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深山600多年的古侗寨,是侗族艺术瑰宝,原生态生活令人恍若隔世!

来到贵州从江,第一站到的就是“七星侗寨”之一增冲,虽然进村的道路泥泞颠簸,但是进入侗寨,看到这里淳朴自然的景物,一切都感觉很是值得。“增冲”为汉语地名,原称“正通”,有“通扫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 增冲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的九洞地区,从江县城西北95公里,由新民高速路出口行驶仅5公里,距镇政府8公里的增冲村侗寨,海拔640米,是一个隐藏在深山里,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禾香鱼肥的自然村。 侗寨坐落就是个半岛,有水乡侗寨之称,由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三面绕寨,缓缓流过,入村便见渠,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有流水,水道有的任其袒露,有的用青石板盖上,有的顺着巷道弄弄,弯弯曲曲环绕流过。四周青山环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这里的山便是清秀,水且透明带灵动性,与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古建筑、古石头狮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恬静的、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来到增冲洞寨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恍如隔世,阁楼的朽木、晾晒的染布、狭窄的小巷……这些都是时间沉淀下的痕迹。侗族人民喜欢住水边,溪涧纵横,流水潺潺,小桥人家,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有水就有桥,所以侗族花桥也是侗寨的一道独特风光。侗寨鼓楼在寨子中心位置,形状酷似一棵大杉树,也被村民称为“遮荫树”。 侗寨鼓楼,它既是侗家集会议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们拜祭、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它还是寨老处理纠纷、明断是非的公堂。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它又成了击鼓聚众的指挥所。此外,它还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鼓楼,它已经成为侗家村寨的重要标志。 行走在增冲侗寨,这样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场景随处可见,时光变得很慢,你我匆匆的脚步不由得也慢下来。生活在增冲侗寨里的人,包容,平和,千百年来守着鼓楼,伴着溪流,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活体系。特别是这里的老人,乐观、开朗。 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侗家集会议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们拜祭、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它还是寨老处理纠纷、明断是非的公堂。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它又成了击鼓聚众的指挥所。此外,它还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鼓楼,它已经成为侗家村寨的重要标志。 据历史记载,增冲侗寨建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600多年来,世世代代的增冲侗族人民创造出无数的神奇。增冲鼓楼侗寨的特征建筑之一是驰名的增冲鼓楼,另一便是风雨桥,也称侗家廊桥。邮电部在1997年发行了贵州《侗族建筑》特种邮票,共4枚,其中首枚就是“增冲鼓楼”,邮票的发行把增冲鼓楼这一恢宏的侗族建筑明珠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增冲鼓楼在寨子里高高耸立,一眼就能看见其耀眼的光芒。不远千里,历尽艰辛,来到增冲就是要亲眼目睹增冲鼓楼的风采。这座鼓楼金柱与檐柱之间用穿枋相连呈辐射状,不用一钉一铆,逐层上叠收刹至十一层密檐,再覆盖两层八角伞形攒尖顶楼冠,巨大的楼冠下采用 人字形如意斗拱支撑。这种结构减少了对风的阻力,又大大增加了鼓楼的美感,是鼓楼的精典之作。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杉木结构,呈宝塔形,双葫芦顶,共十三层,四周四根大木柱冲天而起,旁边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飞檐和斗拱,形如宝塔,最上层放置一面大皮鼓。八角攒尖顶,高25米,其中木构架高达17.6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外观为密檐式十一重檐、双层八角伞形宝顶塔式纯木榫铆结构建筑,为中国木质结构建筑中罕见,是侗族营造技艺的“活化石”,也是全国侗寨现存最老的鼓楼之一。 作为侗族艺术的瑰宝,古民居与吊脚木楼鳞次栉比,溪边村妇院纱,白鹅戏水,一派田园诗画。楼阁里村妇织绣,不时有侗歌声飘出,让人顿觉时光倒流,使人暂且忘记城市的烦恼,尽情的感受乡村独有的那份清静。 