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壮族民间普遍将香炉的旧灰及灰梗用纱纸包好放置墙头、树上,俗称“送祖宗”。然后包年粽。包几只重几斤的皇粽用来祭祖,再包一些重二三两的子粽,作节日食品及礼品。这天,杀大阉鸡时要到牛栏杀,作为给牛栏神的血祭;去毛时,鸡屁股处留一根羽毛,然后整鸡煮熟祭祖灵,表示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艰辛。 临河人家还要煨几条鲜鱼,盛几碗粥一起供祭。这天,小孩要理好发,男女老幼都要洗好澡,然后吃丰盛的团年饭。 吃团年饭时,年内逝世的老人及因事外出没能及时赶回来的家人,餐桌上均摆上他们的碗筷,留他们的座位,以表示团圆。团年饭的饭菜不吃完,各种菜肴都留一点到第二天才吃,以示年年有余。 这天晚上各家都保留火种(壮语称“肥波”,“火父”之意),方法是将一根质地坚硬的木头,一端挂一条小粽,另一端则插入灶火中,让它慢慢燃烧,终夜不熄,直至初一(也有到初三或十五的),意为日月长久。晚上守岁,等待鸡叫,鸡拍打翅膀时,就准备点爆竹;当鸡啼第一声时,鞭炮声也就接连不断了。 瑶族过除夕很有民族特点。生活在十万大山的瑶族支系山子瑶,除夕之夜家家请客饮辞旧迎新酒。深夜,村老作法事封寨。封寨后,各户均不能开门外出。桂东北兴安县的瑶族,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吃了饭后,家中每一个成员都用热水洗脸,然后用木盆盛热水,合家洗脚擦膝盖。民间认为,洗了膝盖,来年百事如意。之后,在楼上楼下挂满灯盏,寓意金玉满堂。这时,户主还扛来一根有碗口粗、2米长的禾木树(谐音“和睦”),塞进炉膛里燃烧。这就是瑶家除夕之夜的“和睦香”,象征家庭和睦,村寨和睦,人人和睦。 守岁也是瑶族除夕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寨上哪家老人的年岁大,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便相邀聚集到哪家,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吃夜宵,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民间认为,坐一晚便增加一岁,众人来陪老人守岁,可健康长寿。鸡鸣时,主妇们拿扫把到门外把一些杂物扫进竹箕,念念有词地到村外倒掉,俗称“送懒”,寓意将懒物送走,在新的一年里个个勤快。 毛南族在除夕这天,用从山上采来的菖蒲叶编织成百鸟。在鸟腹灌上香糯,煮熟后分给家中的小孩,每人一只,其余的用麻绳串好,均匀地挂在一根甘蔗上。掌灯时分,把这根挂着百鸟的甘蔗横挂在香火堂前,让百鸟尾朝板壁、面向大门,俗称“槽鸟”,意在祈祝百鸟专啄害虫,不吃种子,保护作物丰收。 这天,初生小孩的年轻母亲还要带上阉鸡、猪肉、挂面及酒等礼物回娘家,为孩子要粽担,毛南语称“仍拗魂”,即给孩子“领魂”。外婆及叔伯们,有的给粽粑,有的给煮熟的红蛋、方块黄糖、柑橙、甘蔗等。其中,外婆必给长矛粽(形似长矛,毛南语称“诺朝”)、百鸟粽及红蛋。因为长矛粽和红蛋是孩子的灵魂,百鸟粽能给孩子伶俐。 回娘家为孩子领魂,应是古代母系社会的遗风。年轻母亲要在吃年饭前赶回夫家,因为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围着火炉吃团圆
