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15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1年头伏第一天是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星期日。“初伏”也称“头伏”或“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总共十天。这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2021年头伏具体时间表 头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头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头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头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头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头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头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头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头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头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入伏的依据。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2021年浙江出梅时间是2021年7月9日前后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梅雨季节要持续多久 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例如上海,浙江等地),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2021年杭州出梅时间:7月10日前后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入梅标准 1、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2、出梅:连续5天姘居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入梅出梅时间表参考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的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梅雨是江淮流域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量的多少对江淮流域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入出梅的早晚和梅雨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在江淮地区每年入出梅期的确认一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业务部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从气候学和天气学角度上入出梅的判断问题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有关梅雨的长期预测影响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季风、中高纬度环流、海温、雪盖、极冰等方面1980s以来,以陶诗言为代表提出了梅雨锋主要是副热带季风和北方冷空气组成的中纬度锋面雨带,东亚夏季风的异常活动影响了江淮地区入梅时间和梅雨持续天数关于中高纬度环流对梅雨的影响,研究表明梅雨期冷空气的强弱,是影响梅雨的重要因子之一。作为大气环流变化背景的海温对梅雨也有重要影响,不同区域的海温对梅雨特征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上研究均从气候学角度判断梅雨,而梅雨既是大气环流调整的产物也和天气学上某地区的降水开始有着密切关系,而在梅雨的确认和入出梅的划定标准,至今都未能统一,其分歧主要是以大气环流特征还是以降水实况为标准,或两者兼顾。由此梅雨预报至今仍存在一定的难点。

2021年上海出梅时间是什么时候:7月10日出梅 出梅时间:2021年7月10日,农历六月初一。 上海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出梅标准:反之,连续5天姘居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梅雨季节有哪些注意事项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所以,梅雨天衣服要常洗常换,最好选择易干且滑爽布料衣物。空调房内,穿上有袖衫、护住肩头,长裤子、遮住膝盖,使关节等易受风部位得到保护。即使再热,记得晚间睡觉铺条小毯子,搭上薄被子,以免着凉。出门前,先关空调,开窗适应室外温度,再换薄衣出行。黄梅天即使没雨,湿度也较平时大,真菌会异常活跃,皮肤癣特易在身体各部位蔓延。因此,梅雨季节要注意卫生,保持家居衣物通风干燥。 梅雨天,衣橱里的衣物如果水分过多,加上空气不流通,霉菌很容易繁殖。因此,存放的衣服棉被不但要事先洗干净,还应彻底晾晒后才能入柜贮存。另外,除了樟脑丸、防霉饼等常用的防霉用品外,超市里还有竹炭、木炭制品等吸湿、除湿用品,可降低衣橱、鞋子里面的湿度。 此外,梅雨时节也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人们在饮食上应多加注意,谨防食物中毒。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建议大家选择“四瓜”:苦瓜、黄瓜、冬瓜、西瓜,都是清热下火的合适食品。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

2021年出梅是7月10日前后 梅雨期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所以入梅也可以看做的梅子成熟时间首到的第一场雨为入梅雨。出梅即为梅熟时期临结束时遇到的最后一场连阴雨,标志梅雨季节的结束。 不同地区的出梅时间也不相同 江南区:7月8日前后(出梅) 长江中游区:7月14日前后(出梅) 长江下游区:7月12日前后(出梅) 江淮区:7月15日前后(出梅) 梅雨季节是什么节气 梅雨季节不属于节气,属于一种自然气候现象。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三伏天是几月份: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2026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7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2028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中伏:7月24日-8月12日,共20天; 末伏:8月13日-8月22日,共10天。 2029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9日-7月28日,共10天; 中伏:7月29日-8月7日,共10天; 末伏:8月8日-8月17日,共10天。 203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4日-7月23日,共10天; 中伏:7月24日-8月12日,共20天; 末伏:8月13日-8月22日,共10天。

1 冬病夏治 2 消暑排湿 3 提高免疫力 4 温阳补肾 5 改善食欲 6 活血通经 冬病夏治 中国有一句传统俗语叫“冬病夏治”,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的时候气候炎热,此时身体内的阳气大盛,如果此时使用特制艾草对穴位进行局部热刺激,可以扶阳驱寒、去除冬病,例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等疾病。 消暑排湿 艾叶是温热型药材,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艾灸可以将身体里面淤积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同时清除人在夏季身体苦夏不耐的暑热,故此有消暑排湿的养生作用。 提高身体免疫力 三伏天艾灸是中国传统项目之一,可以帮助身体化瘀,使淤堵的经脉重新畅通起来,还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身体免疫能力开始减退的老人来说,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温阳补肾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身体阳气大盛,艾灸可以增强体质,帮助体质不佳的人群养护身体,特别是阳气、肾气不足的人群来说,效果更是直接,可以温阳补肾。 改善食欲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因为苦夏难挨,所以,很多人在三伏天都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出现,艾灸可以刺激身体穴位,通过穴位刺激能够加强身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活血通经 对于上班族来说,经常久坐,身体血滞气凝,常常身体酸痛,而艾叶有活血行气的作用,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身体毛孔都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做个艾灸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温通经脉。

2021年梅雨季节的时间大概是在2021年6月7日开始,且大概在7月10日结束。因此一般在6月初入梅,而在7月初出梅。 梅雨时节开始的时间,大致跟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推迟。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在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中旬入梅。 梅雨期大约持续20-30天左右,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主要降雨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于阴雨绵绵、高温高湿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梅雨季节持续多久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 “短梅”和“空梅” 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如同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

1、多食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 三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消化不良,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2、补气去火、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此外,暑天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3、适当多吃苦味的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三伏天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当然脾胃虚寒体质的人不适合多吃苦味的食物。 4、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三伏天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至120克为宜。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三伏天、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5、多喝温水中医讲究“阴阳五行” “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而正确补水的方法是多喝温水,更能促进排汗。凉水和冰水会让寒气和湿气渗入脾胃,导致湿气入侵人体。 6、多食新鲜蔬果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苹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2021暑伏是什么时间开始的:7月11日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暑伏是什么意思 它指的是三伏天,一般来讲夏至三庚便入伏,以今年为例,6月21日为夏至,那么经过庚子,庚戌,庚申三日,到了7月11日就进入了初伏,整个阶段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出伏。按节气的规律,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而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伏主要取决于当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大家可对照日历查看具体日期。 暑伏有什么气候特征 这个时间段总体的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属于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一些地区由于降水多,空气中的湿度加高,呈现“桑拿天”的特点,是闷热又潮湿的。到了七八月份,南方通常被副高控制,吃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雨,有利于阳光辐射,地面温度也会迅速升高。由于“伏”字也有潜伏的含义,意在告诉人们这个时候不宜在外暴晒,应躲在家中避暑,注意养生保健,多吃清淡食物,同时增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