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内部304724_壮族服饰钟爱哪些刺绣图案

壮族也称“僮族”,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壮族的服饰多有刺绣,刺绣这门传统的工艺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壮族的妇女多从小研习刺绣。 壮族的刺绣用途广泛,除了用于装饰服饰之外,日常使用的背带、门帘、被单等也多用刺绣装饰。壮族的刺绣材料用五彩丝线、绒线,衣裤、肚兜、围裙、头巾等边缘多有刺绣图案,女子的鞋面上也绣以各种花纹图案。壮族刺绣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在刺绣时不需要提前绘制图样,全凭绣工的经验和领悟,将个人独特的构思和娴熟的技巧融入其中,飞针走线,绣出各种构图巧妙、色彩斑斓的花纹和图案。 壮族的刺绣花纹图案多含有吉祥的寓意,荷花、葫芦、麒麟、钱形、福寿等图案较为常见,同时以弦纹、方格纹、水波纹、云雷纹等衬托,充分表现了壮族女子精巧的手艺和典雅的审美情趣。比如用黑色或蓝色布料为底色,在衣服襟边和袖口绣以彩色的纹带,便会显示出端庄典雅的艺术效果,绣以凤凰花鸟等图案,可以彰显出衣主的尊贵。 壮族服饰的刺绣纹样内容丰富多彩,从花草树木到鸟兽鱼虫,几乎无所不有,图案独具匠心,千变万化,极富感染力。这些图案纹样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高超工艺艺术,也可以洞察壮族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傣族服装有哪些特别的配饰

傣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由于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热、物产丰富、山林茂密,因此傣族服饰极具天然气息,与居住的环境和谐相融。傣族人居住的村寨多盛产竹子,因此他们将竹子制成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还用细竹篾编成竹笠和腰箩,进行精心地彩绘,作为服装的佩饰。 傣族的服饰美观淡雅,多用浅淡的花色和竹色,崇尚中和之美,将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融入服饰当中,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傣族服饰讲究实用,体现出傣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民俗文化特点。 傣族无论男女,喜欢在肩背挎一个用织锦制成的挎包,也称作筒帕。挎包的色调鲜艳,织出各种风格淳朴的花样和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此外,傣族人喜爱孔雀和大象,常将这两种动物的图案编织绣制在筒裙、衣襟、挎包等物品上,每一种图纹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内涵。 傣族妇女喜欢佩戴首饰,如戒指、手镯、耳坠、项链、腰带等,女婴一生下来,家长便用专用针为孩子扎耳眼,准备将来佩戴耳环。傣族妇女的首饰多用金银、玉石制成,银腰带是必不可少的装饰物,银腰带越宽就越美,上面装饰孔雀等各种由珠玉拼成的图案,不仅具有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藏族服装特点介绍

