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过去,出行对居住在新疆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讲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对居住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的民族,一出门,动辄几天,路途中充满了风险和不测,因而出行的一些习俗随之产生。这些习俗是人们主观上祈求平安、驱灾避祸的心理反应。人们在规定和遵守这些习俗和禁忌的同时,也将期望路途顺利、能够平安归来的愿望寄托在其中。这些习俗包括如何对待、爱护交通工具如马,亲人远行或平安归来时如何送行与迎接,路途中遇见老人应怎样招呼,遭遇意料不到的困难或灾难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化解等。 维吾尔族 在出行中就有许多禁忌,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对行旅的时间、行旅的方向、行旅的过程、旅行归来及旅伴的选择等都有一些记载和规定。如《智慧总编》中记载:“周六申时出行适当,周日中午出行适当,周一黄昏时出行适当,周二晌午时出行适当,周三早晨出行适当,周四黎明前出行适当,周五清晨出行适当。” 《时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目前在民间周二忌出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习俗,因为民间传统上认为周二是“死亡时刻”,在这一天出行往往会遭遇灾难和不幸。周五的中午也是人们出行时尽量要避开的时辰。 另外,夜幕降临之始也不是出行的合适时机,《智慧总编》中也说:“出行的又一规矩是在夜初走路不好,否则会遭到鼻祖的危害。夜间出行的最适当的时间是半夜。” 维吾尔族在古时除了出行的时间外,在出行的方向和时间的联系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如周一和周六不向东方出行,周日和周五不向西方出行,周二和周三不向北方出行,周四小向南方出行。过去出行总是以牲畜为交通工具,因而也有爱护驴、马等牲畜的一些讲究,如小使用红柳木棍驱赶、抽打牲畜。 维吾尔族民间还讲究出行后速去速回,但归来时最好不要在夜间,不巧夜间归来时,也要请邻居先通报一声,然后再进家门,以免引起家人的惊恐和不安。 哈萨克族人出门时忌讳带黄色的东西,认为它将给自己带来不好的运气;忌讳在周二和周五出行,认为这是两个不吉利的日子。哈萨克族在做客时,往往也是骑马而来,但走近主人家门前时,要放慢速度,并在房门侧面或房后下马,忌讳骑马直冲家门,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并有挑衅的意思。 柯尔克孜族对老人非常尊敬,出行途中若遇见老人一定要行礼问安,若是在骑马时相逢,则要下马向老人行礼。出行遇到羊群时,要绕过,不能骑马冲进羊群里,也不能将鞭子带进做客的人家,否则会被认为是粗俗的和不礼貌的。 回族人出远门之前,有经济条件的人家往往要将清真寺的阿訇请柬,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念一些《古兰经》中的经文,称之为“念平安索儿”,意在祈求真主保佑出行的人们一路平安,顺利返同。 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就很敬重老人,出门在外同样恪守这一传统习俗。出行时若遇见老人,骑马的要下马让道,步行的要上前施礼问候,等老人过去后才可继续行进,他们认为这既是对老人的尊重,同时也能够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平安。

