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箫是黎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黎语称“屯卡”“虽劳”“圆哈”。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黎族鼻箫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鼻箫中的箫管采用石竹制作,其长短和粗细规格不一。民间的鼻箫多使用一根60-70厘米长、直径1.6厘米左右的无节的细竹管制作。在距离两端管口8厘米处,各自开一个圆形按音孔。按音孔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如果使用两端带竹节的竹管制作时,则需要在节隔中心开一个圆形的通孔,而吹孔则在竹管的细端。 演奏时,将鼻箫管身竖置,左手拇指按上孔,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按下孔和底孔。把上端吹孔斜放在右侧鼻孔,靠鼻孔呼气激振管内空气柱而发音。有时也可用手堵住左侧鼻孔吹奏,也可用嘴吹奏,只是音量会略大些。 鼻箫的音色清幽低沉且娓娓动听,低音犹如洞箫,运用丰富的泛音,能吹出三个八度音域,并能奏出颤音和滑音。有时由于气息较难控制,乐声出现似有若无、断续缥缈的现象,听来更有仙乐韵味。在夜阑人静时吹起鼻箫,整个村寨隐约可闻。鼻箫常用于独奏、对奏,并登上舞台、成为舞蹈的道具。 关于鼻箫的产生,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爱了。临结婚之前,这位姑娘到槟榔园采槟榔,被峒主发现,被抓起来,峒主硬迫着姑娘嫁给他。姑娘不允,便被关起来。 小伙子找了十天十夜,终于发现姑娘被关在密林中的一个小洞里。两人无法相见,小伙子只好唱歌传情。峒主知道后,又把小伙子抓起来,割掉舌头,发配到一个荒远的山林里,过了一个月,小伙子又在山洞边出现。他砍了一节白竹,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恋之情。姑娘心领意会,感动不已。后来,小伙子被峒主抓去处死。死前托人将鼻箫转交给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坟前,悲痛欲绝,把小伙子生前吹奏过的鼻箫曲吹奏了一遍。然后,姑娘怀揣鼻箫,长眠在小伙子墓前。以后,鼻箫便一代又一代传下来
标签 : 杏鑫平台特色 › 30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壮族也称“僮族”,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壮族的服饰多有刺绣,刺绣这门传统的工艺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壮族的妇女多从小研习刺绣。 壮族的刺绣用途广泛,除了用于装饰服饰之外,日常使用的背带、门帘、被单等也多用刺绣装饰。壮族的刺绣材料用五彩丝线、绒线,衣裤、肚兜、围裙、头巾等边缘多有刺绣图案,女子的鞋面上也绣以各种花纹图案。壮族刺绣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在刺绣时不需要提前绘制图样,全凭绣工的经验和领悟,将个人独特的构思和娴熟的技巧融入其中,飞针走线,绣出各种构图巧妙、色彩斑斓的花纹和图案。 壮族的刺绣花纹图案多含有吉祥的寓意,荷花、葫芦、麒麟、钱形、福寿等图案较为常见,同时以弦纹、方格纹、水波纹、云雷纹等衬托,充分表现了壮族女子精巧的手艺和典雅的审美情趣。比如用黑色或蓝色布料为底色,在衣服襟边和袖口绣以彩色的纹带,便会显示出端庄典雅的艺术效果,绣以凤凰花鸟等图案,可以彰显出衣主的尊贵。 壮族服饰的刺绣纹样内容丰富多彩,从花草树木到鸟兽鱼虫,几乎无所不有,图案独具匠心,千变万化,极富感染力。这些图案纹样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高超工艺艺术,也可以洞察壮族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
