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咨询304724_什么是牛魂节,牛魂节是什么时候

牛魂节是壮族、布依族、瑶族、侗族、汉族、土家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牛魂节也被称作牛王节、开央节等。至于牛魂节是什么时候,一般讲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便是牛魂节,但由于地方的差异,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庆典的。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所以我国民间养牛的人家,都要用不同形式进行一番庆贺。 在这一天里,不管地里有多少农活,各家各户都要免除牛一切的劳役,给牛放假一天,清早小孩子将牛送到绿草如茵的牧场,好让牛愉快地度过它的节日,人们还会将牛栏清理干净,做到栏干草足,同时全村的村民要对全村的牛评头论足,同时各家各户也会先将牛喂饱后,人才去吃饭。 这一天,人们还将牛栏内的类便清除掉,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有的人家采割新鲜草料饲养耕牛;也有时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还有的泡制甜酒或杂梁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喂灌耕牛;更有细心人用蓖子梳去牛虱,用茶油擦涂伤口,做到精心护理,使耕牛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精力――总之,牛在这一天的待遇是非常高的。 这天桂北地区的侗族、瑶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都要上山采集乌柏等树叶,用其煮出的水做出一锅糯米饭,称为乌饭,人们会盛碗紫红色的乌饭,放上几块腊肉,端去给牛吃;有的人家也会采集新鲜的草料饲养耕牛;也有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牛;还有的人家用泡制的甜酒或杂粮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喂灌耕牛;更细心的人家,会用篦子梳去牛虱,精心护理,从而保证耕牛的强健体魄和持久精力。 牛魂节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因为据说打牛会惊扰牛魂影响农事。人们按照传统的习俗让勤劳的耕牛得到休息,企望丰收,安定牛魂,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也是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的美好希冀。

杏鑫内部304724_什么是彝族阿都高腔

彝族阿都高腔是彝族民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高腔在彝语中发音为“央”或者“央合”,阿都高腔风格独特,曲调高昂悠长,唱腔韵味十足,节拍随心所欲十分自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演力。 过去彝族世居山地,大山是彝人的家,山地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这隔山隔水的环境却练就了彝人婉转悠扬的歌喉,唱出一曲曲高亢嘹亮令人心醉的歌谣!高腔,不仅是布拖彝族民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阿都高腔的演唱方式通常是采用高音尖嗓假声的形式,一段一乐句,重复段落时稍加改造进行变化。开口起腔大多采用跨度大跳,突然升高,用假声演唱,快结束前再回归本音来进行拖腔,最后再来一个大幅度下跌后戛然而止结束全歌。连诗人何其芳都这样形容高腔:“布拖彝族阿都高腔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遥远的寂寞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 感情丰富的直白表达和能歌善舞的天赋让唱歌成为彝族人民生活的一味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他们用唱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是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和社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曲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阿都高腔直白的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心声,流露出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憧憬。高腔不仅是彝族文化中一个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明珠,也是我国民间音乐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那坡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壮族的一支,又被称为“黑衣壮族”,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民族,至今保留着充满壮族特色的民歌,被称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那坡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那坡壮族民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丰富多彩,古朴精致,其分类是按照声调来分,根据声调的不同可以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这六种,名字的发音貌似与壮族自己的语言——壮语有关,但是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都能歌善舞,民歌在那坡壮族的生活中不仅扮演着娱乐的角色,还具有交际、教育、宣传等生活意义,那坡壮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对民歌进行推陈出新,但是基本内容和形式保持不变,使民歌保持着与民俗良好依存共同进步和原生性强等特征。那坡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具有历史、艺术、学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应当受到传承和发扬。

