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76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4注册登录网_蒙古族“那达慕节”

那达慕节又称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亦称“那雅尔”,蒙语音译,意为“娱乐”、“欢聚”或“游戏”,起源于古代祭敖包,多在七八月份水草丰美、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故有“敖包那雅尔”之说。一般一年一度,节期视规模而定,每次一至三天,或五至七天不等。 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历史久远,早在13世纪的古籍中就有有关此节的记载。成吉思汗时期,“那达慕”只是一种祭天求神的活动,喇嘛们焚香点灯,念经颂佛,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 同时,蒙古族的首领在活动中除例行公事、制定法规、任免官职、实行奖惩以外,还要开展射箭、赛马、摔跤三项比赛,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那达慕节保留项目的“男儿三艺”。除传统的三项游戏外,还有武术、马球、拔河、歌舞、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现在的那达慕节,祭祖内容渐趋减弱,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盛会。节日期间,每当夜幕降临时,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身着盛装的男女青年轻歌曼舞,那达慕节始终充满着欢乐、喜庆,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味到蒙古族人民别具一格的智慧、力量与健美。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东乡族简介,东乡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主要有突厥人、塔吉克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 现今的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 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阳撒瓦”和“阴阳瓦”两种,“阳撒瓦”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阴阳瓦”是指在“阳撒瓦”缝隙处再铺一层筒瓦,从结构上讲有“单流水瓦房”和“两流水瓦房”。 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在清真寺大门建一高耸的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有三种:一种为阿拉伯式圆拱建筑,第二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第三种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在这三种类型建筑中中国宫殿式建筑占绝大多数。 拱北建筑: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静,人烟稀少之地,其主体或核心建筑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庐。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拱子”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中多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墓庐一般称之为“八挂”。有圆形、 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可建成一层、二层、三层高,其中以二层和三层居多。 在服饰方面,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东乡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

杏鑫平台首页_朝鲜族传统交通习俗

朝鲜族聚居区处于长白山环抱之中,其间山脉纵横,河川密布,间有水田平原,故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通运输工具及其习俗。 牛车。牛车是朝鲜族旧时代传统交通工具。车为木制,车厢为长方形或长形,两根长辕的后端压在车厢下的车轴上,尾梢露在车厢后,前端则用弧形圆木连成一体,直拉架在牛颈上用绳系紧,该圆木叫“衡”。 为了适应山间坡地的运输,车的两轮很大,车轮中心离地约三尺,以防车箱底部磕碰石块或卡在小土包岗上。原野平川则多用四轮车,四轮车前轮比后轮小,安有活动装置,以便掌握方向,无论两轮车还是四轮车,均为木制,最外层用铁车瓦围裹,1949年后,逐渐被胶轮代替。20世纪80年代后,以胶轮牛车为主。又因只用一头牛,赶车时,车老板一般不用长鞭,而用短鞭或小树枝。 支盖。亦称“背架子”,是朝鲜族传统的搬运工具。根据用者的身高,将两条1米左右的丫形木柱对称平列,中间用两三个木撑将两个木柱固定,并在两个木撑之间用草绳或麻绳缠一个“靠靠”,以缓冲木撑对背部的直接硌压,木柱上各拴草绳或麻绳背带。这种背架子多用于山间坡路及田间稻秧的运输等。 顶圈。是朝鲜族人最富民族特色的搬运工具,多用稻草、布制作,呈圆圈状。一般为农村妇女使用。当搬运瓦盆、包裹、篮子、筐等物体时,先将顶圈置于头顶,然后再将物体置于顶圈上,这样便可腾出两只手来。顶圈不仅可能使物体放置平稳,而且亦可缓解物体对头顶的直接压力。 近年来,农村的汽车、拖拉机多起来了,牛车正逐渐减少。城镇居民的交通工具则多是自行车、摩托车或是公共汽车。

