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斗牛节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姑娘节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赶歌会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次日再比赛芦笙。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欢度3—5日方散。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羊,盛情接待。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为嘿”一般举行3—5天。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 “为顶”,亦叫“吃相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双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谈情对歌,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感情。当交往活动结束时,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的青年男女们除了用“拦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还要赠送一些糖果、糕点、糯米粑粑等食物作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给客人带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请本寨的全体青年男女来共享甲寨馈赠所有食品,大家边食边歌,直到尽欢而散。有来无往非礼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则邀请甲寨男女青年来做客。这样,两个寨子的男女青年,通过轮流相邀,结伴走寨,互相探访,达到交友联谊的目的。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高坝歌会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二十坪歌节 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本文来自侗家阿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日期 : 2020 › 04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祭萨岁 村民在准备合拢宴 赶侗集 侗家合拢宴 千人同吃合拢宴 民俗表演 通道新闻网讯:12月22日,湖南通道千人欢聚在皇都侗文化村,一起杀年猪、赶侗集、祭萨岁、打糍粑、喝油茶、共享刨汤宴同过侗族新年。当天还有侗族歌舞民俗表演、合拢宴宴、篝火晚会、盛装游行等习俗展示活动。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一月中旬,是过侗年、赶侗集的时候。也是侗族一年最热闹的时候,期间,各家各户祭祖、打年粑、杀年猪,宴请宾朋,吹芦笙、踩歌堂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本文来自通道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吴笛尔 摄 ) 通道新闻网讯:1月13日,农历腊月初八,县溪镇水涌村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全村600多名村民载歌载舞,用当地特有的方式过腊八节。 (吴笛尔 摄 ) 自古以来,水涌村都有着过腊八的习俗。近年来,每年全村村民都会精心准备,用与众不同的活动形式吸引四方宾朋。 (吴笛尔 摄 ) 当天,村里张灯结彩,村民们以“三道茶四道酒”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红枣、芸豆、绿豆、白木耳、百合、大米、黑米、莲子等八种食材早已入锅,五个小时后,香甜的腊八粥就可以出锅了。 (林碧春 摄) 上午11时,古老的锁呐声、震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同时响起,村里的男女老少,抬着红猪,按辈份列队前往千年古树龙神树祈福颂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吴笛尔 摄 ) 回到村里,热闹的打糍粑比赛紧接着就开始了,一座全手动的石磨正在磨着黄豆,另一边,三个古老的石臼依次摆开,游客和村民轮番上阵挥起木杵体验着打糍粑的欢乐,劳动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林碧春 摄 ) 这些热腾腾的糯米全出自各家各户,做出来的糍粑再滚入打好的黄豆粉里,这些香甜软糯的糍粑则送给在场的所有客人品尝。此时熬制多时的腊八粥也出锅了,人们争相品尝着乡土美食,年味也从腊八这天开始弥漫开来。 本文来自通道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坐妹是侗族和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又称行歌坐夜,侗族“坐妹”在不同的侗族地区又称为走寨。全名“行歌坐妹”或者“行歌坐夜”,是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同胞中的婚恋习俗 侗苗族“坐妹”是侗苗族青年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各地有不同的说法。