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黎族的姓氏与名字有何特点

黎族原本无姓,但是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宋代,已有王、符,两大姓了。关于黎族怎样从无姓到有姓,史实的考证已非常困难,但有关传说却十分生动: 某次,两兄弟各牵牛通过一个狭窄的石门,哥哥的牛双角上翘,顺利通过;而弟弟的牛双角下弯,被门卡住。弟弟非常生气,将牛打死,剖开牛腹,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字,于是就拿来作了各家各户的姓。 黎族人一生有三个名字。一是乳名,由母亲或同村年龄较大的妇女取名。男子到了娶妻成家时,不再使用乳名,要另取一名。其方式是,举行祭祖仪式,请长辈依次念出历代祖先的名字,然后依照同声母的原则,给新郎当众取名。如祖父叫“科”,父亲叫“砍”,新婚的儿子就可以叫“孔”,依此类推。 对于同名的人,有时还在名字前加上表明该人家庭情况的限制词汇,以示区别。同是名“孔”,父母双亡的,叫他“色开孔”(“孤苦伶仃”),父亲亡故的,叫他“工琶孔”(“命运不好”),失去姐妹的,叫他“烤调孔”(“没有姐妹送酒饭”),一个孩子死亡的,叫他“烈昭孔”(“以后还会生育”),所有孩子都死亡的,叫他“阿浪孔”(“无依无靠”)。如把汉姓加上,则可有陈色开、王烈昭、王工琶等。 女子出嫁后,也要另取名字,一般是用同一祖先的亲属居住的村名,也有的就直接用娘家的地名。第三个名字是上学或出外工作时使用的汉名。黎族使用汉名,也讲究字辈排行,可以说是完全吸取汉族文化的产物。

杏耀注册登录网_苗族武术有哪些特点

湘西苗族武术是一种提高搏斗技能的武术分支,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苗族武术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而且,不管是拳术还是器械套路都是打“四门”,形成“四门拳”“四门棍”“四门刀”“四门镗”等“四门”套路。搏斗时脚踩“品”字桩,能攻能防,以变求胜;进退中脚走“之”字,蜿若游蛇行走,确保进退灵活。 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俗称“苗拳”,含礼示、基本功、花架子、策手、点穴五种程序招式。礼示用在以武会友,基本功是武术训练基础,花架子多用于表演场合,策手、点穴是绝招,殊死格杀时突然出手,致人于死命,因此,一般场合下也很少使用。器械分硬器械、软器械和暗器三种。硬器械主要是棍、刀、叉等;软器械主要有鞭、包头帕等;暗器主要有飞刀、戒子针等。 苗族武术的传授非常注重武德教育。古往今来,苗族男女老少都崇武健身,但师傅授艺之前都要徒弟在祖师灵前发誓遵守师训。特别是“点穴”一类武功出则取人性命于股掌之间,不到生死关头绝不能用以对人,路见不平一般也只能用一般招式助人。因此,苗族人中习武人众,但滋事者却没有,习武之人一般都脾气好,知礼节,重义气,肯忍让。