日期 : 2020 › 05 › 3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壮族人经常在大年初一举行各种占卜活动,预测新的一年的凶吉。一些地方,人们在年初一放炮时连放12个大炮,每个炮代表一个月,哪个炮响则认为哪个月吉利,12个炮全响,预兆全年大吉,这是炮卜。 有些地方,大年初一挑回新水时,将新水和家中原有的水各秤一碗,看哪一碗重,若新水重,认为新年收成将好过旧年,这是水卜。还有一些地方,人们将一根竹竿按顺序凿12个洞,每个洞放一颗黄豆,然后淋水,看哪颗黄豆发冒芽,冒芽的哪个月便被认为将风调雨顺,这是豆卜。 桂西巴马县,还传承着鸡卜的习俗。大年初一,头人领村民祭了社王后,便从作祭品的熟鸡中折取两根大腿骨,把鸡肉及纤维都抹净,认出腿骨上小细孔的位置,将长约一寸的竹尖插入各穴洞,两根鸡腿骨大的一端往外平列,小的一端往内平列。外面的一端表示外面的力量,里面的一端表示我方即村里的力量。 卜时,看看哪边的竹尖多,以及斜倒或直立的情状。如果外头的竹尖比里面多,便认为敌方强过我方,这时头人告诫全村做事要加倍小心。若里面的竹尖比外面的多,并且稳而有力,大家就拍手叫好,拱手叩头,感谢神思。 桂西北田林县的人们也用鸡腿骨占卜,但做法稍有差异:卜前记住哪根是左腿骨哪根是右腿骨,且以左腿骨代表本村的力量,右腿骨代表外面的力量。 占卜的结果,若左腿骨的木签直而稳则被认为大吉,相反则认为不利。此外,还有从孔的数目、方位及木签形成的几何图形来预卜年成的丰歉的,这些都称为鸡卜。
坐扁担梳头:瑶族也有各种祈祝活动。桂西南德保县从正月初一早晨开始。这天早晨,各家的姑娘都穿花边上衣及百褶裙,坐在长扁担上对镜梳头,小伙子们纷纷来向镜中的姑娘逗乐。民间认为,山神社灵初一给瑶胞添福赐禄,姑娘们这天坐扁担梳头,会长得修长美丽。初二的早上,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到田野里参加“丰年祭”,祭地神和谷神。祭罢,在田间燃起一堆篝火杀猪分肉,就着篝火烤肉吃,尽情欢笑,同时引吭高歇,祈祝丰收。 杜庙烧香:盘瑶在正月初十天亮时,由头人或师公到寨前的杜庙烧香,叩告社王要请风神进寨。叩告后即跑到寨外的岔路口处,插九炷香,同时打个茅草标,屏住气将茅标压在一块扁平的石头下,茅标指向寨内,然后喃请风神进寨,到各户同吃新年饭,同喝丰年酒。此后十天内,各家吃饭时,都要默请风神上桌,同时禁忌议论风虫灾害。正月二十,家家赶早烧三炷香及一些纸钱送风神上天,头人或师公必须一早第一个赶到岔路口,并屏住气在石板下压新的指向寨外的茅标,每一岔路口压一个,喃请风神上天,保护庄稼。 送老鼠:桂东北全州县东山盘瑶,还在正月十二送老鼠。送老鼠即大人小孩一起动手,抓到老鼠后便打死,然后敲打着鼎锅盖将它送到寨外丢掉。送老鼠出寨时,孩子们边走边唱《送鼠歌》:“老鼠公,老鼠公,送你到山中;老鼠婆,老鼠婆,送你上天河;老鼠仔,老鼠仔,送你下大海。”有时送出几里远。途中若遇上别寨的送鼠队,往往有一番土飞石跃的激战。这天如在房屋中抓不到老鼠,就从野外装老鼠的“石夹”中取来中了机关被夹死的老鼠,锄敲棒打后,也送出寨外丢掉。 送走老鼠后,还要吃炒玉米,俗称“嚼鼠骨”。吃时先撒一把玉米到楼上及屋后的旷野,表示“玉米落地老鼠无”,然后一起围着火塘大嚼。第二天吃煎熟的大糍粑,意为封老鼠洞,认为吃得越腻,鼠洞被封得就越紧。
苗族大年初二孩子们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家拜年。他们有一个小头目,这个人必须反应机敏,能说会唱。出发前,孩子们把他们的小头目先装扮起来:用锅黑把脸涂黑,披一件破破烂烂的大人衣裳,头上还盖一块烂头帕。 孩子头猫着腰,拄一根拐杖走在前面,别的孩子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背布袋,有的拿细竹篾串(串糍粑用),到各家乞讨拜年。