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甘南牧区(玛曲、碌曲、夏河)藏族妇女的头式较为独特,多系“碎辫子”型,如夏河一带六七岁的女孩,把额前的短发辫紧,从两鬓与顶上总结三条辫子,拉到后面续上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一块宽约10厘米,长30厘米余,用红呢包毡的软胎布块,藏语叫“然周然哇”。 部分有钱的人在还上面缝五六块银元,或三五个银制碗形饰物,藏语叫“欧当”。富有的则在上面缀以腊珀或金饰品。一般则钉的是黄铜片子,藏名叫“麦隆”,牧区则是密密地钉上无数贝壳扣子。 在这里,当女子到了十七八岁举行“上头”仪式时,在头顶分出一束圆形的头发,将其分成九股编成一条辫子。四周的头发都往下梳,从靠近脸的地方结小辫。愈是贵妇,辫子越细,数目也愈多。每十几根头发结成一根小辫子,约百余根,辫梢接黑丝线绳。绕头一圈编完之后,在小辫的根处,用针线穿上两道线,然后从脸的正中分开向背后聚拢扎结。辫子上由脖颈至腰际处牢挂一条宽约7厘米、长约69厘米的红呢包毡镶黄边的软胎板块。上面缝缀十二三颗腊珀,顶端皆系扎红珊瑚珠。腊珀来自西藏,每颗如鸡蛋大小,颜色暗黄,藏名叫“怀宁”。 玛曲县欧拉、尼玛的妇女先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圈,继续梳编到肩背处,再接黑丝线达于腰际。另将后脑勺的头发梳编一排细辫,上坠宽18厘米左右的布带,并用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然后间隔缝缀串珠、密腊、珊瑚、松耳石及长方形、碗形(即“欧当”)银制饰物等。布带下端还联结数串深蓝色的珠玑和红丝线穗子。全长及于腰下,也有坠及脚踝的。 大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红色料珠串缀起来的头箍。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50串,间有琥珀、松耳石点缀,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珊瑚珠或宝石。头箍之下又附一串红珠。

杏鑫平台登录_回族人的姓氏与名字有何特点

回族的姓氏,与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有密切的关联。回族人多姓马,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音译时,“穆”常常也作“马”。 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黄瑜的《双槐树钞》、何领远的《闽书》以及《明史》中提到穆罕默德的名字时,均作“马哈麻”。清人仿此例,也将伊斯兰人名中的首音译作“马”。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回族中姓“马”的人很多。 不过,回族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的谱系,可自由选择姓氏,因而马姓数量就特别膨胀起来。这种取先人名字的首音为姓的习俗,在回族中十分盛行。明朝著名的回族清官海瑞姓海,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叫海答儿。 此外,以名字的每一个音节为姓的习俗,也产生出大量的回族姓氏。如“以卜拉欣”、“纳速喇丁”的名字,就分解出以、白、来、金、纳、速、喇、丁等8姓。 伊斯兰教职也是回族姓氏的一个来源。如:不鲁罕丁担任福建晋江清净寺长老,称“摄思廉夏”,“摄思廉”今译“伊斯兰”,“夏”即“长老”之意。后来,他和他的子孙就姓了“夏”。 回族的名字分为乳名、回族名和学名,其中回族名最具民族及宗教特点,一般是在孩子出生3天或7天时由阿訇从伊斯兰教圣贤的名字里选取,男的多叫阿里、尤素福、达乌德、努尔曼,女的多叫玛丽亚、法蒂玛,等等。

