的“仁团鼓楼”。为什么将五座鼓楼设计成一条大船的造型?据说这源于肇兴侗民对当地地形的认识和期盼。肇兴侗民一直将这里的山形地貌看做一条大船,东  南山高好像是船之篙竿;东北的山略矮,好像是船之橹板;加之两溪(一条由东向西,一条由南向北),交汇于寨中,经洛香而流入八洛河和都柳江,那么这条“船”好像由西向东溯流扬帆。于是人们得出结论,此地有远航的气势,差的或许是“船”上的桅杆和篷帆了,因此,人们在建鼓楼时加之体现。“船尾”的鼓楼建得高,“船头”的鼓楼建得矮,“船中”的鼓楼高过民居,这样,这条“大船”才能昂首前进。  我发现这里的鼓楼与当地其它建筑以及侗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的联系十分密切。鼓楼前边大多有一个广场,附近还有与之呼应的风雨桥、戏台和成片的吊脚楼民居。所以一年四季不论什么时候来,鼓楼都是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不仅经常在鼓楼里边议事、休闲,还利用鼓楼打晒稻谷、吃社饭,甚至老人去世后,丧事也要到鼓楼去办,让灵魂从这侗族人喜爱的地方走向另一个世界。   “祭萨”,人神共乐的舞蹈  “萨岁”是侗族崇拜的女英雄,相传在一次与异族的冲突中,是“萨岁”拯救了侗族,所以后来被侗族作为“神”或“圣母”来供奉,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  春节到肇兴可以看祭萨,时间是农历的大年初一。  祭萨的地点设在圣母坛(也称“社稷坛”或“萨岁坛”)内,肇兴共有三个圣母坛,其中“仁团、义团、礼团”一个;“智团、信团”一个;“礼团”还单独有一个。我们参加的“仁团、义团、礼团”,是最大也是参加者最多的一个圣母坛。圣母坛设在“义团”鼓楼前的居民区里。原认为圣母坛一定建得神圣气派,一看,原来建筑设施也十分简陋,外面一圈一人多高的水泥墙,里边有两块各约十多平方米的水泥地和祭坛,水泥地在西侧,祭坛在东侧。祭坛类似一块坟地,中间有一个用石头垒起的二尺多高的坟头,周围有供祭祀者活动的空间。坟头顶上植有两株半人高的千年树,还插一把旧式竹伞;坟头前面设一个简易龛式供台。  上午11时祭祀开始,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吃饭和踩歌堂,用参加祭祀的侗民的说法,即“陪圣母吃顿过年饭,  并在一起娱乐一下”。参加祭祀的均是三个社团的寨老,共有10多人。  祭祀开始,先吃饭,后踩歌堂,吃饭的地点设在祭坛西侧的地上。大家围成一圈,饭菜主要有糯米饭、红肉、煮白菜、酸萝卜,还有米酒、啤酒、饮料等,饭菜和酒水都是由各社团均摊的。吃饭前,先进行两个简单仪式:一是由鬼师向圣母进行汇报并征求意见,时间约20分钟;二是由一位主祭者向圣母坟施供并进行祈祷,时间约5分钟,接着就开始吃饭饮酒。“干一个!干一个!”的对酒声不停,虽然酒菜都很简单,但大家吃喝得却非常尽兴。下午2时多吃饭结束后,接着在圣母坟周围踩歌堂。踩歌堂时,一人领唱,众人附和,歌声粗犷高亢。大家要手拉手并边唱边跳,舞蹈动作原始古朴,可能因有些歌词带有淫语,连他们自身也会发出阵阵笑声,据说这是圣母最愿意听到和见到的。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43.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咨询304724_湖南有个原汁原味侗族风情村必让你流连忘返!