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三江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侗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侗苗族地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时间场所,如桂北的坡会、三月三活动等。侗苗族青年择偶不是很看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侗族地区的坐妹是在夜幕降临时,三三两两的小伙子相约到姑娘家聊妹,到姑娘家后,在门口拉开嗓子唱情歌,姑娘看你歌唱得好,就为你打开门,如果不心仪,便大门紧锁。当姑娘开门让你进去,众人就围火塘唱歌谈人生聊理想,通过唱歌来相互了解,寻找意中人,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因而称为“行歌坐妹”或“行歌坐夜”。如果姑娘父母觉得当晚来的小伙子还不错,就会自动回避给年轻人提供空间。如果觉得看着不顺眼,则会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各种白眼各种咳嗽提示自己闺女赶紧把这厮赶出去。 有些时候到晚上寨里的“腊篾”(女孩)三五人就会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等待“腊汉”(男孩)来访。“腊汉”们则结伙来到姑娘们聚集的地方与她们共叙青春密语,侗语谓之“遂篾”(坐妹),即“闹姑娘”“谈情唱歌”之意。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或者侗笛子。当“腊汉”到姑娘家里,要经多次央求“腊篾”才开门,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后双方均以礼相待,姑娘让坐、寒暄,聚集时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可互叙衷肠,或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当夜深人静,歌声清晰、音韵悠扬,琵琶铮铮之声,如蝉鸣幽谷。大家以歌对唱,如“腊汉”唱不过“腊篾”,则很难交往,也受到姑娘冷落。因此,“腊汉”努力学会唱歌,这种气氛令人神驰,往往鸡鸣五更而不散。喝茶时,一边喝,一边闹歌。唱交友歌、礼俗歌、坡会歌、情爱歌、友谊歌、酒歌、茶歌。“腊篾”在火塘的一方纺纱织布或做针线活,“腊汉”坐在另一方,你问我答,一问一答,以歌代话。温暖的火炭是媒人,让双方的心情时时热烈。 唱罢夜半歌,茶已尽,月偏西,发现姑娘有意哪位男友时,其他友伴就自觉避开,到别家坐妹或打道回府。留下一对有情人悄悄地进行坐夜对歌,倾吐衷情。直到鸡啼三遍,东方发白,双方约定下次约会时间后才恋恋不舍别。那真是行歌坐妹把情牵,男女俩依依;窥月西窗听心语,星日别脉脉。 本文来自海愣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 是广西柳州三江县侗族一年一度的坡会节。这一天一大早青年男女穿金戴银,打扮靓丽,成对成群,说说笑笑地来到由祖先划定好的山坡上聚会。这主要是年轻人的节日,也可以说是侗族的七夕节,是侗族祖先为了使侗族年轻人在繁忙的劳动之余能够尽情欢聚而定的浪漫节日。 侗族坡会节始于明朝时期,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由于三江地理上的特点,村寨分布得比较散,平时忙于农活的人们很难有机会聚集到一起,为了加强各村寨之间的交流,也为未婚的青年男女提供相亲的机会,最初就形成了农历三月十五的坡会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三月十五”坡会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赛芦笙,比斗牛,斗画眉,对情歌也成为坡会的新看点。 上午十点钟左右,人们陆陆续续地聚集到传统的坡会上。在这坡会上未婚的青年男女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他们这里一群,那里一伙,说说笑笑,指手画脚,脸上总是荡漾着青春的笑容,山间林里有时情歌萦绕,坡前山后常常侗笛余音袅袅。有时候狭窄的草坡上男女一一面坐,可以看出他们的脉脉含情;有的手牵着手倚树而聊,也许谈着爱情,也许谈着生活,也许谈着工作,未婚的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互送礼物,以表示对对方的好感;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近,让一些年轻人看着嫉妒,让老年人人看着羡慕。真是坡会情人情满坡,心上有人有眷属。 还有附近村寨的闲情男人带上自家的养画眉鸟,到坡会上来比比高低,他们谈论的都是“鸟”的话题。这时,斗鸟的斗鸟,贩鸟的贩鸟,真是鸟气冲天,气氛热烈,场面欢闹,好一派和谐的氛围。还有吹芦笙的爱好者,也组队而来,凑这热闹。让那些青年男女也过来放松一下,欣赏这古老的笙歌。传说在这里吹芦笙、赶坡会,周围的村庄就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到了傍晚人们鱼贯而回,有些男孩还到了女方家作客,受到女方的热情款待。这是踏破青山有情人,女觅归属男成家。 三江侗族的坡会,不仅是男女寻友的盛会,也是百姓生活交流聚会。它给人们工作的力量,也给人们生活的勇气,更给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它也展现了侗族人民渴望沟通,渴望团结,渴望理解的愿望。