转角楼是流行在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建筑,转角楼建造起来难度较大,要求设计准确,建筑合龙要求斧口不差。由于转角楼十分难修,所以一般多见于富贵人家,如果家境一般,则多为普通的“吞口屋”。 在土家人心目中,修建宅房是人生大事,因此特别讲究顺应风水。竖屋上梁有一系列仪式。选址勘察,讲究自然、美观、方便、适用。以“走马转角楼”为突出特色土家吊脚楼,因势就形,造型美观,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构成土家山寨最为耀眼的风景。 转角楼由一根“伞把柱”支撑,屋顶水面分为“四面水”,“伞把柱”的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凿上多个榫眼,组成四面“排扇”,以“伞把柱”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排列。转角一般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两边都建转角楼的。转角楼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转角三面有悬空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转角楼是土家族吊脚楼中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区别土家族吊脚楼与苗族、侗族、瑶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转角楼的建造最讲究风水,从选址勘察、建造次序、结构安排、竖屋上梁等都有一系列的风水勘测和固定仪式。 转角楼是土家族吊脚楼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也是区别土家族吊脚楼与其他民族如苗族、侗族、瑶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 土家转角楼因势就形,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造型美观,构成了土家山寨中最为耀眼的一道风景。
黎族原本无姓,但是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宋代,已有王、符,两大姓了。关于黎族怎样从无姓到有姓,史实的考证已非常困难,但有关传说却十分生动: 某次,两兄弟各牵牛通过一个狭窄的石门,哥哥的牛双角上翘,顺利通过;而弟弟的牛双角下弯,被门卡住。弟弟非常生气,将牛打死,剖开牛腹,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字,于是就拿来作了各家各户的姓。 黎族人一生有三个名字。一是乳名,由母亲或同村年龄较大的妇女取名。男子到了娶妻成家时,不再使用乳名,要另取一名。其方式是,举行祭祖仪式,请长辈依次念出历代祖先的名字,然后依照同声母的原则,给新郎当众取名。如祖父叫“科”,父亲叫“砍”,新婚的儿子就可以叫“孔”,依此类推。 对于同名的人,有时还在名字前加上表明该人家庭情况的限制词汇,以示区别。同是名“孔”,父母双亡的,叫他“色开孔”(“孤苦伶仃”),父亲亡故的,叫他“工琶孔”(“命运不好”),失去姐妹的,叫他“烤调孔”(“没有姐妹送酒饭”),一个孩子死亡的,叫他“烈昭孔”(“以后还会生育”),所有孩子都死亡的,叫他“阿浪孔”(“无依无靠”)。如把汉姓加上,则可有陈色开、王烈昭、王工琶等。 女子出嫁后,也要另取名字,一般是用同一祖先的亲属居住的村名,也有的就直接用娘家的地名。第三个名字是上学或出外工作时使用的汉名。黎族使用汉名,也讲究字辈排行,可以说是完全吸取汉族文化的产物。
湘西苗族武术是一种提高搏斗技能的武术分支,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苗族武术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而且,不管是拳术还是器械套路都是打“四门”,形成“四门拳”“四门棍”“四门刀”“四门镗”等“四门”套路。搏斗时脚踩“品”字桩,能攻能防,以变求胜;进退中脚走“之”字,蜿若游蛇行走,确保进退灵活。 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俗称“苗拳”,含礼示、基本功、花架子、策手、点穴五种程序招式。礼示用在以武会友,基本功是武术训练基础,花架子多用于表演场合,策手、点穴是绝招,殊死格杀时突然出手,致人于死命,因此,一般场合下也很少使用。器械分硬器械、软器械和暗器三种。硬器械主要是棍、刀、叉等;软器械主要有鞭、包头帕等;暗器主要有飞刀、戒子针等。 苗族武术的传授非常注重武德教育。古往今来,苗族男女老少都崇武健身,但师傅授艺之前都要徒弟在祖师灵前发誓遵守师训。特别是“点穴”一类武功出则取人性命于股掌之间,不到生死关头绝不能用以对人,路见不平一般也只能用一般招式助人。因此,苗族人中习武人众,但滋事者却没有,习武之人一般都脾气好,知礼节,重义气,肯忍让。