杏鑫主管304724_苗族人迎接客人的特有方式-拦路酒

拦路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传统礼仪。苗族人待人热情、纯仆好客,喝“拦路酒”的传统由来已久,每当远方的亲友到访,即安排盛装苗族男女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吹笙击鼓、坛装美酒、牛角为杯,拦路劝酒,少则设卡一至三道,多则十二道,客未到主人家,而酒已半酣。盛情如斯,世所罕见。此种欢迎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喝拦路酒”。 在苗族村寨,逢年过节或接亲嫁女、回门认亲、吃满月酒等日子,苗寨人都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迎接客人,以表达诚挚和敬意。 “拦路酒”的规格视场地情况而定,少则三六道,最多十二道,其中最后一道设在主家门口。在门口桌上摆一对牛角杯或用两棵竹子连枝叶搭成拱门,牛角分别用粗线吊挂在竹枝上,牛角上各拴上一条毛巾,寨上或主家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站在旁边,恭候客人到来。如此一路想满饮进寨者,非“海量”才行。不过对于不善饮酒的客人,只需要将双手背在身后,弯腰用唇轻触酒杯后有礼貌地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过关”了。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欢迎仪式还有燃铁炮、放鞭炮、奏莽筒、唱酒歌等。 苗家拦路酒,主要以当地优质糯米、野果、山泉水为主要原料,用古老传统工艺,天然发酵,密封窖藏而成。具有入口醇厚、回香持久、补中益气、养颜驻容、驱寒除湿等优点。是苗族用来招待贵宾的佳酿。 拦路酒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有时间到苗族同胞居住区旅游观光,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苗家人的热情,体会一下苗族人的民风民俗。

杏鑫咨询304724_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

白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等喜庆日子里,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客人。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的三道茶很有讲究,其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也不尽相同。 第一道茶是苦茶,白族称之为“清苦之茶”,暗含着做人要先吃苦才能成功的寓意。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司茶者会将一只小砂罐放在小火上烘烤。等到小砂罐被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砂罐中,并不停转动,以便里面的茶叶受热均匀。等到里面的茶叶发出“啪啪”的响声,叶子的颜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一会之后,主人将茶水倒进茶杯中,用双手捧着献给客人。这道茶因为经过烘烤和煮沸,颜色很好,看上去像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起来苦涩中有清香。这道茶一般只有半杯,大多数客人都会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是甜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就会重新用小砂罐制作第二道茶,烤茶和煮茶的程序与第一道茶一样,不同的是这个时候要加入少许红糖。按照这种方法沏出来的茶,苦中有甘甜,甘甜中有清香,味道很好,它暗含着白族人“苦尽甘来”的美好愿望。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这道茶的煮法和前两道相同,只是里面的原料已经换成蜂蜜,还有花椒和核桃仁。客人在喝第三道茶时,要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用口轻吹,趁热喝下。第三道茶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回味无穷。 怎么样,现在知道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了吗?有时间的时候你可以到云南走一趟,亲自品尝一下。

杏鑫登录网站_白族“背婚”风俗是怎样的

作为聚居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白族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新娘到了男方家门,要“退喜神”,即由两人持火把在新娘周身晃过,也称“退马车”。新郎新娘在堂前拜礼,新娘要依次敬苦茶、甜茶、泡酒,蕴含着人生苦尽甘来的意味。次日新婚夫妇回门,女方父母送以家畜家禽,女方当天要返回男方家。 白族的家庭组织基本上是小家庭制,儿子婚后多与父母分居,但白族社会内部依旧存在大家法制度,家族和各小家庭成员间的辈分很严,平辈兄弟姐妹间,也以“长支为大”,家族内部有族长,族内一切事务和纠纷必由族长仲裁方为有效。 背新娘绕“8”字的“背婚”风俗源于白族的传统婚姻制度,白族维系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订婚要测算生辰八字,彩礼较厚重。剑川与大理海东地区的男女订婚后,凡逢年过节(主要在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男方必须向女方按时送礼,直至结婚为止。中间若男方停止送礼,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解除婚约。

