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在壮族的语言里,姓被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据此推论,壮族先民对于“姓”的理解,就是居住在同一间房屋里、同一血缘的男女老少的共同称呼。 从历史上看,壮族人很早就有了“姓”,这主要是受汉族人的影响。《新唐书》记载,唐代壮族已经有了宁、依、黄、莫、韦、廖、周等大姓。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壮族姓氏的用字虽然与汉族一模一样,但它们的读音、意义却大相径庭。比如: “黄”,在汉语里指一种颜色,壮语里是“首领”的意思。相传众多壮族部落在江岩集会,召集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于是他所在的部落便以“黄”为姓。 “莫”,在汉语里有“不”的意思,但在壮语里,它是指“黄牛”。一些善于喂养黄牛的氏族,因此而姓“莫”。 汉语中的“陆”既指陆地,又可作数词,但壮语的“陆”是绿色或飞鸟之意。会打鸟的民族,因此而姓“陆”。 与汉族一样,壮族也有按辈行命名的习俗。广西西畴的程氏,就以“明建开文始,先儒教泽长,远傅延世德,继起发其祥,家声丕正昌,富贵树联芳,荣华兴盛永,光宗耀族邦”40字作为辈行序列。从用字联辞的意义上看,深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是确凿无疑的。

现代社会,人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但在旧时,有些少数民族的人是有名无姓的。实行这一类名字制度的有高山、傣、门巴、布朗、拉祜、独龙等10余个民族。 高山族的命名,多从祖传名谱中选择。名谱按性别分类,名字的意义或表示出生的时间、地点(如拉赫格,中午;布达勒,房屋外面);或是动、植物的名称(如突麦依,熊;法威.野猪;巴奈,水稻),但绝大多数是祖先的名字。 由于名谱所载的名字有限,所以重名在所难免。高山族区别重名者的方法,与傣族相同,也是在名字前加一个词汇,如高个子布昆、神气的布昆、打猎布昆;苗条瓦利、长发瓦利、爱笑的瓦利等。 门巴族小孩出生3天后,由父母或者活佛、喇嘛取名。父母取名,有的以出生时间为据,星期一出生的叫达娃,星期二出生的叫明玛,星期三出生的叫拉巴……星期日出生的叫尼玛。有的以实物命名,如桑格(雄狮)、巴桑(金星)、达尼(猫)、穷东(鸟)、卡基(刀)。活佛、喇嘛取名,无疑与宗教有关。如桑吉拉姆(佛天女)、喜绕措姆(智海神)、江白旺秋(文殊王)、民珠多吉(圆觉金刚)、衮桑多吉(遍善金刚)等等。 独龙族没有姓,但在名字前冠以家族公社的名称。男子的名字的一般形式是父名加排行或加爱称,其排行用词为朋、顶、千、桑、典、具等。对最小的两个儿子,排行用词是达绕、达马。也有人长大后自取名,代替排行名。如有人叫“孔当•顶•阿克洽•松旺”,这里的孔当是家族名,顶是父名,阿克洽是爱称,松旺是自取名。 女子的名字的一般形式是母名加排行或加爱称。其排行用词是能、捻、嫱、奈、钦等。如有人叫“白丽•喃木•顶•阿克洽•能”,这里的白丽是家族名,喃木是母名,顶是父名,阿克洽是爱称,能是排行名。

水族民俗能不能进行改革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水族民风民俗与其他民族的民俗一样,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切都是变动的,自然界在变化,社会在变化,随着水族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水族民俗必然要发生变化。 今天,水族地区同全国其他民族地区一样,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而要摘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要在水族民俗中吸取那些健康文明的民风民俗,充分利用它们来为现代化服务;同时,也要努力清除那些陈旧落后的陋风恶习,使之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一句话,对水族民俗也耍进行改革。 事实上,水族过去的许多古老的习俗已经改变。许多水族群众自觉不自觉地在移风易俗。比如清代道光年间,都匀的水族群众就对婚姻中沉重的“外甥钱”和大量的“送亲人”进行了改革,并制订乡规民约,对“外甥钱”和“送亲人”的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外甥钱只准—两二钱为准、不许多出。女方出嫁只准送亲人最多十二个。如多去者,罚银二两四钱入公。” 又如,在水族群众中,过去有很多人信鬼神,信巫术,有疾病都要请巫婆或鬼师来治。但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许多人再也不信巫婆、鬼师的那—套了,有病就到医院访医生治疗。 再如,过去水族择偶只限制在本民族内,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今天这种习俗也有很大变化。水族与汉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等相互婚配联姻的情况已展见不解了。 虽然如此,但由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水族民俗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既能成功的,我们必须作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杏鑫内部304724_度戒——严酷的瑶家成年礼

