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农历几月:十二月 农历十二月就是腊月,也就是我们说的阴历,就是日历上阿拉伯数字下面用汉字写的那个十二月(腊月)。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是什么时候 腊月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份从初一到除夕的夜里都是腊月。 腊月有什么讲究 腊八节:腊八粥、腊八蒜、腊八豆腐、腊八醋 腊八真是冷,俗语“腊七腊八冻死娘三儿”真不是骗人的,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即将到来。腊八节之际,我国各地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应景的食品还有腊八蒜、腊八醋、腊八豆腐等。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在我国一些地区是“小年”,很多人这个时候要在家里进行大扫除,以迎接农历春节的到来。扫房子除了扫除家中的灰尘垃圾,主要是把晦气及不好的东西一次统统扫走,人们相信这样将来就会过得越来越好。 腊月三十贴春联 腊月最重要的日子莫过于除夕之夜,风水里这是辞旧迎新的一天,要贴春联,福字,放鞭炮贺岁,如果能还得守夜。腊月贴春联的时候,也得把春联和福字清理干净,这是为了来年有更好的运势。 腊月民谣 实际上,很多农村地区的腊月风俗已经流传成了歌谣,大家应该都听过,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之类的民谣,腊月里,农民朋友可是闲不下来的,但虽然忙碌,却也充实而幸福。 腊月有哪些禁忌 腊月禁搬家 腊月有些地方风俗是不建议搬家,风水里说腊月偏寒,如果搬进新宅子还是暖一点更好,这样的房子也能旺主人,旺人气也可以多请请亲朋好友。腊月是非常冷,新家更是缺乏人气,所以这个时候尽量不要搬家;平常搬家的话最好也是中午搬家,这样阳气更加旺盛,对于屋子及屋里面的人都有好处,搬家后,多请朋友们来聚会吃饭就更好了,可以增旺新宅中的阳气、人气。
日期 : 2022 › 09 › 12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0腊月是农历几月:十二月 2021年腊月初一是2021年1月13日—2月11日。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为什么叫腊月? 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腊月打雷的说法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认为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汉代易学泰斗京房说:“天冬雷,地必震。”他认为冬天打雷,是因为春夏之季滥杀生灵所致,人类倘不思过悔罪,冬天必将吹起暖风,以致天下虫害猖獗、瘟疫四起。” 古人还说:“秋后打雷,遍地是贼。”他们认为,冬雷的发生,是由于旧社会朝廷为政不仁、法度失常,于是出现天塌地陷,盗贼横行的现象。所以古时民间有谚语,“春雷不发冬雷不藏,兵起国伤”“春正月雷,民不炊,为丧为疫”。 而从现实角度来讲,腊月打雷,则是一种极端的恶劣气候,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会造成农业、生活、其他行业的危害,像出现冻雨、暴雪等恶劣的气候,是一种灾难性的恶劣天气,这些年随着大气候的转变,暖冬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冬季不再寒冷,雨雪也比过去要少了许多,但对于腊月打雷这种比较反常的天气现象出现,古人对于这种反常现象的描述,还是值得警惕的。 腊月打雷的征兆 小心财运 腊月打雷了,那么这种时候大家在钱财问题上需要好好的注意,有可能会因为运气不好而导致破财。建议最好不要因为任何人的一面之词就做任何与财务相关的决定,贸然投资或者一毛不拔,都是不合适的,如不精打细算,则日子可能越过越辛苦,在年节期间尤甚。 小心贵人运 腊月打雷,要注意到贵人运的衰弱,这种时候贵人运是下降的,即使遇见了贵人,也可能没有办法好好的把握住,有可能错过发展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大家反而是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的,遇见了又错过的时候是最考验人心的,建议保持耐心,反省自己,静待下一次机会。 小心桃花运 腊月打雷要小心是桃花运,这种时候对于单身的人来说是有些不利的,桃花运变差了,那么单身的人要得到美好的爱情就不那么的容易了。通常这种时候大家对爱情的期待是会变少的,而且也变得越来越胆小,爱情对大家来说会变成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 小心工作运 腊月打雷要小心的是自己的工作,这种时候职场上大家会遇见比较难相处的人,这类人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职场的气氛变差了,那么这种时候大家就很难能够在工作的时候打起精神来了。工作上的被动会让大家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的。
腊月是农历的几月份:12月份 腊月的历史传说 传承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发展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通常都在腊月。 腊祭传统 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及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影视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2021腊月是几月份:2021年1月13日——2021年2月11日 腊月是农历12月份吗 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闰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汉代后,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月习俗 老年间,“春节”是专指立春而言,把农历元旦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明朝时,农历元旦叫“正旦节”,后来俗称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 北京的数代都城,统治者又是不同的民族,因而过起年来,无论是形成内容还是风俗习惯,都比别的地方丰富得多,年关的时间也较长。