除此之外,增冲侗寨还拥有中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10余株、以及保存有清代花桥3座、古井2个、徽派马头墙窨子房4幢、纯木结构穿斗式青瓦吊脚楼10余栋、古巷20余米、青石步道650米、精致石雕花窗4处、精致木雕花窗8处、青石雕刻古墓群1处。 时间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在漫长岁月中使事物变得更加有韵味,更加美丽,但是它也会使人慢慢遗忘。而今天我所提及到的增冲侗寨,它就是时间这把双刃剑下的产物,经过漫长岁月,它的美丽越发有味道,越发让人无法忘怀,但却被世人慢慢遗忘在深山里。 走过房屋紧靠的石板路,你会发现这里的有一大特色——风雨桥,风雨桥为木质结构,桥廊内两侧下面建有供人歇憩的小廊。当你走近它时,你会发现它就如此安静的横卧在小溪上,它的的桥身被雨水冲刷的早已褪去原本的颜色,多了些许青苔。 但是走到桥廊下,你就会发现它却是别有洞天,抬头看到的是绘有各种侗族风庆人物故事山水、花木、动物等彩画,仔细欣赏这些彩画你会发现它们都包含了侗寨的风土人情。 在我眼里的鼓楼,却有着别样的风情,它包容、它温柔、它宽厚。它是议事场所,却不像议事场所这样凝重;它是祭祀场合,却不像祭祀场合这样的庄严;它是紧急指挥之地,却不像紧急指挥地这样的严肃。在这里老人可以在鼓楼里乘凉,男人可以在这里抽烟闲谈,女人可以在这里刺绣聊天,孩子可以在这里嬉戏,包括动物都可以在这里肆意的休息…… 凡是到过这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增冲侗寨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本文来自新浪网 贵途摄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山腰上建寨700年的堂安侗寨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

建寨至今已有700年历史的堂安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境内,是一座只有160户,822人口的侗寨,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文图:宁坚 走近村寨,就可以看到这个村寨位于山腰间,侗家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全寨人以赢陆两姓为主,还有潘、蓝、吴、杨、石七种姓氏和睦相处,按传统风俗,寨中陆姓与潘姓又有大陆、小陆、大潘、小潘之分。 堂安侗寨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视野广阔,峰峦叠嶂,阡陌纵横。1999年12月9日,中国与挪威合作建立与保护的中国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就落户在堂安侗寨,被誉称为“浓缩的侗乡”、“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相传堂安的祖先还未在此建寨时,每天赶鹅到此放养,因为鹅很喜吃“俺”的植物并且产蛋于此,祖先们认为这里是个宝地,于后就定居在堂俺。一说根据“侗族祖先哪里来”和侗族古歌流传,堂安的祖先是从江西吉安迁徒到广西梧州,后因受洪水灾害顺都柳江沿河而上到此居住;另一说堂安侗寨是由厦格上寨鼓楼的大家族外迁形成,且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是先民选择堂安建立村寨的主要原因。 寨内现有鼓楼一座,共九层,四边形攒尖顶,高20米,与戏台、歌坪形成三位一体;全寨现有民居建筑260余栋,传统吊脚楼民居占民居总数的95%以上。体现了传统侗族村寨的格局。 堂安侗寨的民族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正月初二送婚礼、三月挂众清、三月乌米节、六月六、七月吃新节等,节日期间开展鼓楼对唱、拦路歌、敬酒歌、迎宾送客、唱侗戏、祭萨、“吃相思”、“抬官人”等民俗活动;婚俗、丧葬习俗等独具特色。 在堂安侗寨的寨门前回头望去,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风景入胜的梯田。勤劳的侗族群众在田间忙碌着,好一片让人流连忘返的梯田。 梯田层层迭迭,一眼望到山脚,只能用美丽回答一切。盛满泉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镜子,在日光的照射下,白茫茫一片。 鼓楼上坎有一眼眼四季长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2尺见方而带把的石头中,石斗下用多边形石礅支撑,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这里的侗家人把这种带把的斗井称为瓢井,因为他的形状如同木瓢。 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子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 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 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从这个寨子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历史悠久性。这里有着深远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有着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风情研究价值,有着侗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文图:宁坚 本文来自文图贵州 宁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族这些建筑古迹竟美成这样,你都来过了吗?

