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测试路线_即将消逝的老手艺——拣瓦
<br>

以前,每隔几年的一个春天,大人们就会喊上村寨里的瓦匠,把屋顶的瓦片重新修整一遍,这种行为俗称“拣瓦”。 青瓦,对于现在的“00后”来说,应该是一种很陌生的东西了。青瓦并非青色,而是暗蓝色或灰蓝色,素净简单。全新的瓦自然是用来盖房子用,而破碎的瓦片也有很多用处。一般会被小孩子拿到水塘边玩打水漂,或者磨成各种喜欢的形状,当然更多时候是拿去刮芋头、洋芋…… 记忆里,家里的瓦每隔2-3年就会拣一次。以前在农村有专门的瓦匠,瓦匠的主要工作是给旧房子翻瓦或者农村立新房子的时候盖瓦。 拣瓦那天,我们会被喊着早起,把一个屋里的东西放到另一个屋里去。实在搬不动的就盖上塑料布,防止树叶杂物掉下来弄脏东西。师傅拣瓦的时候,是千万不能进屋的,不然可能会被瓦片砸到。拣瓦是一项细心的工作,同时也需要极致的耐心。要一片一片的看每一片瓦片,将坏掉的瓦片揭开,把好的瓦片放在一边留用。如果坏掉的瓦没有被选出来,用它继续盖上的话,后果就是会漏水。 小的时候,站在下面看着瓦匠把瓦片这样放一行,那样放一列,还能堆出各种各样的檐角,觉得特别神奇。 可惜如今老房子越来越少,就算是在农村,盖的瓦也多从青瓦变成了琉璃瓦。年轻点的瓦匠基本已经转行,最多有个“兼职”,会拣瓦的人也越来越少,新学的人基乎没有。 “拣瓦”这个老去的手艺,估计快要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了。

   土家族人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杏鑫咨询304724_让摆手舞走向世界——沿河吹响申非遗集结号
<br>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相关要求,日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启动了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的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该县推荐申报工作。   连日来,沿河文体广电旅游局派出工作组,深入到该县后坪、板场和团结等乡镇、街道开展《土家族摆手舞》的视频资料素材的拍摄和收集工作,并采访相关专家和学者。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 “跳土家族摆手舞实际上是一种仪式,一种活动,摆手舞里面的祭祀,就是祭祖,以庆祝丰收,庆祝新年,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拜四方,表明了土家族人对外面的事物,自然的一种尊重,一种热情,一种好客。”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崔德黔说道。   据悉,铜仁市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除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摆手舞》项目外,还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巴狄熊》口传经典、瓦窑《四面花鼓》、德江县的《土家舞龙》、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家族过赶年》和石阡县的《仡佬族情歌》等。( 张洪权 )

杏馫1980_听!侗乡传来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
<br>

3月12日,玉屏2019年箫笛演奏人才培养·上海音乐学院唐俊乔培训班(第一期)正式开班。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王俊侃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生陈善治,为该县50余名音乐教师进行了箫笛演奏培训。 参训学员杨长生说:“刚刚吹一些小音阶,王俊侃老师指出了我的一些问题,对我以后吹奏的音色、音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今天上了这个课,收获很大。” 上午的培训主要针对该县的基层音乐教师。课堂上,王俊侃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在箫笛演奏中基本功的重要性及其吹奏时的方法与要求,并亲自示范。王俊侃还现场随机抽查了教师们的竹笛演奏水平,进一步巩固上课内容,确认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是否都能较好地把所学运用在实际演奏上。 下午,培训老师还到玉屏箫笛博物馆就独奏、重奏等专业曲目,对县箫笛乐团成员进行了现场教学。逐一试听了学员们的长音与短音吹奏情况后,培训老师耐心地向学员们讲解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及存在的错误。 据了解,近年来,玉屏通过引进箫笛演奏艺术人才,开展箫笛课程进校园,出台箫笛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扶持奖励优惠政策,并积极与专业院校深度合作,举办现场教学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对箫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力求更好地推广“中国箫笛之乡”这张文化名片。(张敏)

杏鑫登录_讲故事、跳花灯、说小品、吃连心饭,思南这个村好不热闹
<br>

    12月7日,思南县合朋溪镇鱼塘村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牢记嘱托践初心·感恩奋进担使命”暨乡风文明推进脱贫攻坚干群连心活动。 活动采取政策宣讲、脱贫攻坚成效讲述、群众说变化谈感恩、脱贫宣誓、看文艺演出、文明表彰、吃连心饭等形式依次进行。 在宣讲中,把脱贫攻坚政策和实施落实情况向广大群众说明白,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和透明度。特别是一些政策变化、时间要求跟群众交底,引导群众依靠不依赖、借力不省力,让群众认清形势,了解脱贫攻坚进程。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为实现精彩出列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到脱贫攻坚成效时,从群众生活点滴、水电路讯等方面,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文艺演出中,有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有趣故事,有群众演绎的地方传统文化,有群众自己的 “歌王”、有久赋胜名的思南花灯,一个个节目时时牵动广大群众的神经,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宣誓时,男女老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铮铮誓言,响砌大地,直冲九宵。 “今天,我更加了解了脱贫攻坚政策,也知道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该村新房子组群众罗永信说,“我一定带好头,让群众认可和参与脱贫攻坚,顺利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活动中,该村公益法律顾问、县检察院派驻该村干部、思南县公安局合朋溪派出所警察分别开展法制宣讲和防火防盗防诈骗知识宣传。 据合朋溪镇政协联络组主任、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介绍,举办这次活动就是为了搭建干群集中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人心力量,在全村形成“一见就笑、一说就有、一问就好、一答就清”的脱贫攻坚氛围。(吴勇华)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印江“红棺葬”丧礼记
<br>