侗族是居住区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以及湖北恩施的少数民族。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侗族鼓楼文化的特点,了解一下侗族鼓楼的建筑构造是怎样的。 侗族鼓楼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和攒尖顶式,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屋顶极像一个大伞。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 与其他民居相比,鼓楼从高度、功能和造型来看都别具风格。鼓楼一般高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形似宝塔,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最早是为了方便人们有一个集会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递信息而建的。 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因此,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它不仅仅是集会议事的场所,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高高的鼓楼矗立在侗寨中央,民居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样的居住格局和建筑风格,本色地体现了侗族人民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民居形式,侗族鼓楼现在名气越来越大了,许多地方还开发出了关于侗族鼓楼的旅游项目。
摆手舞是土家族娱神娱人的一种宗教味浓厚的民族舞蹈,土家族摆手舞分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两种。 大摆手舞,传说是起源于对土家族远祖的纪念。被纪念的远祖称“八部大王”,为八位奇特的土家族的先祖。这8位先祖的母亲因喝下仙人赠的仙茶而怀孕,妊娠长达3年零六个月,一胎生下8个男孩,成为土家族8个部落的首领。他们死后,被土家族尊为“八部大王”。在土家族民族村寨,纷纷立“八部庙”祭祀。 跳大摆手舞时,土家族以姓氏族人组成规模宏大的队伍,每一氏族组成一“排”,每“排”设摆手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祭祀队。由祭祀队领头。 祭祀队由巫师“土老师”组成,身穿巫服,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笏等各种神器道具,率全“排”祭祀。炮仗队负责鸣炮:放鸟铳和三眼铳。披甲队扮“八部大王”的武将,披上兽皮,威风十足。乐队敲响直径为1米的大鼓和半米宽的大锣,还配以牛角土号。旗队舞动龙旗、凤旗、鸡冠花边旗、方旗、三角旗。各种旗五颜六色,甚为壮观。 摆手队就是舞蹈者,为大摆手舞的主要部分,由男女老幼组成。他们红装艳裹,斗妍争丽,边走边舞。浩浩荡荡的大摆手舞队伍,一路呼天喊地,鼓乐炮铣齐鸣,彩旗飘扬,在“土老师”的率领下进入“八部庙”的庙堂场坪。各“排”相互执旗斗武,称“闯驾进堂”。谁的旗被缠住,谁就得后入庙堂。 “闯驾”比试后,击鼓进堂。鼓手击起号称“踩水过三十六滩”的鼓点,象征着土家族先民迁徙进入黔地开辟疆土的艰难征程。各“排”都进入庙堂之后,由掌坊主祭巫师手持扫帚扫邪安神。各“排”在掌坛巫师率领下唱起《请神歌》进行祭祀。 祭祀毕,牛角号声吹响了,鼓乐齐鸣,炮声震天,各路队伍踏着锣鼓节拍,跳起摆手舞,场面宏伟壮阔。 