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注册开户_维吾尔族民居资料-维吾尔族民居是怎样建造的

维吾尔族的建筑物风格独特,旧式房屋居室一般是土木结构的平房,窗子较小,房顶有一个天窗,通风、采光较差;房屋为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有连灶的土炕,可供做饭取暖,室内通常凿壁龛,并有各种花纹图案。 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再加有七个民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建造维吾尔族的民居,用粗壮的木头或沙石做地基,用土块砌墙,房顶上架梁棱、椽,之后,铺苇席加土抹泥。房屋的顶通常是平的,只开一个窗子采光,四壁没有窗子只有门,而门忌朝西。室内装饰比较简朴,土炕旁通常隔一矮墙砌锅台,墙上的壁翕用来放置物品,墙上挂着一条壁毯,天冷的时候多烧炉子或者火墙来取暖。 维吾尔族的民居也十分宽敞,住室的门前都有宽敞的廊檐,然后在葡萄架下放一张床,称之为“卡塔”。这是一种比双人床还要宽大的木塌,床面有的用整板,有的用格板钉成,一张“卡塔”可以躺下三四个人。在夏日里,即使在中午,躺在“卡塔”上也格外凉爽。 如今建筑风格多样化,为了采光通风之便,四壁多留几个窗子,建材也多向混凝土结构发展。维吾尔族民居室内布置装饰也渐趋华丽,房屋客厅风格整洁朴雅,四周墙壁白色泛蓝,墙壁上挂有壁毯,床常常放置在靠墙位置,通常床上会放一对镂花方枕。客厅中央放置桌子,基本是长桌或圆桌,家具和陈设品多遮盖装饰巾,巾上是钩花图案,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 维吾尔族的民居一般会突显出穆斯林的风格,有条件的人家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瓜果、树之类的东西,夏天也可在此乘凉。

杏鑫主管304724_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土家吊脚楼有什么特点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下面是我们搜集的一些关于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与你共享。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建造,大多依山就势呈虎坐形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绕间,作为居住、做饭之用。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角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结构,搭配花格窗、司檐悬空、小青瓦、木栏扶手等。窗花采用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讲究的人家还在木墙壁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防止盗贼,吊脚楼房屋的四周会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因忌讳与“丧”“逃”谐音,不吉利,所以前不栽桑,后不种桃。 以上是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从中你可以看出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特点。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旧时瑶族的凿壁谈婚习俗

一定都听说过“凿壁借光”的这个故事吧,而在贵州省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也有“凿壁”的故事,但不是借光,而是瑶族男女青年借这一小洞传情达意,这就是居住在荔波县的瑶族别致新颖的恋爱方式——凿壁谈婚。 瑶族青年的父母很开通,这里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封建习俗的约束。凡是家中有姑娘的,父母会提前修建“姑娘房”,也称为“寮房”。这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门通堂屋,一般为木结构板房,在房间临街的一面墙壁上凿一个小孔,这个小孔被称为“朋友洞”、“谈婚洞”,正对姑娘床头。姑娘等到谈婚论嫁的年纪,晚上独自住在寮房内,通过小洞寻找着那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瑶家父母都是非常关心女儿的婚事。当女儿长大到16、17岁时,父母就会让女儿住到邻近大街的一间房子内。这房子至少有一面墙是临着大街或田野的。在这房间里,女儿可以接待前来求婚的小伙子。在这房子的临大街或田野的墙上,凿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位置正好在床头旁边的枕头处,瑶家称之为“谈爱洞”。 如果哪个小伙子看中了某个姑娘,他就可以在夜深入静的时候,悄悄地溜到这个姑娘的“谈爱洞”前,将一根指头粗细、长二尺左右的小竹杆摸索着伸进“谈爱洞”内,以此作为传话筒,与姑娘悄语密谈。如果姑娘不理睬,小伙子就会知趣地离开,另找目标。倘若姑娘看上了这个小伙子,那么他们就会隔着墙,一里一外地谈起来。要是双方都觉得满意,那么姑娘就会邀请小伙子明晚再来,经过多夜的洞口密谈,两人情投意合,姑娘便会请小伙子进屋,在屋内的灶塘边互相赠送定情物,定下终身,然后告诉双方父母,男方便请媒人前往女家求婚。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独龙族人旧时的姐妹婚习俗

