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夏至。“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三伏”时长40天。这是从2015年起,连续7年的“三伏”都是40天。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10天)。 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热的时期,俗语说“热在三伏”。 伏的日期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也叫头伏),过10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每年“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具体到今年的“三伏”来说,7月11日至7月20日为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 林愿表示,一般来说,“三伏”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但受各种气象条件影响,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气温未必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恰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确实是盛夏酷暑时节。 三伏天如何消夏防暑 更要及时补水;减少高温时段外出,若外出,做好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用品,如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晚睡早起,中午小憩,调养心神;饮食清淡,不肥甘厚味,慎用辛燥之品;保持心情愉快,戒躁息怒,避免情绪中暑。
日期 : 2022 › 07 › 10 › 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食用苦味食物:在炎热的三伏天中,很多人都会出现上火的情况,食用苦味的食物可以帮助去除肝火,苦瓜就是很好的选择,凉拌苦瓜、清炒苦瓜都可以帮助清除火气。 多饮用绿豆汤:绿豆是三伏天中最有利于解暑的食物,在夏季饮用绿豆汤不仅可以帮助增加食欲,也是对于降火十分有利的食物。 多食用扁豆、薏仁:对于很多脾虚的人群来说,扁豆、薏仁具有健脾的作用,除此之外,扁豆、薏仁对于开胃、解暑降火也有很大的功效。 食用山药、大枣、鸡蛋等益气养阴的食物:由于天气的炎热,很多人在三伏天会出现出汗过多的情况,很容易耗费阴气,因此应当在三伏天中多食用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 食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在炎热的三伏天中,很多人都认为应当食用清淡的食物,但是也应当为身体补充蛋白质,豆类食物、鸭肉、鸡肉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能够在三伏天中为身体补充营养,保持充沛精力。 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在三伏天里补充水分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每天饮用水之外,应当在果蔬中摄取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不仅可以帮助在三伏天中补充水分,对于增进食欲也有很好的效果。 吃姜补充阳气: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中,人体出汗的情况也会变多,吃姜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寒气,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群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北方的习俗中都有在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条、三伏吃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认为这些粗粮可以帮助在三伏天中出汗,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气。
三伏天最热是哪个伏天:中伏 因为自入伏后,地面湿度变大,这样每天吸收的热量也就增多了,但是散发出来的却很少。而且三伏天的雨水比较多,空气中的水分多,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种情况持续到末伏后,逐渐得到缓解。所以相当于在二伏的时候,气温已经达到了高峰期。 中伏最热还是三伏最热? 因为中伏是三伏中最最热的一伏,所以中伏比三伏热。虽然很多人经常会说三伏天,但是最热的阶段还属于中伏。进入三伏天之后,温度就会慢慢升高,到了中伏温度最高,然后慢慢降低,到了末伏气温又会降低一些。如果室内空气不流通,会感觉处于蒸笼内,不仅闷热明显,而且在空气不流通情况下容易感觉到身体难受。可见,中伏比三伏还要热,需要注意降温避暑,防止生病。 三伏天要注意什么? 1、多补充水分 到了三伏天,需要注意很多方面问题,平时应该注意多补充水分。三伏天一来临,气候的变化很容易感觉到身体潮热明显,甚至会大量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有可能会因为水分缺乏感觉到身体难受,甚至会引发中暑。补充足够的水分才能促进身体的循环和代谢,加速体内垃圾毒素排泄出来,这样也对健康有促进作用。 2、多吃清热降火食物 到了三伏天需要多吃清热降火的食物,生活中不少食物都有降火的功效,进食之后可以达到降火的目的,同时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像常见的冬瓜,苦瓜,绿豆都适合在三伏天进食,可以达到清热、消暑的功效。 3、适当运动 虽然三伏天气温高,但是合理的运动不能落下,一般在清晨或者傍晚温度降低时可以适当运动。这样不仅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还可以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防止抵抗力下降引发疾病。因此,在三伏天也要适当多运动。
三伏天是几月到几月:7月至8月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三伏天”是指农历的“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伏”的意思是天气太热,不能移动。但是三伏天被称为“伏”,因为还有很多寒冷的因素。三府是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福是根据农历计算的,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 三伏天如何计算? 有一句俗语叫做“夏至三庚数初伏”,这就是古人计算每一年入伏时间的秘诀所在。从夏至这一天开始,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入伏的时间标志。 在我国,天干地支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一种计时历法。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进行组合,可以得到60组。正所谓,60年一甲子循环,其实就是根据干支纪日法而来的。在天干中,庚排在第7位,与12个地支组合,正好可以得到六个庚日,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和庚申日。每隔10天一次轮回。 从夏至开始之后的第1个庚日开始算,一直到第3个庚日,被确定为初伏的入伏时间,第4个庚日被确定为中伏的入伏时间。但是在第五个庚日或第六个庚日,到底哪个庚日是末伏开始时间,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如果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那么末伏就要从第6个庚日开始算。也就是说中伏不是10天而是20天。 如果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后,则这一年三伏天是30天,末伏的开始时间就是第5个庚日。在末伏时间计算上,大家只要记住一点,那就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开始。 正是因为如此,三伏天才有了30天和40天的区别。 三伏天做好三防 防暑:进入三伏天之后,由于温度、湿度过大,加上经常遇到闷热无风的天气,在这样的暑气蒸腾下,很容易由于大量的出汗,导致头晕脑花,严重的还会因为电解质紊乱而中暑昏迷,所以三伏天防暑是必须要注意的事项。当夏季天气炎热日平均气温>30摄氏度,或者相对湿度>73%,当温度和湿度都处于较高峰值的时候,中暑发生的机率将会明显的升高。所以当气温达到临界点之后强制休息,也成为夏季必要的保护措施。 进入伏天之后,要适当地减少户外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产生大汗淋漓。可以做一些适度的活动,尽量避开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出行。多喝开水、茶水、冰糖水、绿豆汤等饮品补充水分,避免由于水分大量流失导致中暑。 防湿:三伏天也是全年湿气最大的季节,尤其是三伏天降雨频发,雨后的蒸腾作用更是让人感到湿热难耐。比炎热的天气还要让人难受。所以三伏天也是防湿的重要季节。虽然三伏天酷热,但也不宜长久在空调屋内一直呆着。要适当地去户外活动,接受一下光照,能够起到排出湿气的作用,饮食方面避免油腻,多吃一些清淡食材,多吃一些苦味的东西,对于湿气都有很好的驱除效果。 防寒:虽然说三伏天是全年最热的时间段,但这个阶段由于气温的原因,导致人体的毛孔经常处于打开状态,所以更加容易遭受到风寒侵扰。像浑身大汗直接去洗冷水澡,吃生冷的食物,或者是进入温度很低的屋内吹风,这些行为都会导致风寒入侵身体,从而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夏季遭受风寒一点都不奇怪,而且跟其他季节相比较,反而更加难以做出防范,所以防寒也是三伏天需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