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6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内部304724_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的族源与主要分布地区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和怒江傈僳族自冶州兰坪普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丽江、永胜、维西诸县。 普米族史称“西番”,自称“拍米”,“拍”是“白”的意思,“米”意为人,“拍米”就是白人的意思。普米族源于氐羌族群。早在秦汉时期,其先民西番由甘肃、青海一带进入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后来顺金沙江、雅砻江南迁至川西。东汉时,在川西南形成部落,唐宋时期,逐渐定居下来。 元代是云南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时期。1253年,西番人随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于是大量西番人迁入云南滇西北一带,自此在云南生息繁衍,发展为今天云南的普米族。降至明清,西番的分布更加广泛,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都有西番人居住。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云南的西番人正式定名为普米族,四川境内的西番人则识别为藏族。 普米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由于与白、汉、彝、纳西、藏等民族杂居,多数普米族具有兼通三四种民族语言的本领。普米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常使用汉文和藏文。 普米族住宅大部分是木楞房。普米族传统的木楞房建筑比较独特,整座房子全部用木头建成,木头之间的结合不需要铁钉,搭成木墙的每两根木头之间,经过砍削成凹槽和楔子以后,彼此扣紧在一起,然后建成墙群。顶盖木板,形成一个倾斜的坡面,以利于雨水下落。 从木楞房的平面布局上看,各地的普米族房子略有区别。兰坪普米族的木楞房多为两层,其平面布局有单间式、双间式、三间式三种,第一种又有带外廊和不带外廊的区别。永宁普米族的木楞房多为四合院布局,每院或三坊或四坊,院门一般向东,与大门相对的一间是正房,这里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左右为厢房,各为三间三层,正房与厢房相连,走廊相通。 普米族建房前,分别向山神、土地神祭祀,选中梁柱时必须请巫师“汗归”举行祈祷仪式,然后才开始伐木盖房。

杏鑫测速代理_多彩的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服饰

西双版纳各民族的服装穿戴各具特色,最富有特点的要数傣族妇女的服装。或许是世界上最美观、最清秀、最朴实、最贴身、最大方、最简洁的服装了。 系银带是傣族妇女的传统习俗,凡妇女都备有银腰带,家里生了女孩子,父母亲必定为她备一条银腰带。凡少女都系银腰带,到成婚时,银腰带便做为嫁妆陪嫁去婆家。 从前,这里的贵族妇女的服饰比一般妇女的服饰更加华丽,不仅常系金色或银色腰带,华贵的筒裙上还绣有更多的花色条纹,以显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西双版纳男子常穿白色或青色衣裤,上身是大襟或对襟小袖衫。下身穿长裤,裤脚较窄。头缠白布巾,腰系青布带。天冷时便披上毛毡,蒙住头,露出脸部。他们习惯赤脚,一年四季不穿鞋袜,无论行走或劳动都是赤脚。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一般都穿对襟上衣,下穿百褶短裙。关于哈尼族和傣族妇女衣裙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傣、哈尼兄弟二人,傣是哥哥,哈尼是弟弟。兄弟俩长大成人后,相约分家过生活。傣和哈尼哥弟俩的妻子,是一对向来友爱相处的好妯娌,她们曾在一起织了很多做衣裙的花布。当分家分到做上衣的布料时,一向和蔼谦让的嫂子,便把多的布料让给弟媳,短一些的分给她自己,所以,后来傣家妇女总是穿用料较少的短而紧身的上衣,而哈尼族妇女总是穿用料较多的又长又宽大的上衣。在分做裙子的布料时,一向懂礼貌的弟媳也以礼相让,把长的布料让给嫂子,短的布料留给自己。所以,后来傣家妇女总是穿较长的裙子,而哈尼族妇女总是穿较短的裙子。 西双版纳其他少数尼族的衣着,也都色彩款式各异,如布朗族妇女爱穿长裙,基诺族妇女爱穿短裙。男子们的服饰较女子的色调简单一些,但式样各异,上衣有对襟的,也有向左右不同方向扣的大襟衣;下身有宽口长裤,也有长脚裤;头部多缠白色或彩色头巾。 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西双版纳服饰,正是少数民族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和聪慧才智的体现。

