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主管304724_壮族干栏式木楼简介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他们建造村落多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河溪的地方,以向阳为佳,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壮族的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几棵大榕树,用来象征人畜两旺。 壮族称居住的房屋为“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干”是上面之意,“栏”是房屋。“干栏”,即房屋有上层下层的意思。这种住房样式,适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以粗壮的原木为柱,下垫长约1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赢柱上凿榫连以纵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屋顶做悬山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现多用瓦,左右及后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和泥糊其上。房屋分为上层、下层和阁楼3部分。上层有3开间、5开间或7开间,下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厕所和贮藏室。火塘多在中间。同时,在上层往往另建有望楼、挑楼、抱厦等。 住房以神龛为中心,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结构的最大特征,是夫妻异室,沿袭了旧俗。 壮族人相信世间万事皆有灵性,对居所非常在意,避免大门对开,引邪物人室,有些甚至不安后门,以防财物丢失,中间的隔层多为木板。与广西这一干栏式建筑融为一体的是民居外的晒排,主要是用大树的大枝丫撑起的像阳台一样的平台,专门用于晾衣物及晒谷物,晒台通风良好。壮族的民居体现了壮族先民生活在多雨的、亚热带地区的那种防潮、防霉等意识,是壮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前进,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稍有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 壮族的整个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敛,工艺颇高。壮族的这种房屋建筑,建于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特别壮观。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拉祜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拉祜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是古代氐族和羌族的后裔,与彝族、纳西族等同源。 拉祜族服饰很有特点。拉祜族人注重装扮,服饰文化发达,并且以黑为美,主要的服饰也崇尚使用黑色和深蓝色,多用银泡进行装饰。 拉祜族的男服女服都以黑色为主,在襟边、袖口、裤脚边、护腿套等地方,装饰以多彩的花色,如红、黄、白、浅蓝、嫩绿等。这些颜色较为鲜艳的装饰用彩色线和彩色布组成,黑色搭配了五彩斑斓的精美图案,绣工精制,款式丰富,是拉祜族人的最爱,使衣衫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在拉祜族服饰装扮的传统中,妇女头上包裹黑色的布头巾,戴上银色大耳环,胸前佩挂一串大银牌(称为“普巴”),成为拉祜族服饰的鲜明标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拉祜族妇女使用更多的银饰品作为服饰的点缀,主要有银泡、银纽扣、银吊子、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尤其是嵌缀银泡,更成为拉祜族服装的主要特征。 按照拉祜族的习俗,妇女佩戴的银饰越是齐全,越显出她的华贵和富有。除妇女佩戴银饰以外,拉祜族的年轻男子也有戴银质手镯和银项圈的习惯,也是为了彰显其富贵。 以上是对拉祜族服饰特点,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语言,意思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指的是一种土家织锦,这种织锦独具特色,不仅是土家族的民间艺术代表,也被列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如今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兰卡普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土家族有“好五色衣服”和“衣裳斑斓”的习俗。其中制作“五色衣服”的“兰干细布”即为西兰卡普织锦的前身。土家族人民将“西兰卡普”视作“土家之花”,受到世代土家人的珍爱。西兰卡普主要的原料是丝线和棉线,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这种织锦颜色鲜艳明亮,花纹饱满丰富,如今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手工织成的真品,大多都为工业制品。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西兰卡普最早用于女子出嫁的花铺盖,因此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具有特殊的意义。西兰卡普实用美观,经久耐用,土家族少女出嫁时,都要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西兰卡普作为铺盖,缠裹各样的嫁妆,父母也用编织精美的西兰卡普,给女儿作为陪嫁品。这些花铺盖会陪伴女子一生,使用几十年仍然鲜艳亮丽。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旧时瑶族的凿壁谈婚习俗

一定都听说过“凿壁借光”的这个故事吧,而在贵州省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也有“凿壁”的故事,但不是借光,而是瑶族男女青年借这一小洞传情达意,这就是居住在荔波县的瑶族别致新颖的恋爱方式——凿壁谈婚。 瑶族青年的父母很开通,这里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封建习俗的约束。凡是家中有姑娘的,父母会提前修建“姑娘房”,也称为“寮房”。这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门通堂屋,一般为木结构板房,在房间临街的一面墙壁上凿一个小孔,这个小孔被称为“朋友洞”、“谈婚洞”,正对姑娘床头。姑娘等到谈婚论嫁的年纪,晚上独自住在寮房内,通过小洞寻找着那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瑶家父母都是非常关心女儿的婚事。当女儿长大到16、17岁时,父母就会让女儿住到邻近大街的一间房子内。这房子至少有一面墙是临着大街或田野的。在这房间里,女儿可以接待前来求婚的小伙子。在这房子的临大街或田野的墙上,凿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位置正好在床头旁边的枕头处,瑶家称之为“谈爱洞”。 如果哪个小伙子看中了某个姑娘,他就可以在夜深入静的时候,悄悄地溜到这个姑娘的“谈爱洞”前,将一根指头粗细、长二尺左右的小竹杆摸索着伸进“谈爱洞”内,以此作为传话筒,与姑娘悄语密谈。如果姑娘不理睬,小伙子就会知趣地离开,另找目标。倘若姑娘看上了这个小伙子,那么他们就会隔着墙,一里一外地谈起来。要是双方都觉得满意,那么姑娘就会邀请小伙子明晚再来,经过多夜的洞口密谈,两人情投意合,姑娘便会请小伙子进屋,在屋内的灶塘边互相赠送定情物,定下终身,然后告诉双方父母,男方便请媒人前往女家求婚。

