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节是塔吉克民族的节日,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举行,即在伊斯兰教历八月举行,历时两天。节前每家用干草作灯蕊。制成蜡烛。节日晚上全家团聚,在房中堆积沙土。家人按辈份依次将蜡烛插入沙土中,尔后在蜡烛前祈祷。节后每家门口点、点燃一灯,象征光明和幸福。次日晚,去家庭草地扫墓。由家长为亡故亲属各插三支蜡烛,然后共进晚餐,节日结束。 灯节从第一天的晚上拉开帷幕。开始时,全家老小围坐在炕头上,炕中央摆着一个沙盘,供插酥油灯之用。全家坐齐后,家长开始叫每个成员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酥油灯,家庭成员若有10个人,就要插10支酥油灯,表示兴旺和吉祥。接着,每人要伸出双手在酥油灯前烤一下,然后祈祷,愿安拉保佑一年平安。 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在灯火前共进丰盛的晚餐。餐毕后,户户都要把棉花缠在“卡乌日”草上,扎成火把,并涂上酥油,绑在木杆上插到屋顶点着,使家家的屋顶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这种灯称之为“天灯”,据说可以招来吉祥,带来幸福。“天灯”点燃之后,全家人要肃立在屋前,仰望着“天灯”默默地祈祷,以求平安。 与此同时,在自己的房门前还要点火堆驱鬼,孩子们围绕火堆高兴地观看和跳跃。这一夜家家户户火光通明,人们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娱乐,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第二天,开始祭祖活动。人们来到墓地,先给每座坟墓点燃三到五支酥油灯,摆上油馕和熟羊肉等祭品,还要用麸皮、面粉、酥油等搅拌成“依德”,并把招魂灯插在盘子里,一家老小跪在坟前向亡灵祈祷,祈求祖先显灵保佑全家平安,消除灾难。仪式结束后,各家在墓地互相交换祭祀的食品,友好地围坐在一起进食,并互相祝贺节日。
日期 : 2020 › 06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其余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清代时,居住在富裕县五家子一带的柯尔克孜族人被禁止与其他民族通婚,只能在本族内部的六姓之间婚配,但本族内部的同姓之间也不得通婚,只能与其他五姓之间婚配。其婚俗是氏旅外婚的一夫一妻制,反对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且均不得纳妾。 其婚姻类型有:姑表婚,即姑表兄弟与姑表姊妹的婚配;姨表婚,即姨表兄弟与姨表姊妹间的婚配;兄死后弟娶嫂或弟死后兄纳弟妇的转房婚;招养老女婿的入赘婚及招扛活女婿的婚俗等。招扛活女婿婚男方不花彩礼,白给女家扛活五至七年,只管吃穿没有工钱,到期后便和岳父母家分居另过。由于父母包办盛行,又出现了指腹婚。 柯尔克孜人的婚姻过程如下: 定亲。一般是由男方父母托女方的亲友为媒到女家说亲,女方父母听媒人介绍后,不马上答复,几天后媒人再来恳切求婚,女方父母或祖父认为合适,即答应。媒人要把带来的酒肉等物赠给女方老人,并磕头感谢和祝贺,收下礼物后就明确表示同意了。媒人磕头后,按规矩要留媒人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要商定彩礼,彩礼数量一般不大,往往是给母亲一头奶牛,给父亲一匹马。商定好彩礼,就算正式定亲了。 结婚。男女双方到了结婚的年龄,要由媒人说合选择结婚的吉日,确定婚期。到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家里都杀牛宰羊,准备宴席。按婚俗女方要送亲,男方要迎亲,邀请客人,一般要欢庆两三天。结婚的当天,新郎由四五名兄弟姐妹伴随,皆骑马,由一个年岁小的弟弟为新郎牵马,到新娘家去迎娶,女方要到很远的地方迎接。到了岳父家里,新娘的哥哥或嫂嫂带领新郎给女方亲友介绍并磕头。到第二天,女方家要用车送亲,送亲的人是新娘的兄、嫂、姐妹和叔婶,人数必须是双数,表示成双成对。新娘到新郎家后,先拜天地,再到西炕及西屋北炕拜佛祭祖,然后给祖父母、父母等人磕头,送亲人走后,再给其他亲友磕头。送亲人来时要住东屋,回去时要带回新郎家送给新娘母亲的一头奶牛,也有随车捎去酒肉等物作为答谢的。 离婚和再嫁。柯尔克孜人很少有离婚的,离婚者受到社会的歧视。寡妇再嫁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同情。但孝期内不允许改嫁,如此时生活困难而又无人照顾,要由娘家接回,待孝期过后方可改嫁。寡妇生有儿女的,一般不许改嫁他姓,要改嫁给亡夫的兄弟,如改嫁他姓,只能带走女孩,不能带走男孩。寡妇改嫁后,三年不许再回亡夫家,不能带走亡夫的遗产,只能带走自己随身所用的东西。如果寡妇甘心守寡,不想再嫁,亡夫的兄弟有义务抚养。