我觉得这种民俗不但需要传承,而且需要光大,让她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民族走向富强的平台。 斗靓 本文来自海愣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你听过“行歌坐夜”吗? 行歌坐夜又叫行歌坐月,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侗族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又被称为侗族版“非诚勿扰”。 由于活动内容以唱歌、对歌为主,所以才以行歌为名;又因为是在夜晚围着火堂互诉衷肠,才有坐夜之称。 侗族许多姑娘和小伙子都是通过行歌坐夜相识、相知、相爱,一步一步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在侗族,女孩子成年之后就可以行歌坐夜了。 行歌坐夜其实就是侗族的“相亲”,有普通坐夜和定情坐夜,一般在农闲季节进行。 活动对象是异宗族的青年男女,同宗族青年男女互不行歌坐夜。 未婚的男女青年可能有十次、二十次或者更多次数的普通坐夜。 定情坐夜,即单独坐夜,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普通坐夜之后,互相了解,爱上了彼此,并且都希望继续发展下去,这样便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一直到她嫁入夫家为止。 许多侗寨都有专门的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但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行歌坐夜,少则二男两女一起,多则五女八男一起。 行歌坐夜一般是在晚上十二点以后才开始进行,其主要原因是不影响家中长辈们的休息。 行歌坐夜的时候只能在火堂边进行,而且一定得亮堂,若在黑灯瞎火之中行歌坐夜,会被视为不讲规矩。 侗家姑娘对自己的婚姻有绝对的选择权,长辈们对年轻人们行歌坐夜从不干涉,他们觉得追求女儿的小伙子越多,越骄傲越自豪。 不但如此,长辈们还会私下里给年轻人们尽可能提供一些条件,比如香喷喷的油茶及点心,还会将火堂烧得暖暖的。 夜半三更,侗族小伙子会成群结队在村寨里边走边弹琵琶唱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 与此同时,侗族姑娘们也会聚在小木楼的火堂边纺织聊天。 当歌声飘进小木楼,姑娘们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窗户边窥视,看看唱歌的小伙子是否是自己的意中人。 据说在侗族,如果不会爬楼,不会唱歌,就讨不到老婆。 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识的人,她们就会关闭窗户,不去搭理。 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还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一定会出来干涉。 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便会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 如果有意,就会偷偷把窗子打开一条缝并给以还歌。 此时,小伙子便会弹着侗琵琶爬上木楼来相约,邀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火塘边。 男女双方就座之后,姑娘们会一边纺纱织布或做针线活,一边轻轻哼唱着小调。 小伙子们则坐到自己心仪的姑娘身旁,弹起侗琵琶,你问我答,一问一答,以歌代语。 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 伴随着缠绵絮语和动听的琵琶声,男女情歌对唱一浪高过一浪,情愫也在歌声中萌发。 这样动人的场景直到日出前才散去,接着双方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在你来我往中进入定情坐夜的阶段。 如果女方怀孕了则双方结婚;如果女方未孕,则双方可以继续“行歌坐夜”寻找新的爱情。 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夜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这种男女交往活动,婚前人人皆可参与。 本文来自纳兰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族的丧葬习俗 作者 吴定国 徐业值 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也就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区许多侗族分支的丧葬习俗,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至于村寨之间,地区之间,在丧葬礼仪的某些细节上略有不同,那仅是小异,而大同则是其主流。黎平侗族丧葬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从宣告死亡到“娘家人”到来。 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离身旁。老人落气时,丧家鸣放铁炮或纸炮,曰“落气炮”,意思有二:一是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俄安”(理想中的极好的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邻,家中老人已离人世,希望乡邻迅速到场,帮助处理丧事。 