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也与别的民族不同,并且她们的长相也与别的民族不同,她们带有一点欧美色彩。那么对维吾尔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肉孜节 这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共同的节日。阿拉伯语称之为“尔德?菲图尔”节。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尔德?菲图尔”即大节日。回族称此节为“开斋节”或“大尔德”节。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称为“肉孜节”。“肉孜”一词系波斯语,意为斋戒之意。也有人认为肉孜系白昼、白天之意。因白天要斋戒。总之,肉孜节与斋戒是密切相关的。 水节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农祀节日,流行于北疆一带,一般在春天来临前择日举行。“水节”实际上是维吾尔人开展的一项集体公益活动。人们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水渠头和泉源地,挖泉眼、清水渠。妇女和孩子们身着新装,边劳动边游乐。傍晚回家途中,人们还举行骑车比赛等活动。 都瓦节 是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传统祭祀节日。节庆日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流行于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都瓦”(音译)为宗教用语,意为“祷告”、“祈祷”。届时,人们都上坟培土,点灯诵经,悼念亡故的亲人。此节相当于中原内地的“清明节”。 播种节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农祀节日。流行于哈密、吐鲁番与南疆一带。每年农历四月十日左右举行。节日期间,全家扶老携幼,带着食品,来到地头,一起祈祷,然后 下地播种。人们祝愿种子生根发芽,禾苗茁壮,颗粒饱满,获得丰收。

乌孜别克族人民创造了大量丰富的民间口承文学作品,叙事长诗、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乌孜别克族叙事长诗 在乌孜别克族民间口承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有英雄叙事诗和爱情叙事诗。 《阿勒帕米西》是一部大型英雄叙事诗,其历史背景为父系氏族社会解体到封建社会建立这一漫长的过程。长诗的主人公阿勒帕米西出生奇特,具有非凡的武艺,他顽强不屈地与敌人作战,最终统一了部族,建立了政权。长诗歌颂了阿勒帕米西勇敢、正直、忠诚、热爱人民、善于团结等优秀品质。 《坟墓中的孩子》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型英雄叙事诗,描写了一个坟墓中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做了乌孜别克族的伯克(官名)的故事,他与40位英雄男子汉一起同侵犯家乡和平安宁的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保卫了祖国和人民。长诗反映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的理想、愿望,从中也可以窥见乌孜别克民族的某些历史发展轨迹。 《昔班尼可汗》、《阿吾力孜汗》、《昆吐呼米西》、《哈桑汗》等也都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英雄叙事诗。 爱情叙事长诗有《西琳与夏卡尔》、《古丽娜尔仙女》、《莱丽与麦吉依》、《玉索甫与孜莱汗》、《塔依尔与祖赫拉》等。这些爱情长诗不但深受乌孜别克族人民喜爱,而且也在维吾尔、哈萨克等突厥语族民族中广泛流传。 乌孜别克族民歌 乌孜别克族人民能歌善唱,民间歌谣丰富多彩,按内容可分为: 劳动歌。劳动歌源远流长,与乌孜别克族人民特有的农牧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其中有传授劳动技能和知识经验的歌,有表现劳动场面热烈气氛的歌,还有为协调劳动动作、减轻劳动疲劳而唱的歌,也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苦歌。