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376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测试路线_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简介

每年的三月三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这一天,畲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歌会,载歌载舞,祭祖先拜谷神,热闹非凡,这就是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在这一天里,人们还要吃乌米饭,款待来客,故称“乌饭节”。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做成的。乌米饭的做法是: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后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气味清香。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的来历,相传在唐代,畲族的两位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一起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最后被朝廷军队围困在了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这一天,畲族人民冲出了包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作为纪念,人们把三月三日这一天定为节日,并在这一天里吃“乌米饭”表示对英雄们的纪念。 畲族乌饭节的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借此以缅怀祖先。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可以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则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以上介绍的是畲族的乌饭节。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还有不少的地方和民族也有乌饭节。在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许多地方都过乌饭节,但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这天人们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 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例如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在时间上与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算是比较有特色吧!

杏馫1980_满族服饰文化简介

满族服饰沿袭了先代女真人的传统,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 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旗袍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满语称“衣介”。普遍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连为一体。当然,满清时期的旗袍可不是现代把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的无领旗袍,那时的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不论男女都穿。 满族男子喜穿长袍马褂,戴圆顶帽,下穿套裤。男子的旗装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四面开衩,束带。袖口是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束腰有紧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带一束即可。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多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马甲。 女旗袍长到脚面,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绣成一组图案,在领口、袖头、衣襟都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多至十几道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长袍逐渐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宽腰身直筒式向紧身合体的曲线、流线型样式发展。现已发展成代表中国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装。直至21世纪仍然在世界上广为流行。 满族男女都喜好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还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丰富,制作精美。 满族服饰文化对现代中国服饰有很大影响。

杏鑫4注册登录网_锡伯族抹黑节简介

锡伯族抹黑节是锡伯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就开始了,早起的老人给尚未起床的儿孙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随后青年人走出家门以抹黑的方式互相祝福,这一节日被视为佑护生灵的节庆礼仪。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前日晚间准备的抹黑布(即抹上锅底黑灰的抹布)或毡片带上,大家在街上你追我赶往脸上相互抹黑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也有挨家串户成群结伙去抹黑的,有的人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得一脸黑。见到老年人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免灾难,得到幸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今的“抹黑节”变成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活动。 关于锡伯族抹黑节的来历,传说是古代一对老夫妇救活了受伤的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个年轻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黑霉。巡天神应允了,但用手在麦根处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麦秆上所有的麦粒,只留下尖端处的一截麦穗,所以从此麦子的产量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以后每年正月十六,就成了锡伯族的“抹黑节”。 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里也有类似的抹黑节,称为“抹黑日”或“黑灰日”。广西的彝族会在农历新年或者过节的时候,男女青年双手带着烟煤,遇到对方时抹在对方脸上,以示深情和祝贺;东北的达翰尔族将农历正月十六定为“黑灰日”,同样用抹黑脸来表达祝福,预祝丰收;除此之外,鄂伦春族同样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用此驱妖避邪保平安。 尽管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类似的抹黑节,但锡伯族抹黑节最有特色,也最有名气。了解其他锡伯族节日,请点击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杏鑫主管304724_壮族干栏式木楼简介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他们建造村落多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河溪的地方,以向阳为佳,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壮族的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几棵大榕树,用来象征人畜两旺。 壮族称居住的房屋为“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干”是上面之意,“栏”是房屋。“干栏”,即房屋有上层下层的意思。这种住房样式,适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以粗壮的原木为柱,下垫长约1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赢柱上凿榫连以纵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屋顶做悬山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现多用瓦,左右及后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和泥糊其上。房屋分为上层、下层和阁楼3部分。上层有3开间、5开间或7开间,下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厕所和贮藏室。火塘多在中间。同时,在上层往往另建有望楼、挑楼、抱厦等。 住房以神龛为中心,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结构的最大特征,是夫妻异室,沿袭了旧俗。 壮族人相信世间万事皆有灵性,对居所非常在意,避免大门对开,引邪物人室,有些甚至不安后门,以防财物丢失,中间的隔层多为木板。与广西这一干栏式建筑融为一体的是民居外的晒排,主要是用大树的大枝丫撑起的像阳台一样的平台,专门用于晾衣物及晒谷物,晒台通风良好。壮族的民居体现了壮族先民生活在多雨的、亚热带地区的那种防潮、防霉等意识,是壮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前进,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稍有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 壮族的整个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敛,工艺颇高。壮族的这种房屋建筑,建于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特别壮观。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拉祜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拉祜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是古代氐族和羌族的后裔,与彝族、纳西族等同源。 拉祜族服饰很有特点。拉祜族人注重装扮,服饰文化发达,并且以黑为美,主要的服饰也崇尚使用黑色和深蓝色,多用银泡进行装饰。 拉祜族的男服女服都以黑色为主,在襟边、袖口、裤脚边、护腿套等地方,装饰以多彩的花色,如红、黄、白、浅蓝、嫩绿等。这些颜色较为鲜艳的装饰用彩色线和彩色布组成,黑色搭配了五彩斑斓的精美图案,绣工精制,款式丰富,是拉祜族人的最爱,使衣衫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在拉祜族服饰装扮的传统中,妇女头上包裹黑色的布头巾,戴上银色大耳环,胸前佩挂一串大银牌(称为“普巴”),成为拉祜族服饰的鲜明标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拉祜族妇女使用更多的银饰品作为服饰的点缀,主要有银泡、银纽扣、银吊子、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尤其是嵌缀银泡,更成为拉祜族服装的主要特征。 按照拉祜族的习俗,妇女佩戴的银饰越是齐全,越显出她的华贵和富有。除妇女佩戴银饰以外,拉祜族的年轻男子也有戴银质手镯和银项圈的习惯,也是为了彰显其富贵。 以上是对拉祜族服饰特点,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语言,意思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指的是一种土家织锦,这种织锦独具特色,不仅是土家族的民间艺术代表,也被列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如今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兰卡普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土家族有“好五色衣服”和“衣裳斑斓”的习俗。其中制作“五色衣服”的“兰干细布”即为西兰卡普织锦的前身。土家族人民将“西兰卡普”视作“土家之花”,受到世代土家人的珍爱。西兰卡普主要的原料是丝线和棉线,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这种织锦颜色鲜艳明亮,花纹饱满丰富,如今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手工织成的真品,大多都为工业制品。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西兰卡普最早用于女子出嫁的花铺盖,因此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具有特殊的意义。西兰卡普实用美观,经久耐用,土家族少女出嫁时,都要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西兰卡普作为铺盖,缠裹各样的嫁妆,父母也用编织精美的西兰卡普,给女儿作为陪嫁品。这些花铺盖会陪伴女子一生,使用几十年仍然鲜艳亮丽。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旧时瑶族的凿壁谈婚习俗