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但当时还不能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钱”,为让死者在去“高顺俄安”的路上有钱作盘缠。然后请一位地理先生来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相克即为犯“凶勾”,犯“凶勾”者需杀一只大公鸡,化克“解勾”,如不相克则为大吉,大吉或“解勾”之后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 人死后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去请“娘家人”到来,人一落气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要请一人到死者的“娘家”报丧,什么人称为“娘家人”呢?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家后裔,女性即她本人的兄弟,也就是其子女的母舅。因为,侗族认为“世上只有舅为大”。报丧的方式“岩洞、竹坪、坑洞一带,派专人向舅家送去一块长二尺五寸的白色侗布报丧。水口、肇兴一带报丧者手持一穗禾,插于被告知者的大门口或直接交给告知者本人。对方接到这些物件后,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在娘家人到来之前,趁死者尸骨尚未僵硬,家人即为死者洗尸更衣,男者剃发,女者梳妆挽髻。洗尸一般只象征性地洗,即在尸体前后抹一抹,或为死者洗脸以表示。 若死者牙齿尚全,须打掉一颗,意为死者不是夭折,是老掉牙后才死的。传说如果不打掉门牙,死者难以尽快转生。 置碎银于死者口中,叫做放“含口银”,也有的地方只将碎银放在嘴唇上,但入棺时要将银子取掉。放“含口银”的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得以安宁,日后子孙语言稳重,不会惹事生非。但“含口银”在入棺时如不取掉,或放得过多,后代子孙的嘴巴会闭得太紧,不善言辞或者不会说话。 沐浴和打牙后即更衣。侗族老人有生前备制寿棺、寿衣之俗。除意外死亡者外,一般老人都有寿衣备用。男性以绸缎丝制品制成长袍夹衣马甲等。女性则以自织的侗布为寿衣,其样式与普通衣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加纽扣,以布条代替。茅贡一带不用布条,而用一束青纱捆在死者身上,青纱的数目是死者年龄的数目。寿衣只穿单数,或五套或七套,白内衣青外衣者居多。另外,还有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食用的粮食,让他手中捏一团糯米饭或几张钱纸,表示有钱有粮。 更衣完毕,将尸体移至薨床,薨床用四块木板拼成,下垫两根二人凳,上铺白布。死者置放的位置是头向里脚朝外。先用纸钱盖脸,然后启用白布盖上,上面加盖床单或者被面。在死者脚下摆着插有一双筷子的一碗饭,旁边另外一碗有三条腌鱼或一块煮得半熟的猪肉,点燃一盏油灯。孝子守候两旁,烧香化纸,等候死者娘家人的到来,选择吉时入殓。 娘家人到来后,死者子女们要向他们下跪,意思是:请求舅家原谅他们作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检查死者,一是检查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检查死者所穿的衣物是否符合传统要求。如有不满意的地方,孝子除要认错外,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娘家人”满意为止。如死者是女性,其丧事规模还要由舅家决定。 从尸体入棺到灵堂守护 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及燃放纸炮告众。茅贡、九潮、坝寨等地,入棺时死者子女配偶弟妹等一律回避。四寨、宰高、觅洞和岩洞等寨,入棺前一切事务都由旁系亲属料理,子女在父母病危临终时就已离开回避。龙额、岑引等寨,如死者是老人,亲属打伞遮死者尸体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入棺,连设宴待客都在鼓楼进行。以上作法主要是怕死者留恋家人,如入棺时见面,怕死者把亲属的魂魄带入阴间,危及亲属生命。 入棺后,棺木不能加盖,要等子女到场验看尸体在棺内是否摆正。习惯认为死者尸体偏向哪一边,则站在那边的儿子今后家中就会兴旺发达,摆正了大家都好。在一旁负责抬尸入棺的主持人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说满意后,即让儿女们把他们自己穿过的衣服,去掉纽扣塞在死者尸旁,因为穿过的衣服有热气,以使死者去到另一个世界后,也感到下辈对他的温暖和亲近,以示父母之情不断。有的入棺主持人为了表示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为慎重起见,还用一根纱线扯直,对准棺木中线和死者鼻梁,然后搬动死者尸体,尽量做到大家满意。入棺时,铜铁一律不能入内,否则会犯凶,不吉利,后人会遭血光之灾。侗族地区多栽杉树,因此,棺木多用大杉木制成。人们认为棺木即为死者的“房子”,因此制作讲究。棺木必须用一根杉树的木料来做,底部用3根木料相拼而成,但也是用同一根树裁短,意为三间房子。一般重约ffice:smarttags” />200公斤,需八人方可抬得起。 入棺后一般停放三至五天,让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期间,本房晚辈披麻戴孝,亲子女腰间系一根朝左搓成的草索,上辈则一律不戴。 亲友送礼祭奠,除女婿必须送去一头猪外,其余亲友可送头羊只、酒、米、孝幛等。他们每送到灵堂,都要向死者烧香化纸,同辈者只拜不跪,下辈者跪拜致哀。吊丧时,死者子女在棺木两旁向着亲友对跪,以示感谢,有多少亲友前去吊丧,就要对跪多少次,稍有疏忽,会被视为不礼貌。待上香者拜毕,才将他们扶起。 