一般说,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年关了。 一般年前的准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至除夕,这些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街上的行人脚步似乎也加快了。 腊月市 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先是卖咸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如核桃、枣、柿饼、栗子、干菱角米等等,还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二十五日以后,卖芝麻橘、松柏枝等物,为除夕之夜做准备,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的涨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唐花 腊月间进宫的鲜花是在暖房里培养出来的,也叫“薰花”,明代以牡丹为主,清代时又用金、铜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为艳丽。后来,不仅作为贡品,官宦之家亦互相馈赠。 隆冬腊月花农甚为辛苦,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气,培养诸花,据说此法始于汉代。后来除花之外,又增加了青韭、蒜黄、冬葱等鲜嫩蔬菜。可笑的是起初皇宫内不许用这类鲜菜进贡,更不许用来供佛,说这些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窖冰 腊八那天,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窑”。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雪池冰窖”。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窑存放。待夏季出售。 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间即可。据记载,打冰之俗起于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斩冰”,纳于凌阴(冰窖)。可见此俗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什刹海边上依然能见到打冰的。打得整整齐齐的大冰块,从岸边坡路上拉走装车,送往冰窖。 春联 在祭灶的这几天中,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写春联。文人墨客在街边巷口放一小台售卖春联,旧称桃符。一般都当场书写,以图润笔,春联的内容基本上是送旧迎新之意。 春联,一般都用红纸,唯有内廷及宗室王公府邸,照例使用白纸,再圈上红边蓝边。 门神 北京居民的大门口,除了门框上贴春联之外,还要在门扇上贴门神。门神有两位,一位白脸,一位黑脸,都是甲胄执戈,悬弓佩剑,威武非凡。有人说这两位是神荼和郁垒,有人说这是秦琼和尉迟敬德。其实谁也不是,只是“门神”罢了。 记得,每逢大年三十下晚,我和街坊小伙伴从杂货铺取20张财神爷画,挨门挨户喊:“送财神爷来喽!”各家各户有给钱的,有给棒子面豆馅饽饽的,有给馒头的,有给块肉的,给人家一张财神爷,拿走钱或物,再去下边门户。有时喊半天,人家也不开门,也不理我们,我们气急了,喊声:“送火神爷来了!”喊完立马就跑了。 卫画 杨柳青的年画很有名气,由于地属天津,所以北京人称它为“卫画”。一进腊月,各繁华地区就支棚搭席,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摆摊卖年画。还有一种串街卖画的,用大包袱一背,沿街唱卖,唱得好听悦耳清晰喜人。 腊八儿 明代时,于“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腊八粥”。粥熟后,供在先祖面前及门窗、圆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送亲友。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宫内赏赐的,因而这天也叫“王侯腊”。到清朝又有所发展,还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显其巧。到了晚清,更是花样繁多,除了熬粥更加精致以外,还用染了色的桃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和红糖、葡萄干等把粥的外观恣意点缀,使其更加华丽。但是不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等,说是用了以后会伤口味。初七夜开始制作,天亮时粥就熟了,供先祖馈友不得过午。 后来的雍和宫熬粥很出名,因为它是用一个能容纳数石米罕见的大锅熬粥,并且皇室还特派大臣前往监制。 传统民间互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送“激白菜”。这是刚入冬时腌制的。 各家于这天腌制“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格。
腊月是什么月 腊月是农历也就是阴历月份的一个称呼,别称是蜡月,腊月是一个祭祀之月。腊月除了叫蜡月,还有涂月、季冬、末冬、残冬、暮冬、嘉平月等称呼。在我国,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活动,其中以冬祀最为隆重,所以腊月有很多习俗活动,也有很多祭祀活动。 腊月是什么意思 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是几月 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代应劭的作品《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 为什么把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呢? 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又载:“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意思是:阴历十二月,在这农闲的岁末,打猎获取禽兽,以祭祀祖宗和神灵,辞旧迎新,所以称为“腊月”。