坐落在神奇美丽的梵净山脚下的贵州省印江县,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除独特的土家族摆手舞、傩戏、团龙赶年等民俗外,还有全国唯独印江人去世后用红棺木行葬。其葬礼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分行大三席礼、堂祭、圆祭、升棺、封棺、出殡等,后代子孙头戴冠帽,身穿白色孝衣,腰缠草绳,手持木棍不停地起伏跪拜,亲戚送礼行祭文也进行跪拜,升棺和出殡时家人和踏实亲戚要哭殇送行,总之礼数繁多,热闹非凡。全程有长号唢呐、传统锣鼓、铁炮火炮送行。     红棺葬的历史由来,相传唐朝初年,思邛(印江自治县古名)城南一曹氏贫寒人家,有独子,勤学,聪慧过人,赴京殿试,高中状元。荣获皇帝及在朝文武达官于文德殿设宴召见,席间,皇帝询曹状元之家况,状元兴致正浓,随口赋诗以答:”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 在朝文武大臣听闻无不暗自为之震惊,殿宴散,纷纷揽袖上奏:“曹状元文才超群,家业宏隆,千军万马,羽翼丰满,加之聪慧过人,若当朝得志,八方归心,必起异心,谋朝夺位易如反掌,岂非祸患无穷?应立斩!”皇帝正有此意,于是莫须有下旨“欺君罔上、图谋不轨”,推出午门斩之。斩了曹状元,皇上恐“曹家军”起兵,密旨兵部,令御林军点精兵六万,严阵待命迎战。 又发钦差大臣去黔之思邛察访,来到曹状元家。 曹家住山腰之上,时有云雾缭绕,该地名云半也,极目眺远,农耕锄禾。 居家茅草,破房两间,顶盖丝茅草,四壁芦苇杆。 门前檐下蚂蚁成群,熙熙攘攘往来于巢穴间搬运觅食。 正在狐疑,从柴门里走出一衣衫褴褛之老头,再瞧屋里,四壁空荡,顶漏天光。 里间灶前坐着一老太婆,正手转磨子茫然干活。 钦差所见仍觉不信,回头再问地方当差之人,带错否? 答:定是!哎,尽如此穷酸,心中甚怪! 试着与老汉攀谈起来: 钦差问:“老人家高寿?”。 老汉答:“空长八十了。” 钦差问:“老婆子高寿?”。 老汉答:“七十有余。” 钦差问:“大伯以何营生?”。 老汉答:“老太婆眼瞎,在家磨豆腐,我早晚卖豆腐,勉强糊口了。” 钦差问:“你家可有盐船?”。 老汉答:“先生笑话,哪有盐船? 不过,有三只鸭子,要是有一只不回家下蛋,可就不足换盐了,只好打淡。” 钦差听罢,沉吟半天,暗自神伤,长叹道:可惜曹状元,尔枉有满腹文章,死得好冤啊! 皇帝恍然,自知其错斩栋梁,悔恨交加! 唯恐民怨沸腾,于是特赐曹状元朱红皇棺,追以显爵,收尸予以厚葬,行皇殡之礼。 同时,钦赐其双亲父老金银若干,命地方官府常年奉养及至百年归天,仍制红棺送葬,行贵胄殡葬之礼。 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颂上天经等。 为念致远,钦赐思邛(印江)之成人去世后,均享红棺葬,以此悼念曹状元也,其殡葬之礼也自此得以续传世代。(张金荣)                                                        

杏鑫平台登录_侗族生日的奇葩习俗:滚烂泥田

侗族生日的奇葩习俗:滚烂泥田 一个人一辈子只有3个生日要滚烂泥田:一次是5岁,一次是10岁,最后一次是15岁。 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 一生滚3次烂泥田,意思是让小孩学到善良、勤劳和耐性的好品德。 一个人到了5岁,从此脱离母亲善良、温柔的怀抱,要开始跟父亲学习劳动,接受艰苦的磨炼了,所以第一次滚烂泥田是由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而父亲在对面接。到了10岁,由父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祖父在对面接小孩。 如果没有祖父,便请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接。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一步要向祖父等老一辈人更好地学习和锻炼,磨炼思想,锻炼意志,培养耐性。到了15岁,第三次滚烂泥田时,孩子则由祖父带到田边,对面田坎上没有人来接。 意思是:从这个时候起,孩子即将长大成人,需要自己去体会人间的艰辛,前面的路需要自己独立去闯出来。