整个丧期,死者子孙一律禁食肉食荤菜,有的地方如龙额一带连亲友也不吃荤菜。侗族不视鱼类为荤,因此大都贮备有腌鱼,死者的子女可食鱼类为菜,但禁食米酒。说是吃了酒肉之后所生育的子女都是馋嘴人。另一说是吃了肉后尸体容易发臭腐烂。其实,禁喝酒和不食荤菜的意思是:家里死了人,不应有什么心思大酒大肉,以体现悲哀的心情和对死者的孝敬。 停丧期间要守灵,子女不能擅离灵堂,亲戚朋友也都陪同熬更守夜。灵堂里灯火不断,通宵达旦。寨头、青寨一带晚上由几个歌手唱哭丧歌,以增加灵堂气氛,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劳。哭歌的内容一般有:一、女儿哭爹娘;二、妻子哭丈夫;三、爹娘哭儿女;四、乡邻劝慰死者亲属不要过分悲痛;五、有故事情节与悲痛气氛的叙事哭歌。哭歌语言生动,声调凄楚,催人泪下。当地侗族认为人死之后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只有歌声才能听见,故用歌来对他诉说衷肠。 鸡叫头遍的时候,孝子孝女们痛哭一场,“八仙”吹奏一番,说那时候死者的亡灵离开家庭回归属之地——地府去,哭一场表示难舍难分之情。 守丧期间,全寨3日之内不得唱歌唱戏,吹芦笙或跳舞,以示哀悼。 从出殡到“黄金落窖”。 出殡之日,凡抬死人经过的巷道,家家户户插树叶,岩洞一带则晾白布,以示避邪。出殡之时,一般均沿街由一人专撒纸钱、米,称为“买路钱”,意即给了买路钱,一路不受鬼神阻挠,能够顺利通过。但也有不撒钱米的,如黎平城关附近的上午开寨,他们说这块地方是他们祖先首先开发的,路也是他们祖先开出来的,用不着花钱向谁买路。 茅贡的九潮一带,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拿一根1尺多长用白纸缠绕的竹棒,称为“孝棍”,在前面拜路。其余送葬人手拿3支香烛拜路。大部分地区都由孝子送到墓地,女儿和亲友等只送到村头或寨脚。 出殡的形式,因死者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别。水口肇兴一带,若死者是男性,则由女婿连喊三声“到时罗——”,即抬杠起步。如死者是女的,则由舅家人喊,并由死者女儿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俩一人肩上掮一把系有手巾的雨伞,边走边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说这样死者才愿离去,使抬棺木的人觉得轻松,否则会觉得棺木沉重得走不动。茅贡一带如遇抬棺木上陡坡走不动爬不上时,孝子钻入棺木底部,用身体支撑,意思是用身体背着自己的父母上山,以尽孝道。 龙额岑岜一带,出殡时由长女手执半张开的雨伞走在前头,边走边撒米,以示避邪。即将到达坟地时,孝家把早已备办的午饭祭供死者,并用一只黄母鸡和一碗酸菜置于棺木上,说是送给死者带到“地府”去受用的。 安葬。侗族对正常死亡的人一律实行土葬。对非正常死亡者,将其尸体火化后,才装棺入土。火化的目的传说是可逢凶化吉,使死者不成为恶鬼,也使后代不再有类似不幸。 侗族每家都有固定坟山,历代先祖葬于此山。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葬入固定坟山。 坟山讲究风水龙脉,墓地左山称“青龙”,右山称“白虎”,又谓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过青龙,传说若是白虎高过青龙,今后子孙中只出女子(且个个都有本事)不出男子,即便有也是没有出息的平庸之辈,于传宗接代不利。 洞穴挖好后,先用公鸡跳井。即将杀了一刀的大公鸡丢下井坑,鸡便挣扎乱跳,看跳到不能动弹时落在什么地方。若落在井中,即认为方位正确,视为最吉利,若向两边偏差,下棺时将棺木向左或右移动。 下棺之前需用纸钱撒入坑内,为垫底钱,给死者作家底。再撒少许朱砂,朱砂在土内发光,等于给死者房子点上了灯。入土时亲儿子避开,是为了避免死者将亲人魂魄带入土中。 棺木入土放稳后,称之为“黄金落窖”。其意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黄金,孝家窖下一窖的黄金,今后可兴旺发达。掩盖棺木的第一块土由长子刨,然后动手填土、垒坟、安碑。侗族过去没有文字,因此,古老的坟碑都没有刻字。直至明朝以后,才出现有汉字的坟碑。 由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则停柩待葬,停柩待葬的形式有:1、死者入棺后,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树皮或草帘盖上以避风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2、茅贡一带,虽将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垒坟,称之浅葬,说尚未与地脉接触,不算安葬。3、有的用竹签插入棺木底部,表示棺木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时再抽去竹签。4、肇兴、尚重务弄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再统一安葬。这与李宗昉在《黔记》卷三中关于“楼居黑苗……人死入殓而停之,为期合葬,共卜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的记载大致相符。 安葬结束后,当天或第二天还要“复山”,即丧家房族众人再去死者坟上察看有何未尽事宜,去时带做好的菜肴,有的还请鬼师念诵祭词,将菜肴等拿在坟前祭供。 晚上,请各位亲朋饮宴。宴后,由一主人在火塘正中上方以黄土、砖头砌一小灶,并在米升上竖一小碑式的牌位,以供祭死者亡灵。待亲朋走时,孝家割一块重约 700克的猪肉给亲戚各自带回。 一月之后,由一亲戚半夜去坟头,用三根芭芒草扫坟头三圈,带回家来供在火塘边的小灶牌位,将米升内的米煮熟大家食用。意即食了烧钱的米,日后定会发达。 至此,整个丧葬过程结束。 