买卖婚是古代氏族外婚议婚的一种发展形式,也是私有制婚姻的一种代表形式。它是以男方用相当数量财物为代价换娶女方为妻的特点出现在婚俗中的。 买卖婚在中国古代是极其盛行的。结两姓之好,本无需什么代价,上古时代的群婚及对偶婚阶段便是如此。但随着私有制社会的出现,对偶婚向个体婚过渡,男家要补偿女子家庭的特别的代价就可以了。我们在一夫多妻的婚姻中,早已看到买卖婚姻的恶果。 在水族社会中,明显的买卖婚是没有的,但变相的买卖婚却存在着,而且出现很早。 《唐书•南蛮传》就记载了包括水族先民在内的东谢蛮的变相买卖婚情况:“婚姻之礼,以牛马为聘。”《三合县志略》引《独山蹈》也说:“水家婚姻用牛只,与仲家同,计财陪嫁。”“经媒的女方父母同意之后,请鬼师按照水书择定日子,由男方父兄及村中男子数人与媒人持布匹、首铺、项圈、糖等礼物到女家”。 男方向女方送出大量的聘礼,使婚姻带上了买卖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双方都讲求“门当户对”,不少人家为此而弄得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不少青华由此而被拆散姻缘,酿成了好多爱情悲剧。许多民歌对这种变相的买卖婚就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和无奈的鞭挞。

杏鑫测试路线_壮族服饰文化简介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颁布在广西和云南、广东、贵族、湖南等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文化”也为人们所称道。 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样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成,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对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为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肥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足免冠。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平常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较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分。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上衣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颜色多为着藏青或深蓝色。有一暗兜隐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制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时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品,各地稍有不同。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历史上土家族有名无姓吗?

现代的土家族有姓有名,但其先祖却只有名而无姓。土家传说中的远古英雄人物翁可涅铁(“金子般的老祖宗”)、热其八(“大老鼠”),都是可用土家语译出完整意思的无姓的人名。 现在土家的姓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其时间大约开始于两汉时期,其具体演化途径是由不规范的、同音不同字这样的姓,逐渐形成同音也同字的地道的汉姓。例如: 现土家王姓的先祖名“默着王”,依汉族姓名的形式,应该是姓“墨”,但汉族极少有此姓,于是默着王的后裔便取其名的最后一个字,以“王”为姓,而“王”正是汉族极常见的大姓之一。 又如:“相”姓是“巴郡南郡蛮”的五姓之一,但今天的土家人姓“相”的很少,而姓“向”的很多。其原因在于,土家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开始有姓时,用汉字记音,“相”与“向”都是可以的。 但是,后来随着土家与汉文化交流的加深,他们发现与“相”相比,“向”是更为常见的汉姓,所以便多采用“向”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标记,而将“相”摈弃不用了。 使用汉姓,同时保留本族的名,是土家人常见的姓名形式,如向谋古赏、王墨塔宠、彭楠木答、黄答谷踵等等。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苗家的银衣、家织布和服饰文化

