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当地农民牵着近千头耕牛走进田间参加传统农耕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小满”节气。洋洞村农耕文化保存完好,村民至今仍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习惯。 (杨成利/人民图片)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5月20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
标签 : 杏鑫注册免费 › 27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花灯、傩戏、书法、滚龙、龙舟赛、木偶、说春等非物质文化,苗族“四月八”、土家“过赶年”、侗家“赶坳节”、仡佬“敬雀节”、羌族“羌历年”等民族独有节日,“毛龙节”“花灯节”“摆手舞节”“龙舟节”等特色民俗活动……这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文化积淀,都是铜仁的文化瑰宝。 今年以来,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以改革添活力,以项目促发展”思路,着力做好“文化+”文章,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1.36亿元,较上年增加6.43亿元,占GDP比重3.23%,较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增比进位在全省各市(州)排位从上年第七位提升至第四位。 根植文化土壤 打造品牌产业 今年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上,我市获得“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抹茶文化研究中心”等荣誉。 同时,“梵净山茶”品牌在2018年中国100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排名全国第31位,品牌价值19.86亿元。目前,已建设省内销售点941个,省外销售点297个,进入商超省内66家、省外20家,基本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同步发展,已有15家茶企获得直接出口资质,主要出口泰国、越南、非洲等区域,2017年实现茶叶出口2889吨,创汇680万美元。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我市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据茶圣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市内产茶县属原思州、夷州地区,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梵净山贡茶就享誉朝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梵净山茶与梵净山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以“修身养性、健康和谐”为主旨的梵净山茶文化。 2000多年来,松桃苗族通过群体记忆和母女的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保留了部分先民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和刺绣风格,后来渐趋稳定的生活将苗绣用于记录的作用转化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题材也渐渐从绘制河流山川延伸至日常生活,花草虫鱼,题材更为丰富。这种手工刺绣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历代刺绣高手的不断丰富和创新,以至形成了如今具有“鲜亮明快、原始古朴、淡雅情趣、移情养性”特点的“松桃苗绣”。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的石丽平,在传承刺绣文化的同时,将刺绣发展成了文化产业,创立了贵州松桃梵净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生产的“松桃苗绣”产品成为外交部指定外交礼品,2015年7月,“松桃苗绣”成为国家级地理标志。目前,“松桃苗绣”系列220个品种苗绣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国等10多个国家。同时,在刺绣的带动下,该县3100名妇女依靠传统手艺实现家门口就业。 铜仁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带来了“一带双核”文化旅游项目、玉屏箫笛生产研发基地等13个项目列入“十三五”时期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411.08亿元,排全省第三位。建成了省文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万山朱砂文化产业园、铜仁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玉屏箫笛研发生产基地等。 截至去年底,我市共有文化企业1184家,文化个体工商户1901家,文化行政事业单位134家,文化社团45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2家。今年,在去年基础上,通过分级调度,全市文化企业新增1193家,文化企业实现翻番。 根植历史文化 发展旅游观光 傩戏之乡德江,其傩文化、龙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的交融,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带来了经济收益。今年国庆,静卧武陵山深处的德江县荆角乡岩底村,土家人跳起傩戏,热情迎接四方游客。旅游逐渐带动产业发展,过去该村的李子卖3元一斤,而在“神秘傩寨”旅游项目启动后,涨价到8元一斤。多元文化推动德江旅游兴兴向荣。 德江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内容涵盖传统戏剧、曲艺、美术、技艺等。除了一直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傩文化,土家舞龙、炸龙、傩面具雕刻、楠杆土家熬熬茶、土家花灯、哭嫁歌、民歌山歌等也深深吸引大众。2008年至2016年间,德江连续3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之乡”。 德江人民在文化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断探索着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让更多人被德江丰富多彩的文化吸引,走进德江,了解德江。 