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流行于贵州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壮、瑶等民族中。其技法大同小异,一般用纸剪成图案,然后在底样上用彩色丝线绣出。也有的不用底图,信手绣出。图案多为自然界常见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以及人物形象,或为这些形象的变形。但各民族刺绣作品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各民族刺绣中,苗族刺绣最有特色,被称为“苗绣”。其表现的题材包括图腾崇拜、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场景等。图案有动物也有植物,而以动物形象最多,动物形象中又以龙的形象最多。 苗绣中,龙有各种变形,如水牛龙、黄牛龙、羊龙、蜈蚣龙、鱼龙、泥鳅龙、九翅飞龙、无腿蚕龙、双身独首龙、双头独身龙、人首龙身、龙首人身等等。贵州各民族中,刺绣技法主要有平绣、辫绣、堆花、绉绣、补花辫绣、锁丝绣、数纱绣、破丝绣、板绣等十多种。 平绣。流行地区广泛,其特点是以剪纸做底样,单针单线,针脚排列整齐,丝路平整,构图匀称,色调分明,有明显的物象感。凸绣通过多层次针法增加图像的立体感。 辫绣。流行于苗族中。做法是:先将剪纸样贴在青布或彩缎上,再根据纹样要求,先用八根或十二根或十六根彩线,分成四组,在凳架上用手工编成辫带,然后按剪纸的轮廓由外向内将辫带平盘绕织绣满。辫带走向明显,与平绣相比,浮雕感和肌理效果更加突出,给人以深沉、粗放的感觉。 绉绣。主要流行于苗族中。与辫绣一样,先要编织丝辫,然后按照剪纸轮廓,用单针穿线,由外向里,将丝辫折成小折,堆蹙满实,其浮雕感和立体感比辫绣更强。 堆花。主要流行于苗族中。是一种拼贴与刺绣相结合的工艺。先将用皂角水浆过的彩色绫子剪成小三角形,再把下两角向内折成带尾的小三角形,然后依照构思,按花样把这些各种颜色的小三角形一层压一层地堆绣成各种花鸟图案。堆花的造型夸张,色彩斑斓,风格古朴典雅,但做工比较费时。 补花辫绣。流行于黔东南苗、侗、水等民族中。做法是:根据纹样要求,将剪纸纹样中的各个局部贴上不同颜色的绸缎,相互间保持一厘米左右的距离。再用辫绣针法在不同部位绣上需要的纹样。最后在每个局部光缎的外轮廓上镶一条深色的辫带,在辫带内侧锁上一条浅色的边线,并在辫带中间用浅线点状连缀,既可起固定作用,又有装饰效果。补花辫绣鲜明富丽,变化丰富,多用作袖片花和背带装饰图案。 锁丝绣。流行于黔东南苗、侗等民族中,黔南三都水族中也有流行。做法是:先用一根白棉线和一根白丝线相缠绕制成一根特制白线,然后用这根线沿纹样的外形嵌出外轮廓,再用不同丝线,采用平绣或绉绣的方法绣出纹样。其纹样细小,造型概括,有浮雕效果。水族中,用马尾而不用白棉线,故称“马尾绣”。
日期 : 2020 › 06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银饰在苗族、侗族、瑶族、畲族、水族等民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女盛装,银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各民族的银饰特点 苗族银饰。苗族妇女银饰以黔东南一带历史上被称为“黑苗”的妇女银饰最为丰富多彩,也最具代表性。