一定都听说过“凿壁借光”的这个故事吧,而在贵州省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也有“凿壁”的故事,但不是借光,而是瑶族男女青年借这一小洞传情达意,这就是居住在荔波县的瑶族别致新颖的恋爱方式——凿壁谈婚。 瑶族青年的父母很开通,这里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封建习俗的约束。凡是家中有姑娘的,父母会提前修建“姑娘房”,也称为“寮房”。这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门通堂屋,一般为木结构板房,在房间临街的一面墙壁上凿一个小孔,这个小孔被称为“朋友洞”、“谈婚洞”,正对姑娘床头。姑娘等到谈婚论嫁的年纪,晚上独自住在寮房内,通过小洞寻找着那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瑶家父母都是非常关心女儿的婚事。当女儿长大到16、17岁时,父母就会让女儿住到邻近大街的一间房子内。这房子至少有一面墙是临着大街或田野的。在这房间里,女儿可以接待前来求婚的小伙子。在这房子的临大街或田野的墙上,凿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位置正好在床头旁边的枕头处,瑶家称之为“谈爱洞”。 如果哪个小伙子看中了某个姑娘,他就可以在夜深入静的时候,悄悄地溜到这个姑娘的“谈爱洞”前,将一根指头粗细、长二尺左右的小竹杆摸索着伸进“谈爱洞”内,以此作为传话筒,与姑娘悄语密谈。如果姑娘不理睬,小伙子就会知趣地离开,另找目标。倘若姑娘看上了这个小伙子,那么他们就会隔着墙,一里一外地谈起来。要是双方都觉得满意,那么姑娘就会邀请小伙子明晚再来,经过多夜的洞口密谈,两人情投意合,姑娘便会请小伙子进屋,在屋内的灶塘边互相赠送定情物,定下终身,然后告诉双方父母,男方便请媒人前往女家求婚。