杏鑫平台首页_纳西族青蛙崇拜的遗风

在纳西族民间,如果青蛙跑进家中来,人们会将其送走,而不加以伤害。一般认为这是纳西族先民把青蛙当祖先灵魂及神灵的表现,纳西族民间流行的神话故事,也常常把青蛙视为纳西族的祖先: 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神蛙娶了一个美丽的纳西女人为妻。一天,妻子发觉自己的青蛙丈夫变成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勇士,便悄悄盗走他的蛙皮,并要求他把蛙皮烧掉,不要再变回青蛙。丈夫答应了妻子的要求,并嘱咐她:烧蛙皮时要虔诚地发誓:“祝愿人间智愚各等,贫富均衡。”准知妻子一高兴,在烧蛙皮时竟错说成:“祝愿人间智的更智,愚的更愚;祝愿人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从此,人间便有了富人和穷人、聪明人和愚蠢人。 还有一个神话故事是,天神要把智慧之水遍赐人间芸芸众生。然而,却被乌鸦传错了话,让人独个喝光了智慧水。等着分享智慧水的百鸟和千兽见智慧水被人喝完了,立刻愤怒地扑上去,把人身上的毛都拔光了。当着禽兽准备对人下毒手时,青蛙悄悄地舔干碗底残留的智慧水,随即灵机一动,指着河水说:“智慧水不是被人喝掉的,而是倒进河里了。”它说完便装着要抢喝河水的样子,“ 嗵”一声跳进河里,从而引开了百鸟千兽,解救了人类。 从此,纳西人将青蛙视为有恩于人类的智慧、善良的生灵。他们不准伤害青蛙,更不准吃青蛙肉,而且把它作为吉祥如意的图腾,装饰在披肩上,世代相传,永志不忘。 现代研究认为,纳西族作为一个农牧和狩猎为主的民族,不小心动着一点自然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将进家门的青蛙用一点好酒好茶送走,和祭祀自然神仪式一样,符合纳西族人不小心破坏着自然而求得自然神饶恕的心理。 对于以栽稻种麦为生的纳西人来说,崇拜青蛙这一原始习俗,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皆大有裨益。丽江地区稻麦单产之高,向为云南之冠。

杏馫1980_白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 白族春节 春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人民非常重视过春节,一般节期五天左右。当忙完秋冬劳作之后,白族人便开始筹备年货,缝制节日的衣服,制作节日的食品。春节之前在外地谋生的白族人都要赶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团圆,过春节。年前的最后几天,白族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张贴对联年画,正月初一早上,人人肃穆庄严。这天禁止动用刀、剪、斧等铁器,鸡未鸣时便放鞭炮、开门、挑新水,献祭天地堂时都要放炮。 白族辞年 云南省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举行。白族人认为,这晚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因此,晚餐非常丰盛。据说这天晚上灶君要从天上回到人间,故白族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祭敬灶君,再祭门神,最后祭祖先。祭祀时要鸣放鞭炮。入夜,把从山上采回的青松毛,铺在堂屋祖先灵位面前的供桌下,意为铺毡,以示祖先到家后安坐,并在桌上供晚宴,让祖先享用。当晚,不拘老少,同在堂屋中用餐,俗称全家福。饭后由家长率领大家在堂屋拜祖先,行一跪四磕头礼,然后由长儿女向在世祖父母或父母依次拜辞年礼。家中理财长辈借此向晚辈每人分发一些钱。之后祖父母与儿孙在堂屋守岁,至亥时喝过了米花茶,祝愿新的一年生活如花似蜜,才各自回屋休息。 白族青姑娘节 相传,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位名叫青姑娘的白族姑娘,她勤劳、善良、美丽,但却成为一个可怜的童养媳,经常受到婆婆和丈夫的虐待,她忍受不了“三天打九顿”的欺凌,就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上吊在秋千架上。后来,她被一群白族姐妹解救回家。然而,婆婆、丈夫、小姑子不仅不体谅她,反而对她进行恶毒的咒骂,于是青姑娘被逼得纵身跳人剑川海尾河中死去。此时恰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青姑娘的悲惨遭遇,激起了白族姑娘们的义愤和同情,她们便将这一天定为自己的节日,诉说着青姑娘的悲惨遭遇,表示对她的悼念。 白族绕三灵 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云南省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白语叫“观上览”,即游逛山林的意思。实际上,它是白族繁忙的农事之前的游春娱乐活动,也是栽秧前祈祷丰收的仪式。届时大理、洱源的白族群众都停下生产,离家沿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尽情游乐歌舞,三日三夜方散。第一天,白族人们沿着苍山脚绕到苍山五台峰下的喜洲圣源寺。第二天到洱海边的河埃城,第三天沿洱海来到大理三塔附近的马久邑。一向温和文雅的白族人,在这三天里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和欢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族狂欢节”。