有银帽、银冠、银牛角、银雀花、银项链、银手镯、银项圈、银衣、银响铃围腰、银背带、银簪、银梳、银插针、银耳环、银戒指、银耳坠、银压领、银披肩等。有些银饰有若干种样式,如银手镯就有龙头式、六方式、四方式、扭纹式等,项圈有空心雕花式、小米花式、六字式等,项链则有双龙抢宝珠、六方式、四方式、八字式等。历史上被称为“花苗”的妇女银饰,不同地区的款式和品种多少不同, 主要有银簪、银手镯、项圈和戒指等。 布依族银饰。布依族银饰有30多个品种,常见的有竹节手镯、龙头手镯、泡花手镯、铃铛手镯、四方圈歪桃戒指、荷叶、梅花衣扣、围腰链、围腰排、银蝴蝶围腰链钩、扁簪以及童帽用的银蛙、银铃、银泡泡、银佛像等等。 侗族银饰。侗族银饰有数十种,主要的有银簪、银花、银梳、银头冠、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银牌、银饰六苏、银铊、银傈累等等。 水族银饰。水族银饰主要有头饰、胸饰、手饰、腰饰几类,具体有银角叉、银戒指、银簪、银花、发箍簪、银梳、银耳环、银手镯、银压领、银吊牌、银围腰、银链、银项圈、银蝴蝶、针线筒等,还有儿童帽子上的银罗汉、银狮、银铃、银片等。 瑶族银饰。白裤瑶女性有银手镯、银耳环、项圈等,有时也以银币作装饰;青裤瑶女性有银簪、银项圈、银手镯等,银项圈上往往以银链悬坠一至五只银鸟;长衫瑶女性银饰有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等;红瑶女性的银饰有银手镯、银耳环等;盘瑶女性银饰有项圈、手镯等,项圈上悬垂银链、银泡等。瑶族中的青裤瑶、红瑶男性普遍戴银饰。青裤瑶部分男子戴银项圈、银手镯。红瑶男子盛装时,包头帕,或戴用布壳做的头围,上面有四排银饰品,有银泡珠、银团、银羽、银丝、银花等,银花上有银果实、银鸟、银蝶等。 除上述各民族外,其余民族的银饰主要有银簪、银戒指、银手镯以及童帽上的银罗汉、银铃、银狮子、银片、银链坠等等。
布依族旧时正月十二日和七月十四、十五日被认为是鬼日。这期间野鬼到处游荡,若有人在这期间出行,易遭鬼纠缠致病,故此三日多为出行忌日。万一有人非在此三日出门不可,必须请布摩用茅草扎一草人,随身携带,方可免灾。 家有孕妇,其丈夫不得参加狩猎、捕鱼,更不得参加征战,否则母腹中的婴儿易受惊吓而流产,特别是丈夫在战场上杀了人,那么死者阴灵就会报复腹中婴儿。 遇有在家里举行退仙、赶鬼、驱邪等巫术仪式的,外人不得入内。祭祀山神、河神、水神等神时,在通往祭场的各路口上均须插上巴赫(禁忌符号,通常为一根三尺麻秆,上系八根稻草打成的草结),以示外人不得从此经过,以免祭祀受到打扰。 扫寨是布依族的重大巫术活动。举行时,除了不准外人人寨外,本寨人也只能出不能进,要进,须在扫寨仪式结束后。凡作恶多端的恶鬼被布摩作法封闭入洞之后,此洞常人不得人内,否则,将被恶鬼缠身,灾病降临其体。 祭祀时,忌以小米和牛肉供祖神。 家中有人出远门或赶集做生意,大门槛忌人蹲坐或站立。客人进家,不得背对神龛坐下,否则,被视为对主家祖神不敬,主人会不高兴。 忌在怪异石礅、特大树木、巨藤、水井、庙宇等附近大小便、吐痰、说下流话。 亲人阔别时忌哭泣道别,否则,离去之人将不安全。 忌用“抛弃”之语吓唬小孩,否则,小孩的十二神母会生气而把小孩的灵魂带走。