哈萨克族在婚礼习俗上有许多限制,其中一条是: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 哈萨克族举行婚礼时,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要来祝贺。新娘子来到男方家时,陪嫁人要拉起红色帐布,让新娘走在中间,男方家人要出来迎接,女方家人这时要将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散向人群,青年男女和小孩要去拾拣完有喜气的礼品。新娘和新郎来到父母的毡房正式举行婚礼,毡房中有一堆火塘,新郎和新娘在火塘前,面对正中向长辈和来宾三鞠躬。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词大意是,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 唱罢,来宾们席地围坐,这时有一个在胳膊上系有各种颜色的布条,手持嫩树枝或马鞭子的男人走出来,随机应变地唱起富有风趣的“开场白歌”。新娘的婆婆便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尔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地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拣“恰什吾”,在欢笑声中那男人又唱起“揭面纱歌”,此时此刻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子的面容。 歌中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在这天阿肯们和歌手要进行赛歌对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 哈萨克人的婚嫁,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是;不用毛拉主持婚礼,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这种婚礼歌哈萨克语称为“阿吾加尔”。它没有固定的唱词,却有一定的曲调。阿吾加尔大致可分五个部分。 一、序曲。 二、劝慰。 三、哭诉。 四、哭别。 五、揭面纱歌。 这些歌并不是在一个地方唱的,有的在和自己父母离别时唱,有的是来到婆婆家唱。每唱完一种歌,还有一些风俗习惯,如当新娘送到公婆家门口时,男方就举行娶亲仪式,首先由主持迎新仪式的小伙子唱“开场白歌”,当歌中唱到“让各种香甜的喀苏撇下吉祥”时,婆婆就拿着一大盆“恰什吾”朝新娘和客人的头上一把一把地撒去,老人欢笑,小伙子和小孩跑去抢着拣拾,以示吉祥。
维吾尔族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结婚的前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与自己的亲朋好友欢乐歌舞,进行祝贺。 结婚这天早晨要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在女家举行,仪式结束后,男方回家准备迎亲。下午新郎要穿上结婚的礼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新娘也修饰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路途近的可步行,路途远的可乘车或骑马。一路上新郎和小伙子们高唱欢乐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兴高采烈地来到新娘家,当新娘的女友们得知迎亲的队伍来到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的人进门。新郎和迎亲的人进屋后,新娘早已蒙着面纱等侯在那里,这时新娘的女友要招待迎亲来的宾客,并要给每位宾客赠手帕等礼物。 