杏鑫测速登陆_瑶族“盘王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

在瑶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了。盘王节又被称作“还盘王愿”“做盘王”“祭盘瓠”等。瑶族人民信奉“盘王”,将盘瓠看作瑶族的开山始祖,所以盘王节成为瑶族的重大节日,迄今为止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盘王节这一天,要举办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瑶族的男女老少穿上民族服装汇聚在一起,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节日期间,瑶族的各个山寨都是鼓乐齐鸣,歌声阵阵,演唱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双人或者四人对舞的长鼓群舞。 有关盘王节的传说很多,还有一种是这样说的: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 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已蒸了六天六夜,公主耽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故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未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 现在,瑶族盘王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风俗,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参与。现今,“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地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不管以哪种形式,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时间延长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先敬奉盘王,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长辈在神像前供奉猪头、鸡肉、糯米粑、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通宵达旦庆祝节日。 当然,瑶族人民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具体可参阅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杏鑫测试路线_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简介

每年的三月三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这一天,畲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歌会,载歌载舞,祭祖先拜谷神,热闹非凡,这就是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在这一天里,人们还要吃乌米饭,款待来客,故称“乌饭节”。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做成的。乌米饭的做法是: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后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气味清香。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的来历,相传在唐代,畲族的两位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一起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最后被朝廷军队围困在了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这一天,畲族人民冲出了包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作为纪念,人们把三月三日这一天定为节日,并在这一天里吃“乌米饭”表示对英雄们的纪念。 畲族乌饭节的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借此以缅怀祖先。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可以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则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以上介绍的是畲族的乌饭节。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还有不少的地方和民族也有乌饭节。在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许多地方都过乌饭节,但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这天人们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 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例如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在时间上与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算是比较有特色吧!

杏馫1980_满族服饰文化简介

满族服饰沿袭了先代女真人的传统,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 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旗袍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满语称“衣介”。普遍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连为一体。当然,满清时期的旗袍可不是现代把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的无领旗袍,那时的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不论男女都穿。 满族男子喜穿长袍马褂,戴圆顶帽,下穿套裤。男子的旗装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四面开衩,束带。袖口是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束腰有紧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带一束即可。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多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马甲。 女旗袍长到脚面,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绣成一组图案,在领口、袖头、衣襟都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多至十几道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长袍逐渐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宽腰身直筒式向紧身合体的曲线、流线型样式发展。现已发展成代表中国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装。直至21世纪仍然在世界上广为流行。 满族男女都喜好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还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丰富,制作精美。 满族服饰文化对现代中国服饰有很大影响。

杏鑫4注册登录网_锡伯族抹黑节简介

锡伯族抹黑节是锡伯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就开始了,早起的老人给尚未起床的儿孙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随后青年人走出家门以抹黑的方式互相祝福,这一节日被视为佑护生灵的节庆礼仪。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前日晚间准备的抹黑布(即抹上锅底黑灰的抹布)或毡片带上,大家在街上你追我赶往脸上相互抹黑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也有挨家串户成群结伙去抹黑的,有的人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得一脸黑。见到老年人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免灾难,得到幸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今的“抹黑节”变成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活动。 关于锡伯族抹黑节的来历,传说是古代一对老夫妇救活了受伤的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个年轻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黑霉。巡天神应允了,但用手在麦根处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麦秆上所有的麦粒,只留下尖端处的一截麦穗,所以从此麦子的产量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以后每年正月十六,就成了锡伯族的“抹黑节”。 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里也有类似的抹黑节,称为“抹黑日”或“黑灰日”。广西的彝族会在农历新年或者过节的时候,男女青年双手带着烟煤,遇到对方时抹在对方脸上,以示深情和祝贺;东北的达翰尔族将农历正月十六定为“黑灰日”,同样用抹黑脸来表达祝福,预祝丰收;除此之外,鄂伦春族同样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用此驱妖避邪保平安。 尽管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类似的抹黑节,但锡伯族抹黑节最有特色,也最有名气。了解其他锡伯族节日,请点击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