杏鑫内部304724_藏族的风俗习惯资料大全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日斯满巴碉房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便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东纳藏族传统服饰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长袖、宽腰、大襟便是其特点。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侗族的婚恋习俗和歌唱始终交织在一起。“行歌坐月”是最普遍的一种婚恋形式。 侗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称“月堂”。住房较宽敞的人家,有让未婚少女住的仓楼,即名之为“月堂”,相当汉族少女的闺房。无条件为女儿提供仓楼当“月堂”的,在女孩长大进入婚恋年龄时,也是让出有火塘的大厅或住室的厅廊做“月堂”,让姑娘接待来访的恋人。 每逢月明之夜,找上门谈情的小伙子便唱着《走寨歌》、《敲门歌》,用多情的歌声逗引姑娘。侗族姑娘们往往很矜持,要让小伙多次唱歌并细心品味情歌的内容之后,才抽开门闩让小伙子进入“月堂”。小伙子踏进“月堂”,要唱《讨凳歌》和《讨水歌》。姑娘听完这些歌之后,才给小伙子让坐和给茶喝。接着才是男女双方对唱。在那充满温馨情意的月夜,对唱的恋人充分施展歌才,唱得情投意合时,女方用油茶代替普通水款待男方,小伙子也可献上带来的红糖让姑娘煮糖粥共喝夜宵。在月堂唱歌谈情时,可关门但不可上闩。这种婚恋仪式,侗寨统称“行歌坐月”,也有称为“坐仓楼”、“坐后生”、“坐妹”、“坐夜”、“夜集”的。第一次“坐夜”,如果男女双方已有情意,就可相约下次“行歌坐月”的时辰。经过多次的行歌坐月,双方经过多方面互相考察,情深意合者便互相交换信物,并由小伙子回家禀告父母托媒求亲。姑娘家以有更多的小伙找上门来行歌坐月为荣。 另有一种叫“送笆篓”的相恋习俗,是在一年一度的“三月初三”进行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大清早,侗族姑娘穿上节日盛装,手提笆篓来到自家菜地里,把葱、蒜连根拔出后在水塘里洗干净再放入笆篓里,提着笆篓站在树下或井边等候心上人。小伙子也盛装在这一天到大树下或水井旁相亲,看中了那位姑娘,就和姑娘对唱 《讨篮歌》。歌词有一定的格式,往往是姑娘见小伙走过来,并认为顺眼者或早已有过一定的交情的,便开口先唱: 三月洗菜来探心, 探探谁是有心人, 有心讨妹一篮菜, 妹的名声高几分。 小伙子看上了姑娘时便这么对唱着: 三月三 妹的葱蒜用篮装, 接妹蓝子结了伴, 世人结伴想成双。 那些由姑娘精心洗净的葱蒜象征着爱情的纯真、洁白和坚贞。也有在三月初三的大清早,姑娘到河里捞鱼虾,并把捞到的鱼虾装到笆篓里站在河边等候恋人的。对姑娘笆篓装的是鱼虾而不是葱蒜的,双方对歌则是另一种歌词:小伙子唱道: 喜鹊田中叫喳喳, 妹脱鞋袜捞鱼虾, 妹捞虾,哥来拿,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水族三宝是哪三宝?有着什么特色?