当新娘离家出门时,要和家人分别,并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这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歇。歌词大意是请多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唱完歌之后,同新郎来迎亲的小伙子便打起手鼓,弹起独塔尔和小提琴等乐器,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随在后面。 接着传统习俗,沿途的乡亲可以在半路上“拦驾”。这时新郎要向大家施礼,给孩子们散发喜糖。大人们就地翩翩起舞,表示庆贺。 迎亲的队伍来到男方家之后,亲友宾客要来看新娘。在揭新娘面纱时,要唱揭面纱的歌。喜歌没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要即兴编唱,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一般选择唱喜歌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歌词的大意是赞美新娘的美丽,贤惠和祝福新生活。歌词幽默诙谐引入入胜,逗人发笑。 唱完喜歌之后,便请客人入席吃喜宴。在吃喜宴之前,先是请客人喝茶、吃喜糖、吃干果和点心,之后是馕、抓羊肉和抓饭。 维吾尔族的婚礼举行方式,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城市和农村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还保留新娘进屋要跳火盆,或由舅舅抱着新娘上车等习俗,但城市里的这些婚俗已简化,增添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腾格里”是蒙古族尊崇的天神,认为日月星辰都是天神的佛光,为了尊崇至高无上的天神,严禁在日光下晒脏东西。从前,靴子湿了都不能在阳光下晒,只能放在蒙古包中使其阴干,而且还要把蒙古包上的天窗关上。蒙古族崇尚火,认为火是驱邪避灾的圣物,正因此,禁忌把刀伸人火中,也不准在火旁砍削东西,认为这样做会伤了火神的头,或把火神刺伤。 蒙古族把水视为神灵。《长春真人西游记》载:为了不冒渎水神,“国人确不浴河”,“其衣至损不解浣濯”,甚至把这样的禁忌以法律形式加以强制执行。《世界征服者史》载:“在蒙古人的《札撤》和法律中规定,春夏两季人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这一禁忌沿袭到近代,还禁忌妇女在日光下晒洗脏衣服。 蒙古人有“以西为大”、“以古为尊”的古俗,因此在西面摆设佛龛,供奉祖先;西炕只有长辈才能坐,晚辈及外来客人禁忌坐西炕。由于尊老的习俗,晚辈不能直呼长者的名字。儿媳妇不能直呼公公的名字,不能直接叫大伯子(夫兄)和丈夫的名字。 蒙古族有择吉日和避忌日的习俗。对吉日以月的盈亏来判定。《黑鞑事略》载:“其择日行事则视月盈亏以为进止。”把三、六、九视为吉日。亲人有病,禁忌下午去探视。老人死了,忌讳说“死了”,要说“格格西介”,意思是过去了。小孩死了,忌讳说“死了”,要说“哥格地介”,意思是扔了。 对狼不直呼其名“超闹”,要叫“和林闹浩”,意为野狗,或“阿布诺”,意为那玩意儿。蒙古族把狼视为不祥之物,如有人误呼其名,要把碗扣过来,认为这样就解了。蒙古人把蛇和刺猬视为不吉之物,如要去扣‘猎,路遇蛇或刺猬,认为这是不吉的兆头,猎人会马上返回,蒙古族不食狗肉,认为狗是主人忠实的好帮手。 如外出,不怕路遇出殡的,怕路遇娶亲的。蒙古人认为,娶亲鬼跟着,出殡神跟着。行路怕遇挑空水桶的,认为这是不吉之兆,如遇到挑满水桶的,认为这是吉兆,有的人要迎上去喝上几口水。出门在外,再好的朋友,在路上也不能换乘骑。在路上捡到烟袋认为晦气,两头受气,要扔掉。在路上遇到口朝上的东西,可以捡起,如遇到口朝下的东西,不能捡,而且还要踢一脚。 到亲朋家去做客,狗再狂吠,也不能打狗,如果打了狗,认为是对主人的大不敬。客人忌踩主人家的门槛子,不能在火盆里点烟,不能用火盆烤脚。如骑马来做客,下马后不能拿着马鞭子进屋,要把马鞭子立放在门右侧,然后再进屋。 蒙古族视头顶为神圣,男人的帽子,女人不能坐,如不慎坐了男人的帽子,要用火或香绕帽子三圈。女人摞被褥,不能把枕头放在下面,要按褥子、被、枕头的顺序来摞好。女人用过的脏物、脏纸必须埋掉。在祭祀活动中,除家中主妇外,其他女人不能参加,严禁女人上房,因房顶在男人的头上。