印江自治县木黄镇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纪念馆,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魅力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今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建成至今,已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此外,该县还集中展示长寿文化、书法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乡土文化等。以文化内涵为阵地,着力助推旅游发展。 文化兴县,旅游强县。近年来,松桃自治县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绝技苗乡 神奇松桃”文化旅游品牌。以“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会活动为展示平台,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是让各村组的原住民搬出去“谋生”,而是帮他们留下来“创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据《贵州旅游抽样调查管理系统》测算,截至今年5月底,松桃共接待游客355.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3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355.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5%、41.17%,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835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7.1万美元,完成旅游招商引资签约资金3亿元,到位资金2.5亿元。 这些只是“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成绩中的缩影。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将其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提出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要大力营造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发挥文化优势,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发展软实力。 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产业发展 为更好的传承先辈们的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文化产业良好持续发展。我市各地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对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石阡说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习俗,入选非遗扩展名录。为更好的传承保护好“石阡说春”,石阡县花桥中学2013年将“说春”引入校园,通过定期邀请传承人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让“说春”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得以弘扬。 德江县自今年7月份以来,通过发动各村(社区)力量,拉开调查网,最大面积地走访群众,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文物普查工作。对部分重要文物进行认真测量,采用照相、拍摄视频的方式存底。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努力,共收集文化文物线索2469个。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线索729处,可移动文物线索1068个,非遗线索358项,传承人线索314个,为下一步考古及历史文化挖掘提供了基础资料。 今年8月20日举办的“2018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对来自我市各区县从事刺绣、面具雕刻、箫笛制作的民族企业负责人、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事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今年10月20日,我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暨“两赛一会”,展示了铜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 同时,我市还组织了万山朱砂、松桃苗绣、碧江叶脉绣、松桃银饰、石阡苔茶、德江傩面具、玉屏箫笛等3大类50余种文创产品,参加第七届苏州创博会和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通过各类赛会、活动、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铜仁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霄)
铜仁元素闪耀美丽香江 2月16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2019香港欢乐春节文化庙会在香港沙田公园举行,通过摄影展、文艺表演、集市等向香港市民介绍贵州的文化。我市的万山朱砂、玉屏箫笛、松桃苗绣、梵净山茶、梵净山大图、石阡舞龙等集中亮相,其中,松桃苗绣备受追捧。 据悉,活动分为“多彩贵州国际摄影大展”“黔地珍宝——来自深山的集市”“多彩贵州——民族文艺展演”“魅力贵州——非遗体验展”“互动贵州——看贵州、听贵州、玩贵州”“贵州新春幸福号”高铁体验馆6大板块。 现场,来自我市的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技艺,游客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手作,感受非遗的魅力。体验之余,游客纷纷购买了玉屏箫笛、松桃苗绣手工艺品和非遗文创产品。梵净山的美景也带到了现场,香港市民可全方位、多角度观赏梵净山,尽享视觉盛宴。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吸引着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们,他们时而驻足欣赏,时而讨论、交流,时而拿出手机把眼前让他们惊叹的摄影作品拍摄下来,欢喜地储存在手机里。 据了解,今年的香港欢乐春节文化庙会,是继四川、河南之后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欢乐文化庙会。此次活动将通过历时4天的展览、展演、推介、体验等方式,让香港同胞足不出户在家门口感受多彩贵州文化、品尝贵州美食、欣赏贵州美景,以及体验铜仁民族风情文物。 此次活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和香港联合艺术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将持续至2月18日。(王婷婷)