瑶族男子满15岁都要进行度戒,只有度戒后,才能参加成年人的社会活动,才能成婚,才能接受师公、道公传授的法术。 度戒仪式有的单独举行,有的结合“打斋”、“盘王愿”等进行,各支系的做法不尽相同。金秀大瑶山盘瑶度戒时,要请堂师、跨教师、卜崇师、金头师、银头师、证明师、参度证明师、继缘师、卜给师、送兵师、斋兵师等师公作法事。 如果与“盘王愿”结合,堂师、送兵师、斋兵师做祭盘王法事,其余师公做度戒法事。受戒者必须在一个月前净身,即戒房事,每天洗澡一次,洗澡时忌用别人的污水。师公、受戒者及其全家月内忌荤。 度戒时,由金、银头师领受戒者到大门口作法,请玉帝下界作证,将一枚木刻“玉皇印”交给受戒者,领他到“阴床”睡下,师公作法,受戒者昏昏入睡,口吐白沫,魂魄离体。约一小时后,师公作法收魂,受戒者如梦初醒,仪式完毕。 瑶族度戒者要接受十种考验: (1)云山法,又称云台法,度戒者从一丈多高的云台上双手抱膝倒翻跳下; (2)刀山法,受戒者赤足爬上扎有五把或十把利刀的刀梯; (3)盐埠法,受戒者以少许生盐放入眼中,并用七口细针穿背; (4)勒床法,受戒者睡在布满刺的床上; (5)火砖法,受戒者脚踏烧红的砖头; (6)犁头法,受戒者口衔烧红的犁头; (7)油锅法,受戒者伸手到滚油锅中捞物: (8)岩堂法,受戒者赤足走过丈余长的火堆; (9)七吉法; (10)阴山法,内容未明。 这些仪式后来逐渐简化,现只须接受云山法一种考验即可。 桂西北田林县瑶族度戒时,有抓火砖仪式。在仪式举行前将砖放入火中烧烤,烧烤时不能让妇女和儿童观看。抓火砖时不仅受戒者要抓,主持仪式的道公也要抓,走上十步方能脱手。 桂东南十万大山大板瑶度戒前做“挂灯”法事,其形式有两种: (1)挂三星,即请大师傅、降童师傅、把坛师公三位主持,法事举行两天一夜,宴请天上地f诸位鬼神; (2)挂七星,即请三位大师父、四位小师父作法事三天两夜,宴请所有鬼神。 这两种法事的过程大致一样,首先封斋,请鬼神安位,然后挂灯;其次还愿,师公围灯跳神,念经;最后开斋,杀猪交牲,跳盘王。挂灯后即可度身,请玉帝下凡作证,赐受戒者一枚木制“玉帝印”。