让我们一起仔细看看通道都有哪些特色建筑吧,他们到底长什么样! 芋头古侗寨 摄影/李双喜 通道是一个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山区县,村寨大都依山傍水,侗民聚族而居。在民族建筑上,以鼓楼、寨门、风雨桥最为出色,堪称侗族建筑“三宝”。 芋头古侗寨是我国保存完整民居古建筑群,堪称侗族民居“实物博物馆”。当你走进侗寨就会发现,逢寨必有鼓楼、寨门,逢水必有风雨桥,逢路必有凉亭。 鼓楼 鼓楼是群众聚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的建筑工艺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经典。鼓楼建造大有学问,一般一寨一鼓楼,一族姓一座鼔楼。 太和鼓楼 摄影/寒残一叶 古时,为抵御外敌侵犯,联络的信号从一个鼓楼传到另一个鼓楼。 如今,鼓楼依然保留着娱乐集会的功能。白天赛芦笙,围圈跳“哆耶”。夜幕降临,围坐鼓楼的火塘听侗歌弹琵琶,讲故事或说天道地。 芦笙鼓楼 摄影/寒残一叶 高高矗立寨中的芦笙鼓楼是芋头古侗寨最为雄壮的一座,每层檐角上饰以龙、凤、花鸟鱼虫及侗族人物,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崖上鼓楼 最独特的还属崖上鼓楼,建造于陡峭崖壁上,底下用近十米的硬木支撑,历经数百年的历史。 风雨桥 风雨桥是集桥、亭、廊为一体的侗族特色桥梁建筑。 芋头廻龙桥 摄影/红粉飞飞 侗族建桥一般建在寨尾的水口处,侗族把水看成是游龙,所以龙从上游到桥边,回头守寨,有保护村寨人畜平安,人杰地灵之意思。 芋头廻龙桥 摄影/寒残一叶 寨门 寨门是外客进寨的必经之道;以往也是阻止外敌入侵的关卡。如今的寨门若逢节日庆典之时,寨门便是迎宾、送客之场所。 寨门口拦路对歌喝酒,体现出侗族人民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情。 拦门酒 摄影/寒残一叶 凉亭 “五里一井,十里一亭”,当你行走在侗乡山路上时,必有一座玲珑别致的凉亭供行人乘凉、歇息、躲风雨之用。 侗乡可以说是一处一景,如果不亲身经历,你无法体会他们独特的魅力! 本文来自万佛山侗寨旅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芋头侗寨:无人机意外发现神秘古寨 长年与世隔绝

提起湖南通道,大多数人并不熟悉。 通道北有张家界与凤凰,南有广西桂林与柳州,西有贵州黔东南,在一群有着闪耀光环的邻居的映衬下,一脚踏三省的通道显得格外地低调。 然而一提起决定红军生死存亡关键的通道会议及通道转兵,许多人就恍然大悟,原来那段历史就发生在通道。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正因为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一个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的世外桃源。 不久前,与朋友在通道县航拍时,意外发现一座掩藏在大山深外的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侗族寨子-芋头古侗寨。 芋头古侗寨又名玉都侗寨,位于通道县双江镇,被层峦叠嶂的大山环绕着。 寨子始建于明洪武136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存侗族民居188座,鼓楼4座,村民184户,868位村民。村民以杨姓、吴姓、龙姓居多。 相传明洪武元年,杨姓侗族祖先狩猎到此,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便决定在此砍树搭棚,垦荒为田,由此繁衍生息。并将这青山如黛、地灵物饶之处,取名为芋头。 寨子里至今仍保存原有的生活习俗。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物仍保存良好,其中有鼓楼、风雨桥、门楼、古井、萨岁坛、吊脚木楼居室、古驿道等一应俱全,因山就势、因地制宜,体现出侗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芋头古侗寨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地,更有着“侗寨布达拉宫”之称。 拦门酒是是侗族一种古老的迎客风俗。 