布彦图是锡伯族有名的民族英雄。姓韩吉利民,名布彦图,字东山,世代居住在沈阳西北郊青堆子,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 布彦图秉性忠诚正直,侍奉双亲非常孝顺,猿臂善射,由步甲升为前锋兵,每年冬季率兵赴围场打猎,一打就是一天。有一次打猎结束单骑而归,突然遇一只猛虎,来不及放箭,遂下马手持短刀等待时机,虎竟然避开走去。在平息陕西叛乱时,侯爵承平奉命讨伐,调拨东三省练军助剿,布彦图入伍并做队长,每次临阵都奋不顾身,勇猛称得上诸军之首,曾经一天持刀杀敌三十余人,后被提拔做补充防御。 嘉庆时,皇上巡幸木兰围场,布彦图被膺选跟从皇上围猎。最初合围时,有一奔鹿,皇上屡射不中,令布彦图放箭,一箭便中。皇上大喜,赏赐孔雀翎、财物无数,官升至协领。宣宗道光帝东巡时,布彦图在山海关迎驾,正赶上天降大雨,御路被冲毁,他冒雨整修治理,确保了皇帝御程,被授为西安副都统。因勤于政事,官累至荆州、西安将军。七十岁时,皇上特下旨赐寿,并颁发亲书“福”、“寿”两字及珍奇宝物,同时封给土地。不久,布彦图以老病告休,皇上赏其食将军俸禄,八十岁病逝于故里。 布彦图一生做官操守清、慎、勤三字,告老还乡后,谢绝交游,足迹不涉入城市,家中无过去积蓄的资财,以务农为生。 布彦图骁勇善战,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异于常人的传说。 布彦图出生时,他的母亲梦中看见一只黑虎叼着婴儿而来。待布彦图逐渐长大,勇猛过人,一些人联系他母亲孕子时的梦境传言他是黑虎转世。布彦图青年时立志从军,十九岁,为侯爵当差保护门卫。布彦图当差勤勉,每天都比别人早到。一天,天亮得非常晚,他就在门洞外睡着了,后来的人远远看见似只黑虎躺卧,并见到其两眼放出红光,众人都惊呆了,后听到呼呼的鼾声,才走近唤醒他,从此同朝的伙伴就送他一个“黑虎”的雅号。 在布彦图世居的青堆子府宅周围,人们还曾见到呈金黄色的金蛙蹦来跳去,据说它们是保护布将军太平无事的神灵护卫,甚至将军后几代人也都曾见到过。此外乡里传说,布将军手持两个玉球能够驱除各种鬼怪,因此才保得家园乡里太平无事。

色普铿额姓瓜尔佳氏,蒙古镶黄旗锡伯人,世居沈阳南关。道光二十八年充任盛京将军衙门工司司达。咸丰三年,跟随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一带身经大小战斗三十五次,补任义州骁骑校。 同治五年任永陵防御,奉命招募勇丁,肃清了百里内的“胡匪”,升为宁远路记、佐领。曾统率西四路马队在锦、宁、广、义等四州县“剿贼”,任协领,以法治军,部队越发精干。命办全省海防。光绪十一年,赏加副都统衔。历任捷胜营马步队统领营务处帮办、八门提督、金州协领,广宁、岫岩城守尉。管理前锋营、虎枪营马政处,牧群步营督捕,各司掌办刑司。 色普铿额一生克己奉公,尽职尽忠,还提倡公益。曾倡议在沈阳北道义屯建五座石桥。光绪十四年发生水灾,请求在沈北建粥厂,使数万难民活命。八十岁时,五世同堂,皇上赐祥额及各种宝物。八十三岁卒。有四个儿子:长子倭什纳,次子倭力何,三子倭隆阿,补用协领佐领,昭陵总管,四子倭凌阿、任笔帖式。子孙皆可继承其业。

土坯房、篱笆寨是针对旧时满族人住房的习惯性说法。满族人修建的泥坯草房、青砖瓦房和夹用石料的房屋。一般正房面南,三间或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或三间。富庶人家还有门房(三间,中间为过道)、影壁墙等。“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了”形象地说出了满族人的居住特点。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土坯草房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是土壁草顶的房子。因为房屋地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编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土坯草房篱笆寨”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所谓“土坯”,即是用泥和草合在一起,填按在固定的模子(木制或铁制)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来垒屋或砌墙。其制造过程叫做“打坯”或“脱坯”。一般是选择平整向阳而日取十取水方便的地方作坯场,坯土要求有一定的黏性,草则以细长柔软者为好,民间俗称之为“羊角”,用时用铡刀切成短段。制坯的过程是先将土中的疙瘩打碎,再把“羊角”一层一层地掺在土中,然后加水变成泥状,“闷”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使泥和草黏合在一起,俗称“闷透”,再用二齿钩和匀。 土坯是盖房时砌墙和搭炕(俗称“盘炕”)用的。其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檀、椽组成的木构架,而房顶则要以草覆盖。所用之草因地而异。有莎草、章茅、黄茅等野草(俗称房草)和谷草、稻草等,以草茎长、枝权少、不宜腐败和经济易得为选用原则。东北民居大多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房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农村也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手艺。苫草的方法,各地区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高粱秆)或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缝隙。其上将草梢部向下,层层铺盖,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苫一次房一般都能保持三年以上。 土坯草房外表十分简朴,连窗棂也多是横直相交的简单样式,而且还盖着“糊在外”的窗户纸,加上外抹草泥的墙壁、日久发黑的草顶,几乎找不到添加艺术装饰的地方。它能够在东北乡村长期存在,是由于其就地取材、盖造方便的特点和厚墙厚顶、冬暖夏凉的实用性,使普通的农民能有一处保证基本居住条件的“家”。 满族的居室从过去比较简陋的泥土草杂筑的小屋,发展成为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住宅建筑跨入一个历史的新时期。 清代满族住宅建筑,普遍使用木材。建筑材料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逐渐合拢。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传统,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在国内被各民族共同接受。