他们每到一家,孩子头便倚门唱《开门歌》:“我是穷娃娃,冷得打哆嗦。你家好大姐,有力挑柴火。开门烘烘手,借凳烤烤脚。莫嫌我人穷,莫嫌我身臭。烘暖手指尖,烘暖脚指头,烧暖肋巴骨,笃笃我下楼。” 主人打开门(他们为了试试孩子们的歌才,总是先把门关上)后,孩子头忙唱赞歌:“你家杉满岭哟,你家禾满仓,你家鸭成群,你家牛成帮;你家衣满楼哟,你家银满箱,你家肉满罐,你家酒满缸。人人说你勤哟,个个夸你好心肠,祝你餐餐蒸糯饭,祝你喝酒吃肉度月荒。祝你长寿百岁哟,花花银发一丈长。”唱罢赞歌,又唱讨糍粑歌。 有时候主家有意要逗一逗孩子们,便唱歌拒绝。孩子们接着又唱,双方你来我往,非常热闹风趣。讨到糍耙、熟肉后,孩子们敲锣打鼓到另一家。 在南丹县中堡苗族自治乡,新女婿在大年初三给岳家拜年。去拜年时,新姑爷的堂兄弟挑一担拜年礼物(主要有刚擂好尚未捏成圆块的糍杷、小米糯饭、玉米酒和猪肉等)陪同前往,而岳家村寨的人则成群结队地在通往山寨的道路上围坐在一起烤火等候。 双方汇集后,岳家的人在火堆旁席地设宴招待新女婿的堂兄弟。堂兄弟酒足饭饱后立即回去,新女婿被众人热热闹闹地引入岳丈家中。 岳家的亲友听说有新女婿来拜年,纷纷前来探望。他们离去时,岳家将姑爷带来的礼物一一分送给他们,得到礼物者翌日一一宴请新姑爷。当新女婿回去时,岳家也准备相当的礼物给他带回去。新姑爷年初三到岳家拜年大都要连拜三年,三年后才可随意。
瑶族拜年的习俗有“寻根贺年”、“娃仔拜年”、“贺年酒会”等。 寻根贺年是茶山瑶盛行的一种拜年形式,所谓寻根贺年,即晚辈人特别是新婚夫妇在正月初五前到母系亲属家拜年。拜年时,来拜年者先在厅堂放鞭炮,然后提两斤腊肉条进内厅贺喜。因为常常要走十几甚至几十家,因此每到一家都只饮茶停留片刻,恰遇中午的才在主家吃午餐。 都拜过后,另备酒菜宴请受贺的母系长辈亲属,来吃饭的送白糍粑13、15或17个。新婚夫妇若为招郎上门者,寻根贺年便寻婿家的亲属,尤其是赘婿的母亲的亲属。 花蓝瑶则盛行“娃仔拜年”的习俗。娃仔即小孩子,娃仔拜年即大年初一孩子们都前往亲戚家拜年。他们无论进哪家门都进门即烧炮,逢人便讲吉利话,老人将所备的封包给他们。 “贺年酒会”是桂东北灌阳县水车乡瑶族的拜年形式。在这里,年前每户即交两斤大米给头人酿酒。到了年初一,每户派一个男丁拿半斤猪肉、两块豆腐及一根蒜苗参加酒会。酒会推一人唱礼。大家喝一杯酒,唱礼的人就唱一件吉利的事,直至喝完十杯酒、唱完十件事为止。唱完大家即可随意吃喝。 上一年添了人丁的家庭这时也提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酒会,抱着小孩一一给大家拜年。 拜过年,小孩便算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以后村里分东西,如分树木等,小孩便也有了一份。如果有人结婚四五年了还没有小孩,这家里的男人便会被捉到酒会上打屁股:人们用手轻拍两下,然后说,今年该生小孩了。
广西的桂西都安、大化、马山等县的壮族人民,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民间盛行“打扁担”这种娱乐。打扁担的娱乐方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就有记载。当时刘恂把这种娱乐称做“打舂堂”,与现在盛行的打扁担基本相似。人们在玩打扁担时,一双双、一对对,身穿节日盛装,在村头村尾的地坪,或在厅堂的中间,围在一条条长凳或春米木槽旁,手持木扁担,上下左右不断地以扁担相互敲击,或与长凳、木槽敲击,打击出和谐的音响:“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都打……” 打扁担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l)耙田插秧; (2)戽水耘田; (3)收割打场; (4)舂米尝新,表达壮族人民四季劳动和丰收的喜悦。