生活在甘肃迭部的藏族,男子不喜欢戴帽,多以毛巾绕头。身着长衫,多以麻织品为主,腰扎红腰带,右臂外露。足穿牛皮底长靴,黑色长裤,裤筒较窄。 但也有例外,比如在腊子口一带的藏族男子穿大裤,短袄,缠腿。妇女戴圆筒平顶高帽,身穿大襟长袍,里穿贴身衬衣,有时长袍外套一件肥大坎肩,扎一条漂亮腰带。未婚女子梳2条辫,已婚妇女梳3条辫,盘头、垂吊均可。有时并不严格,盘梳小辫、多辫,任其喜好。 据民族学专家王一清介绍:迭部藏族,除益哇乡扎尕那一带有穿着牧区服饰外,其余各地着装比较简单,色调稳重凝练。 像旺藏、多儿一带藏族男子不戴帽,仅以白毛巾或同样布幅的白布,顺长折叠成宽15厘米的长条,一边紧挨额际缠绕一周,正好呈圆柱体,上面开口。女子头戴夹层软胎平顶“圆筒高帽”,帽檐依次缀以红、黄、蓝诸色布条,布条至衔接处折而向上延伸达于顶端,帽顶用白布封口,微凹。 他们身着交领的自织白色麻布长衫,右臂外伸,腰系红腰带,上别坎刀,衫长及于膝下。足登高勒“骆蹄”(即单层牛皮包底的靴子),下着窄裤筒黑色长裤,膝下部分装入靴筒。 在这里,妇女们身穿半高领、右衽大襟的长袍,类似蒙古族袍服,黑色居多。领、襟部分先用花布绲边,并镶缀黄花暗花锦缎,再用十字氆氇以及各色布条竖直饰以10-15厘米的宽边,线条粗犷,色彩对比强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藏族牧民过着“逐水草而牧”的生活。其民居多为随时可搬动的各种帐篷。做帐篷的材料用牛毛纺线织成。随着农业生产在一些海拔较低,气候湿润温暖地区的发展,一些地区的牧民便逐渐定居下来,开始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这个定居点既作为整个部落的农业生产基地,也作为四季牧场中的“冬窝子”。 大约在明末清初,出现了“马康”民居形式。所谓的“马康”,是一种半地穴形如碉堡式的土木结构平顶建筑,典型的马康面阔四间,9.3米,进深二间,6.6米。内部是土木结构,以木柱支撑。 马康内由两部分组成,左侧用木板隔有面宽一间,进深二间的马厩,其余右侧部分,则为宽敞的主人居室。室内右上角为一占地面宽二间,进深一间的大“连锅炕”,即:锅灶和暖炕相连接,中间和锅灶毗连部分用50厘米高的木制平台隔开。做饭煮茶,烟火穿炕而过,既可炊事又能达到暖炕的目的。居室内四壁、天棚、地面皆用木板镶装。四面板壁中还镶装了盛装粮食的躲柜,装衣服杂物的橱柜及碗架等。在高堂板壁之上镶装神龛。 马康四周不开窗,只在前面厚墙左侧开有一个宽约1米,高约2米的小门。居室内开有两个直通屋脊的天窗,供通烟,透气,采光之用。林区或临近林区的马康,有“外不见木,内不见土”之说。 随着社会的变化,藏民对马康进行了改造。他们紧贴马康续建了土木结构的二层平顶楼房及楼下前院畜圈。典型的二层平顶楼房,每层高度一般在2.4米左右,这个高度恰好与马康高度相等,楼房面宽也与马康面宽相同。 修建时,楼房紧贴马康,即马康的前墙用作楼房后墙,楼房与马康相互连接。续建二层平顶楼房比较简陋。楼上住人,楼底及楼底前院所修的平房做畜圈。楼上由堂屋、厢房若干间组成。家人分居各室。楼房前檐门面一般有木板装成,并在上面装置了方形花格小窗棂。靠边的堂屋向外突出一间,与之紧连的一间,修有占地两间的大“连锅炕”。堂屋天棚、地面、四壁镶装有木板,后板壁上也镶装了供佛的佛龛及碗柜,其余房间一般不镶装木板。一家人的活动,夏季多在楼房,冬季仍住马康。

裕固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举行成年礼时,常常举行“勒系腰”仪式。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成年礼俗。姑娘长到15或17岁时,如果没有男子来提亲,那就要在举行成人礼的同时,还要举行勒系腰婚礼。 具体仪式是:在自家帐篷旁边另外扎起一顶小白布帐篷,选择好吉日,请来亲戚、头人、喇嘛,待客人就座喝茶之后,由两个已婚妇女给姑娘梳头,戴上刺绣缀制好的“头面”,头面是用珊瑚珠、玛瑙珠、珍珠、银牌、铜环装饰穿缀而成的头饰。 先将姑娘头上的12根小辫子梳辫为3根大辫子,头面分为三长条,前面两条齐耳根辫人发辫,分左右垂在胸前,背后一条编人后脑的发辫上,垂在后背。待头面戴好,再戴上宽沿高顶有红缨穗的帽子,这时标志着姑娘已长大成人,同时也标志着从此有了社交的权利。 头面戴好之后,勒系腰仪式开始。将戴了头面姑娘的绸、缎或纱质腰带(裕固族把腰带称为系腰)系在姑姑或舅舅尚未婚娶的儿子腰间,同时将男方的腰带解下来,系在姑娘腰上。 勒系腰婚不管其姑姑家和舅舅家的男孩子年龄大小,是僧是俗,都是可以的。如果舅舅、姑姑家没有尚未婚娶的男子,则将系腰勒在已经婚娶的姑表兄弟或舅表兄弟腰上。如果姑姑、舅舅都没儿子,才可将系腰勒于第三家。 勒系腰仪式举行的当天晚上,戴了头面的姑娘,就住到小白帐篷里过夜,第二天又从白帐篷内搬回与父母同居。从此,姑娘就可与相好的男子自由交往,不受社会非议。但生下孩子,必须姓勒系腰者的家姓。