在贵州,由于各民族的巫术观念比较突出,相应地,其禁忌也非常多,与宗教信仰和巫术有关的禁忌主要有以下种种。 三穗县寨头苗族认为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是太上老君最烦恼的日子,这三天任何人不能出门办事,否则办事不顺,会失财。每年小暑节前之辰日起,至小暑节后之巳日止,为湘、黔边界一带苗族封斋之时。在此期内,忌食鱼、虾、鸡、鸭、鳖、蟹等,但猪、牛、羊肉不忌。山上的禽、兽、虫不能打,但蛇可以打。 台江县方白寨苗族祭祖节的双鼓,有一面忌敲。 施秉县凉伞一带苗族逢年过节祭祖时,女子只能摆抹桌凳,其他一律不准插手。每年第一声春雷响时,苗族敲击板壁、捣碓捶鼓,以示镇邪,但又惟恐得罪雷公,故在敲击时,警告百害,而且在春雷响后的三日内,不下田、不掏粪、不上山打鸟、不下河捞鱼,以示对雷公的敬畏。 苗族火塘右边的中柱脚,为列祖列宗神位,家里除老年人和长辈以外,年轻人和妇女严禁在此坐着烤火,小孩更不许在这里打闹,否则,是对祖先的不敬。 苗族火塘中用于架锅煮饭的铁三脚据说是由三个护火祖先变的,人不得用脚踩。如果是打灶的地方,灶上不能用脚蹬,不能放东西。灶上的锅里没有食物时,不能扣锅盖,意为让灶休息。 施秉县凉伞一带的龙姓苗族不吃白鳝鱼,黔东北地区的石姓苗族不吃狗肉,黔、川边界田姓苗族不吃鸡。据说,这些禁吃的动物都被认为与他们的祖源有联系。
侗族招魂方面有赎魂、叫魂、滚蛋等仪式。其中赎魂的方法是:法师与夺魂者协商,把病人魂魄赎回来。仪式多在夜间进行。是时,法师派人砍一棵带叶的树插于一旁,树下供以刀头(煮熟的正方形肥猪肉)酒礼。法师烧香化纸之后,边念边卜卦,若卜得阳卦或顺卦,表明未协商成功;若卜得阴卦,表明夺魂者同意赎魂。于是法师的随从人员用红纸搓成捻子蘸以清油,点燃后在树上寻找。若找到蜘蛛或者别的什么虫子,立即抓住,装入纸简。回到家里,用蓝布缝一小袋,里面放有三片茶叶和七粒白米(表示三魂七魄),然后再把抓回的蜘蛛或虫子放入封好,挂在病人身上,以示魂魄附体,病人此后可以康复。 叫魂,是用一个生鸡蛋先在受惊婴儿(婴儿大哭大闹,认为是受惊落魂)的身上滚动,然后放入一个盛有小把白米的碗里。叫魂时(时间多在晚上),把碗中白米抓出置于手心,把鸡蛋立放在手心上,面对门外(人不跨出门槛)念道:“牛胎落,马胎落,猪胎落,人胎落。某某(婴儿名)快回来,回来和老人在一起。”念时手心上的鸡蛋会倒,若鸡蛋连倒三次,即停止。把鸡蛋和白米重新装入碗内,放于婴儿床上,仪式即告结束。 滚蛋是将一个鸡蛋煮熟,剥去蛋壳,分成两半,将一枚银币或银戒指之类夹人蛋内,用小片布包着,在婴儿头上、脸上、脊背上、肚子上滚动,边滚边念些驱风除邪之语。待连续滚过三次,婴儿身体即可康复。
打邪家是侗族擒邪招魂的一种巫术。在侗族地区,人生病后,经占卜认为是其灵魂落入邪家所致,于是请法师来打邪家(又叫“冲傩”、“取魂”、“打老师”)。法师来时,先在离病家村寨不远的山坳或桥边,吹牛角聚集神兵神将。 到了病人家,即摆香案供桌,上挂三清画像,画像下方供一对傩头和小山(神灵雕像),然后法师作法,使自己在梦幻状态中做出超常表现。如要喝水,他便把病人家端来的大碗水,连碗一并咬碎吃掉;要吃马料,就伏下身去咀嚼病人家盛在方斗里的谷子;要戴头盔,就跑进病人家火房,将架在火上的三脚架翻过来扣在头上。 第二天,法师才开始作法打邪家,俗称“降童子”。此时,法师头戴红巾,将眼蒙住,手握师刀,向前奔跑,其他敲锣打鼓的、手拿锄头镰刀的紧跟其后,法师跑向哪里就追到哪里。先找邪家隐藏之处,找着了,在法师的指挥下,同去的人用镰刀砍开刺蓬,用锄头猛挖地里。如找到蛙、蛇之类的,就将其捉回,装在笼子里,表示抓到了邪家。 回来,法师再次作法,把抓到的蛙、蛇之类生吃下去,就算处治了邪家。相信这样以后,病人的病就会好起来。
