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376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甘肃藏族服饰特别复杂,它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以及性别化特点。总之是各地的风俗不同,服饰也不太相同。 玛曲、碌曲、夏河藏族服饰 玛曲、碌曲、夏河等地,男女牧民的帽子随季节更换,春秋两季喜欢戴礼帽,冬天喜欢戴狐皮帽。夏天,大家穿单藏袍,根据个人的爱好,颜色呈多种色调;春秋两季,天气较凉,一般都要穿二毛皮袍;冬天都穿大羊皮袄。这些不同的藏袍均带装饰,特别是妇女的皮袍,领、袖、襟处的装饰更加令人注目。藏袍里面,一般要穿贴身夹袄。藏袍穿法:右臂外露,左臂套袖,腰扎绸带,右袖束于身后腰带下。这些地方的藏族妇女,特别注重发饰,留小辫,辫数多以年龄为限。小女孩一般梳3条辫子,成年女子梳9条辫子,结婚妇女的辫子更多。发辫上常见的装饰品主要有珠及金银制品。 卓尼藏族男子服饰 与玛曲、碌曲男式服饰大体相同,但妇女服饰较特殊。帽子多为圆顶石榴帽或犹如烟筒的细毡礼帽,其上有各种装饰品。穿紧身藏袍。年轻妇女常在藏袍上套一件粉红色马甲,系一条红色腰带,下穿直筒裤子,足登长勒布鞋。旧时,卓尼男子留长辫绕顶,妇女多梳三根辫,以银品和海贝为饰。 迭部藏族服饰 生活在迭部的藏族,男子不喜欢戴帽,多以毛巾绕头。身着长衫,多以麻织品为主,腰扎红腰带,右臂外露。足穿牛皮底长靴,黑色长裤,裤筒较窄。但也有例外,在腊子口一带的藏族男子穿大裤,短袄,缠腿。妇女戴圆筒平顶高帽,身穿大襟长袍,里穿贴身衬衣,有时长袍外套一件肥大坎肩,扎一条漂亮腰带。未婚女子梳2条辫,已婚妇女梳3条辫,盘头、垂吊均可。有时并不严格,盘梳小辫、多辫,任其喜好。 舟曲藏族服饰 舟曲藏族无论男女均穿普通藏袍,头戴帕巾。妇女留细辫,数量不等。妇女戴胸佩,装饰图案精美,以银盘为主。衣服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刺绣,花色鲜艳。 卓尼藏族服饰 卓尼藏族女子服饰的特点是半高领,右开襟,紧身窄袖,直线裁制,两边开衩,下长至足,颜色多为天蓝、湖蓝、翠绿,年长者颜色较深沉灰暗。穿着时,在藏服上面罩一大襟式绸缎马甲,当地藏语叫“库多”,开襟处镶滚宽6厘米,窄2厘米的两道花边。年轻女子普遍喜欢上着蓝绿色的藏服,外罩粉红、大红或紫红镶边绸缎马甲,腰系一自织黑白几何形图案的机织花带,也有系毛织大红腰带的,下着深红窄筒裤子。足穿红靿满绑锁梁布靴,俗称“连巴勒子鞋”,上施五彩斑斓的花草、珍禽刺绣,整个色彩鲜艳明丽,对比强烈。 卓尼县卡车乡过去男子留有长辫并盘绕于头顶,在鬓角处于发辫梢上扎结一葫芦形银饰,也有用红布条系于发辫梢并垂吊一截的。车巴沟半农半牧区藏族妇女的两根长辫子上缀满黄铜纽扣,俗称“纽子头”。

杏鑫测试路线_甘肃牧区藏族人的服饰特点

甘肃牧区男女喜戴圆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则是狐皮帽。夏河一带的藏族妇女戴四片瓦形的翻毛边的绣花呢帽和以白羔毛围边的皮帽。皮帽圆锥形的顶端坠一束红缨,还有将羔皮或其他兽皮围成筒状的皮帽。用红布或氆氇施面。两头只用绸条系扎,方便适用。 牧区的妇女喜欢戴耳环、耳坠子,藏语叫“那龙”、“那多合”,大都是金银制品,有浮雕、掐丝、镂空镶嵌等形式。耳环上再挂耳坠子。耳坠子层层叠垒,长达六七十厘米,垂及前胸。牧区妇女还讲究项链、排珠、银盘(长方形)等饰物。 