如《草地歌》、《割麦歌》、《打场歌》、《磨面歌》、《挤奶歌》等。 习俗歌。包括反映日常生活、节气时令、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各种内容的歌谣。有一首《摇篮曲》这样唱道: 你的手是狮子的上肢, 你有一颗豹子心,真正勇敢。 无论是美好或不幸的时光, 你都是我们的心肝 睡吧,我的孩子,睡吧! 情歌。乌孜别克族情歌相当丰富,它真实地反映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的爱情生活。如: 我的爸爸把我卖了, 他把我嫁给比他还老的人。 我的命为什么这般苦? 情人走过的街道, 让我用长发去清扫, 要是扬起尘土, 让我的泪水去冲掉。 这首歌控诉了封建礼教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表达了对诚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反映世俗生活的故事、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和动物故事。这些故事大都以惩恶扬善为主题,歌颂正直的行为,推崇高尚的精神,揭露丑行,鞭挞罪恶。如《赛海与彼海勒》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赛海与彼海勒是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赛海”意为慷慨大方,“彼海勒”意为吝啬小气。赛海无意中吃了一种青草而通晓鸟兽花草的语言,喜鹊和老鼠告诉了他获得财宝的秘密,赛海因此发了财,他把财物分给了穷人。彼海勒得知这一秘密,也找来青草吃了下去,果然通晓鸟兽花草的语言。贪心的彼海勒认为从喜鹊、老鼠之类的小动物那儿,只能得到获得财宝的小秘密,只有狮、虎、狼之类的大动物讲的秘密才有油水可捞。于是他钻进了猛兽的洞穴,最后被吃掉了。这一类的故事还有《两个箱子》、《野兽们的秘密》、《残暴的君主》、《下宝母鸡》等。 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中还有不少反映封建社会妇女为争取自由,为实现爱情理想而斗争的题材。如《七位姑娘》、《达尼汗》、《伯赫莱姆与古兰丹》、《美丽的公主巴努》、《麦丽坎加汗》等。 在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里还有两个传奇人物,一个是著名的阿凡提,另一个足同阿凡提一样机智幽默、善于辞令的阿尔达尔考沙。有关他们的幽默笑话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有一则阿尔达尔考沙的笑话是这样的:阿尔达尔考沙常常愚弄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巴依。一个富商夸口说:“阿尔达尔考沙骗得了所有的人,但骗不了我,他只能骗那些白痴。”他要阿尔达尔考沙当着他的面耍花招,阿尔达尔考沙说:“先生,我把骗人的口袋放在家里了,你把马借给我,让我把口袋拿来。那时候,你就知道我能不能骗你了。”商人一口答应。于是,阿尔达尔考沙骑马走了。商人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阿尔达尔考沙回来。

乌孜别克族人民用谚语这种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人生哲学。谚语是乌孜别克族人民的生活教科书。如: 保卫家乡,你就成长;不去保卫,你就灭亡。 雨水会使土地嫩绿;劳动会使男子汉年轻。 知识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团结一致,气势如狮。 腿勤有饭吃,嘴快有祸殃。 与好人在一起能达到愿望;与坏人在一起会引来羞耻。 乌孜别克族人民中间流传的谜语生动有趣,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如: 乌孜别克族人民中间流传的谜语生动有趣,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如: 物品只一个,眼睛有一千。(筛子) 肠子肚子在外边,耳朵长在脚上。(都塔尔琴) 嘴里长着千颗牙,能把一物分两半。(锯子)