在芋头侗寨大门口,帅气的侗家阿哥吹起芦笙,身着艳丽漂亮服饰的侗家阿妹一边唱起动听的山歌,一边端着香甜的米酒招待客人。 据说侗寨拦门酒有个习俗,姑娘们敬给你拦门酒,你必须以歌对答,才能顺利进门,对不上或不会唱,就要饮酒,喝了这杯拦门酒你才是侗家的朋友。 喝喝喝!侗家人自酿的甜米酒喝着香糯可口,后劲十足哟! 合拢宴是侗族同胞们欢迎远道而来贵宾的盛宴,是侗家待客最高礼遇。 来芋头侗寨,不吃一场合拢宴、喝一口糯米酒,那就等于去了北京没去看看故宫和长城。 几十张桌子拼成一个大大的圆,各色侗族美食一一摆满长桌:腌鱼腌肉、土鸡土鸭、自制豆腐、新鲜蔬菜,或炒猪、羊、牛肉,或炒鸡、鸭、鹅蛋,或炒雀子肉和野兽肉,以及甜米酒、糯米饭、糍粑、小米粑等。认识的、不认识的、或刚认识的人,大家如同一家人一般坐在一起开怀大吃。 用餐前,先端起盛满米酒的酒杯站起来,先要“转转酒”:左手挽着邻伴,边唱侗歌边移动脚步围着长桌转,转了半圈之后又端着酒唱着歌沿着长桌转回原座,再开怀畅饮。 热情友好的气氛一下被渲染开来。小伙伴们吃着喝着唱着笑着,享受侗餐的美味和侗家人的热情! 来到侗族地区,不吃点昆虫,回家都不好意思说来过。蝗虫吃粮食,怎么消灭它们?通道人的解决办法是吃掉。一碗炸得金黄的蝗虫端上来,头、脚、翅膀仍然清晰可见。放一个在嘴里,口感酥酥脆脆。 除了蝗虫,还有葛麻藤虫。葛麻藤的藤条上会长出一个个小疙瘩,把疙瘩剥开,里面有一粒像花生米一样的小虫,两头尖,中间大,那就是葛麻藤虫。麻藤虫肚子里都是油,放在锅里炸,不用另外放油,熟了一口咬下去,又酥又香。 鼓楼、寨门、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三宝。 古寨内现存鼓楼四座,均为纯木结构,采用了卯榫相嵌的构造法建造而成,不施一钉一铆。鼓楼悬臂和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而鼓楼、寨门、风雨桥也是侗家儿女“行歌坐夜”的主要场所,“行歌坐夜”是侗族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独特方式,阿哥阿妹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相识、相知、相爱,一步步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走在芋头侗寨,处处都是古迹,时间仿佛停止了。这里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始建于明代建筑7处,清代建筑14个,民国建筑2个,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 侗寨布达拉宫,名不虚传呀!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纳兰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增盈侗寨:用天籁之音回答一切的地方

增盈侗寨:用天籁之音回答一切的地方 摄影:小哥哥           增盈村位于从江县西北角往洞镇北部,距镇区13公里,全村2个自然寨,480户,2300多人,均为侗族,是往洞镇最大的一个村,两条小河环寨而过,环境优美。全村有鼓楼2座,其中一座八角楼,一座六角楼,花桥5座。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渊源:从元朝开辟增盈,祖先首选平喜为住地,后因地势窄小于明朝搬移至岑注(增盈大寨)定居,至今一千余载。增盈的鼓楼与金钩花桥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建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文化特征: 增盈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称之为”增盈大歌”,与”小黄大歌”齐名,还有拦路歌、见礼歌、问候歌、客套歌、长句歌,踩堂歌、鹞子歌、私奔歌、叙事歌、父母歌、侗寨古歌、侗寨来源歌、杉种和谷种来源歌、马的来源歌、牛的来源歌、酒歌、情歌等多种多样的歌,属于南侗歌寨;鼓楼、风雨桥、民居、禾晾、禾仓、古井、古墓和古石板道保存较好,民居均是青瓦履顶的吊脚木楼;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六月六、秧节、新米节、斗牛会等,节日期间与周边侗寨开展吃相思、演侗戏、对侗歌等活动;风味食品有腌鱼、烧鱼、牛瘪、羊瘪、红肉等;民间工艺有竹编、线编、织侗布、刺绣等;信仰萨玛、鬼神、崇拜自然和诸多禁忌。