项链藏语叫“戈尖”,它是由一颗颗大小相同、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珊瑚、琥珀、密腊、松耳石、奇楠香料珠串联而成的。也有用红、蓝、绿、紫色玛瑙和淡黄色象牙制成的。玛曲妇女的颈项上多佩戴由20-40颗珠子串起的,少则两三串,多则十几串的项链。 牧区藏族夏穿“日拉”,即用布料衬里,以各种料子为面的藏袍。颜色有黑、墨绿、咖啡、青莲等。右腋下用红、绿布条做两条宽4厘米、长12厘米的带子,穿时两带相结即可。春秋之际穿着用羊羔皮作里子,外罩毛料或布质面子的,叫做“插日”的二毛皮袍,有的“插日”之上罩以“日拉”。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十样景”氆氇和水獭皮镶两道边。冬天大都穿着一种叫做“子化”的大羊皮袄,领面多镶包豹皮,男式袖口、襟、摆饰有15厘米的黑布,也有紧挨黑布镶嵌金黄色锦缎或朱红色布条的。 女式皮袄装饰华美,领面除豹皮镶包之外,还在领脚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摆、襟边处有的用三种纹样的氆氇迭缀;有的在“十字”氆氇之上级以三四指宽的水獭皮和锦缎花边;也有的在“十样景”氆氇之上镶30厘米红布和绿黄色布条。袖筒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挂在身后腰带下。 藏袍穿着时,无论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颜色多以红、绿、蓝(男多咖啡色)色绸缎缝制,领缘及襟边镶包金黄丝缎,外罩布袍或皮袍。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茧绸,身后打结(戴孝时才在身前打结),吊下30多厘米长。在茧绸腰带上又系一革带,名叫“恰玛”,上扣一节银制或铜制灯泡,两头有接扣,前面还有一银制长方形饰物,镶嵌红绿宝石和琥珀、珊瑚,镂刻精致花纹。腰带的侧旁佩挂银或铜制的各式奶钩,藏语叫“姚将”,上嵌红珊瑚珠、绿松石。 除了佩奶钩以外,还佩挂一种叫“龙高”的银制饰器。夏河一带的由半圆形(上嵌三颗红珠)和方形物(中嵌一颗红珠)联结在一起的,而玛曲的“龙高”则由微微鼓起的桃形和月牙形连缀在一起,其下端均开一孔,系两根带节的银棒或一束红珊瑚绿绸带。

杏鑫主管304724_裕固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裕固族服饰质料多以皮毛织品为主。裕固族夏秋两季都用褐子做衣料,做成的衣服不但结实耐穿,还可防雨防寒。毛线织成的褐子,有的是白羊毛织的,有的是黑羊毛织的,有的用黑白两种天然色毛线织出人字形、波浪形图案,也有的用染毛颜料染成各色毛线,织成彩褐,给小孩做衣服,用彩色毛线做成线穗装饰衣物用具,紫红色的褐子又是成年男女的衣料。用羊毛织成的氆氇更是较褐子高级的衣料和装饰品。 裕固族用牛皮自制的“皮窝子”,是用两块熟制的牛皮,一块长圆形从中卷起,另一块半圆形作为鞋脸,缝到另一块上,缝住后跟即成了皮窝子。 裕固族男子衣服以紫红、蓝、青色为主,扎红色腰带;女子衣服,以红、绿、紫、蓝、黑为主,枣红、紫、绿色腰带;除和尚、喇嘛外,男女一般不穿米黄或橘黄色衣服。裕固族服饰工艺多由编织、刺绣、裁缝、擀制、穿缀等构成。包括:平纹、斜纹、三角纹、人字纹、波浪纹,条纹的纺织工艺;马缰绳、毛绳、捎裢、东部女帽的编织工艺;男女服饰上的各种动物、花草鱼鸟的图案以及刺绣、攀绣、贴绣等;各种图案缝边和嵌镶;鼻烟壶、火镰、针扎、腰刀、子弹袋、各种荷包。 