20世纪50年代曾据此创作了扁担舞;80年代又被确定为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桂西南德保县和天等县,打扁担被称为“弄臼”,比别的地方的打扁担更近于唐代的打春堂。他们在打扁担时,还穿插男女的对唱,如:“见妹舂米在当街,不知春吃是舂卖?妹若舂卖哥来买,妹若舂吃哥借来。”“阿哥问话太过乖,妹舂米吃又舂卖;员外向叫花借米,这话说来怪不怪?” 桂西北田林县,壮族少女在春节期间爱荡秋千。秋千一般系于村边的大榕树或园里的果树上,少女们三五成群轮流上秋千,摇摇荡荡,忽上忽下玩乐。桂西北田林、西林,桂西南隆安等县,壮族姑娘、少妇、后生及少年儿童在正月初一至十五盛行玩拍毽子、踢毽子这种游戏。毽子又称“燕子”,分手毽和脚毽两种。手毽用三四张硬竹壳或硬布壳加葫芦壳剪成小圆片叠在一起做成毽垫,然后穿孔、扎上羽毛束,把薏米一个个串起来做成环串套在其中做成,形似羽毛球。脚毽则用碎布包一枚铜钱缝制成基座,然后装上鹅毛筒管,选美丽的雄鸡尾羽插进筒管中做成。 手毽用手拍打;可一人独自面壁抛打,也可左右手轮流拍打,还可两人对拍或多人轮拍或双打,以打得次数多而又不落地者为胜。脚毽既可独玩,也可群玩,以踢得花色多而久久不落地者为胜。春节期间,人们在庭院、屋里或廊檐下玩毽子。毽子在空中旋转穿梭,如飞燕腾空,薏米环串还与毽垫硬壳撞击而发出琅琅响声。 夜间玩时,还可在毽心插一短节点燃的香火,当毽子飞起来时,这点香火在夜空中点动成线,形成一条火光流动的抛物线,有声有色,更是有趣。拍者跳跃牵动,观者鼓舞呼啸,增添了壮乡节日的欢乐气氛。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是年节活动的最后一天。壮乡亲友间拜年最晚拜到这天,舞龙、舞狮、正月赶圩,也到这天结束。 桂西南德保县,这天人们把在除夕时陈列在神龛前供祖灵的供品,最后祭一回后撤去。供品中的大年粽在晚餐时分吃,民间认为吃了元宵母粽,将得到祖灵保佑,能预防新的一年里得各种疾病。饭毕,老人拿香火和粽叶,携儿带女到河边及三岔路口,念过辟邪词后,将糠叶撒于三岔路口或溪流中,任它随水漂流。晚上,各户还提着精制的走马灯,参加村里集体办的马灯会。有龙队、狮队的村庄还舞龙舞狮前来,男女青年对歌娱乐。青年人当晚还三三两两到别户的菜园“偷青”。 民间认为,这天晚上神仙为凡人的各种蔬菜赐福,因此能偷吃者自然全年康泰、聪灵。在桂西北的西林县及桂西南的隆安县,青年男女还在这天把春节期间玩的毽子抛人河中,意为春节结束,春耕开始。 桂西南大新县,人们在这天举行送龙归海仪式。舞龙闹元宵后,长龙按原请龙的方向,舞近河岸,然后回过头,边舞边退到河边。欢舞一会儿后,理事点香烛,长龙向人间拜三拜,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领头人用红布蒙住长龙的眼睛,诵送龙词,然后率舞龙队不声不响地把龙扛回去。有的地方以正月三十为春节告终的日子。桂西北田林县安定乡一带,人们称这天为黄米月,意即年终了,春耕开始了。这天家家采“能旱菜”蒸黄糯饭,杀鸡买肉饱吃一顿。饭后男女青年及孩童把毽子、绣球及陀螺带到河边,放在一块小木板上或鸭脚木果(形似小舟)里,让它漂向远方。舞狮队也在这天把狮子及锣鼓等全部封存,表示春节圆满结束。 汉族和仫佬族也有元宵节。汉族大都在元宵节里吃汤圆、挂灯。 1949年前,桂林市的元宵节非常热闹,这天有龙灯出游,伴随龙灯出游,还有笙萧鼓乐、踩高跷、牌灯、锣鼓棚(即故事棚,由童男童女在棚中扮演戏曲故事)等表演。