锡伯族通常以一两百户为一村屯,在居住方面,每家自成院落。迁徙新疆后,锡伯族仍按内地的居住形式建房。庭院布局为三合院、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杂物房、牲畜棚舍等组成。正房为一明两暗三间或五间房屋,木框架结构,三面为土坯墙,正面为木板墙,其上部设通开间的木格窗。室内隔墙为木隔扇门,两坡顶屋面,最初有瓦,后来无瓦,草泥屋面。 经过200多年的岁月,锡伯族的居住也“入乡随俗”,为了适应地方气候特点和地方建材的情况,逐渐改进民居。如两坡顶的坡度减小了,后来又改为一坡平顶;窗户原各间都满开窗,后来窗小了、少了,结构体系也非全木框架形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方法。每间均由土墙承重,于是室内难以见到古老传统的木棂花格门。屋顶出檐由檐椽和飞檐椽的两层挑檐改为单层挑檐,甚至选用平顶女儿墙。建筑风格也就随之改变了,但庭院布局仍然保持单幢建筑组合成四合院的形式。 以哈萨克、卫拉特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为代表,民居装饰艺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勤劳的妇女手工刺绣的花、鸟、几何图案的挂毯和布帘为主的毡房装饰。这些挂毯和吊帘是毡房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犹如古典建筑的壁画一样为建筑主体增添光彩。其图案花样繁多,如云头彩、三角形、弓形、公羊角形、双曲线形、漩涡状、流水状、起伏状、三叶草式、水草式、月季花、星花、日出花、太阳花等。 另一部分是通过固定式民居的外檐廊的柱子、檐头、外墙、门窗、栏杆、台阶等构件的细部来达到装饰效果。如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住宅的门窗、室内传统家具和手工艺品,卫拉特蒙古族住宅的檐头和屋顶等,都有着很浓郁的民族风格。尤其室内装饰,在墙上挂民族图案的手工刺绣壁毯和吊帘,卧室和客房内均设炕,炕上铺花毯,炕头叠放着各式被褥和枕头,还有的在炕头上挂狼皮和狐皮,一方面为了避邪,另一方面起装饰作用。大多布置还保留着传统毡房的布置形式,但有些新民居不设炕,而以新式床代替,旁边摆放桌子,座椅、茶几等现代家具。

维吾尔族。节日的清晨,成年男性穆斯林净身更衣后就成群结队地去清真寺做礼拜,在阿訇的带领下叩首、跪坐、诵戒言。礼毕,互相祝贺节日,举行庆祝活动。妇女们梳妆打扮后,也聚集在清真寺附近或郊野做礼拜。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千干净净,主人将各自制作的风味面点及奶茶、桃仁、杏干、葡萄干、蜂蜜等一并摆上餐桌,招待亲友和客人。人们见面互致“萨拉姆”(问好的意思)。有的走亲访友,互赠馓子、油香(类似油饼)或包吾尔撒克(油炸果子)等;有的全家外出游玩,汇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有的游坟扫墓,祭奠先人。此节一般为一天。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封斋月大多数很难到清真寺聚礼,一般都在毡房或地上铺一块布,面朝西方礼拜。斋戒期满后,哈萨克人迎来肉孜节。一大早,成年男性哈萨克人净身之后,由阿訇召集到山坡山坳或水溪草坪上进行礼拜。礼毕,大家相互祝贺节日。 节日里,每家都要准备丰盛的食品。男女老少皆穿戴一新,人们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互相拜年。第一天往往是男子出门拜年,女子在家招待客人。第二天是女子外出拜年。第三天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节日的第一天,牧区很多地方还要举行叼羊、赛马等娱乐活动。自古以来,哈萨克人过肉孜节就像过古尔邦节一样要过三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只过一天肉孜节的习惯。 柯尔克孜族。节前,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一齐行动,清扫庭院、畜圈,晒洗被褥,准备节日食品。 节日的清晨,老年男子先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待仪式完毕,人们再互相登门拜年。还有很多人去坟地念经祈祷,以缅怀先人。回到家里,要宰羊和准备丰盛的食品招待来客。 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有些柯尔克孜族居住区还有独特的节庆习俗。如小伙子路遇姑娘可拦住去路,请她唱歌跳舞,一直到姑娘答应了自己的要求或赠送手帕和礼物后a’放行,这些给节日增添了乐趣。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过肉孜节,既做肉孜节的礼拜,也相互拜年,但却不封斋。