藏族服装,藏语叫“曲巴”。藏装品种繁多,可分为长袖高领衬衣,宽腰粗布衬裤,长袖皮袍、布袍,无袖袍,长坎肩、短坎肩,围裙,腰带,靴,帽等,但其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无扣。藏装的特点是宽大、保暖、实用、一衣多用。 藏袍长过身高,左襟大,右襟小,无领。着装十分讲究,先穿上衬衣和衬裤,然后将袍底提至习惯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脚面),再用腰带扎紧,前面要平整,后而折皱要有序。 腰带扎好后放下衣领,将提起的部分垂悬于腰部,形成一个宽大的囊袋,可以随身携物乃至放婴孩。穿好袍后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则将双袖横扎于腰际,裸露双臂,露出高领衬衣。接着再穿靴戴帽,佩戴各种饰物。 另外,农牧区藏装均有镶边的习惯,一般镶上黑色平绒、毛呢或彩色氆氇,也有很多在衣襟、袖口、底边等处镶上水獭皮、虎、豹皮等动物皮毛。 藏帽的式样更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氆氇帽、毡帽等。毡帽是最古老的一种。它以白色毡为主要原料,帽顶尖高,帽沿很小,现代只是用红缎、金花缎等加以装饰,基本形状仍然是古老毡帽。牧区喜欢戴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成,年轻人戴着显得潇洒。金花帽是男女老少都喜欢戴的民族帽,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用毛毡和皮毛做面料,做出的帽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即精神又美观。 藏靴是藏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之一,分为松巴鞋和嘎洛鞋。从外观上看像舞台上古装戏里将相穿的靴一样,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 藏族的佩饰主要有用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的头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 头饰包括头戴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耳饰,包括耳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品;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腰带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的火镰、腰包、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品;手饰包括各类戒指和手镯,手镯有金、银、玉、海螺等。 相关链接:藏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高山族服饰有哪些鲜明特点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山地、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和岛屿上,属于南岛语系的族群,也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高山族的服饰绚丽多姿、款式丰富。传统的服装式样有交领衣、贯头衣、背心、胸衣、裙子长袖上衣等,男女都多穿裙装。 高山族的服饰皆重视装饰,饰物的种类很多,有耳饰、冠饰、额饰、颈饰、腰饰、胸饰、臂饰、手饰、脚饰等。由于这一族群居住的环境多靠山临海,因此装饰材料以高山和海洋的自然材料为主,颇具特色。比如用贝珠贝片做首饰,用猪牙、熊牙、羽毛、兽皮、竹管、花卉等做衣饰。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上羽冠、角冠和花冠,有些部族的男子佩戴耳环、头饰、脚饰、臂镯、手镯等,英姿飒爽而且充满浪漫情怀。高山族的妇女则喜欢以花做冠,衣饰的装扮比男子更为复杂丰富。 高山族的特色服饰是贝衣,贝壳作为高山族服饰重要的装饰品,使用极为广泛,许多首饰直接用贝壳穿缀而成,或者将一串串贝壳缀于上衣,制成极为珍贵美丽的贝衣。贝衣是用两幅麻布做无袖的上底衣,然后在上面缝缀上一串串的贝珠,通常在麻布衣服的襟边、两侧的下摆处进行装饰,或者全身都布满贝珠,这样的衣服也称为贝珠衣或珠衣。贝珠的制作更为精细复杂,要将砗磲贝切成小薄片,仔细地磨成珍珠状,再将一粒粒细小的贝珠依照大小穿缀成串,每件贝衣要用大量贝珠,数量达几万颗甚至十几万颗,因此制作一件贝衣十分复杂困难,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因此,贝衣在高山族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多为部族酋长和富贵者所有。

杏鑫咨询304724_云南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的由来

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与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动有关,从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和表现猎人凯旋归来的心情,到表现手拿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都有体现。 也有人说,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表演者头戴银光闪亮的鸡冠帽,手持形似扇子的棕榈叶,在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伴奏下,踩着鼓点翩翩起舞。舞者像一只吉祥的白鹇,棕榈叶象征白鹇鸟羽翼,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如白鹇展翅,上下晃动,舞出优美的动律,棕扇舞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尼人民崇尚自然的博大情怀,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 随着社会的发展,棕扇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发展为今天既可用于祭祀仪式更是自娱活动的舞蹈,不仅在祭祀、丧葬时歌舞,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棕扇舞以铓、鼓、钹和唢呐等为伴奏乐器,道具由内装谷子、包谷、荞子、银链、铜币的一对竹筒及若干松枝组成,摆放在竹篾席上。棕扇为女子专用道具。 哈尼族棕扇舞有一定技巧性,动作古朴、厚重、风趣,多用脚步颤动,起伏开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转,部分舞姿与岩画舞图相似。有“老熊洗脸”“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鹰叼小鸡”“老熊穿裤”“猴子搂腰”“公鸡斗架”“猴子掰包谷”“老鹰拍翅膀”“老熊走路”等十多套动作,形态逼真、舞姿优美,民族特征鲜明,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棕扇舞主要传承方式为师传,由师傅向徒弟传授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基本技法。作为哈尼族舞蹈代表作之一,棕扇舞多次在国内获奖,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国家演出。

杏鑫测速登陆_苗族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奇葩

苗族的服饰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饰是原始苗族人民的一种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延续,是一种无字的史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苗族妇女的服饰有百多种款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苗族女子服装特别考究,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配一条红色的腰带,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优雅;或短不及膝,婀娜多姿。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着大襟短衣,下穿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束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非常和谐。 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鲜艳,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 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服饰用料以居住地生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制成。 苗族男子的服装则相对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颜色大多为蓝、黑色,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般戴两种头巾帽:一种是盛装时戴的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垂至腿部。另一种是农闲、休息时戴的小花帽。年轻姑娘极少有戴装饰品的习惯,但是结婚后的妇女则戴装饰。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且花样繁多,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几乎重二三十斤。 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杏馫1980_满族服饰文化简介