杏馫1980_锡伯族美食-锡伯族人的饮食习惯

锡伯族在食俗上,保留着古代打猎部落的遗风,喜欢野味,尤喜飞禽。辽沈大地虽无大的野物可猎,但他们仍喜欢撵兔子撵野鸡,打野鸭子、药雁等。冬天捕食麻雀、铁雀的风气也很浓。因此,锡伯族美食最初是体现在野味上。 随着农业生产的普及,锡伯族的饮食逐渐以农作物为主,主食有各种米面、谷物,副食有蔬菜、肉类。肉类中除了渔猎而来的野味,很大部分都是家中饲养的鸡、鸭、鹅、猪、羊等家禽家畜。 锡伯族人尤其喜食猪肉,以猪肉为原料的“白肉血肠”、“火锅子”是锡伯族中最好的菜。常常是过年的时候杀年猪,把近支族人都请来,吃“白肉血肠”。 锡伯族有养狗的习惯,但忌食狗肉。吃蔬菜除了家常的萝卜、白菜、辣椒、茄子、黄瓜,还喜欢采食野菜,一方面可以改改口味,另一方面还增加营养,弥补家菜的不足。锡伯族人在家菜中也创造了许多别有风味的菜谱,比如炒盐豆、蒸辣椒焖子、下大酱、做韭菜花,还有用线麻籽做的麻籽豆腐,可以使人大开胃口。 饮品方面,锡伯族有饮茶的习惯,爱喝浓茶、煳米水。每天晚饭后,家家或是喝红茶水,或是喝煳米水以助消化。锡伯人还有喝烈酒的传统,男人几乎人人会喝酒,女人有的也能喝上几盅。 锡伯族的风味食品有靼子饭、酸汤子、酸茶、面酒、炒面、黏豆包、黏火烧等。

杏馫1980_锡伯族服饰有何特点

在清代,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蓝、棕等颜色,锡伯族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长裤扎腿带、腰带,腰带上常挂着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毡帽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锡伯族妇女服饰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贴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及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活力。 锡伯族媳妇的服式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个“抓髻”,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疙瘩髻”。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档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人忌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狗皮手套,狗皮套袖,狗皮皮袄、皮裤、皮褥等。 现在锡伯人除了老年人习惯穿长袍外,男女普遍改穿时装,与汉族服装无异。 沈阳地区的锡伯族大部分是在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年一1701年)从伯都讷、齐齐哈尔迁来的。锡伯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康熙年间迁到沈阳后与满、汉、蒙族杂居共处,生活习俗受到了某些影响,但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生活习俗带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保存下来。

杏鑫主管304724_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某些节日时间与汉族相同,但过法有本民族自己的独特之处。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怀亲节 锡伯语叫“杜音拜专扎坤”,又叫西迁节。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是盛京和新疆锡伯族纪念乾隆二十九年盛京一百名锡伯族官兵携带家眷去新疆屯垦戍边的日子。每年到了这一天,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 春节 俗称过年。锡伯族过春节除祭祀外,还要祭“喜利妈妈”,互相拜年三天,过节期间盛行“抓嘎拉哈”,这是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习俗。 元宵节 也是锡伯族的抹黑节,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家家吃元宵、挂灯笼。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这一天清早,锡伯人拿一块抹黑布,上街相互往脸上抹黑,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娱乐性活动。现在,这一节日的“抹黑”内容已被废除了。 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家家向粮仓焚香礼拜,乞求丰收,今已废除。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将“喜利妈妈”请回原位,吃“荞面特和勒”、“苏子盐饼”、“豆面夹嘴”。 清明节 锡伯语叫“航西”。家家持酒和供品到坟地祭墓培坟土,以祭奠已故亲人。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房檐插艾蒿,将孩子身上带的手工艺品小猴子、小笤帚等扔到河里,意为驱灾去病。 七月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鬼节,给已故亲人上坟烧纸。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亲人团聚的团圆节。晚上月亮升起后,全家人在院中用月饼、瓜果等“供月”,然后吃月饼庆团圆。 十月节 锡伯语称“专拜依东”,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各家各户上坟祭祖,谓之“送寒衣”。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吃黏米饭、腊八粥。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满族的风俗习惯-西为贵、水为吉、山为富