柯尔克孜族严禁在住宅或帐篷附近大小便;两个人面对面时严禁咳嗽;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否则被认为大不恭。生活中最忌撒谎、欺骗和诅咒,若发现撒谎、欺骗和沮咒者,就对其进行严厉训斥,严重者如引起公愤,就会被驱逐他乡。 在柯尔克孜族人家中做客,严禁把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客人的餐具里最忌剩下食物。在社会交往中,最忌无礼貌。尊老爱幼,走路要让长者先行,交谈要请长者先讲,中间不能打断,年轻人与老年人交谈,年轻人的声音要低,女人的谈话声音要比男人的低。和长者谈话,不能直视长者。年轻人不能坐着跟站着的长者讲话。入座时要让长者先坐,而且让至上座,坐下时,不能双腿伸直或脚底朝人,要盘腿而坐。睡觉时,不能把脚朝人,严禁头东脚西。年轻人不能从长者前面走过,年轻人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妇女不能直呼丈夫的名字。来了客人,要跑步把客人扶下马,要为客人打开门帘。不准在客人面前长谈家事,不能把客人一个人留在房间,不能让客人自己铺床被,要给客人倒水洗手。接客人的礼品要低头双手接收,不能甩扔礼品。和客人谈话不能打哈欠,不能吐痰擦鼻涕。 柯尔克孜族信仰伊斯兰教,不吃自死或不经念经祈祷宰杀的可食动物肉,严禁食猪、驴、狗,猫、蛇、青蛙、猛兽、猛禽的肉。不能踏踩食物、食盐,不准甩扔食物,不准用棍打水,不能把食物、餐具放在人行过道上。 不准骑马闯入羊群,不能跨过用于牲畜的绳子,不能在主人面前点牲畜的头数。不准在畜圈内大小便,不准骑绵羊、山羊等小牲畜。接羔前发生风雪灾害时,要用火“净畜”,把牲畜从火堆上或点燃的蜡烛上赶过去,认为这样能驱除邪恶,这是对火的崇拜。 在星期五这天,不能举行婚庆仪式,不能出远门,不能乔迁。年老者希望死后能在星期五出葬。路过“玛扎尔”(圣地)和墓地时,要下马祈祷,不准在这样地方吐痰、大小便。 在星期五这天,多不出工,如要出工,必须祈祷。在庄稼地中不能大小便,不能在庄稼出穗前估产,不准用禁食动物的粪便做肥料,收割庄稼要举行仪式,要演唱《鄂尔-鄂落占木》这支收割歌。打场时也要举行仪式,要杀鸡宰羊,用其鲜血洒地,以庆丰收。收麦时还另拨出一小部分麦子,称“切什”作为施舍,用这部分麦子送给托钵者。 对自杀,柯尔克孜族极为忌讳。认为自杀者损害了民族尊严和荣誉,严禁为自杀者举行丧仪,其子女在社会上也被人看不起。 严禁偷盗。过去对偷盗行为严惩,偷一次被发现后,要砍掉一只手,再偷再砍掉另一只手。惯偷杀头。对其他犯罪实行“九罚”,就是罚九头牲畜,重者罚三个“九罚”,即27头牲畜。对偷情者实行严惩,往男女双方脸上抹锅底灰,游街示众,没收男方财产。
考察元代蒙古族的丧葬文化,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室韦人的丧葬习俗,因为从族源看,他们是相同的。《魏书•列传第八十八》载:室韦人“父母死,男女众聚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隋书•室韦传》载:“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尸其上。居丧三年,年唯四哭。”室韦人的丧葬类型,是实行树葬,没有特定的墓地。 西迁至蒙古高原的室韦同蒙古语族的诸部落的葬俗,有所变异,《蒙鞑备录-立国》中载:“遇父母之丧,则嫠其面而哭。”又据多桑《蒙古史》载:“若死,其亲友则悲号,已而遽葬之,盖以为死者已受恶鬼之制也。人死,置乳其前,素日亲密之人皆来献食。乃葬,则在墓旁以其爱马备具鞍辔,并器具弓矢殉之,以供死者彼世之用。死者之居帐与其所有之物皆净之,并设丧食以资纪念。”亲人死要悲哭而速葬,要为死者“献食”,用死者的爱物来殉葬,并设“丧食”来祭奠死者,从这些文献的记述中,可见已有了墓。 在元蒙时期,蒙古族的贵族实行的足秘葬。这一丧葬习俗是入殓处不没陵墓。《黑鞑事略》载: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踩,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术真)之墓,则插失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的丧事,实行的就是这样的葬俗。 成吉思汗是在公元1227年在进攻西夏的征程上病逝的。据传,成吉思汗怕因他的死而涣散军心,故嘱诸将秘勿发丧。多桑在《蒙古史》中这样描写道: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遏人尽杀之。……举行葬礼后,葬之于斡难,怯绿连,秃刺三水发源之不儿合勒敦诸山(今肯特山)之一山中。 先是,成吉思汗至此处,息一孤树下,默思良久,起而言曰:“将。