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自古至今,喜好经商,具有经商的意识,积累了许多经商的本领和经验,形成了许多世代传承的经商习俗。 回民善于经商与伊斯兰教有很大的关系。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商业要道之一。而在这个地区的麦地那、麦加等城市,几乎人人都从事商业活动。伊斯兰教创立后,联系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吸收了阿拉伯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经济主张。 《古兰经》当时对商人提出了许多鼓励、支持经商的要求:一是明确了经商的重要地位。《古兰经》中有二十多处提到“出外奋斗”者、“大地上寻找财富者”,主要指的是商人,充分肯定了经商是真主所喜爱的职业,认为商人是高尚的。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还说:“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诚实的商人在报应的日子将坐在主的影子之下”。二是鼓励人们走出去大胆开拓财源之路,要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甘愿吃苦。《古兰经》中强调:“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必报酬谁。” “不要因困难、路遥和危险而灰心丧气,真主是喜爱坚忍者。”穆罕默德曾说:“我是个商人,每派商队,必在早 晨,获利甚大。” 由于伊斯兰教经典多次强调经商的地位和意义,加上穆罕默德本人亲自从事经商活动,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回族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标签 : 杏鑫有主管吗 › 29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大量生产谚语。各民族谚语大多用汉语,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除有汉语谚语外,还有本民族语言谚语。这些谚语的内容主要有反映季节和气象变化的,反映丰产与勤劳、耕作、水、肥等关系的,以及总结生产经验的,等等。 气候谚语即反映季节和气候变化的谚语。这类谚语较多,农民根据这些谚语安排农事活动。如: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冷死猪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庄稼老二把衣单,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二把田犁。 (汉族、土家族、布依族等) 云朝南,鱼团团,云朝北,好晒麦, 云朝西,拨蓑衣,云朝东,一场空。 (汉族) 雷在西边发,快披蓑衣下田坝。 (汉族、土家族、仡佬族等)雾大兆晴天,雪大兆丰年。 (土家族、汉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睛。 (布依族、侗族等)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布依族)蚂蚁赶场,大雨将降。 (布依族)耕作谚语即反映丰产与勤劳、耕作、水、肥关系的谚语。如 勤俭勤俭,表饭把稳, 懒惰懒惰,挨冻受饿。 (汉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 冬天比粪堆,秋天比谷堆。 (布依族) 秧好一田,谷好一年。 (布依族) 选种如选宝,留种如留粮。 (布依族、汉族、侗族等) 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 (土家族、汉族、侗族等) (土家族、汉族、侗族等)四月不耕种,八月囤箩空。 (汉族、布依族等)勤劳土中生白玉,精耕地内出黄金。 (汉族、布依族、侗族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汉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水是庄稼命,肥是庄稼粮。 (汉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仫佬族等)一挑粪进,一挑谷出。 (布依族,原为布依语)白天下雨夜晚睛,十人种来养一人;夜晚下雨白天晴,一人种采养十人。 (汉族、布依族等)过了冬至节,种田种地不能歇。 (汉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修塘又筑坝,天旱不用怕。 (布依族)养牛没有巧,水足草料饱。 (汉族、土家族、仡佬族等)