满族的风俗习惯较有特点,比如满族人在盖房时,须先盖西厢房,再盖东厢房,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上屋内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圣洁场所。满族的早期神话世界中,天穹主神是女神阿尔卡赫赫,她身边有四方位女神,看到人类辨不清方位,生活艰难,便来给人类指方向,因西方女神洼勒给走路一蹦三跳,先到人间,指明了那是西方,所以人类先敬奉她,第二个到人间的是东方女神德勒给。所以人们有先敬西、后敬东的风俗。 实际上,辽金以前,满族先民崇尚的是东方,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光热的源头,所以门往东开。辽金以后,女真人有了地面居室,往往选择山的阳坡架木为室,西北风被山挡住,东北风却挡不住,这样东山房就比较冷。满族敬老,暖和的西屋为长辈所居,祭礼也在西屋举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西为贵的风尚。 依山傍水本来就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满族先民又有敬水、祭山之古风,所以有“近水为吉,近山为富”的民俗意识。 在满族的先民时代,迁房、盖房都要请萨满祭奠房架神恩都里增固,由萨满占卜来决定迁房、建房的吉地。清朝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就是萨满用野鸡占卜决定的地址。萨满用羽绳把经过祭祀的野鸡的膀根缠上,用骨针挑开鸡冠。野鸡飞到房主预定的次数,便为盖房的吉地。 此外,满族忌讳在门前有水沟的地方建房。这习俗来自后金由界凡城迁都萨尔浒时,二儿子代善私心比较严重,自己盖的房子和所占宅基地比汗王的都大,用工也比汗王多。汗王很生气,说:“你盖的房子有毛病,你看迎门有一条河沟,这叫‘迎面水’,这是‘一支箭’,对你的后代很没有利。”代善一昕害了怕,说死也不想要这里的房子了。从此,满族人建造房室时,从来不选择有一条迎面水的地方。 满族盖房,先立房架,后砌墙安门窗,亲朋好友闻讯而来为之祝贺,所赠送的红布、红绸,披挂在房梁上。上最后一根大梁时,鞭炮齐放,房主往大梁上浇醴酒,祭天祭神,唱《上梁歌》:“浇梁头,浇梁头,祖祖辈辈出王侯;浇梁腰,浇梁腰,祖祖辈辈吃摘劳。”今天《上梁歌》的内容更改了,但置房喜庆的风俗仍保留着。

对许多民族来说,乌鸦的形象和口碑都不太好。但对满族人来说,乌鸦则是必须尊敬的神鸟,因为乌鸦有恩于满族人。满族人在院子里立索伦杆参拜,祭祀时也要祭乌鸦。并在索伦杆顶端安放了一个方形斗。富贵人家是用银做的,普通人家是用锡做的,也有用木板做成的。内装切碎的猪肠、心、肝、肺和五谷杂粮,是喂乌鸦吃的,以表不忘乌鸦救罕王之恩。乌鸦是怎样救老罕王的呢? 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将李成梁追杀,骑的大青马累死了,无奈之下,他钻进了芦苇荡。李成梁率兵搜索不到,便顺风点燃了芦苇。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眨眼间满天大火燃烧起来。由于疲劳过度,加上烟熏火燎,老罕王昏死了过去。 大火烧了几个时辰,芦苇荡已经快烧到了尽头,眼看老罕王就会被发现。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群乌鸦,铺天盖地,在老罕王躺的地方盘旋,并呱呱地直叫。有兵士对李成梁说: “我听说乌鸦从来不对着活人叫,只有发现尸体才飞来叫唤,看来小罕子(老罕王)已经被大火烧死了,我们收兵吧。”李成梁心想,这么大的火,烧不死他也把他熏死了。于是下令收兵回府。 李成梁走后很长时间,老罕王才苏醒过来。看到罕王醒来,乌鸦才渐渐地飞走了。老罕王明白了这里发生的一切,他发誓要封乌鸦为神。 后来,老罕王登基,封乌鸦为神鸟,接受祭祀,并下令不允许吃乌鸦之肉。同时在索伦杆子上放个锡斗,装上肉、粮食等给乌鸦,感谢它的救命之恩。