来欲葬于此。”故其诸子遵遗命葬于此地。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能复辨墓在树之下。 这样的葬俗正是秘葬。叶子俞在《草木子》中载:诸子把成吉思汗“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蹰悲呜之处,则知葬所矣。”这一记述虽显得神奇,但至今成吉思汗的葬地仍是个谜,这倒是事实。 元蒙帝后的葬俗也很特殊,是用整段的香楠木为帝后制成楠木棺。制法是纵剖为二,就中凿挖人形槽,大小深浅仅足容人体,然后殓尸其中,合二为一,外用黄金箍四道紧束固定,用车载运到起辇谷(今内蒙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的察罕额尔格)下葬。实行土葬,墓穴开挖甚深,开穴所挖出的土块要成块状,并依挖出的先后将土块次第排列。穴成,棺木下葬后,再依次把土块放入穴中,与地平齐后,不设坟头,所余土块抛弃到远处。久之榛莽丛生,使葬处不可再觅。很显然,所实行的也是秘葬。
达斡尔族的丧葬习俗有其鲜明的特点。达斡尔族每一个“莫昆”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达语称做“蒙干”。在公共墓地里,长辈葬在山冈的高处,晚辈依次往下埋葬,兄左弟右,夫左妻右,亡者入葬时都是头朝北安放。 达斡尔人的丧葬类型一般人实行土葬,小孩死后实行树葬。萨满死后,要在他出生地实行树葬,其棺材要用三个人字架支起,数年后再拾骨实行土葬。患传染病死亡的和非正常死亡的实行火葬。 达斡尔人的葬具早期是用桦树皮制成筒状装裹尸体,后来受到汉族影响,葬具开始用木棺。人死之后,要在西炕下搭尸床,尸体头南脚北停放,上盖白布或黄纸,在灵前设桌置供,儿女跪在尸旁守灵,并要给死者装烟敬烟,守灵时忌猫狗入室,从早到晚要三奠三哭哀。在三天后入殓,人殓时要用金纸剪日、银纸剪月,分别贴在棺内左右方,以此祝愿死者到光明世界,人殓时要抬起遗体在室内由东而西循太阳出没的方向转三圈,然后抬出室外殓入棺内,灵柩停放在房西侧事先搭好的灵棚内。灵前设桌置供,由子女守灵。 出殡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在灵前女儿站在第一排,儿子站在第二排,侄辈站在第三排,远族站在第四排,亲友站在第五排,由司仪致祭文,家人和亲友号哭志哀。达斡尔人随葬品除餐具和烟具外,还有殉马习俗,把死者生前喜欢的马牵到灵前,由死者子女向马献酒,把酒洒在马的四蹄上,然后宰杀,认为死者在阴间便能驱使此马了。 送葬时是用人抬棺木,如坟地距离太远,便用车送,如用车送,死者长子要身背马缰,走在灵车的前面。到墓地后,要由子女在棺材的四角培土,然后亲友才能培土成坟。送葬归来时,要在丧家院外把送葬的灵车掀翻存放,在门前燃起一堆火,送葬归来的亲友都要从火上跨过,认为这样鬼灵便不能跟回家中,丧家的子女要在门前跪迎亲友,然后用殉葬的马肉来款待亲友。 达斡尔人服孝的习俗是,长辈死,妻子和子女、侄女穿全身白孝,时问为三个月,服孝后再素服三年。死者的三代叔伯侄和弟弟,其腰系白孝带,男经左肩、女经右肩挎过,带端下垂到脚踝,服孝期为两个月。莫昆近亲腰系孝带,带端垂至衣的下摆,服孝期为一个月。在服孝期内,女的不佩戴首饰,男子不理发,不参加婚礼,不参加娱乐活动。在孝期的99天,举行除孝仪式,由近亲参加,向死者祭奠,在焚烧纸钱的火焰上,把脱下的孝服摆置三次,从此结束孝期。 人死后的头一年的除夕夜,要在死者睡卧处置枕褥,摆供品,枕下插放点燃的烟袋,由儿媳跪在铺前守候,来拜年的晚辈都要向铺位磕头敬酒;午夜后收起,第二天早起再如是摆放,到初三为止,三年后不再祭祀。达斡尔人的丧葬习俗虽然受到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影响,但他们把这种影响又民族化了,这样就具有了本民族的特色。
鄂温克人对火异常崇拜,他们认为火给了人间温暖和光明,火给了人们熟食,但火也能烧毁一切,给人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对火极为崇敬。认为火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是极为神秘的,是由神来主掌的。火神在鄂温克的传说中是一位老太太,在鄂温克族供奉的所有神中,唯独火神是由妇女来供奉的。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傍晚,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火神的仪式。