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伏的时候最热,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进入到三伏天以后,就有着“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和“风速小”的特点。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天”的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三伏天饮食。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 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日期 : 2022 › 03 › 12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一般来说中伏比较热,通常我国大陆,主要是热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大多是热在末伏。即使是通常热在中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偶尔也可出现被称为“秋老虎”的连续高温天气。 为什么三伏天这么热 三伏天正值七八月,我国许多地区的天气形势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在高压内部下沉气流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云,导致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急剧上升,气温也随之上升。同时,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地区,一些偏南方向的气流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吹到我国大陆,为降雨提供水汽,地表湿度增大后,散发的热量会减少。这样,在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出现一天比一天热的情况。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伏天具有高温高湿明显、累计日数多、持续性强等特点。 三伏天到底有多热 据统计,近30年来(1991-2020年)的气象数据,三伏天里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极端高温在40℃以上,高温持续日数达5-7天;而南方大部虽因湿度大,极端高温没有北方强,但极具耐力,高温日数均在20天以上,局地甚至达35天。而不得不提的“高温霸王”吐鲁番,极端高温曾达47.8℃(2008年8月5日),高温日数曾持续达39天,几乎是高温全满贯。
中伏养生适合防病,中伏是40天的三伏养生期到了中间的部分,恰逢立秋,进入秋收阶段,这是转折点,有承上启下的妙用。 三伏天本身就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 就是在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就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很多“病根”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比如:中伏时节气高温闷热,且是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 健脾防暑 伏天湿热较重,容易导致脾虚,要注意健脾护脾。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以适当喝些绿豆粥,此外,还应适当多吃蔬果,特别是维生素含量高的蔬果,如西红柿、西瓜、黄瓜等。 伏天气温高,人体也容易脱水,大量补水是防止中暑的最佳方法,可以喝一点绿茶或者淡盐水。 二、中伏要防病 1、心血管疾病:一不小心要人命 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 2、中暑:死亡率高达60% 在中暑里面,有一种最严重的中暑叫做“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 3、面瘫:空调直吹容易面瘫 天气炎热,部分人选择空调或者风扇直吹,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面瘫患者常常会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 4、肠炎:不注意很遭罪 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夏季”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三、中伏按三穴 1、百会穴:提神醒脑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按摩这里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做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即可。 2、内关穴:预防中暑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高温环境待久了及时按揉这里可以防范暑邪,对保护心神是非常必要的。 做法:左右手交替用大拇指点按内关穴各50次,以中暑三大症(头痛、出汗、口干)有所缓解为佳。 3、劳宫穴:养心宁神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指尖处。中医讲“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因此,炎夏养生重在养心,而劳宫穴也被称为“护心穴”。 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3次。
1、不要在车内长时间开空调 我们都知道,夏季开车的时候,直接照射到太阳,所以车内的温度是非常高的,一般人都会选择打开空调设备来降温。其实在开车的过程中开着空调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要在车内午休,最好不要开空调。 这是因为开空调的时候,汽车内部是一个密闭的空间,而氧气是有限的,总有被呼吸完的时候,如果进入到深度睡眠状态,可能会导致窒息或者有潜移默化伤害大脑的隐患。 2、吃完饭后不要立即洗澡 夏季温度高,在吃完饭后会出大量的汗,所以很多人在用餐后直接就洗澡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 这是因为我们在吃完饭后,心脏需要分配足够的血液进入胃部,帮助胃部消化食物,而如果我们这个时候立即洗澡的话,血液会集中流向四肢,如此一来就会造成胃部血液供应不足,将会直接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另外,饭后立即洗澡还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感。 所以,大家夏季吃完晚饭后,最好不要立即洗澡,可以去户外适当的散散步,帮助胃消化后,再进行洗澡。 3、不要用凉水洗澡 夏季气温高,所以很多人喜欢贪凉用凉水洗脚。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脚是我们身体的血管末梢部位,不仅会留至脚底还会循环回心脏,所以千万不能受凉。另外,脚部的穴位非常多,与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有紧密的联系,稍有不慎,对损伤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 4、尽量不要在大树下乘凉 傍晚的时候太阳下山,温度会有所降低,所以很多人都有吃完晚饭在大树下乘凉的习惯。这本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但是对我们的健康并无益。 这是因为,在太阳下山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停止,不仅不会释放氧气,而且还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傍晚的时候大树下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出现头晕、全身无力等。
2021年中伏是7月21日,天儿一热,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其实,伏天更要提防的反而是“寒”。洗冷水澡、长时间吹空调、喝冰镇冷饮等,都是导致寒气入体的根源。 专家建议,伏天里,空调温度调至26℃左右,不开空调时注意开窗通风;伏天锻炼讲究轻缓,可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运动后注意补水,最好不要饮用含大量糖分的饮料;饮食注意少寒凉,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虽说三伏天真的让我们热得够呛,但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现象,每年我们都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它、应对它。预防中暑、不要贪凉;多吃苦瓜,少吃冷饮;总之,只要积极和正确应对,我们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过三伏。 中伏吃什么传统食物 1 吃面 2 吃鸡鸭 3 喝茶 中伏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面 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2、吃鸡鸭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又是人体消耗最多的阶段,有些人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出现疰夏、苦夏症状,所以,老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因此,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故三伏天也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之一。