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8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2年初伏第一天是农历六月十八,阳历7月16日,星期六。 初伏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 2022年初伏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10天) 初伏吃什么 饺子 饺子是初伏时必吃的一款食物,入伏的时候,正是小麦丰收的时候,很多家庭会趁这个机会吃顿饺子,补补身体,而且吃饺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蘸取醋液一起食用,在夏天的时候吃一些蘸醋饺子有开胃解馋的作用。 馄饨 在南方的不少地区有初伏吃馄饨的饮食习惯,有“初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馄饨和饺子的组成部分较为相似,只是面皮更薄一些,从这个角度说,初伏吃馄饨,也就不难理解了。 汤面 南方地区习惯吃汤面,在初伏的时候也有吃汤面的饮食传统,面条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所以吃起来会产生较强的饱腹感。 鸡 俗话说“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时,身体能量消耗较快,须得补充富含营养的食物,鸡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其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初伏适量食用对身体具有补益作用。

2023年入梅时间:6月7日左右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期天气特征 阴雨持续连绵、高温高湿。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 平均状态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梅雨季节具体时间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入梅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梅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日本大约在5月下旬入梅,7月下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份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壬日入梅,夏至后庚日出梅。

2023年梅雨季节的时间大概是在2023年6月7日左右开始2023年7月10日左右结束。 梅雨期一般在两个节气,即谷物播种和淡季。古人对梅雨期的计算方法是谷种节气后的第一个“第三天”是进入梅花的时间,夏节气后的第一个“非日”是离开梅花的时间。因此,2023年梅雨季节将从2023年6月7日左右至2021年7月10日左右。 不同地区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季节要持续多久 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2023年入梅时间:6月上旬至6月中旬。 2023年出梅时间:7月上旬至7月中旬。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所以梅雨季节出入梅也要看天气情况,而没有具体的时间设定。 入梅是什么意思 1、进入梅雨期。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 2、入梅亦称“入霉”、“进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进入梅雨期。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 江南地区把每年春末夏初时节梅子成熟的一段时间称为黄梅季。在这段时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连阴雨天气,把这段时间的雨称为黄梅雨。因雨天多,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故将黄梅雨又称为霉雨。黄梅天的开始日期称作“入梅”。 出梅的标准 连续5天不下雨,且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加最高温度除以2)超过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 其实,出梅有天文、气候、天气3个标准: 天文标准,即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这是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一些现代出版的台历、日历上公布的出梅时间均是根据该标准推算出来的。 气候标准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的出梅平均值来确定该地区大致的出梅时间,该标准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气标准有具体细致的指标,各地气象部门根据这些指标来发布出梅时间。所以,日历、台历上标明的出梅时间只能作为参考。

今年7月16日进伏,8月24日出伏,共40天。 我国传统历法规定,“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则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今年的“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平补效果好 头伏吃饺子,饺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伏日人们食衣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营养专家认为,伏天不能热补或温补,最好平补,饺子正适合平补。饺子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 二伏吃面条:驱病败心火 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之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 三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面条出锅后用凉开水过几遍。 三伏吃烙饼摊:恢复补营养 到了三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该瘦的人都已经消瘦了很多。所以,这个时暌要适当多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烙饼除了面里的营养外,其他营养素都严重不足。这时如果加上鸡蛋,就可以达到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的标准。

2023年浙江入梅时间是公历2023年6月7日前后; 2023年浙江出梅时间是公历2023年7月10日前后。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梅雨季节要持续多久? 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例如上海,浙江等地),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2023年梅雨季节的时间大概是在2023年6月12日前后开始,2023年7月16日前后结束之间。 梅雨,亦作霉雨,黄梅雨 ,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不同地区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2023年入梅时间大概是在6月7日前后,出梅是7月10日前后,属于芒种和小暑两个节气。 梅雨期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所以入梅也可以看做的梅子成熟时间首到的第一场雨为入梅雨。出梅即为梅熟时期临结束时遇到的最后一场连阴雨,标志梅雨季节的结束。 梅雨季节是什么节气 梅雨季节不属于节气,属于一种自然气候现象。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2023年入伏时间:7月11日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初伏第1天:2023年7月11日 初伏第2天:2023年7月12日 初伏第3天:2023年7月13日 初伏第4天:2023年7月14日 初伏第5天:2023年7月15日 初伏第6天:2023年7月16日 初伏第7天:2023年7月17日 初伏第8天:2023年7月18日 初伏第9天:2023年7月19日 初伏第10天:2023年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中伏第1天:2023年7月21日 中伏第2天:2023年7月22日 中伏第3天:2023年7月23日 中伏第4天:2023年7月24日 中伏第5天:2023年7月25日 中伏第6天:2023年7月26日 中伏第7天:2023年7月27日 中伏第8天:2023年7月28日 中伏第9天:2023年7月29日 中伏第10天:2023年7月30日 中伏第11天:2023年7月31日 中伏第12天:2023年8月1日 中伏第13天:2023年8月2日 中伏第14天:2023年8月3日 中伏第15天:2023年8月4日 中伏第16天:2023年8月5日 中伏第17天:2023年8月6日 中伏第18天:2023年8月7日 中伏第19天:2023年8月8日 中伏第20天:2023年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末伏第1天:2023年8月10日 末伏第2天:2023年8月11日 末伏第3天:2023年8月12日 末伏第4天:2023年8月13日 末伏第5天:2023年8月14日 末伏第6天:2023年8月15日 末伏第7天:2023年8月16日 末伏第8天:2023年8月17日 末伏第9天:2023年8月18日 末伏第10天:2023年8月19日

2023年入伏时间:7月11日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入伏的依据。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2023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介绍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的气候气温分析 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三伏天养生食物推荐 苦瓜 苦瓜是清热下火的首选之菜。苦瓜有排毒,降温,防署的功效,另外,苦瓜还富含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美容养颜护肤的效果。 番茄 番茄是夏季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蔬菜,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是女孩子美白护肤首选的蔬菜。另外,番茄还有杀菌,防癌,凉血,清胃健脾之功效。夏天食用番茄,还可以防暑。 黄瓜 黄瓜中含有粗纤维、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消肿利尿,治咽喉肿痛,四肢浮肿、热痢便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还有减肥疗效,夏季蔬菜,黄瓜是不可或缺的。 芹菜 芹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P的含量较多。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的含量更是高于一般绿色蔬菜,芹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芹菜还是凉性蔬菜,夏天可以根据饮食爱好适当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