杏鑫4注册登录网_走进侗族花炮节 揭秘花炮节的来历与习俗

走进侗族花炮节 揭秘花炮节的来历与习俗 侗族花炮节,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侗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花炮节歌颂的是一种善良的传统美德。侗族人民为了发扬与传承这种精神文明,便有了今天的花炮节。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侗族花炮节吧。 侗族花炮节 农历三月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传说很早以前有个侗家姑娘在河边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条小花鱼。一天,姑娘到河边洗衣,看到龙王的女儿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并上前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来人间娱乐,龙王知道后将她关了起来。侗家人便聚在江边撒花以怀念龙女。久而久之,演变成花炮节。 三月三日龙胜县城,山道花香鸟语,姑娘小伙笑上眉梢,货郎担一路唱着歌,憧憬着今天的收获。镇上震天价响的鞭炮声,唢呐高奏、锣鼓齐鸣,金童玉女、飘髯长者和神采飞扬的人群,簇拥着三个流光溢彩的花炮盒和烧猪、红蛋、糯米酒等奖品。 侗族花炮节 姑娘的银项圈、银耳环、银头簪,节日盛装的花边彩丝,展示着姑娘甜美的心愿,后生哥纷纷向姑娘们赠送糖果,哪个姑娘得糖果最多,她就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姑娘,这将使她永生难忘。   花炮分为头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圈也被高高抛起。当铁圈落地时,人们便按传统比赛规则奔跑冲撞、争抢铁圈,场面异常火暴刺激,被称为“东方的橄榄球”。 比赛不限时,以将铁圈交到指定地点的为胜方,三炮两赢的一方获得最后胜利。头炮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为财炮,寓意财源广进;三炮为贵炮,寓意加官晋爵。各地侗族都过花炮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农历三月三的花炮节最具代表性。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主要内容是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炮口放一直径四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场上允许挤、抢、护、拦、传,但不能有伤人动作。 侗族花炮节 能够将铁环送上主席台一方为胜。花炮一般一场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们认为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所以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夺抢。花炮节是侗乡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到节期,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组织抢炮队。抢花炮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了。

杏鑫登录_侗族过三朝的风俗习惯

侗族过三朝的风俗习惯 侗族过三朝的风俗习惯 和汉族的“终身大事”不同,庆祝头胎子女出生的“三朝酒”,才是侗族人一生最盛大的庆典。所谓“三朝酒”,意指在孩子出生后第三至十天之间的一个单日所摆的酒。不论婴儿是男是女,侗族人都会大宴宾客,举族庆祝,因此“三朝酒”也被称为“过三朝”。 “三朝酒”那天,从上午9、10点钟开始,就会有客人陆续前来道喜,一般以女方亲戚为主。不论路程远近,每家至少会派出一名代表,除外祖父须在日落后赶来之外,其他所有宾客都必须在中午之前到齐. 来宾吃“三朝酒”必须携带礼物,并以外祖母的礼物最为丰厚,习惯上包括猪肉、糯米、鸡蛋、侗布、侗棉、酸草鱼、银项圈、银锁、银手镯、两床新被、一对木箱或梳妆台等。 此外,外祖母还必须支付操办“三朝酒”的一半肉类和主粮。因此,她家的礼物往往超过数十担,伴着鞭炮声、浩浩荡荡的排成一路,场面颇为壮观。 “三朝酒”一般从中午开始,客人们要先尝甜酒鸡蛋,再喝油茶,最后才吃午饭。“三朝酒”的午宴比较丰盛,而晚宴规模则相对较校侗族人家族观念非常强,往往有着庞大的亲戚群,“三朝酒”时,因为客人太多,桶装盆盛、开“流水席”的场面屡见不鲜。而且侗族人非常好客,即使是陌生人在“三朝酒”那天上门,他们依然笑脸相迎、决不拒绝。 按侗族习惯,在婴儿出生前,不能为其准备衣帽;待到出生后,也只能先用柔软的旧衣裙包裹着。只有摆完“三朝酒”,才能穿上新制的童装。所以“三朝酒”时,女方亲戚,特别是姨妈、舅妈等往往格外忙碌。在酒席过程中,她们除了要为婴儿赶制背带、衣裳、裙片等衣物,还要不停的传抱婴儿,仔细端详,并说些祝福的话。 “三朝酒”过半,会进行对唱“取名歌”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男眷用吟唱的方式主动邀请女方女眷为婴儿取名。经过多轮唱和商讨后,最终由外祖母定夺并宣布婴儿的名字。整个对唱,除了曲调是固定的,其他所有都是即兴创作而成。 晚宴过后,所有来宾要为婴儿弹唱琵琶歌,以示祝福。 “三朝酒”散后,所有女宾在回家时,都需要带一块或三块重约四两、用竹片串起的肥肉,象征“三朝酒”非常丰盛。串肉带回家后,一般用来打油茶,并请左邻右舍的女性品尝,以转告喜讯,分享快乐,俗称“串肉礼”。 “三朝酒”次日,婴儿的母亲还会专为闺中密友准备一次晚宴,交流育儿经验。