过去,甘肃地区的裕固族人称妻子为“部斯给”(posicei),其意思是“没有系腰者”,表明将自己的系腰系给了男人。 这里需要注意,裕固族人用女人“没有系腰”这一特征,作为对妻子的称呼,最能形象地说明勒系腰婚的特点。裕固族的婚姻形式中,姑表、舅表兄弟婚姻的具有优先权,即女方必须要嫁给自已的表兄表弟,只有没有表兄表弟时,才能嫁给别人,实际是母系社会的一种遗存。这种婚姻形式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女权特征。 早年,裕固族对于勒系腰婚俗普遍信守,勒系腰婚作为裕固族传统婚姻方式中的一种得到承认。然而,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步开化,许多地区的裕固族都出现了对姑舅表婚的“背叛”,女子可以与姑舅表兄弟以外的相好男子婚居。这样,姑舅表亲优先的婚配权利,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姑娘勒系腰后,一般有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姑娘长期在娘家,临时性地同不止一个男子在同居(当然,这要是在汉族人看来可是伤风败俗的)。男子在同居期间,必须帮女家干活,但不能“白头到老”,有孩子后仍然住在娘家。待孩子长大后,或与父母长期居住,共同生活,或女方向其父母提出要求,从父母处分得一部分财产,与她自己的儿女一起生活,当一辈子“老姑娘”。 其二,交往的男子中,有情投意合者可将其招赘上门,以招女婿名义同女方父母一起生活。若女方父母有人赡养,一起生活几年后以女方名义从娘家分得一些财产,分居另过。否则,则这对夫妻则有义务赡养女方的父母。 其三,如果姑娘与交往的男子感情相当亲密,男子又表示可以娶她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男子向被勒系腰家交一头牛或一匹马,“赎回”姑娘的系腰,男女方可正式结婚(此种婚俗主要流传在康乐草原),另成一个新的家庭。