姐妹婚,一个男子娶某家长女为妻后,有权再娶其达到婚龄之妹妹们为妻的一种婚俗。此种婚俗系群婚与对偶婚残余,与氏族社会一定集团之间缔结的婚姻协议有关,并残存于阶级社会中。 位于云南省怒江江畔的独龙族人就有姐妹婚的习俗,姊妹先后嫁一个丈夫,独龙人称之为“安尼南”,意思是“娶姊妹俩”。这是独龙人的多妻制的现象。 除了一夫同时娶姐妹几个以外,姐妹婚主要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姐姐死去以后,妹妹有义务续嫁给姐夫为妻。甚至有的已经订婚但未同居的,也要退婚而改嫁姐夫。 二是姐妹俩分别嫁给兄弟俩后,其中一个死去,其妻要转给另一个为妻。 三是姐夫娶姐姐以后,同时可以定下其妹妹作为预备妻子。如果其没有妹妹,也可以订妻子的堂姐妹作为预备妻子。 专家研究表明,除了独龙族以外,近代西藏的僜人、赫哲、黎族等少数民族,也曾保留这种婚姻形式。门巴族则多由男子入赘女家,与几姐妹先后成婚。个别学者将此类称做“夫姐妹婚”。妻姐妹婚残存原因:一曰,为保持夫妻双方两个家族之间的姻盟关系和利益;一曰,为便于照顾亡姐之遗孤。亦有学者认为,当与买卖婚或宗教因素有关。 在姐妹婚的家庭里,大妻的家庭地位比较巩固,妻子可以掌管经济和粮仓。小妻只能屈于被支配地位,她们在白天必须在田里从事劳动,夜间只能睡在丈夫与大妻的旁边。丈夫与小妻过夫妻生活时,必须经大妻的同意。尽管这样,由于大妻与小妻多数是亲姐妹,她们之间一般相处得还是比较和睦的。

傣族每逢节日来到的时候,傣族的年轻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鸡杀了,放上香茅草、姜、葱、惹等佐料煮炖。然后,盛在小盒里摆到场坝上去卖,等待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所不喜欢的,姑娘会加倍地要价。小伙子见此情景,就会知趣地离去。要是姑娘爱上这个小伙子,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两人的目光相遇时,姑娘就会害羞地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 这时,小伙子便会问道“农崛农(妹妹)你做的鸡肉怎会这样香呀?放的是凤凰山上的青辣椒,孔雀湖里的盐巴,茅草园里的香茅吧?是不是有客人预先订做的?” 姑娘便会答道:“岩龙崛岩龙(哥哥)我这盆鸡肉放的是最普通的替茅草,最普通的省辣椒和盐巴,只不过是加上了我的一颗炽热的心罢了。如果岩龙不嫌弃的话,就请来品尝吧!”姑娘说着,就把预先准备好的小凳子拿出来,让小伙子坐在自己身边。 小伙子如果有意,就会顺水推舟他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一起拍邻轻,一起吃才甜’,我们俩一起分吃鸡肉会有味道。” 为了避开众人的眼睛,姑娘会说:“岩龙崛岩龙,我们傣家也有句俗话,‘放开来吃才智甜,放开来做才利集’,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们抬到林子里去吃,那里又凉爽,又安静。” 于是,两个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林子里,相互倾吐起爱慕之情。 当然,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这有很多,比如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景颇族的恋爱是自由的,但通常却有极严格的等级界限。其表现就是推行“丈人种”和“姑爷种”的风气。 根据景颇族的习俗,一旦一桩婚姻关系缔结,不光会产生姑爷(即女婿)和丈人(即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 丈人种,就是指某一家族中的女子生来就是另一家族中男子的妻子。而这个男家族就被称为姑爷种。作为姑爷种的男子,有权娶丈人种家的女子为妾。这是姑大表婚习俗的残余。一个姑爷种的男子,可以娶其母的侄女为妾,甚至娶其母亲的妹妹为妾。一个亡妻的男子,必须优先娶他亡妻的妹妹或亡妻家族中的女子为妻。但是,一个男子,不能讨娶其姑母的女儿为妻,因为这个男子用于“丈人种”,当然无权去讨“姑爷种”的女子。 一个姓氏,可以同时和几个姓氏建立“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关系,但必须严格进守“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婚姻原则。青年男女了恋爱过程中,首先要问清楚彼此姓氏和通婚关系,不合者,则不能在一起。 在当今景颇社会中,“丈人种-姑爷种制度”却依然存在,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根据景颇族的习俗,一旦一桩婚姻关系缔结,妻子一方的三代所有亲属成员都同时成为丈夫一方的丈人种,同样,丈夫一方的三代所有亲属成员也都成为妻子一方的姑爷种。 从原则上说,在礼仪上,姑爷种要尊重丈人种,在经济上,丈人种对姑爷种享有“吃”礼的权力,但如今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更多地只是表现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礼信”行为。 当然,现在的丈人种-姑爷种的关系是暂时性的,随着该关系借以建立的桥梁——女人的死亡,该关系也就宣告结束了。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哈尼族人衣服件数越多越美丽