在湘黔桂交界的山区, 有着一个湖南的香巴拉 在那片纯净土地上永远吹佛着荡涤心灵的风 那里居民以最原始的方式 生活青山绿水的地方 始终保持着最淳朴的风土人情 那里,就是皇都侗族文化村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 由头寨、尾寨、新寨、盘寨等四村组成, 历史悠久,是集侗民俗文化、体验、 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为国家AAAA级景区。 传说古夜郎国天子路过此地, 被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所迷恋,故建“皇都”城。 鼓楼里、凉亭内、风雨桥边, 处处琴声悠扬,歌声如潮。 这里群山环绕,溪涧纵横, 坪坦河贯穿东西,侗家聚居区形成的 头寨、尾寨、新寨、盘寨依水而建, 是侗民族民风民俗最为完整亮丽的地区, 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在侗寨放眼望去, 风雨桥、凉亭、寨门、吊脚楼与 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侗族大歌悠扬清脆;侗族民俗古朴纯雅; 侗锦服饰美不胜收,初到这里, 立即就感受到浓郁的侗文化传承。 皇都侗寨寨门 侗族建筑有三宝: 寨门、鼓楼、风雨桥。 正是通过寨门、鼓楼和风雨桥, 把小小的侗寨与大千世界、 与宇宙万物接通,联为一体, 这就是侗家人心中“龙”的意象。 皇都侗寨寨门位于 普修桥以北坪坦公路上, 是侗族村寨“边界”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普修桥 要到侗寨必须先过 一座名为“普修桥”的风雨桥, 桥廊两侧设置通长直棂窗,四柱三间排架, 桥身为重檐长廊,分设三座桥亭, 桥两端各设一桥门,桥门为重檐歇山顶。 形成长廊式走道,极具侗族特色, 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而得名。 侗族视之为福桥, 是人们出行的交通设施, 寄托着侗族人民拦截风水、 护佑村寨的美好愿望。 廊柱上花鸟图案,栩栩如生。 中塔塔顶傲立有仙鹤。 桥脊共有两对翻腾的双龙抢宝。 桥内设有三阁,每阁均立神像。 凡到侗乡的南贾北客, 无不为普修桥的工艺叹为观止,留连忘返。 拦门酒 进入寨门,六只铁炮依次鸣响, 数十名侗家汉子吹着欢快的芦笙曲翩翩起舞。 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侗家姑娘, 端着一碗碗芳香四溢的侗乡佳酿拦在路中央, 这是侗家迎接贵宾的一种最隆重的礼仪。 来到镶有太阳花图案的演出场, 观看皇都艺术团的精彩表演, 则是另外一番享受,《敬酒歌》、 《板凳情歌》、《哆嘎哆吔》等一组组民族节目 汇集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轻歌曼舞, 回肠荡气,于行云流水间透出一种阳刚之美。 皇都鼓楼 演出场后有一栋, 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的建筑, 这就是被誉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的鼓楼。 最初是作为“了望哨”使用的。 侗家人居住较迷偏僻,易招来匪患。 一次,一侗家腊耶(姑娘) 在溪边漂洗蓝靛布染。 突然,见山路上来了一伙土匪, 正向寨子里扑来。 姑娘浑身一激灵,转身回寨报信显然来不及了。 她急中生智,从溪里捞起一块石头, 用力敲打蓝靛木桶。 “嘭——嘭”,木桶沉闷的声音传出了好远。 寨里的人听到响声后, 一齐涌出,合力将土匪赶跑了。 后来,侗家人在寨子里地势开阔、 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起了鼓楼, 楼内架起了牛皮鼓,安排人登上楼内, 时刻监视着寨子里的安全。 此外,这里还是侗族人民 茶余饭后开展休闲娱乐活动, 进行信息和思想交流的场所, 所以鼓楼是侗族人民进行 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侗族建筑 走过鼓楼,扑入眼帘的是, 几百座鳞次栉比的杉木结构吊脚楼。 在侗寨建筑中,侗族民居吊脚楼很有特色, 它既保留古越人干栏式建筑风格, 又吸引中原建筑的特点。 除了侗族建筑 “三宝”中的普修桥和鼓楼, 另外一宝就是皇都侗寨仅有的一个凉亭, 皇都侗寨仅有一个凉亭, 与盘寨寨门相连,为一层木结构坡屋顶, 中间设有火塘,是盘寨村民 日常生活中休息、聊天的场所。 民风民俗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是湖南省首批命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风淳朴,生活安康有序, 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 被无数文人墨客称为和谐美丽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世界里, 他们自己纺纱织布, 侗锦、侗帕、侗带闻名于世。 在侗族,侗锦代代相传。 侗家姑娘几乎人人会织绵, 寨里到处都能听到织机传来声声响。 侗锦图案的条纹大多是直线, …

舌尖上的侗族人(一)

侗乡黎平绝不仅仅只是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简单,在这里吃穿住行无不丰富多彩。本期小编先给大家推荐一部分侗乡黎平的美食,如果您承认自己被这些侗家美食吸引了,那还在等什么,快找个时间去吃一吃呀! 侗乡腌肉:侗族人制作腌肉从明代便开始流传,相传侗族人的祖先原以狩猎为主,但要讲运气。于是村民想了一个办法,将吃不完的猎物切成小块,将米饭和辣椒装入木桶,用树叶等物盖上,再用石块紧压,便又狩猎去了。约一个多月时间返回,将存放在木桶的食物取出,那兽肉不但不腐烂,味道还鲜美可口。从此,大家效仿,并不断改进腌制方法,世代相传。于是,制作腌肉也就成为侗族人的绝活,腌肉也就成为侗民招待亲朋好友的美食品。 侗乡血红:血红又称红肉,是黎平侗族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它以血色而得名。红肉的的取料很讲究,必须是猪肝、猪心、猪肚或瘦肉。用温火在锅中焙熟,或在火上烤熟使其焦香。吴茱萸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将其与干辣椒、干花椒、烤桔皮、生姜、大蒜一起捣烂,与切成薄片的烤肉拌匀,再将杀猪时残存于胸腔的糟血倒入搅拌,直至每片肉都染红为止,加上食盐调味,便可捧上桌面。 侗乡米粉:黎平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2012 年“黎平米粉”在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倍受关注。黎平米粉做工考究,先将大米浸泡后磨成浆,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切成片状,称之切粉。其特点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容易入味,配以各种哨子和骨汤,一碗浓香四溢的黎平米粉就出来了。到黎平,定要去古城翘街尝尝正宗的传统米粉,不留遗憾哦…… 侗乡油茶:侗家人的一天,从一碗油茶开始。每天清晨 , 各家的主妇们老早就起来烧火 , 打起浓香扑鼻的油茶来。打油茶,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茶油、米花和茶汤。油茶的好坏,在于米花的酥脆、茶汤的浓淡及各种佐料的多少与搭配。一道好的油茶,茶香清新、味道浓郁,香脆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侗乡油茶 , 不仅是侗家的家常食品,更是侗家待客的必备品,家来贵宾,必以油茶待客,代表着侗家人的热情与好客。在黎平古城翘街、肇兴侗寨及其他侗寨都能吃到上好的油茶。 黎平香禾糯:贵州省黎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黎平香禾糯具有米粒大、色泽洁白、糯性强、口感好、香味特浓等特点,素有“一亩稻花十里香”和“一家煮饭全寨香”之誉,香禾糯富含维生素B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厚,历来为侗家人所喜食。 本文来自搜狐旅游:苗岭星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