上述随身携带的用具都用绣花袋(或荷包)装包、缀饰等,裕固族刺绣一般都用红色、黑色、黄色作为衬底色,色彩对比强烈,具有一种阳刚之美,造型活泼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甘南牧区(玛曲、碌曲、夏河)藏族妇女的头式较为独特,多系“碎辫子”型,如夏河一带六七岁的女孩,把额前的短发辫紧,从两鬓与顶上总结三条辫子,拉到后面续上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一块宽约10厘米,长30厘米余,用红呢包毡的软胎布块,藏语叫“然周然哇”。 部分有钱的人在还上面缝五六块银元,或三五个银制碗形饰物,藏语叫“欧当”。富有的则在上面缀以腊珀或金饰品。一般则钉的是黄铜片子,藏名叫“麦隆”,牧区则是密密地钉上无数贝壳扣子。 在这里,当女子到了十七八岁举行“上头”仪式时,在头顶分出一束圆形的头发,将其分成九股编成一条辫子。四周的头发都往下梳,从靠近脸的地方结小辫。愈是贵妇,辫子越细,数目也愈多。每十几根头发结成一根小辫子,约百余根,辫梢接黑丝线绳。绕头一圈编完之后,在小辫的根处,用针线穿上两道线,然后从脸的正中分开向背后聚拢扎结。辫子上由脖颈至腰际处牢挂一条宽约7厘米、长约69厘米的红呢包毡镶黄边的软胎板块。上面缝缀十二三颗腊珀,顶端皆系扎红珊瑚珠。腊珀来自西藏,每颗如鸡蛋大小,颜色暗黄,藏名叫“怀宁”。 玛曲县欧拉、尼玛的妇女先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圈,继续梳编到肩背处,再接黑丝线达于腰际。另将后脑勺的头发梳编一排细辫,上坠宽18厘米左右的布带,并用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然后间隔缝缀串珠、密腊、珊瑚、松耳石及长方形、碗形(即“欧当”)银制饰物等。布带下端还联结数串深蓝色的珠玑和红丝线穗子。全长及于腰下,也有坠及脚踝的。 大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红色料珠串缀起来的头箍。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50串,间有琥珀、松耳石点缀,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珊瑚珠或宝石。头箍之下又附一串红珠。

杏鑫平台登录_回族人的姓氏与名字有何特点

回族的姓氏,与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有密切的关联。回族人多姓马,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音译时,“穆”常常也作“马”。 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黄瑜的《双槐树钞》、何领远的《闽书》以及《明史》中提到穆罕默德的名字时,均作“马哈麻”。清人仿此例,也将伊斯兰人名中的首音译作“马”。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回族中姓“马”的人很多。 不过,回族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的谱系,可自由选择姓氏,因而马姓数量就特别膨胀起来。这种取先人名字的首音为姓的习俗,在回族中十分盛行。