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农把活动,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小摆手舞年年过,不象大摆手舞三年才举行一次。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日,土家族山寨内外,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贴对联,挂红灯笼,人们穿上民族服装。至夜里,跳小摆手舞的仪式就开始了。各村寨设有“摆手堂”。 “摆手堂”即神堂。神桌上摆满糍粑、猎头、鹿肉各种供品,并挂满野鸡毛、狐狸尾巴和兽皮。人们打着灯笼火把举着彩旗,并在摆手堂前的坪上用木架撑起一条 11~12米长的用竹竿捆成的蒿把,浇上火油,点燃后名之为“火龙”,人们在“火龙”周围,由男的围成外圈,女的围成内圈,内圈和外圈同时跳起摆手舞,舞蹈分双摆、单摆、回旋摆等多种形式的摆手动作,有所谓“走动顺拐,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的动人舞姿。舞蹈还表现挖土、摘包谷、赶猴子、捕鱼、打猎草等动作的。据说每年跳小摆手舞,可使风调雨顺,山寨吉祥,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过去,甘肃地区的裕固族人称妻子为“部斯给”(posicei),其意思是“没有系腰者”,表明将自己的系腰系给了男人。 这里需要注意,裕固族人用女人“没有系腰”这一特征,作为对妻子的称呼,最能形象地说明勒系腰婚的特点。裕固族的婚姻形式中,姑表、舅表兄弟婚姻的具有优先权,即女方必须要嫁给自已的表兄表弟,只有没有表兄表弟时,才能嫁给别人,实际是母系社会的一种遗存。这种婚姻形式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女权特征。 早年,裕固族对于勒系腰婚俗普遍信守,勒系腰婚作为裕固族传统婚姻方式中的一种得到承认。然而,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步开化,许多地区的裕固族都出现了对姑舅表婚的“背叛”,女子可以与姑舅表兄弟以外的相好男子婚居。这样,姑舅表亲优先的婚配权利,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姑娘勒系腰后,一般有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姑娘长期在娘家,临时性地同不止一个男子在同居(当然,这要是在汉族人看来可是伤风败俗的)。男子在同居期间,必须帮女家干活,但不能“白头到老”,有孩子后仍然住在娘家。待孩子长大后,或与父母长期居住,共同生活,或女方向其父母提出要求,从父母处分得一部分财产,与她自己的儿女一起生活,当一辈子“老姑娘”。 其二,交往的男子中,有情投意合者可将其招赘上门,以招女婿名义同女方父母一起生活。若女方父母有人赡养,一起生活几年后以女方名义从娘家分得一些财产,分居另过。否则,则这对夫妻则有义务赡养女方的父母。 其三,如果姑娘与交往的男子感情相当亲密,男子又表示可以娶她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男子向被勒系腰家交一头牛或一匹马,“赎回”姑娘的系腰,男女方可正式结婚(此种婚俗主要流传在康乐草原),另成一个新的家庭。
贵州南桌民间传说世代相传:苗族原初住在黄河中下游,后来才迁徙南下。离开黄河流城时为了记住故乡,便把故乡的虫、鸟、花、草、树……全部绣到衣装上,形成了在服装上绣满故乡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的图案这种独特的苗家服饰。有一首苗族古歌是这样唱的: ……在万国九洲的中间是罗浪周底, 我们的先人就住在那里。 在万国九洲的范围之内,甘 当底益捧和多那益慕是苗族根基地。 这些地方到底在哪里? 都在直密立底大平原。 老五、老梨都是好地方, 红稗小米不曾缺少, 高粱稻谷样样都齐全, 还有黄豆赛过鸡蛋。 以后启野要至老从才色米井底走过来, 占据了先人居住的地方。 格也爷老、格蚩爷老、甘骚卯碧都很悲伤。 他们可惜这块大平原, 因为这是个好地方。 他们只有把这些景致做成长衫, 把这衣衫拿给年轻的妇女穿。 