其根源在于:塔吉克人信守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教派的教义,而是否“封斋”恰恰是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主要是伊斯玛仪教派)之间分歧之所在。据说,塔吉克人认为“封斋”是为了洗清罪过。塔吉克语里,“封斋”是“封日”或“打发日子”之意,即如何度过这一天和那40天,这表明塔吉克人是不封斋的。因此,他们过肉孜节也较为简单。 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乌孜别克族穆斯林十分热情好客,斋月里吃斋饭时,对亲友、邻里都热情相邀。此时,即便是过路的人,到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家做客,也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到了斋月的最后一天,当看到新月以后,次日迎来开斋日。按传统习俗,人们要欢度3大的节日。当天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净身,到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节日里,亲戚邻里相互拜访,欢聚一堂。每个家庭都准备了十分丰盛的节日食晶,热情招待来客。

杏馫1980_塔吉克族民居有什么特点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南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的东部一带)。帕米尔高原属温带干旱气候,一年仅分冬夏两季。年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39℃。风力大,每秒达2.1米。为了使内部空间冬暖夏凉和防风,建筑呈集中密闭式,房屋布置于庭院一角,院落小,一般种植少量树木,房边建牛羊圈。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平房,土坯墙厚50—70厘米,木梁、木檩、木椽,草泥平屋顶屋面。 塔吉克族牧民都有固定的住宅,一般为土木结构的方形平顶房屋。屋顶常作晒台,中间稍高四边稍低,以便雨雪水流下。由于高原气候寒冷多风雪,民居建筑多低矮,外墙没有窗子,有的仅开小的高窗,屋顶设天窗。户门多朝东、南方向开在近墙角处。 塔吉克族人的家庭往往三四代同堂,人口多达十几口甚或几十口,一般房屋比较宽大。塔吉克族民居以“普依阁”为主要居室,这是平时全家人团聚的大居室,又是接待客人、举行婚丧嫁娶和节日喜庆娱乐的场所。“普依阁”一般为室内宽7米、长9米左右的大房间,在一角设门,三面为炕,铺毛毡,白天把被褥叠放在墙边。一面中间设锅灶,灶台宽大可同设几个锅灶,上为天窗采光通风排烟。房屋中间留3平方米左右的地坪,为节日喜庆唱歌跳舞的地方。锅灶两边用墙与大房分隔,里边为操作间,并设套间作为库房,贮粮、油、肉、干果等食品。全家居住在“普依阁”内,自入口左手为长辈,依次排列通铺而眠。屋内陈设较为简单,有的挂壁画作为装饰。冬季用火炉采暖。在“普依阁”的一边,一般设1—3间客房居室,室内有桌、椅、凳、衣柜等家具。

杏鑫咨询304724_传统的柯尔克孜族民居特点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叶尼塞河柯尔克孜族先民的部落遗址、岩画等的研究证实,古代从事农业、林业生产和狩猎的居民,基本上居住原木屋和草泥屋。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农牧民越来越多。同时在周边兄弟民族的民居影响下,其民居形式也有丁很大的变化,从木屋和草泥屋发展到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 但柯尔克孜族人定居较晚,民居的建筑无独特格局。平面组合多呈“一”字形、“l”形和“u”形几种。一般正门一间为客厅,左套客房,右套主人卧室1—2间(类似一明两暗)。根据需要,再在两侧布置儿媳住房、伙房、库房等,均以敞廊相连。正门多朝南或东,房间正面开窗,背面无窗。个别以内廊联系所有房间,再加外廊和门。内廊用于冬季隔寒保暖,外廊用于夏季露宿乘凉,能满足生活习惯的需要;但内廊光线较暗,走廊面积大,不够经济。