明朝著名的回族清官海瑞姓海,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叫海答儿。 此外,以名字的每一个音节为姓的习俗,也产生出大量的回族姓氏。如“以卜拉欣”、“纳速喇丁”的名字,就分解出以、白、来、金、纳、速、喇、丁等8姓。 伊斯兰教职也是回族姓氏的一个来源。如:不鲁罕丁担任福建晋江清净寺长老,称“摄思廉夏”,“摄思廉”今译“伊斯兰”,“夏”即“长老”之意。后来,他和他的子孙就姓了“夏”。 回族的名字分为乳名、回族名和学名,其中回族名最具民族及宗教特点,一般是在孩子出生3天或7天时由阿訇从伊斯兰教圣贤的名字里选取,男的多叫阿里、尤素福、达乌德、努尔曼,女的多叫玛丽亚、法蒂玛,等等。

生活在甘肃迭部的藏族,男子不喜欢戴帽,多以毛巾绕头。身着长衫,多以麻织品为主,腰扎红腰带,右臂外露。足穿牛皮底长靴,黑色长裤,裤筒较窄。 但也有例外,比如在腊子口一带的藏族男子穿大裤,短袄,缠腿。妇女戴圆筒平顶高帽,身穿大襟长袍,里穿贴身衬衣,有时长袍外套一件肥大坎肩,扎一条漂亮腰带。未婚女子梳2条辫,已婚妇女梳3条辫,盘头、垂吊均可。有时并不严格,盘梳小辫、多辫,任其喜好。 据民族学专家王一清介绍:迭部藏族,除益哇乡扎尕那一带有穿着牧区服饰外,其余各地着装比较简单,色调稳重凝练。 像旺藏、多儿一带藏族男子不戴帽,仅以白毛巾或同样布幅的白布,顺长折叠成宽15厘米的长条,一边紧挨额际缠绕一周,正好呈圆柱体,上面开口。女子头戴夹层软胎平顶“圆筒高帽”,帽檐依次缀以红、黄、蓝诸色布条,布条至衔接处折而向上延伸达于顶端,帽顶用白布封口,微凹。 他们身着交领的自织白色麻布长衫,右臂外伸,腰系红腰带,上别坎刀,衫长及于膝下。足登高勒“骆蹄”(即单层牛皮包底的靴子),下着窄裤筒黑色长裤,膝下部分装入靴筒。 在这里,妇女们身穿半高领、右衽大襟的长袍,类似蒙古族袍服,黑色居多。领、襟部分先用花布绲边,并镶缀黄花暗花锦缎,再用十字氆氇以及各色布条竖直饰以10-15厘米的宽边,线条粗犷,色彩对比强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藏族牧民过着“逐水草而牧”的生活。其民居多为随时可搬动的各种帐篷。做帐篷的材料用牛毛纺线织成。随着农业生产在一些海拔较低,气候湿润温暖地区的发展,一些地区的牧民便逐渐定居下来,开始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这个定居点既作为整个部落的农业生产基地,也作为四季牧场中的“冬窝子”。 大约在明末清初,出现了“马康”民居形式。所谓的“马康”,是一种半地穴形如碉堡式的土木结构平顶建筑,典型的马康面阔四间,9.3米,进深二间,6.6米。内部是土木结构,以木柱支撑。 马康内由两部分组成,左侧用木板隔有面宽一间,进深二间的马厩,其余右侧部分,则为宽敞的主人居室。室内右上角为一占地面宽二间,进深一间的大“连锅炕”,即:锅灶和暖炕相连接,中间和锅灶毗连部分用50厘米高的木制平台隔开。做饭煮茶,烟火穿炕而过,既可炊事又能达到暖炕的目的。居室内四壁、天棚、地面皆用木板镶装。四面板壁中还镶装了盛装粮食的躲柜,装衣服杂物的橱柜及碗架等。在高堂板壁之上镶装神龛。 马康四周不开窗,只在前面厚墙左侧开有一个宽约1米,高约2米的小门。居室内开有两个直通屋脊的天窗,供通烟,透气,采光之用。林区或临近林区的马康,有“外不见木,内不见土”之说。 随着社会的变化,藏民对马康进行了改造。他们紧贴马康续建了土木结构的二层平顶楼房及楼下前院畜圈。