有一支优美的苗歌,唱出了苗家服饰的风采,歌词唱道: 从前有个青年人, 他上山猎得一只锦雉, 送给勤劳的姑娘表深情。 姑娘照着锦雉的模样, 仔细打扮自己的全身: 高高的发髻,像锦雉的羽冠, 宽宽的花袖,像锦雉的翅翎, 密密的百褶裙,像锦雉的羽尾。 贵州的风光,除表现在这片土地的山水景观中,也表现在各民族的服饰风采里。让我们透过苗家的服饰,去发现这属于贵州最美的奇特的民族风采。 苗家的服饰,男子一般上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女子服饰式样要比男子多得多,有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白褶裙,也有穿超短衣裙,还有穿大襟右袄上衣下着宽脚裤的,或穿无领上衣和绣有宽大花边的衣裤……式样多达几十种。她们还喜欢把银饰钉在衣服上,称“银衣”。什么包头银片、银羽、银雀、银铃、银梳、银花、银绳、银扇、银泡、银瓜子、银项圈、银戒指、银手钏……千姿百态的银饰,往往多达20多种,令人眼花缭乱。 苗家女在跳月、出嫁、过节中必着盛装,这种盛装就是佩戴着不下 20种的各式各样的银饰,使头上、颈上、耳上、手腕上、手指上、脚上、胸前、腰间全身尽是银饰。把银饰钉在衣服上,这闪耀着银片、银绳、银铃等等的银饰,就成为一身银光闪闪的“银衣”。有时,全身所穿戴的银饰,竟重达10公斤左右!穿着缀满银饰的银衣走动,叮咚作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盛装的苗女走到哪里,哪里就光彩夺人,有声有色。 苗家银饰一般由本民族的银匠按世代相传的纹样精心制作而成,是苗族民间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它集中了苗族民间艺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美感。 假如说苗家银饰是十足的华丽,那么苗家的“家织布”却纯朴耐看。苗家女从姑娘到媳妇均善织布。她们喜欢用自己手织的“家织布”缝制节日和婚事的盛装。这种苗族的家织布,蓝紫乌亮、结实耐用,是用蓝靛染料反复染漂、捶、蒸、蜡染而成。因此多为古朴的蓝花布或蜡染精品。也有在家织布上挑花、刺绣、打花边、上花带,点缀上五彩缤纷的民族花纹,使家织布成为一片片美的耕耘地。 苗族的服饰是苗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苗族的服饰文化记灵着苗族历史的足迹,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分析。 就从黔地茵女头饰说起吧。苗家女的头饰花样特别多,而在众多的头饰中,有两种头饰尤其引人瞩目,那就是银雀头饰和牛角梳头饰。 苗女的银雀头饰,有作锦雉、山雀形状的,约30厘米长。这种鸟形头饰,多用银器精制,通称银雀。苗女盛装打扮时,头上往往要佩戴三四只银雀。在黔西北,苗女有在银雀上插羽毛的头饰。这种插羽毛的头饰,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汉代傅毅的《舞赋》里,就有用“霄如燕尾”来描述这种插羽毛头饰的诗句。现今苗族仍保留下来的这种古老头饰,也可归入鸟形头饰的一种。

杏鑫注册网站_我国少数民族名称的由来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之间的同胞团结共处,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但你知道我国55个少数民族族名的由来吗?经研究,我国的55 个少数民族族名的由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统 如西北的柯尔克孜族,族名是“40个姑娘”的意思,传说他们的民族源于40个姑娘;而哈萨克族的族名是“白天鹅”的意思,传说白天鹅是他们的始祖。 二、反映他们所从事的生产事业 如拉祜族曾经以狩猎为生,拉祜就是“火烤虎肉”之意。生活在东北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族名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而同一地区的达斡尔族,族名意为耕耘者”,反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悠久传统。羌族的羌,意为“收羊人”。 三、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习俗 如白族以白为喜,自称“白尼”,意为白人,锡伯族的锡伯是古代鲜卑族一词的音转,意为革带、带钩,与以前锡伯人茗欢使用一种兽形带钩有关。 四、族名因居住地方而定 如鄂温克族的族名意为“活在高山密林中的人”;保安族的族名因西北青海省的保安城而得名;侗族的族名与他们居住地多洞有关;西藏门巴族的族名因藏族称他们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除以上这些族名外,还有些族名很别致。如西北的维吾尔族,族名意为“团结、联合”;西南的傣族,族名意为“自由”;布依族,族名意为“我们”。许多族名还反映出民族的分化和融合。