景颇族的恋爱是自由的,但通常却有极严格的等级界限。其表现就是推行“丈人种”和“姑爷种”的风气。 根据景颇族的习俗,一旦一桩婚姻关系缔结,不光会产生姑爷(即女婿)和丈人(即岳父)两种个人身份,同时也产生‘姑爷种’和‘丈人种’两种群体的身份。 丈人种,就是指某一家族中的女子生来就是另一家族中男子的妻子。而这个男家族就被称为姑爷种。作为姑爷种的男子,有权娶丈人种家的女子为妾。这是姑大表婚习俗的残余。一个姑爷种的男子,可以娶其母的侄女为妾,甚至娶其母亲的妹妹为妾。一个亡妻的男子,必须优先娶他亡妻的妹妹或亡妻家族中的女子为妻。但是,一个男子,不能讨娶其姑母的女儿为妻,因为这个男子用于“丈人种”,当然无权去讨“姑爷种”的女子。 一个姓氏,可以同时和几个姓氏建立“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关系,但必须严格进守“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婚姻原则。青年男女了恋爱过程中,首先要问清楚彼此姓氏和通婚关系,不合者,则不能在一起。 在当今景颇社会中,“丈人种-姑爷种制度”却依然存在,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根据景颇族的习俗,一旦一桩婚姻关系缔结,妻子一方的三代所有亲属成员都同时成为丈夫一方的丈人种,同样,丈夫一方的三代所有亲属成员也都成为妻子一方的姑爷种。 从原则上说,在礼仪上,姑爷种要尊重丈人种,在经济上,丈人种对姑爷种享有“吃”礼的权力,但如今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更多地只是表现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礼信”行为。 当然,现在的丈人种-姑爷种的关系是暂时性的,随着该关系借以建立的桥梁——女人的死亡,该关系也就宣告结束了。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哈尼族人衣服件数越多越美丽

哈尼族是一个居住在云南省西部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靠开垦梯田种植稻谷为生,就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方式,从而形成了哈尼族奇特又美丽的服饰文化。 哈尼族的服饰是哈尼族自身传统文化的精髓,美丽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御寒防风,而且还承载了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的服饰从色彩、样式和花纹体现了他们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是哈尼族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识,从服饰上透露出物我合一、生生不息的生活理念。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五彩斑斓,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展现出哈尼族妇女的智慧和勤劳品质。 哈尼族中有一支叶车族群,他们的服饰文化更为鲜明特殊,叶车妇女的日常装扮是头上戴一顶白色的尖帽,上身穿着一件对开式的短袖土布衣,上衣无领无扣,腰部靠宽阔的五色腰带扎起来。这些布衣在数量上极为讲究,上衣一件一件地套在一起穿,普通人通常是七八件套在一起,富贵者更多达十余件,从上衣的里长外短,可以很清楚地数出衣服的件数。 在衣服数量上,哈尼族人认为,妇女衣服的件数穿得越多,就越美丽,也越能体现出家境的富裕。她们上身的衣服有很多层次,下身则都穿着黑色短裤,在裤脚口打上和上衣数量相等的褶皱,大腿以下则全部裸露着。每年过节,年轻的姑娘们都会手戴银手镯,脖子上戴着银链子,腰间挂着闪亮亮的银片和银泡。搭配上五颜六色的多层衣裳,再以黑色短裤和修长两腿相呼应,走起路来,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响,美丽异常,极具特色。

杏耀注册登录网_赫哲族的衣服都是鱼皮兽皮做的吗?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因此,民间就有了一种说法,认为赫哲族的衣服都是鱼皮兽皮做的。这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大略说明了赫哲族服饰的显著特征。 赫哲族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的三江流域,那里江河纵横,山林密布,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样的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的服饰留下了特殊的印记。由于渔业资源非常发达,赫哲族早年的服饰大多是由鱼皮制成的,这种鱼皮服饰文化举世罕见。 赫哲族制作鱼皮的工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在服饰的制作技术上非常娴熟,这种鱼皮服装具有抗湿、抗寒、防水、耐磨、轻便等诸多特性,非常适合生活在寒冷东北的赫哲族人民。 随着赫哲族人民狩猎技能的提升,猎取的野兽越来越多,鱼皮服饰便成为妇女使用的衣服。传统的赫哲族妇女的上衣样式,类似于满族的旗袍装,衣襟非常长,超过膝盖,腰身很窄,下身肥大,袖子很短,没有衣领。其中袖口、领边、衣边都染上各种动物和条纹图案,有的还会在下摆附近缝上贝壳、铜铃等装饰品,十分美观。 而赫哲族的男人多用兽皮制成衣服,冬季一般多穿狍皮貂皮大衣,狩猎时能够抗寒耐磨,他们的长袍前后开衩,衣服的扣子很特别,多使用两排的皮扣或鲇鱼的骨扣。同时在捕鱼的劳动中,赫哲族的男女都会穿着鱼皮皮裤,多是用怀头、狗鱼或哲罗这种大型江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款式。男式的鱼皮衣上端多为斜口,女式的上端多为齐口,并且镶着花边,穿着它捕鱼能够防水护膝。 赫哲族的鱼皮和兽皮文化产生于其独特的渔猎生活,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既形成了赫哲族的民间传统风俗,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赫哲人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赫哲族的鱼皮兽皮服饰文化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处境,比如鱼皮如何染色、鱼皮线如何缝制,现在已经几乎无人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