赶鬼又称“撵鬼”,侗族和布依族均行此巫术,但举行过程却截然不同。 侗族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农历)日晚上。天傍黑,家家户户关门闭户,聚集于鼓楼里。鼓楼坪上有一用方桌搭成的高台,法师身披法衣,站在高台上摇动师刀作法,刀上的环圈当当作响。当法师口中念念有词,脚下步罡踏斗,做各种动作时,台下围着的许多青壮年,手执火把、兵器和驱鬼用的朱砂,也随法师的走向旋转,还不停地呼喊:“呜、呜——”最后主祭法师在台上高喊:“jix sax binl!”(侗语,意思是赶撒宾鬼)于是有一群扮演各种魔鬼的人,张牙舞爪,狂奔乱跳,披头散发地冲进来,顿时场上一片混乱,沙石飞撒,棍棒挥舞,刀光剑影乱晃动,锣声、鼓声和爆竹声也在人魔混战中乱响助威。 闹腾一番之后,“魔鬼”逃出法场,向野外奔去。法师指挥人们随后尾追,追到河边,扮演魔鬼的人把饰服脱下,放火烧掉,赶鬼仪式结束。 布依族赶鬼是与医疗结合在一起的,即巫师到病人家,先将一对铧头烧红,赤脚将烧红的铧头当鞋穿了一下,即到病人面前挥拳蹦跳赶鬼,只几分钟,便满头大汗,然后将带来的草药煎好送给病人喝。 也有的巫师是用秤砣赶鬼,即巫师在病人床前上方横一秤杆,杆下悬一秤砣,巫师坐于其下向病人咒鬼,直至秤砣自然摆动,然后入药或咒一碗清水给病人喝。
除火殃又称“扫火星”,是贵州各族人民举行消除火灾的大型巫术活动,举行时间不定。苗族是在每年的二月、六月、十月各举行一次。方法是: 巫师提一个升子和白公鸡走在前面,身后一些人拉着狗跟着,其余的人在后面挨家挨户地扫。每扫到一家,其家人就舀一碗包谷倒在巫师的升子里,巫师念一段,便往屋里撒一把包谷,表示把火星扫出屋。 值得注意的是,凡参加扫火星的人,都用锅烟抹成花脸,手提一根木棒,一进屋,即用木棒东捅西戳,戳罢,其家人把一个火棒放进盛水的碗里熄掉,表示火星已灭。巫师带领全寨男子挨家挨户扫完后,即用稻草绳系上溅有狗血的木刀,挂在寨前寨后的要道,仪式即告结束。布依族是平时寨上发生火灾或偶见火星出现,即举行扫火星活动。 仪式由布摩主持。是时,布摩身披法衣,左手执牛角拐杖,右手捏一个铜铃,口中念念有词,时不时地举起铜铃摇响,后面的弟子们各司其职,吹号的吹号,打鼓的打鼓,与布摩的铃声遥相呼应。每过一家门前,布摩便将门边的一碗水(事前主人家置放的)向屋顶洒去,同时在门上插一芭茅草。 走完全寨各户,到远离寨子的一个偏僻处,生火架锅,把带去的鸡狗同时宰杀,煮光吃光,不得带走。最后布摩用茅草编成草绳若干条,绳上插着许多画着条纹的木质长剑,供祭完毕,将长剑分别插在通往村寨的每条路口,草绳横挂路上,祈望以此阻挡火星神入寨。侗族除火殃仪式与扫寨同,不同之处是扫火星时,全寨要熄火,以示火星消除。
扫寨又称“送瘟神”或“撵邪”,是贵州各民族都举行的一项大型巫术活动,只是举行的时间,各民族不一致。 苗族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举行。是时,寨里每家出一个男劳力,集中起来,到山上去捉一只画眉鸟。捉到之后,回来每家拿一点肉、粑粑到寨边去一起用锅炒好,先掐一点喂画眉鸟,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放其飞走,表示画眉鸟已把全寨的疾病、瘟疫都带走了。之后,凡参加仪式的人每人分一团油粑粑吃,高高兴兴地回家。 布依族是在每年的二月间,方法是:在寨子口的两边各插一根龙竹,两竹顶上横系一根稻草绳,挂上一把木刀。