本文来自吴定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油菜花竞相绽放,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古朴的横岭侗寨处处飘香,让您陶醉。 三月十五日,美丽的通道侗乡——横岭村,正在举办隆重热闹的“糍粑节”。 “糍粑节”是横岭村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横岭的老人们想到正月末尾了,春节即将离去,眼看二月就要到来,村民们将要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于是老人们组织全寨人共同打糍粑来分享,老人们还把糍粑分给每家每户,让大家带到山上劳作后食用,寓意新的一年,大家要辛勤劳作,让家家富足有余。当年横岭村打糍粑那天是农历正月十六,所以以后每年的那一天,全寨人都会聚集一起打糍粑,村民们称它为“糍粑节”。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307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11月22日,湖南通道县播阳上湘举行首届“风景林”生态文化旅游节。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农耕器具参与斗芦笙、打糍粑、织侗锦等活动。据悉,上湘古侗寨风景林保持得十分完整,侗族风情浓郁,生态保护意识强,是通道绿色生态旅游的天然宝地。当天活动吸引湘、黔周边群众以及来自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游客近1万人。 活动启动仪式 游行活动 赛芦笙 芦笙表演 打糍粑 打糍粑 祭祀用的酸肉 祭祀仪式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306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侗年习俗 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这天,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侗族人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因此,有些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已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杀猪宰羊庆贺,年复一年而沿袭成侗族的新年吉庆。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这里过侗年主要是花色品种祭老人,缅怀祖宗。新年之际,家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春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 七十二寨除了过十一月上旬的侗年以外,表演赛这两次”陪年”。所谓”陪年”,就是陪同附近侗族所过的阴历十一月底的侗年以及汉族的春节。”陪年”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近各寨友谊的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隆重。 这一带侗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彦洞的龙姓侗族是最早落户于此,后来罗、黄、王、龚等姓祖先相继而来。罗姓祖先为村寨和睦,于十一月廿七杀猪宰牛、打糯米粑,宴请各姓亲;十二月初一,其他姓家族也设宴答谢。另一传说是因在战争兵乱的年月里,罗姓祖先听到有军队要过境的消息,就提前于十一月廿七日杀猪宰牛过了年。后来其他姓的人家知道了,也于十二月初一过了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种种传说都显示了祭祀祖先的节日内容。节日的礼仪体现了庆祝新春的气氛。 侗族的传统节日 姓氏节 姓氏节是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姓氏节日 赖氏姓氏节为农历七月初七日 叶族姓氏节定于农历八月十六日 彭氏姓氏节为农历十月初八 赵氏姓氏节为农历七月十四日 董氏姓氏节为农历八月十四日 邓氏姓氏节为农历八月十三日 欧氏姓氏节为农历十月十五日 节日风俗 在广东南雄乌迳至界址那一带,过完春节陆续就有村庄过姓氏节,而每个村庄均有不同的时间,有些地方同姓但过节的时间却不同,而有不同的村同姓(相隔甚远)却是同一天。像我们黄姓是农历八月初十而叶姓是八月十六,早些年由于交通通信都不是很方便,所以我们那里过姓氏节一般都是要吃上三天三夜。 临近姓氏节,人们会知会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到了姓氏节那天,本姓的亲友会提着礼物前来过节。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大伙儿坐在一块,谈生产谈生活议家事议国事,其乐融融。他们还请来电影放映队,在祠堂门口放映影片。放映场上,人头涌动。每当放完一圈片子换片的空儿,呼朋换友的叫声,小孩嬉闹追打的欢叫声,高声低语的谈话声交织着,小村的夜,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就是以姓为单位,在一年度中某一天亲朋好友来相聚的一个活动,属南雄上方人特色,哈哈!传说是为了纪念祖先的,听说我们那人以前是北方人,过了生活来到了这开发。每年过节,就是纪念祖先这一天来到这片土地!温亮解释! 