为了表示对火神的敬重,从这一天起,三天之内,不准清扫室内卫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准用带光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严禁向火中扔脏东西,禁忌女人从火上跨越,不准小孩玩火,更不许用火去吓唬狗。 鄂温克人极为崇拜熊,认为熊和自己的祖先有血缘关系,认为“人熊同源”,把熊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由于这种图腾崇拜心理,所以严禁直呼熊名,而称公熊为“合克”,意为外祖父、祖父;称母熊为“额握”,意为外祖母、祖母。打死了熊,严禁说熊死了,而只能说“熊睡觉了”,打死熊的枪也不准叫枪,只能称为“吹火器”,鄂温克语叫做“呼香吉”,其意是说这东西是不会打死任何东西的,以此来请求熊不要对猎人报复。 当猎人从密林中把猎获的熊往家驮时,见了家人要学乌鸦“嘎嘎”的叫声,家里人也要学以同样的叫声,不许说打到了熊。当熊肉煮熟、全家人吃熊肉时,也不准说吃,而要学乌鸦“嘎嘎”地叫几声,然后才能吃。其意是告知熊,不是我们在吃你的肉,而是乌鸦在吃你的肉,这是惧怕熊报复的恐惧心理的表现。在吃熊肉时,严禁吃熊的脑、眼睛、心、肝、肺和食道,鄂温克人认为熊的灵魂就寄存在这里。严禁男人吃熊的前肢,认为倘若吃了熊的前肢,将来在狩猎时,会被熊夺去猎枪。 鄂温克人在剥熊皮前,要先让老人验看这只熊是公是母。因熊的生殖器和人的相似,在剥皮时,要遮盖下身,不准年轻人观看。如果是公熊,要把睾丸割下挂在树上,认为这样做,以后熊就不敢见人。剥熊皮的刀子,此时不准称刀子,要叫“刻勒根吉”,其意是什么也割不动的钝刀。 鄂温克人礼俗中的禁忌也很严。男子成了大伯和公公以后,在弟媳和儿媳面前不能袒胸露腹,不许谈吐粗俗,更忌谈论男女风情之事。公公、大伯子不许坐到儿媳、弟媳的炕上,更不准卧在她们的铺位上。儿媳、弟媳如有缺点,公公、大伯子不能直接批评,要由婆婆、嫂嫂子出面说服教育;倘若婆婆、嫂嫂没在家,公公、大伯子需要指正的话,也要把儿子、儿媳或弟弟、弟媳一同叫来,和和气气地当面指正。 春节期间拜年的习俗也有禁忌。如果家中有长辈已故尚未满三年的,儿孙不能去亲友家拜年,要在家守空灵。空灵一般置于南炕或西炕,铺褥放枕,设置供桌,上摆祭品,儿孙守候在旁。亲友来拜年,先跪拜祖神,然后跪拜空灵,守候在旁的儿孙也要和亲友一同跪拜。
在新疆的俄罗斯族有许多盛大节日,其中“帕斯喀节”是他们传统的节日。“帕斯喀节”也是基督教的“复活节”。“复活节”是东正教的主要节日。居住在新疆的俄罗斯族群众主要信仰东正教。“帕斯喀节”就成了他们的主要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 “帕斯喀节”的日期不完全固定,一般是在春分后月圆的第一个星期天,即在四月上中旬。 “帕斯喀节”的前一周,就进入了节日的准备阶段,这时期,他们不吃荤,只吃素,也不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据说是因为这个时期耶稣还钉在十字架上的缘故。到了过节这天即可“开斋”了,而且要准备非常丰富的食品,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因为这天耶稣复活了。 按照习俗,这天俄罗斯族群众要互相串门祝贺,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每家除了准备丰富多彩的“比切尼”(糕点)以外,还要准备煮熟的彩色鸡蛋,鸡蛋的颜色除了白色之外,要有红、黄、蓝、咖啡、绿、紫等色彩,看上去犹如五彩缤纷的花坛。进门的客人首先要和主人互相祝贺耶稣的复活,接着主人给客人递过一个彩色鸡蛋,表示庆贺。 拜节中,主人和客人还可以玩碰鸡蛋的游戏,有输有赢,非常有趣。客人入席后,主人要拿出丰盛的食品和饮料招待客人,其中有一种高30多公分,直径20多公分的圆型塔式面包,俄罗斯称“古力察”,这种面包有糖、油,鸡蛋和牛奶,表面涂有莹晶的糖粒和彩色的奶油,不仅颜色悦目,而且松软可口,一般主人都要把这种面包切成片叫客人尝尝,据说吃了这种面包会得到幸福。 如果说,第一天是“开斋”,那么第二天便要尽情地娱乐。人们聚集在宽敞的地方,能歌善舞的青年人拉起“巴扬”(纽扣式手风琴),弹起七弦吉它、“巴拉拉依喀”(三角琴),妇女们唱起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小伙姑娘们跳起节奏强烈的踢踏舞,大家相互邀请,老幼登场,顿时形成欢乐的海洋,有时这种欢庆活动要进行到深夜,整个舞场沉浸在一派热烈欢乐的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