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烧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 其实二伏吃鸭比鸡更好,因为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鸭属水禽,性寒凉,特别适宜体内有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能从鸭肉中获得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营养,而且能防治疾病,老话说得好:“防苦夏,吃吃鸭”。 3、喝茶 二伏借茶消暑又成了人们的首选。专家指出,夏季喝茶不但可以驱暑消夏,还有很多保健效果。茶叶所含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多种成分,不但有解除油腻,帮助消化,减肥作用,而且还对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夏季最宜喝绿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一年四季要根据茶的品种来选择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夏季,以饮绿茶为佳。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 绿茶属性凉而微寒,味道略苦,但它的营养成分较之其它茶类高,适合胃热者饮用。另外青年人和经常接触有毒害物质的人、脑力劳动者、军人、驾驶员、运动员、歌唱家、广播员、演员等宜多喝绿茶。 喝茶虽好,但也有讲究。夏日饮茶尤其要讲究科学性,否则对身体有害无益。喝茶最好不要空腹喝,两餐之间或餐后一两小时最佳。不要饮用过热的茶。温度过高的水,对口腔、咽部、食管及胃的黏膜都会产生烫伤而致充血,久而久之可导致炎症。 需要注意的是,浓茶并不能解酒,反而对身体有害。很多人睡前饮茶后,入睡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严重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有神经衰弱或失眠症的人,尤应注意。另外,对于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心脏病、胃病、肠溃疡的病人都不适合饮茶,哺乳期及怀孕妇女和婴幼儿也不宜饮茶。
也有一定的保健效果。三伏贴一般都是根据三伏天的时间调整的,三伏贴一整个疗程大多都要贴5次。初伏、中伏和末伏各贴一次,初伏前加贴一次,末伏后加贴一次,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保健效果,如果三伏贴只贴了中伏和末伏,其他伏天没有贴敷,就会影响三伏贴的整体药效,就会大大降低三伏贴的保健效果。不过,直接中伏和末伏并不是没有效果,只不过效果会比较差一点。 三伏贴只贴头伏有效果吗:有效果 但是效果不大。 使用前清洁皮肤,每次贴敷的时候,成人可坚持4-6小时,小孩可坚持2-4小时,如果感到疼痛或灼烧不适可提前解除,时间可适当缩短。贴敷后减少活性,避免药物脱落。取药时,用温水湿敷后轻轻取下。 三伏贴对人是有益的也是有害的,三伏贴不是万能的,请不要盲目跟风。三伏贴长时间使用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害,三伏贴的作用是预防类似鼻炎和呼吸系统,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体质不要求,关键在皮肤上,孩子的皮肤太嫩了,建议不要使用。
2021年二伏天7月21日开始到8月9日结束,共20天。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一伏:2021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二伏:2021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三伏:2021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二伏吃什么好 二伏吃鸡肉 二伏吃鸡主要是流行在杭州地区,这里有“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讲究。 二伏的时候天气炎热,身体能量流失较快,此时吃一些鸡肉可以帮助身体补充流失的能量,帮助熬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二伏吃鸭肉 在南方地区有“头伏吃鸡二伏吃鸭”的说法。 人们认为三伏天的时候温度较高,身体能量的消耗也比较大,所以,应当要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来帮助身体补充能量。 《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四季之中,鸭肉适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鸭子喝鸭汤,可清热滋阴。 二伏吃面条 我国自古时候就流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五月是传统习俗中的恶月,六月续着五月的尾,也应该要“辟恶”伏面采用新鲜小麦制成,新鲜爽口,食用后身体会出一身汗,发汗可以祛病,因此,二伏吃面条的说法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伏面的做法有很多,西红柿鸡蛋面、茄汁面、打卤面、凉面等都是。 二伏饮茶 在江南地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 伏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在清朝时达到顶峰,一直延续至今,三伏天的时候,气温非常高,这个时候可以喝一些具有清热的茶饮,帮助身体解暑,很多夏天常见的植物都可以运用到其中来。
面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是经济实惠的饱肚主食,也可以成为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我国百姓自古就很喜欢吃面食,东汉的“煮饼”、魏晋的“汤饼”都是面条最初的叫法。三伏天吃面条,其实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1、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大量出汗,对能量的需求增多。而入伏后,正是麦子丰收的季节,用新小麦做成的面食富含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容易使人有饱腹感,可以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 2、伏天暑热难耐,人们常食欲不振、没什么胃口,而面食相对好消化吸收,汤面、炒面、捞面、焖面等各种不同吃法的面食还可增进人的食欲。 3、伏天天热,出汗是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吃热汤面可以促进身体发汗,将体内的湿热排出,避免中暑。暑天吃面还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注意力集中,因为它能缓慢地、有规律地向大脑输送葡萄糖。
今年数九是2021年12月21日开始到2022年3月11日结束。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 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数九最冷是几九 三九前后。数九一般从冬至开始,虽然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但并不是北半球最冷的时候,此时地面仍积累一定的热量,越到后面释放的热量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少,地表气温就会越低。最低气温一般会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天”前后。民间更是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数九歌。 数九一共有多少天:81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2021-2022年数九时间表 2021年一九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2021年二九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7日; 2022年三九时间: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2022年四九时间: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25日; 2022年五九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3日; 2022年六九时间: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12日; 2022年七九时间:2022年2月13日-2022年2月21日; 2022年八九时间:2022年2月22日-2022年3月2日; 2022年九九时间:2022年3月3日-2022年3月11日。
2021年12月21日开始交九到2022年3月11日结束。 交九一般指数九。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2021-2022年数九时间表 2021年一九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2021年二九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7日 2022年三九时间: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2022年四九时间: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25日 2022年五九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3日 2022年六九时间: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12日 2022年七九时间:2022年2月13日-2022年2月21日 2022年八九时间:2022年2月22日-2022年3月2日 2022年九九时间:2022年3月3日-2022年3月11日 数九是哪个节气开始的:冬至 中国民间的“冬九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数九一共有多少天:81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