哈尼族是一个居住在云南省西部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靠开垦梯田种植稻谷为生,就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方式,从而形成了哈尼族奇特又美丽的服饰文化。 哈尼族的服饰是哈尼族自身传统文化的精髓,美丽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御寒防风,而且还承载了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的服饰从色彩、样式和花纹体现了他们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是哈尼族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识,从服饰上透露出物我合一、生生不息的生活理念。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五彩斑斓,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展现出哈尼族妇女的智慧和勤劳品质。 哈尼族中有一支叶车族群,他们的服饰文化更为鲜明特殊,叶车妇女的日常装扮是头上戴一顶白色的尖帽,上身穿着一件对开式的短袖土布衣,上衣无领无扣,腰部靠宽阔的五色腰带扎起来。这些布衣在数量上极为讲究,上衣一件一件地套在一起穿,普通人通常是七八件套在一起,富贵者更多达十余件,从上衣的里长外短,可以很清楚地数出衣服的件数。 在衣服数量上,哈尼族人认为,妇女衣服的件数穿得越多,就越美丽,也越能体现出家境的富裕。她们上身的衣服有很多层次,下身则都穿着黑色短裤,在裤脚口打上和上衣数量相等的褶皱,大腿以下则全部裸露着。每年过节,年轻的姑娘们都会手戴银手镯,脖子上戴着银链子,腰间挂着闪亮亮的银片和银泡。搭配上五颜六色的多层衣裳,再以黑色短裤和修长两腿相呼应,走起路来,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响,美丽异常,极具特色。

杏耀注册登录网_赫哲族的衣服都是鱼皮兽皮做的吗?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因此,民间就有了一种说法,认为赫哲族的衣服都是鱼皮兽皮做的。这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大略说明了赫哲族服饰的显著特征。 赫哲族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的三江流域,那里江河纵横,山林密布,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样的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的服饰留下了特殊的印记。由于渔业资源非常发达,赫哲族早年的服饰大多是由鱼皮制成的,这种鱼皮服饰文化举世罕见。 赫哲族制作鱼皮的工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在服饰的制作技术上非常娴熟,这种鱼皮服装具有抗湿、抗寒、防水、耐磨、轻便等诸多特性,非常适合生活在寒冷东北的赫哲族人民。 随着赫哲族人民狩猎技能的提升,猎取的野兽越来越多,鱼皮服饰便成为妇女使用的衣服。传统的赫哲族妇女的上衣样式,类似于满族的旗袍装,衣襟非常长,超过膝盖,腰身很窄,下身肥大,袖子很短,没有衣领。其中袖口、领边、衣边都染上各种动物和条纹图案,有的还会在下摆附近缝上贝壳、铜铃等装饰品,十分美观。 而赫哲族的男人多用兽皮制成衣服,冬季一般多穿狍皮貂皮大衣,狩猎时能够抗寒耐磨,他们的长袍前后开衩,衣服的扣子很特别,多使用两排的皮扣或鲇鱼的骨扣。同时在捕鱼的劳动中,赫哲族的男女都会穿着鱼皮皮裤,多是用怀头、狗鱼或哲罗这种大型江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款式。男式的鱼皮衣上端多为斜口,女式的上端多为齐口,并且镶着花边,穿着它捕鱼能够防水护膝。 赫哲族的鱼皮和兽皮文化产生于其独特的渔猎生活,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既形成了赫哲族的民间传统风俗,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赫哲人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赫哲族的鱼皮兽皮服饰文化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处境,比如鱼皮如何染色、鱼皮线如何缝制,现在已经几乎无人能做了。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什么是土家转角楼

转角楼是流行在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建筑,转角楼建造起来难度较大,要求设计准确,建筑合龙要求斧口不差。由于转角楼十分难修,所以一般多见于富贵人家,如果家境一般,则多为普通的“吞口屋”。 在土家人心目中,修建宅房是人生大事,因此特别讲究顺应风水。竖屋上梁有一系列仪式。选址勘察,讲究自然、美观、方便、适用。以“走马转角楼”为突出特色土家吊脚楼,因势就形,造型美观,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构成土家山寨最为耀眼的风景。 转角楼由一根“伞把柱”支撑,屋顶水面分为“四面水”,“伞把柱”的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凿上多个榫眼,组成四面“排扇”,以“伞把柱”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排列。转角一般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两边都建转角楼的。转角楼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转角三面有悬空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转角楼是土家族吊脚楼中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区别土家族吊脚楼与苗族、侗族、瑶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转角楼的建造最讲究风水,从选址勘察、建造次序、结构安排、竖屋上梁等都有一系列的风水勘测和固定仪式。 转角楼是土家族吊脚楼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也是区别土家族吊脚楼与其他民族如苗族、侗族、瑶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 土家转角楼因势就形,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造型美观,构成了土家山寨中最为耀眼的一道风景。

杏鑫主管304724_傣族竹楼的那些讲究

到西双版纳,最令人动心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形。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大,“人”字形房顶利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普遍的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预防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结构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间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客人、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面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脚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就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着竹席,这便是一家老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十分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良好,非常适合西双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说法。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得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除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分是特别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非常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得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竹楼的木梯也有说法,通常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往往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明显简单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