她们笼笼统统地穿起来给老人看, 穿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衣衫上的花纹就是罗浪周底, 围裙上的线条就是奔流的江河。 他们又想起曾经住过的楼房, 他们又把景致做成披肩, 把这些披肩拿给年轻男子穿, 他们一左一右的披起来给老人看, 披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他们看看那些开垦出来的田地。 他们只有把那些景致绣在围裙上, 他们把这些裙拿给妇女穿, 他们团团转地围起来给老人看, 围起来给男女老少看。 让人们看到那些开垦出来的田地。 让人们看到那些修盖起来的楼房, 他们把这些当做永远的纪念, 说明苗族曾经有过这样的历程。 …… 这古歌里提到的“格蚩爷老”,在苗语里,“格”是尊称,“爷老”为长老、酋长之意,连起来就叫“尊敬的长老蚩尤”。研究苗族古歌的学者认为,格蚩爷老指的正是上古神话中与黄帝战于涿鹿的九黎(后为三苗)量尤,至今苗族也称之为尤公。涿鹿之战使九黎自黄河迁徙到“左洞庭,右彭蠡”之地,建立“三苗国”。后来,三苗又与尧舜禹等部落发生长期的战争,又向南、向西南迁徙进入湘西、黔、滇、桂、蜀……苗族在大迁徙中出于对故乡的留恋,于是在衣装上绣下了家乡的河山乌兽鱼虫花草树木的图案,以示不忘祖先发源地,表达了对远祖的怀念之情。“罗浪周底”、“直密立底”……都是苗族祖先住过的黄河中下游的地名。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研究苗族服饰的专家杨 国先生认为: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苗族外部形象的标志”、“苗族寻宗认祖的护照”、“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媒介”、“苗族的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传达”、“苗族情节丰富的风俗画”、“苗族的一支人鬼神与自然的恋歌”、“苗俗的巫教礼仪”……杨 国先生让我们从苗族服饰中识别了一种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
贵州的少数民族,无论苗、侗、水、布依、土家各族,均有特别喜爱酸辣的饮食习惯。这和这些民族居住在高原山地,吃的是粗粮饭食,不吃酸辣不能御寒;不吃酸辣不能促进消化有关;土家族在喜爱酸辣的民族里是尤其突出的,土家族的俗谚甚至这样断言:“吃饭没酸辣,龙肉都咽不下。”吃酸辣,成为土家族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 土家族的酸辣食物种类繁多,这里简要介绍几种: 包谷酸辣子。将包谷面和剁碎的红辣子拌好,在石碓里舂成坨,放到坛子里腌。在吃时,把腌成的包谷酸辣坨坨从坛子里取出,放到锅里,用茶油或菜油炒成粉状,便是一道可口开胃的送饭小菜,吃起来酸辣满口,特有一种风味。 糯米酸辣子。将糯米拌红辣子,在石碓里舂成粉状,再放入坛子里。要吃时,从坛子里取出,放入锅中用茶油或菜油煎。因糯米粉有粘性,用油一煎就成块块,煎熟后切成三角形或四方形,趁热吃,或煮白菜萝卜,味道鲜美爽口。 酸扎鱼和酸扎肉。夏、秋两季,鱼塘和田里养的鱼吃不完时,可把鱼洗净拌上糯米粉和红辣子放到坛子里腌10天半个月,便成酸扎鱼。吃时,把腌成的鱼从坛子里取出,放上姜、葱用茶油或菜油煎,即成一道酸辣醇香的风味菜。同法腌制的猪肉,便成酸扎肉,味道同样酸辣可口。 酸泡辣子。把嫩包谷煮成包谷汤,再取出包谷,在汤里放上糖、姜、盐和红辣子一道放到有酸水的坛里泡,过了七八天,就泡出了酸辣子。这种名为“泡辣子”的,用菜拌炒野味,诸如锦雉野猪,味道格外鲜美。 用野味招待客人,是土家族对嘉宾的一片厚意。黔地山里野味很多,野兔、野猪、野鸡、鹿子、白貊等等都属野味。还有一种野蜂蛹,用油炸了吃,是土家族下酒的上等野味。在土家族居住的山寨有一种野蜂,有拇指那样大,蜂尾有如同缝衣针一样尖锐的蜂针,人畜若被蜇了,肿块有鸡蛋那么大,疼痛难忍。土家人称这种蜂为“雷蜂”。雷蜂的窝大如伞,是构筑在高树上的。取蜂蛹时,需头戴面纱,手套牛皮手套,举着火把,提着口袋,于夜间去焚蜂窝。雷蜂最怕火熏。将火把在蜂窝上挥舞一番,雷烽就飞散离窝,这时即可把蜂窝取下,挑出窝里蜂蛹,再用茶油在锅里用猛火炸香,便成一道远比五香花生米味佳百倍的野味,而且营养极为丰富,这是土家村寨之行有幸品尝到可推第一流的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