东北满族古俗有婴儿睡扁头、拉平肩、正体形的习俗。此俗有一定合理性。自清朝以来,已普遍为汉族所吸取。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让他枕着装好细粒谷物(如小米)的枕头。同时整个身子睡在糠皮口袋上,避免炕热又便于沥尿。为了长大拉弓有力,将其两臂端平,裹以尿布,用三寸左右宽带缚在两臂肘处,再用一寸宽细带缚膝及小腿,以矫正体形。 此俗甚古,《后汉书•三韩传》中记载:“(满族先民之一)儿生欲令扁,押之以石。”《满洲源流考》批驳此说不合情理:“夫儿初坠地,岂堪以石押头,其说甚悖于理。国朝旧俗,儿生数月,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匾,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使婴儿仰卧,可使其后脑勺扁平美观,背部平板。母亲及时调整,两肩使平,两腿使直,利于拉弓射箭,裹缚适度有利婴儿体形健美。适度的睡扁头,不至形成窄鬓角、南北头,可使幼儿体形美观、周正。 这一习俗很快被汉族吸收,成为东北普遍的育儿习俗。但此法运用不当,则成为真正的“扁头”,也影响孩子头骨及脑髓的发展,所以要科学地运用。除仰卧外,也要适当让孩子(左右)侧身睡觉。同时不睡高枕(一寸高即可),以防颈部脊柱前倾,还要适应光线,经常调换位置,以防斜视,方能保持健美。 在旧社会多是老法接生,成活率低。“七天风,八天扔”,婴儿死亡率很高。母婴平安度过一个月很不容易,所以在“满月”时要隆重庆祝,俗谓“办满月”。一般生男孩办满月,生女孩不办或小办。汉族生男孩三天后还有给祖坟烧纸,感谢祖宗,祭祀山神、土地之举,可见重男轻女的积习之深。 生男孩“办满月”时,姥姥家要送一挂摇车(亦称悠车),车头上写上“长命百岁”字样,由舅舅挂于梁上。摇车是用筛板圈或用胶合板做围圈,下垫长于小儿的薄板,内外彩绘,以长皮条兜底悬于梁上,离地三四尺。用布带缚定小儿,使其不得动,哭则摇晃之,或悬响铃、彩纸吸引之。此为满蒙习俗,已普遍为东北汉族所接受,吉林亦不例外。孩子长大,别家孩子借车用时,悬车的带子不能借,怕“带子”去,孩子不好养活。蒙古族还常在摇车上挂绵羊腿骨或山羊蹄子,以示吉利。这是由古时游猎民族把摇篮挂在树权上,悬兽骨以避灾,防备雀鹰叼啄小儿的习俗发展而来的。 长春、吉林、德惠一带,婴儿满月,只有大户人家设宴招待宾客。一般小户人家只招待两家姻亲。姥姥家要送一百个豆包,正好装一斗,这叫“满月吃个斗饽饽”。有的还给一套衣服、一个长命锁。婴儿的姑妈也要给烙一百个烧饼送来,下车扔给狗一个。这叫“姑给争个斗,活到九十九”。一般亲友的贺仪都是送给小孩长命百岁锁、麒麟送子锁、小手镯、小脚镯、小孩衣被等礼物,含有“锁住”、“拴住”、“包住”之意,祝贺孩子健康成长。满月起名也常起贱名,如“狗剩”、“石头”、“锁住”之类,以求好养。 如以前生孩子留不住,这次临产时,就请本屯中多子女的妇女,守在产房,待孩子生下来请她从孩子身上迈过去(象征孩子是她生的),让孩子把她叫额莫(妈),叫生母为婶,这样的孩子多起名叫“留住”、“锁住”一类的名字。

杏鑫咨询304724_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8

伊斯兰教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由于吉林的回族民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所以,这三大节日对回族来说,既是宗教节日,也是民族节日。 开斋节。开斋节又称尔代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俗称“大开斋”。 伊斯兰教教历九月是斋戎的月份(称斋月),每天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进餐,白天不吃不喝,以锻炼教徒的意志。斋戒期满,于回历十月一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故称“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历,吉林民间称“回回历”。在阿拉伯语中为“希吉拉”,意为“迁徙”。教历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那年为元年。回回历纯用阳历,一年354天或355天,不置闰月,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我国传统农历及现行公历的每年不同日期。 开斋节时,人们穿着洁净服装,走亲访友,互相拜节问候。回民们家家炸“油香”,用以待客或馈赠。穆斯林前往清真寺沐浴,举行会礼。有的在开斋节日里,请阿訇“走访”,悼念亡人。 现在这个节日仍被回族群众普遍重视。例如,1983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三),长春市1.6万多回族群众和全国穆斯林一同欢度尔代节,即开斋节。那天清晨,一群群身着节日盛装的回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长春市长通路清真寺,庆祝节日。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牲”,因此也称为“宰牲节”、“献牲节”,吉林回族中还俗称此日为“小开斋”。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70天左右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是教徒去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即回历的一二月十日,宰牛羊庆祝,所有穆斯林共餐,称“古尔邦节”, 回族之所以要以宰牲过这个节日,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而来。相传,先知易卜拉欣暮年无子,祈求安拉赐给一个儿子。不久,果生一子,取名伊司马仪。某夜,易卜拉欣又梦见安拉命他把自己的儿子宰掉献祭。易卜拉欣惟真主之命是从。天明后,准备动刀宰儿子时,安拉又派遣使者牵着一只羊,匆匆赶到现场,命以宰羊代替献子。后来古代阿拉伯人就形成了每年在这一天宰牲献祭的习俗。 伊斯兰教诞生以后,尊奉易卜拉欣为圣祖,并继承了这种礼仪,这就是古尔邦节的起源。吉林境内的回族群众,每逢此日,也多宰牲献祭、沐浴、盛装,举行会礼。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要宰牛羊待客或馈赠阿訇、亲友和困难户。 圣纪节。伊斯兰教教历三月十二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故称“圣纪节”。这一天,穆斯林要在清真寺集会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并聚餐。同时,相传这一天也是穆罕默德的逝世日,故又称此日为“圣忌”。吉林回族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称为“圣会”。 此外,吉林回族还普遍同汉族一起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杏鑫注册网站_傈僳族简介 傈僳族的风土人情概况