水族孕前求子。当新娘成为家庭主妇后,即在其居室前设地母娘娘神位。地母娘娘乃水族送子女神,置其神位可保家庭子孙繁衍和儿童起居饮食平安。 过去,许多水族妇女每日早晚饭前都要在地母娘娘神位前供上饭菜各一碗。遇腊月子午吉日更加隆重:事前,她们以竹叶糯米包成粽粑若干,煮熟。是日早晨,将神前桌位洗净,以酒杯三个或五个横排于桌的外方。地上置一簸箕,内置糯谷穗一束,谷穗上附捆女衣裙各一,上挂有手镯一对,项圈一根。簸箕旁边,置火一碗,火中撒以米糠,使起烟熏上,以代香纸,名日“暖娘桌”。祭拜地母娘娘,一般不需在神位上写名字,只在供奉时剪下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纸条,用竹篾夹之,插于神桌的靠壁上。此纸永久留存,以后逐年增加。也有些久婚不育妇女,除每年隆重供奉外,还于正月间择日举行暖桥求子仪式。 举行时,先请女巫来过阴,过阴中女巫说:“下界官人(鬼之尊称)非不欲送子给你家,只是来到你家必经之路有某河某湾隔住(或路过远),苦无桥(或石凳)可渡(或休息),无法前来,你家在某河某沟(或某路旁)修造桥梁(或石凳),子女来时有渡(或休息)处,便能来你家。”不育夫妇求子心切,于是择吉日于指定地点,督工修造桥梁(或石凳)。既成,以稻草铺于桥上,并用纸竹篾插于桥之四周,然后将所备肉食摆好,约亲友共食于桥上,吃剩之粽叶、蛋壳留在桥旁,以示桥神已领受。桥上稻草皆焚于桥旁,名之日“暖桥”。 收拾完毕,主人或家属将插于桥头之纸竹篾按红蓝白色(红蓝色代表男孩;白色代表女孩)各取一份或数份带回家中。扳取时,口呼“孩儿,回家去啊”,深信儿童灵魂已附于竹篾上带回家中。 妇女怀孕后,家人即请鬼师来祭神念咒定胎、保胎。所谓定胎,即要求生男或生女。保胎’,则要求胎儿发育要正常,不流产。供祭仪式在地母娘娘供桌边进行。是时,家人在供桌边设一祭坛,插上纸竹篾。杀鸡一只,加以酒肉和糯米饭为供,由鬼师在坛前念诵咒语。祭毕,撤走祭坛,将纸竹篾捆在一根木棍上,钉于地母娘娘供桌边,表示胎已定,胎儿健康发育,安全出世。
水族婚仪较有特点的地区是都匀市王司一带和榕江计划乡一带。在王司一带的水族中,新娘是午时到达新郎家。此时新郎家门旁置一簸箕,内放一个红蛋,用以表示子孙发达;一面小镜子,用以隔开人影,不让怀孕的人看见;一盏油灯,用以照亮家门,引新娘进家;一坛水,坛里盛有两条鲜活鲤鱼,表示鱼水合欢,夫妻和睦。簸箕旁还置一盆水,意为给新娘洗尘。新娘来到新郎家时,爆竹齐鸣,家里的人全部站出屋外观看,不能留在屋里。新娘由伴娘陪着进家,一直走到里屋,然后吃饭、洗脚,之后即坐在屋里不见人。 新娘进家后,寨上一些上年纪的妇女即拥至抬嫁妆的架子前,在陪嫁的被子里摸红蛋。谁摸到红蛋,就表明谁的福气好。红蛋一般给自己的小孩吃,称为“吃喜蛋”。男方家这天先接待送亲的人,与她们喝酒对歌。 到第二天午后,才设正席大宴宾客,这时送亲的人要经过拦门才能入席。席上,由男方家的客人陪他们喝酒对歌。当双方唱到《钥匙歌》,并履行了交钥匙仪式,主家才以糯米饭和红蛋馈赠新娘家送亲的,尔后新娘与送亲人一道返回娘家,婚仪即告完成。 榕江县计划乡一带的水族,新娘抵达门口时,新郎家人全部到门外夹道迎接,用竹篾或其他东西三根做成一拱比一拱高的三个弧形,紧插门隙里,以示阻拦,新娘须用手或脚将阻拦物弄掉,表示是自愿进门的。 如若新娘迟疑不肯动手,女方同来的伴娘上前劝说,使其自己动手撤去阻拦物进门,其他任何人不能代替,如果谁代替了,就被认为是干预他人的婚姻。新娘进门后,鞭炮齐鸣,双方客人即洗脸洗脚,然后入席。 这里的水族习惯是用长木板搭成长形桌,男女分别就座,相互敬酒,喝交杯酒。女方客人住一宿后,第二天漫谈、唱歌,第三天早饭后离去。新郎送新娘回门,男方须找一男一女伴随同往,新郎须带一只猪腿和数斤肉、酒、糖、糯米饭等物作礼物,住一宿后,新郎新娘同回夫家同居。