杏鑫测速登陆_德昂族的少男少女怎样谈恋爱

德昂族人分居于云南省德宏、临沧和思茅等地。德昂族男女14岁以上就可谈恋爱,他们的恋爱方式有两种: 一是一群小伙子对一群姑娘的集体社交活动。男女双方都有自己的带头入,他们都是利用节日、婚礼等场合集体对歌来寻找意中人。 二是当小伙子钟情于某个姑娘时,就在夜幕降临时或月色皎洁的夜晚,走到姑娘的竹楼前,轻轻地吹起芦笙或弹起小三弦,低声吟唱。 姑娘听到了声音,便赶忙起床,准备好茶水,轻轻地打开后门,然后返回卧室。待小伙子进入火塘一侧坐下后,姑娘才走出卧室,请小伙子喝茶、嚼烟,小伙于也从小筒帕中取出烟盒回敬姑娘。 这时,姑娘的父母和兄弟都自觉地避开或睡去,留下这对情人用对歌或吹葫芦丝倾吐相互之间的爱情,直到公鸡啼鸣方散。 临别时,如果男方有爱慕之意,便故意将烟盒留下。如果是一般感情,姑娘就将烟盒还给对方。如果男女双方都有意继续交往,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爱情成熟,男方正式送给姑娘一包烟丝,配上沙基、芦子、石灰(嚼烟用),用红绒线扎成一包,由姑娘交给父母,或挂在姑娘的床头。 如果父母收下礼物,小伙子就高兴地请父母托媒人前往说亲,但女方父母即使同意婚事,也要试验男家是否有诚意,直至男方前来说媒两、三次,表示了诚意,父母才应允女儿的婚事。

杏鑫4注册登录网_广西有个侗族山寨,地处3省交界,由8个自然村庄组成,叫程阳八寨

侗族,对于很多不了解的人说,总是显得那么的神秘。在广西境内,就聚居着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这里地处桂湘黔3省交界,居住着近10000名的侗族人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演绎和传承着侗族的神秘文化。这里由8个自然村庄组成,完好地保存着侗族的木楼建筑、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等,还有一座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雨桥。 这里距离县城约20公里,这里就是广西三江县的程阳八寨。由于交通相对不是很方便,纵有高铁到达三江南站,但其便捷性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得费一番周折才能到达这个神秘的侗族山寨。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阻挡不了游客的好奇,纷纷前来。 来前就在这里预定了一家客栈,到达景区大门时,听说还有30分钟的路程。无奈,只能向客栈老板反馈,好在老板热情亲自来接,就这样进入了程阳八寨,还成功地免掉了60元的门票,算是一次意外惊喜。 办理好入住,客栈老板提醒:这平安寨的表演很快就开始了,赶快去看吧!来到寨子里面,侗族歌舞正在表演,统一的侗族服装,甚是好看,游客一边欣赏,一边拿着手机在拍摄。 表演的节目大致有芦笙、厨娘捶布、侗族大歌等,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乐不思蜀。当我们听惯了通俗流行歌曲的时候,偶然听到这种如天籁般的歌声时,会很惊讶,也会很震撼,怎么在这山区之中,还有如此动听的歌曲? 看完表演,百家宴开始了。何为百家宴,就是当有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排成一长桌,客人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其场景非常热闹。于是百家宴成为了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表示侗族人民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也展示了侗族的文化内涵,在上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得以发扬光大。 据当地人说,百家宴在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可见,这种文化是多么的纯朴,大家团结一致,共同维系着一方的千秋万代。 或许,这百家宴的菜不是最美的佳肴,却代表了侗族人民的热情与好客;或许这里的酒不是最醇的佳酿,却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位来访游客的心,让大家宾至如家。 吃完百家宴,走出寨子,到周边转悠。游客挺多,但不拥挤,没有那种商业化的喧闹,却保持着原始的古朴生活。每个寨子都有节目表演,可以继续看节目,也可以继续行走在田野的小路上,享受这原始的乡村生活。 田野里,稻谷飘香,绿油油的禾苗已经抽出了鲜嫩的谷穗,像“花枝招展”一样迎风飘扬。这都是侗族人民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一年的希望,新的谷穗,正在一粒粒的饱满起来,相信不久就是沉甸甸的收获。 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田野阡陌纵横,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一条小河,横跨着数座漂亮的风雨桥,站在桥上,看着远处的山寨、鼓楼和田野,迎风拂面,倍感惬意。 原始的侗族山寨,古朴的民族生活,这就是地处3省的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由8个自然村寨组成,近10000名侗族人民守护着这片天地。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演绎着神秘的侗族文化,保留着精彩的传统习俗,让世人津津乐道,纷纷前来探访。 本文来自云游华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