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认为祭祀乃是“国之大事”。把岁终祀祖先、祭众神的祭奠仪式称为“腊”。商朝时,每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规模浩大,礼仪隆重。后将冬祀称为“腊祭”,就是在腊月合祭众神。 古时年终十二月属于“祭祀之月”,这个月份以祭祀为中心内容。究其形成原因:一、年岁交替,须祭祖祀神;二、天寒农闲,劳力充裕;三、野兽冬眠,狩猎良机。 古代历法,把阴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把举行冬祭这天称为“腊日”。最初“腊日”并不固定,可灵活掌握。到了汉朝,规定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祭祀诸神。在旧时,腊月也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时机。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动物类食品,一律称为“腊味”,如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腊肠等。 腊月期间有哪些习俗 腊月初八腊八节:在这天的习俗活动一般是以吃为主,腊八粥、腊八面、腊八蒜、腊八豆腐是人们最常吃的腊八节食物。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有祭灶的习俗,祭灶是为了迎接灶神的到来,以求家里的灶台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除了祭灶,这天还有扫尘、吃灶糖的习俗。 腊月习俗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这天主要的活动就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春节的到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玉皇也就是玉皇大帝,传说这天玉帝会亲自下凡体察民情,所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做好迎接玉皇准备,要小心谨慎言行,以求给玉帝一个好的印象,这样才能求得福运到来。 腊月二十六割猪肉:这天最主要做的事情是杀猪割年肉,置办好过年需要的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这天也是置办年货的日子,把过年需要的食物、新衣服还有各种东西都买回来。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天的习俗就是把面发好,准备做各种各样的面食来迎接春节。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因为有时候除夕在二十九,所以这天是小除夕,是人们准备家宴的日子。 腊月三十除夕:这天习俗可就多了,毕竟是最近接春节的日子,各种习俗活动也就接踵而来,什么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等都是除夕的习俗活动。
腊月初三是几月几日: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 腊祭传统 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及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影视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历史传说 传承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发展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通常都在腊月。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小年,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杀肥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12个月的农历叫法 一月 一月: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二月 二月: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 三月: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 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 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五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 六月: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六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 七月: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七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 九月: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十月 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十一月 十一月: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 十二月: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腊月二十八出生啥命 十二月出生的人命运 十二月生人,前年三月受胎,小寒节后出生。为人心直口快,兄弟难靠。出外风光好。衣禄有足余。广交朋友,爱管闲事;抱负甚大,志气恢宏,心贪易遭失败。初限有福,中年辛劳,晚景大吉。有诗为证,诗曰:初限勤劳受苦辛,自然未后下求人。好运来时禄至,夫妇团圆寿百春。 二十八日出生的人命运 二十八日,此日生人,青年薄运,幼年病多,独立意志,认真作事,中年运到,积蓄金钱,自得良缘,亲朋难靠,早婚刑克,晚婚平静,求得温和,金运之命。 二十八日出生之人,婚姻运势多有波折,早婚者命中多有不吉,若能晚婚,则可获得平和温顺的夫妻生活。 腊八出生的人整体大运 与父母亲的亲缘较为淡薄,因此少年时期很早便离开家庭到异地求学或发展。中年时,运势顺畅发达,可望在此时成就功名。事业发展上,赴外地工作容易受到贵人的协助与庇佑,而能顺利取得良机,事事如意亨通,是属于晚年荣华富裕的命格。 农历腊月初八出生的男孩:逢八很好,天佑之命,财运亨通,感情丰富,意气用事,办事往往不听劝阻。 农历腊月初八出生的女孩:性格伶俐,一生安乐,出外逢贵,乃富贵荣华之命。