往洞镇有鼓楼24座,鼓楼在侗寨人民的心中是高大,美丽和威严的象征,它是侗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活动的中心。鼓楼顶端置有个大鼓,击鼓有两种打法:第一种是”擂鼓三声”的警报鼓,说明村里有急事,有要事协商”村里大小事,在此商议定,立村规民约,不许违非分,拾得无主物,当天交款脚,呼失主来领,遭到外人侵,鼓楼是巨人,警报三声鼓,四处闪剑影,凡大小案件,或难解纠纷,经鼓楼判决、非依也不行,对作恶多端、或内勾外引,轻者当家产,重者判死刑”;第二种是”擂鼓声声,打鼓如雷”的九九鼓点,是村里有喜事或接待客人和男女在鼓楼比肚才对歌的时候,说明九九鼓点后歌声要醉人”生在鼓楼乐,死在鼓楼停,阴间也唱歌,才是侗家魂,屹立寨中心,巍巍耸入云、鼓楼与侗寨,古老又年轻。”       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侗歌师有杨弟兴中、杨奶开(女)、李永珍、杨秀明、 杨秀美;侗戏师有石光明、赵奶树交(女);建筑师有杨培林、杨启发、穆永合、石光玉。有两支大歌队: 玖月玫瑰乐坊、 牡丹花歌队。增盈小歌王:石登攀。隆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有: 天籁之声音乐节。 《玖月玫瑰》乐坊 《玖月玫瑰》乐坊 杨秀美大歌师与牡丹花歌队 小哥哥摄影出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侗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5399.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皇都侗寨:花桥、鼓楼、合拢宴、侗锦,这里有最炫侗族风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湘西怀化通道县,是一个纯侗族村寨。有原始的侗族特色,鼓楼、风雨桥、吊脚楼、侗锦、合拢饭、侗族歌舞、芦笙琵琶乐器,有关传统侗族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见得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真诚淳朴的热情,非常开心。 侗家迎客仪式很隆重,在寨门前,主人准备了芦笙队吹奏欢迎的音乐,侗家阿妹手里有备好迎客的“拦路酒”。喝完“拦路酒”,走过可吸纳吉气、贯通龙脉的寨门,就算是正式进入村寨啦。值得一提的是寨门完全由全榫卯结构嵌合,没用一钉一铁,坚固轻巧。 寨里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花桥,名为普修桥。桥体古色古香,有很多刻字。最神奇的是三维匾,从三个角度看分别是:“云霞波光”、“挹芳揽胜”、“民族芳躇”的字样。里面设有长廊、板凳,村民累就可以在这里休息。花桥是侗家建筑文化的象征,侗语念为“jiu wa”(花桥)。 皇都最大的鼓楼是“係凤楼”,古色古香,工艺精美。是侗族人议事、集会、休闲的公共建筑,侗语称之:“堂瓦”。下六层为四角,上五层为八角,形似一棵巨大的杉树,和侗族人崇拜大树的习俗相关。鼓楼由当地一位事业有成的爱心人士捐建,并以其母亲的名字而命名的,很让人感动。 侗族传统服饰由侗锦织成,村中有一个侗锦博物馆。侗锦分素锦和彩锦,且大人小孩的服饰都不相同,侗家阿妹几乎人人会织锦。编织侗锦只能按布纹沙的走向穿针引线,图案条纹大多是直线,成几何图形,色彩着重原色和重色,对比鲜明,大方美观,非常有侗族特色。目前侗锦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寨中供奉有“萨岁坛”,“萨岁”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共同的保护神,神通广大、心底善良、无所不能。村寨不安,人们会祈求萨岁的保护,村民生日常活有难处也可以像“萨”祈祷,不管生子还是农事,就可以如愿以偿。我自己也偷偷在“萨岁坛”面前祈祷许下了愿望,要是真的实现啦,我一定要再来拜谢。 晚上,欣赏了侗族的歌舞晚会表演。侗乡被誉为“歌舞之乡”,生长在大山中的民族,侗族歌声清冽纯澈,直透人心,非常动听。舞蹈阳刚健美,配上光影烟雾的舞台效果,观感非常震撼。还表演了侗族传统的耕种等生活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皇都名称听起来非常有气势,传说古代夜郎王经过村寨的时候被这里民族风情所迷恋,许诺要建都,故名“皇都”。目前有“头寨”、“尾寨”、“新寨”、“盘寨”四个寨子,有最原生态的侗族民风民俗。小伙伴们不妨带上最爱的人去一次皇都,感受一下丰富多彩的侗族风情吧!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嘉鱼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以爱之名,游走在云上丹寨