典型的二层平顶楼房,每层高度一般在2.4米左右,这个高度恰好与马康高度相等,楼房面宽也与马康面宽相同。 修建时,楼房紧贴马康,即马康的前墙用作楼房后墙,楼房与马康相互连接。续建二层平顶楼房比较简陋。楼上住人,楼底及楼底前院所修的平房做畜圈。楼上由堂屋、厢房若干间组成。家人分居各室。楼房前檐门面一般有木板装成,并在上面装置了方形花格小窗棂。靠边的堂屋向外突出一间,与之紧连的一间,修有占地两间的大“连锅炕”。堂屋天棚、地面、四壁镶装有木板,后板壁上也镶装了供佛的佛龛及碗柜,其余房间一般不镶装木板。一家人的活动,夏季多在楼房,冬季仍住马康。

裕固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举行成年礼时,常常举行“勒系腰”仪式。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成年礼俗。姑娘长到15或17岁时,如果没有男子来提亲,那就要在举行成人礼的同时,还要举行勒系腰婚礼。 具体仪式是:在自家帐篷旁边另外扎起一顶小白布帐篷,选择好吉日,请来亲戚、头人、喇嘛,待客人就座喝茶之后,由两个已婚妇女给姑娘梳头,戴上刺绣缀制好的“头面”,头面是用珊瑚珠、玛瑙珠、珍珠、银牌、铜环装饰穿缀而成的头饰。 先将姑娘头上的12根小辫子梳辫为3根大辫子,头面分为三长条,前面两条齐耳根辫人发辫,分左右垂在胸前,背后一条编人后脑的发辫上,垂在后背。待头面戴好,再戴上宽沿高顶有红缨穗的帽子,这时标志着姑娘已长大成人,同时也标志着从此有了社交的权利。 头面戴好之后,勒系腰仪式开始。将戴了头面姑娘的绸、缎或纱质腰带(裕固族把腰带称为系腰)系在姑姑或舅舅尚未婚娶的儿子腰间,同时将男方的腰带解下来,系在姑娘腰上。 勒系腰婚不管其姑姑家和舅舅家的男孩子年龄大小,是僧是俗,都是可以的。如果舅舅、姑姑家没有尚未婚娶的男子,则将系腰勒在已经婚娶的姑表兄弟或舅表兄弟腰上。如果姑姑、舅舅都没儿子,才可将系腰勒于第三家。 勒系腰仪式举行的当天晚上,戴了头面的姑娘,就住到小白帐篷里过夜,第二天又从白帐篷内搬回与父母同居。从此,姑娘就可与相好的男子自由交往,不受社会非议。但生下孩子,必须姓勒系腰者的家姓。

过去,甘肃地区的裕固族人称妻子为“部斯给”(posicei),其意思是“没有系腰者”,表明将自己的系腰系给了男人。 这里需要注意,裕固族人用女人“没有系腰”这一特征,作为对妻子的称呼,最能形象地说明勒系腰婚的特点。裕固族的婚姻形式中,姑表、舅表兄弟婚姻的具有优先权,即女方必须要嫁给自已的表兄表弟,只有没有表兄表弟时,才能嫁给别人,实际是母系社会的一种遗存。这种婚姻形式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女权特征。 早年,裕固族对于勒系腰婚俗普遍信守,勒系腰婚作为裕固族传统婚姻方式中的一种得到承认。然而,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步开化,许多地区的裕固族都出现了对姑舅表婚的“背叛”,女子可以与姑舅表兄弟以外的相好男子婚居。这样,姑舅表亲优先的婚配权利,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姑娘勒系腰后,一般有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姑娘长期在娘家,临时性地同不止一个男子在同居(当然,这要是在汉族人看来可是伤风败俗的)。男子在同居期间,必须帮女家干活,但不能“白头到老”,有孩子后仍然住在娘家。