洗澡节 贵州侗族:洗澡节是贵州锦屏县平秋一带山区们族人民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立夏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洗药水澡。过节这天,侗寨群众都不从事劳动。 洗澡节是贵州锦屏县平秋一带山区们族人民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立夏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洗药水澡。过节这天,侗寨群众都不从事劳动。清早,老人们安排孙子们上山采药。九里光、三角枫、全银花、兰花、刺梨、刺老包、大鸟泡、马桑、蛇倒退、黄葵、斑鸠窝、小红活麻、葛麻藤、骨节草、四方草、杨梅树、麻栗树、桔子树、批把树等都是这里侗家洗澡节常用的药物。草药采回后,人们便在村旁路边或房前屋后的地上,垒砌土灶,架起大锅(一般几家共用)。烧火熬药。待水沸腾后便通知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舀出药水,加以少许米酒、食盐沐浴全身,每个锅旁还专门备有供过路人洗澡的木盆和帕子。凡是从这里经过的过路客都将被邀请一同洗澡;即使是忙于赶路,无暇浴洗全身,也要以洗脸抹手代替。山区夏日炎热,病菌容易滋生,毒蛇蚊虫也颇多。据现代科学鉴定,侗家洗澡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化浓之功效。 这一带的侗家,把洗药水澡作为节日专门的活动,能广泛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当地民谚曰:”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疮咬”。看来这话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洗澡节之后,人们三至五天都要洗一次澡。直到秋收结束。节日晚上,家家将举行丰盛的家宴,人们开怀畅饮,欢皮节日。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过冬节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赶社 赶社”是贵州黎平县龙额一带侗族同胞纪念“社神”木阿点龙的传统风俗。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节是侗族的节日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次日再比赛芦笙。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欢度3—5日方散。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羊,盛情接待。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为嘿”一般举行3—5天。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为顶”,亦叫“吃相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双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谈情对歌,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感情。当交往活动结束时,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的青年男女们除了用“拦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还要赠送一些糖果、糕点、糯米粑粑等食物作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给客人带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请本寨的全体青年男女来共享甲寨馈赠所有食品,大家边食边歌,直到尽欢而散。有来无往非礼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则邀请甲寨男女青年来做客。这样,两个寨子的男女青年,通过轮流相邀,结伴走寨,互相探访,达到交友联谊的目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侗族送客歌是什么 送客歌歌词: 送客走咧送客走 山缠水绕云悠悠 听我唱只送别歌 万句祝福飞出口 今日亲人平安去 来年盼你再回头 今日亲人平安去 来年盼你再回头 天长地久兄弟情 一片爱心传千秋 天长地久兄弟情 一片爱心传千秋。 与送客歌相似的还有叙别歌: 女:爹娘盘女十八春,插柳只望柳成林, 如时爹娘开金口,逼我出门泪纷纷。 母:爹娘盘女盘得苦,清早出门晚归屋; 就如春分鱼分散,掉娘身上一块肉。 女:明明我是哥的妹,硬把兄妹两分离; 一把白米摄出去,怎么半点不可惜。 兄:断线风筝飘得远,断线的船下了滩; 他家行茶过了扎,哥想留妹确实难。 女:女生外相菜籽命,嫂妹都是女儿身; 好像秋天岩上草,只见黄来不见青。 嫂:妹妹出门莫心伤,姑娘在家住不长; 娘家只是滩头水,婆家才是蓄水塘。 女:门前铁炮响三声,辞别爹娘出闺门; 兄弟妹妹多齐整,我却单独不同人; 门口大田我无粉,箱中文契我无名; 爹娘是把天平秤,为何这样不公平? 父:门前铁炮响三声,我来送女出闺门; 男婚女嫁前朝定,世上不光你一人; 千宗百样虽无份,纸不留名心留名; 不是爹娘心扬狠,只怪社会不公平。 女:月月红,只求月月在红中; 不想今朝离姐妹,一个西来一个东。 柳丝长,柳丝飘飘度时光; 回头几阵光明好,今看柳丝断肝肠。 荷花开,荷叶张张伴莲台; 妹比莲花强十倍,就如霜打面色衰。 雪花飞,百鸟不叫人凄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