腊月是几月几日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 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腊月习俗 老年间,“春节”是专指立春而言,把农历元旦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明朝时,农历元旦叫“正旦节”,后来俗称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 北京的数代都城,统治者又是不同的民族,因而过起年来,无论是形成内容还是风俗习惯,都比别的地方丰富得多,年关的时间也较长。一般说,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年关了。 一般年前的准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至除夕,这些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街上的行人脚步似乎也加快了。[7] 腊月市 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先是卖咸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如核桃、枣、柿饼、栗子、干菱角米等等,还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二十五日以后,卖芝麻橘、松柏枝等物,为除夕之夜做准备,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的涨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8] 唐花 腊月间进宫的鲜花是在暖房里培养出来的,也叫“薰花”,明代以牡丹为主,清代时又用金、铜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为艳丽。后来,不仅作为贡品,官宦之家亦互相馈赠。 隆冬腊月花农甚为辛苦,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气,培养诸花,据说此法始于汉代。后来除花之外,又增加了青韭、蒜黄、冬葱等鲜嫩蔬菜。可笑的是起初皇宫内不许用这类鲜菜进贡,更不许用来供佛,说这些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窖冰 腊八那天,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窑”。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雪池冰窖”。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窑存放。待夏季出售。 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间即可。据记载,打冰之俗起于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斩冰”,纳于凌阴(冰窖)。可见此俗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什刹海边上依然能见到打冰的。打得整整齐齐的大冰块,从岸边坡路上拉走装车,送往冰窖。 春联 在祭灶的这几天中,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写春联。文人墨客在街边巷口放一小台售卖春联,旧称桃符。一般都当场书写,以图润笔,春联的内容基本上是送旧迎新之意。 春联,一般都用红纸,唯有内廷及宗室王公府邸,照例使用白纸,再圈上红边蓝边。 门神 北京居民的大门口,除了门框上贴春联之外,还要在门扇上贴门神。门神有两位,一位白脸,一位黑脸,都是甲胄执戈,悬弓佩剑,威武非凡。有人说这两位是神荼和郁垒,有人说这是秦琼和尉迟敬德。其实谁也不是,只是“门神”罢了。 记得,每逢大年三十下晚,我和街坊小伙伴从杂货铺取20张财神爷画,挨门挨户喊:“送财神爷来喽!”各家各户有给钱的,有给棒子面豆馅饽饽的,有给馒头的,有给块肉的,给人家一张财神爷,拿走钱或物,再去下边门户。有时喊半天,人家也不开门,也不理我们,我们气急了,喊声:“送火神爷来了!”喊完立马就跑了。 卫画 杨柳青的年画很有名气,由于地属天津,所以北京人称它为“卫画”。一进腊月,各繁华地区就支棚搭席,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摆摊卖年画。还有一种串街卖画的,用大包袱一背,沿街唱卖,唱得好听悦耳清晰喜人。 腊八儿 明代时,于“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腊八粥”。粥熟后,供在先祖面前及门窗、圆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送亲友。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宫内赏赐的,因而这天也叫“王侯腊”。到清朝又有所发展,还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显其巧。到了晚清,更是花样繁多,除了熬粥更加精致以外,还用染了色的桃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和红糖、葡萄干等把粥的外观恣意点缀,使其更加华丽。但是不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等,说是用了以后会伤口味。初七夜开始制作,天亮时粥就熟了,供先祖馈友不得过午。 后来的雍和宫熬粥很出名,因为它是用一个能容纳数石米罕见的大锅熬粥,并且皇室还特派大臣前往监制。 传统民间互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送“激白菜”。这是刚入冬时腌制的。 各家于这天腌制“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