待孩子长大后,或与父母长期居住,共同生活,或女方向其父母提出要求,从父母处分得一部分财产,与她自己的儿女一起生活,当一辈子“老姑娘”。 其二,交往的男子中,有情投意合者可将其招赘上门,以招女婿名义同女方父母一起生活。若女方父母有人赡养,一起生活几年后以女方名义从娘家分得一些财产,分居另过。否则,则这对夫妻则有义务赡养女方的父母。 其三,如果姑娘与交往的男子感情相当亲密,男子又表示可以娶她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男子向被勒系腰家交一头牛或一匹马,“赎回”姑娘的系腰,男女方可正式结婚(此种婚俗主要流传在康乐草原),另成一个新的家庭。

杏鑫注册网站_裕固族饮食特点与饮食种类

裕固族饮食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特色饮食22种,兹摘录数种较有特色的饮食于下: 酥油炒面茶 顾名思义就是加入酥油炒面的茶点。在不产奶的季节,茶也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可不放奶,裕固族把不放奶的茶称为黑茶。裕固族人从小喝茶成瘾,如果一天断了茶,就会流鼻涕,淌眼泪,头痛困倦,浑身不适如患大病。喝完早茶,即赶羊出牧。裕固族牧民根据长期生活体验,认为砖茶性热,夏天可避暑解渴,冬天可驱寒暖胃,醒脑提神。 冻饺 裕固族做冻饺要事先挑选最肥的羊肉,把腿部的软肉剔下,掺上葱,放姜粉、花椒面、食盐,剁成馅,和好面,全家动手包饺子。包好的饺子均匀地摆好放在冷房子里冻,待全部冻住后装入干净的袋子里存放。到过年时,客人上门先喝酥油奶茶,再上手抓羊肉青稞酒,后上饺子招待。不管客人多少,都吃饺子。 全羊 按照裕固族的规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各部落由正副头目带领本部落三五个代表去给大头目拜年。拜年之前,部落要挑选一只大而肥的羯羊,宰杀得整爽干净,在羊肉未僵硬之前,把四条羊腿收拢成跪卧势,放在一长方形红漆木盘之中,羊头也要剥得千干净净。大头目一到,先由部落头目给大头目敬献一条哈达,后由四个人抬着木盘把全羊献给大头目,作为部落的拜年礼品。 是裕固族待客的上好食品。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从羊群里挑一只膘肥的羊宰掉。如果客人不多,就卸下四条腿做饭用,其余部分用刀按照关节部位一块块卸开,肋骨一根根分开,腰脊骨、后髅骨、羊胸、脖子都分成小块。肉下锅时,切忌热水中下肉。待锅开后用勺子撇掉血沫,下适量的姜片、花椒、食盐、辣皮。肉刚熟即可出锅,这种肉叫“开锅肉”。吃时肉脆嫩。如果过了火候肉变老,非得煮烂再吃。一般人家都备有大蒜,在吃肉时同食大蒜,肉味会更鲜美。在吃肉之前主人备盆净水让客人洗手,或送上一条湿毛巾让客人擦手。因为肉是大块的,只能用手抓着吃,故名“手抓肉”。 脂裹干 宰羊时用一净盆,内放一把食盐,接羊血。把羊肝、肺、心脏取出后,剁成肉末,加入姜粉、花椒面,放入羊血内,拌上葱、蒜、炒面。把羊护腹油,也叫蒙肚油整块取下,在面板上拉开铺平。把剁好的血肉浆用手抓在蒙肚油的上边,放成长条状用脂油卷住,多余的部分用刀切下,拿白线缠裹两头和全身,剩余的如法制做。全部卷完扎好后,摆放在笼屉上蒸,蒸熟即可。蒸熟的脂裹干变硬不会散开,再把缠裹的白线取掉,切成二三寸长的段,盛盘上桌,蘸上醋、蒜吃。脂裹干放冷后切成薄片,锅内放油煎热,味道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