景颇族的恋爱是自由的,但通常却有极严格的等级界限。其表现就是推行“丈人种”和“姑爷种”的风气。 根据景颇族的习俗,一旦一桩婚姻关系缔结,不光会产生姑爷(即女婿)和丈人(即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 丈人种,就是指某一家族中的女子生来就是另一家族中男子的妻子。而这个男家族就被称为姑爷种。作为姑爷种的男子,有权娶丈人种家的女子为妾。这是姑大表婚习俗的残余。一个姑爷种的男子,可以娶其母的侄女为妾,甚至娶其母亲的妹妹为妾。一个亡妻的男子,必须优先娶他亡妻的妹妹或亡妻家族中的女子为妻。但是,一个男子,不能讨娶其姑母的女儿为妻,因为这个男子用于“丈人种”,当然无权去讨“姑爷种”的女子。 一个姓氏,可以同时和几个姓氏建立“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关系,但必须严格进守“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婚姻原则。青年男女了恋爱过程中,首先要问清楚彼此姓氏和通婚关系,不合者,则不能在一起。 在当今景颇社会中,“丈人种-姑爷种制度”却依然存在,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根据景颇族的习俗,一旦一桩婚姻关系缔结,妻子一方的三代所有亲属成员都同时成为丈夫一方的丈人种,同样,丈夫一方的三代所有亲属成员也都成为妻子一方的姑爷种。 从原则上说,在礼仪上,姑爷种要尊重丈人种,在经济上,丈人种对姑爷种享有“吃”礼的权力,但如今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更多地只是表现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礼信”行为。 当然,现在的丈人种-姑爷种的关系是暂时性的,随着该关系借以建立的桥梁——女人的死亡,该关系也就宣告结束了。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哈尼族人衣服件数越多越美丽

哈尼族是一个居住在云南省西部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靠开垦梯田种植稻谷为生,就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方式,从而形成了哈尼族奇特又美丽的服饰文化。 哈尼族的服饰是哈尼族自身传统文化的精髓,美丽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御寒防风,而且还承载了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的服饰从色彩、样式和花纹体现了他们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是哈尼族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识,从服饰上透露出物我合一、生生不息的生活理念。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五彩斑斓,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展现出哈尼族妇女的智慧和勤劳品质。 哈尼族中有一支叶车族群,他们的服饰文化更为鲜明特殊,叶车妇女的日常装扮是头上戴一顶白色的尖帽,上身穿着一件对开式的短袖土布衣,上衣无领无扣,腰部靠宽阔的五色腰带扎起来。这些布衣在数量上极为讲究,上衣一件一件地套在一起穿,普通人通常是七八件套在一起,富贵者更多达十余件,从上衣的里长外短,可以很清楚地数出衣服的件数。 在衣服数量上,哈尼族人认为,妇女衣服的件数穿得越多,就越美丽,也越能体现出家境的富裕。她们上身的衣服有很多层次,下身则都穿着黑色短裤,在裤脚口打上和上衣数量相等的褶皱,大腿以下则全部裸露着。每年过节,年轻的姑娘们都会手戴银手镯,脖子上戴着银链子,腰间挂着闪亮亮的银片和银泡。搭配上五颜六色的多层衣裳,再以黑色短裤和修长两腿相呼应,走起路来,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响,美丽异常,极具特色。

杏耀注册登录网_赫哲族的衣服都是鱼皮兽皮做的吗?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因此,民间就有了一种说法,认为赫哲族的衣服都是鱼皮兽皮做的。这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大略说明了赫哲族服饰的显著特征。 赫哲族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的三江流域,那里江河纵横,山林密布,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样的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的服饰留下了特殊的印记。由于渔业资源非常发达,赫哲族早年的服饰大多是由鱼皮制成的,这种鱼皮服饰文化举世罕见。 赫哲族制作鱼皮的工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在服饰的制作技术上非常娴熟,这种鱼皮服装具有抗湿、抗寒、防水、耐磨、轻便等诸多特性,非常适合生活在寒冷东北的赫哲族人民。 随着赫哲族人民狩猎技能的提升,猎取的野兽越来越多,鱼皮服饰便成为妇女使用的衣服。传统的赫哲族妇女的上衣样式,类似于满族的旗袍装,衣襟非常长,超过膝盖,腰身很窄,下身肥大,袖子很短,没有衣领。其中袖口、领边、衣边都染上各种动物和条纹图案,有的还会在下摆附近缝上贝壳、铜铃等装饰品,十分美观。 而赫哲族的男人多用兽皮制成衣服,冬季一般多穿狍皮貂皮大衣,狩猎时能够抗寒耐磨,他们的长袍前后开衩,衣服的扣子很特别,多使用两排的皮扣或鲇鱼的骨扣。同时在捕鱼的劳动中,赫哲族的男女都会穿着鱼皮皮裤,多是用怀头、狗鱼或哲罗这种大型江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款式。男式的鱼皮衣上端多为斜口,女式的上端多为齐口,并且镶着花边,穿着它捕鱼能够防水护膝。 赫哲族的鱼皮和兽皮文化产生于其独特的渔猎生活,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既形成了赫哲族的民间传统风俗,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赫哲人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赫哲族的鱼皮兽皮服饰文化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处境,比如鱼皮如何染色、鱼皮线如何缝制,现在已经几乎无人能做了。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什么是土家转角楼