丹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州以侗族和苗族为主,侗族有传承者自己整个民族历史的侗族大歌、民族特色鲜明的鼓楼,苗族服饰和银饰,还有侗苗瑶寨都能看到的风雨桥,贵州苗、侗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水的古镇,如云般游走,海拔上千米的丹寨被誉为“云上丹寨” 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上帝对这片土地的眷爱 数千年的人文富土给了丹寨 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画卷给了丹寨 丹寨获得了“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锦鸡文化之乡”、“中国芒筒芦笙之乡”、“中国鸟笼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等荣誉。 在丹寨就要以万达小镇最出名了,万达小镇——有吉尼斯世界最大水车,3000米环湖慢跑道,千亩花田,四大苗侗文化主题广场等,都揉合进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苗侗文化为内核的温情小镇,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教”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 来一场与丹寨的约会吧! 本文来自搜狐旅游:苗岭星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初见广西程阳侗寨

广西侗寨自助游终于成行了!10月24日,第一天,第一时间记录我的行程和收获:桂林――三江――程阳桥侗寨,宿农家。 半开放的程阳桥侗寨,座落在青山绿水之中 三江县城的钟鼓楼 风雨桥,也是三江县一景 换个角度看这风雨桥 错落在高低各处的侗寨角楼 许多房子都是新建的,使寨子少了些岁月痕迹 许多老太太是拒绝拍照的,当然付费除外。这个是我偷拍的 写生的女孩 这是栋老房子 不知是不是糯稻,谷粒尚未饱满,但嚼着很有稻谷香 水车随处可见   本文作者简介:阮贝特,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子,一个以旅行为修行的女子,有一点点文艺,有一点点恣意,有一点点…的女子。如果你想看更多精彩游记,请点击这里进入她的个人博客吧。网址:http://monvwenma.blog.163.com/ 本文来自阮贝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高定侗寨

高定是广西三江县的一个侗族村寨。走在寨子蜿蜒有趣的小路上,心情是轻松的,满眼风格各异的木楼群落,时常让人停下脚步发呆,时间也好象缓慢滞留,路边的狗儿也是一副休闲的模样,不时有侗家人和你打招呼,甚至邀请你进木楼坐坐,喝口水,吃个早饭,仿佛你就是他们家的远房亲戚,这平实而自然的举动,让在城市商品经济熏陶得冷漠的人如我,忽如有了久违的亲切感,在赞叹感慨的同时思绪飘渺飞荡…… 高定的早晨,山岚雾霭笼罩着岱色的木楼山寨,啾啾鸣叫的燕子在寨子上空轻快翱翔,拨开重重云雾的阳光,忽隐忽现照在层层叠叠的木楼间,让人的心里升腾起了一股莫名的暖流,仿佛是到了情牵梦绕的仙境,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景色,梦一般的时空,这一刻我的大脑暂时失去了思考的功能,整个身心沉浸在高定迷朦的山寨晨光中…… 摄影师简介:刘米高,广东摄影人,喜欢探寻中国的原生态角落,在摄影中享受人生。 本文来自刘米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