元宵节后各地也都散年转入春耕。仫佬族在元宵节里亦闹元宵、耍龙灯。不少地方还杀鸡、舂糍耙聚餐。晚上也到别人菜园里偷青。 瑶族大多以正月十五为开年节,节日里全家吃一餐,第二天即转入春耕。但坳瑶在正月初六即散年。京族的散年时间也较早。沥尾苏姓、山心阮姓年初三散年,三岛各姓年初四也都散年。散年时大都吃丰盛的l年晚餐。散年后都可以干活,不过元宵节的人家这天大都只干半天活。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人家,节日里备鸡、猪肉、鱼三牲拜祖。过了元宵节即正式投入生产。 那坡彝族以正月初八为开年节,这天各户将摆在供桌上的酒肉、母粽温热吃掉,表示新的一年开始。这天,各主还集中在一起商量二月补年节、四月跳弓节、十月庆丰节等有关事宜。
桂西左江、右江流域,壮乡男女青年春节期间集体抛绣球娱乐。所抛的绣球为矩形或多面形,布面外面绣花鸟,里面填充木棉花,四角(或下方)缀有彩色布条,供手握抛掷。抛绣球历史悠久,南宋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上已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男女目成,则女受骓而男婚已定。” 如今的抛绣球仍基本是这样的玩法,例如在桂西北田林县,集体抛绣球仍由姑娘邀约情人或所追求的对象在村边郊野一起玩。玩时,男女青年各为一队,每队推选一人为领队,两队相隔一定距离,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的标准。开始时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上下晃动,唱完一首山歌后,将绣球抛向对方。绣球须按弧线抛出,不许直线投掷。男方接住为胜,女方淘汰一人;接不住便算输,也淘汰一人。 然后由胜方继续发球,每发一次球也唱一首歌,如此轮流抛绣球直到一方一人不剩。最后胜方奔向负方追赶抢夺对方的头巾、手帕等,追逐嬉戏,兴尽方止。稍事休息后,又可继续玩。胜方的人抢头巾、手帕,多有预定的目标,若非意中人则抢得后要交还原主。 春节期间,桂西、桂中等地壮乡还演戏娱乐。其中,挂西北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等县市多演北路壮剧。百色市阳圩乡、百岗村等地演百色壮剧。桂西南靖西、德保、鄢坡等县演南路壮剧和木偶戏。桂中来宾、武宣、贵港以及柳城、柳江等县市演师公戏,用壮语演唱。柳州市、柳州与河池地区各县壮乡用汉语演彩调剧,一些圩镇和村屯还用汉语演桂剧,一些彩调、桂剧剧目中,穿插壮语道白和半壮半官(即半汉)唱词。桂中象州县中平、百丈、大乐、寺村、妙皇等乡,大、中村屯都有业余彩调剧团,中平、大乐还有业余桂剧团,春节期间他们到外村演出,往往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款待。
跳坡:隆林县苗族的新年娱乐活动是跳坡。举办跳坡活动时,全县苗乡依传统次序一天轮一个坡场举行跳坡活动。跳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爬坡竿比赛:小伙子们在主办者的主持下,争先恐后地在坡竿上表演高难动作,以引起姑娘们的注意(坡竿上的优胜者往往容易获得姑娘的爱情)。爬坡竿之后,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小伙子吹奏芦笙,姑娘们跳芦笙舞。由于跳坡活动谢绝已婚者参加,因此它实际上是未婚青年交友的一种社交活动。在坡场上找到了意中人的青年,还可离开喧闹的人群,在僻静处手拉手、肩并肩倾吐恋情,互赠信物。 