在贵州,由于各民族的巫术观念比较突出,相应地,其禁忌也非常多,与宗教信仰和巫术有关的禁忌主要有以下种种。 三穗县寨头苗族认为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是太上老君最烦恼的日子,这三天任何人不能出门办事,否则办事不顺,会失财。每年小暑节前之辰日起,至小暑节后之巳日止,为湘、黔边界一带苗族封斋之时。在此期内,忌食鱼、虾、鸡、鸭、鳖、蟹等,但猪、牛、羊肉不忌。山上的禽、兽、虫不能打,但蛇可以打。 台江县方白寨苗族祭祖节的双鼓,有一面忌敲。 施秉县凉伞一带苗族逢年过节祭祖时,女子只能摆抹桌凳,其他一律不准插手。每年第一声春雷响时,苗族敲击板壁、捣碓捶鼓,以示镇邪,但又惟恐得罪雷公,故在敲击时,警告百害,而且在春雷响后的三日内,不下田、不掏粪、不上山打鸟、不下河捞鱼,以示对雷公的敬畏。 苗族火塘右边的中柱脚,为列祖列宗神位,家里除老年人和长辈以外,年轻人和妇女严禁在此坐着烤火,小孩更不许在这里打闹,否则,是对祖先的不敬。 苗族火塘中用于架锅煮饭的铁三脚据说是由三个护火祖先变的,人不得用脚踩。如果是打灶的地方,灶上不能用脚蹬,不能放东西。灶上的锅里没有食物时,不能扣锅盖,意为让灶休息。 施秉县凉伞一带的龙姓苗族不吃白鳝鱼,黔东北地区的石姓苗族不吃狗肉,黔、川边界田姓苗族不吃鸡。据说,这些禁吃的动物都被认为与他们的祖源有联系。
锡伯族从历史资料上看,应该是拓拔鲜卑族的后裔,早期居住在扎兰陀罗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海拉尔附近,呼伦贝尔草原及嫩江西岸一带。16世纪末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锡伯族逐渐归附后金,并被编入八旗,跟随清统治者南征北战,开始迁徙生活。 锡伯族居住的村屯年代并不久远,多是清康熙年间跑马占荒落户的,开始时户数很少,家族聚居,往往家长、族长就是村长。 锡伯族的住宅,早期房屋有帐篷、马架子、草房,也有少数砖瓦房。建筑方位有厢房和正房之分。正房除遇特殊地形外,都坐北朝南,以三间为主,或加耳房。盖正房不许盖四间,忌讳“四六不成材”,因而以耳房搭配。门窗做工讲究,多嵌有各种图案的盘肠等。窗户纸糊在外面,干后涂上油,不怕雨淋,并增强透明度。即“东北三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 三间房的内部格局,一般是“一明两暗”,即中间一间为堂屋,做厨房,东西两间是卧室。也有筒子房,即东头一间开门,并做厨房,西头两间做居室,打连二炕,俗称口袋房。西屋为上,老祖宗、喜利妈妈、佛像均供在西屋。老祖宗和佛像供在西墙前箱盖上。长辈住西屋,晚辈住东屋。 三间带耳房的屋,东边一间耳房住晚辈,中间一间是厨房,西屋两间通连,凡连二炕,中间或有间壁或有“吊搭”,晚上放下,白天掀起。室内南北火炕,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长者住炕头,幼者住炕梢。有小孩的家庭,室内挂悠车悠孩子,为“东北三大怪”中又一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屋内陈设因贫富不等。比较富裕的人家,有炕柜、衣箱、鞋箱、炕琴柜、八仙桌、椅子、坐钟、掸瓶、帽简、大镜子等。西柜盖上中南侧供奉佛龛,北侧供奉家谱。比较贫穷的人家,箱盖摆设少些,但佛像是家家都供的。
乌孜别克族人民创造了大量丰富的民间口承文学作品,叙事长诗、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乌孜别克族叙事长诗 在乌孜别克族民间口承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有英雄叙事诗和爱情叙事诗。 《阿勒帕米西》是一部大型英雄叙事诗,其历史背景为父系氏族社会解体到封建社会建立这一漫长的过程。长诗的主人公阿勒帕米西出生奇特,具有非凡的武艺,他顽强不屈地与敌人作战,最终统一了部族,建立了政权。长诗歌颂了阿勒帕米西勇敢、正直、忠诚、热爱人民、善于团结等优秀品质。 《坟墓中的孩子》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型英雄叙事诗,描写了一个坟墓中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做了乌孜别克族的伯克(官名)的故事,他与40位英雄男子汉一起同侵犯家乡和平安宁的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保卫了祖国和人民。长诗反映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的理想、愿望,从中也可以窥见乌孜别克民族的某些历史发展轨迹。 