5月27日,2019中国旅游TV杯·华服大赛—铜仁站在玉屏县举行。来自湖北、湖南、贵州中国旗袍协会全球联盟及相关分会共12支华服才艺表演队在此同台竞技,各展风采。 《松桃美》展演现场 来自松桃老年老年大学旗袍班表演的《松桃美》、《中国茶》,以独具地方苗族特色的服饰和优美的舞姿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炫美的灯光下,在悠扬的音乐中,参赛人员充分展现了中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引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其中《松桃美》夺得本次大赛冠军奖;《中国茶》荣获最佳表演奖。 《中国茶》展演现场 此次活动以“继承传统文化 聚光锦绣华服”为大赛主题,结合文化传播和旅行,通过旗袍展示、社群交流、新媒体融合等方式全方面为中老年和专业走秀者提供活动平台,并挖掘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壮大,让本土风情走出铜仁,走出贵州,走向中国,走向国际。(华明香)
3月7日上午,在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向代表们展示了一件70名绣娘精心绣制的绣品。 大红色的缎面上,牡丹花、牵牛花、樱花等花朵竞相绽放,栩栩如生的孔雀、喜鹊等在花间穿梭期间。 石丽平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想以这幅作品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石丽平表示,通过加强松桃苗绣技能培训,发展壮大苗绣产业,将“指尖力量”转化为“脱贫力量”。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相关要求,日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启动了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的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该县推荐申报工作。 连日来,沿河文体广电旅游局派出工作组,深入到该县后坪、板场和团结等乡镇、街道开展《土家族摆手舞》的视频资料素材的拍摄和收集工作,并采访相关专家和学者。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 “跳土家族摆手舞实际上是一种仪式,一种活动,摆手舞里面的祭祀,就是祭祖,以庆祝丰收,庆祝新年,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拜四方,表明了土家族人对外面的事物,自然的一种尊重,一种热情,一种好客。”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崔德黔说道。 据悉,铜仁市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除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摆手舞》项目外,还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巴狄熊》口传经典、瓦窑《四面花鼓》、德江县的《土家舞龙》、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家族过赶年》和石阡县的《仡佬族情歌》等。( 张洪权 )
12月7日,思南县合朋溪镇鱼塘村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牢记嘱托践初心·感恩奋进担使命”暨乡风文明推进脱贫攻坚干群连心活动。 活动采取政策宣讲、脱贫攻坚成效讲述、群众说变化谈感恩、脱贫宣誓、看文艺演出、文明表彰、吃连心饭等形式依次进行。 在宣讲中,把脱贫攻坚政策和实施落实情况向广大群众说明白,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和透明度。特别是一些政策变化、时间要求跟群众交底,引导群众依靠不依赖、借力不省力,让群众认清形势,了解脱贫攻坚进程。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为实现精彩出列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到脱贫攻坚成效时,从群众生活点滴、水电路讯等方面,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文艺演出中,有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有趣故事,有群众演绎的地方传统文化,有群众自己的 “歌王”、有久赋胜名的思南花灯,一个个节目时时牵动广大群众的神经,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宣誓时,男女老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铮铮誓言,响砌大地,直冲九宵。 “今天,我更加了解了脱贫攻坚政策,也知道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该村新房子组群众罗永信说,“我一定带好头,让群众认可和参与脱贫攻坚,顺利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活动中,该村公益法律顾问、县检察院派驻该村干部、思南县公安局合朋溪派出所警察分别开展法制宣讲和防火防盗防诈骗知识宣传。 据合朋溪镇政协联络组主任、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介绍,举办这次活动就是为了搭建干群集中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人心力量,在全村形成“一见就笑、一说就有、一问就好、一答就清”的脱贫攻坚氛围。(吴勇华)
侗族箫笛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在人们眼前最多的是钢琴、吉他等这些新时代的产物,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我们国家传统乐器的魅力呢?虽然这些乐器还有着传承,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它呢?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侗族文化,来感受一下我国的“天籁之音”吧! 初冬时节,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宁静而秀美,浓郁的侗族文化,悠久的箫笛历史,让这个贵州武陵山区的县城魅力四射。从这里走向国内外市场的“玉屏箫笛”曾在1915年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自古侗族“爱乐尚器”守护着“萧笛文化”,让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玉屏地处贵州东部铜仁地区,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侗家人世代在此生息繁衍,形成了独有的“北侗文化”。