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节气歌 冬至这一天开始,传统的“数九”便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 全国各地的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各个版本的数九节气歌 北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养花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遍地耕牛走。 湖南:一九二九,怀中抱手;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四九三十六,檐前胶蜡烛;五九四十五,家家打年鼓;六九五十四,春风如榨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二,看牛儿坐溃溃;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湖北:一九二九,夹裤换棉裤;三九四九,房中生火炉;五九六九,外面找不到路(下雪);七九八九,沿河插柳;九九八十一,行人路上把衣袒。 四川: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宽;九九八十一,庄稼汉在田中立。 江西:一九二九,吃饭温手;三九四九,冻破椎臼;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访亲看友;九九八十一,农忙不休息。 浙江: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二十七,芽头如笔立;四九三十六,夜眠水上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黄狗看阴地;七九六十三,破棉袄用扁担担;八九七十二,鲤鱼跳过滩;九九八十一,犁头闸田缺。 福建:一九二九,伸不哩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客官把衣肩;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云南:一九二九,相见不出手;三九四九,冰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一袒;八九七十二,扇扇撵热气;九九八十一,晒破脑头皮。 江苏:一九二九,背起粪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走;五九六九,修滩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户户把种浸;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又一九,扶着犁耧满地走。 山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走路的君子把一袒;八九七十二,遍地是牛儿;九九八十一,屋里做饭院里吃。 河南:一九二九,不能伸手;三九四九,冰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
日期 : 2021 › 06 › 10 › 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入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入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入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入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入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入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入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入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入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入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入伏的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三伏的意思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庚、三伏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入伏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2021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1日,是在夏至日的三庚后,到7月20日结束,总共十天。 “初伏”也称“头伏”或“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这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2021年初伏具体时间表 初伏第1天:2021年7月21日 初伏第2天:2021年7月22日 初伏第3天:2021年7月23日 初伏第4天:2021年7月24日 初伏第5天:2021年7月25日 初伏第6天:2021年7月26日 初伏第7天:2021年7月27日 初伏第8天:2021年7月28日 初伏第9天:2021年7月29日 初伏第10天:2021年7月30日 初伏吃什么食物 初伏吃鸡是南方最常见的头伏庆祝方法,这一天吃鸡肉可以帮助补充营养开胃,除了鸡之外,还可以吃饺子、馄饨、火腿、羊肉等。 我国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而南方则有:“头伏馄饨二伏茶”、“头伏火腿二伏鸡”、“头伏吃鸡二伏鸭”的说法。除此之外,在我国的有些城市有头伏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在我国彭城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在我国徐州头伏还过“伏羊节”。 总之,头伏是夏天的开始,进入夏天后人的体能消耗较多,吃以上这些热量较高的食物,易于人体发汗,可以将冬天人体积攒的湿毒排出,同时这些偏咸的食物还可以为身体补充电解质。
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8月19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地支的数字是12个,“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中伏 俗话说热在中伏,2021年中伏从7月21日开始,总共20天。在这个三伏的4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的10天是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养生原则 1、起居调整 夏季的光照时间长,所以入睡时间会较晚些,但切记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进行晨运,在安排锻炼的时候,要避开烈日之时,注重加强防护。午饭后,需要安排小憩,30分钟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 夏日容易受到风寒湿气入侵,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在空调房里,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天出汗比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湿衣容易使人得病。 2、饮食调整 三伏天饮食要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夏天暑湿重,湿气容易困于脾。同时,在夏季人们容易吃冷饮雪糕之类的冷食,特别容易刺激肠胃,容易出现胃部疾病。所以,建议三伏天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红豆粥、绿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3、运动调整 夏天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快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可以选择慢跑、瑜伽、散步等一些有氧运动。当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切记不能运动后立即喝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则容易诱发寒湿麻痹症等一些疾病产生。 养生原则 4、三伏天“冬病夏治” 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利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上食疗、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一些慢行疾病。冬季的疾病很多是因为阳虚盛引起的,而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冬病夏治就不能吃任何寒凉食物,要以温补方式驱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