水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最凸显水族文化特色的就是水族三宝了。古老朴实的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瑰宝,水族不仅历史非常悠久,而且还有着自己民族的浓烈特色,无论是文学,传统节日,还是刺绣都堪称世界绝无仅有。那么水族的三宝是什么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全国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水族自称“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水族是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古朴、典雅、浑厚的水书是水族的一种古老文字,水语称为“泐虽”,汉译为水书或水文。 现存的水书中仍和汉字早期的甲骨文一样,以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居多,水书作为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不仅有坚强的生命力,还具有神秘感。堪称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水书 水书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水族先民和至今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仍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生产、防卫、营造、婚丧、生育、祭祀、出行等等,也要依照水书的规定择吉避凶。 端节 水族有自已的历法,每农历九月初一为岁首、八月为岁尾。他们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端节——世界上最长的节日。相当于汉族同胞的春节。每逢农历8月的第一个“亥”日开始至10月的“亥”日结束,从头至尾长达49天,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 临近端节,水乡山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到大年除节夕,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浆洗衣被,杀猪宰鸭,磨豆腐,开塘捉鱼等,一片繁忙,好不热闹。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除了忌荤吃素,还要进行庄重神秘的祭祖仪式。

壮族先民有凿齿的风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贵州(今贵港市)“有俚人,皆为乌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俚人、乌浒、僚子皆壮族先民。 宋代以后,凿齿习俗逐渐转化为镶牙、包牙、饰齿新习俗。20世纪50年代,左江、右江流域妇女出门走亲戚,牙齿上包金银箔,回家后取出。桂西北田林县、百色市妇女用甘果汁涂牙成黑齿。 西林县妇女用野梨树桠间的寄生胶虫拌绿矾舂溶,贴在竹壳片内,夜间用来包牙齿,连包二三夜,染成红齿,村寨公认最美的姑娘,方能将白牙染红。 清代桂西马山、都安、大化县未婚姑娘挂银圈,耳戴灯笼坠,拇指戴银戒指,称为“桶箍”。桂西北之西林县妇女发髻插银钗,颈戴银圈。桂西南左江流域妇女戴银镯,多者达三四副。桂东贺州男子颈戴银圈,女子头戴银簪。 边远山区较沿河平原地区更重视银饰。在歌圩或婚宴上,男青年抢走所钟情的姑娘的手镯或戒指,姑娘如也有意于小伙子,便半推半就;如无意,则必定抢回来。 西林县妇女则用两粒大薏米作耳环,薏米串作镯头和项链。

那坡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壮族的一支,又被称为“黑衣壮族”,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民族,至今保留着充满壮族特色的民歌,被称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那坡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那坡壮族民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丰富多彩,古朴精致,其分类是按照声调来分,根据声调的不同可以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这六种,名字的发音貌似与壮族自己的语言——壮语有关,但是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都能歌善舞,民歌在那坡壮族的生活中不仅扮演着娱乐的角色,还具有交际、教育、宣传等生活意义,那坡壮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对民歌进行推陈出新,但是基本内容和形式保持不变,使民歌保持着与民俗良好依存共同进步和原生性强等特征。那坡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具有历史、艺术、学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应当受到传承和发扬。

杏鑫测速登陆_瑶族“盘王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

在瑶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了。盘王节又被称作“还盘王愿”“做盘王”“祭盘瓠”等。瑶族人民信奉“盘王”,将盘瓠看作瑶族的开山始祖,所以盘王节成为瑶族的重大节日,迄今为止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盘王节这一天,要举办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瑶族的男女老少穿上民族服装汇聚在一起,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节日期间,瑶族的各个山寨都是鼓乐齐鸣,歌声阵阵,演唱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双人或者四人对舞的长鼓群舞。 有关盘王节的传说很多,还有一种是这样说的: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 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耽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 现在,瑶族盘王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风俗,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参与。现今,“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地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不管以哪种形式,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时间延长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先敬奉盘王,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长辈在神像前供奉猪头、鸡肉、糯米粑、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通宵达旦庆祝节日。 当然,瑶族人民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具体可参阅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