傈僳族是中国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昆明、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攀枝花等县,还居住在缅甸,少数在泰国。 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修建房屋必须在一日之内盖成,否则即认为不吉利。为保证在一日之内建成房屋,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村邻通力合作,即僳语称之为“瓦爪”的形式。盖房的前几天,由房主人通知众亲友。事前就分别凑够了各种建筑材料,然后请巫师择定吉日,届时所有被邀请的亲友和邻居一齐动手,一日之内即告完成。房主人视经济条件款待相帮的亲友。有的地方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小竹楼。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晚上,全家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遇有客人来临,主人则把火塘边让给客人住。竹楼下一般为养牛、猪等牲口用,竹楼四周辟为园地,种以瓜果、蔬菜之类。 傈僳族普遍日食两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的时候,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后。平时很少单做的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用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原因,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碓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形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土家人的民俗禁忌知多少

土家人对外族人忌用土家语,忌用粗话、鄙话和不礼貌语言;晚辈对长辈忌直呼姓名、平辈呼叫姓名忌不带姓,男女之间忌呼“逮、喂”;晚辈对长辈忌呼“逮、喂”;忌长声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说“不高、不长、死、亡、完了”等语;有人去世,忌直说“死亡”,而改用“作古”、“归天”、“走了”等替代,对生意人忌说“折、亏、损、耗”等字。 出行忌讳 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建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讳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 饮食禁忌 1、剩饭忌倒与狗吃。土家族认为人的剩饭里也附着人的灵魂,如果把剩饭倒给狗吃,就意味着人的灵魂也被狗吃掉,这样就必然对人的记忆力乃至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2、忌非父亲或非最年长的人吃鸡头、鱼头。土家族人们认为鸡头、鱼头具有引导终生权威和超常的神力,只有父亲或最年长的人才可食用。 3、忌抛洒饭粒。土家族人们认为饮食由雷神掌管,谁肆意浪费必然要惹怒雷神而遭雷击,这是中国极为普遍的雷神信仰的反应。 4、忌食母鸡、母猪肉。土家族人们认为这两类动物肉是不洁的,食用它们,必然会因为它们的不洁而导致食用者的污秽不洁,甚至因此招来灾难。 数字禁忌 土家人最忌讳的数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这个数是个“劫数”,甚至连3斤6两、3元6角、3尺6寸等数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记序号,当排到35后,便又从第一开始记。一生中,最怕36岁生日。届时,要穿上红布内裤,或扎一条红腰带,据说如此可以禳解掉36岁所带来的煞气。 民谚云:“三十六,接跟头,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卖屋。”有的人到了36岁这一年,邀请亲友,摆设宴席,提前贺生祝寿,来宾们要在主人屋内放鞭炮,以避煞气,席上,亲友们还要向过生日者祝贺一番,以求吉祥。 动物禁忌 1、忌乌鸦叫,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或飞在人的前面、头顶上盘旋鸣叫,并且你赶开后,又重新飞来叫,人们便认为是祸事开头的不吉利之征兆,每当人们遇此事,便当即顿足痛骂:“短你的命!”随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凶灾,化凶为吉。 2、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人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