《昔班尼可汗》、《阿吾力孜汗》、《昆吐呼米西》、《哈桑汗》等也都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英雄叙事诗。 爱情叙事长诗有《西琳与夏卡尔》、《古丽娜尔仙女》、《莱丽与麦吉依》、《玉索甫与孜莱汗》、《塔依尔与祖赫拉》等。这些爱情长诗不但深受乌孜别克族人民喜爱,而且也在维吾尔、哈萨克等突厥语族民族中广泛流传。 乌孜别克族民歌 乌孜别克族人民能歌善唱,民间歌谣丰富多彩,按内容可分为: 劳动歌。劳动歌源远流长,与乌孜别克族人民特有的农牧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其中有传授劳动技能和知识经验的歌,有表现劳动场面热烈气氛的歌,还有为协调劳动动作、减轻劳动疲劳而唱的歌,也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苦歌。如《草地歌》、《割麦歌》、《打场歌》、《磨面歌》、《挤奶歌》等。 习俗歌。包括反映日常生活、节气时令、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各种内容的歌谣。有一首《摇篮曲》这样唱道: 你的手是狮子的上肢, 你有一颗豹子心,真正勇敢。 无论是美好或不幸的时光, 你都是我们的心肝 睡吧,我的孩子,睡吧! 情歌。乌孜别克族情歌相当丰富,它真实地反映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的爱情生活。如: 我的爸爸把我卖了, 他把我嫁给比他还老的人。 我的命为什么这般苦? 情人走过的街道, 让我用长发去清扫, 要是扬起尘土, 让我的泪水去冲掉。 这首歌控诉了封建礼教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表达了对诚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反映世俗生活的故事、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和动物故事。这些故事大都以惩恶扬善为主题,歌颂正直的行为,推崇高尚的精神,揭露丑行,鞭挞罪恶。如《赛海与彼海勒》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赛海与彼海勒是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赛海”意为慷慨大方,“彼海勒”意为吝啬小气。赛海无意中吃了一种青草而通晓鸟兽花草的语言,喜鹊和老鼠告诉了他获得财宝的秘密,赛海因此发了财,他把财物分给了穷人。彼海勒得知这一秘密,也找来青草吃了下去,果然通晓鸟兽花草的语言。贪心的彼海勒认为从喜鹊、老鼠之类的小动物那儿,只能得到获得财宝的小秘密,只有狮、虎、狼之类的大动物讲的秘密才有油水可捞。于是他钻进了猛兽的洞穴,最后被吃掉了。这一类的故事还有《两个箱子》、《野兽们的秘密》、《残暴的君主》、《下宝母鸡》等。 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中还有不少反映封建社会妇女为争取自由,为实现爱情理想而斗争的题材。如《七位姑娘》、《达尼汗》、《伯赫莱姆与古兰丹》、《美丽的公主巴努》、《麦丽坎加汗》等。 在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里还有两个传奇人物,一个是著名的阿凡提,另一个足同阿凡提一样机智幽默、善于辞令的阿尔达尔考沙。有关他们的幽默笑话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有一则阿尔达尔考沙的笑话是这样的:阿尔达尔考沙常常愚弄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巴依。一个富商夸口说:“阿尔达尔考沙骗得了所有的人,但骗不了我,他只能骗那些白痴。”他要阿尔达尔考沙当着他的面耍花招,阿尔达尔考沙说:“先生,我把骗人的口袋放在家里了,你把马借给我,让我把口袋拿来。那时候,你就知道我能不能骗你了。”商人一口答应。于是,阿尔达尔考沙骑马走了。商人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阿尔达尔考沙回来。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南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的东部一带)。