是时,布摩身穿法衣,头戴八卦帽,手执大刀,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一帮锣鼓手,其中有两人抬着纸扎的轿子或龙船,敲锣打鼓到每家驱鬼。到哪一家,其家人都置一碗米、一块腊肉供于门边,等布摩带领众人进屋念动符言咒语,用大刀东指西划,喷几口净水,然后在卧房及大门上贴上符签,再用两扇木卦从空中抛下.两卦俯地为阴卦,表示邪恶驱尽;一俯一仰为顺卦,表示主家顺利,六畜兴旺;两扇皆仰为阳卦,主家有不祥之兆。这时布摩要反复念咒,反复抛卦,直至得阴卦或顺卦为止。临出门时,布摩率领的扫寨队把门边的米、肉倒在竹箩内抬走。大约到下午时间,每户出一人,同到河边会餐,仪式即告结束。 侗族是在夏秋之交,因这时气候炎热多变,容易发生瘟疫疾病,便组织扫寨,仪式与布依族略同。
龙。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古代某部族的图腾,先人们认为它司掌兴云布雨之职,后被所有农业民族视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神。特别是在贵州,各民族除了为求雨而祭龙以外,还把龙与山势地脉联系起来,认为地有龙住,村寨或家庭便人畜兴旺。为使龙长居其地,苗族有招龙仪式,侗族有请阴阳先生敬奉地脉龙神活动,布依族有请龙仪式,等等。 枫木。苗族信仰的图腾神,苗语称“道姆”、“道莽”,意为人类的老外婆、娘家。苗族村边寨旁,多栽枫树,以作守护,不许砍伐。苗人每迁新处,先栽枫树以卜,活者,居住;否则,他迁。黔东南一带苗族制造房屋中柱或祭祖用鼓,均以枫木为材料。杀牛祭祖时,用以撬牛头的木棒,更是非枫木不可。 妹榜妹留。又称“蝴蝶妈妈”,黔东南苗族神话和宗教信仰中的图腾神。苗族起源神话《枫木歌》中,说蝴蝶妈妈从枫木树心里生出来后,和水泡交配产下十二个蛋,从十二个蛋里孵化出姜炎(亦称“姜央”)兄妹和雷、龙、虎、象、蛇以及各种善神恶鬼,所以她是人、神、兽的共同始祖。苗族人看见蝴蝶飞进屋里,便认为是祖宗来寻食,要杀鸭祭供。在苗族祭祖活动中,妹榜妹留被尊为最高祖神。 龟婆。黔东南侗族神话史诗中的图腾神。侗族《人类的来源》中说,她在山岭孵了四个蛋,三个寡(坏)蛋扔掉了,剩下个好蛋生松恩;龟婆在溪旁又孵四个蛋,三个寡蛋扔掉了,剩下个好蛋生出松桑。松恩是男子,松桑是姑娘。两个结合又生了雷、虎、熊、龙、蛇、猫、狐、猪、鸡、鸭和人类的再生始祖——姜良和姜美。 鱼。布依族传说中的图腾神。布依族宗教经典《招魂经》中说:古时候,布依族首领翁与鱼女相恋成婚,生有一子。母亲对孩子说,我一生有一忌,就是不允许捞鱼吃。然而儿子特好奇,偏偏捞鱼食之,其母大为恼怒,自个儿跳回了江中,儿子成了孤儿。古时候,布依族有忌食鱼的习俗,现在布依族逢年过节,也仍有用面捏成花鱼,放在神龛上祭奠的习俗。 蛇。是布依族、侗族共有的图腾。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这里的“蛇种”就是指百越民族信仰的图腾。而布依族、侗族均来自百越,所以信仰中都以蛇为图腾。其中布依族因蛇龙相近,在信仰中把蛇龙混为一体,即蛇是龙,龙亦是蛇。侗族虽然也有龙蛇相混的现象,但侗族敬蛇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侗族人忌吃蛇,遇干旱和虫灾之年,人们以村寨为单位用藤条编织成一条大花蛇,由许多人扛着漫游田峒,俗称“舞草龙”。祭萨岁时,侗家人要穿古装蛇皮衣,跳蛇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