淳厚朴实的侗家人,素有热情待客的传统。每有稀客登门,主人往往吩咐身边的后生道:“快,放鱼去!”这时,水伙子跑到主人的稻田,扒开稻田出水口,让鱼随水流进鱼篓,故曰“放鱼”。 小伙子提着两篓鲫鱼归来了。于是,男男女女忙着蒸饭、烧鱼、调煮酸辣汤、打酒……饭菜熟了,主人在大厅摆桌设筵,并依俗请来族长和寨老陪客。 侗家待客,酒过三巡后,主人还常常让两位身穿民族盛装的姑娘擎壶捧碗,依次向客人敬酒。她们先唱敬酒歌:“贵客来到侗家寨,我们心里乐开花。没有佳看来招持,水酒一杯表心怀。”唱毕,她们便不由分说地客人碗里斟酒。面对这般盛情,倘客人双手捧起酒碗一饮而尽,主人们都很高兴,因为这是客人看得起他们,脸上很光彩的。 谁知客人刚喝完一轮,姑娘们又给斟酒来了。她们边斟边唱:“一根筷子分两边,刚才你才喝一杯,请你再喝一杯酒,下次还到 寨来。”原来,好事成双,敬酒也得来个双盏儿。当然,若果客人不胜酒力,也可向主人说明,少斟些酒。要是客人扭泥不饮,则被误为瞧不起主人,那是很失礼的。 有趣的是,当客人要告辞时,不知主家何时又在门口外面摆了一桌酒席。每一位客人迈腿出门之前,姑娘们必向他敬上两碗酒,再挟着一块鱼肉送到客人嘴里。只有吃过这“送客酒”方可出门。 到侗家作客的人往往都会醉的——既醉于主人的美酒,更陶醉于侗家人的淳厚风俗人情。

杏鑫4注册登录网_西南地区水族人的娶亲习俗

水族迎送亲也是各地不一样。三都、荔波一带是派两对少男少女去接亲,他们出发时,挑一担礼物。一头为竹茭子(用竹篾编成的方形器皿),内装三四个糯米饭和二三斤熟猪肉;另一头是状如温瓶胆的小坛,其中装有三四斤酒。此外,在担子上附着用竹子编成的罩鱼笼和一串竹篾穿上的金刚藤叶。 这些都是送女家供奉祖先的,鱼笼象征远古祖先渔猎生活的用具,金刚藤叶象征鱼。意思是:“男婚女嫁,效古之法;嫁娶不忘古,子孙才发达。”在都匀市王司区的水族,接亲队伍是由新郎亲戚中的一青年及寨里的其他青年组成,此外还有一年纪较小的姑娘同行。 出发时,这里的水族有很多讲究,例如走在队伍前头有一挑竹篮的青年,不准换肩,要换肩只能将竹篮从头上托过。他怀里还揣两个红蛋,意为人种。 走在队伍中的第二个是做伴娘的姑娘,她手里拿一把娶亲伞,路上不许回头,手中的伞也不能换手。 第三、第四个人是抬粑粑的。每个粑粑上面都由新郎嫂嫂用品红、品绿、品蓝画上花鸟、蝴蝶等图案。再后是抬喜酒和猪肉的队伍,一般是三坛喜酒,一百斤猪肉。三坛喜酒要求在新娘家全部喝完,酒坛抬回新郎家时,坛口不许对天,要斜向一边,表示喜酒已喝完。 另外,新娘出门时两地也不一样,三都、荔波水族的女方家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相送,送亲人每人送新娘一挑八把、十把的摘糯(即本地产的一种上等糯谷谷穗),以祝愿吉祥。 而王司区的水族,新娘出门时,是由其舅爷背上路,家里的亲戚朋友(包括客人)一概不得跨出家门。舅爷背新娘上路时,既要走得快,又要小心谨慎,不能跌跤,否则新娘日后在夫家为人、做事不顺利。上路以后,新娘手中始终打着红纸伞,伞柄上缚一束稻谷,用以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