杏鑫测速登陆_塔吉克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塔吉克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民族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与帕米尔高寒地区的气候有关。过去,牧民大都穿自织自染的土布,富有的人穿条绒;现在,各色绸缎、条绒和花布成为百姓的基本衣料,服装亦有了明显的季节差别,从讲究保暖进而讲究款式和色泽。 袷袢。男子一般穿套头衬衣,外罩黑色袷袢(低领对襟长外套),冬季或外出时加穿皮袄或皮大衣,下身穿皮裤。皮衣多为家庭手工制品,不带布面。服装多青色、白色和蓝色,不绣花,不用红色或带花的布来缝制。 连衣裙。妇女的服装较为讲究,尤其是年轻妇女。她们平时穿连衣裙巴茹,下穿长裤,夏季在裙外加一黑绒背心,春秋爱穿黑条绒外套,冬天外罩棉袷袢。老年妇女一般穿蓝、绿花色的连衣裙,年轻妇女和姑娘则穿红、黄花色的连衣裙和深绿色长裤。 羔皮筒。帽男子一般戴黑色布或绸缎为面、帽檐多为黑羊羔皮的班黑曼勒帽,在帽顶上绣有花纹的称吐马黑,青少年的帽常为白绸面。冬天塔吉克男子戴黑绒圆筒高帽,帽上绣有数道花边,帽里用优质黑羊羔皮缝制,帽的下檐卷起,露出一圈皮毛。天气暖和时帽可以折起来戴,或戴得较浅;寒冷时可以往深戴到顶,卷檐拉下,护住脖颈。帽的黑绒面花边依年龄有别,青年人的多为红色丝绒或绸子边,老年人的多为蓝色边,帽面与帽边连接处有各色丝线的刺绣。另外,有带帽扇的帽子库拉克、以四片三角形布缝制的帽子卡勒帕克。夏季塔吉克男子戴用白布缝制、刺绣的谢伊达小圆帽。 库勒塔帽。妇女一般戴圆形、圆顶、刺绣精美的库勒塔帽。帽子用红、黄、白色布作底,周面用线重叠缝起,前有帽檐,两边有帽翅,可以上下翻动;后部稍长,可护住颈部;帽檐额部刺绣精致的图案,年轻妇女的帽子周围和顶部也绣多样图纹,一顶帽需绣一个多月。此帽厚实、带耳围,四季都戴用。妇女盛装时要在库勒塔帽檐上加坠一圈叫做“斯力斯拉”的小银链,戴大耳环,颈绕数道珠项链,胸前佩戴叫做“阿勒卡”的圆形大银饰。另有一种青年妇女戴的圆形花帽,帽子前沿坠有一排珠子和银链。 头巾。塔吉克族妇女外出时,在圆顶绣花帽上加披头巾,少女戴大红头巾,姑娘罩黄色披巾;少妇多用绿色头巾,年龄较大的妇女盖大而长的披巾,将头、肩、腰部全部围住,只露面部在外。 绣花腰带。已婚妇女外出时常系三角形绣花腰带,短而窄,又称米腰达。腰后系一块大绣花布,称巴勒达木齐,即后围裙,将臀部遮住。妇女们的腹部往往挂有三至四排红色圆珠以及四五枚银质的圆形大钱。 婚礼装。是塔吉克族传统服饰习俗之一。塔吉克人视红色为喜色,因而结婚时男女服饰以红为主。新娘身穿红色连衣裙,外套大红袷袢,披大红头巾,戴红色绣花小帽,帽前沿垂挂银链;四根发梢上系大红丝穗,佩辫饰、胸饰和项链,戴银制大耳环;脚穿绣花长袜和红色短勒皮靴。新郎穿绣花衬衣和夹袷袢,腰系绣带;帽子外缠红、白两色的布;脚穿绣花边长袜和红色长筒靴。新郎新娘都在左右手小指上戴戒指,每个戒指上系红、白两色绸带四条。

杏鑫注册开户_乌孜别克族服饰特点简介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点,下面我们简介介绍一下。 托尼长衫。乌孜别克族传统男装为有花纹的长衫,冬季为棉、毛装,春秋为夹衣,夏季为单衣。其样式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乌孜别克人称之为“托尼”,斜襟,无纽扣,右衽有的镶有花边;有长短两种,长的及膝,短的及臀部,套于上衣外,多为黑色或咖啡色。“托尼”过去用“伯克赛木绸”(一种质地较厚的绸料)或金丝绒缝制,也有用其他布料的,现在用各种毛料制作。 库依乃克。男子衬衣名日“库衣乃克”,白色,前开上襟,领口开襟处、领边、袖口都绣有花纹,多为红、绿、蓝相间的彩色几何图案。在托尼和库衣乃克上束以各种绸缎、花布或棉料织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巾。青年人的一般色泽鲜艳,老年人的较为淡雅。男子的手帕、烟袋上都绣有花型图纹。 绣花小帽。乌孜别克族男女都喜欢戴各式各样的安集延小帽或塔什干小帽,分带棱角的和不带棱角的,一般色彩对比强烈;另外还戴有名的“托斯花帽”(即巴旦姆图案花帽),黑底白花,古朴大方。花帽面料多为金丝绒或灯心绒,刺绣图案别致鲜丽。青年男子一般喜戴红色小帽,老年男子多戴深绿色小帽,也有的戴灯心绒的不绣花小帽。 披巾。妇女除戴小帽外,常配以绣花纱巾,头巾边缘还有挑花装饰,其镂空的花饰构图新颖、明快。年长妇女戴白色披巾,遇陌生人时,以其遮面。 皮靴。乌孜别克族男女都习惯于穿平底皮靴“粤合克”,一般老年妇女和男子都穿黑色的,青年妇女和小孩多穿红色的。女子还喜穿高筒绣花皮靴“艾特克”。皮靴外加穿浅帮胶质套鞋“喀拉其”,进屋时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