在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箫笛制作和演奏是生活中最平常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侗家人“爱乐尚器”的生活习惯,使箫笛制作不断改进创新,演奏技艺别具一格。 走进玉屏,随处可见以箫笛为主题元素的各种装饰。 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侗族箫笛制作专家刘泽松说,玉屏箫笛的制作和演奏历经了500余年的发展,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玉屏箫笛曾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并在国内外获奖。“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人们对玉屏箫笛的赞誉。 箫笛制作取材于县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经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其中以笛身雕工细腻、刀刻精湛叫绝。素笛一只,每经师傅倾心打造,精雕细琢,必有飞龙彩凤缠绕而上,名词雅句镌刻其间,栩栩如生,典雅别致,原本普通的竹管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件精美的民族艺术品。 “箫笛制作和演奏是我们侗家人的传统技艺和拿手节目,不分男女老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箫笛。婚丧嫁娶,大小仪式,重要活动都离不开它,箫笛早已融入了我们侗家人的血肉,是我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箫笛,刘泽松满脸自豪。 作为侗族聚居地,这里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典雅别致,高耸入云的钟鼓楼颇有气势,跨河而过的风雨桥情韵迷人,碧绿的舞阳河水穿城而过,连绵的武陵山脉环绕其间,可谓“流水如玉,青山为屏”,绚烂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印山书院是一座古朴精致的四合院,也是玉屏箫笛博物馆所在地,馆里藏品丰富,记录着箫笛文化的传播历史和发展轨迹。 玉屏县县委宣传部长吴红春介绍说,“技师们一直重视箫笛技艺的改良与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和传承人保护,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满足市场需求,还设计出可拆分的箫笛,便于携带。” 在玉屏县新店镇明德小学,每周星期三下午都能听到教室里传出的箫笛声。该校王老师说:“学校三年级就开始开设箫笛艺术课,通过‘箫笛进课堂’,丰富了校园生活,也培养了箫笛人才。” 地方政府着力培养箫笛文化传承人,推进箫笛生产产业现代化建设。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培养了2万余名在校学生,并组建多支箫笛演奏队伍。 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俊铭说:“箫笛文化是玉屏精神的魂,是侗乡人民的根,要积极发扬侗家人‘爱乐重器’的良好文化习惯,保护并传承包括箫笛文化在内的‘北侗风情’。让民族自发的文化生活习惯成为箫笛文化经久传承不息的不竭动力。”
苗族的农事或其他生产活动中禁忌较多,主要有: 播种禁忌。开春后第一次听到雷声,若是属“牛”的或属“虎”的天,那么这一春属牛、虎之日不能播种,如违反禁忌去播种,就会遭雷击,或种子长不出来。种棉花时,切忌讲“种多了”,若棉种听到这话,它就不生长了。 捕猎禁忌。在捕猎野兽煮吃时,忌讲“吃饱了”,说“吃饱了”就会打不到野兽。当野兽被打死时,禁忌说“打死”,要说“过去”;看到打死或打伤的野兽流血时忌说“流血”,必须说“冒水”。违反禁忌将打不到野兽。 山雀拦路。人们上山干活或走亲,如遇到一种叫“闹锅”(苗语)的山雀拦路,如山雀站在路的右边便是吉利,站在左边就意味着所做事情是白费力,应返回。 砍柴禁忌。砍柴时忌“龙”天和“蛇”天,因龙天和蛇天都属水夭,据说这两天砍的柴不易燃烧。 纺织禁忌。妇女纺纱织布要选“猴”、“狗”、“猪”、“龙”习,忌“虎”、“兔”、“马”、“羊”、“鸡”、“鼠”等日,据说违反禁忌,牵纱容易断,织布也不顺利。 捕鸟禁忌。捕鸟时,禁说“吃饱了”等语,要说“合了”,否则就捕不到鸟了。 在农事上苗族还有一些祭祀习俗: 开田。选好地点开始造田时,先在造田地点燃三炷香,香头朝地摇凡摇并念祝词,之后才动手挖。苗族认为万物有灵,动土可能伤到其他生灵,故请各物走开,造的田才不会坍塌。每开一块新田,均在田中央留下一个小土包,名为“田心”,一般请舅、姑爷来挖掉。作为竣工仪式。 插秧。《苗族史诗•撒播种子》说到,栽秧要栽巴茅草,栽冬草来陪。开秧门之前,先在田中间插一根约一人高的五倍子木条。木条旁插一小把巴茅草,或用一株油桐树,把树干皮剥光,枝头留桠,连同巴茅草插在田中间,之后沿巴茅草两侧插秧。在苗族观念中,五倍木是支天神木,插五倍木条有避邪功能。而在神话中,巴茅草曾用来割雷公的脐带,也是神物,可镇邪,是巫师卦具之一。苗族认为鬼怕桐油,龙也怕桐油,龙管水,插油桐树防涝灾。苗族插秧多选“子”、“午”日,苗俗日:“子午日发富,庚申酉捕鸟,寅卯日打仗。”子、午日是古代支天的日子,故宜种植。 植棉。种棉时要带一盘糯米饭,炒一盘鸡蛋连蛋壳一起带到地里后,找一些小树枝,把蛋壳套在树枝上插到土里,并让一个小孩蹲在旁边,种两三窝棉后,撮点米饭和鸡蛋撒于地并念祝词。之后将小孩摊倒在地,意棉桃结得多,压得棉树倒。之后再把棉种完。 种葫芦。苗族传说葫芦是始祖的救命之物,故认为葫芦是根,不管送给任何人,都要先切一小块下来,意为留种,不能全部送给他人而使自己断种。可以说,苗族的耕作文化,与他们的宗教文化是互相浸染的。
白族既有本民族特有的节日,也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大多伴有祭祖活动。 七月初五祖先遇困节。农历七月初五,上山采野果,放在神龛上,配以酒肉饭菜供奉祖先。相传,明洪武年间,白族先民在云南麓川绝粮受困,到七月初五日,突然发现满山的糯米果、红草莓,摘其充饥而获救。后来这些野果被命名为“救军粮”,七月初五被列为“祖先遇困节”。 七月初六祖先受难节。每年此日,都要进行祭扫祖先活动,以表孝思。据传,明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六,受密令执燕王朱棣的谢贵等被杀,导致燕王举兵,朱允文失败,其部属臣民被迫离乡远避,流落滇黔。后来,将七月初六作为祖先受难的纪念日。 七月七赛神节。原为青年男女上山扯火草、谈情说爱的日子,后逐渐演变成弹拉唱跳及订立规章的日子。清(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龙家”(白族别称之一)逢七月初七“赛神”。由此可见,此节起源较早。 七月半。又称“中元节”,各家于晚备些好菜食用,供祖先、烧纸等,别无其他活动。 八月十五。又称“中秋节”、“团圆节”,被白族人民视为重要节日,常备丰盛的饭菜庆贺。威宁白族中有早上过节和晚上过节的区别,即张家早上过,其余六姓晚上过。传说,白族七姓初来乌撤时,张家早上到,苏李赵许钱杨六姓晚上到,是日正是八月十五,于是张家早上过节,其他姓氏晚上过节,后世不忘祖宗历尽千辛,世代沿袭了这个节日。 十月过大年。即农历十月初一过年。据传,1949年前的威宁白族将此节日当做大年,非常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