在满族人家正房的西山墙外,挂有一个用黄缎子缝制的口袋(有的说是祖宗的龛子),供奉着一位“喜里妈妈”。她不是满族的祖先,她是一个汉族人。满族人为什么要供奉汉族人呢?因为她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救命恩人。关于她的传说,我们得从老汗王脱险说起。 早年,生母额穆齐死后,老汗王努尔哈赤不堪忍受继母纳拉氏的处处刁难,就跑到古勒城外祖父王杲家。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攻破王杲山寨后,王杲被杀,努尔哈赤被抓到广宁(今北镇)城做了人质。 努尔哈赤被俘后,李成梁见他乖巧可爱,便收在帐下当了亲丁。从此,努尔哈赤便在李成梁身边,随侍左右。李成梁认他做了干儿子。尽管努尔哈赤对李成梁心怀感激,但他始终不忘李成梁杀外祖父的深仇大恨,内心里深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想法。李成梁有个小妾喜兰,年纪只有十七八岁。李成梁性格粗暴鲁莽,不顺心就拿她出气,使喜兰感到非常委屈。自努尔哈赤到李府后,认识了喜兰,两人年纪相仿,青春年少,一见钟情。 有一天晚上,小罕子给李成梁洗脚,他发现李成梁左脚下有三颗黑痞子,便问:“总兵您脚下这是什么?”李成梁兴致勃勃地告诉小罕子:“哈!哈!总兵我三颗黑痞子是上天赐给的,我能高官厚禄,大福大贵一辈子,全靠这三颗黑痦子了。”努尔哈赤听后不假思索地说: “我的脚上长七颗红痞子呢,还不是照样侍候总兵。”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成梁连忙说:“你快脱鞋,让我看看你这红痞子。”努尔哈赤脱下鞋给李总兵看,果然,努尔哈赤的右脚下长着七颗红痞子,而且排列得与北斗七星形状一样。李成梁大吃一惊,原来几天前,明朝万历皇帝传下圣旨,说钦天监夜观天象,有紫薇星下凡,东北方向有天子象,令他严加缉捕,发现可疑之人,格杀勿论。 李成梁暗想,有七颗红痞子,不是天子象是什么?没有想到这小于竟藏在我的府里,多亏我发现的早哇!本来应该把这努尔哈赤立即抓起来,但他想这小于已经成了瓮中之鳖,明天抓也不迟,没必要深更半夜地折腾。 喜兰见李成梁心事重重便问:“老爷你在想什么呀?”李成梁本不想把此事告诉喜兰,但在喜兰再三追问下,他也想炫耀一下自己,便说道:“老爷我有好事了!你知道皇帝要抓的钦犯在哪里?原来就藏在我们府上,这同我抓到了他,给朝廷立了大功,皇帝少不了要给赏赐,弄好了还可以升官晋爵呢!”喜兰见李成梁这么高兴,便问:“这个人是谁呀?”“就是那个小罕子(努尔哈赤)。”喜兰听李成梁这么一说,吓了一跳,她不敢再问。 夜里,她看见李成梁已经睡熟,趁夜深人静,敲窗户将努尔哈赤叫醒,然后将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也蒙了,不知该怎么办?喜兰把他带到了马棚,牵出大青马,叫他骑马赶快逃命。努尔哈赤临行前跪拜喜兰说:“姐姐,我如果有再生之年,一定要好好地感谢你!”说完,努尔哈赤骑着大青马,带着那条跟他多年的大黄狗,逃出了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