杏鑫注册网站_裕固族饮食特点与饮食种类

裕固族饮食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特色饮食22种,兹摘录数种较有特色的饮食于下: 酥油炒面茶 顾名思义就是加入酥油炒面的茶点。在不产奶的季节,茶也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可不放奶,裕固族把不放奶的茶称为黑茶。裕固族人从小喝茶成瘾,如果一天断了茶,就会流鼻涕,淌眼泪,头痛困倦,浑身不适如患大病。喝完早茶,即赶羊出牧。裕固族牧民根据长期生活体验,认为砖茶性热,夏天可避暑解渴,冬天可驱寒暖胃,醒脑提神。 冻饺 裕固族做冻饺要事先挑选最肥的羊肉,把腿部的软肉剔下,掺上葱,放姜粉、花椒面、食盐,剁成馅,和好面,全家动手包饺子。包好的饺子均匀地摆好放在冷房子里冻,待全部冻住后装入干净的袋子里存放。到过年时,客人上门先喝酥油奶茶,再上手抓羊肉青稞酒,后上饺子招待。不管客人多少,都吃饺子。 全羊 按照裕固族的规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各部落由正副头目带领本部落三五个代表去给大头目拜年。拜年之前,部落要挑选一只大而肥的羯羊,宰杀得整爽干净,在羊肉未僵硬之前,把四条羊腿收拢成跪卧势,放在一长方形红漆木盘之中,羊头也要剥得千干净净。大头目一到,先由部落头目给大头目敬献一条哈达,后由四个人抬着木盘把全羊献给大头目,作为部落的拜年礼品。 是裕固族待客的上好食品。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从羊群里挑一只膘肥的羊宰掉。如果客人不多,就卸下四条腿做饭用,其余部分用刀按照关节部位一块块卸开,肋骨一根根分开,腰脊骨、后髅骨、羊胸、脖子都分成小块。肉下锅时,切忌热水中下肉。待锅开后用勺子撇掉血沫,下适量的姜片、花椒、食盐、辣皮。肉刚熟即可出锅,这种肉叫“开锅肉”。吃时肉脆嫩。如果过了火候肉变老,非得煮烂再吃。一般人家都备有大蒜,在吃肉时同食大蒜,肉味会更鲜美。在吃肉之前主人备盆净水让客人洗手,或送上一条湿毛巾让客人擦手。因为肉是大块的,只能用手抓着吃,故名“手抓肉”。 脂裹干 宰羊时用一净盆,内放一把食盐,接羊血。把羊肝、肺、心脏取出后,剁成肉末,加入姜粉、花椒面,放入羊血内,拌上葱、蒜、炒面。把羊护腹油,也叫蒙肚油整块取下,在面板上拉开铺平。把剁好的血肉浆用手抓在蒙肚油的上边,放成长条状用脂油卷住,多余的部分用刀切下,拿白线缠裹两头和全身,剩余的如法制做。全部卷完扎好后,摆放在笼屉上蒸,蒸熟即可。蒸熟的脂裹干变硬不会散开,再把缠裹的白线取掉,切成二三寸长的段,盛盘上桌,蘸上醋、蒜吃。脂裹干放冷后切成薄片,锅内放油煎热,味道更佳。

少数民族家族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就本质而论,它仍然以维系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家族的构成,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与其文化内涵,熔铸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 户族裕固族不称家族而称“户族”。据裕固族历史文化研究者介绍,“的尔斤”就是裕固族语“户族”的音译,每个部落是由数量不等的的尔斤所组成。 每个的尔斤根据其名称的首音或尾音取一个类似汉族的姓作为本户族的标志,如“亚赫拉格的尔斤”取汉姓为杨,“西喇的尔斤”取汉姓为黄,“啊尔郎的尔斤”取汉姓为郎等。每个户族中设户族长一人,称“老者”或“户主”(掌柜的),管理本户族内部事务及负责交纳本户族“茶马”(即官税)。户族老者无世袭权,每一两年选举一次,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在的尔斤户族中,不分男女均为本户族成员。但“裕固族由于婚俗方式决定了家庭家长的权力,夫随妻居的家庭经济大权自然操在妻子手中。同居男子无财产继承权,如果感情不和,男子离异而去时,不能带走任何财产,孩子亦属女方”。 而今,裕固族家庭则由父母共同管理,分工明确。家产由幼子继承,负责养老送终。 裕固族有崇拜部落英雄的习俗,凡英雄们死后,其灵魂就会变成家庭或部落的守护神。一旦家庭或部落有不祥之兆时,便通过一定的仪式进行祭祀部落英雄。

杏鑫平台首页_藏族人的名字有何特点

藏族人的名字多取于佛经上的吉祥词语,一般用4个字组成如用简称,可用第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 很早以前,藏族人都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例如,母亲名叫“达拉嘎姆”,儿子名便叫“达赤”。 自从有了阶级之后,有的人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如:昆•贡却杰布。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后,有的人又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如:聂•赤桑羊顿、多仁•丹增班觉。 佛教在西藏盛行后,人们的名字也有了佛教的色彩,他们喜欢请活佛给起名字。有的活佛、堪布,将自己名字的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便给小僧起名为“江白多吉”。多吉——金刚;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拉姆一一仙女. 有的在名字前加上僧职或封号,如:班禘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确吉坚赞”是名字,“禅额尔德尼”是封号,。 活佛的名字, 一般在名字前面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热振•多吉才仁”。 有用自然界的物体做名字的,如:达娃——月亮。有用小孩子出生的日子做名字的,如:次吉一一初一。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巴桑——星期五。 藏族人同名的很多,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些说明,如加大、中、小,或加上地名,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职业,或在名字后面加上人的生理特征。或者用性别和老幼来加以区别。 1951年以后,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 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 藏族人认为,直呼名字是不礼貌的。因此,总要在名字前后加点什么,表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要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但在家中,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可以直呼其名。

杏鑫登录_酥油是什么,喝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习惯

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1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