转角楼是流行在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建筑,转角楼建造起来难度较大,要求设计准确,建筑合龙要求斧口不差。由于转角楼十分难修,所以一般多见于富贵人家,如果家境一般,则多为普通的“吞口屋”。 在土家人心目中,修建宅房是人生大事,因此特别讲究顺应风水。竖屋上梁有一系列仪式。选址勘察,讲究自然、美观、方便、适用。以“走马转角楼”为突出特色土家吊脚楼,因势就形,造型美观,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构成土家山寨最为耀眼的风景。 转角楼由一根“伞把柱”支撑,屋顶水面分为“四面水”,“伞把柱”的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凿上多个榫眼,组成四面“排扇”,以“伞把柱”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排列。转角一般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两边都建转角楼的。转角楼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转角三面有悬空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转角楼是土家族吊脚楼中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区别土家族吊脚楼与苗族、侗族、瑶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转角楼的建造最讲究风水,从选址勘察、建造次序、结构安排、竖屋上梁等都有一系列的风水勘测和固定仪式。 转角楼是土家族吊脚楼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也是区别土家族吊脚楼与其他民族如苗族、侗族、瑶族吊脚楼的显著标志。 土家转角楼因势就形,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造型美观,构成了土家山寨中最为耀眼的一道风景。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黎族的姓氏与名字有何特点

黎族原本无姓,但是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宋代,已有王、符,两大姓了。关于黎族怎样从无姓到有姓,史实的考证已非常困难,但有关传说却十分生动: 某次,两兄弟各牵牛通过一个狭窄的石门,哥哥的牛双角上翘,顺利通过;而弟弟的牛双角下弯,被门卡住。弟弟非常生气,将牛打死,剖开牛腹,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字,于是就拿来作了各家各户的姓。 黎族人一生有三个名字。一是乳名,由母亲或同村年龄较大的妇女取名。男子到了娶妻成家时,不再使用乳名,要另取一名。其方式是,举行祭祖仪式,请长辈依次念出历代祖先的名字,然后依照同声母的原则,给新郎当众取名。如祖父叫“科”,父亲叫“砍”,新婚的儿子就可以叫“孔”,依此类推。 对于同名的人,有时还在名字前加上表明该人家庭情况的限制词汇,以示区别。同是名“孔”,父母双亡的,叫他“色开孔”(“孤苦伶仃”),父亲亡故的,叫他“工琶孔”(“命运不好”),失去姐妹的,叫他“烤调孔”(“没有姐妹送酒饭”),一个孩子死亡的,叫他“烈昭孔”(“以后还会生育”),所有孩子都死亡的,叫他“阿浪孔”(“无依无靠”)。如把汉姓加上,则可有陈色开、王烈昭、王工琶等。 女子出嫁后,也要另取名字,一般是用同一祖先的亲属居住的村名,也有的就直接用娘家的地名。第三个名字是上学或出外工作时使用的汉名。黎族使用汉名,也讲究字辈排行,可以说是完全吸取汉族文化的产物。

杏馫1980_傣家竹楼是怎样的,傣家竹楼简介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古代百越人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是以竹木为材料而搭建的独立式楼房,下部架空,随地势而自然错落。这一类的民居,远在浙江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所发现,至今在四川江河岸边的挂脚楼、湘西的吊脚楼都是这种干栏式建筑的代表形式,云南的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也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一般而言,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防止地面的潮气,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其房顶呈“人”字型,这是因为西双版纳地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 傣家竹楼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傣族竹楼的所有柱、梁、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中间较粗大的柱子代表男性,侧面的矮柱子代表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在等级、辈分都非常严格的傣家人心里,竹楼的建造也有一定的规格,比如长辈居住的楼室里柱子不能低于六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六尺,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九级以上。 近些年来,傣家的竹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竹楼已被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也改成了木板盖顶或瓦顶,但传统的竹楼特色仍然保存至今,其中蕴含着傣家特有的民族色彩和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