打铜鼓:瑶族春节的娱乐活动,主要有唱歌、吹木叶、敲锣、打鼓跳舞等,年轻人趁这个机会谈情说爱。桂西北田林县平山乡村民春节活动是打铜鼓。活动从正月初三开始,这天,全寨男女老少带猪肉糯饭及米酒,聚集在预定的地点,在一位最有威望的老者主持下,举行“揭鼓”典礼——由两个小伙子挥动锄头,把埋在地下的铜鼓挖出来,摆在场地的中央。这时,长号和鼓齐鸣,唢呐吹《八仙调》,人们围着铜鼓跳舞。一位长者站在两个铜鼓中间,用粗藤制的鼓槌交替打两个鼓。在正月里,瑶寨鼓声不断,尤其初三、十三、三十这三天,是欢乐的高潮。正月三十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举行收鼓仪式,把铜鼓重新埋入地下。 洗枪:毛南族青壮年猎手在大年初一凌晨打响新年第一枪,俗称洗枪,祈祝全年百发百中,同时也威慑百兽不要糟踏庄稼、危害家畜。洗枪后,各家各户把选好的12个大炮仗摆在堂屋中间,每个炮仗代表一个月,逐个点燃。如果炮声响亮,便认为它所代表的那个月事事称心,反之,做事便格外小心。大年初一,家庭主妇还用火笼装满灶灰,沿着住屋四周边撒边喃咒语,祈祝蚂蚁不进家乱爬食品。男主人用斧头把房中的大柱小柱各敲打几下,祈祝住房坚固不倒。这天禁忌吃汤圆以避免冰雹灾害,禁忌吃青菜避免地里草多,禁忌用吹火筒避免玉米倒伏。 煮甜汤圆:仫佬族在年初一早晨煮甜汤圆吃,煮好后先祭祖灵及鸡笼神,然后食用。人们认为,敬鸡笼神的汤圆碗里,汤圆堆得越满,鸡就越多,蛋也越多,因而人们往往把碗堆得满满的。年初二早上敬财神爷,同时带甜汤圆到地头烧香祭鸟神、塞鸟嘴,使小鸟不啄种子及成熟的庄稼。 舞春牛:壮族的许多地方春节期间还舞春牛。桂西北田林县,春牛用竹子及布扎制成。舞时,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身,还有一对农家夫妇出场对白。他们在空旷的地坪表演春耕,讲述农事安排,祈求风调雨顺。在桂西的靖西县,舞春牛由牧牛公公、播种姑娘和春牛一起演出,牧牛公公和播种姑娘对唱犁田、播种等内容,民众向春牛投棉子,祝风调雨顺。 挂北融安、柳城、鹿寨等县,从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民间艺人向农户送春牛图拜年。他们每进一户人家,先唱祝愿歌,祝主家新春大吉、老幼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把春牛图送给主家。主家拿出年粽、糍粑、米花、红包等来酬谢他们(有的人家还宴请他们),把春牛图贴在厅堂上或牛栏里。于是,艺人又唱《牛经》,诉说牛的功劳、艰辛和苦难,劝人爱护耕牛。
苗族选寨址十分讲究,多采用“龙潭卜居”的传统方式选择风水宝地。苗族民间认为,倘选址不当,近害己身,远及子孙。他们经调查研究,初步选定地址后,便在春季派猎手结伙勘踏,在该处选择一处泥塘或水泽,播下谷种,待秋后来验收。若所种稻谷穗长粒大,而且鼠不偷、鸟不啄,这里便是建新寨的好地方。 新寨建好后,寨佬和各宗族头人在吉日吉时先搬迁入寨,其他人随后迁入。迁入新居的第一件事是将从旧居火塘引来的火种,放在新居的火塘里烧燃,第二件事才是祭祀祖先神灵,接着布置新居。 有趣的是,那处卜居栽种稻子的泥塘或水泽,便成为这个新寨的“龙潭”。每年大年初~和半年节都要祭祀,遇上大旱或大涝也要祭祀。 民间认为,龙潭是寨子的命脉。龙潭一般位于村寨中央,有些在村侧或村脚。龙潭终年积水,四季不枯。在龙潭的四边用石块垒成高约1米、方圆约1. 5至2米的小石屋,内置一石缸或瓦缸,将几条黄鳝、泥鳅放入缸内,用石板盖好后不再启动,让“龙神”永佑新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