帕米尔高原属温带干旱气候,一年仅分冬夏两季。年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39℃。风力大,每秒达2.1米。为了使内部空间冬暖夏凉和防风,建筑呈集中密闭式,房屋布置于庭院一角,院落小,一般种植少量树木,房边建牛羊圈。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平房,土坯墙厚50—70厘米,木梁、木檩、木椽,草泥平屋顶屋面。 塔吉克族牧民都有固定的住宅,一般为土木结构的方形平顶房屋。屋顶常作晒台,中间稍高四边稍低,以便雨雪水流下。由于高原气候寒冷多风雪,民居建筑多低矮,外墙没有窗子,有的仅开小的高窗,屋顶设天窗。户门多朝东、南方向开在近墙角处。 塔吉克族人的家庭往往三四代同堂,人口多达十几口甚或几十口,一般房屋比较宽大。塔吉克族民居以“普依阁”为主要居室,这是平时全家人团聚的大居室,又是接待客人、举行婚丧嫁娶和节日喜庆娱乐的场所。“普依阁”一般为室内宽7米、长9米左右的大房间,在一角设门,三面为炕,铺毛毡,白天把被褥叠放在墙边。一面中间设锅灶,灶台宽大可同设几个锅灶,上为天窗采光通风排烟。房屋中间留3平方米左右的地坪,为节日喜庆唱歌跳舞的地方。锅灶两边用墙与大房分隔,里边为操作间,并设套间作为库房,贮粮、油、肉、干果等食品。全家居住在“普依阁”内,自入口左手为长辈,依次排列通铺而眠。屋内陈设较为简单,有的挂壁画作为装饰。冬季用火炉采暖。在“普依阁”的一边,一般设1—3间客房居室,室内有桌、椅、凳、衣柜等家具。
塔吉克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民族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与帕米尔高寒地区的气候有关。过去,牧民大都穿自织自染的土布,富有的人穿条绒;现在,各色绸缎、条绒和花布成为百姓的基本衣料,服装亦有了明显的季节差别,从讲究保暖进而讲究款式和色泽。 袷袢。男子一般穿套头衬衣,外罩黑色袷袢(低领对襟长外套),冬季或外出时加穿皮袄或皮大衣,下身穿皮裤。皮衣多为家庭手工制品,不带布面。服装多青色、白色和蓝色,不绣花,不用红色或带花的布来缝制。 连衣裙。妇女的服装较为讲究,尤其是年轻妇女。她们平时穿连衣裙巴茹,下穿长裤,夏季在裙外加一黑绒背心,春秋爱穿黑条绒外套,冬天外罩棉袷袢。老年妇女一般穿蓝、绿花色的连衣裙,年轻妇女和姑娘则穿红、黄花色的连衣裙和深绿色长裤。 羔皮筒。帽男子一般戴黑色布或绸缎为面、帽檐多为黑羊羔皮的班黑曼勒帽,在帽顶上绣有花纹的称吐马黑,青少年的帽常为白绸面。冬天塔吉克男子戴黑绒圆筒高帽,帽上绣有数道花边,帽里用优质黑羊羔皮缝制,帽的下檐卷起,露出一圈皮毛。天气暖和时帽可以折起来戴,或戴得较浅;寒冷时可以往深戴到顶,卷檐拉下,护住脖颈。帽的黑绒面花边依年龄有别,青年人的多为红色丝绒或绸子边,老年人的多为蓝色边,帽面与帽边连接处有各色丝线的刺绣。另外,有带帽扇的帽子库拉克、以四片三角形布缝制的帽子卡勒帕克。夏季塔吉克男子戴用白布缝制、刺绣的谢伊达小圆帽。 库勒塔帽。妇女一般戴圆形、圆顶、刺绣精美的库勒塔帽。帽子用红、黄、白色布作底,周面用线重叠缝起,前有帽檐,两边有帽翅,可以上下翻动;后部稍长,可护住颈部;帽檐额部刺绣精致的图案,年轻妇女的帽子周围和顶部也绣多样图纹,一顶帽需绣一个多月。此帽厚实、带耳围,四季都戴用。妇女盛装时要在库勒塔帽檐上加坠一圈叫做“斯力斯拉”的小银链,戴大耳环,颈绕数道珠项链,胸前佩戴叫做“阿勒卡”的圆形大银饰。另有一种青年妇女戴的圆形花帽,帽子前沿坠有一排珠子和银链。 头巾。塔吉克族妇女外出时,在圆顶绣花帽上加披头巾,少女戴大红头巾,姑娘罩黄色披巾;少妇多用绿色头巾,年龄较大的妇女盖大而长的披巾,将头、肩、腰部全部围住,只露面部在外。 绣花腰带。已婚妇女外出时常系三角形绣花腰带,短而窄,又称米腰达。腰后系一块大绣花布,称巴勒达木齐,即后围裙,将臀部遮住。妇女们的腹部往往挂有三至四排红色圆珠以及四五枚银质的圆形大钱。 婚礼装。是塔吉克族传统服饰习俗之一。塔吉克人视红色为喜色,因而结婚时男女服饰以红为主。新娘身穿红色连衣裙,外套大红袷袢,披大红头巾,戴红色绣花小帽,帽前沿垂挂银链;四根发梢上系大红丝穗,佩辫饰、胸饰和项链,戴银制大耳环;脚穿绣花长袜和红色短勒皮靴。新郎穿绣花衬衣和夹袷袢,腰系绣带;帽子外缠红、白两色的布;脚穿绣花边长袜和红色长筒靴。新郎新娘都在左右手小指上戴戒指,每个戒指上系红、白两色绸带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