杏鑫新闻304724_透过传说与神话,看苗族的起源与迁徒历程

不论住在哪里的苗民都不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他们祖先文化的诞生地,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是栖息在水边,他们是从水边(有的说海边)迁徙而来。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他们祖籍源头的信息。 (1)史诗传说记录 史诗和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记录自己“生世”的范本,同样,苗族史诗是苗族对自己祖先的来历以及万物起源、发展记录的集大成者。苗族史诗中的推原神话(geneticmyths)也和世界各民族的推原神话一样,专门阐释万物的肇端原委,其中“迁徙歌”详尽地描述了苗族的祖先从何而来。《跋山涉水》(有人译为《沿河西迁》)是这样说的,黔东南(贵州苗族的主要居住地)的苗族祖先原住在东方,由于子孙繁多、生活困苦、就逐渐西移。在迁移过程中,苗族开始有了分支。他们沿水泽(大河),最后到了“格罗格桑”(即贵阳城)便栖身在那儿。其中还谈到广西大苗山的祖先是怎样从井海扬(传说为香港、海南岛一带)沿珠江、西江、柳江,最后定居在大苗山。苗族史诗中甚至还提到“五指山”。苗族的风俗长诗《丧葬歌》中记载: 老家洪水沼泽边的大地, 放来了病魔, 是洪水沼泽边的老故居, 放来了死神。 上面多次提到的“洪水沼泽边”与神话传说中长江中游水乡相吻合。 (2)民间口头传说 一部分苗族相传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凯里舟溪的苗族也有相同传说,他们甚至比紫云的苗族说的更加具体细致,说他们最早一辈祖先原住在江西朱市巷,后经湖南、湘西最后到达贵州。黔东南有些地方的苗民又说他们来自扬州的扬县。有时同一地区的两个邻近的村寨的传说都不同,比如雷山大塘地区的王家寨和石家寨苗族的历史由来各不相同。甚至同一村寨的人对自己祖先的故地也不能统一。 不过这是通例,民族学、民俗研究对口头传说历来持两种态度,认为民间传说是人类文化最丰富多彩的源泉,但由于口耳相传的随意性,经常使历史事实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它只构成“历史复原法”中的参考指标。此外还有来自江西吉安说、江西泰和说、上海说、湖南说,不一而足。 (3)巫师(鬼师)的葬词 贵州的苗族有这样一个观念,认为人死后其灵魂要回到老家去,因而在丧葬仪式中有一个由巫师唱送魂歌的仪式,把死者的一部分灵魂送往故土。这是苗族人民深深依恋故土的情结,同时也是历史考据阐释的依据。送魂歌的主要内容是送魂的指示路线,它为我们了解苗族远祖栖息地提供了方便。雷山西江苗族的送魂路线为: 西江一平寨一龙久一乌摇河一黄里一丹江一永乐一榕江一沿都柳江下广西一湖南一湖北一长江下游平原 其他地方的苗族丧葬仪式中鬼师指点的魂归路线各不相同。 如果我们对以上三个方面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对比的话,一开始定会堕入迷雾之中,因为各地的苗族对祖先故土的描述迥然不同。但是,我们坚信,纵然是最复杂的“米诺斯迷宫”,也一定有通往洞口的“阿利阿德尼彩线”。经过筛选、分析和整合,一些隐晦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线索便悄然显露。它构成了以下三个共同点: (1)苗族的祖先原是栖身于水边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苗族史诗“洪水神话”中得到证实。 (2)由于某种重大的变故(多半是战争)使他们举族迁徙。在漫长的迁移途中渐渐出现了分支并最后定居在不同的地方。 (3)苗族史诗还证实了他们的祖先是伏羲女娲,和华夏始祖同源于一体。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白族民居建筑有何民族风格

白族是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又称“白子”“白尼”。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就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而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建筑成为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 白族民居的最大特点是所谓的“三房一照壁”,就是房子建筑成一个四方形,进正门处树一类似屏风的墙,也就是照壁,正对照壁有一间正房做客厅用,客厅两边各有两间房子,照壁以及正房和正房两边的房子中间夹一个天井,这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在白族聚集区的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是当地建筑艺术中的一大景观。大理石头多,所以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据载“南诏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这种采用石材的建房特征沿袭了古时南诏的传统建筑方式。 除此之外,白族的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绘画和雕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板裾、横披、耍头、吊柱等。雕有卷草、蝙蝠、飞龙、玉兔等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工艺运用自如,造型千变万化。不仅如此,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头绘制亮丽的彩画,墙体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饰有与彩画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除了建筑方面的特色,白族也很讲求住宅环境的幽雅与整洁,大多数人家在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植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四季花开庭院,硕果累累,芳香宜人。

杏鑫注册网站_船型屋图片欣赏,你了解海南黎族船型屋吗?

黎族是我国海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海南黎族居住区,船型房屋最具特点,这是黎族同胞特有的居住形式。你了解海南黎族船型屋吗?下面我们聊聊这个海南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 自古以来,黎族人主要是同姓聚居,黎族村寨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上,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其中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 相传,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黎族祖先乘木船漂洋过海,克服了种种险阻,来到了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并决定在此定居,于是木船就成了他们避风挡雨的屋舍。后代为了纪念祖先并崇拜祖先,木船形的草屋便代代相传,而且取名叫“船形屋”。 黎家茅草屋的搭建较为原始,用竹木捆扎的方式,先搭出屋的框架,然后把选好的稻草根放在水里泡3天,等到腐烂以后与有黏度的红土掺和在一起,捞出来糊在搭好的竹架上。“墙”修好后,就开始搭建屋顶,屋顶的主要用料是茅草和竹条。传统的船形屋高3-4米,宽两米左右,以竹木为架,茅草为屋顶,地下铺以木板或竹子,可以防潮防火。 随着汉族迁徙海南和生产力的提高,黎族的船形屋逐渐发生了变化,由高架变为低架,屋盖斜伸到地。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随后屋盖起了变化,采用人字顶,茅屋升高。因为海南天气热,人们都喜户外活动,所以在房屋前后爱建廊子。它既是副业生产场所,又可作为晚间乘凉的地方。 海南的苗族民居有时也采用船型屋,当地苗人喜欢圆拱造型,因其利于抵抗台风,拆建也比较方便。因为具备这些优点,船型屋才得以世代流传至今。