满族服饰沿袭了先代女真人的传统,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 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旗袍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满语称“衣介”。普遍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连为一体。当然,满清时期的旗袍可不是现代把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的无领旗袍,那时的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不论男女都穿。 满族男子喜穿长袍马褂,戴圆顶帽,下穿套裤。男子的旗装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四面开衩,束带。袖口是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束腰有紧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带一束即可。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多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马甲。 女旗袍长到脚面,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绣成一组图案,在领口、袖头、衣襟都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多至十几道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长袍逐渐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宽腰身直筒式向紧身合体的曲线、流线型样式发展。现已发展成代表中国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装。直至21世纪仍然在世界上广为流行。 满族男女都喜好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还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丰富,制作精美。 满族服饰文化对现代中国服饰有很大影响。

杏鑫咨询304724_以“擦尔瓦”为代表的彝族传统服饰简介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服饰种类丰富,色彩纷呈,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服饰品种多达300多种。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彝族男子就头梳尖髻身披毡子,千百年来彝族服装仍保留着民族特点。男女身披擦尔瓦羊皮披毡。擦尔瓦白天当做衣服,晚上当做棉被,下雨当做雨披,四季均可用。它形如斗篷,用羊毛织成,长到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往往为深黑色。 彝族擦尔瓦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之一,与彝族族源和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含有古老文化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影响着彝族千百年服饰的演变及发展。擦尔瓦在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彝族人民以之取暖防身、挡风避日,夜为被,坐为垫,披为彩,具有耐磨、御寒、防潮等实用价值。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着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叫做“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锥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女都戴耳环,男子只戴左耳,女子双耳均戴,男子以无须为美,闲暇时会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女子以颈长为美。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均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着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丰富的花边,特别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照人。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着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进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 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杏鑫平台首页_什么是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流传于瑶族男女青年之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称为“武多”。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瑶族抛花包,供朋友们参考! 瑶族的花包用黄、蓝、红、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 关于瑶族抛花包,有一个古老传说。 相传从前盘阿思与刘三娘这对青年男女相爱,不料却遭到瑶族头领的阻挠,头领欲娶三娘为妾,于是对阿思提出要求,要盘阿思在一天之内制作一件五色凤凰衣。但阿思历经艰辛,却一无所获。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天上的仙女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并帮助阿思推翻了瑶族头领,让他与三娘结为夫妻。为了感激仙女的恩情,三娘按照凤凰衣的颜色,舍弃了黑色,采用其余红、黄、蓝、白四色绣了花包,发明了抛花包的活动,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抛花包方式有两种:一是群体抛,也称交际抛,男女双方可抛给任何一个人,一时之间满场彩花飞舞,煞是好看;二是专一抛,男女经过交往之后,如对对方产生好感,姑娘就把特制心爱的包抛给意中人并送给对方,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如果男方愿意,以花包为证,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作为男女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抛花包”已经使得许多青年男女永结同好。现在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 另外,瑶族抛花包做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是瑶族聚居地区世代传承的体育活动,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和原创性的体育运动。

杏鑫4注册登录网_锡伯族抹黑节简介

锡伯族抹黑节是锡伯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就开始了,早起的老人给尚未起床的儿孙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随后青年人走出家门以抹黑的方式互相祝福,这一节日被视为佑护生灵的节庆礼仪。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前日晚间准备的抹黑布(即抹上锅底黑灰的抹布)或毡片带上,大家在街上你追我赶往脸上相互抹黑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也有挨家串户成群结伙去抹黑的,有的人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得一脸黑。见到老年人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免灾难,得到幸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今的“抹黑节”变成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活动。 关于锡伯族抹黑节的来历,传说是古代一对老夫妇救活了受伤的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个年轻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黑霉。巡天神应允了,但用手在麦根处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麦秆上所有的麦粒,只留下尖端处的一截麦穗,所以从此麦子的产量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以后每年正月十六,就成了锡伯族的“抹黑节”。 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里也有类似的抹黑节,称为“抹黑日”或“黑灰日”。广西的彝族会在农历新年或者过节的时候,男女青年双手带着烟煤,遇到对方时抹在对方脸上,以示深情和祝贺;东北的达翰尔族将农历正月十六定为“黑灰日”,同样用抹黑脸来表达祝福,预祝丰收;除此之外,鄂伦春族同样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用此驱妖避邪保平安。 尽管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类似的抹黑节,但锡伯族抹黑节最有特色,也最有名气。了解其他锡伯族节日,请点击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