朝鲜族是我国东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受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朝鲜族风俗文化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特殊的居住习惯。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朝鲜族民居建筑特点。 朝鲜族民居的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成“月”字结构,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壁,而没有纵向间壁。双排结构的称为双筒子,房间排列成“用”字结构,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影响,男女都各有单独房间,故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 朝鲜族民居建筑常为瓦房形式,大多是南向或东南、西南向。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主室盖为“人”字形,两翼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斜坡较小。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后面一般也设有门窗。也有的在正房旁盖厢房,作为客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片石铺成平炕。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你看有的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有的炕上妇女们在做活计,还有的炕上孩子们在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据说,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朝鲜族民居外形都很美观,屋顶坡度缓和,两头翘立如飞鹤,中间平行如舟。组成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为缓和的曲线和曲面。屋身平矮,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整座建筑稳坐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具有明显的民族风俗特色。

杏馫1980_傣家竹楼是怎样的,傣家竹楼简介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古代百越人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是以竹木为材料而搭建的独立式楼房,下部架空,随地势而自然错落。这一类的民居,远在浙江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所发现,至今在四川江河岸边的挂脚楼、湘西的吊脚楼都是这种干栏式建筑的代表形式,云南的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也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一般而言,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防止地面的潮气,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其房顶呈“人”字型,这是因为西双版纳地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 傣家竹楼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傣族竹楼的所有柱、梁、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中间较粗大的柱子代表男性,侧面的矮柱子代表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在等级、辈分都非常严格的傣家人心里,竹楼的建造也有一定的规格,比如长辈居住的楼室里柱子不能低于六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六尺,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九级以上。 近些年来,傣家的竹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竹楼已被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也改成了木板盖顶或瓦顶,但传统的竹楼特色仍然保存至今,其中蕴含着傣家特有的民族色彩和风情。

杏耀注册登录网_白族民居特点,白族的三房一照壁是怎么回事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白族民居特点是就地取材。大理石头多,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格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就是房子建筑成一个四方形,进正门处树一类似屏风的墙,也就是照壁,正对照壁有一间正房做客厅用,客厅两边各有两间房子,照壁以及正房和正房两边的房子中间夹一个天井,这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多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挡住,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白族所有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拥有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在建筑物的格子门、板裾、耍头。吊柱等地方。卷草、飞龙、蝙蝠、玉兔等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丰富多样,运用自如。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善于做玲珑剔透的三层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灵活生动。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自,檐口彩画宽窄不同,绘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用各种几何图形、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调。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是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体现。一般都使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各式各样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白族很讲究住宅环境的幽雅和整洁。大多人家的天井里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丹桂、石榴等乔木花果树。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优良传统。

杏鑫咨询304724_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并不是蒙古族所独有,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民族都有这种“建筑”。现在,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可以这样说,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汉民族称称之为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在蒙语中,“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一般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余人休息。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杏鑫新闻304724_侗族鼓楼的特点,侗族鼓楼的建筑构造是怎样的

侗族是居住区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以及湖北恩施的少数民族。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侗族鼓楼文化的特点,了解一下侗族鼓楼的建筑构造是怎样的。 侗族鼓楼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和攒尖顶式,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屋顶极像一个大伞。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 与其他民居相比,鼓楼从高度、功能和造型来看都别具风格。鼓楼一般高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形似宝塔,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最早是为了方便人们有一个集会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递信息而建的。 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因此,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它不仅仅是集会议事的场所,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高高的鼓楼矗立在侗寨中央,民居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样的居住格局和建筑风格,本色地体现了侗族人民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民居形式,侗族鼓楼现在名气越来越大了,许多地方还开发出了关于侗族鼓楼的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